七十六、眩晕
目视发黑或眼花、视物模糊为目眩,头如旋转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为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甚至昏倒等症状。眩晕的发生,与脑的关系最为密切,或因各种致病因素侵犯于脑而引起,或因人体气血、精髓空虚,不能充养于脑而致。
【拔罐部位】
1.头颈部:印堂、风府。
2.背部:脾俞、肾俞。
3.腹部:气海、关元。
4.上肢部:合谷、内关。
5.下肢部:足三里。
七十七、咳嗽
咳嗽是肺部疾患的常见证候。主要由于外邪侵袭、脾失健运、肝火刑肺、肺脏虚弱等因素所致。
【拔罐部位】
1.头面部:风池。
2.背部:肺俞、脾俞。
3.胸部:膻中、中府、神封。
4.上肢部:天府、侠白、尺泽、太渊。
七十八、肺痨
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临床上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胸痛、形体逐渐消瘦等为特征。主要由于痨虫传染、气血虚弱等因素所致。
【拔罐部位】
1.背部:大椎、肺俞、厥阴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命门。
2.腹部:气海。
3.下肢部:足三里。
七十九、喘证
喘证以呼吸急促,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翕动为特征。导致喘证的原因甚多,包括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以及病后虚弱等方面。
【拔罐部位】
1.背部:定喘、风门、肺俞、膏肓。
2.胸腹部:膻中,中脘。
3.上肢部:尺泽、列缺。
4.下肢部:阴陵泉、丰隆。
八十、疟疾
疟疾是以寒战壮热、休作有时为特征的疾病。主要是由感受疟邪所引起,多发于夏秋之间。俗称“打摆子”、“冷热病”。农村发病率较城市高。
【拔罐部位】
1.背部:大椎、陶道。
2.上肢部:曲池、间使、内关、关冲。
3.下肢部:足三里。
八十一、中暑
中暑是发生在夏季或高温作业下的一种急性病。在夏令暑热环境下,人体处于劳倦或饥饿状态时,元气亏虚,暑热乘虚而入,随体质的不同,或燔灼阳明或触犯心包,甚至导致阴阳离决。临床以壮阳、烦渴、出汗、昏迷、肢厥为特征。
【拔罐部位】
1.颈背部:风池、大椎、心俞。
2.胸部:膻中。
3.上肢部:曲泽、曲池。
4.下肢部:委中、涌泉。
八十二、自汗、盗汗
自汗、盗汗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的病证。不因外界环境影响,日间时时出汗,活动益甚者为自汗;睡时出汗,醒后汗止者为盗汗,又称寝汗。自汗主要属气虚不固或营卫不和;盗汗属阴虚火旺或心脾两亏而心液不藏。
【拔罐部位】
1.背部:大椎、肺俞、心俞、脾俞。
2.上肢部:曲池、内关、神门、合谷。
3.下肢部:足三里。
八十三、痿证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四肢痿软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活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临床上以下肢痿弱较多见,故又称“痿蹙”。主要表现为手不能握、足不能行、肌肉消瘦、呈枯萎状态。痿证的形成外因以感受温热毒邪和湿热浸淫为主,内因以气血阴精亏损为主,致使筋脉失于濡养而致。
【拔罐部位】
1.背部:大杼、脾俞、胃俞。
2.腹部:中脘。
3.下肢部:足三里、阳陵泉、悬钟、环跳、秩边、殷门、委中、承山。
八十四、头痛
凡整个头部疼痛以及头的前、后、侧部疼痛,总称头痛。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患。头痛的发病与外感风、寒、湿,内伤肝、脾、肾三脏有关。
【拔罐部位】
1.头颈部:印堂、太阳、风池、风府。
2.背部:大椎、肺俞、肝俞、肾俞。
3.上肢部:合谷、内关、列缺。
4.下肢部:阳陵泉、太冲。八十五、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的期、量、色、质的异常,并伴有其他症状。包括月经周期提前、退后和无规律,月经经量过多、过少,月经淋漓不净以及月经色质的改变。主要表现为经期不定、经量时多时少、经水淋漓不净、心烦易怒、食欲不振、夜寐不安、小腹胀满、头晕眼花、大便时秘时溏。
【拔罐部位】
1.背部: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
2.腹部:中极、关元、气海、子宫穴(为经外奇穴,位于耻骨联合上缘旁开9厘米,再向上3厘米处)。
3.下肢部:血海、三阴交、照海。
八十六、痛经
痛经是指妇女在行经期间或经期前后数日内,出现以小腹及腰部为主的疼痛,甚至剧痛难忍,常可伴有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恶心呕吐等症状,并随着月经周期发作,亦称“经行腹痛”,为青年妇女常见病之一。
【拔罐部位】
1.背部: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八髎。
2.腹部:气海、关元。
3.下肢部:足三里、血海、曲泉、三阴交。
八十七、闭经
闭经指凡女子年龄超过18岁,仍无月经来潮(除暗经外);或已形成月经周期而又中断达3个月以上者(妊娠或哺乳期除外)。临床兼见形体瘦弱、面色苍白、头昏目眩、精神疲倦、腹部硬满胀痛、大便干燥、忧郁恼怒等症状。
【拔罐部位】
1.背部:肝俞、脾俞、命门、腰阳关、肾俞、八髎。
2.腹部:上脘、中脘、下脘、关元、归来。
3.下肢部:血海、三阴交。
八十八、功能性子宫出血
功能性子宫出血指妇女卵巢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简称“功血”,中医称为“崩漏”。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出血时间延长、经量增多,甚至大量出血或淋漓不止。兼见面红口干、心中烦躁、精神疲倦、头晕目眩等症状。
【拔罐部位】
1.背部:肝俞、脾俞、肾俞。
2.腹部:气海、关元。
3.下肢部:血海、曲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八十九、经前紧张综合征
经前紧张综合征是指妇女在行经前数日或经期出现的一系列全身性症状,如出现头痛、头晕、心情烦躁、失眠、乳房或胸胁胀痛、四肢浮肿、泄泻、身痛等症状。
【拔罐部位】
1.颈部:风池。
2.背部:心俞、肝俞、脾俞、肾俞。
3.腹部:中脘、气海。
4.下肢部:三阴交、太冲。
九十、倒经
倒经是指月经来潮前1~2天或行经期间,出现周期性的有规律的吐血、鼻中出血,而又能自止。同时伴有经量减少,好像月经倒行逆上,故称“倒经”。
【拔罐部位】
1.颈部:风池。
2.背部:肺俞、心俞、膈俞。
3.腹部:天枢、水道、归来。
4.下肢部:三阴交、太冲。
九十一、更年期综合征
更年期综合征是指更年期妇女(一般在45~52岁年龄),因卵巢功能衰退直至消失,引起内分泌失调和自主神经紊乱的症状。临床上出现的症候往往因人而异,轻重不一,但多伴有月经紊乱、烦躁易怒、烘热汗出、心悸失眠、头晕耳鸣、健忘、多疑、感觉异常、性欲减退、面目或下肢浮肿、倦怠无力、纳呆、便溏,甚则情志失常。
【拔罐部位】
1.头颈部:太阳、印堂、风池、风府、大椎。
2.背部:天宗、脾俞、肾俞。
3.腹部:气海、关元。
4.下肢部:三阴交、太冲。九十二、产后缺乳
产后哺乳期间,乳汁分泌量少或全无,不能满足乳儿需要,称为产后缺乳。虚证可兼见乳汁清稀、面色苍白、饮食减少等症状。实证可兼见乳房胀痛、胸闷、便秘等症状。
【拔罐部位】
1.背部:肝俞、脾俞、胃俞。
2.胸腹部:膻中、乳根、中脘、关元。
3.上肢部:曲池、内关、外关、合谷。
九十三、产后腹痛
产后腹痛是指产妇分娩后,由于不协调的局部子宫收缩而引起的下腹部疼痛。产后腹痛以经产妇,特别是急产后多见。一般于产后1~2天即可出现。腹痛轻者,可逐渐自行消失。重者疼痛多为阵发性,哺乳时疼痛加重。
【拔罐部位】
1.背部:肾俞、腰阳关。
2.腹部:天枢、归来、气海、关元。
3.下肢部:足三里、三阴交。
九十四、产后大便难
产后大便难是指妇女产后大便艰涩,或数日不解,或排便时干燥疼痛,难以解出者。
【拔罐部位】
1.背部:肺俞、大肠俞。
2.胸腹部:中府、中脘、天枢、气海。
3.下肢部:血海、三阴交。
九十五、产后尿潴留
产后尿潴留是指妇女产后8小时后尚不能正常排尿的症状。尿潴留是产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初产妇,特别是手术产及行会阴切开术者居多。多兼见小腹急胀,或胀满而痛,或排尿淋沥不断,或夹有血丝、面色白或晦暗、四肢无力、腰背酸痛等症状。
【拔罐部位】
1.背部:肺俞、肾俞、膀胱俞。
2.腹部:中极、曲骨。
3.下肢部:足三里、三阴交。
九十六、产后宫缩无力
产后子宫肌纤维的收缩及缩复功能不良者,称为产后宫缩无力。主要表现为产后出血,宫缩时出血量少,松弛时出血量多。出血多时,血色暗红或有凝块,可于产后24小时内达400毫升以上。依出血的多少,产妇可兼见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血压下降、脉搏细而快等,严重者可出现昏迷状态。
【拔罐部位】
1.腹部:关元、子宫穴。
2.上肢部:合谷。
3.下肢部:足三里、三阴交。
九十七、产后发热
产褥期以发热为主证,可持续发热不减,或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8℃,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为产后发热。如在产后1~2天内,有轻微发热,不兼有其他症状,一般能自行退热,此为生理性发热,不是病态。或产后3~4天内,泌乳期间有低热,俗称“蒸乳”,这种现象以后会自然消失,不属病理范围。
【拔罐部位】
1.背部:风门、膈俞、肾俞。
2.腹部:关元、中极。
3.上肢部:曲池、列缺、合谷。
4.下肢部:血海、阴陵泉、三阴交。
九十八、产后小便频数、失禁
产后小便次数增多,甚至日夜数十次,或产后不能约束小便而自遗,前者称产后小便频数,后者称产后小便失禁。本病多因妇人产后膀胱受损或气虚不固而致。
【拔罐部位】
1.背部:肾俞、膀胱俞。
2.腹部:关元、中极。
3.下肢部:太溪。
九十九、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多发于妇女哺乳期,尤其以初产妇最为多见,发病部位大多在乳房上方,常为单发。初期时,乳房肿胀疼痛,局部或有包块,皮色或白或红,伴发热恶寒。成脓期时,乳房肿块增大,疼痛,并有持续啄痛,乳头可有脓液排出,久则溃烂流脓,如排脓不畅、肿硬不消、余热不退,则要迁延时日。
【拔罐部位】
1.背部:肝俞、脾俞、胃俞。
2.胸腹部:乳根、膻中、期门、中脘、天枢。
3.上肢部:曲池。
4.下肢部:足三里、行间。
一〇〇、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是由于人体内分泌功能紊乱而引起乳腺结构异常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为乳房肿痛,具有周期性,常发生或加重于月经前期或月经期。乳房肿块,常为多发性,扁平性,或呈串珠状结节,大小不一,质韧不硬,周界不清,推之可动,经前增大,经后缩小,病程长,发展缓慢,此病多发于30~40岁妇女。
【拔罐部位】
1.背部:肝俞、脾俞、肾俞。
2.胸部:膻中。
3.上肢部:外关、合谷。
4.下肢部: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一〇一、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阑尾急性化脓性感染,是外科急腹症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转移性右下腹痛是急性阑尾炎的特点,约55%的阑尾炎患者有此典型的腹痛,90%的阑尾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儿童及青少年常有呕吐。发病初期部分患者可有轻度头痛、乏力及咽痛等症状,随炎症发展可出现发热、出汗、口渴、尿黄、脉搏加快及虚弱等中毒症状。
【拔罐部位】
1.腹部:天枢。
2.上肢部:内关。
3.下肢部:足三里、阑尾穴、上巨虚。
一〇二、急性肠梗阻
肠管内容物通过障碍称为肠梗阻。各类急性肠梗阻共有四大症状:①腹痛。机械性肠梗阻表现为腹中部阵发性绞痛。开始疼痛较轻,逐渐加重,直至绞痛高峰,随后又逐渐减轻直至消失,过片刻后再次发作。狭窄性肠梗阻为持续性腹痛伴有阵发性加剧,绞痛发作快,消失也快。麻痹性肠梗阻为持续性胀痛。②呕吐。呈反射性呕吐,吐出食物、胃液、肠液及胆液。③腹胀。④停止排气、排便。
【拔罐部位】
1.腹部:中脘、天枢。
2.上肢部:曲池、合谷。
3.下肢部:足三里、内庭。
一〇三、急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是由于细菌的侵袭或胆囊管胆石阻塞而引起的胆囊炎症。多见于女性,临床表现为胆绞痛,多发生于饱餐或进食油腻较大的食物之后。开始疼痛主要在上腹部,逐渐转至右上腹,呈持续性疼痛伴有阵发性加剧。腹痛发作后出现发热,体温升到38~39℃。
【拔罐部位】
1.背部:胆俞。
2.腹部:中脘。
3.上肢部:曲池、内关。
4.下肢部:足三里、阳陵泉、胆囊穴。
一〇四、尿石症
尿石症是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的统称。多数原发于肾脏和膀胱,本病好发于青壮年。尿石症的一般症状:①结石本身引起的症状,肾、输尿管结石都先有程度不同的疼痛,其性质可为绞痛或胀痛。结石移动过程中,会引起黏膜损伤,因而会产生血尿,多数为显微镜下血尿,但也可为肉眼血尿。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则有排尿困难和终末血尿。②许多结石患者伴有泌尿系统感染的症状,并无疼痛、血尿、脓尿。③肾功能障碍可引起一侧肾积水和进行性肾功能减退。
【拔罐部位】
1.背部:三焦俞、肾俞、志室、膀胱俞。
2.腹部:天枢、气海。
3.上肢部:内关、合谷。
4.下肢部:足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