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14000000006

第6章 园说

古时造园,不是在建造一座生硬的建筑群,而是在造一个天人合一的生命体。园林风物建筑,杂糅了造园者的品格态度,一个园林就是一个人生动真实的精神世界。

凡结林园,无分村郭,地偏〔1〕为胜,开林〔2〕择剪蓬蒿;景到随机,在涧共修兰芷。径缘三益〔3〕,业拟千秋〔4〕,围墙隐约〔5〕于萝间,架屋蜿蜒〔6〕于木末。山楼凭远,纵目皆然;竹坞寻幽,醉心既是。轩楹〔7〕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梧阴匝地〔8〕,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结茅竹里〔9〕,浚〔10〕一派之长源;障锦山屏,列千寻〔11〕之耸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刹宇〔12〕隐环窗,仿佛片图小李〔13〕;岩峦堆劈石〔14〕,参差半壁大痴〔15〕。萧寺〔16〕可以卜邻,梵音到耳;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17〕。紫气〔18〕青霞〔19〕,鹤声送来枕上;白萍〔20〕红蓼〔21〕,鸥盟〔22〕同结矶边。看山上个篮舆〔23〕,问水拖条枥杖〔24〕;斜飞堞雉〔25〕,横跨长虹〔26〕;不羡摩诘辋川,何数季伦金谷〔27〕。一湾仅于消夏〔28〕,百亩岂为藏春〔29〕;养鹿堪游,种鱼可捕。凉亭浮白〔30〕,冰调〔31〕竹树风生;暖阁偎红,雪煮炉铛涛沸。渴吻消尽,烦顿开除。夜雨芭蕉,似杂鲛人之泣泪〔32〕;晓风杨柳,若翻蛮女〔33〕之纤腰。移风当窗,分梨为院;溶溶〔34〕月色,瑟瑟风声;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35〕,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

窗牖无拘,随宜合用;栏杆信画〔36〕,因境而成。制式新番,裁除旧套;大观〔37〕不足,小筑〔38〕允宜。

【注释】

〔1〕地偏:地理位置比较偏僻。这里指距离城市喧嚣之地较远的地方。

〔2〕开林:采伐林中树木,留出可供建造之用的空地。

〔3〕三益:古人把松、竹、梅称为“三益之友”,很多文人把这一称呼写入诗文之中。

〔4〕业拟千秋:流传千秋万代的园林产业。业,园林建筑产业,也代指在园林中的生活。拟,比拟。千秋:千年,泛指很长的时间。

〔5〕隐约:不清晰,不分明。

〔6〕蜿蜒:曲曲折折的样子,这里形容园林的建筑物轮廓曲折有致。

〔7〕轩楹:形容高大轩敞的屋宇。轩指带窗子的长廊,也指在园林里,基于加高屋檐的考虑,在屋檐上“前添长卷”的建造构筑手段。楹,指房屋的柱子。

〔8〕匝地:遍地,满地。唐代王勃《还冀州别洛下知己序》:“风烟匝地,车马如龙。”宋代赵崇磻《蝶恋花》词:“风旋落红香匝地,海棠枝上莺飞起。”

〔9〕竹里:指竹林或者竹林里面。

〔10〕浚:疏浚水道。

〔11〕千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这里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假山之高。

〔12〕刹宇:寺庙。

〔13〕片图小李:指唐代著名的山水画家李昭道。其父李思训也擅长山水画,世称“大李将军”,称李昭道“小李将军”。又因为李昭道更善于画小幅山水,所以被称作“片图小李”。

〔14〕劈石:石头呈现出被刀斧劈削过的形状。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讲究大斧劈、小斧劈的皴法。

〔15〕大痴:常熟人黄公望,自号大痴道人。元代著名的书画家,曾拜在董源的门下,研习山水画,后著成《山水画决》一书。

〔16〕萧寺:泛指佛教的寺院庙宇。

〔17〕秀色堪餐:形容山水景色的秀丽美好。

〔18〕紫气:古人认为紫气是祥和高贵之气,常用来形容珠宝的光泽。

〔19〕青霞:此词从道家的传说中来,后借指仙人所住的宫阙。本文指远处的那些道观可为园林所用,借景取意。

〔20〕白萍:浮于水面的水草,夏季开白花,故称白萍。

〔21〕红蓼:生长于水边的植物,花朵密集,颜色红艳,宜观赏。

〔22〕鸥盟:古人诗词中,常以此指和鸥鸟为伴,隐居江边的生活。

〔23〕篮舆:用藤条编成的轿子、滑竿类的载人工具。

〔24〕枥杖:用栎树木材所做的手杖。

〔25〕堞雉:指城墙。堞,城墙上向外一侧所设墙垛,因形状如美女侧卧,又称女墙。雉:古时候计量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是为一雉。

〔26〕横跨长虹:以彩虹来比喻拱桥。此种拱桥状如彩虹,横跨在水面上。

〔27〕季伦金谷:指西晋富豪石崇建造的金谷园。

〔28〕消夏:用各种方式避暑。此处指在靠近水的地方建造房屋,能得清凉之风,暂避夏日酷热。

〔29〕藏春:位于江苏镇江的一栋建筑,名为藏春坞。

〔30〕浮白:古人把罚人喝酒叫“浮”,称罚大杯酒为“浮一大白”。

〔31〕冰调:用冰块来调制饮料。

〔32〕鲛人之泣泪:形容芭蕉叶上的水珠像珍珠一样美好。

〔33〕蛮女:相传唐代诗人白居易家里有个擅长跳舞的婢女名小蛮,她的腰肢非常纤细,舞动起来婀娜迷人。白居易曾写出“杨柳小蛮腰”的诗句来形容此女。

〔34〕溶溶:形容月光的柔美动人。

〔35〕动涵半轮秋水:映着半圆月亮的池水,在秋风中粼粼闪亮。

〔36〕栏杆信画:很随意地把栏杆的图式画出来。

〔37〕大观:气势宏大,非常壮丽的景物。

〔38〕小筑:面积小的园林,或者是园林中的一些局部小建筑。

【译文】

一般来说,建造园林,不论是在乡间还是在城郊,都以地段僻静幽雅为最佳选择。开垦林间荒地然后修剪荒芜杂草,根据当地的情况借景为我所用,并在溪泉之畔栽种兰花香草。按照古人“三益之友”的风雅典故,沿路种植松竹梅,开辟雅致园路,建成可传千秋的园林产业。围墙掩映于藤萝之间,远处曲折蜿蜒的房屋轮廓犹如悬在树枝之上。

登山间之楼,倚栏远望,壮丽美景一览无遗;在竹林之中漫步,到处都是让人心旷神怡的景观。高大阔敞的屋子、明亮宽大的窗户,能够尽观汪洋千里的水景,迎送四季的花开花落。梧桐浓密的树荫遮覆了地面,老槐树带来的清凉也怡然惠及整个庭院;沿着堤岸种下杨柳树,绕着房屋栽种蜡梅花;选清幽竹林修一座茅屋,疏通水路引出一脉细水;高大山石如同屏障,青翠如玉排列在千寻之山的前面。这些景物虽是人力所为,但欣赏时只觉它天然形成,得造化之功。

从圆形的窗户中远望,山林中隐约可见几座古寺院,就像是唐代李昭道画的小幅山水图;园林中像刀斧砍削的山石峭立,高低变化,就像是黄公望所画的山水图。寺庙可以当作邻居,隔壁吟诵佛经的声音不断地传入耳朵;远处的山峰可以借来造景,俊秀的山景尽在眼中。缥缈之处有紫气青霞,仙鹤悦鸣传到枕上;近处岸边可见白萍红蓼,也可与水鸟做朋友,余生隐居江边。

如果想欣赏山色,就乘一顶竹轿上山;如果想欣赏水景,则可拄着栎木做成的手杖来到水边;城墙高耸斜入云间,彩虹般的拱桥横跨于水面之上;在这里观景能达到赏心悦目的境界,就不需要羡慕唐代山水诗人王维那座辋川别业,也不用羡慕当年石崇的金谷园了。

一脉曲折蜿蜒的清水便可解除夏日的炎热,百亩之阔的园林又岂止是小小的藏春坞可比的;在园里养几只鹿可以和它们一起玩耍,养一池鱼能够满足垂钓的愿望。夏季在凉亭里喝点清酒,用冰块调些饮品解暑,但觉竹林树木生风;冬季在暖阁依偎着炉子取暖,壶中煮的雪水在炉火上翻滚沸腾。如此可消口渴之苦,可去除长日烦闷。等夜雨轻打芭蕉,芭蕉叶上应有鲛人泪般的水珠;清晨微风吹拂着岸边的杨柳,如同细腰起舞的少女身姿。移栽几株竹子到窗前来,再种些梨树在庭院之中;柔柔月色里,风影扰乱了锦榻上的古琴与诗书,池塘里的粼粼波光打碎了半圆月亮的影子。坐在席子上一股清气扑面而来,顿时觉得心胸旷怡,凡尘之事渐远。

窗子上的花纹可随心选择,只要符合主人的心意,并且和身份、环境相符合就行了;栏杆的样式也可以随意选择,只要和环境符合即可。不过图案还是要选择那些雅而不俗的才好,不要太没新意。按照这样的思路,可能不足以建成气势宏大的园林,但要建成舒适幽静的小园林,还是绰绰有余的。

【延伸阅读】

造园之术的记载,可追溯到《周礼·考工记》中对都城街区的规划,但真正的古典园林建造法,形成于秦汉。

造园过程大致是选定某个区域,利用此地的地理环境,借助自然山水或人工叠山引水,并结合植被的栽种和园内建筑的布局,构建成一座山水相映、馆池相间的优美园林,供人游玩居住。中国古典园林建造,所追求的最高审美旨趣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走的是模仿自然山水的路子,力求营造诗画一样的境界。园林建造几乎都带有随机性和偶然性,在布局上千变万化,整体和局部之间也不会规定从属关系,直接来说就是无规律可循。含蓄、虚幻、弦外之音的美感,使人们置身其中有扑朔迷离和不可穷尽的错觉,这都是中国园林最喜欢的境界。

总之,古时造园,不是在建造一座生硬的建筑群,而是在造一个天人合一的生命体。园林风物建筑,杂糅了造园者的品格态度,一个园林就是一个人生动真实的精神世界。

【名家杂论】

对那些羁绊于仕途的士大夫来说,建造园林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享受,更是为自己找到了精神上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地方。少时常住江南,对园林艺术非常熟悉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重笔描绘了曲直虚实、隐现藏露、布局非常巧妙的大观园。

大观园的重要鉴定者贾元春就说这是一个“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地方,它有帝王园囿气势的省亲别墅,还有几个非常有特色的馆苑。其中能体现田园风光的,莫过于芦雪庵和稻香村。芦雪庵是建在一个小山边的河滩上,几间茅舍,推窗即可垂钓。稻香村借地势之便,在深宅之中假造一处有乡野趣味的茅舍屋院,深得贾政喜爱。无以控制世事,便于繁华中建造一处有田园风味的处所,聊以遣散困顿已久的愁闷——也是园林之于那些士大夫的一种功德吧。至于那些真在田间耕作的农民,如刘姥姥之辈,土屋陋室住得厌了,倒巴不得到富丽堂皇的怡红院睡上一觉呢。

很多优秀的园林建筑,都是有性格有态度的。比方大观园里给各位公子小姐住的处所:怡红院显然是古代贵族园林馆苑的代表,它极尽奢华,彰显出富家公子贾宝玉的雍容华贵之气;潇湘馆千百株翠竹婆娑生姿,又有清泉绕墙,一条石子甬道穿院而过,清幽雅致,一如目下无尘的主人林黛玉;秋爽斋阔朗大气,院中种有芭蕉,落雨之夜,且听雨打芭蕉如诉如泣,也是贾探春诗情闲趣的写照。

古代名家论园林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要须回环峭拔,安插得宜。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又须修竹、老木、怪藤、丑树,交覆角立,苍崖碧涧,奔泉汛流,如入深岩绝壑之中,乃为名区胜地。

——明·文震亨《长物志》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弈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一石,百钱买一花而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城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明·任光禄《竹溪记》

过红土桥,即随园。柴扉北向,入扉缘短篱,穿修竹,行绿荫中,曲折通门。入大院,四桐隅立,面东屋三楹,管钥全园。屋西沿篱下坡,为入园径。屋右拾级登回廊,北入内室。顺廊而西,一阁,为登陟楼台胜境之始,内藏当代名贤投赠诗,谓之曰诗世界……北折入藤画廊,秋藤甚古,根居室内,蟠旋出户而上高架,布阴满庭。循廊登小仓山房,陈方丈大镜三,晶莹澄澈,庭中花鸟树石,写影镜中,别有天地。……东偏簃室,以玻璃代纸窗,纳花月而拒风露,两壁置宣炉,冬炭,温如春,不知霜雪为寒。……斋侧穿径绕南出,曰水精域,满窗嵌白玻璃,湛然空明,如游玉宇冰壶也。拓镜屏再南出,曰蔚蓝天,皆蓝玻璃。……上登绿晓阁,朝阳初升,万绿齐晓,翠微白塔,聚景窗前。下梯东转,曰绿净轩,皆绿玻璃,掩映四山,楼台竹树,秋水长天,一色晕绿。……随园一片荒地,我平地开池沼,起楼台,一造三改,所费无算。奇峰怪石,重价购来,绿竹万竿,亲手栽植。

——清·袁枚《遗嘱》

同类推荐
  • 大学·中庸·孝经

    大学·中庸·孝经

    《大学》、《中庸》原属《礼记》篇目,及宋,二程力推儒学,尤举《大学》、《中庸》等篇,至朱熹,始将《大学》、《中庸》从《礼记》剥离,与《论语》、《孟子》并列,合称“四书”,并为之专门做注解。自此,《大学》、《中庸》独立于《礼记》之外。尤其悬为功令之后,成为儒家修己晋身、传道授业的基本书籍,对后世影响深远。
  • 尚书

    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也是最早的一部历史典籍,它的“典”、“谟”、“训”、“诰”、“誓”、“命”六体,有的是讲演辞,有的是命令、宣言,有的是谈话记录。《尚书》为我们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和夏商周奴隶社会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 本草纲目(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本草纲目(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本草纲目》是成书于我国明代的一部杰出的药物学著作,也是一部集16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之大成的药典,对我国近代药物学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极佳的声誉,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本书以权威的金陵古本为蓝本,本着取古人之要义、为现代人所实用的原则,删繁就简,精选精校,辑录精华,保留了至今常见常用的本草,及切实有效的复方,原汁原味再现天下药典之精华,指导今人认识本草。
  • 国学大讲堂黄帝内经

    国学大讲堂黄帝内经

    书作者傅维康大夫为这部宝典萃选精华,详细注释,并概括全书要点,精心写出《概述》一文,以及指导学习方法,给读者以打开大门的钥匙。
  • 仁者无敌:张奇伟教授解读《孟子》

    仁者无敌:张奇伟教授解读《孟子》

    《仁者无敌》——张奇伟教授解读《孟子》,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和《大学》《中庸》《论语》一起被并称为“四书”。
热门推荐
  • 花心女王纳夫记

    花心女王纳夫记

    新书求支持:《帝王囚爱:错嫁弃妃》用不用那么狗血,去个实验室,它停电,让她在黑漆漆的实验室里摸黑找到门口,她忍了。可是为什么再次出来,却到了学校的后山?到学校的后山也就罢了,为什么明明是晚上,而这里却是白天,最主要的是,她猛然发现,此处并不是学校的后山,她到底是到了哪里?当她正无措之时,突然被告知,这里是景王府,而她就是苍渊国有名的景王!当现代人莫名穿越,来到古代成为当朝赫赫有名的王爷,当家财万贯,并且一夜坐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并附带美男数枚时,她该怎么办?且看本文女主如何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如何在这一堆美男怀中让其雨露均沾。人物交代:王君(正夫)—玄忆,女主正夫,本朝宰相玄凌花之子,十三岁嫁给女主景王为正夫,为人谦逊和蔼,常年温柔浅笑,却十足的腹黑男一枚。也因其过人的才智,这些年,王府中的各大小事情,皆由他一人掌管。修长的身形,俊逸的五官,墨黑的长发高高挽起,只用一根白玉发簪固定住,其余悉数垂落而下。二夫—轩辕律,女主二夫,此人声音随意,长相更是妖孽至极,来自京城有名花楼—醉玉楼,销魂轩,乃是其楼中的头牌花魁,魅人功夫,自然是无人能及。他鼻梁高挺且挺直,一张红唇微微张启,时刻散发着性感的讯息。而他的五官拼凑在一起之后,一张极富妖媚气息的脸,便就此产生。他斜靠在门框上,一件金色绣着大朵红色牡丹花的长袍,穿上在身上,不但不显的艳俗,相反还与他很是合寸。一头青丝直泻而下,只在发尾用一根发带稍微绑住,他手指轻轻往额头上一挑,似在拂开额前的碎发,却更像是一个挑逗的动作。他,实在是太过妖孽,太过魅惑,太过让人心神荡漾了一些。三夫—白子画,女主三夫,此人性格寡淡,常年研究花草,同时有着别具一格的神奇医术,能治百病,各种疑难杂症,到了他这里,亦是能够迎刃而解,不过此人脾性怪异,并不会见人就医。一头银色长发随意披散在后,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一双剪水双瞳似星般耀眼,紫色凝眸恍若柔风甘雨,白玉般的鼻梁高高拱起,划出了一道完美的弧线,一张粉红薄唇泛着晶莹,清瘦高挑的身段,有些飘渺,有些梦幻似那误落凡尘的谪仙。四夫—墨泠,女主四夫,此人擅长武艺,有一手好得功夫,不过脾气火爆,小则出口大吼,大则出手,不过他亦是见人而为,可以说是女主夫侍的同时,亦是她的贴身侍卫加保镖。五官硬挺,为首的那人面目刚强,有着一双浅褐色眸子,看着他便能感受到一股杀气。
  • 妙因寺史话(中国史话·文化系列)

    妙因寺史话(中国史话·文化系列)

    妙因寺位于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的查干湖畔,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吉林省唯一一座藏传佛教寺庙。《妙因寺史话》一书,作者根据历史档案、地方文献资料的记载,通过对当地实地调查,详细记录了清初藏传佛教传入前郭尔罗斯后,妙因寺的兴建、传承、毁坏及恢复重建的历史过程;妙因寺活佛的转世和影响,以及重建后的妙因寺寺庙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壁画艺术等。
  • 从前月色柔

    从前月色柔

    五年前,当齐阳公主沈君柔得知驸马欧阳瑧早已心有他属时,只淡淡地说:“无妨,我相信时间会抹平一切,他会是我的如意郎君,而我会是他的妻,这就足够了。”五年后,却是青灯古佛常伴。沈君柔后悔了,如果能够重来一次,她再也不愿因一己私欲,求下一道圣旨,让那人从此君命难违。
  • 快穿之女主太威武

    快穿之女主太威武

    一遭失足千古恨,什么!她一国的总统竟然被自己国家高官给谋害了?不过!突然出现的这个系统是什么鬼?还要让她穿越各个时代虐渣男打白莲!当然!就这牛逼哄哄的空间,想不牛都不行!嗯!对于没谈过恋爱的某人来说,各路美男真是让她难以拒绝啊!
  • 自走棋之王

    自走棋之王

    以dota2自走棋为背景幽默轻松看一个普通青年的自走棋巅峰之路.
  • 听闻红尘十有九故

    听闻红尘十有九故

    洛淮书,一名现代作曲家,精通各类乐器,在作曲方面颇有成就,本该是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可是因其弟洛淮画玩的网游《江南有雨落长安》穿越入游戏世界。可他这种从来不玩网游的家伙,对于究竟要在这个世界如何生活毫无经验。一场神秘的旅行正在进行……
  • 锦鲤归河

    锦鲤归河

    “你说,当初是我先追的你,还是你先追的我?”“一定要分这么清楚吗?”某人无奈中带着宠溺。“当然,不然以后怎么跟小宝贝说?”某男愣了愣,随即展开邪肆的笑容,在她耳边低语道:“那,先有小宝贝再说吧。”秦理:“!!??”给自己挖坑了。。。
  • 天外飞仙

    天外飞仙

    小昌,80后新锐作家,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山东冠县人,1982年出生,大学教师。曾在《北方文学》、《黄河文学》、《延河》等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若干。现居广西北海。
  • 武侠世界有点乱

    武侠世界有点乱

    这是古龙黄易两位大家笔下人物汇聚同一个世界的故事小李飞刀VS灵犀一指的结局会是如何?谢晓峰与西门吹雪的一战似乎已无可避免传鹰打的不一定是蒙赤行,也有可能是庞斑看着眼前的原随云,花满楼感觉自己穿了一个假越......PS:本文不带系统,没有等级制度,偏古龙风,不喜勿喷哦
  • Shirley(I) 雪莉(英文版)

    Shirley(I) 雪莉(英文版)

    Shirley, A Tale is an 1849 social novel by the English novelist Charlotte Bront?. It was Bront?'s second published novel after Jane Eyre (originally published under Bront?'s pseudonym Currer Bell). Set in Yorkshire during the time of the Luddite unrest—a labor movement that began in 1811-1812 in an effort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the working class—the novel consists of two narrative strands woven together, one involving the struggles of workers against mill owners, and the other involving the romantic entanglements of the two heroines. The novel's popularity led to Shirley's becoming a woman's name. The title character was given the name that her father had intended to give a son. Before the publication of the novel, Shirley was an uncommon – but distinctly male – name and would have been an unusual name for a woman. Today it is regarded as a distinctly female name and an uncommon male 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