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16200000007

第7章 金融化——资本的增值密码(2)

以明王朝为例,其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立国之初,便亲自下令制定了整肃贪污的纲领——《大诰》,其中明确记录了关于官员贪污案例的处决结果,随之阐述了他对贪官态度、办案方法和处置手段等内容,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宣传,以便令官员读之后自律,民众读后自发检举腐败。

然而,即使是像明王朝这样下了如此大决心,如此大力气,如此精确的措施,威力如此猛烈,也始终无法根除政权内部所出现的腐败现象,以至于朱元璋在死的时候咬牙切齿,留下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感慨。那么,像其他王朝就更不用提了,随着它们政权专制程度逐渐增大,其内部成员的权力也越来越缺乏约束,贪官之多,就连“野草”都难以形容了。

诚然,权力失控所带来的腐败现象,的确为历代封建王朝带来了覆亡的制度性因素,然而假如我们转换视角,从金融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话,就必然会得到全新的结论。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财政体系无论多么庞大,其基本构架仍然不能摆脱“收”与“支”这两大部分,所谓的收,指的就是政府的各项财政收入,主要集中在田赋、工商各税、户税等领域,简单说就是入手的财富;反过来,所谓的支,指的就是政府的各项财政开支,主要集中于国防费用、战争费用、政府及皇室开支、公共事业建设等领域,简单说就是出手的财富。

入多出少,政府的财政就有富余,入少出多,政府的财政就要出现赤字,难免捉襟见肘,所以无论是哪一朝代的国家管理者,都希望政府的财政状况呈现出前一种形态,尽量避免入不敷出的情形出现。

不过,事情并不能总是尽如人愿,每年的收入总是会遵循一个定额,大致停留在一个固定的水平线上,而需要支出的财富却存在着许多不可预计的因素,比如地震、洪水、旱情等天灾、叛乱、起义、外敌入侵等人祸、这些无一不会导致政府当年的财政支出呈现激增的态势,财政状况就难免拆东墙补西墙,就难免要节衣缩食,甚至于干脆寅吃卯粮,选择透支税收的方法度过难关。

为了应对这样的状况,为了规避财政上可能出现的危机,历代王朝的主政者莫不想方设法,以种种方略来为未来做铺垫,而将这些方略归结起来,无外乎“开源”、“节流”两大分支而已。

所谓的“开源”,意指扩大财政收入,在这方面,封建王朝最常用的手法无外乎加大税赋额度,新增税赋名目等等,在这件事情上,皇权总是会与官僚体系取得一致认识,而当这两种本来相互制约的权力合为一股时,就再也没有力量能够阻止它们,增加税收也就不再困难。

不过尽管如此,却不代表税赋可以永无止境地增加,否则也就不存在出现财政危机的可能了。原因就在于尽管增税的权力虽然没有限制,但纳税人的承受能力却是有限的,以无限的权力来对有限的承受力进行要求,其结果必定是使广大民众难于承受,最终激发广泛的反抗情绪,引发大规模民变的发生。

正因为如此,比起前一种方法,封建王朝更乐于采用的方法是“节流”。

所谓“节流”,顾名思义,我们总是会下意识地认为就是“省钱”,就是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开支,就是杜绝一切浪费,无外乎集中在一个省字上。其实,这样的理解并不全面,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除了“省钱”之外,节流还存在着另一层面的含义,这就是“存钱”;纵观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无论其规模大小,时间长短,无不有着“存钱”的传统——只要情况允许,只要财政上出现结余,国家管理者就会选择将这些剩下的财富储存起来,而“藩库”、“太仓”等机构,正是为国家储备财富的所在。

说了如此之多,那么究竟哪一种方法更有效呢?

答案是全部否定,如果这些方法确实有效的话,财政危机便不会出现,那些封建王朝也同样不会覆亡,实际上,无论是两种方法中的何者,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吃紧的状况。

那么,有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呢?

答案是肯定的,这个方法就是在货币上做文章,即选择大肆发行货币,发行大额货币,降低货币含金量、发行劣币等等,通过货币作为媒介,从民众的手中掠夺财富。然而,这样的方法尽管会在一时之间迅速聚敛财富,却会产生一个随之而来的效果——货币购买力下降,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民不聊生,则更会导致大规模民变的发生。

历史上,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仍然要算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

我们知道,明朝在进入末期之后,在北部边境要面对蒙古部落的持续骚扰,东北部则要面对新兴女真部族的强力挑战,而在万历年间所发生的援朝战争,以及东部沿海持续不断的倭寇祸乱,更是加剧了其实力的消耗,最终使得明朝在面对大规模民变的时候,终于无力镇压以至于覆亡。

正因为如此,军事上的失败,被认定为是明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在几十年来的史学界研究中,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定论。然而我们不知道的是,明王朝在军事上的失败仅仅是表象,而蕴含在这个庞大机体内部的财政危机,才是导致整个巨人倒下的毒瘤。

根据我们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军事上危机重重不可怕,西汉王朝立国之初,既要应对匈奴人,又要腾出手来打败七个诸侯王的同时叛乱,仍然能安然过关;清王朝康熙年间,面对三藩之乱与台湾郑氏父子的大举进攻,也得以获得胜利,延续寿祚。

所以这样看起来,最可怕的不是军事上的危局,而是面对这样的危局,毫无能力去着手解决,这种能力既体现在对形势的判断与把握上,也体现在对军事计划的保障与供给上,如果说前者是一个国家在危局中的软实力的话,那么后者就可以称之为硬实力。

那么,明王朝是否具备这两大实力呢?前者属于史学范畴,我们姑且不去讨论,只在财政层面上论证一二。

按照《中国财政史》上面的说法,早在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的时候,国家财政年收入仅仅为四百万两白银,而每年的支出却已经达到了四百五十万两,而这时距离王朝最后的崩溃,还有四十余年的时间。

央视热门节目《百家讲坛》在前一段时间,推出了一部《风雨张居正》的专题节目,通过节目我们了解到,张居正在执政期间,在经济领域实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由此为沉疴遍体的明王朝带来了焕然一新的面貌;而在此时,这一次改革刚刚结束,明王朝的中兴局面也还尚在维持之中,然而即使是在这种居恒无事、四海升平的情况下,财政尚且出现入不敷出的状况,那么当国家一旦出现紧急情况的时候,其后果难以设想。日后曾有财政史专家专门研究过,如果能够让这种局面多维持十几年的话,就足可以保证明王朝的财政状况逐渐好转,消化掉所有的财政风险,实现全国战略的稳定。

可惜,上天并没有给明王朝这样的机会。

说到底,上天并不是无形的存在,它正是当时的政治形势。

就当明朝君臣尚沉浸在“中兴局面”所带来的一团和气里时,全国的民众情绪已经呈现出沸腾之势。而在此同时,来自辽东地区与女真族的战事,就更加令局势变得雪上加霜。

或许在当时的外族看来,此时的明王朝仍然是一个拥有强大实力与疆土的庞大帝国,它仍然控制着亚洲大陆上最大的一块版图,拥有数个属国,俨然不可一世。

然而,看上去规模惊人,实力惊人的大明,其实缺的只有一样,那就是钱。

想要维持这个巨大帝国的正常运转,想要将与女真族的战争进行到底,或者说保证抵御女真族的不断进攻,都是需要来自财政的强力支持。而事实上,明王朝绝拿不出这样庞大的一笔钱来保证年度正常运行。

于是,这就相当于宣告了明王朝的命运——看着一大四大,实际上却病入膏肓。

从万历四十六年开始,为了应付北部的战事,明王朝开始逐步增加赋税,然而这些新增的税额,却并没有对财政状况形成缓解,到1628年崇祯帝即位的时候,其财政赤字仍然维持在116万两的巨额之上。已有的税赋收入,在时间上的迟滞与程度上的不足,显然已经无法满足财政的渴求,于是,为了把这块亏空补上,已经无计可施的崇祯帝又开始在田赋上做手脚,尝试着将已加9厘的田赋再加3厘,实现165万两的财政增收。

然而,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那样,这种不断加税的行为,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民众的不堪忍受,由此带来的民变已呈风起云涌之势,更使得军费飞速激增,如果一任这种情形继续发展,势必会令民众更加激化,于是,为了暂时缓解这一势头,朝廷开始拖欠军饷等应付账款,仅到崇祯元年,所拖欠的军饷就已经达到了520万两之巨。

我们知道,在尚未实行义务兵役制的时代,军人服役的全部目的就在于获取银米以养家糊口,特别是在战争时期,这份报酬更是以生命为代价来获得的,其对于军人的意义之重大,绝不是一般人所能够想象的。

现在,当国家开始拖欠军饷的时候,无疑意味着对军人心理上的沉重打击,于是,在镇压民变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官兵摇身一变,投身于起义的阵营之中,将本已糟糕的形势变得更加恶劣,到了崇祯十一年之时,由于战事上节节失利,使得明王朝已经陷入了“不集兵无以平寇”的军事危机之中。

集兵,就要养兵,就要给军人发饷,就要为军队提供补给,可是钱又从哪里来呢?颇有雄心的崇祯帝在将所有可能的办法尝试了一遍之后,明王朝的财政困境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在崇祯11年之后,户部几乎已经没有新进的收入,庞大的帝国开始面临着“无饷以饱兵”的可怕局面。这时候,再次加税增赋似乎成了唯一可行的方法,于是,崇祯帝只好再次“从善如流”,批准加派280万两的新税。

最后的发展一如我们所知道的一样,明王朝最终在内外交困之中陷入崩溃,无论在理财领域如何运作,都无从改变其最终的命运。由我们所观察到的事实,证明了我们前面所提到的硬实力,其实是明王朝根本不具备的,而其遭受灭国之灾,也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了。

历史真的就是这样简单的规律吗?

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之中,众多国家的君主、国家的管理者似乎从来不肯放过任何一个为财政增收的机会,然而这也导致了无数丝毫不知节制,不知与民休息的政府出现,从而造成他们习惯于将突发的财政开支一次性分摊到民众头上、造成他们乐于转嫁财政危机而丝毫不留后路。类似于“竭泽而渔”、“杀鸡取卵”、这样风格的金融政策,一次次地出现在浩繁的史卷之中,构成了一个又一个悲壮的历史结局。历史学者谭伯牛在论及这一点时说:“贪风炽烈,所搜刮者莫非民脂民膏,民生困苦,日逾一日,却不察隐患。”

想来这里所说的“贪风”,所指内容更大程度上应该归属到糟糕的金融政策,而非官僚体系的集体品质。而之所以造成这样的情形,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皇权思想在隐隐作祟,认为由皇帝、由国家出面,向民众借债来缓解财政危机、支持发展的做法实在是有损君威,却忘记了这种金融化理财方法的优点——只要国债期限足够长,就足可以将一次性的开支分摊到许多年中,让每一年的压力都降低到最小,让民众的负担大大减轻,而其在财富上带给民众的回报率,则更是会促使民众热衷于此,令政府的融资借贷变得更容易。

历史,的确蕴含着固定的规律,历史更是一场不可违背规律而行的游戏,然而,历史的规律却是可以自行选择的。所有的结局或命运,其实都在最初的选择中,被确定了下来。

同类推荐
  • 新经济,新规则: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

    新经济,新规则: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

    他是硅谷最著名的预言家。1994年,他预言了Web2.0时代的到来。2012年,他继续预测,在“人机结合”的Web3.0时代,苹果和谷歌的霸主地位将动摇,而微软将是第一个消失的IT巨头。这样精准的预言不会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失控》作者、《连线》杂志创始主编、硅谷精神教父凯文·凯利(KK),继《失控》《技术元素》后,再次预言互联网影响下的经济运行的十个新游戏规则。
  • 中国经济2017

    中国经济2017

    产能过剩、资本过剩、模式过剩……过剩成为全球趋势,经济发展如何找到“新大陆”?中国经济陷入“冰火两重天”,让人如坠云雾,其复杂性是有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抄合围”的综合结果,是历史“积病”的积劳成疾,是改革操之过急后的乱象叠加,也是超大国体背后的“众口难调”。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围点在哪里,其未来又在哪里?只有改革落地、创新理念,才能破解中国经济复杂局势。2017年正值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时期。“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引领着经济发展的方向。同时科技产业、电影产业、体育产业等新兴产业的火爆,能否将中国经济推回快车道,让人充满期待。
  • 变局:新经济时代中国企业大变革

    变局:新经济时代中国企业大变革

    “变局”是一个符号,也是一种宿命。适应变化的惟一途径就是应变,应变术就是生存术。企业如果仅能维持今天的视界,必然丧失其适应力。世事沧桑,一切都在变。在变动的明天的世界里求生存图发展,变才是惟一的不变。
  • 2012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2012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本报告包括综合报告、专题报告、地区报告、扩权改革试点县(市)报告和研究报告五个部分,从全省总体情况,各个行业、各市和绥中县、昌图县及扩权改革试点县(市)等层面,回顾了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提出了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 左手《国富论》,右手《道德情操论》

    左手《国富论》,右手《道德情操论》

    《左手<国富论>右手<道德情操论>》讲述了:《国富论》,在这部写作历时六年、修改三年的巨著中,亚当·斯密批判地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学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正式诞生。《道德情操论》,它不仅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而且从哲学、法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对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各个领域作了探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倘若对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不了解,则不可能理解市场经济社会的形成和西方近代文明的进程。
热门推荐
  • 斗宴

    斗宴

    “高智商悬疑小说”大师周浩晖经典力作!一本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悬疑小说!和《舌尖上的中国》一样美味!和破案小说一样刺激!一部让人口水横流的饕餮盛宴!乾隆赐封神秘名菜引发南北厨神百年大战!百年名菜的神秘面纱缓缓揭开……烟花三月,扬州斗宴,扬州厨界面临绝境,唯有找出已消失八年的“一刀鲜”,做出两百年前乾隆亲笔御封的名菜“烟花三月”,才能扭转战局。岂料,这正是神秘刀客苦心孤诣设下此局的目的所在!以命为赌的最后一战,“一刀鲜”是否会如愿而出,挽救危在旦夕的局面?传说中的名菜,竟关系着南北两大厨神家族的百年恩怨……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梵网经古迹记

    梵网经古迹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传承之宛如新生

    传承之宛如新生

    受尽冷落的自闭儿一朝开启传承之门,继承了父母的所有学识,通晓多国语言,拥有强悍的知识储备。稚齿的心智,教授级的学识,巨大的精神财富,怀璧其罪,她将如何把握?无处安放的青春,亲情友情爱情的畅想,渴求寻常却注定不平凡的成长轨迹。
  • 三龙震山河

    三龙震山河

    江湖面临百年危机,三龙出山,诛海匪,荡贼寇,月羊国大显神威,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 最受欢迎的哈佛气质课

    最受欢迎的哈佛气质课

    在气质修养和气质塑造上,哈佛人给我们提供了极好的榜样。那么,哈佛所代表的精神和气质究竟是怎样的?我们作为普通人如何才能学习和掌握这种精神和气质,令自己得到大幅提升呢?本书为你揭开哈佛气质的秘密,从修养、形象、谈吐、自信、担责、精细、坚韧、胆识、气度方面,深入浅出地解析了哈佛气质的内涵,提供了修炼哈佛气质的方法和途径,让你由内而外提升自我,获得脱胎换骨的蜕变,成为一个人人欢迎的、气质出众的人。走进哈佛殿堂,让哈佛精神滋润我们的思想。瞻仰哈佛名人,让哈佛气质提升我们的灵魂。掌握哈佛精神,学透哈佛气质,焕发生命活力,展示个性魅力,让你脱颖而出,跻身精英,赢得世界。
  • 我们的医生2

    我们的医生2

    第二本《我们的医生》终与读者见面了。第一本《我们的医生》是2005年年底出版的。两本书是同样的38万字,同样的体例和厚薄,堪称孪生姊妹。那是2002年的一天,香港爱国华侨、联邦制药董事局主席蔡金乐先生正式委托我完成他的一桩多年未了的心愿——“写写我们优秀的医生”。这么多年我始终忘不掉那双恳请的眼睛,那里面装着半个世纪的秋凉,凝重的没有一丝飘忽不定。就在那一刻我深信这双眼睛里看到的事情一定是大事情。
  • 联盟之绝对王者

    联盟之绝对王者

    追寻电子竞技真正的热血,回归最初的感动,我爱英雄联盟。
  • 预谋成婚,薄先生潜妻有瘾

    预谋成婚,薄先生潜妻有瘾

    三年前,慕家落难,慕听枫自小思慕的未婚夫却全程袖手旁观。他西装革履的站在她狼狈不堪的面前,语气温凉:“你可以选择我给你的生活,你依然能够无忧无虑。”她失笑:“我什么也不选。”自此,她在他的世界消失的无影无踪。再遇时,他将她豢养在身边,给她无尽荣宠。只是这无尽荣宠之后,他要的却不是她。躺在手术台上那日,她哭的像个孩子,她病危,自愿捐出心脏。传闻那一年,名震北方几省的薄先生大病一场,只因平常宠入骨的女人从医院的天台上一跃而下。经年之后,北方几省津津乐道薄先生的新婚妻子,新婚当晚睡在了别的男人床上薄先生从头绿到尾,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