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爱情的利益分析
一般认为,爱情是一种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的非功利现象,但在经济学的视野里,爱情不管是由于何种非理性动机,都会对经济行为作出反应,没有任何爱的付出是完全不需要回报的。苛刻的说,表面上是我们爱对方,实际上是爱自己,因为所爱之人其实是自我的对象化。只要我们对爱情现象稍作一些观察,就会发现这样一些事实:第一,人们能从爱情中找到个人快乐、幸福、满足感。第二,爱情中的快乐,是人们用约会时间、甜言蜜语等主要投入,辅以花前月下、楼堂馆所等要素投入而生产出来的;第三,生产爱情的收益,取决于当事人在这方面的天赋和人力资本投资,如语言天赋、性爱技巧以及得自文艺作品的爱情观念。从上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爱情是一种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是一种交易。
“鲜花插在牛粪上”是爱情交易中的一种特殊现象,这可以从人的消费偏好与信息不对称理论中得到解释。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时间里的偏好是不尽相同的,胖瘦高矮,各有所好。
从男女生理需求说,男人称女人是对方的消费品和客户。婚姻由两个单个的经济自由体结合。同时,在这对消费品与客户的互相合作中,男女双方本身作为商品存在。而交易的内容是对方的性别差异、物质金钱、权力名声、容貌才气等。人人心中一杆秤,爱不会平白无故的产生。人们在寻找对象之前,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形成一种择偶标准,身体条件、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如何。身体条件主要包括年龄、身高、容貌、健康等,社会条件主要包括学历、地位、家庭背景等,物质条件主要包括收入、财产、职业等。在这些变量中,身体条件是随年龄增长而衰变的,是爱情婚姻中的减函数。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的增减是可以凭经验进行预期的。学历、地位、家庭背景的高低好坏以及收入、财产、职业等,预示着将来家庭收入及精神生活质量的好坏,即婚姻效用的大小。一般来说,男子对女方的选择较为重容貌,因为男人自信有能力养活对方,而容貌能够给自己带来心的满足,还具有正的外部性(别人看着顺眼)。女人则更看重男方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女人因其先天的生理构造,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处于弱势,比较重视婚后的物质支撑。
在以上诸要素中,综合得分最高者,就成了抢手的商品。如“钻石王老五”,但我们必须看到,每一个要素都是可变量,有的人很有钱,他(她)可能就不是太在乎对方的物质条件,而会把对方的社会地位和年龄、美貌等当成重要的参数。有的人缺钱,就会把钱看得很重要,这就可以解释一些年轻美女傍大款的现象了,其实就是各得其所。理性的人总是在自身客观条件的约束下选择合适的对象以实现婚姻效用的最大化。
婚姻是一种交易。从找对象到结婚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找目标市场、考察双方需求、认同商品交换条件直到签订交换契约的过程。恋爱是男女双方各方面条件均衡和博弈的过程,结婚则是对爱情交换的一种确认,结婚证就是一个标准合同。媒人与红娘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仍不可小视,但他们往往会为了得到一份厚重的彩礼和酬金而夸大当事人双方的信息特征,隐瞒某些对双方不利的信息。现代人最主要的求偶方式是在婚姻市场上自由寻找,通过舞会、聊天等社交活动来寻找目标。近年来又出现了“玫瑰之约”一类进行婚姻速配的电视栏目,把婚姻市场的概念诠释得一清二楚,这对反对婚姻市场论的人们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网络是一个新的婚姻市场,网恋的兴起源于低廉的搜寻成本。在网上搜寻一个异性只需要几秒钟,送一束电子鲜花根本不花钱,同时还避免了面谈的紧张和尴尬。有人做过调查,容易陷入网恋的大都是性格内向、工作繁忙、外表不出众的网民,他们在现实中恋爱需要付出的成本比一般人要高。由于网络给人留下的想象空间太大,难以掌握对方完全、准确的信息,因此网恋者“见光死”的几率非常大,交易成功率也非常低。
人们为什么要结婚?是因为看重了婚姻的收益。
恋爱婚姻是需要支付成本的,时间、金钱、财物。要约对方见面,得牺牲一些时间,还要请对方吃饭喝茶。为了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还要刻意修饰一番,比如买件体面的衣服等,这些都是直接的成本。为了追求对方,必然要放弃做别的事情,放弃对另一个目标的追逐,这是机会成本。从寻找目标到谈恋爱到结婚,都是成本的耗费过程。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出现了婚姻介绍所和电视速配。在成本和收益的比较中,人们不会做亏本的买卖,时间多,金钱多,爱情光顾的机会也更多。由此看来,结婚的更主要原因是收益大于成本。
结婚和单身都是人们在成本与收益间权衡的理性选择,结婚的目的在于希望从婚姻中获取最大效用。结婚给人带来的收益是十分明显的,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获得性的满足和情感的寄托。研究表明,性快感是仅次于毒品提供的生理快感。婚姻使性伴侣长期化、稳定化,使性生活安全化。特别是在艾滋病威胁人类的今天,稳定健康的性伴侣对双方都有好处。二是能够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具有不同专业化优势、在能力与收入方面存在差别的男女,通过婚姻的形式可以使双方的收益达到最大,这属于互补双赢的方案。
最明显的例子是,两个人一起的生活成本降低了,比如住房和家具,一个人生活用一套,两个生活也是用一套。再比如男主外女主内,或者女主外男主内,要比一个人既主内又主外效率更高。三是互相提供信用,协调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比如一个人支持另一方做生意,最后实现总效用的增加。四是起到防灾保险的作用,比如一方生病了,有人照顾,并且在因生病失业的状态下有人支付医药费用。婚姻作为耐用消费品,具有逐渐积累增值的特点,在规模效应的推动下,婚姻的某些独特效用会逐步显现出来,比如情感的寄托、家庭的福利、知识和智慧的交融、小孩带来的乐趣等等。有了那么多的好处,大多数人当然选择结婚了。
夫妻婚姻生活能不能保持稳定,主要是在“交换”价值上能不能保持平等。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婚姻生活就是“交换”,即双方付出和得到的“交换”。如果双方的付出和得到极不平衡,彼此的心理很容易倾斜,久而久之,婚姻就会出现裂痕。拿离婚来说,我们常常看到,总有一方认为自己付出的多,结果什么也没得到,对方则是“狼心狗肺”,一点儿都没有良心。女方说:“我起早贪黑,为了孩子,操持家务,你多拿几个‘子儿’,就夜不归宿,拈花惹草。”男方也认为:“我票子拿得比你多,偶尔花心一下,也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可以跟你扯平。”实际上,这本身就是经济学的一个命题。女方收入少,但在家庭的劳动多,而这部分劳动本身就是机会成本(至少不应低于保姆费),所以说是有经济价值的,可以折算成金钱。而男方之所以有些“牛气”,恰恰因为忽略了女方这部分经济价值,因此“偶尔花心一下”不仅不觉有愧,还有那么点儿满不在乎。
实际上,结婚是一个双赢方案,因为出于自愿,并且双方受益。结婚的收益,更集中地体现在“规模效应”上——“两个人单独生活要两套厨具,两个人结婚后只需要一套厨具”。至于谁结婚受益更大,从经济学角度上看,应该是经济不独立的一方受益更大。
对大学生恋爱的理性分析
爱情是一场博弈,一般对局者往往多于两人。这场博弈的结果很少没有失败者的,尤其是大学生的爱情。
大学生一旦决定谈恋爱,就意味选择的开始。一项关于大学生为什么谈恋爱的非官方正式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谈恋爱的大学生并非真正是对神圣爱情的向往,而是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既现实又复杂的因素,其中两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大学生活的空虚和对生理性欲的需求,或许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同居现象在当今社会如此流行,因为高级知识分子的行为一般总容易被人们接受和模仿。供求双方的对等地位又因为供方资源的稀缺,而存在需求方的竞争和供需方之间的共同博弈局面。男女比例失调是一个潜在的市场前提,预示着“再优秀的男性也有可能单身,再龌龊的女子也能嫁得出去”,所以男女对局一般是男生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且男男对局往往相当残酷(这里不考虑部分男生因诸如球打得好等而引起诸小女生齐爱慕的情形,不过这种事情正变得越来越少,因为人们的行为越来越趋于理性)。尽管供方是资源稀缺,但由于个人偏好的不同,女生仍有可能变为需求方。“男追女如追花,女追男如钓虾”,女生在局中仍然有一定的优势。
爱情博弈往往具有先行者优势,即先入为主,现在情形正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而改变,先入者虽具有一定优势但不再那么明显,甚至起不到任何决定性作用。我们假定Y、X为一对男女恋人,正在准备或已经开始谈恋爱,此时两人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强行约束条件,恋爱遵循自由自愿原则。他们两个构成一个市场,双方互为供需方,市场博弈是一比一对局。Y与X同时面对的不止一个博弈局,不过他们首先要做的是阻止市场进入者(假设二人真心相恋),这就需要相互的承诺和对市场潜在进入者威胁的阻止。接着二人博弈一般会呈现纳什均衡局面,但由于有市场潜在进入者的威胁,纳什均衡在一定程度下很不稳定。
爱情博弈有可能永远达不到一个均衡状态,大多数学生只是出于现实的需要,也不打算拼得一个均衡处,无任何经济基础的只是把自身增长投资来用作爱情投资,除了在消除所谓的空虚郁闷中有些许作用外,并不能有任何显著或潜在收益,只能是更大的空虚或以后的后悔。
对于研究生而言,他们的年龄已经不再是“豆蔻年华”,一个似乎不太公平但却客观的事实是,对于女研究生而言,她们面临的人生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因为年龄在上升,而漂亮程度却在下降,所以每接近下一个时点,选择成本都更高一点,她们比男研究生更需要现实的选择。
而对于男研究生而言,他们面临的人生曲线是向上倾斜的,因为年龄、容貌对于男生相对不如女生那么敏感,而伴随学历的上升和能力的增强,每接近下一个时点,其前途都更为锦绣,选择成本也相对要低。
所以女研究生嫁给人生贴现率比自己低的男研究生的概率不是很大,而嫁给社会上有经济实力的男人的概率则相对要大。
男研究生们岂非失望透顶?不。根据迭代模型,理性的结果是男研究生只好追求女本科生。正是利用时间差和代际成本转移,爱情在两个阶段的学生之间成为现实。
相亲策略请三思而后行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令人尴尬的事情,某人请自己的朋友陪同去相亲,结果对方没看上自己,却看上了陪同去的朋友。如果你也有这方面的困惑或疑虑,不妨听听经济学家的说法。
首先,要看前提条件,这就是相关各方的状况。我们暂且把相亲的人叫甲,甲的密友叫乙。这种情形下,经济学家把他们分为四种情况:甲漂亮,乙不漂亮;甲不漂亮,乙漂亮;甲和乙都漂亮;甲和乙都不漂亮。
在经济学家眼里,相亲其实就是判断对方、推销自己的过程。任何评价或判断,要么是在有现场比较对象的环境下作出的,要么就是在没有现场比较对象的环境下作出的。行为经济学把这样的评价分别称为比较评价和单独评价。
行为经济学家提出,如果你要买东西,为了避免花冤枉钱,就应当尽可能地寻找可比较的参考信息,将难评价因素变得易评价些,从而使自己的决策更理性。而如果你要推销东西,那就根据自己与竞争对手的强弱关系来决定采取什么策略。如果是敌强我弱或敌强我也强的情况下,应该尽量创造单独评价的环境让评价人判断;但如果是敌弱我强或是敌弱我也弱的情形下,则应尽量创造比较判断的环境让别人对你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