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体育新闻学专业的入门书,实际上,对于其母学科新闻学来讲,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面临着转向和定位问题,而且,我们发现这个问题是全球性的,无庸讳言,在我们这样一个正在飞速发展的国家,情况会更加复杂。在这样的学科大背景中,体育新闻学这个刚刚破土的小苗,它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将会更大,因此,我们这些体育新闻教育者和研究者更加需要明确定位和发展方向,在当下,我们努力的目标有二:一是在母学科中占据一席之地,二是通过我们扎实的研究为母学科今后的发展贡献力量。
一、新闻本科专业:“超常规”发展给新闻专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教育本科专业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报纸、电台、电视台的数量急剧增加,需要招纳大批的新闻人才。据1981年中宣部、教育部的调查,到2000年,新闻传媒事业需要补充11万专业人才,其中本科毕业生9万人,专业培训干部2万人。为了适应新形势,1983年,教育部决定在大多数省市的有关高校成立新闻学专业,武汉大学新闻系、华中理工大学新闻系等新闻院系就是在这期间创办的。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新闻传播院系培养了大批新闻传播人才,基本上满足了新闻媒体的需要。
21世纪初,新闻教育事业开始了“超常规”的发展。所谓“超常规”是指发展处于一种不正常状态(何梓华,2005)。按照教育部制定的专业目录,新闻学类专业点包括四种专业: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广告学专业和编辑出版学专业。各高等院校在专业目录公布以后陆续创办的传播学专业、网络传播专业、传媒经济专业等均属试办性质。据统计:1994年以前,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有66个;1995至1999年,5年共增加58个专业点,每年平均增加10个左右。2000到2002年,3年间共增加新闻学类专业点204个,每年平均增加68个。据教育部统计,2004年,我国共有新闻学类专业点459个,其中,新闻学专业145个,广告学165个,广播电视新闻学107个,编辑出版学42个,此外还有10多个试办性质的专业点,总数约为470个。从1994年到2004年,10年当中新闻学类专业点增加了7倍,由66个发展到470个,这是“超常规”的发展速度(何梓华,2005)。
据最新信息:2005年,在教育部备案的新闻学类专业点已发展到661个。其中,新闻学专业209个,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146个,广告学专业232个,编辑出版学专业50个,传播学专业24个。【1】
目前开设体育新闻教育的院校有两类:一是体育院校: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等十余家院校相继开办新闻专业;二是综合大学在原有的新闻或相关院系开办的体育新闻专业:如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南京大学新闻学院、兰州大学新闻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等。据了解还有相当一部分院校正在筹办之中。
总之,无论是新闻教育还是体育新闻教育都面临着激烈地竞争。教学质量的优劣是对办学能力最好的评估,而对于新近加入到体育新闻教育中来的院校来说,甚至关系到专业的生死存亡问题。
(二)体育新闻教育遇到的问题也是目前我国“超常规”发展新闻教育出现的问题
1.对于新办新闻专业的院校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师资、教材、设备等办学条件的严重不足
新闻专业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一门专业学科,对专业教育、专业教材都存在特殊的标准。大众传媒特别是传媒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又对新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教育早已脱离了传统的书本、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某种意义上,教学设备在办学中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专业教师、专业教材。
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对于办学较早的新闻专业同样要面对挑战:“人大新闻学院面临着许多问题,如教材体系老化、教师知识结构过时、教学方法陈旧、师资力量不足等等,需要改革与创新。”【2】对于新办专业,困难可想而知,但激烈地竞争并不会宽容后来者。
2.整体的新闻学类专业毕业生目前已经是供大于求
近年来,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对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甘肃、陕西、四川共7个省市的60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3】
(1)经过20多年的人才储备,新闻媒体大都组建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学历层次比较高,知识结构比较合理的新闻队伍;专科层次的毕业生不再录用;对能从事一般记者、编辑工作的本科毕业生,需求量也已接近饱和。
(2)媒体比较倾向的新闻人才的标准是:具有新闻操作技能的同时又懂媒体经济管理;复合型高学历人才,即有其他学科知识背景,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和动手能力;比较侧重招聘高层次的研究生。
现实是,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的在校生人数在13万人以上,每年平均毕业3.2万人。调查者认为新闻媒体不可能接纳这么多毕业生,供大于求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类似的问题,体育新闻专业毕业生要大于一般新闻专业:一是体育新闻记者的整体需求量要小;二是我国目前除了专业体育媒体对从业者的专业素质有一定的要求外,大多数媒体的体育类内容原创性不多,因此对体育记者的特殊要求并不高;三是相对于其他部门,多数媒体的体育部门的人员流动性较低,一个记者分管的项目种类较为固定,对分管的项目跑的时间越长就越熟悉,一般不会轻易变换岗位,因此每年给新人留下的岗位并不多。
二、体育新闻专业的出路:明确的本科培养目标的确立、突出优势的专业课程设置
(一)培养目标、知识体系的确立
1.确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目前,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体育及传媒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体育和新闻兼通的、能在各类新闻媒体及相关的宣传部门从事体育新闻传播、媒介经营管理以及公关、策划、广告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4】
在高等教育已渐渐成为大众教育的今天,本科教育的核心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按照这一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就应更多的强调职业能力培养,并能与全方位的就业出路挂钩。
2.对于新闻专业的知识体系部分,应加重技能教育比重,增加公共关系类、广告学类、媒介经营管理类等传播实务类课程
这方面,我们可以参考久负盛名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在2003年的一份有关探讨新闻专业办学模式的报告中所提及的问题解决方案。【5】
有90余年历史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被公认为全美最好的新闻学院。它颁发全美最权威的新闻奖:普利策新闻奖、阿尔佛雷德·杜邦奖(广电)、国家杂志奖(杂志)、库尔特·霍克奖(国际新闻)、安东尼·卢卡斯图书奖、网络新闻奖等等。2002年哥大新闻学院院长汤姆·古尔德斯特恩辞去了院长职务。在确定新院长人选的过程中,哥伦比亚大学新校长、原密歇根大学校长柏林格中止了新闻学院新院长任命委员会的工作,原因在于“办成什么样的新闻学院问题未达成共识”(陈昌凤等,2005),随即成立了一个特别工作组来寻求“共识”,由此引发了席卷美国新闻教育界和实务界“当今世界需要什么样的新闻学院”的大讨论。这次讨论直到2003年9月新任院长勒曼正式上任后才渐趋平息。
这个特别工作小组在2002年9月成立之时,共有35位成员,包括9位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1位马里兰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1位学生代表、4位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和历史学院的教授,还包括美联社执行总裁和时代杂志执行总编在内的新闻界的顶级人士20人。组长即校长。经过数月的工作于2003年4月公布了一份报告。
在这份报告中,有关人才培养部分,对培养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学生必须学会写作和报道的基本技巧和框架,包括写各种新闻及深度报道时分析和整合信息的技巧;二是学生应该具备应付新形势的智力能力,必须学会怎样去像一个记者一样思考;三是学生应该熟悉新闻行业的变动情况。谁是最杰出的?他们有什么贡献?新闻业现状与趋势怎样?谁、哪里在引领着行业的发展?四是学生了解和认同职业道德标准。【6】
需要指出的是哥大新闻学院仅以研究生教育为主,对学生来源的要求是必须有被其承认的硕士学位及相关工作经验。其从一开始就具备了两点优势因素:一是学生大多具有除新闻外的至少一门专业背景;二是学生对新闻工作有切身体验,对未来职业不带有片面理想化、空洞的幻想。这两点正是目前我国新闻专业本科学生的不足所在,也是影响毕业生质量最大的障碍之一。
3.对于体育专业部分,注重对围绕体育学科的基础知识、研究前沿设计课程,使得毕业生真正具备体育专业的科学知识
对于这一点,在下面的课程设置原则中有更为详细的分析。
(二)体育新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原则
第一层次:体育自然科学和相关的专项技术学科
从逻辑顺序上分析,第一层次是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础,为什么呢?首先,从新闻传播理论分析,它是传播内容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体育新闻专业性的具体表现;其次,从目前体育新闻实践领域暴露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新闻失实、体育新闻过分强调娱乐性等方面,究其原因就是对第一层次的课程缺乏必要的知识学习。体育新闻专业的学生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是靠第一层次的课程打基础的,同时,它也是体育新闻专业设立在体育院校中最具优势的方面。
在课程设置中,这类课程属于基础必修课,如一年级的人体运动科学概论,贯穿各学期的体育专题课程。
第二层次:(体育)新闻业务部分
这一层次属于新闻学中操作性课程,即是日常新闻工作的流程。在教学中,它主要依赖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对专业报道对象的把握,这在第一层次的课程中已经得到解决;二是依赖于专业化的设备设施。第二阶段的课程是实用性最强的,也是学生认为在实际工作中最能拿来就用的部分。基于不同媒体形态的采访、编辑、写作、评论等课程属于这个层次。
第三层次:体育人文社科类和体育管理学科、(体育)新闻传播理论和传播实务类部分
这一层次的课程理论性强,在人才培养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传统上,对新闻毕业生的评价是:上手快,后劲不足。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状况,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理论的学习、对人文社会学科的了解不够,这样的环境只能培养出“匠人”。
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站在更高的位置、更深的层面了解体育新闻传播的本质和意义。专业必修课中的新闻学概论、传播学、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导论、奥林匹克运动等属于这一层次的课程。
第四层次:其它各类学科知识
现代意义上的新闻传播人才,需要建构全方位的知识结构,在这个意义上理解,第四层次的学科是无限延伸的,而学习的过程也应引入终生学习的概念。在这里,我们是根据学生在校时间的有限性,与专业学科的关联性,使得学生在这一层次掌握更多的方法和拓宽更多的角度,为将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目前在课程设置中的专业英语、古代汉语、中外文学、哲学、科学研究方法等属于这类学科。
(三)拓宽体育新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出路
除各类新闻媒体外,与体育传播相关的各级政府部门、各类体育组织、体育企业都是体育新闻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相当一部分体育新闻毕业生流向这些机构组织。
三、体育新闻学:确定体育新闻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研究体系
目前,我国的新闻传播学正走在十字路口,面临着学科转向:在我国现行的学科体系中,新闻传播学科目前依然包含在文学门类当中,这种状况并不合理。新闻传播学与文学既有联系,又有根本区别,这种区别就在于新闻传播学处理和研究的是事实信息,需要对事实严格负责,而文学则允许夸张和虚构。将新闻传播与文学混同起来,必然会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纵观中西方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历史,它本应属于应用与理论并重的社会科学,在与其它学科交融互动的同时,逐渐独立发展成一个学科门类。【7】
(一)搭建体育新闻理论体系
在体育新闻理论体系的创建过程中,需要本着继承和创新的原则。
首先,新闻理论中核心的研究问题,同样是体育新闻理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包括:体育新闻定义、体育新闻价值、体育新闻的社会功能、体育新闻自由、体育新闻舆论、体育新闻敏感、体育新闻职业道德和新闻法规等。
在分析上述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在继承已有的新闻理论的研究成果的同时,试图寻找体育新闻自身的规律。众所周知,体育新闻从新闻来源、新闻内容一直到体育受众,都有其特殊的传播空间。在当今的新闻传播领域,这种独树一帜的新闻现象格外明显,回避、贬损、津津乐道只能算作态度的表达,不能等同于研究,在本书中,我们也只是尝试性的做了一些最初的分析整理工作。
(二)解决体育新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体育新闻传播的特殊规律性存在吗?把这个问题放到体育新闻的实践中,答案会迎刃而解。实际上,我们会发现,相当一部分国内外新闻传播学的教材和专著是由一个又一个对新闻传播实践领域的研究累计起来的。发现实践中的问题,并通过对问题的研究揭示规律是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最佳出路之一,而这些研究课题的确立和研究成果的层出不穷,将是我国新闻传播学完成从单纯人文学科到社会学科完美转向的最有说明力的验证。
在本书中,对体育新闻实践问题的研究包括:重大赛事报道、奥运新闻报道、体育专项报道、体育受众、体育媒体与体育明星、体育新闻与大众文化、体育新闻与健康教育等。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研究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些实践问题的分析总结,更多的研究成果需要大量的后续研究,这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注释:
【1】何梓华.控制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兼论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面临的问题.新闻战线,2005,7
【2】郭庆光.从教育部全国评估谈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新闻战线,2005,8
【3】何梓华.控制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兼论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面临的问题.新闻战线,2005,7
【4】孟文娣,毕雪梅等.对体育新闻专业办学模式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8
【5】陈昌凤,叶铁桥.美国新闻教育的传统与现代之争.中国记者,2005,6
【6】陈昌凤,叶铁桥.美国新闻教育的传统与现代之争.中国记者,2005,6
【7】郭庆光.从教育部全国评估谈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新闻战线,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