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54400000007

第7章 “傻瓜式”投资认知(1)

第一节股市的钱不好赚

股市场外的人摩拳擦掌,蠢蠢欲动,跃跃欲试。仿佛股市就是一个遍地黄金的大金矿,只要进来俯身皆可拾金。但是,有必要给还没进来的朋友先泼一盆冷水:“股市的钱不好赚”。操作之前先作出理性的分析,不要太过草率,要不然就会变为三拍投资者:拍脑袋买入、拍胸脯持股、拍屁股割肉。

1、大鱼吃小鱼

三国时期的曹植曾赋七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河中的鱼儿,都是同类,但却是大鱼吃小鱼,这就是大自然的法则。现实是残忍的,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来说,这种食物链吞食现象更被演绎得淋漓尽致,虽然很多时候不是真刀真枪,但仍是血泪纷飞。

股市里,投资者的、财力、人力资源是不对称的,广大的小散们整天寄望于自己能买到连续涨停股,希望幸福之神每天都能眷顾自己,无异于画饼充饼。而幻想那些勾勾手指就能操纵股价涨跌的资本大鳄们做出善举成为义庄无异于希望侩子手能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资本家们显然比平民百姓要更加贪婪,当利益出现在眼前时,他们甚至于可以把曾经勒死自己的绳子兜售给别人。在股市大博奕的过程中,成功者的成功是建立在更多失败者的失败之上的,在他们赚取的利润里饱含着别人的带血的筹码,贪婪的资本家们从来都不会同情弱者,即使他们外表温文尔雅总是侃侃而谈的陈述着救国保民之类的伟大论调,他们的行动也会毫掩饰展现出其对于金钱的嗜血。弱肉强食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普通投资者要想能在股市里面安然生存下去,必须先让自己强大起来。股市不会同情弱者,也不相信眼泪,更不会怜悯失败者。

小散也有小散的优势,虽然只是小鱼,但若是大鲸出现之时,必先吞掉大鱼,大鱼身体大、、动作慢、反应迟,在逃难之时必然会成为小鱼的最好掩护体。有如金融海啸引发证券市场崩盘,小投资者可以立即变现走人,而超级大户们则可能会因为资金量过大、投资标的过多而无法抽身。船小好掉头的道理让我们明白,作为一名普通投资者,要正视自身的优劣势,将自己的优势去比拼他人的劣势。你会发现,有时候缺点也是优点。

2、不要试图戏庄和擒庄

市面上有很多书籍,动不动就教人如何擒庄,抑或戏庄。在我看来,这只不过是戏言,要么就是一派胡言。每个投资者都切身的明了,在A股,只有庄家调戏散户的份,散户想要戏庄只是鸡蛋碰石头、自掘坟墓、自取其辱。这绝对不是为了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只是不想让大家掩耳盗铃、自期欺人。你把血汗钱怀惴着进入赌场,要么赢对手的钱,要么对手赢你的钱,但到最后大家都会输,钱都跑庄家那儿去了。

大庄家、二庄家、三庄家

赌场的庄家,是开赌坊的老板,然后找最有权势和威望的人来作中间商,他们收取赌客进入赌场的入场费,也从参与赌局的赌客身上抽取拥金或者直接通过出老千赢走赌客的钱。咱们作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将股市当成一个大赌场,开设赌坊的国家算作大庄家,作服务商的证券机构算二庄家,而能够操纵股价的大主力则如同赌场上出老千的是为三庄家。

现在我们坦然自问,这三层庄家,你究竟能去擒谁?能去戏谁?恐怕只能自个儿戏水。

当股市连续暴涨,制造出了很大泡沫之时,最为忧虑的是管理层,就是第一大的庄家。股市炒得太高,资产的肥皂泡吹得太大,一旦崩盘,造成的后果难以想象。此时,大庄家出于保护国家、人民利益的大局考虑,一定会出来干预市场,市场会跟着大庄家的想法走。此时别妄想能够战胜庄家,看不见的手一定会彻底摁住千万投资者疯狂的热情,擒庄只会送命。

券商的收入不光来自投资者交易佣金,还来自于证券机构自营盘的投资收益。即券商参与股市投资炒作来获取收益。券商就像赌场的发牌员按赌客参赌量提成一样,你赌得越多他的收入越多,他们会想法设法的让你更加活跃。不断的调高股票的评级,又不断的调低股票的评级,你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作出的反应就是不断的买进,又不断的卖出,然后大把大把的拥金自动送到他们手里。

大庄家和二庄家,投资者要想战胜他们,门儿都没有。而第三庄家即大主力,大量的投资者认为对于“擒”或者“戏”他们,还是很有希望的。他们认为用自己总结出来的且被自己的实战验证有效的股市秘招或者某投资大师的擒庄战法就能将大庄力庄家们玩弄于股掌之间,只是一种阿Q的阿Q精神。

三庄家主要是基金、机构及游资,他们资金量大,在市场里面有呼风唤雨的能力,普通投资者如何与其匹敌?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着第一手的信息,包括宏观调控的信息、产业规划信息、公司重组信息,这些信息完全可以主导股市的涨跌,而普通投资者在信息获取渠道上与其是极不对称的,只能通过报刊媒体或网络获得。你获得的信息,很可能已经被庄家掌控的媒介过滤掉几次了,更大的可能是你得到了一个“编撰”的信息。

别试图去擒庄和戏庄,投资是一件循序渐进的过程,投资者应当正视自身,与其想着去战胜庄家,别臆想庄家的行为,猜测只会让自己越做越错。及时根据市场的情况调整自己,从容应对,与庄同行,一路不会孤单。

庄家就是不断的剪羊毛

基金和机构,拥有专业管理人以及强大的研究团队,但却貌似有时候不靠谱、有时候不着调。他们成为坚定的趋势投资追随者,为了最大限度的提升业绩,很多资产管理人对市场风险全然不顾的。只有业绩上来了,名声打响了,才会有更多人申购基金或进行委托管理。正是基于业绩的考量,使得很多基金经理失去了作为专业投资者的职业准绳,有些基金经理为了让自己的业绩更好,就疯狂的买入根据内幕得到的可能会重组的公司,而这些公司很可能是频临倒闭的ST公司,无形之中滋长了市场投机之风,也吹了大股市的泡沫。

回顾2007年那一轮超级大牛市,股市六千点之上,很多蓝筹股都已经炒得不着边际,基金经理们还在一个劲的买入。很多股票估值之高让人咤舌,但基金经理俨然一副胸有成足之势,对于股价的未来,他们可以用“外延式增长”五个字来给以充分的描绘,让你一想:有内生式增长,自然有外延式增长,也对!

没有最高,只有更高。股市如断线风筝,往上无边无际的飘,一旦风停,风筝必然悲惨坠落。倡导理性投资的基金其实在利益面前便成为了最不理性的群体,而群体性的非理性,便造就了非理性波动。再看看下跌之中,投资者以为,基金经理们手中的股票跌去了一半,损失惨重,自然不会再卖出。可是基金经理拿的是别人的钱,买的是别人的股,自己心里当然不会慌,很多股票已经跌得面目前非,估值已经很低,但基金还在减仓,怎么回事?

抛的是别的股,亏的同样是别人的钱,但是自己同样可以拿管理费用,这就使得基金及机构投资者能够从容的出货,即便是股价已经大跌,但他们坚信还会更低,结认是:现在卖出依然是合算的,把仓位空出来了,一旦股市经过一轮雪崩式下跌之后,便可以低廉的买进自己想买的股票。大主力在推升股市和打压股市方面都能够做到极致,而在上涨和下跌的操纵和助推中便能创造出股价波动带来的超额收益。

不管是基金,还是机构,或者超级大户,这些大主力们要想不断赚钱,就需要不断地制造股价上涨和下跌的波动,才能够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而资金量又决定了他们能够一定程度上决定股价的涨跌,从而精准地在自己设计好的涨跌过程之中于低点买进,再于高点卖出。先炒高,后崩盘,再杀跌,最后低价收购,再重新炒高,如此循环。股市庄家们的运作手法就跟国际金融集团“剪羊毛”的行径(通过制造流动性泛滥推升资产泡沫,形成恶性通胀,最后撤资制造出经济危机,促成通缩,然后以最廉价的水平收购人民手中的资产)毫无二致。

无处不在的利益输送

相较于西方成熟的股市来说,中国股市设立时间尚短,相关制度及监管仍不完善。管理层虽然通过一次次对内幕交易及股价操纵案的查办对黑庄们形成了一定的威慑,但轻而易举便可大幅获利的诱惑以及惩处力度不大的风险成本依然会让大主力们前仆后继地踩入股市雷区。只要小心加谨慎不踩中地雷,遍地都可抓到黄金。以致于“一个黑庄倒下去,千千万万个黑庄站起来”。

利益输送便是当前中国股市非常普遍的一个现象。

一是上市公司高管之间的利益输送。某上市公司董事长之妻买入某只股票十万股,过了一个月,该股暴涨,利好不断,该夫人便卖出股票。这种事情实在是数不胜数,如果被媒体曝光了,大可以说这是其个人行为与公司无关,实为董事长夫人闲着无聊便炒炒小股,赚点零花钱。可这零花钱赚得也太容易了,换着别的一个普通家庭主妇如此买股没准连菜钱都得全给败光。没有内幕,此高管之妻敢这般买卖股票吗?

再有就是机构之间的利益输送。有些股票常常会走出乌龙价,媒体常说这是乌龙指。即股价本来10元开盘,一早上都运行在10.05-10.1元之间,突然股价一下子杀到9元的价格,但只是停留一瞬间,可能一秒、二秒,至多三秒,然后股价又重回到10.1元。果真是乌龙指吗?操盘手又不是乌龙院跑出来的,人家可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金手指,哪里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这种利益输送往往是主力们之间的送红包礼节。主力之间协同炒作,你来我往,关系如哥俩。该送红包的时候还是得意思一下,这个时候就是机会了。股价现在在10元附近波动,盘中投资者恍惚之时、股票交易清淡之际,让对方能够瞬间以低于现价10%的价格买入,然后瞬间拉回便实现了瞬间获利,算是送上一大礼了。

另一类机构间的利益输送则是讲义气接货。当证券机构的自营盘或者私募基金不慎被套,而大盘本身也大势已去,靠自己操盘也无力回天。这个时候老大哥公募基金们很可能就会出来讲义气了。在前期的炒作中,正是在这些私募们的推动之下自己的股票才得到鸡犬升天,现在那方有难,这方定得支援。于是,股票虽然被炒得老高、价格严重高估、且上市公司前景一片迷雾,虽然大势走熊个股很难逆市上涨,但这些股票还是能得到了大资金的青睐,便是机构与机构之间相互易手接盘。让拿别人钱投资的公募庄家去接拿自己钱投资的私募庄家,最后实现皆大欢喜。

庄家精通心理学

庄家操纵一只股票,需要经过不同的阶段:长时间让投资者感到乏味的低调吸筹,让投资者心绪不宁的震荡洗盘,让投资者激情拜澎的强力拉升,最后是神不知鬼不觉的出货。每一个阶段要达到不同目的就需要作出同的局,必然不能够让大量的投资者一眼洞穿。

在股价被庄家操纵炒作的一个完整周期里,很多时候股票就变得“洗盘像出货,出货像洗盘”,让人琢磨不透。心理学在股市里起着重要的作用,庄家是精通心理学的,长时间都在与“对手”玩着心理战。你想买,庄家就猛拉升,让你买不到;你不敢买了,庄家再拉升,让你悔青肠子;你忍不住买了,庄家就顺水人情,全卖给你。

从你买不到、不敢买,到如愿以偿的买到,这一个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大主力们很是了解。从胆怯到贪婪的心理变化历程正是每个投资者的共性,也是投资的劣性。当劣性成为共性,被一共性当然会被庄家最大限度地利用,从而顺利实现对股价的操纵炒作。

凯恩斯说过:“股票市场的人们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是根据他人的行为来作出决定的,所以这是空中楼阁。”我们很多人都无法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判断,总是在投资的实战之中被庄家牵着鼻子走,然后观察别人的行动以决定自己的行动,最后彻底打乱自己的计划。股市操作之中,人性的弱点容易被快速的放大,当你回过头来惋惜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自己所犯的错误只不过是“利令智昏”的低级错误,虽然低级,但同样会犯。

第二节为什么只有少数人能赚钱——股市的非对称性

股市素有“一赚二平七亏”之说,十个人进到股市来,有一个人赚钱,两个人保本,七个人亏钱。既然股市涨跌概率参半,且大盘升市之中个股几乎都在上涨,为何依然只有少数人能够赚钱?这10%的赢利投资者里,庄家占了绝对比重,那在股市里面真正能够持续赚钱的普通散户投资者就变得凤毛麟角。究其根源,大都是曾经赚过钱,最后又亏了出去。也有少数投资者从来就没怎么赚过钱,即便是投资那些看上去很安全的股票依然只亏不赚。

1、非对称即获利原理

股市里面存在着一种非对称性获利的原理,即你认为安全的股票不能给你带来同等安全的投资回报,而你认为高风险的股票却能够带来超额的收益。这与市场趋势一旦形成会持续到你难以想象之境的性质有关,也跟投资者的心理有极大的关系。

2006年,当股市从一千点涨到二千点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风险非常大,纷纷退出,但结果股市非但没有跌,反而继续涨。三千、四千,五千、六千,都在股民的狂欢之中都被逐一攻破。市场上涨的力度和幅度超出很多人的想象,以至于保守的投资者过早退出而未能享受一轮大行情带来的大机遇。

同类推荐
  • 彼得·林奇投资选股智慧全集

    彼得·林奇投资选股智慧全集

    在本书中,从投资理念、选股方法和技巧、股票买卖时机的选择、给投资者的忠告四个方面对彼得·林奇的股票投资方略进行了总结。彼得·林奇强调个人投资者的优势,告诫个人投资者千万不要相信任何投资专家的投资建议;重视股票的载体——企业,以及对其深入调研,认为日常生活的环境是发现“10倍股”的最佳场所;对企业的股票进行分类:缓慢增长型、稳定增长型、快速增长型、周期型、困境反转型、资产富裕型,并分析了各自的特点,提出相应的投资策略;非常看重公司的报表,提出了报表中最应重视的指标。
  • 理财小常识

    理财小常识

    本书针对青少年而编写,主要从生活的角度分为“衣、食、住、行”等章节分别介绍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如何“省钱”和“理财”等小窍门和常识。
  • 家庭理财万事通

    家庭理财万事通

    想结婚,有房子、有车子吗?想生孩子,有奶粉钱吗?一不小心出了点事故怎么办?生了一场大病怎么办?你老了怎么办?有养老的钱吗……人生中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结婚、养孩子、教育、养老……这些花销在现在或者未来都需要用到。只有先解决好金钱问题,你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 不懂投资理财,你就穷忙一辈子

    不懂投资理财,你就穷忙一辈子

    投资创造财富?理财改变命运!俗话说,钱是挣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但是最新的观念是:钱是挣出来的,更是理出来的。
  • 人人都要会理财:这个时代不懂点理财知识要吃亏

    人人都要会理财:这个时代不懂点理财知识要吃亏

    本书以现实生活中的个人理财为重点,向读者鲜活地展示了理财的奥妙,详细介绍了理财基础知识、各种理财工具、家庭理财要点,并教读者学习如何综合运用理财知识,实现财富的不断积累。从投资理财应有的理念与心态、各类投资品的特性及如何挑选适合的投资品、如何控制风险、如何选择理财师、如何将财富传承给下一代等方面,向读者抛砖引玉,让每一个读者都能从阅读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热门推荐
  • 西游遗闻录

    西游遗闻录

    天地开辟之时,阴阳分化,万物滋生,人类因部落纷杂,各自交相攻伐,北方共工氏因欲谋帝位,被黄帝之孙颛顼败于高阳,其后怒触不周山,圣人女娲炼五行石补天之后,遗下仙石将其弃之东胜神州花果山,那仙石久受日月精华孕育胞胎,化成石猴孙悟空,本书以孙悟空由道转佛为主线,其中穿插种种神仙及妖魔鬼怪的奇闻轶事。最后拜唐朝玄奘为师,开始了漫长的取经之路。
  • 专家诊治更年期疾病(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专家诊治更年期疾病(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人的一生总是不平静的,当进入更年期这个由中年迈向老年的过渡时期,由于内分泌功能的减退和失调,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功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引起的症状统称为低雌激素相关疾病,包括更年期综合征。更年期是每个人必然要经历的生理过程,然而,生理和病理的界限有时并不那么分明。中医学认为更年期“肾气”渐衰,阴阳趋向失衡或低水平平衡,导致对外界致病因素的抗御能力减退,易产生各种不适症状,甚至某些疾病乘虚而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仙界之垄断仙界

    仙界之垄断仙界

    别和我废话,按合同办事。别再哔哔,按合同说话。修仙而已,咱不要打打杀杀。打架找我兄弟,找我闺女,找我老婆。我只谈买卖!再厉害的神仙也要从我这里交易他们需要的东西。这就是我和我兄弟,垄断了几乎仙界所有的生意!
  • 情深帝少:为你打下江山

    情深帝少:为你打下江山

    他是冷血帝少,她是落魄千金。她含冤入狱,他花心思为她洗清罪名,救她出狱。然而,出狱之后的她,只是从一个囚笼坠入另一个囚笼。她以为他将她留在身边,只是为了没休没止的侮辱她和折磨她。直到她费尽心思,终于离开了他,她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一直都是她的避风港。多年后回归,她也发现,当年他的狂言,竟是真的承诺……
  • 我的网游能修炼

    我的网游能修炼

    新书推荐一下(无敌从做主播开始)鬼刀一开,回手掏,敌人卒。灵气复苏,妖兽肆虐,鬼刀一开,我就无敌了。现实版:鬼刀一开,恭喜你击杀黄金野狼王一只,爆出一把无尽之刃,卖出一千万人民币!网游版:恭喜玩家带妹吃鸡、五黑英雄联盟、斩杀BOSS,个人修为提升到最强王者!
  • 喜洋洋

    喜洋洋

    羊外腰红烧后有些发紫,从里面向外渗出一层油来,滑得很。马热闹用筷子夹一次,又夹一次,第三次才把它夹住。他怕羊外腰再滑掉,脖子就向前一伸,筷子向上猛一提,才吸到他嘴巴里。马热闹恶狠狠地嚼了几下,左手提起啤酒瓶,口齿不清地说,“大嘴哥,咱再擂一个!”这时,赵大嘴举着啤酒的右胳膊,突然停在空中。马热闹顿一下,就笑着说,“不,进财哥!”赵大嘴举着啤酒的右胳膊依然停在空中,一动不动。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文学”如何“教育”

    “文学”如何“教育”

    北大微讲堂是北京大学为学生开设的科普讲座,邀请各学科教授、名家、院士等,讲解内容权威却又通俗易懂。从学术史角度探究现代中国大学里的“文学教育”,着眼点往往在“学科建构”、“课程设计”与“专业著述”,陈平原教授则从师生共同建构起来的“文学课堂”谈起,二十世纪中国的“大历史”、此时此地的“小环境”,加上讲授者个人的学识与才情,共同酿就了诸多充满灵气、变化莫测、让后世读者追怀不已的“文学课堂”。陈平原教授从学科化之前的“文学”、课堂内外的“笑声”、“新文学”如何学院化、“创作”能不能教,以及师生怎样“对话”等片断,略加铺陈,在“重构”中隐含“阐释”,探讨何为“理想的文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