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64500000007

第7章 不会装糊涂,必然犯糊涂(2)

4.太完美,不肯装糊涂,则功亏一篑

要求自己或别人进步,要求自己或别人做得好,这种思想和意识是无可非议的。问题是,对自己与别人的要求一定要有个限度,如果过分追求完美,对自己与别人身上的一点瑕疵也不肯装一点糊涂,不能有一点容忍,那就是犯糊涂了。

完美意识太强,谨慎意识太强,往往会使自己或别人心理紧张,难以放松。在这种状态下,人们也往往更容易出现失误或毛病,导致事情挫败甚至功亏一篑。过于追求完美的结局,必然会使交际关系和事业发展走入死胡同。其实完美是一种理想境界,我们可以尽量接近完美,但不可能完全达到完美。这种意识,在我们头脑中必须牢固确立。

仔细想想,世界上有哪件事是完美的呢?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没有;我们普通人没有,那些精英和天才们也没有。

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坦然向公众承认,如果他的决策能够达到75%的正确率,那就达到了他预期的最高标准了。罗斯福尚且如此,我们又何必对自己与他人一味苛求呢?

要做好一份工作,讲究的是最终的成效,只要你尽了力,而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就无须再一味追求所谓的“完美”。

再进一步说,“完美”其实并不可爱。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向大学生被试描述两个人,他们都有很强的能力,都有崇高的人格。但其中有一个从来不犯错,另一个有时会犯点小错误。要求被试回答:这两个人那一个更可爱?结果绝大多数被试认为那个有时会犯点小错误人更可爱。

当我们每完成一项工作以后,我们可以反思,也有必要反思,我们可以总结经验,也需要总结教训,但千万不要因一点小小的缺憾而过于自责。

试想,当你因过分追求完美而陷入自责的怪圈,你还有心思去改进工作吗?

职场人士中,有许多人具有强烈的成就心,换句话说,就是“野心勃勃”。他们恨不能平步青云、一步登天,因而希望自己做的每一件事、甚至每件事的每一个细节都十分完美,以使自己尽快晋升,尽快实现自己的目标。于是心态不免有些焦灼,而这种焦灼的心态常导致“欲速则不达”的效果,欲完美却纰漏多多的窘境。

所以说,做任何事千万别过分追求完美,那是自己为难自己,自欺欺人,也是为难别人,使别人难堪。最完美的人生本也是一种不完美,要不,断臂的维纳斯为什么会让人那般痴迷呢?对于一个成熟的人来说,不但不应苛求完美,而且在做一件事之前要学会做最坏的打算。我们每做一件事,都要先想一想,最坏的结果可能是什么?假如这个结果发生,自己能不能承受?如果不能承受,那干脆就不去做,如果能承受才去做。这样,我们就不会犯糊涂,即便最坏的结果发生,我们也不会因为挫折与打击而一蹶不振。

5.太精明,不屑装糊涂,则失之狡诈

大家应该还记得美国大片《阿甘正传》里的阿甘吧。阿甘是一个头脑简单、想法单纯、目标单一的“傻瓜”。当然,在这里说的“傻瓜”主要是指他比较单纯,没有很复杂的心机,并不是说他真的是个不明世事的傻子。

当一群孩子要欺负他的时候,他的女朋友叫他“快跑!”,跛脚的阿甘没命地跑,速度比正常的孩子都快;在橄榄球的赛场上,教练告诉他“你什么也别管,当拿到球时就快跑!”;在越南的战场上,他的上司告诉他“当你遇到危险时就快跑!”他都单纯地听从了。结果是,他逃过了孩子的欺负,跑来了大学文凭,还跑成了“球星”和“国家英雄”。阿甘单纯地把所有的问题都简单化,简单到只剩下“快跑”而直至成功。

现实的生活中,人们往往喜欢与单纯而诚实的人交往,感觉轻松、愉悦、自在,而不喜欢费尽心机地提高警惕。这倒不是说单纯诚实的人就是傻子,就可以随意作弄的,而是说这样的人心地纯洁、平和。相反,人们在与过于精明的人交往时,就得时时小心谨慎,处处提高警惕,稍有不慎就会掉入陷阱之中。甚至于你们的交往越深、越久,就越是有一种被欺骗、被愚弄的感觉。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寓言故事,就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结论:自以为很精明,成心谋算他人,结果却招来别人谋害自己。因而,消除自己多余的心计,不总耍小聪明,则是免于深陷循环争斗的妙招。做人太精明,确实能占到一些小便宜,但不会永远处于占便宜的位置。人可以精明一次、二次、很多次,但没有人可以精明一辈子。当他人了解你的心机以后,也许会更加精明地防范你。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次的精明留给他人的是启发,二次的精明留给他人的是教训,三次的精明留给他人的便是警惕了。

每个人都愿意做一个聪明的人,都不愿意成为一个糊涂的人,但在人生处世哲学中,有时还是需要一些“难得糊涂”精神的,因为这种“糊涂”恰恰又是一种顶级的聪明。其实,生活中有些时候,“糊涂”加上人情味,绝对要比十足的“太精明”更容易得到好的回报。难怪郑板桥说:“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福报也。”

太过精明的人会过得很累,由于他们时刻不在算计着别人,自己的心理难免就会产生扭曲,他们会以为别人也可能正在算计他们,也可能正要侵占他们的利益。因此就必须处处提防,时时警惕,小心翼翼过日子。别人很随意说的一句话,干的一件事,也许什么目的也没有,但过于精明者就会在心里盘算和细细琢磨,生怕别人有什么谋划会使他吃亏。这样,他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就显得不诚实,不大方,甚至很造作。我们在生活中碰到的许多精明者,性情都不开朗,心理都相当空虚,神经都相当过敏。这恐怕就与他们常常过那种紧张日子有直接的关系吧。

实际上,在这大千世界里,无论多么精明的人都无法完全认清世间万象,无论头脑运转的速度多快也赶不上世间万物的变化。于是人们最终会发现,心地单纯的人的心态,往往是最正常、最符合自然的规律的,倒是自己太过于精明的话,反倒会变得不正常了。

这就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试图太过于精明,不要总去算计别人。即使你再聪明,到了该糊涂的时候也要糊涂一下,不要那么在意自己的面子、地位和权势,要懂得给别人留有余地。

学会给别人面子,你自己才会更有面子。学会从聪明到糊涂、从糊涂到聪明的转换,你就会在生活中左右逢源,不为生活所扰,不为人事所累。

6.太刚直,无法装糊涂,则易折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广笑府·尚气》篇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有父子二人,性格都非常刚直,生活中从来不对人低头,也不让人,且不后退半步。一日,家中来了客人,父亲命儿子去集贸市场买肉。儿子拿着钱在屠夫处买了几斤上好的肉,用绳子串着转身回家,来到城门时,迎面碰上一个人,双方都寸步不让,谁也不甘心避开,于是,面对面地挺立在那儿,相持了很长时间。日已正中,家中还在等肉下锅待客饮酒,做父亲的不由得十分焦急起来,便出门去寻找买肉未归的儿子。刚到城门处,看见儿子还僵立在那儿,半点也没有让人的意思。父亲心下大喜:这真是我的好儿子,性格这么刚直。又大怒:那是什么人,竟敢如此放肆?他蹿步上前,大声说道:

“好儿子,你先将肉送回去,陪客人吃饭,让为父站在这儿与他对抗!”父亲与儿子交换了一个位置,儿子回家去烹肉煮酒待客;父亲则站在那个人的对面,如怒目金刚般挺立不动,惹得众多的围观者大笑不止。为了一点避让的小事,父子竟然接力对抗,这个糊涂犯得是多么荒唐啊!

人生在世,无一点刚直之气是不行的,尤其是应该心有所主,拥有一些确定的人生准则。这样,人们可勇气倍增,可与人抗争、与社会黑暗的东西抗衡,凸显出自我的个性和风貌。但是,刚直并不是赌气,不是盲目地去追求无益的个人“胜利”,就像冯梦龙先生笔下所叙述的这对刚直的父子,仅仅为了避让的小事,就赌气与人对着干,不管其他的事了,这就由刚直走向了蛮干,久之必会引起别人的厌恶,最终会在人生旅途中碰得头破血流。自然界植物中易折易断的都是那些刚直高大的乔木,低矮细小的灌木则会在低头弯腰中保全自己。《菜根谭》中讲:“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嗜。此是涉世一极乐法。”可谓深得处世的奥妙。

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刚直嫉恶,直道而行,追求自由的生活和独立的人格。有一次,他的好友山涛来信,劝他改变刚正的性格,回到朝中好好做官。嵇康鄙视山涛投靠司马氏,对他劝自己出仕之言不屑一顾,愤然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作答,明确表示自己不愿做官的坚决意志和对司马氏腐朽统治的决绝态度。也正是因为这篇刚正不阿的书信,嵇康遭到了司马氏的迫害。但嵇康视死如归,临刑前还从容地弹了一首绝世之作《广陵散》,琴声悠远,音韵激越。他的死看起来很悲壮,其实是多么不值得啊!如果他装装糊涂不去对抗,躲避一下,也不至于害了性命啊!

人生于世,行于世,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世事的复杂,时势的多变,总是要求人们面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来应对对。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曾在《通玄真经·微明》中提出:

“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智者行天下。”他认为,为人处世,心要细小,志要宏大,头脑要圆融,行为要正直。智慧圆融的人没有不知晓的道理,品行正直的人也要有不做的事情。聪明的人才能行走于天下。

刚直,是坚持原则、光明磊落的一种高尚品格,一个人如能以此为做人之根本,则可“守道而忘势,行义而忘利,修德而忘名”。圆融,是审时度势、灵活变通的一种智慧,一个人如能以此为处世之策略,则可创造“变则通,通则灵,灵则达,达则成”的效果。人生,其实一直处于“方”与“圆”的辩证运动之中。一个人只有真正懂得“方圆之道”,既遵守做人的“方”,又学会处世的“圆”,该方则方,该圆则圆,方圆相济,才能鉴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在社会生活中进退自如,在事业发展中有所作为。

同类推荐
  • 用心打造的习惯

    用心打造的习惯

    谁不愿与一个具有高雅气质、风度翩翩的青年成为挚友呢?所以这样优秀的青年必定会前途光明。而一个脾气古怪、态度粗鲁的青年则会遭人厌恶,因为人们都向往快乐和光明,谁会喜欢冷酷和黑暗呢?一个人如果在各方面都很优秀,但是却有一身怪习气,那么他在事业上不会有太大的发展空间。
  • 做的就是漂亮:左右逢源的处世方

    做的就是漂亮:左右逢源的处世方

    做人的学问是永远的难题,大凡有所成就的人,他们在为人处世上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案,能将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做到左右逢源。本书融合了与各种人相处的方法策略,内容丰富,汇聚了古今中外新奇而精妙的故事和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鲜活事例,并同现代社会交际应酬中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当今社会中为人处世的各个方面。通过阅读本书,你将会学到成功为人、漂亮做事的秘诀,本书实为成就你精彩人生的经典之作。
  • 30几岁女人的活法

    30几岁女人的活法

    30几岁的女人完全不必因韶华的推动而心生郁闷,年龄是生理的一个代表数字,人的青春更重要的是来自心理的调试。30几岁的女人,经历岁月的洗礼,抛却了小女孩的娇纵任性,举手投足间给人的感觉不仅仅是心动,更多的是一种味道,一种风情,一种气质,一种修养,和种妖娆!
  • 自动自发(员工培训版)

    自动自发(员工培训版)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下,每一个企业都在呼唤能够自动自发的员工。如果你是企业的老板,想培养勤奋敬业、忠诚可靠的优秀员工,你需要将本书赠送给他们;如果你是一名员工,想创造骄人业绩,想得到老板的赏识与提拔,你更需要读读本书。
  • 学会感恩,懂得包容

    学会感恩,懂得包容

    以一颗感恩与包容的心,释怀那些成长印记里的日子,将心事交给清风浮云,不再辛苦经营那份烦恼和秘密,你就会感觉生活原来那么轻松自如,幸福就在你的前方向你招手。经典的故事,柔美的文字,配以淡定的哲理,细细调和出一杯杯清新淡雅的心灵绿茶。
热门推荐
  • 别人修仙我修魔

    别人修仙我修魔

    什么名门正派,我可不管,我只管我自己就行,所以,我就修魔,你奈我何!
  • 拉仇恨大作战

    拉仇恨大作战

    灵气复苏的时代来临,普通高中生吴能获得了神秘的“系统”和超能力,而系统对他的要求居然是收集仇恨值?为了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里越来越强,吴能的拉仇恨大作战开始了。
  • 存心遗爱未来可期

    存心遗爱未来可期

    开始有意识的时候,我醒在一片废墟中。土砾扎的我浑身都疼,似乎不只是这土砾扎人,而是我身上的奇经八脉都被震断过后的疼痛。一阵硝烟吹来,我猛咳了几声,浓烈的硝烟让我停止了思绪不停喘息,似乎感受到我的气息,这股浓烟随即变了个道随着风向飘走。等不再咳了,我慢慢地撑起乏力的上身,也顾不得奇怪,认真地打量起周围。废墟很荒芜,四周断瓦残垣,并没有完整的建筑,也没有地理标识,只是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二维码修仙

    二维码修仙

    都说修行乃是逆天行事,难于登天,可叶洛感觉很简单啊,自从他觉醒了二维码系统后,无论什么功法,哪里不会扫哪里……
  • 至高审判长

    至高审判长

    新兴的曙光已经升起,旧日的余晖犹自在挣扎。当隆隆的坦克取代了骑士的冲锋,当轰鸣的炮火击溃了巫师的魔法,当呼啸而过的飞机占据了属于神灵的天空,当人类的贪婪第一次超过了底线……这是一个最辉煌的时代,也是一个最落寞的时代。罗德:如果有一天,修行被科技征服,那我愿意为旧时代守灵。新书《最强角色扮演》已经发布,欢迎捧场!
  • 取次花丛缘君心

    取次花丛缘君心

    什么是爱,什么是恨!我在虚幻中爱上你,什么爱恨情仇,刻骨铭心,不过是编织的一场美梦。是仙,是妖,是人,是魔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花妖荼靡,千年修行,一朝雷劫,落入凡尘,因为种种意外,和除妖杀魔的人间修士瑜修历经种种。爱恨嗔痴从来由心不由身,不知不觉间,种子便已经生了根!
  • 依然相爱,该有多好

    依然相爱,该有多好

    《依然相爱,该有多好》是一部小说集,收录23个唯美而纯真的爱情故事,层层渲染了“人生若只如初见;昨夜西风凋碧树;衣带渐宽终不悔;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四重意境,让读者体悟再千回百转的情爱,终逃不开“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23个故事,不是爱情的样板,只渴望在这些唯美、深情而感伤的故事里,邂逅一个似曾相识的自己,和一段造就了你我、惊心动魄的倾城时光。
  • Mediums Rare

    Mediums Rare

    Prolific screenwriter and genre novelist Richard Matheson has long maintained an interest in all matters relating to parapsychology, telepathy, ESP and other paranormal activity. His brief and elegantly printed new volume amounts to a lightly fictionalized history as well as quick, evocative episodes of paranormal activity from Greek antiquity all the way through renowned American psychic Edgar Cayce.Most of the episodes in this book depict the famous seers, mediums and performers of the nineteenth-century, whose feats Matheson clearly admires. Margaret and Kate Fox, aged ten and seven, in 1848 convinced their parents and many other Americans that they were in touch with ghosts in a haunted house. (Matheson notes that the adult Margaret recanted, explaining how she herself produced the ghosts' mysterious rapping noises: he believes the recantation fake, arranged by the sisters' enemies.)
  • 半身法师

    半身法师

    《地狱骑士》的续篇,讲述一个非人类主角成就魔法师辉煌的伟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