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70100000008

第8章 才学勿废——腹有诗书才能活出成功(4)

欧阳予倩不禁愣住了,没有办法,他知道弘一法师时间观念很强,只好回头走了。

有人认为这真是小题大做,何必如此较真呢?弘一法师正是因为对时间如此地珍惜,才会取得以后的成就。那些对时间不重视的人,经常会因为时间不够,许多重要的事情没有完成而造成终生的遗憾,不就是因为没有珍惜时间吗?古今成大事者,无一不是惜时如命之人。

司马光6岁那年,父亲就开始教他读书,并常常给他讲一些少年有为的人勤奋好学的故事,勉励他以此为榜样,珍惜时间、刻苦读书。家住寿州安丰时,当地有一个姓丁的青年,十分勤奋好学,学问和文章在全县闻名。父亲司马池便以这个青年的事迹教育司马光,并对他说:“他日得如丁君矣!”学有榜样,又得到父亲的指点,司马光果然倍加努力。他读书跟父亲一样,力求理解,不仅仅只是背熟,还要弄懂意思。所以,往往同伴们背会了书去游玩,他却独自放下帷幔,苦苦思考,直到把文意弄懂并把书背得烂熟为止。

出身书香门第、官儒世家的司马光,自幼就对历史故事兴趣特别浓厚。7岁那年开始学《左氏春秋》,他就爱不释手。刚刚听完先生的课,他就领悟了书的大意,回家便讲给家人听。读书使他已达到废寝忘食、“不知饥渴寒暑”的地步。

为了不浪费光阴,抓紧时间读书。司马光自己设计用木头做成了一个圆形枕,取名“警枕”,夜里睡觉便把它枕在头下。木头是圆的,床铺又是硬板,晚上睡觉只要一动弹,“警枕”便会滚落在地,他随即惊醒,披衣起床,挑灯夜读,不至于一觉睡到大天亮了。

这样刻苦学习到15岁,司马光就“于书无所不通,文辞醇深,有西汉风”了。而且他学的东西很扎实,以致“终身不忘”。无论在何时何地,他都始终保持着刻苦学习的习惯。成年后或在马上,或在官轿中,抑或在夜不能寐的时候,他也抓紧点滴时间来读书思考问题。

正是司马光少年时代的苦读奠定了坚实的经史、文学基础,才使他能手著不朽的巨著《资治逋鉴》,也正是他童年便养成了正直、诚实、质朴、仁厚的品格,所以才能入朝为相,成为北宋一代名臣。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韶华易逝,要想将来有一番成就,就要抓紧时间,发愤图强,不要留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喟叹。

李叔同曾写过这样一首词——《悲秋》,用来劝谏人们要珍惜时间:风乍起,黄叶飘,镜里朱颜,愁边白发,日夕疏林抄。花事匆匆,梦影迢迢,零落凭谁吊。光阴催人老,纵有千金,纵有千金,千金难买年少。

是啊,光阴催人老,千金难买年少。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对时间是没有珍惜的意识的。君不见,夜晚灯红酒绿,觥筹交错,牌桌上你来我往,玩得不亦乐乎。这些人正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想有作为的人绝对要与他们划清界限的。

跟曾国藩学立世智慧

人要想获得成功,将来有所成就,就必须紧紧抓住时间的尾巴,不要让时间溜走,不虚度每一寸的光阴,刻苦勤奋,这样生命就不会荒废。

每日温经更增长见识

四位老弟左右:

二月初十日,黄仙垣来京,接到家信,备悉一切,欣慰之至。

朱啸山亦于是日到,现与家心斋同居。伊兄代伊觅得房子,距余寓甚近,不过一箭远耳。郭筠仙现尚未到,余已为凭本胡同关帝庙房,使渠在庙中住,在余家伙食。

冯树堂正月初六日来余家,抉会试后再行上学,因小儿春间怕冷故也。树堂于二月十三日考国子监学正,题而耻恶衣恶食者二句,不以天下奉一人策,共五百人入场,树堂写作俱佳,应可以得。

陈岱云于初六日移寓报国寺,其配之枢,亦停寺中。岱云哀伤异常,不可劝止,作祭文一篇三千余字,余为作墓志铭一首,不知陈宅已寄归否?余懒腾寄也。

四川门生,现已到廿余人,我县会试者,大约可十五人,甲午同年,大约可念五六人。然有求于者,颇不乏人。

余今年应酬更繁,幸身体大好,迥不似从前光景,面胖而润,较前稍白矣。耳鸣亦好十之七八,尚有微根未断,不过月余可全好也。内人及儿子两女皆好,陈氏小儿在余家乳养者亦好。

六弟九弟在城南读书,得罗罗山为师,甚妙!然城南课以亦宜应,不应,恐山长不以为然也,所作诗文及功课,望日内付来。四弟季弟从觉庵师读,自佳;四弟年已渐长,须每日看史书十页,无论能得科名与否,总可以稍长可识。季弟每日须看史,然温经更要紧,今年不必急急赴试也,余容后陈。

国藩手具(道光二十四年二月十四日)

曾国藩在这份新的最后着重强调了——“每日须看史,然温经更要紧”。看来曾国藩很重视对已学知识的巩固。

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要求他的学生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战国时代的思想家荀子,在谈到读书时也说道:“诵数以贯之。”认为多遍诵读的书,才能融会贯通。人对知识的识记有一定规律,教育学家们强调,如果你在遗忘以前去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那么它就能够迅速地恢复并牢固记忆。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意思。宋代理学家朱熹指出:“古人诵书,亦记遍数……诵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但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时,二百遍时自是强一百遍时。今所以记不得,说不出,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之患。”

现在许多人也还记得狄慈根的那句“重复是学习的母亲”,把它作为治学的名言,足见重复记忆对学习的重要性。

陶渊明辞去彭泽令退居田园后过着自耕自种,饮酒赋诗的恬淡的生活。

相传,一天,有个少年前来向他求教,说:“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渊博的学识,很想知道你少年时读书的妙法,敬请传授,晚辈不胜感激。”

陶渊明听后,大笑道:“天下哪有学习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学则进,辍学则退!”

陶渊明见少年并不懂他的意思,便拉着他的手来到种的稻田旁,指着一根苗说:“你蹲在这儿,仔细看看,告诉我它是否在长高?”那少年尊嘱注视了很久,仍不见禾苗往上长,便站起来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啊!”

陶渊明反问到:“真的没见长吗?那么,矮小的禾苗是怎样变得这么高的呢?”

陶渊明见少年低头不语,便进一步引导说:“其实,它时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罢了。读书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连自己也不易觉察到,但只要勤学不辍,就会积少成多。”

接着,陶渊明又指着溪边的一块磨刀石问少年:“那块磨刀石为何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那是磨成这样的。”少年随口答道。

“那它究竟是哪一天磨成这样的呢?”少年摇摇头。

陶渊明说:“这是我们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镰,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才成为这样的,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不坚持读书,每天都会有所亏欠啊。”

少年恍然大悟,连忙再向陶渊明行了个大礼说:“多谢先生指教,学生再也不去求什么妙法了,请先生为我留几句话,我当时时刻刻记在心上。”

在实际的生活之中,你有大量的事情需要学习,大量的知识需要识记,而你在学习中大量的东西又被你所遗忘,如果你肯拿出一小部分的时间再把所记的东西巩固一下,就可以既不影响时间,又加强了知识的记忆。

中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有着惊人的记忆力,他可以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百位精确数值,有人问他:“你是怎样记住的呢?”茅老回答:“说起来也简单。重复!重复!再重复!”重复记忆是记忆的一个好方法。

其实,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强调在记忆中要注重重复记忆。历史上的名人中也有许多人在生活中始终保持着重复记忆的好习惯。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竟使联结(周易》的牛皮绳断了好几次,这就是我们熟知的“韦编三绝”。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只有反复不断地加以记忆,记忆才能长久。

提高记忆力,要从两方面人手,一是要用“笨劲”,舍得下力气;二是要下巧劲,会找窍门。宋代有个读书人,一直读书很多,但印象淡薄,收获很小,常常叹息记忆不佳。后来他遇到理学大师朱熹,朱熹劝告他说:“你以后读书,每次只读五十个字,一连读两三百遍。”

这个读书人依法行事,读书力求透彻,果然感到读书的效果大为提高,后来,他知识大进,成为真正有学问的人。

跟曾国藩学立世智慧

郑板桥说过:“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著,或对客不听其语,并非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

同类推荐
  • 历代赋评注(明清卷)

    历代赋评注(明清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白话容斋随笔精选

    白话容斋随笔精选

    《白话容斋随笔精选》是一部关于历史、文化、艺术、哲学、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笔记小说,以考证、评论、记事为主要写作内容,书中既有夏商周三代以来的一些历史事实、政治杂谈和文坛轶事,更有对宋代典章制度、官场见闻、社会风尚的记述。本书的特点是内容丰富、评论精彩、考证严谨,其价值远远超过同类书籍,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该书通俗易懂,作者从小处入笔,写出人间沧桑,喻道理于点滴之中。阅读《白话容斋随笔精选》,可以让人消除疑虑,明白事理;可以让人心存感恩,摒弃丑恶;更可以让人增长见识,澄清谬误。
  •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新家庭书架升级版)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新家庭书架升级版)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千家诗》是中国古代蒙学书籍中影响大的几种,自问世以来风行海内经久不衰。当前随着国学热的深入,以传授优良道德规范和文化常识为目的的传统蒙学读物,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本书在详细注释有关历史典故的基础上,采用与原文类似的韵文体把三篇读物译为白话文,读来琅琅上口。
  • 六韬·三略(中华国学经典)

    六韬·三略(中华国学经典)

    《六韬》和《黄石公三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在宋代,与《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合称“武经七书”。宋神宗举办“武学”,培养军队的高级将领,即以“武经七书”作为军事教科书。《六韬》和《黄石公三略》从此成为军事将领的必读书,流传很广。对当代和后代的军事理论和实践有很大的影响。人们形容兵家谋略,往往以精通“六韬三略”归之,或经称谋略为“韬略”,揆其本源,即出于此。
  • 曾国藩家书(中华国学经典)

    曾国藩家书(中华国学经典)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热门推荐
  • 邪魅王爷竟是妻奴

    邪魅王爷竟是妻奴

    夜邢邪魅不可一世,云瑶霸气闯荡大陆。某王府中,有一王爷竟跪在大厅中,一女子正拿着鞭子在手中玩弄,外面净是王府里的仆人……他的众手下们一脸习以平常的样子……哎~今儿看来咱主子又惹了王妃了……众手下内心怒吼道:我们霸气不可一世的主子到底去哪了?
  • 沱河旧事

    沱河旧事

    月秀是我们村村剧团的女主角,十二三岁时就在村剧团当演员了。甘靖初中毕业前那个冬天,学校乱轰轰搞派性斗争,学生们大部分回了家,很少到学校去。冬天事少,村剧团正排样板戏,我们便经常相邀了去看排练。慢慢地我们发现,甘靖看排练其实只看月秀一个人。月秀要在,他看得很专注,很认真,月秀要不在,他就无精打彩,看一会儿就走了。月秀当时十六岁,在样板戏里扮铁梅和阿庆嫂。
  • 重生之扶媱直上

    重生之扶媱直上

    她所及之处,百尺寒冰,外人皆不得近身;她覆手翻云,触物成冰;她孤高自傲,自诩不凡……她胆大包天,却又懦弱脆弱,她冷若冰霜,却又重情之甚……只有在最爱的人面前,才有资格露出自己软弱的一面……“你在怕什么?”“我不管你内心的寒冰有多深,即便是百丈深,千丈,万丈深,哪怕是深不见底的寒渊,能融化它的,只有我,也只能是我……”“我想看见只属于我的你,当然你的一切都是属于我的。”“不许逃……”
  • 甜吻99次:恶魔少爷宠上瘾

    甜吻99次:恶魔少爷宠上瘾

    【女扮男装、甜宠文、男女双洁、虐渣开挂、宝贝们放心入坑~】――“唔…,混蛋,居然敢吻我?!”苏小冉气鼓鼓着小脸,瞪着某男!什么?还要当他的女佣?妈蛋!“苏小冉,给本少爷倒茶。”“苏小冉,给本少爷捶背。”“苏小冉,给本少爷更衣!”“苏小冉,跟本少爷在一起!”特喵的,占了我便宜还想要我的心……?苏小冉表示:本小姐不干了!!!夜瑾辰一手擒住苏小冉的下巴,俊美的脸放大在她眼里。呼吸的热气时不时喷洒在她脸上,熏得她红晕更加明显。“说,你喜欢我。”坏了,她明明要和恶魔抗战到底的,可是最后怎么还沦陷在他的深吻里了?
  • 白虎通义

    白虎通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太白飞歌

    太白飞歌

    大衍三帝英宗在位期间,江湖纷争不断,灭门惨案不知有几。皇权王法受到挑衅,英宗颁发《禁武令》,违者血腥镇压,一时江湖喋血,谈武色变。天柱三圣有感于武道没落,遂派十八岁弟子杨振下山,弘扬武道精神,光复中兴武林。 杨振热血沸腾,但却被现实泼了一头冷水。夹在武林与皇权之间,他左右为难! 但他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历经千难万阻,终于得到皇权认可。杨振却功成身退,携爱妻隐于幽谷。
  • 许你一世安笙

    许你一世安笙

    安笙一直觉得遇见许清梦是她这辈子最幸运的事。许清梦是她最黑暗日子里的唯一救赎。可惜这一切好像都是她一个人的独角戏。许清梦始终对她的所有感情视而不见。
  • 哪难忘哪呆会儿

    哪难忘哪呆会儿

    是姐弟?是兄妹?是情侣?是心头割舍不去的岁月与爱恋。我们在慢慢地长大,眼前终究会变为身后,再相逢唯有彼此眼中的温暖依旧。
  • 洪荒之万界妖帝

    洪荒之万界妖帝

    吾为妖帝,万界跪伏!重生洪荒为妖帝,此时紫霄宫已经一讲,圣位无缘,巫妖大战在即,一想到自己注定死亡的命运,帝俊内心慌的一逼。还好觉醒最强奶爸系统,只要完成子嗣发布任务就能变强。且看一代妖族大帝变成护子狂魔,带着一群子嗣战圣人,斗鸿钧,征战诸天万界!
  • 坍缩

    坍缩

    本书是中国科幻第一人之称的刘慈欣(大刘)发表的短篇科幻小说。对坍缩的观测将在国家天文台最大的观测厅进行,这个观测厅接收在同步轨道上运行的太空望远镜发回的图像,并把它投射到一面面积有一个篮球场大小的巨型屏幕上。现在,屏幕上还是空白。到场的人并不多,但都是理论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的权威,对即将到来的这一时刻,他们是这个世界上少数真正能理解其含义的人。此时他们静静地坐着,等着那一时刻,就像刚刚用泥土做成的亚当夏娃等着上帝那一口生命之气一样。只有天文台的台长在焦躁地来回踱着步。巨型屏幕出了故障,而负责维修的工程师到现在还没来,如果她来不了的话,来自太空望远镜的图像只能在小屏幕上显示,那这一伟大时刻的气氛就差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