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71400000032

第32章 法律文本及条文释义(29)

二、关于精神障碍患者的基本医疗保险

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残疾人及其所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险。残疾人所在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残疾人家庭,应当鼓励、帮助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法规定,职工应当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按照国家规定共同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由个人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国家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标准按照国家规定执行。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达到国家规定年限的,退休后不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未达到国家规定年限的,可以缴费至国家规定年限。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以及急诊、抢救的医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支付。参保人员医疗费用中应当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部分,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单位直接结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关于社会保险补贴,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对生活确有困难的残疾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法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低收入家庭六十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等所需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给予补贴。

三、关于优先给予医疗救助

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是指通过政府拨款和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资建立基金,对患大病的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个人负担仍然较重的人员以及其他特殊困难群众给予医疗费用补助(农村医疗救助也可以资助救助对象参加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救助制度。医疗救助是医疗保障底线。精神障碍患者通过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医疗费用后仍有困难,或者不能通过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医疗费用的,民政部门应当优先给予医疗救助。“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从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中安排贫困精神障碍患者医疗救助资金2.58亿元。根据《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民发〔2009〕81号),实行多种方式救助。对城乡低保家庭成员、五保户和其他经济困难家庭人员,要按照有关规定,资助其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对其难以负担的基本医疗自付费用给予补助。完善救助服务内容。要根据救助对象的不同医疗需求,开展医疗救助服务。要坚持以住院救助为主,同时兼顾门诊救助。住院救助主要用于帮助解决因病住院救助对象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门诊救助主要帮助解决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患有常见病、慢性病、需要长期药物维持治疗以及急诊、急救的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

第六十九条对符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民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将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

对属于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以及城市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民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供养、救助。

前两款规定以外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确有困难的,民政部门可以采取临时救助等措施,帮助其解决生活困难。

【本条主旨】

本条是关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生活保障的规定。

【本条释义】

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是宪法赋予我国公民的权利。围绕这一权利,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保障体系,其中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包括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临时救助等。依法享受社会救助是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法定权利。

一、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本条第1款规定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依法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乡低保制度是国家在新时期对城乡贫困人口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是解决城乡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低保制度在保障困难家庭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长期治疗花费巨大,并且一般难以有劳动收入,因此其本人及家庭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非常需要从社会获得帮助。对于符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将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解决其生活困难。按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的规定,城市低保的对象是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市居民,按照《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的规定,农村低保的对象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主要是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

城乡居民中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如果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即满足了低保条件,民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将其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考虑了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水电等费用,并随着当地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适时进行调整,保障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基本生活。

二、农村五保供养和城市“三无”人员救助

本条第2款规定了属于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城市“三无”人员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依法享受供养、救助。农村五保供养和城市“三无”人员救助是国家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弱势群体实行政府出资供养的制度。享受供养和救助的前提条件是三无,无劳动能力,是指丧失劳动能力的重残者;无生活来源,是指没有劳动收入和其他收入;无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是指无依无靠,没有父母、成年子女和其他亲属承担赡养、抚养、扶养义务。农村五保供养,是指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村民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即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简称“五保”。按照《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的条件,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属于“三无”人员的,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城市“三无”人员与农村五保户的区别就是户口性质不同。我国残疾人保障法也明确了对“三无”残疾人的供养制度。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符合农村五保和“三无”条件的,民政部门应当为其提供农村五保供养和城市“三无”人员救助。农村五保供养的内容包括:一是供给粮油、副食品和生活用燃料;二是供给服装、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钱;三是提供符合基本居住条件的住房;四是提供疾病治疗,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五是办理丧葬事宜。供养方式由五保供养对象自行选择,既可以在当地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也可以在家分散供养,专门针对精神障碍患者的集中供养机构一般是精神病人福利院。城市“三无”人员的救助标准由各地自行确定,目前许多省市已经出台了城市“三无”人员的供养标准。

三、临时救助

本条第3款规定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依法享受临时救助。临时救助制度主要是指对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各种特殊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家庭,给予非定期、非定量生活救助的制度。虽然城乡低保、“三无”人员供养等一系列政策,为广大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建立了日常救助机制。但有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因家庭特殊原因、自然灾害或重大突发事件等造成了生活暂时困难或者在基本救助基础上生活仍然困难,应当给予一次性、阶段性、临时性的生活救助措施。2007年《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中确定临时救助制度的主要对象有三类:在最低生活保障和其他专项社会救助制度覆盖范围之外,由于特殊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低收入家庭,重点是低保边缘家庭;虽然已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和其他专项社会救助制度覆盖范围,但由于特殊原因仍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较大困难的家庭;当地政府认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残联等部门和单位《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规定,应当加强残疾人社会救助。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后生活仍有特别困难的残疾人家庭,应当采取其他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对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特殊困难家庭和低收入残疾人家庭,实行临时救助;对城乡流浪乞讨生活无着的残疾人,给予及时救助和妥善安置;将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残疾人纳入医疗救助范围,逐步提高救助标准;对贫困残疾人实施康复救助。

【适用要点】

关于临时救助,国家并未对救助方式、救助数额作出统一规定,由各地结合实际,依照规范的程序合理确定。

第七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患有精神障碍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扶持有劳动能力的精神障碍患者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并为已经康复的人员提供就业服务。

国家对安排精神障碍患者就业的用人单位依法给予税收优惠,并在生产、经营、技术、资金、物资、场地等方面给予扶持。

【本条主旨】

本条是关于保障精神障碍患者教育、就业权利的规定。

【本条释义】

一、国家保障精神障碍患者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患有精神障碍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宪法、义务教育法都有明确规定,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义务教育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依法履行职责,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精神障碍的儿童、少年就学与正常儿童、少年相比会遇到很多困难,有不少学校不愿招收精神障碍的儿童、少年入学,即使招收也无法保障其受到良好教育,这些困难是其家庭所无法解决的。我国精神障碍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是,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特殊教育的形式从过去举办特殊教育学校的单一办学形式,转变为多种办学形式,为精神障碍儿童、少年入学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如社区教育、送教上门、跨区域招生、建立专门学校、建设儿童福利机构特教班等形式,解决精神障碍儿童、少年就学的实际困难,保障其按时接受义务教育。

二、国家保障精神障碍患者依法享有劳动就业权劳动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宪法第42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残疾人保障法第30条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劳动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残疾人劳动就业统筹规划,为残疾人创造劳动就业条件。”本法第4条第2款规定:“精神障碍患者的教育、劳动、医疗以及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劳动就业对改善精神障碍患者生活状况,提高其社会地位,使其平等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扶持有劳动能力的精神障碍患者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并为已经康复的人员提供就业服务。精神障碍患者由于其精神疾病,本身在学习、工作、生活上就存在诸多困难,而且往往受教育程度较低,劳动技能较差,这使精神障碍患者在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中,普遍处于弱势地位,就业率较低。因此,政府有责任对有劳动能力的精神障碍患者和已经康复的人员就业提供扶持和服务,实行特别保护,给予就业援助,保障其就业权,使其通过劳动实现自强自立,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为社会创造财富。对于有劳动能力的精神障碍患者,应当安排其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安排其就业的工种和岗位要适当,适合其特殊精神状况,这既是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尊重和保护,也体现出对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已经康复的精神障碍患者,政府应当在其就业过程中加以辅助和引导,为其就业提供一定的服务和便利,为其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服务,帮助其尽快走入社会,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劳动。

同类推荐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抚按宣誓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抚按宣誓本)

    为加强法制宣传,迅速普及法律知识,服务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多年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年定期审议通过、修订的法律,全品种、大规模的出版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版的系列法律单行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规定拥有最高法律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于1954年9月20日、1975年1月17日、1978年3月5日和1982年12月4日通过四个宪法,现行宪法为1982年宪法,并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四次修订。2018年3月将迎来第五次修订。我社以大开本、大字、精装的形式出版。是公务员宪法宣誓用书。
  • 妇女儿童权益保护

    妇女儿童权益保护

    保护老人、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益,是我国宪法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我国婚姻法的重要原则之一。对老人、妇女和儿童合法权益的特别保护,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尊敬老人、关怀妇女、爱护儿童的崇高精神。坚持这一原则,对于切实贯彻男女平等原则,树立尊老爱幼的婚姻家庭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具有重要意义。
  • 听律师讲故事

    听律师讲故事

    本书与一般的法律知识读物相比有三个显著特点:贴近生活实际,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本书内容涵盖婚姻家庭、继承、劳动纠纷、合同、房屋买卖、侵权以及行政诉讼等等方面,可以说基本上覆盖了老百姓的吃、穿、住、行为的方方面面,一些日常遇到的法律疑问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满意的答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本书以典型案例的形式,以案说法,举一反三,通俗易懂,即便是没有任保法律基础的普通百姓,也能很容易的读懂。故事性强,趣味性强,有很强的可读性:为了避免枯燥的法律说理,本书选择的都是一些有典型代表性的案例,既注重全面涵盖法律知识,更注重故事情节的引人入胜,使读者在读故事的同时也受到了法律的熏陶,真是一举两得,以逸待劳。
  • 中国历代名案

    中国历代名案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历代名案》以通俗浅显的文字和一系列脍灸人口的故事编写而成。《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历代名案》讲述了包括晁错被诛、华佗之死、狸猫换太子、铡美案、窦娥冤等一系列中国古代历史名案。让青少年从故事中鉴古明今。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警衔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警衔条例

    为加强法制宣传,迅速普及法律知识,服务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多年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年定期审议通过、修订的法律,全品种、大规模的出版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版的系列法律单行本。该套法律单行本经过最高立法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权威审定,法条内容准确无误,文本格式规范合理,多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好评。
热门推荐
  • 玩转公众号

    玩转公众号

    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传统互联网转移到了手机端,人们从PC上解放出来,只要带上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互联网做生意,这就是微信带来的商业革命。微信时代,你的客户都在你的手机当中,带上你的手机就可以做生意。《玩转公众号》适合希望利用微信公众账号的个人或企业阅读,对于准备转型到微信公众平台发的程序员也有启发作用。希望《玩转公众号》能够帮助大家搭好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经营好自己的微信公众账号。
  • 先进遗风

    先进遗风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乐意

    乐意

    王小柔生活在天津,这让她非常亲近津派的市井气,她时常会谈到路边摊,以及摊大饼的,这都是我们中国人非常熟悉的街头场景,谁说自己不喜欢吃街边的大饼,那是很虚假的。市井除了亲切感人,还泼皮有趣,不把正经和品味当回事,嘲弄那些伪装的上等人生。她嬉笑怒骂之间,小人物的喜感与偶然间的伤感,也会自然流露。
  • 超凡突变

    超凡突变

    突变,是指生物的基因组发生某种异常变化。主要分自然突变与诱发突变。前者是自然发生,后者是人为改变。超凡突变,就是以各类超凡生物的基因诱发人体突变,进而获得强大力量的一种突变。
  • 南怀瑾大师开释人生

    南怀瑾大师开释人生

    上下五千年,步履如飞,尽情体会传统文化智慧的精髓;纵横十万里,目光如炬,穿透历史风尘品味生活的繁华与精彩。人们习惯称他为“居士”,也有人喜欢尊他为“教授”,然而更多的是敬他为“大师”。他是“台湾十大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人们希望通过他的指引,找到阅读传统文化的捷径。他就是南怀瑾,是“国学大师”,是“禅宗大师”,是宗教家、哲学家,也是温暖人生的最佳顾问。
  • 我不要当坏人

    我不要当坏人

    世人皆清醒,惟他长醉。他,莫南星,上天不宠,别人不爱,一不小心,成了话多的反派。
  • 滂沱剑侠情缘传

    滂沱剑侠情缘传

    天下初定,八大剑派和平昌盛,武林江湖争高分低。滂沱妙雨皆苦命人,一个出生被弃,一个年少遭害。而他们之间的祥和,被一女子打破。滂沱为友谊送客归家,背剑北上。江湖险恶,历经重重磨难终送得佳人归乡。再相见,已是两年之后。一个是万人敬仰大剑派弟子,钦定的最佳女婿。一个是遭万人唾骂的狠毒妖女,人人得而诛之。谁又能做到放手?谁又能做到祝福?横行于世的帮派,杀人诛心的魔教,乱谋阴险的名门剑派。何为正?何为邪?一场谋杀,一场对错,一场重置江湖的局势,将江湖所有的英雄豪杰拼凑在一起。名动天下的滂沱剑就此出世!
  • 花都最强仙尊

    花都最强仙尊

    三个月前,他被最好的兄弟以及自己的女人暗杀。三个月后,他再度归来,必然要将这小小的花都掀起一场巨大的浩劫。故事的开头,从一碗拉面开始说起。
  • 神探悍妻之老婆大人上上签

    神探悍妻之老婆大人上上签

    天空降下一道雷,“咔嚓”一声,竟将威名赫赫的大姐大直接劈进了刑警队长苏青的体内。身份转换,斗转星移。于是大家开眼了:花样百出的断案手段,层出不穷的审案风格,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简直就是警界的明日之花,只是这朵花只想采株警草尝尝鲜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