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79000000004

第4章 文献回顾与综述

第一章创业相关文献研究

在开始本研究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创业的定义、创业理论研究的发展及现状、新创企业的定义及界定方法等方面的文献进行回顾。

一、创业的定义

“创业”一词在英文中有多种表述方式,但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创业”一词,普遍采用“entrepreneurship”来表示(林强等,2001)。简单来说创业就是创造一个新事业(Low & MacMillan,1988)。虽然早在三个世纪前,“创业”一词就已经开始出现在各类重要经济文献中,但至今国内外学者们对创业的含义和理解仍众说纷纭,尚未达成理论上的共识(张健等,2003)。

很多基于资源观的学者均认为创业是整合资源的过程。例如Schumpeter(1934)的经典定义:创业就是对各生产要素的重新分配和组合,创业的核心在于创新。其强调创业是以新的方式整合资源(引入更高质量的新产品、引入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使用新的原料和零件来源和重组新产业);Drucker(1985)指出创业就是将资源从生产力较低的地方转移到较高的地方;Stevenson在1985年提出创业是识别机会,并整合资源开发机会的过程,在1999年他又完善了这一定义,提出创业是将一系列独特的资源集中在一起来利用机会的过程,是不顾现有可控制的资源而追求和利用机会的过程。

另一主要观点认为创业是识别和利用机会的行为。Wiklund(1998)认为当机会与资源两个互补的因素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可以将创业界定为以新的方式进行资源的新组合来开发机会;张玉利(2003)认为创业是基于机会的市场驱动行为,是在可控资源匮乏的前提下对机会的感知及把握的行为,是一种高度综合的管理活动,其具体应表现为创业者在发掘到创业机会(例如寻找到能够为市场带来新价值的产品或服务)时,能够有效地把握和利用机会,进而创建新企业并使之成长的行为过程;郁义鸿(2000)认为创业是发现和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价值的过程;王会龙(2006)亦认为创业是一个过程,机会追求是创业的核心要素。

而以Miller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创业的本质在于创新。Miller(1983)认为创业是一组战略性的态势,包括承担风险的倾向、竞争积极性的倾向、超前认知与行动的行为和经常考虑今天性的产品创新活动。曹之然(2008)提出了一个在维持完整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保持了更大限度的包容性和扩展性、更加全面准确的创业定义:创业者与外部环境化合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以机会问题为核心,以创业目标为导向,并由创业推理和创业行动共同推动的,其本质在于创新。

本研究综合上述三种主要观点(整合资源、识别和利用机会、创新),引用宋克勤(2002)提出的包含资源、机会、创新三要素的较为全面的创业定义:创业是创业者在发掘和把握创业机会的基础上,整合各种资源,为市场提供新的产品或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行为过程。

二、创业理论研究综述

自1755年法国经济学家坎蒂隆(Cantillon)第一次将entrepreneur(创业者,企业家)这个词作为术语引入经济学之后,学者们逐渐开始关注创业现象,然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真正意义上的创业研究仍未出现(陈东娇、周兴,2007)。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内外的一些畅销书籍和管理学著作掀起的追求卓越的浪潮,创业研究开始作为一个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出现并得到迅速发展,一个标志性事件是1987年美国管理学会第一次将创业研究作为一个单独的领域正式纳入了管理学科。此后,创业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综观创业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创业理论的研究自开展以来分别经历了从关注创业者是什么、创业者作什么,逐渐发展到研究创业活动开展的一般过程和行为规律;从关注个体创业到公司创业、社会创业;从关注创业活动本身到关注影响创业活动的内外部环境要素,形成了创业研究的基本框架(张玉利等,2004)。

而从创业理论研究的发展现状来看,目前对于创业理论的研究已然形成了“丛林现象”。管理学大师孔茨指出,如果“管理理论的丛林”现象持续存在,将导致新近的管理理论学者和管理工作者迷失在管理理论丛林中而难以找到出路。自创业现象得到学术界关注以来,学者们运用各自学科的理论对创业产生根源、创业现象描述、创业理论发展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与探索。然而由于目前的创业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多种理论和研究方法,由于各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关注的焦点各不相同,以至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展出一个有别于其他领域的真正意义上的创业理论(Busenitz,West,Shepherd,Nelson & Chandler,2003)。

目前,学者们对于创业理论的研究不仅从宏观层面上意识到创业创新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重视微观层面的创业者行为特征和创业本身特殊的运行机理,并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和创业主体的变化涌现出许多新的研究主题,形成了一个多层次以及拥有多视角的研究领域(蔡晓珊、张耀辉,2011)。同时,学者们按照不同的逻辑框架和变量组合,构造出了多种形式的研究模型。下面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学者们关于创业理论研究的几种派系划分、基于不同角度的各种观点、学者们提出的各种创业理论研究框架体系作简要的文献回顾。

(一)创业理论研究的八大派系

林强等(2001)提出,目前研究创业现象和创业理论的学者们来自各个领域,因此产生了不同角度的创业理论,大致可以分为八个派系:“风险”学派(强调从创业者的风险承担的角度来研究创业);“领导”学派(主要从创业者在企业组织中的领导职能来研究创业活动和创业者的行为);“创新”学派(强调创业的本质在于创新);“认知”学派(强调从创业者的心理特性,特别是认知特性角度来研究创业,并强调创业者的认知、想象力等主观因素);“社会”学派(强调从外部社会来研究创业现象和创业问题,不认为创业是个性或个人背景的产物);“管理”学派(反对从主观主义角度研究创业,主张将创业行为作为一种管理方法来看待);“战略”学派(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研究创业活动,把创业行为视同新创企业或现有企业在成长发展中的战略管理行为);“机会”学派(强调创业行为是对机会的识别和应用)。

(二)创业理论研究的框架体系

Shane & Venkataraman(2000)指出,对于一个成熟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而言,必须有一个完善的独立理论框架体系,并且能用于解释现有其他领域不能解释的现象。然而由于创业理论研究的起步较晚,在创业研究领域,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理论研究框架体系,不过在有关构建创业理论研究框架体系的文献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国内外学者对于建立一个成熟完善创业理论研究体系作出了较多的努力。

早在1985年,Gartner就提出了一个包含个人、组织、创立过程和环境等要素的创业理论研究框架,该框架将新组织的创建视为创业研究的主要内容;William(1997)则根据新创企业成败的观点提出了略有不同的研究框架,该框架主要包括人、机会、环境、风险与回报等要素;Timmons(1994)在其著作中指出成功的创业活动必须对创业团队、机会、资源三者作出最优化的配置,并且要随着企业发展而作出动态的调整,所以其提出的研究框架主要包括机会、创业团队和资源等要素。同时其指出由于创业机会稍纵即逝、资本市场瞬息万变、市场和外在环境并不稳定,这些因素增加了创业活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所以其认为对创业的研究还要考虑创业家的领导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要素;Christian(2001)认为,创业理论研究应关注创业者与新创企业之间的互动,所以其提出的研究框架中以创业者和新创企业作为两个关键要素,同时将如何创业、创业流程管理、创业环境的影响等三个方面的问题视为创业研究的核心问题。综合分析以上学者们的研究,不难发现,这些创业理论研究框架中主要包含以下三个要素:主体(创业者及创业团队)、过程(机会识别、组织活动、管理)、环境等。

接下来,我们对在文献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的几种关于创业研究构成要素的观点差异较大的理论研究框架作简要的回顾。

Busenitz(2003)曾经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被学者们广泛引用的创业理论研究框架。该框架囊括了创业研究的几个主要要素:创业机会、创业者及创业团队、创业的组织活动以及影响创业行为的创业环境因素。其中创业机会通常来自于对市场与创业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的研究,包括创业机会的形成因素等;创业者和创业团队要素包括创业个体与创业团队的特征,新创企业人力资本的动态发展,以及各种创业者之间或者创业者与非创业者之间的差异。组织要素包括管理实践、资源的获取、战略部署和组织结构的变化。环境要素主要考察创业活跃程度,以及促进或者抑制创业行为开展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市场环境等因素。

国内学者曹之然(2008)对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进行了综合评析,在达成理论共识和调节理论冲突的基础上,指出现有的创业研究主要涉及创业者、创业过程和创业环境三个命题,其中创业过程是创业者与外部环境化合的产物。因此他在研究中参考Christian(2001)的创业过程理论框架,重新构建了一个能够较好地展现创业者、创业过程、创业环境三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框架。

学者赵都敏(2007)在对创业理论研究的各个派系的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后,提出了一个以机会、管理和风险为关键要素的较为包容和较有解释力的研究框架。该框架不同于其他理论框架的特点主要在于认为创业团队是“机会”、“管理”和“风险”的承载者,承载不同要素的团队成员通过互动实现三要素的紧密结合。

学者李力涛(2010)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创业者、创业过程、创业环境和创业绩效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归纳和综合,指出初始资源、企业家努力的行为过程、创业绩效可以作为创业研究的逻辑主线,在此基础上增加环境变量,可以建立整合的创业理论研究框架。于是其提出了一个以创业主体禀赋、创业环境、创业决策和行动、创业绩效为主体要素的创业理论研究整合框架。

三、新创企业的定义与界定

(一)新创企业的定义

“新创”即刚刚建立的意思。所谓新创企业,一般来说是指处于发展早期阶段、处于初创期的企业(胡文郁,2012),在英文中,常常称之为New Venture。

Chrisman & Hofer(1998)认为新创企业是指在创业企业没有达到成熟阶段前的形态。如果能将一个企业比作人来解释,那么新创企业就是还未结束发育的婴儿期和少年期,在各个方面还未达到成熟的阶段(王强,2012)。Adizes(1989)、Kazanjian & Drazin(1990)在其研究中发现,新创企业自成立至成熟前,都经历一个特殊的早期成长阶段,处于此阶段的企业均可称之为新创企业。李志能(2002)从构成企业动态的四个维度:企业文化价值观、辅助性资产、知识和技能以及企业内部过程分别对比分析新创企业和已有企业的基本差异性,最终得出新创企业和已有企业有着根本性的差异,并指出我们不能将新创企业作为“大企业的小版本”来对待。张玉利和李新春(2006)则认为,新创企业是企业发展的初始过程,主要是指从企业创立甚至企业最初创意开始,到摆脱生存困境并基本转变成规范化、专业化管理的过程。

(二)新创企业的界定方法

从理论上看,新创企业的界定应该从企业生命周期特征和时间维度两个方面进行,然而鉴于数据收集的难度,多数学者单从企业年龄来界定新创企业(王强,2012)。比如Slevin & Govin(1990)把新创企业界定为成立12年以内的企业;Miller(1983)、Camp(1985)、Zahra(1996)及蒋春燕、赵曙明(2006)、任海波(2012)等学者则把新创企业界定为成立8年以内的企业;Oviatt & McDougall(2000);Zahra(2000)等、Hitt & Ireland(2001)等更多的国内外学者把新创企业界定为成立6年以内的企业;全球创业观察(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2002)报告则指出“新创企业是指创立至今不超过42个月,即3年半的企业”。目前国内外学者一般采用Biggadike(1979)以及Kazajian & Drazin(1990)的观点,将8年以内的企业视为新创企业。我们对来自国内外学者或机构报告中涉及新创企业时间界定的18篇文献作了简要梳理,虽然不尽全面,但从结果中我们仍可以看到以8年作为新创企业时间界定标准的占了多数。

另外,王强(2012)通过提炼国内外学者对新创企业的界定方式,聚焦企业年龄进行数据分析后最终得出结果表示,由于中国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区别于国外,我们不应该在创业研究中直接使用8年以内的企业为新创企业的界定标准,并且单纯的时间维度无法对所有行业的新创企业进行界定,新创企业的界定应该从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权利控制方式、制度的完善程度、企业当前的目标、企业当前的战略、企业的创新性和企业的年龄等方面综合考虑。

本研究根据我国新创企业的特点,采用国内大多数学者对于新创企业的时间界定方法,将新创企业界定为小于或等于8年的中小企业,结合国内新创企业的特点,其具体特征应为:已经完成了工商注册等手续,有自己的办公场所,有3名以上的员工,有明确的产品或服务,有营业收入。

第二章创业绩效相关文献研究

上文我们对创业的定义、新创企业的定义与界定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和综述,提出了本研究中新创企业的界定标准。关于新创企业的创业绩效测量我们仍需要寻找一种最为符合新创企业特点的科学准确的测量方法。

一、创业绩效的定义

“绩效”一词,在英文中用“Performance”来表示,也常被称为成效、效绩、业绩等,反映的是人们在一段时间内从事某项活动所产生的成果和成绩的总和。关于绩效的内涵,学者们是从不同的理论和角度进行理解的(双华军,2011):从管理学角度看,绩效是组织期望的结果;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绩效是一种互惠的交换;而从经济学角度看,绩效是员工对于组织的承诺(付亚和、许玉林,2004)。

创业绩效是用来衡量创业行为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双华军,2011),正确测量绩效对于理解新创企业和小企业的成功或失败非常关键(金泉,2010)。而就创业研究而言,创业绩效也是最重要的因变量,是检验各创业理论是否有效的标准(沈超红、罗亮,2006)。然而由于新创企业与一般组织有着不同之处,国内外学者对于创业绩效的定位较为模糊,对创业绩效尚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曹之然,2010)。故而创业绩效的一些概念内涵通常都借用了组织绩效的相关理论(双华军,2011)。

在组织绩效理论研究文献中,目前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对绩效内涵进行了研究,蒋跃进(2004)在其文献研究中指出,目前学术界对于绩效的内涵大致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理解:(1)绩效是结果,(2)绩效是行为,(3)绩效是能力。

绩效是结果:Bernadin(1995)等人提出绩效应定义为工作完成的结果,工作完成的结果与组织目标的差异能够很好地诠释绩效,因为工作完成的程度与顾客满意度、投资回报率以及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最为直接相关;国内学者李良成(2006)也提出绩效应该是对组织战略目标完成程度的一种衡量,是反映组织运作活动最终成果的整体性的概念。

绩效是行为:国外学者Campbell(1990)提出,由于工作完成的结果会受到各种系统因素的影响,所以绩效应与结果区别开来,应定义为行为。Murphy(1990)将绩效定义为“一套与组织或个体所工作的组织单位的目标相关的行为”。

绩效是能力:Laitinen(2002)提出绩效是某种能力,是基于一定能力而实现的结果的总和,目的在于实现事先设定的与对象有关的导致一定结果的目标。

在国内外众多文献资料中不难发现,由于基于结果的观点更易于用客观标准如数字统计等方式来衡量,故多数学者均倾向于“绩效是结果”这一观点。本书延续这一观点,并结合新创企业的特点与组织绩效理论,决定采用刘预(2008)、马鸿佳(2008)等人对于创业绩效的定义,即新企业绩效为创业者为实现其创业目标,通过一系列的创业行为所取得的反映新企业初创和成长的各种结果,这种结果具体来讲,可以从新企业的获利性以及成长性来衡量。

二、创业绩效的测量理论

创业绩效与一般的组织绩效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新创企业犹如一个新生儿,前提是先存活下来,然后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应对激烈的竞争。如果用这些一般组织绩效的理论体系来衡量新创企业的绩效显然是不合理的(刘文等,2012),所以对于新创企业绩效的评价一直是创业研究面对的重点和难点。其重要性在于对新企业绩效的评价将决定新企业的发展水平和组织效率,而难点在于新企业自身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一般的绩效评价方法对于新企业来说存在评价偏差(张婕,2010)。

对于这一现状,李良成(2006)提出创业绩效评价需在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规范和科学的评价方法,比照统一的评价标准,对一定经营期间的财务效益、资产运营、偿债能力、抗风险能力、发展能力指标等经营成果,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并作出准确、公正、客观的综合评判。沈超红(2006)亦指出,理想的创业绩效结构指标体系应该是既有理论基础又反映了创业的本质特点;既有数量上的测度又有质量上度量;既有效率方面又有效果方面的测度;既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又有较好的外部效度。

而就目前的文献资料看来,国内外存在诸多衡量企业绩效的方法,但不同的绩效衡量方法之间通常是有冲突的、矛盾的(Lumpkin & Dess,1996)。沈超红(2006)指出在目前的组织绩效文献中,主要存在四种组织绩效理论:目标理论、系统资源理论、过程理论及利益相关者理论。

(1)目标理论:Etzioni(1964)认为每个组织都制定了自己认可的最终目标,主张用完成目标的程度来测量绩效,即采用目标评价法来测量组织绩效。

(2)系统资源理论:该理论认为组织是完整的主体,具有独特的功能,应重视组织与所处环境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考虑多方面的绩效,用组织获得和拥有有价值的稀缺性资源的能力来衡量组织绩效的优劣(Yuchtman & Seashore,1967)。

(3)过程理论:Steers(1977)将绩效看作一个过程,认为员工行为可以作为衡量组织绩效的一个测量对象,特别是能代表组织成员的行为,这一理论主张用员工获取系统资源的行为来衡量绩效。

(4)利益相关者理论:Conlon & Deutsch(1980)提出应该充分重视股东群体的态度和看法,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满意程度纳入组织绩效的考虑范围,因此其主张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来测量绩效。

在以上四种组织绩效理论中,由于对于新创企业而言,目标可以被稳定地测量,且目标理论反映了新创企业中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特点,故目前创业研究中采用得最广泛的就是目标理论(曹之然,2010)。

三、创业绩效的测量指标研究

因创业绩效测量理论目前尚无定论,国内学者们对于创业绩效的衡量指标亦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李良成(2006)认为理想的衡量方法是将主观和客观绩效指标综合起来,组成衡量公司成长性的多维指标;耿新(2008)认为新创企业绩效是一种多维结构,针对新创企业绩效测量方法,他提出了新创企业绩效三维评价框架(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相对指标与绝对指标);沈超红(2006)构思了评价创业绩效的RSG三维立体结构———声誉(reputation)、生存(survival)、成长(growth),并将财务指标及获利潜能指标作为其测度新创企业成长绩效的主要指标。张婕(2010)在研究中分析了各种测量指标的优劣,在综合Venkataraman(1997)提出的“新企业的绩效既要评价一般的经济绩效,也要关注新企业的成长性”以及Ireland等(2005)提出的“财务绩效和成长绩效互为补充”的观点基础上,提出了包含成长性和获利性两方面的新创企业绩效的测量指标:“新企业绩效应该包含财务绩效和成长绩效两个方面:财务绩效反映了新企业当前(或短期)的经营状况,有利于企业当前决策,而成长绩效反映了新企业的长期趋势,有利于企业进行长远战略规划。”

由于创业绩效的测量对象是新创企业,因此本书认为创业绩效的测量应该考虑新创企业的特征,一个符合新创企业特点的创业绩效测量评价标准,应以能够充分反映其成长和发展状况为目标。由于前文对于创业绩效定义中,我们指出应重点关注新创企业的获利性与成长性,众多国内外学者亦认可从成长性和获利性两个方面来衡量新创企业的绩效(Covin & Slevin,1991;Dahlqvist & Davidsson,2000;Zahra,Neubaum & Huse,2000;Zahra,Neubaum & EI—Hagrassey,2002;国内学者张君立、蔡莉和朱秀梅等,2008)。故本研究将采用二维度主观指标测量的方法,以创业企业的财务绩效(获利性)和成长绩效(成长性)作为主要的测量指标来评价创业绩效。

关于财务绩效与成长绩效的测量指标国内外学者并无明显分歧,财务绩效普遍通过收集样本企业经营中的各项资金数据来进行测量,成长绩效则普遍通过收集样本企业的人数、市场份额等数据来进行测量。本研究对财务绩效和成长绩效的测量指标作了简单回顾:

财务绩效:关于新创企业的财务绩效指标有很多,这些指标主要反映的都是创业企业的成长性和获利性:例如Robinson(1998)认为应该用八个指标来测量新创企业的绩效,即销售增长率、销售收入、净利润、息税前收益、销售利润率、资产收益率、投资回报率、股票收益率;Murphy等(1996)以速动比率、流动比率、净收入作为新创企业的财务绩效指标;部分国内学者根据新创企业的财务状况及资金状况的特点,将现金流、流动比率等作为测量财务绩效的指标(姚梅芳、郑雪东,2004)。本研究将选取最常见的市场占有率、净收益率、投资收益率三项作为财务绩效测量指标。

成长绩效:Gopalakrishrnan(2000)认为,企业成长绩效可以用企业的知名度、内部管理水平、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等几个因素来衡量。耿新(2008)认为对于新创企业的成长绩效,单纯用财务指标的增长数据难以说明真实问题,因此可考虑用市场份额、员工人数等指标来反映企业未来的获利潜能。本研究认为对于新创企业而言,其成长性不仅体现在财务数据变动上,同时应考虑其市场规模和员工数量等指标,因此,本研究将从销售额、净收益率、创新程度、市场份额、市场规模、员工数量等多个指标来衡量其成长绩效。

第三章创业投资理论研究

我国的创业投资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探索基础上,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完成了创业投资发展的初步阶段,创业投资已经逐渐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过去的10年中,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极大促进了我国创业投资行业的成长,无论投资规模与数量均有大幅度提升(贾宁等,2011)。随着创业投资对于企业成长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增强,近年来,关于创业投资的理论研究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一、创业投资的定义

创业投资也称为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VC)。在国内外诸多关于创业投资理论研究的文献中,对创业投资并无统一定义,不同的机构不同的学者对创业投资有不同的理解(卢智健,2012),但对创业投资的定义并无本质上的分歧。

全美创业投资协会(National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NVCA)在1973年提出了创业投资的定义:“创业投资是指由专业机构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并参与其管理的一种股权投资形式。”中国台湾创业投资协会在基于NVCA对于创业投资的定义,提出创业投资是专门投资在具有快速成长或发展潜力的公司以及需要并购及重整以实现再创业的未上市企业的一种投资行为。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对于创业投资的定义曾存在过三种不同的表述:第一阶段:创业投资是投资于以高科技和知识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型的创新产品或服务的投资,该定义中的投资对象被限定为高科技企业或技术密集型企业;第二阶段:创业投资是专门购买在新思想和新技术方面独具特色的中小企业的股份,并促进这些中小企业的形成和创立的投资,该阶段的定义中,投资对象为具有创新特征的中小企业;第三阶段:创业投资是一种向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建企业或中小企业提供股权资本的投资行为,这一阶段的定义已经将投资对象扩大为具有发展潜力的新企业或中小企业。

国内方面,由国家发改委发布,于2006年3月1日起施行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中对创业投资的定义为:“创业投资系指向创业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以期所投资创业企业发育成熟或相对成熟后主要通过股权转让获得资本增值收益的投资方式”,这一定义为李维权(2011)等学者所接受;“中国风险投资之父”成思危(1999)指出:所谓风险投资,是指把资金投向蕴藏着较大失败危险的高新技术开发领域,以期成功后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商业投资行为。刘健钧(2002)对“Venture Capital”被译为“风险投资”提出质疑,认为应翻译为“创业投资”或“创业资本”,同时提出创业投资的定义:“创业投资是指向具有高增长潜力的未上市创业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并通过提供创业管理服务参与所投资企业的创业过程,以期在所投资企业发育成熟后,即通过股权转让实现高资本收益的资本运营方式。”

除了上述机构和学者的定义外,由于各国创业投资行业的发展程度以及相应的发展环境、法律法规政策都存在差别,所以各国学者对于创业投资的定义也有所不同。

从上述各机构及国内外学者们对于创业投资的定义来看,目前各机构及学者对于创业投资的定义并无本质分歧,且可从中总结出几个共同特点:(1)创业投资是一种权益投资,以实现高资本收益为目的;(2)创业投资的方向主要为高风险、高潜力、高利润的行业及企业;(3)创业投资多通过为被投企业提供企业管理经验或技术咨询等增值服务直接或间接参与被投企业管理。根据这些共同特点,本研究认为刘健钧(2002)对于创业投资的定义更为全面,故本研究引用刘健钧(2002)对创业投资的定义:“创业投资是指向具有高增长潜力的未上市创业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并通过提供创业管理服务参与所投资企业的创业过程,以期在所投资企业发育成熟后,即通过股权转让实现高资本收益的资本运营方式”。

二、创业投资与创业绩效关系

近年来,创业投资在初创企业成长中所起到的作用开始引起企业家和学者的重视(张根明等,2010)。然而由于创业投资在我国起步较晚,我国的创业投资机构目前多活跃于创业企业上市前后,因此关于创业投资对新创企业绩效影响的文献较少,学者们关于创业投资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创业企业IPO前后的近期及远期影响。但在这些文献中,我们仍可以找到对我们的研究有参考价值的结论,我们在研究文献时发现创业投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目前还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创业投资对新创企业的影响还存在很大争议:

观点一:创业投资对于新创企业绩效具有积极影响

这一观点认为,创业投资机构通过参与企业管理,不仅能够为创业企业提供创业资本或后续资金支持,还能为企业提供包括战略规划、组织设计、市场开拓和人力资源开发等一系列的管理支持与服务,从而对企业的创业绩效产生积极影响。

卢智健(2012)以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全国27个省市2006年到2009年的面板数据对创业投资与被投资企业创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显示创业投资机构活动对科技风险企业绩效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其研究结果还显示,创业投资机构活动通过影响科技风险企业的公司治理和企业能力继而作用于其企业绩效。王瀚轮、蔡莉(2011)依据资源依赖理论、代理理论和信号理论,研究风险投资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风险投资对新创企业绩效具有积极影响;新创企业的人力资源获取(包括经验和教育的获取)对企业绩效具有积极影响;风险投资能促进新创企业人力资源(包括经验和教育)获取,进而提升企业绩效。张根明、李琳(2010)以136家初创企业为样本,对孵化器、风险投资、创业绩效关系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风险投资在初创企业的市场影响范围、技术吸收整合能力与潜力绩效之间具有显著调节作用。李洁(2012)以2009年至2010年创业板前十大股东中含有创业投资机构的103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创业投资机构在不同程度上确实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成长性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不同特征的创业投资机构对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能力有不同的影响。

观点二:创业投资对于新创企业绩效具有消极影响或无明显影响

这种观点则认为,由于创业投资机构的兴趣不在于拥有和长期经营创业企业,而是在一定期限内退出并实现投资收益,因此会过度追求短期效应而较少顾及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

贾宁、李丹(2001)基于2004年到2008年之间深圳中小板上70家创业投资支持企业和203家非创业投资支持企业的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验证了Gompers(1996)提出的“逐名动机”理论,即年轻的创业投资机构为了实现短期利益过早地把不成熟的目标公司推向市场。

侯建仁等(2012)以450家创业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了风险投资及其参与特征和创业者及其参股情况对创业绩效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风险投资及其参与期限对创业投资绩效和获利性具有负向作用,而对成长绩效无明显影响。

左研等(2011)以2009年至2010年在深圳创业板上市的中国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后,得出“高质量的风险投资不会十分有效地对企业绩效产生正向作用”的结论。

从上述两种观点可以看出,对于新创企业而言,创业投资对其创业绩效的提升存在积极还是消极的影响尚无确切定论,故本研究将通过实证研究来检验创业投资对创业绩效的影响。

第四章创业者及创业团队相关理论研究

对于新创企业而言,创业者和创业团队无疑是其人力资源中关键的构成部分。在回顾创业者与创业团队构成的相关文献时,本研究首先对人力资源的定义和维度划分作了简要的回顾,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创业者和创业团队构成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详细回顾。

一、人力资源的定义与维度划分

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简称HR),是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Dessler,1978)。

关于新创企业的人力资源维度划分,学者们并无明显分歧,例如Hunt,Shelby & Robert(1996)认为人力资源主要有个人和团队,个人是资源组合的执行者,团队是资源组合的协作者。国内学者孙玉青等(2011)在划分创业资源类型时,将企业家、管理团队、智力资源、声誉资源划入人力资源范围。孟剑敏(2010)综合前人的研究文献,指出异质性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企业家人力资源、特殊性人力资源、专用性人力资源。其中企业家人力资源表现为企业家的创新才能;特殊性人力资源承担着监督和经营管理的职能,还包括一些从事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研究开发人员;专用性人力资源指某些人才具有某种专门技术、工作技巧或拥有某些特定信息。”曾坤生、胡文静(2009)在研究中指出:对于新创企业来说,在其创立初期,各类资源严重匮乏,此时人力资源的利用是其所倚重的重点,这其中包括创业者、一般人力资源和创业团队、高素质人才的获取和开发,是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上述关于新创企业人力资源的维度划分文献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新创企业而言,无论何种划分方式,创业者和创业团队成员都是其中较为关键的构成部分,毕竟创业者和创业团队成员是创业活动的主体,是创业过程中的核心(陈昕,2010)。另外,在关于新创企业的人力资源与创业绩效关系的文献研究中,我们亦有发现学者们多从创业者和创业团队成员(管理团队、技术研发团队等)对新创企业的创业绩效展开研究。因此,本书将创业者和创业团队作为本研究的关键变量。

二、创业者的定义和测量维度

关于创业者的定义,一般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创业者是指正在从事或即将从事创业活动的全部人员,而狭义的创业者是指参与创业活动的核心人员(林强、姜彦福、张健,2001),也即活跃在企业创立初期和新创企业成长阶段的企业经营者(雷家骕,2005)。本书采用狭义的创业者定义,将创业者定义为:发起创业活动或创立新企业的核心人员。区别于创业团队其他成员,该核心人员角色往往是新创企业的创始人(Founder)或创业团队的领导者。

在研究创业者的相关文献中,学者们通常以创业者的个人特征作为测量变量,例如Gartner(1990)在研究中以创业者的创新、风险倾向、内部控制力、精力作为创业者在创建新企业时应具有的特征;Shapero(1975)发现创业者比非创业者倾向于有更高内部控制力,同样,在其他的研究中,内部控制力一直被认为是创业者的明显特征;Schollharmmer & Kuriff(1979)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创业家应具备以下特征:前瞻性、承担、结果导向、充沛的活力、风险倾向、善于识别和利用机会;Voorhis(1980)认为创业家往往具备以下特征:喜好竞争、执行力强、独立自主;而许士军(1997)指出现代化创业家应具备的特征主要有:前瞻性、创新、积极进取、理性等;Suzuki(2002)认为创业者的成就动机、技巧、价值观、背景、接受的培训等影响新创企业的成长;另外在众多的研究中,对于创业者基本特征的关注集中在创新偏好、成就偏好以及风险偏好这三个方面(林嵩,2009);陈万思(2001)认为创业者人力资本包括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知识素质五个方面;赵文红和李垣(2002)总结了成功创业者的十个行为特性,即寻找和创造机会、坚持性、冒险性、质量和效率的要求、工作信誉、目标设置、信息寻求、系统计划和控制、社交网络、独立和自信;洪利和李祖山(2012)指出创业者的素质不仅包括客观人力资源特征(专业能力、教育程度等),还应包括其主观特征(性格、经验、心理素质、行为倾向等),其同时指出列举了成功的创业者共同具备的一些特点:自信、目标坚定、人际事务能力、创新、决策能力和承担等。

然而,由于本书将创业者作为人力资源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来研究,作为研究的重要变量,单纯考虑其个人特征(包括自治、创新能力、风险承担、前瞻部署、知识素质等)是有失偏颇的,应同时考虑其社会特征(如社交网络、创业经验等)。毕竟在实际创业活动中,创业者并非是仅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的,其社会背景、社交网络等属性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社会网络在帮助创业者建立和发展企业时扮演了积极的角色(Woodward,1987)。在文献研究中,我们发现,创业者的社会特征也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例如Burt(2000)认为对大多数创业者而言,最重要的资源是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张玉利和李新春(2006)认为,社会资本是创业者重要的资源禀赋;张文宏(2003)认为中国式的关系网络是社会资本的一个核心要素;惠朝旭(2004)指出,企业家社会资本是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的一种,依附于企业家个体特征,是以企业家个体为中心的网络、社会声望和信任的总和。

同时,我们发现众多学者在关于创业者的研究中,均同时考虑了其个人特征和社会特征。例如,来新安(2009)在其研究中,综合前人研究,将创业者特征划分为两个维度:个人特征和社会特征,其中创业者的个人特征包括创业者的个性、激励、动机、创业成长意向、创业成长抱负、远见与直觉等,而创业者的社会特征则包括创业家能力(社交能力等)、性别与种族、创业团队、创业经验、社会与家庭背景等五个要素;杨建东等人(2010)在研究创业者与风险投资的关系时,同时将创业者的个人特征和社会资本纳入考量。

本研究结合上述关于创业者特质的文献,将创业者特质分为个人特质(自治、创新能力、风险承担、前瞻部署、知识素质等)和社会特质(社交网络、创业经验)两个维度来探讨。后续研究中对创业者特质的测量也将从个人特质和社会特质两个方面进行检验。对创业者个人特质的测量主要通过考察其自治能力、创新能力、风险承担倾向、前瞻部署行为偏好和知识素质水平来实现,而对创业者社会特质的测量则主要通过考察其社交网络和创业经验丰富与否来实现。也即,如创业者拥有更强的自治和创新能力、风险承担倾向、前瞻部署行为偏好以及更丰富的知识素质,则表示其个人特质更优秀;如创业者拥有更广阔的社交网络、更丰富的创业经验,则表示其社会特质更优秀。

三、创业团队的定义和测量维度

关于创业团队的定义,学术界并无明显分歧,在文献中学者们引用较多、较为经典的定义是Kamm & Shuman(1990)提出的创业团队定义,即创业团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成员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一起从事创业行为,建立一个新创企业并共享其财务权益的团体;Ensley & Banks(1992)从团队成员构成的角度提出创业团队成员包括对创业决策产生影响的个体;Chandler & Hanks(1998)则从成员加入团队的时间的角度提出创业团队成员特指在公司成立两年内加入的人员;Leon Schjoedt(2009)从成员的数量、权利、义务、特征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和符合新创企业特点的创业团队定义: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他们共同享有财务权益并对所创企业负责,在达成创业目标的过程中相互支持并且往往在创业的早期阶段处于执行层的地位。本研究综合上述学者们的定义并结合我国新创企业特点,将创业团队定义为:在创业的早期阶段,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组成的团体,团体成员共同制定创业目标、参与新创企业战略决策并共享财务权益,团队成员往往在所创企业中担任管理层的职务。

在研究创业团队时,创业团队成员构成特征是被广泛采用的视角,在关于创业团队的测量维度划分上,人们讨论最多的是团队成员构成的异质性或同质性,也即团队成员的特征差异是很大还是很小(金泉,2010)。

在研究团队成员构成异质性时,早期的学者们在研究团队异质性时,主要基于团队成员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例如Hambrick(1990)从国籍、性别和年龄三个指标来衡量;Amason等(2006)分别从年龄、教育水平、教育专业以及专业职能的差异来衡量。

后有学者认为团队异质性指标既应当包括团队成员之间人口统计学特征的不同,也应当包括成员认知、经验、价值观等深层特质的差异化(Finkelstein & Hambrick,1990)。例如Jackson等(2003)按异质性测量的难易程度,将团队的异质性分为外部的异质性和内部的异质性,他们认为,创业团队外部异质性是容易测量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年龄、性别、种族、经验、教育水平和职业背景等);内部异质性则是不易被观察的特征,是基于认知、价值观、偏好、态度的不同而产生的成员之间的差异化;Knight(1999)在研究中将创业团队异质性的测量维度划分为明显的异质性(年龄、性别和种族)和潜在的异质性(教育背景、技术能力、职能背景和工作年限);Milliken & Martins(1996)亦采用了相似的划分方法,划分为易观察的异质性(种族、年龄、性别等人口统计学属性)和不易观察的异质性(如技术能力、在组织的工作年限、人格特征或价值观等);Jehn等(1999)在异质性与冲突对团队绩效影响的研究中,则从信息异质性(教育背景、经验、专业知识等)、社会属性异质性(种族、性别、民族)、价值观异质性三个维度来衡量团队异质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在研究创业团队构成异质性时,单纯考虑其人口统计学特征等易于观察的异质性是有失偏颇的。因此,近年来学者们在实施研究时,最常用的办法是同时考虑团队的人口统计学属性、职能背景与价值观等差异(金泉,2010)。本研究在综合以上对创业团队异质性的测量维度划分方法的基础上,将从创业团队成员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年龄、性别、教育水平)、职能背景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其异质性进行测量。

第五章创业者及创业团队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关于新创企业的创业者及创业团队与创业绩效的关系,国内外学者们对此作了很多研究,均证实了创业者及创业团队与新创企业的创业绩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对于创业绩效的具体影响尚有分歧。

一、创业者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国内外众多学者在研究中均发现,作为新创企业的创始人(Founder)或创业团队的领导者,创业者对新创企业的创业绩效有着明显的影响。

企业的绩效既源于企业家的生产性努力,也离不开企业家的能力水平,企业绩效是企业家能力、企业家生产性努力、企业家掌握的资源数量和质量以及环境的随机因素的函数(孙淑生、程承坪,2001)。创业者开创事业的意图与开创事业前的决定都是之后新创企业目标、策略与结构的成型因素,并且对日后新公司的存活、成长与获利都有所影响(Bird,1988)。创业者个体特征、心理和行为特征以及管理技能与技术实力是影响企业成功的重要内部因素(Cooper & Gimeno—Gascon,1992)。

在研究文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量学者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得出了创业者对创业绩效的具体影响。例如Schmitt—Rodermund(2001)利用五大人格特质的测量方法,验证了创业者的人格特质与创业绩效有关;Ciavarella,Buchholtz等(2004)研究发现创业者的勤勉正直维度对新创事业的长期生存有正向的影响;牛芳(2009)在以145家技术型新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中发现:创业者的乐观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Poon,Ainuddin & Junit(2006)以96位创业者为样本,进行了创业者自我特质对公司绩效影响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创业者内控的特质与公司绩效有显著的影响存在;邓学军(2009)在其学术研究中发现企业家社会网络对企业绩效存在积极的影响,企业家社会网络的资源和信息影响对组织学习能力和企业绩效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缪小明和李淼(2006)在实证研究中发现科技型企业家具有的效率性人力资本(企业家的年龄、受教育程度、所学专业、管理经验以及行业经验)、交易性人力资本(社会网络以及社会影响)、动力性人力资本(是否兼任以及企业家的任期)等对新创企业绩效有影响。

二、创业团队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在关于创业团队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文献资料中,学者们普遍认为创业团队对于新创企业绩效有着明显的影响。只是在创业团队成员构成的异质性程度对于创业绩效的具体影响研究中存在分歧。

一部分学者研究认为,创业团队的优势在于能将具有不同特征、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优势互补,进而创造更好的创业绩效(金泉,2010),因此创业团队成员构成的异质性程度较高时,对创业绩效的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例如Bouncken(2004)指出,异质性团队可以为新创企业提供扩大的技术知识和信息组合,从而有利于创业绩效的改善,并且指出团队成员文化差异性大的团队有助于创业团队创新理念的产生;Eisenhardt & Schoonhoven(1990)研究了新创企业的高层团队,指出技能差异化更强的创业团队比起技能较相近的团队,能更好地影响新创企业的绩效;Bantel & Jackson(1989)研究了管理团队的年龄、任职年限、教育程度、工作背景等的平均程度及其差异性与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关系,研究显示团队工作背景差异程度较大、教育程度较高的管理团队能够实现较高的创新程度;Chatman,Polzer,Barsade & Neale(1998)以团队价值观作为调节变量,对258名MBA进行了调查研究,他们的研究显示当创业团队拥有集体主义价值观时,年龄、教育等人口统计特征异质性程度越高,对团队生产力和创造力的正面影响作用更大;王冰(2012)在对创业团队的异质性与创业绩效的关系研究中,验证了创业团队成员构成异质性对创业绩效的影响作用,其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创业团队成员构成的异质性越大,对创业绩效和创业效果的影响就越大,部分特征的异质性越高,对于创业绩效的提升越明显。

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在新创企业中创业团队成员构成的异质性程度较高时,其社会属性的多样性和价值观的多元性容易引发团队成员之间人际冲突(石磊,2008),不利于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协作,故对于创业绩效的提升有着消极的影响。例如Clement & Schiereck(1971)在早期的团队异质性研究中发现,在实验室的环境中,具有性别异质性的团队,在视觉信息探测任务中的成绩低于同质化的团队;Zenger和Lawrence(1989)通过对若干公司的实证考察发现,在年龄同质化的团队中,沟通质量与沟通频率非常高,而年龄差异较大的团队则沟通频率低下,沟通质量很低,不利于创业绩效的提高;Flynn(2001)作了类似的研究,发现创业团队成员年龄、性别和种族等社会属性的差异化在创业团队成立之初有可能导致认知差异化,使团队缺乏合作规范,进而影响团队的工作绩效;Ensley等(1998)的研究则表明创业团队异质性与企业成长之间呈负相关,团队成员最高学历专业的差异化和职能背景差异化与企业回报负相关。

从表中可以看出,学者们分别针对创业团队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年龄、性别、最高学历等)、职能背景、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异质性对创业绩效的影响展开了不同层次的研究。然而由于研究样本各异,对创业绩效的测量方法各不相同,地域文化、社会背景等均存在差异,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甚至在创业团队成员同一属性的异质性程度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结论上都有明显分歧。本书将通过实证研究来分析在当前中国环境下,新创企业创业团队成员各项属性的异质性程度对于创业绩效的影响。

同类推荐
  • 工作的抉择(大智慧成功方案教程)

    工作的抉择(大智慧成功方案教程)

    工作是生活需要。即便你拥有财富,仍需要工作。好好工作才能好好生活。不要虚废年华,天才源于勤奋。不要浪费你的精力和体力,热情能创造奇迹。不能停止挑战,不找任何借口,以积极地心态做好本职工作,在复杂的工作中保持清醒!也许您还在迷茫,本书为您人生导航!
  • 三分管人 七分做人

    三分管人 七分做人

    管理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领导者要想做好管理,在管人之前就要先学会做人,一切要先从自我的修炼与提高开始。
  • 生命 信仰

    生命 信仰

    本书从10个方面讲述了珍惜生命、追求理想和热爱生活的道理,通过阅读,可以让读者深刻体会到人生的意义和信仰的重要作用,并且让读者懂得要生活得从容、精彩、有品位,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断努力奋斗、热爱珍惜生命、坚定信念与理想,深刻感悟人生的真谛,我们才能平稳、顺利的走在人生的道路上,进而更好的去追求、工作和生活。
  • 成功方略

    成功方略

    能够接纳自己,才能真正喜欢别人,并相信自己能够得到成功与快乐;也惟有接纳自己,才能产生动机、设定目标、并积极地思考。相信自己“应该得到”成功、快乐,这些东西才会属于你。自我评价恶劣的人,往往只看到积极思想、设定目标在对别人产生重大的作用,却看不到它们对自己的作用。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以为人生最大的悲剧是临死之前才发现自己的土地上有油井或金矿。
  • 诚实守信的故事(崇尚品德的故事)

    诚实守信的故事(崇尚品德的故事)

    美德是“1”,任何名誉、财富等都是“0”,只有写好了前面的“1”,后面才可以有无数个“0”,否则一切都只是“0”。植根于爱的土壤,吸取古今中外伟大先贤的美德智慧,致力于帮助父母、老师和儿童,为中国培育有品格的下一代而努力。
热门推荐
  • 潘多拉星球历险记1:蓝色迷雾的真相

    潘多拉星球历险记1:蓝色迷雾的真相

    开学的第一天,孟小南就遇到了仙人掌学院前所未有的危机:包括阿力在内的上百名同学出出中毒症状,性情大变。接着生物园封锁、学院食堂关闭、人心惶惶,可是实验结果却被星球研究中心掩盖了,孟小南在肖橙橙的帮助下寻找真相,他能否走出蓝色迷雾的困惑呢?
  • 妙手丹仙

    妙手丹仙

    药王谷谷主刘一帆,世上最年轻的超级炼丹师,偶得一副至上药方,名为九转天神长生丹,传说吃了可以长生不死,可是要练此丹最少要达到炼丹的最高境界……困苦重重,他终克服天灾地难,不畏生死逆天而行,炼造乾坤仙丹,成就妙手丹仙!
  • 一等老婆护豪门

    一等老婆护豪门

    死党楚梦怡气势汹汹地杀到吴美恋家来,一把拉起在床上睡觉的的吴美恋,“丫的,才几点就睡这么早的觉,我家后院都起火了。”她揉了揉被粘液沾住睫毛的眼睛,“又怎么了?是不是你男朋友又外遇了?”她又懒洋洋躺下,因为这丫找的位花大哥,经常闹外遇,她已经见怪不怪了。“你快起来。”楚梦怡又一把把她拽起来。快速从她衣橱里翻出了一件很艳丽的连衣裙,扔给她,“快,穿上,跟……
  • 后马其顿征战史

    后马其顿征战史

    一部展现军事智慧与斗争经验的史诗级作品。马其顿王国的崛起,由弱转强,四面征战达到巅峰,进入帝制。正义、力量与现实。那是冰锋血刃的年代......勇气、荣誉与传统......
  • 桃花难画:张爱玲档案

    桃花难画:张爱玲档案

    本书由香港《明报月刊》独家授权,集辑了《明报月刊》自创刊以来70年之所有与张爱玲有关的文集、文本、印象、掌故等,其中包括近10万字的,张爱玲在上海遗失的中篇小说《小艾》,近1万字的7篇没有收入张爱玲任何作品集的短篇小说《罗兰观感》《写<倾城之恋>的老实话》《被窝》《论卡通画之前途》《牧羊者素描》《心愿》等。
  • 双鹰旗下1

    双鹰旗下1

    哈布斯堡家的大德,征服欧陆……绝不投降!!书友群:七九五二九五八七二
  • 西学驱动与本土需求:民国时期“文化学”学科建构研究

    西学驱动与本土需求:民国时期“文化学”学科建构研究

    民国时期“文化学”的学科建构,在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一般进程中,成为多少有些异样的特例。它以学术史的问题形式而展现近代文化思想变迁的多维面相。与其他现代学科在中国的境遇相比,“文化学”显示了异乎寻常的“发展”之势,这是近代以来在西学驱动下的民族自觉和文化自觉发展的结果。知识自觉(“文化学”的学科自觉)是文化自觉(民族意识觉醒和对中国文化历史地位的自觉)的派生,近代中国社会恰好提供了这一具体学科转型的土壤。
  • 异能佣者

    异能佣者

    余冰是个能自由操纵水的异能者,他活在自己的执念中,在作为异能者的佣兵世界里,完成一个个任务。
  • 冷情皇帝可爱妃

    冷情皇帝可爱妃

    推荐醉梦新文《养貂成妃:王爷,套路深》传闻,垄月皇朝的皇帝独孤冥,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暴君!伺候在他身边的太监,从来没人能活过两个月。她凤小九摇身一变,居然成了独孤冥的贴身太监,天要亡她呀!“皇,皇上,你想做什么!?奴才可是太监呀!?”某小太监双眸水汪汪,仿佛一只胆怯无害的小白兔般,步步后退。某邪魅男子见此,红唇一勾,邪气一笑。“呵呵,是不是太监,先脱光衣服让朕验明正身吧!”推荐醉梦其他精彩好文——《养兽成妃:傲娇太子甜甜宠》《养狐成妃:邪魅冷王甜甜宠》
  • 把昨天的你放在今天想你

    把昨天的你放在今天想你

    我是基督教教徒,信奉那个被无知的人们在烈火上焚烧、摧残了的少年——耶稣。也许这是上帝赐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不是光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就能克服一切,我觉得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岁月的流过得到的成长。很喜欢看大片的我,起初对这部电影并不期待,因为它是一部由学校组织全校师生一起观看的教育体裁的电影。可后来,我只能用感动二字来形容当时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