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88900000003

第3章 端午节饮食文化(1)

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节日食品之一。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开始流传的。端午节这一天,民间便互相送粽子作为纪念。粽子是我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吃“五黄”、煨蛋等传统习俗。

(一)粽子的演变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粽子,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代雍州万年人韦巨源的《食谱》。其中,写有粽子的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碱水粽。

为什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在《初学记》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在汉代建武年间,有一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三闾大夫就是屈原。

梦中屈原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用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这样就不用担心再被蛟龙破坏了!”人们知道这个梦后,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并世代相传。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为交往的礼品,相互馈赠。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了锥形和菱形。日本文献中就有“大唐粽子”的记载。在唐代,粽子已成为寻常百姓的美味食品,连皇上都爱吃。当时,长安人常吃一种“百索粽”,这种粽子因外面缠有许多丝线或草索而得名。

此外,还有一种叫“九子粽”。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的好看。九子粽是用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的视觉感受。

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

据说,唐玄宗李隆基最爱吃九子粽。有一次,唐玄宗品尝九子粽后,禁不住大加赞美,当即吟诗说道:“回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诗句倒是十分的工整妥帖。

唐代大诗人温庭筠,对九子粽也留下了赞美的诗句:“盘斗九子粽,瓯擎五云浆。”诗句工稳妥帖,简洁明快,似在玄宗之上。

唐代另一位诗人郑谷,在一首咏端午节的诗中吟曰:“渚闹渔歌响,风和解粽香。”描写小岛上渔家欢度端阳的热闹场面,诗中一闹一香,有声有色,跃然纸上。读之,使人感觉仿佛身临其境,如闻其味。

到了宋代,端午节已成为传统佳节,文人墨客诗句中写到端午节情景、端午节习俗的就更多了。在宋代众多的端午节诗中,不乏直接提到粽子的诗句。

欧阳修写过一组“十二月词”,寄渔家傲调,其一写“五月”的词写道: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等闲惊破纱窗梦。

从元稹的“彩缕碧筠粽”,到欧阳修的“五色新丝缠角粽”,足可佐证,从唐至宋,我国民间就有用彩色丝线缠捆粽子的习俗,且一直沿传至今。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此时,还出现了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成为一种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品种更加的丰富多彩。到了清代,还出现了“火腿粽子”。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种,璀璨纷呈。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涵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品种繁多,味道极美。

(二)吃粽子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的早晨,我国各地的家家户户都吃粽子,以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

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有些地方的人们在孩子参加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为了取个吉利而已。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的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互赠粽子,一直是浙江宁波人最有代表性的端午习俗。

宁波人包的粽子与别处不同,宁波箬壳粽用的是老黄箬壳或用青竹壳,不像别处用芦苇叶、菰叶、芭蕉叶等裹扎;宁波粽子是稠粘适口的碱水糯米粽,不同于其它地方的白粽子;宁波粽子包扎成棱角分明的四角枕头形,不同于别处的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宁波粽子以糯米粽为主,不同于别处以高粱米、黄黏米、粘玉米等裹的。

宁波粽子品种花样繁多,有碱水粽、赤豆粽、绿豆粽、豇豆粽、红枣粽等素粽,也有火腿等荤馅料。粽子煮熟后,剥去箬壳后的四角糯米粽,因碱水浸泡的缘故,晶莹剔透犹如田黄石,清香扑鼻,蘸上少许白糖,吃起来又糯又稠。

过去,宁波有关端午吃粽子的绕口令是这样唱的:

一只粽子四只角,解缚脱壳,抲筷割角,白糖一沰,直哒咽落;两只粽子八只角,解缚脱壳,抲筷割角,白糖一沰,直哒咽落;三只粽子十二只角……

虽说是计数的童谣,却道出了宁波粽子滑溜爽口的特点。

旧时,端午粽子是主妇们自家裹的。旧时,宁波城中曾举办过端午粽子赛会。宁波的巧妇们将在家中预先做好的粽子集聚一堂,供宾客们观赏品评。

粽子的式样有鸳鸯枕、凤头、莲船、石榴,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粽子馅有荤有素,味道有甜有咸,五味杂陈。

最终,评定莲船式样为最佳,该粽长约0.3米,粗如玉臂,内掺白糯米、栗子肉、火腿、鸡丝,外裹箬壳,扎以彩绳,编成“请尝”、“端阳”字样,有棱有角,悦目动人。入水煮熟,去箬切片,盛于瓷盆,遍尝亲友,味极鲜美。有人赋诗赞:“未曾剥壳香盈溢,便经入腹齿犹芳。”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我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三)南北方的名粽

由于我国各地的风味不同,粽子主要有甜和咸两种。

甜味粽子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

此外,还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各异,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广东粽子个头大,外形别致,除鲜肉粽、豆沙粽外,还有用鸡肉丁、鸭肉丁、叉烧肉、蛋黄、冬菇、绿豆蓉等调配为馅料的什锦粽。

厦门、泉州的烧肉粽、碱水粽,皆驰名海内外。烧肉粽的粽米必选上乘,猪肉则选择五花肉,并先卤得又香又烂,再加上香菇、虾米、莲子及卤肉汤、白糖等。吃时,蘸调蒜泥、芥辣、红辣酱、萝卜酸等多样佐料,香甜嫩滑,油润而不腻。

闽南的粽子分碱粽、肉粽和豆粽。豆粽盛行于泉州一带,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后,豆香扑鼻,也有人蘸白糖来吃。

浙江嘉兴粽子为三角形,有鲜肉、豆沙、八宝等品种。如鲜肉粽,常在瘦肉内夹进一块肥肉。粽子煮熟后,肥肉的油渗入米内,入口肥而不腻。

在浙江的多数地方,尤其是浙西山区居民的祖祖辈辈,从古至今都有用甜茶煮粽子、煮茶饭、煮茶粥的传统习惯。

甜茶粽子,是取真武山优质甜茶叶,经煎熬取汁,用来制作粽子。其粽子色泽金黄油亮,入口润滑细嫩,柔软粘稠,齿颊留香,回味甘甜,去腻消食,营养丰富,又适合糖尿病人食用。

同类推荐
  •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展示了2007年7月1—2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北京文化发展研究基地协办的“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书中选录了参会论文中的五十二篇。这些论文大致分为文化与社会、文化思潮及知识分子类;学术、史学类;教育、艺术类;社会文化及文化事业类;中外文化类等六部分,作为《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的主体内容。
  • 站立与行走:从王安忆和虹影的作品看女性写作的双重向度

    站立与行走:从王安忆和虹影的作品看女性写作的双重向度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史以来,性别就不再保持自然性的单纯色彩,而是被涂抹上种种社会观念,以至于形成一套强大的性别秩序系统。性别二元对立反映了传统性别秩序中的性别定位。男人占据着能动的位置,是光明、权力的象征;女性则是被动、柔弱、阴暗的。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而出现的女权主义文学理论,则对这种男性对于女性的遮蔽进行了揭示和审视。它们探寻女性创作的传统,破除男性在创作中的霸权地位;它们解构菲勒斯中心主义,重新发现和确立女性自我。
  • 民间风情 三百六十行(文化之美)

    民间风情 三百六十行(文化之美)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我们再耳熟能详不过的话。社会百业,就是我们俗称的三百六十行。所谓三百六十行的行,最早似乎是指街巷所设的贩卖摊和商店的行列,这点可以在唐人小说文献中得以证明。传统的三百六十行,是我国农耕社会中的各行各业,特别是指人们赖以为生产、生活,即与衣食住行用等紧密相联的手工业、商业的泛称。
  • 金文与青铜时代

    金文与青铜时代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千年不朽:马王堆汉墓(文化之美)

    千年不朽:马王堆汉墓(文化之美)

    长沙市东效一座古代墓葬的横空出世,让“马王堆”成为一个响遍全球的名字。有人把它誉为中华民族的地下文化宝库西方人称之为“东方的庞培城”。特别是千年女尸的出现,不仅让国人感到惊奇,而且让世界各国为之惊叹,全国各地以及海内外的游客与学者都怀着激动的心情,纷至沓来,希望一睹千年女尸的尊容。
热门推荐
  • 快穿:主神玩不起

    快穿:主神玩不起

    他智商高家世好颜值超标,问题他爱看童话故事。也因此去拯救童话王国。我们的男主:........我不是猪猪侠啊!!!
  • 客栈有只小狐妖

    客栈有只小狐妖

    狐族的小公主,入住了客栈,本以为听听故事就是日常了,奈何却被一个可恶的书生吸引,卷进了一件件的麻烦事里......
  • 点火燎原

    点火燎原

    是哪颗心先靠近的呢,最后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遇见你以后,一点点心火蔓延着,为你燎烧了所有的原野和山川。
  • 女神,迷宫与天空之城

    女神,迷宫与天空之城

    传说,在地下的地下,有一个神秘的神殿。在这个神殿中,又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正是这股神秘的力量,托起了整个天空之城。这一天,神殿的巫女突然死亡,需要一个新的巫女前去继任。一个名为玛娜的纯洁少女被选中,是福还是祸?更为蹊跷的是,护送队伍只能是女人,还要是女强人。因此,这个国家最强的女剑士莉莉安被选中了,这份光荣的任务会不会有生命危险?伴随他们启程,黑色势力也开始蠢蠢欲动,一行人会遇到什么样的障碍和挑战?巫女突然死亡背后的真相又是什么?
  • Boss他又苏又宠

    Boss他又苏又宠

    生来就是hard模式的林又菲,好容易奋斗到可以享受生活了,挂了。挂了就算了,她又活了!活了就算了,她居然重生在一个同名同姓连壳子都一样的草包美人身上!空降过来的林又菲很慌,对原主的一切一无所知,她要如何扭转这糟糕的重生?幸好天无绝人之路,又苏又宠的大佬陆慎揉了揉林又菲的头,撩道:叫声好听的就帮你~为了保住狗命的林又菲:陆慎哥~所以说,舔狗,应有尽有!
  • 墨剑无双

    墨剑无双

    天煞者,克也;孤星者,孤也。七杀,破军,贪狼。父母,兄弟,挚爱。倘若孤星照命,那么我自当一剑破之便是!山河大地,游龙归兮,且待我走一遭江湖!一柄墨玉长剑,一个残孤余孽,造就了这段逆天而行的故事!
  • 吾乃和政王

    吾乃和政王

    意外穿越到了一个异界朝代的诸侯王怎么办?当个不世真主英雄,还是救济卫国明正君主?当代宅男李正堂表示:对不起对不起,我只是一个咸鱼,您可放过我吧,人家不想当诸侯啊!
  • 一拳超人怪人传

    一拳超人怪人传

    存在于琦玉星上的武道者,原为人类,追求却不是天下无敌,比起天下无敌,他寻找的则是更强的人,并且尽可能让自己变强一点,日新月异,一切都不存在一成不变,每个人每分每秒都在变强,他深知天外有天的道理。同时,这道理亦是他的准则。
  • 七日归来

    七日归来

    我已经是死了的,但我现在有了重来一次的机会!好嘞!开始我新的“人”……生?新书《命运构筑者》正在连载中,为本书后续
  • 一品女卫

    一品女卫

    她是令无数王侯公卿闻风丧胆的大周朝“锦衣卫”,也是一名娉婷婉约的少女。只愿嫁做人妇,从此远离朝堂纷争,腥风血雨。不料大婚当日,未婚夫突遭不测,全家无一人幸免。是意外还是报复??为弄清真相,她化身修罗,潜入虎穴,誓将凶手缉拿归案,却卷入了一个又一个惊天阴谋!究竟谁是凶手?腹黑王爷,高冷杀手……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她又被卷入情网,可情与敌之间,她该何去何从?迷雾重重,步步惊心……且看她如何抽茧剥丝。宫闱之变,庙堂之争,江湖之远……且看她如何玩转这个“权力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