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24100000060

第60章 韩愈(1)

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南府河阳(今河南孟县南),韩愈自称“昌黎韩愈”,韩姓的郡望是河北昌黎,他经常说自己是昌黎(今辽宁义县)人。正由于此,所以人们又称韩愈为韩昌黎。还因为韩愈晚年曾担任过吏部侍郎一职,故又称他为韩吏部。韩愈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为“文”,人们又尊称他为韩文公。

韩愈出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一个世代士官的家庭里。其七世祖韩管,在后魏时期曾任龙骧将军、常山太守,受封为武安成侯。六世祖韩茂,曾任尚书令,加侍中、征南大将军,被封为安定桓王。高祖、曾祖先后唐代以后,担任过州刺史、州司马等职。祖父韩睿素,曾任朝散大夫,桂州都督府长史,其任内多有善举。韩睿素生有四个儿子:仲卿、少卿、云卿、绅卿。

长子仲卿就是韩愈的父亲。韩仲卿以文章著名,曾与李白、杜甫等交游,担任过潞州铜鞮尉、武昌县令等官职。

他在武昌离任时,由于政绩卓著,民众专门为他树起一块《去思颂碑》。碑文由著名诗人李白撰写碑文称韩仲卿“未下车(到职),人惧之;既下车,人悦之。惠如春风,三月大化,奸吏束手,豪宗侧目”(《李太白集·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说明韩愈之父是一位深受境内百姓爱戴、奸吏豪绅不满的正直官员。韩愈的大叔少卿、三叔绅卿职位不高。其二叔云卿更以文冠世,历任监察御史、礼部郎中之职。

韩愈有两个哥哥,二哥韩介去世较早只担任过太子属下的下级官吏,史籍中关于他的记载比较少。大哥韩会是一位名士,他有口辩,会写文章,还擅长音律,与古文运动的前驱李华、萧颖士、梁肃等人志同友好。更喜欢谈论治世安邦的大略。韩会人仕之前,以道德文章闻名于江、淮一带,时人将他与崔造、卢东美、张正则他的三位好友等称之为“四夔”。其中韩会名气最大。

他们四人的才德均可以担当大臣的高位。韩愈虽然出自一个普通的官宦之家。韩愈出生时,其父韩仲卿正在京师任秘书郎。他出生不到两个月,生母就离他而去,韩愈只有靠乳母李氏鞠养。在韩愈3岁的时候,父亲又离开人世。后此,他只能跟随长兄韩会返回故里河阳,靠兄嫂抚养。

韩愈的在老家河阳长到7岁。大历九年(744年),随在京师谋得官职的兄长韩会移居京师,开始了刻苦读书的生活。韩会在长安担任官品不高的起居舍人之职,在复杂的权力之争中,他投靠到当时的权相元载门下。

元载是一个自恃恩宠、结党营私、排斥忠良、贪赃纳贿的佞臣。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查处元载,判其自尽。受元载一案株连的达数百人,韩会也因党附元载之嫌,被贬为韶州(今广东曲江)刺史。当时年仅10岁的韩愈只在京师过了3年的安定生活,又被迫随兄嫂踏上南徙的旅途。韶州是一个离长安有数千里之遥的荒凉去处,韩会虽然名为刺史,可是,作为贬官,其心情的抑郁苦闷是可以想见的。韩会自己没有亲生儿子,其弟韩介倒有两子,一个名叫老成,一个叫百川。于是,老成就过继给韩会为子,而百川却不幸夭折。年仅42岁的韩会在韶州仅仅生活了两年多,就于大历十四年(779年)因病去世。韩愈的大嫂郑氏是一位经历过磨难意志坚强的人。郑氏按当时的风俗,扶着丈夫的灵柩,带上韩愈和老成,又踏上了北归的艰难路程。他们“凌大江之惊波,过洞庭之漫漫”,又从韶州千里迢迢地回到了故里河阳。

韩愈随嫂嫂回到故里安顿下以后,从建中二年(781年)开始,成德、魏博、山南、平卢等地节度使相继发动叛乱。藩镇的虎狼之军一度进入长安,连皇帝唐德宗也仓皇出逃奉天。历时5年这场战争,中原再次成为军阀角逐的战场。战祸也延及河阳,郑氏在兵荒马乱的背景下,再次带上韩愈、老成等家人加入了南逃的人流,于建中三年(782年)到达宣城(今安徽宣城)。原来在安史之乱时期,韩氏家族为了避乱,曾迁居江南宣城,并在当地购置了一些产业。郑氏夫人是一位有涵养、肯吃苦的女性,她除悉心照料全家人的生活外,还严格地教诲两位孩子刻苦读书。

由于韩愈从3岁起就失去了父亲,所以抚养教育韩愈的责任就落于其长兄韩会肩上。在韩会的指导下,韩愈从7岁就开始读书,每天能记诵几千字的诗赋文章。

他不仅天资聪明,博闻强记,很有悟性,而且刻苦自励,勤奋好学。他读书能抓住学习的要领,在学习过程中积累了提高读书效率的经验。韩愈最重要的成才时期,是随长兄韩会到达韶州以后。韶州虽然是个离京师有几千里之遥的边远去处,但那里山清水秀,民风朴实,是一个理想的读书环境。当时的韩会虽然名为刺史,但作为贬官,交际减少,公务不多,所以他利用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教育引导已初露锋芒的弟弟。韩会在辅导韩愈和老成的读书中,形成与流俗不同的特点。在韩会的指导和影响下,韩愈从开始读书,就有了明确的标准和选择性。在韶州3年,韩愈每日读书不辍,学业大有进益,13岁的时候就能信笔为文了。但是,韩愈的好景不长,长兄、恩师韩会不久就病逝。在回到河阳和转徙到宣城之后,韩愈又在郑氏夫人的鞠抚下继续读书生活。由于韩愈坎坷的不幸经历,与同龄人比显得更成熟一些。他不用寡嫂督促操心,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之中。凡是儒家经典,比如《春秋》、《左传》、《公羊传》以及《史记》、诸子百家的学说,他都广泛阅读,悉心研究。他在读书中,不仅反复搞清词语章句,把握其本质精髓,还注意揣摩事业,联系实际,进行写作归纳,阐发其精神。在家庭的影响熏陶下,先后经过兄嫂的教诲,通过自己刻苦的学习和实践,韩愈逐渐成长为一位信奉儒家正统思想、志向远大的青年。

19岁的韩愈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中原地区的战乱逐渐平息。按封建时代士人的惯例,打算通过科举之门进入仕途,以便效力社会,施展自己的宏伟蓝图。

韩愈贞元二年秋,拜别嫂嫂郑氏,只带着简单的行装和书籍,充满自信和喜悦的心情,风尘仆仆地赶到京城长安。韩愈去长安,原来打算先投奔其族兄韩弇,韩弇当时担任殿中侍御史,曾做过北平王马燧的僚属。但他到长安以后才知道,韩弇已因国事去了河中,不久又以身殉职。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韩愈只得跑到大街之上,求见北平王马燧,自诉是韩弇的堂弟,因生活所迫,请马燧照料。幸好马隧有感于韩弇殁于国事,没忘老部下的旧情,就收留了韩愈,并让他教授自己的两个儿子。

这样一来,韩愈在京城的生活总算有了着落。

韩愈入长安之初,对自己的道德文章和才华非常自负,对科考也充满所试必得的十足信心。有人把以往应试者的诗赋文章及策问对答拿给他看,并让他揣摩熟悉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时,他很不以为然。认为此类诗文都是平庸之作,自己完全可以做到“无学而能”。韩愈在从贞元二年到贞元七年(791年)的四五年间,曾三次参加礼部的进士科考试,每次名落孙山。

韩愈三试三挫,内心充满不平,但他初衷不改,志气未消。事实既刺激了他,也教育了他。贞元八年(792年),他又参加了第四次科举考试。当时,唐德宗试图刷新政治,倚重力主改革的大臣陆蛰,政治气候比较有利。这次科举考试就由敢于直谏又擅长文章的陆蛰主持,并由提倡古文的梁肃担任助手。韩愈在少年求学时期就与梁肃有着师承关系,既然有了这层关系,韩愈就与好友李观、李维、崔群等去求见梁肃。为避嫌,开始梁肃拒而不见。后来由于他们4人多次求见,引起梁肃的重视,最后还是约见了他们。通过交谈,梁肃认为这批青年都是后起之俊秀,有人将来甚至可以“位极人臣”,登上相位。梁肃的褒奖,使韩愈等为之振奋。经梁肃的推荐,韩愈、欧阳詹、李观。李维、崔群、王涯、冯宿、庾承宣等八人均一举进士及第。由于此榜人才荟萃,所以时人将这一榜称之为“龙虎榜”。韩愈自拜别嫂嫂进入长安后的6年间,4次参加礼部之试,最终取得了入仕的资格。

按唐制,礼部应试被录取为登进士第,而进士及第只不过是取得了入仕的资格。如要做官任职,还必须再经过吏部的严格考试。吏部择人有明确的标准和原则。

其标准主要有“身”,取其体貌丰传;“言”,取其言词辨正;“书”,取其楷法遭美“判”,取其文理优长。如果考生达到这四条标准,在决定取舍时还要遵循“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通典》卷十五《选举典》),即先德行、再才能、再劳绩的原则和顺序。

韩愈于贞元九年(793年),第一次参加了吏部博学宏辞科的考试。他接受了以往礼部考试的教训,在应试之前特向韦舍人上了《应科目时与人书》,请求韦舍人推荐自己,认为此事对韦舍人来说是一件极平常的“举手投足”之事,信中既流露出韩愈急于仕进的迫切心情,又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无可奈何的媚态。这一次他的好友李观被录取,而他却失败了。韩愈贞元十年(794年),第二次参加了吏部的考试,结果又遭到失败。

韩愈抱着复杂的心境离开过长安,回到故里河阳。

此时,鞠养他长大成人的嫂嫂郑氏在宣城病故,由老成护送郑氏的灵柩也运抵河阳。韩愈看见亡嫂的灵柩和久违的侄子老成,凄楚的往事一下子涌上心头:兄长临终前的嘱托和厚望,嫂嫂抚育教诲的恩德,以及送他进京时的“诲化谆谆”,企盼他“禄士而还,以为家荣”……这一切使他百感交集。再想想这坎坎坷坷的八九年,自己抛家舍业,辛苦奔波,却终无所成。不惟嫂嫂的“劬劳闵闵”、“在死而生”的大恩大德未及报答,竟连最后一面也没有见到。按照对长辈的礼节为郑氏服丧5个月。

这时的韩愈已近而立之年,却连一个谋生的职业都没有,而嫂嫂的去世,又加重了韩愈照料家庭的担子。面对这一切,更增强了他紧迫感。他又从故里重返长安,并积极地谋取新的出路。

韩愈贞元十一年(79年第三次参加吏部举行的考试,结果又不中。急切的求仕之情和屡试屡挫的现实,使韩愈愤嫁不平。他除了在给友人的书信中大加宣泄之外,又在不到50天的时间内连续3次给当朝宰相贾耽上书。

在这些上书中,他谈到自己的艰难生活,“逞逞乎四海无所归,恤恤乎饥不得食,寒不得衣”;也讲到自己“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吏部卒无成”的坎坷经历。其实,韩愈所以低三下四,并不仅仅是为了求得一官半职以谋私利。他在《答崔立之书》中曾说:“仆始年十六七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书,以为圣人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于己也。”韩愈深受传统儒学的影响,信奉积极的入世哲学。他在上宰相的第三书中就明确表示,退隐山林之路只有那些独善其身、不忧天下的人才肯走的,“如有忧天下之心,则不能矣”!韩愈的3次上书均未打动宰相,上书石沉大海。于是,他准备退出这种不公平的考试。韩愈贞元十一年五月,离开长安,回归故里。

韩愈自19岁人长安。在长安的近10年间,他饱尝了“人情忌殊异,世路多权诈”的艰险,忍受了“蹉跎逐颜低,摧折气愈下”的屈辱。经受了磨炼,增长了阅历,为后来前途创造条件。

唐朝中后期藩镇势力猖撅的时代,镇将发动叛乱的事件层出不穷。贞元十二年(796年),汴州(今河南开封)节度使李万荣病瘫,其子李迺乘机作乱。唐朝中央政府遂命当时担任东都(今洛阳)留守的董晋,以宰相的身份任汴州刺史、宣武节度副使,主持节度使事,前往平乱。董晋受命以后,由于董晋与韩愈叔父韩绅卿同事于淮南节度使崔园的缘故,董晋便邀韩愈入幕府。当时正在老家河阳的韩愈,依然过着“朝食不盈肠,冬衣才掩骼”的难以为继的生活,于是便接受了董晋之邀。不久,董晋就委任韩愈担任宣武军节度推官,后来又奏请朝廷给韩愈加了一个正九品上的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衔。这样,韩愈在29岁总算谋得了一个官职。当时的董晋已是一位70多岁的老翁,他明事体,有胆识。他未集结大队兵马,仅带领韩愈等幕官随从十几人,经郑州,径入汴州。

由于董晋是以宰相的身份担任节度使,再加上他老谋深算,行动迅速,处置得直,因此,很快就稳定住宣武的形势。董晋以息事宁人,不思振奋的方式笼络官兵。

韩愈汴州期间,由于幕府公务不多,比较清闲。但他的私人生活却比较充实。有几位朋友相继来到汴州,他们聚在一起讲文析道,交游唱和。当时与韩愈来往密切的几位主要朋友是孟郊、李翱、张籍等。

韩愈在汴州的两三年间,虽然在政治上没有留下多少建树,但在交友授徒方面却做了许多事情。这期间韩愈获得了较为稳定的俸禄收入,但他娶妻、生女,又有堂兄韩界遗编孤女来归,再加上韩氏家族也有人投奔,所以其家庭人口骤增至30口,这就使韩愈的家庭生活不可能有较大的改善。

董晋贞元十五年(799年)二月去世,韩愈由汴州去洛阳,为董晋送葬。他们刚离开汴州四天,那里又发生了兵变,乱军杀死了临时代理董晋职务的部分官员,韩愈的家小也被困在汴州,他心急如焚。不久,又传出消息说,他的家人幸免于难,已经赶到了较为安全的彭城(今江苏徐州),韩愈由此结束在汴州的幕府生涯。

同类推荐
  • 执法总监张培梅

    执法总监张培梅

    崞县属雁门,从清灭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半世纪间,军阀混战,日寇侵入,战事频繁,烽火连天,时势造就英雄,战时培养将军。张培梅便是其中之一。
  • 永远的罗马恋人:奥黛丽·赫本与格里高利·派克

    永远的罗马恋人:奥黛丽·赫本与格里高利·派克

    有一种超越友情的友情,叫“派克与赫本”,有一种未达爱情的爱情,叫“派克与赫本”。他们在银幕上留下了一段被后世奉为经典的爱情;他们用银幕背后的互相鼓励,换来了人们对纯真友爱的憧憬。他们在灵魂上达成了联盟,世俗的我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在淡淡忧伤中感动着。
  • 名人传记丛书:卓别林

    名人传记丛书:卓别林

    名人传记丛书——卓别林——让人们在笑声中思索人生:“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宋家客厅:从钱锺书到张爱玲

    宋家客厅:从钱锺书到张爱玲

    本书是宋以朗围绕其父宋淇的一部传记。宋淇(1919—1996),笔名林以亮等,文艺评论家和翻译家,在文学批评、红学研究、翻译、电影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与张爱玲、钱锺书、傅雷、吴兴华、夏志清等有深交,长期以朋友身份担任张爱玲的文学经纪人和顾问,张爱玲去世前将遗物(包括遗稿)交给宋淇、邝文美夫妇保管。作者在私家资料、家族记忆和公开资料的基础上完成本书的叙述,书中涉及的大量细节不仅还原了宋淇的一生,披露了那一代文化人的相知相惜,破解了不少疑团和误解,也构建了一部“细节文化史”,使读者可以看到20世纪华语文学、翻译、电影和大时代的一个侧影。
  • 曹操:逐鹿天下五十年

    曹操:逐鹿天下五十年

    朝堂之上,大奸大忠者都差不多,唯有曹操大不同!曹操一直是历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这样一个官宦子弟,却趁着时代之机,于黄巾起义时崭露头角,统一北部中原,成就了不朽的功勋。曹操,一个惯用计谋,权术的人,往往将对手整得焦头烂额,他做事不虚伪,敢作敢为,是一个心怀天下、体恤众生的有情怀的人;同时,曹操也是一个敏感、自卑、内心孤独、猜忌心极重的权臣,也是一个柔情万丈、诗才横溢的普通男人和诗人。
热门推荐
  • 假如深海不快乐

    假如深海不快乐

    你万人瞩目,可曾注意我小心翼翼的目光;你冷漠轻佻,可曾为我改变丁点的心意;我站在角落,深情地注视你,依然不曾换回你决然离开的脚步;薛锦寒,我不顾一切抛下自尊来爱你,把自己从公主的宝座下降为灰姑娘,你又怎能无动于衷?既然你转身,我便只好放手,你会看得见,我没有眼泪,亦没有不舍。不是爱的不深,只是你不知道,因为你,我把自己藏身深海,我的眼泪,任何人都无法看见。深海没有氧气,没有阳光,有的,只是自始至终的孤寂和刺骨的寒冷。然而我,始终守候在这里,我的眼眸,早已成为这深海的一眼泉,涓涓流着的眼泪,成为这深海的海水来源。我为你沉溺在这一片深蓝的海域,久久不愿醒来,只为有一天你会懂得,我爱你。
  • 重生之独宠千金

    重生之独宠千金

    前世,她为他付出所有,替他坐牢,却惨死在老公和姐姐手里,再次重生,她誓要逆转乾坤,改变命运,一手携空间敛财,开创锦绣人生,一手拆穿恶毒继母诡计,惩治恶姐渣男,原以为这一世不会再为任何男人动心,却有这么一个男人,挥舞着天使的翅膀,再次让她领悟到什么是真爱,用他所有的爱和生命,专宠她一人。
  • 我的世界——时代崛起

    我的世界——时代崛起

    (新书《我的世界:边境之地》已经发布,大家去收藏一下。顺便给张票。群号码在简介后面)唉,别走,这位僵尸,要不要吃块嘎嘣脆?前面的末影人,你超界了!快回你的末地去!后面的恶魂,别瞎叫!长得丑不是你的错,但你长得丑,还出来吓人就是你的不对了!什么?你是一位小天尊?兔子,给我削他!啊?你说你自己小天尊的实力还是封印状态,实力不足一二?没关系,我现在是大天尊,穿上了封印铠甲,实力降低到1%,照样虐爆你!你说你爸是末影龙?没事,整个末地都是我的!哎,末影龙,听说你家回血水晶被史蒂夫玩炸了?兔子,再给他弄一个!啥?你家末影娘丢了?这,我去帮你找找!欢迎加入魅影基地,书友群number:333532098
  • 唐末扛把子

    唐末扛把子

    注意:这个皇帝杀不死,并且还喜欢杀人,各位要小心了!二十一世纪理工宅男宋致穿到灭唐粱皇朱温身上,老皇帝身重数刀,奄奄一息,宋致以为这次玩脱了,谁知道一不小心自带无限复活技能点?!
  • 转生的精灵

    转生的精灵

    又双叒叕有人穿越了,又双叒叕他喵的是综漫穿越的小说,无力吐槽的世界,以及被强迫的主角
  • 夏临九州

    夏临九州

    谁都没想到千年前的那个帝子竟然活了下来……没有复仇的情节,但夏麟背负的使命却跟他那不曾谋面的父亲如出一辙……真正的帝君总有君临天下的那一天,所有人都相信吧……又或许,另一条路才能终结这一切……
  • 青砖街巷

    青砖街巷

    踏上青石板,听着深沉的钟声,在烟雨的季节里走过那长长的街巷。不曾想过有红纸伞的飘过,只愿看那青苔遍满的墙根与光滑闪亮的石阶泛青的面庞。走过青石街巷,粉墙黛瓦的屋舍楼阁,在江畔边错落有致,烟雨小巷的深处,又传来飘渺的琴声,那依阁临窗的身影,在南亭下,眉目凄楚的遥望远处!
  • 步步独宠

    步步独宠

    宠你就要宠你一辈子,你是我的,当面前这个男人霸道的宣布的时候,曾经的长孙明珠现在的慕容明珠摸摸鼓起的肚子,抬头一笑,那就看你表现了!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五郎八卦棍口诀

    五郎八卦棍口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