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24100000072

第72章 苏轼(6)

程颐又规定,按照古礼,司马光之子不能出来吊唁,苏轼感到这太不近情理,他当面挖苦程颐:“此乃枉死市叔孙通所制礼也。”众皆哄堂大笑。

国忌日那天,群臣在相国寺祷告,程颐传令供上素食,苏轼感到奇怪:“你又不信佛,怎么食素呢?”程颐又引经据典:“礼,居丧不饮酒食肉。忌日,丧之余也。”苏轼不以为然,他令端上肉食,并引汉代典故说:

“为刘氏者左袒。”结果,程颐的党人都食素,而秦观、黄庭坚等追随苏轼的人都食肉,泾渭分明。这两派人后来日趋分化,互相攻讦,史称“洛蜀党争”。

苏轼这一年年底,为试馆职出的试题说:“今朝廷欲思仁祖之忠厚,而患百官有司不举其职,或至于媮;欲法神考之励精,而恐监司守令不识其意,流入于刻。”

这句话概括了仁宗、神宗两朝“忠厚”“励精”的不同统治特征,但他的政敌们偏从相反的意思理解这句话,认为这句话是影射仁宗松懈而神宗苛刻。担任谏官的洛党朱光庭首先弹劾苏轼“谤讪先朝”。第二年,王觌、赵挺之等又先后弹劾苏轼,赵挺之在弹奏中说:“苏轼学术,本出《战国策》纵横揣摩之说,使拭得志,将无所不为。”

由于太皇太后的恩宠,苏轼得以无事。对这接二连三的弹劾十分厌烦。他一再上书请求外调。元佑四年三月十一日终获批准,苏轼以龙图阁学士任杭州太守。

苏轼十多年前来杭州此任通判时,西湖曾给他带来诗兴。离杭后,他曾屡屡想念,并多次梦至西湖。

苏轼这次来杭与上次情形大不一样。苏轼此时已54岁,十多年的宦场沉浮令他心情沉重,他再无兴致流连山水,而宁愿以太守之职为杭州人民做点实事。

苏轼一到杭州即逢连年灾情。这一年冬春遭水灾,早稻种不下去,等到五、六月份水退之后,忽又逢大旱。

苏轼立即上书,要求免去贡米,并予赈济,这才有所缓和。不料第二年五、六月间“浙西数郡,大雨不止,太湖泛滥,所在害稼”,他又上奏,认为今年“灾伤之势,恐甚于去年”,因为“去年之灾。如人初病,今岁之灾,如病再发。病状虽同,气力衰耗,恐难支持”。他指出:

熙宁间的灾伤即因朝廷不早作预防,致饿死50多万人,这次须及早做好准备(《奏浙西灾伤第一状》)。苏轼心急如焚,接着上了《奏浙西灾伤第二状》,其后他又连上了4个《相度准备赈济状》。这一连串的奏表把朝廷弄得不耐烦了。浙江及邻近官吏对灾伤熟视无睹,都在上报丰收有望,独苏轼在那儿叫嚷要预防明年的饥荒。

苏轼一生最不会谄媚于上,是他屡触霉头的根源。

苏轼这一次为民所急,要免税,要拨款,全然不顾朝廷的恼怒。苏轼要求提前买粮,储存起来以备来年饥荒,未被采纳。结果第二年饥荒流行,官家无粮赈灾。灾民饿死道旁,尸首累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苏轼竟遭弹劾,说他夸大灾情。

因旱涝灾害,民间疾病流行。苏轼慷慨解囊,自己捐黄金50两,在城中建了一所病坊,名安乐坊。他让僧人主持,研制各种药剂,专为灾民治病。3年内治愈了上千病人。据记载,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公立医院”。

苏轼除救灾之外,在杭州的主要政绩是疏浚盐桥、茅山西河,治理西湖,这两个巨大工程。

盐桥、茅山是沟通大运河与钱塘江的要道,之因江水涨潮日长月久河道就被堵塞。苏轼组织兵七千余人,从头年十月至来年四月即开河各十余里,使得水深8尺以上,船行无阻。为了不再屡遭堵塞,苏轼又组织建造了堰闸,随潮涨落开关,这样就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

西湖给苏轼带来了不竭的诗意,苏轼对西湖大有功劳。元佑五年四月二十九日,苏轼上《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文中说:“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他列举了“西湖不可废”的五大理由:如杭人饮用水将绝,运河水源减少,国家取自杭州的酒税将大减等等,朝廷终于被说服,同意拨款疏浚西湖。

西湖面积很大,打捞出的淤泥杂草堆放到何处?运到外面既费力又费时,是疏浚西湖有一大难题。苏轼想出了一个巧妙的主意,干脆堆其于湖中,成南北一长堤,堤上建六座桥,这样既省力省时,又增添了景观。疏浚工程完成后,苏轼在湖上建了小塔三处,规定禁止在小塔范围内植种菱荷茭白之类,以防止以后的“葑合”。

开垦后的西湖一碧万顷,波光粼粼,新成的长堤上已种上了桃花柳树,美不胜收,这里后来成为“西湖十景”

之一的“苏堤春晓”,而那三处小塔后演变为著名的“三潭印月”。

苏轼在杭州,又巧妙处理了一个外交问题,受到了朝廷的肯定。高丽当时臣属于契丹,与宋朝已多年不交往。元祐四年十一月,高丽国王借派人来杭祭奠净源和尚之机,献给皇上及太皇太后两座金塔祝寿。朝廷当时对此很为难:如果收了,高丽本为试探,它会惜此将势力延入宋朝;如果不收,又显得大无情,会得罪高丽。

苏轼想了一个两全之策,他密奏朝廷说:“高丽并不遣使奉表求朝入贡,而只是送两金塔,这分明只是试探。请朝廷假装不知,而我以‘同不奉朝旨,本国又无来文,难以投进’之由拒收金塔。”皇上和太皇太后认为这个主意很妙,既无正式外交,朝廷当然不知,地方官拒收为理所当然,而朝廷同时又不得罪于人。这个方案后来被实施了,高丽国的小计被苏轼的机智击退了。苏轼为政宽厚而聪颖。

有一年轻人因负债2万不还被逮至公堂,年轻人愁眉苦脸地向苏轼申诉道:“我家以制扇为业,父亲刚死,今年春天以来,连连下雨,天气寒冷,我们的扇子卖不出去,所以无钱偿还。”苏轼看着他,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头,他对这个年轻人说:“你去把扇子拿来,我为你发市。”扇子拿来后,苏轼取白绢扇20把,用手边的判笔在上面画枯木竹石,作行书草书,一会儿就完了,他说:“你拿去还债吧!”苏轼的书画当时是很出名的。

这个年轻人刚出府门,抢购者就蜂拥而至,以1000钱一扇的高价购买题有苏轼书画的扇子。几分钟之内,扇子就一抢而空。20把扇正好卖得2万钱,这个年轻人得以还清了债务。

有一次,一个进京赶考的书生被押到了公堂,原因是他带着两大件行李,行李上写着呈京师苏侍郎(苏辙)收,下面署名苏轼,这分明是冒充。苏轼问这个书生为何如此,书生惶恐答道:“我进京赶考,因生活贫穷没有盘缠,我们乡人送给我300端纱资助我。我知道这些纱一路抽税,到京师恐怕剩不到一半了。我想现在天下最负盛名的文人莫过于您苏氏兄弟,所以冒用二位大人的名字,以逃敲诈,未料撞到大人手里,鄙下罪责难逃。”

苏轼微微一笑,他让吏卒撕掉行李上的旧封,亲自执笔写下“呈京师苏侍郎收”。落款“苏轼”,并果真给苏辙写了一封信,交给这个书生,说:“这回你上天去也无妨了。”这个书生惊喜万分。这个书生考中后,专程来苏府感谢,苏轼请他在家里住了几天才让他离去。

苏轼对杭州人情深意切,杭州百姓对苏轼也感恩戴德,推崇备至。杭州当时家家都挂苏轼的画像,吃饭前都要先祝颂一番,百姓们还专为苏轼造了祠庙,报答他的恩情。

苏轼元祐六年一月,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召还京师。

因苏辙此时已是尚书右丞,出于避嫌,二月苏轼被改命为翰林学士承旨。苏轼深知自己在朝中不为所容,加之兄弟俩同在朝中担任要职,更招人嫉恨,他接连上呈请求避免翰林学士承旨一职,并要求在外任职。未被获准后,他只得离杭返京。返京途中,他再次上《杭州召还乞郡状入第三次请求离朝外任。这篇数千字的长文可作为苏轼的自传来看。他在文中叙述了自己自凤翔签判至今的官场经历,剖析了自己不便于留在朝中的原因,所言情真意切又中肯深刻。他认为朝中多他的敌人,主要有两部分:一是王安石余党,自新党头领如吕惠卿、蔡确等被贬,其他党臣无不对苏轼怀恨在心;二是司马光的追随者,司马光本人对苏轼还是比较宽容的,但其追随者,尤以程颐及其党人为甚,都将他视为眼中钉,无时不想找机会搞垮他。苏轼清楚自己性格刚直不阿,必被他们所不容,“臣之刚偏,众所周知,党人嫌忌,甚于弟辙。岂敢以衰病之余,复犯其锋。”下面一句说得尤妙:“虽自知无罪可言,而今之言者岂问是非曲直。”

苏轼最后分析自己到朝后的情形:“臣若贪得患失,随世俯仰,改其常度,则陛下亦安所用?臣若守其初心,始终不变,则群小侧目,必无安理。”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离朝而去,“非不怀恋天地父母之恩,而衰老之余,耻复与群小计较短长曲直,为世间高人长者所笑。”

苏轼还朝刚一个月有余,即连续遭到弹劾。群小们为攻击苏轼而百般捏造罪状,可谓不遗余力。洛党贾易等首先弹劾苏轼上报浙西灾情不实,夸大灾情,苏轼对此弹劾感到特别寒心,这帮人为了达到泄己私仇的目的竟可置广大百姓们的生命于不顾。他接连上奏辨白,并严厉谴责这帮群说:“易等但务快其私忿,苟可以倾臣,即不顾一方生灵在沟壑。”如果让他们得势的话,上行下效,“浙中官吏,承望风旨,更不敢以实奏灾伤,则亿万性命,流亡寇贼,意外之患,何所不至”。赵君锡、贾易等又煞费苦心地找出了苏轼元丰八年五月的两句诗“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攻击说:这一年三月神宗去世,苏轼是“欣喜先帝上仙”“闻讳而喜”,这一罪名非同小可,其手法显然来自于“乌台诗案”。苏轼上奏辩驳,并要求严惩诬陷者,“君锡等辄敢挟词,公然诬罔。伏乞外施行,稍正国法。所贵今后臣子,不为仇人无故加以恶逆之罪”。苏轼又第七次请求外任。

朝廷对这场官司的处理结果是:贾易。赵君锡被罢知地方,苏轼也应其所求以龙图阁学士任颖州太守。

元祐六年八月,苏轼离京赴颖州(今安徽阜阳)。

他上任不久,这一年冬无,颖州大雪不止,百姓无以为食,苏轼为此夜不能寐。他召集部下议事,他说:“颖州人饥寒交迫,我昨天一夜未睡,看看各位有什么赈灾之法没有?’有部下建议:“民之所缺,不过食与火,现在义仓有积谷数千万,可散给无以为生者;作院有炭数万秤,酒务有柴数10万秤,可按原价卖给家境略好一点的人家。”苏轼一听有理,立即起草奏上。这些粮、炭等一到民间,真是不折不扣的雪中送炭,大大缓解了饥民之忧。

苏轼之因为灾荒,浙江、江淮的流民为饥寒所迫,纷纷北上颖州。明年流民将更多,他于是又上书,请求拨款,购买粮食储存,以免难民“横尸布路”。苏轼刚刚为上报浙西灾伤事受到弹劾,他并没有因此而忌惮,又为民请愿。在这《乞赐度牒籴斛饾备赈济淮浙流民状》的最后,专门谴责了贾易之辈的无耻:“臣在杭州日,亲见监司州县,例皆讳言灾伤。只如今年苏、湖水灾,可为至甚,而台官贾易等,犹欲根究其事,行遣言者。苏轼积水未退尚土城门,而知州黄履已奏秋种有望。似此蒙蔽,习以成风。”真实上报灾情而受弹劾,结果只能出现“知州黄”这种大水未退已报秋种有望的角色,而最终受害的是百姓。苏轼提醒圣上注意这种蒙蔽。苏轼半年之后,调离颖州,改任扬州太守。

苏轼自颖州到扬州,一路考察,他发现一个奇怪发现。这一带田间一片翠绿,麻麦如云,但乡间百姓甚少,所见者也一个个面带愁容。苏轼摒去了随从兵卒,亲自深入村舍访问父老。乡亲们对他哭诉:“丰年不如凶年。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摧积欠,胥徒在门,枷捧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苏轼听认为这是王安石新政留下的后遗症,新政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尽量榨取百姓手中的钱,如青苗法是春耕时贷款于民(常常是强迫的),收割时以本带利收回;而兔役法是农民以钱代役;灾年之时,官府知道无油可榨,百姓缩衣忍饥尚能挨过;一到丰收年景,官吏全体出动逼债,敲诈勒索,因此农民们多流落在外,不敢回乡。

苏轼在扬州又不顾一切地继续上书。《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说:“臣闻孔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夫民既富而教。然后可以即戎,古之所谓善人者淇不及圣人远甚。今二圣临御,八年于兹,仁孝慈俭,可谓至矣。而努擦日益困农民日益贫,商贾不行,水旱相继,以上圣之资,而无善人之效,臣窍痛之。”“臣顷知杭州,又知颖州,今知扬州,亲见两浙、京西、淮南三路之民,皆为积欠所压,日就穷蹩,死亡过半而欠籍不除,以至亏欠两税,走陷课利,农未皆病,公私并困。以此推之,天下大率皆然矣。”苏轼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力诉前情,试图打动圣上。

一个月过去了,仍无回音,苏轼再上《再论积欠六事四事劄子》“臣闻孟子曰‘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若陛下初无此心,则臣亦何敢必望此政。屡言而屡不听,亦可以止矣。然臣犹孜孜强聒不已者,盖由陛下实有此心,而为臣子所格沮也。”由于苏轼的精诚所动,朝廷在这个月,诏下免除积欠。苏轼在杨州半年之后,又被调离扬州还朝。苏轼还朝不久,迁升为端民殿学土、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这是苏轼一生的最高官职。、似乎是乐极生。

同类推荐
  • 曾国藩的藏与露

    曾国藩的藏与露

    曾国藩,崛起于落后的农村,出身于白面书生,成名于拯救大清。他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东南之主、湘军之父、洋务之父,大清王朝的中兴名臣,有清一代的儒学藩镇,中国历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他手无缚鸡之力,却打造出了战斗力强劲的湘军;他长着一副奸臣短命之相。却成了万人景仰的盖世功臣;他功高震主,令皇帝寝食难安,却能全身而退。毛泽东佩服他,蒋介石学习他,梁启超推崇他,李鸿章继承他……在他身上,虚名与实利都得到了集中体现。他享尽了功名利禄,占尽了令人羡慕的一切好处:吃喝玩乐占了,叱咤风云占了,行权用势占了,建功立业占了。
  • 名人传记丛书:林则徐

    名人传记丛书:林则徐

    名人传记丛书——林则徐——他的伟大可不止“虎门销烟”那么简单:“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大家风貌:潘耀明说文化名人

    大家风貌:潘耀明说文化名人

    本书作者潘耀明受著名国学大家曹聚仁先生的影响,从事当代中国作家的研究。他曾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对沈从文、巴金、叶圣陶、艾青、王蒙等几十位当代著名作家进行访问和评介,记叙他们在“文革”中的经历,以及 “文革”结束后的生活及创作情况。本书的相关文章,极具史料价值。此外本书还涉及白先勇、陈映真、聂华苓等港台及海外作家,全面展示了中国文坛的大家风貌。
  • 曹操十讲

    曹操十讲

    三国时代,群雄并起,既有世家大族,也有草莽豪杰。但是,最后独霸天下的却是曹操。在逐鹿天下的过程中,军阀们有如流星划破长空一闪而过;有的偏居一隅苟且偷生,为什么只有这位乱世枭雄能够越战越强?他是怎样九死一生,又是怎样屡败屡战、反败为胜的呢? 拼杀一生的他,既没有像昔日贵族一样喊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壮语,也没有像无赖一样做出“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垂涎欲滴相,而是默默地走完了他一个汉室“臣子”的人生旅程;他生命的结束,同样意味着一个新王朝开始。但为什么在他手上却不能让那个没落帝国“寿终正寝”,而硬要让儿子演出“禅让”的荒唐剧?
  • 遇见一些人,流泪(第3辑)

    遇见一些人,流泪(第3辑)

    世界上最触动人心的东西,其实是人的命运。可以说,这是一本人物小记,也可以说,它是一本心情手记。翻读它,就像触摸人物柔软的命运。不管是萨冈,还是王小波,还是苏曼殊,伊丽莎白·泰勒……他们的生命是多么伤感,孤独是多么深刻,情感是多么脆弱。他们的爱与恨,和他们的作品一样,让人爱怜,让人惊叹。
热门推荐
  • 全能天尊

    全能天尊

    音乐学院的普通学生,路遇抢匪,不幸掉进山崖,不料却得到了来自洪荒外界天尊的传承,从此走上了不平凡的修真道路。他以高超的修为,轰动人界和修真界,更以出色的才能一步步走上巅峰,驾凌于各大强者的头上!
  • 无准和尚奏对语录

    无准和尚奏对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不朽星神

    不朽星神

    星辰大陆,唯武独尊!修为高深的武者,可觉醒本命星辰,接引本命星辰的无上星力灌注己身,修成无上法体,可截断江河之奔流,煮沸无量之大海!武道巅峰之人,一人为一国,君临大地之上,弱者唯有匍匐叩拜,没有半点尊严可言!天生弃才秦烈,痴傻三载,一朝觉醒,感悟天上地下最强星辰,成就不朽星神!
  • The Scarecrow of Oz

    The Scarecrow of Oz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宫猫

    宫猫

    扫世间污浊,平天下动荡。谁料水清无鱼,连猫也留不住。
  • 撩风弄月动你心

    撩风弄月动你心

    世人都说津州督帅顾扬是个道貌岸然、罔顾人伦的伪君子。他弑兄夺位,欺男霸女,还把侄女婿逼死,害的侄女年轻守寡。小包子腆着脸问:“妈妈,这些都是真的吗?”顾绿璋妖妖娆娆把瓜子皮吐在某人手里,“何止!他还逼着人家的儿子叫他爹。”顾督军敢怒不敢言:明明就是亲生的,不叫爹叫啥。--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三国一小兵

    三国一小兵

    这是一个风云动荡战乱不止的年代,也是一个猛将纵横的时代。在这里有一吕二赵三典韦……也有智近于妖的谋士。一个现代人,在这群雄并起的时代,以一个小卒的身份横空出世,在各路诸侯中搅动风云……
  • 王爷放马过来

    王爷放马过来

    第一世,“只有你死,我才能坐上那个位置,娘子,要是有来世,为夫定不弃你。”。。。。。。第二世,“娘子,来世我们再做夫妻。”。。。。。。第三世,“夫君,这一世让我来守护你,陪你登上大宝。”。。。。。。女主三世为人,都遇同一渣男,既然老天如此安排,命运牵扯。女主决定强以自身,与天斗,与地斗,与小三斗,与后宅斗,其乐无穷。
  • 摘云化星辰

    摘云化星辰

    弱肉强食的世界,有太多的生存法则。孤身一人,能否生存下去!
  • 乒出新世界

    乒出新世界

    "乒"出新世界描写了主人公周帆作为寒门学子在大学期间和毕业后在人生这个大舞台的命运沉浮,整个小说以乒乓为故事脉络,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引出一连串的跌宕起伏的机缘巧合和爱恨情仇,映衬了周帆努力奋斗的人生和对理想的渴求,最终实现人生的梦想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