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37700000043

第43章 “天下之中”——中国古代第一个建都理论(3)

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居也,建都各数百千岁”[1](卷129《货殖列传》)。也就是说,把国都建在“天下之中”,是唐尧以来的传统思想。《史记·五帝本纪》载:尧崩,舜“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集解》刘熙曰:“帝都所都为中,故曰中国。”当时,“中国”一词的初始涵义是指位于天下之中的都城,都城也就是天子之国。夏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是在今河南洛阳一带。《逸周书·度邑》说:“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有夏四百多年,其间曾几次迁都,但“总体上看,夏代各王的迁都,基本是在一个以偃师为中心的周围地区内摆移。”[11](P18)相传曾为禹都之阳城即居天下之中。《周礼·地官》郑玄注:“土圭之长,尺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适与土圭等,谓之地中。今颖川阳城地为然。”

夏人因夏都所在产生地中观念,并由此确定了“尺有五寸”的标准。偃师二里头遗址是目前唯一可以确认的夏王朝都城遗址,学者认为它应是夏中晚期的都城斟鄩,位于今偃师西南约9公里的二里头村一带,邻近洛河、伊河,正处于夏王朝统治中心区之内。可见,夏王朝的国都规划已经体现出择中建都的思想。夏王朝就是以夏都为中心,将其统治势力伸向黄河中下游南北两岸乃至长江流域部分地区,形成了以都城为中央,统治四方的政治地理结构,故《说文解字》称“夏者,中国人也”。

商王朝统治中心区域,前期是在河洛地区及郑州一带。商汤灭夏后建立的头两个都城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都位于这个区域之内。商代后期统治中心区域移至今河南北部,其都城也迁至安阳殷墟,居于商后期统治中心区的中心地带。卜辞中,四方、四土等所表现出的商人的四方观通常与都城对言,武丁时的一则卜辞说:“…已卜,王贞,于中商乎御方。佚348”,即卜得商居中央而统制四方。商人以自己的都城“商”、“大邑商”为中心,即以安阳殷墟为政治地理中心来确定“中”和四方的位置,“大邑商”是确定四方方位的坐标,四方以商为中心,因此又称“中商”[12]。《诗经·殷武》云:“商邑翼翼,四方之极。”毛传:“商邑,京师也。”郑氏笺:“极,中也。”商王居“四方之极”,统治四方。显然,商代是以都城来划分四至,其国都规划体现的是“四方之极”。夏商都城选址及其建设经验,构成了后来“天下之中”的重要内容。

然而,此时的“尚中”、“四方之极”等思想观念并未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对此加以认真总结,使之成为一种明确的意识,并上升到理论和伦理范畴及方法论的高度,是在周灭商后,营建洛邑时由周公提出并阐发的。

总之,周公所创建的“天下之中”建都理论,是在继承前人宇宙观和夏商都城建设经验和传统的基础上,而加以发展和创新,首先应用于洛邑都城建设,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都城建设理论。

这一理论对古代都城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天下之中”建都理论的意义

周公提出的“天下之中”是我国古代第一个较系统的建都理论。“尚中”、“择中”是中国古代长久存在着的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从仰韶文化的建筑遗迹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中心的重视,尧舜时期可能己经初步形成了“尚中”、“择中”观念,这种观念在夏商时期已十分盛行,只是还不系统。周公在营建洛邑的过程中,第一次对此作了理论总结,把“尚中”、“择中”观念提升为“天下之中”建都理论。虽然“天下之中”建都理论的提出主要是围绕营建洛邑的政治实践活动而阐发的,但是在周公的阐发和实践中,不仅提及了“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理均”、“时配皇天”,同时也说到了阴阳和谐、“百物阜安”,涵摄着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等多重内容。他不仅以此作为营建洛邑的方法论,同时又把它作为指导自己建都思想实践的最高原则。这就使得“天下之中”成为一个内容丰富,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建都理论学说。

周公之后,许多思想家、政治家沿着先哲思维路径,分别从不同层面表示了对“天下之中”的执着追求,丰富和发展了“天下之中”建都理论。如成书于战国人之手的《尚书·禹贡》总结了“天下之中”观念,具体列出了五服制度——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提出了以王都为中心向四方推衍的回字形天下疆域结构。荀子则将居中所体现的尊尊含义上升到礼制的高度:“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7](卷27《大略》)《管子·度地》亦十分崇尚“天下之中”:“天下有万诸侯也,其中有公侯伯子男焉。天之中而处,此为因天之固,归地之利”。又说:“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天之中而立。”[13](卷24《轻重乙第八十一》)《吕氏春秋》云:“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14](《审分览·慎势》),明确地把“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作为选择都城地址和处理郭城与宫城关系的基本思想。

西汉贾谊进一步提出了择中建都可在次级区域内实现的构想,即“贾氏圆形布局体系”[4](P68):“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输将繇使,其远者不在五百里而至。公侯地百里,中之而为都,输将繇使远者不在五十里而至。输将者不苦其劳,繇使者不伤其费,故远方人安其居,士民皆有驩乐其上,此天下之所以长久也。”[15](卷3《属远》)此外,前引董仲舒、班固在《春秋繁露》、《白虎通》中对“天下之中”的论述,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理论,扩大了影响。可见,周公之后,经过春秋战国,“天下之中”建都理论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并日益深入地结合到古代政治思想里,深深扎根于社会意识中。

“天下之中”建都理论构成了古代中国最初的都城观。从这种都城观中,发展出中国古代一整套关于都城建设的思想体系,以及一系列已经被体制化的建都实践。在古代,把都城置于天下四方中央,既便于为天下所贡奉、四方所拱卫,“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16](《为政》),也是控制天下的原点,既可以显示帝居的尊严,形成对天下的政治、军事控制,又便于各地输入贡赋、诸侯朝觐,从管理角度来说,确实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同时,中国古代“王业不偏安”[17](《后出师表》),“居天下之中,即是居天地之中,符合中国社会以和谐为主旨的天人合一思想,对四周不偏不倚,对一方由服及鄙,易于形成向心忠中的社会文化心态。”[4](P67)从历史上看,尽管古代提出的建都理论林林总总,一些学者也曾对“天下之中”建都理论提出异议,但“天下之中”建都理论都没从根本上动摇。周公之后,虽然“天下”的版图时有盈缩,“天下”的概念也有所变化,都城形式也不断变化,但作为一种实践的“天下之中”建都理论,两千年间一直是指导古代建都的基本理论,一直指导和影响着古代都城选址建设,从思想和制度两方面一直延续了下来。中国统一时如此,分裂时期的地方割据政权也是如此。

不仅如此,“天下之中”说本身具有的巨大涵盖力和扩张力,还影响到古代都城空间及宫室布局,而引申和发展出贯穿中国古代数千年的规划意识和制度: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都,择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既居中,则需四方拱卫,于是“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网殿阁皆取法焉”[18](卷六)。考古资料证明,从河南二里头夏都遗址到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城市布局几乎都是以宫殿为中心,以宫城南北中轴线为全城主轴线。这种布局模式正是“天下之中”建都理论在宫室布局上的具体体现。“天下之中”,还影响了春秋以来商业城市的建立原则。越国政治家范蠡更把“天下之中”原则推广到商业城市的选址方面。他辅佐越王勾践消灭吴国后,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辗转到了陶(今山东定陶县),“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1](卷99《货殖列传》)范蠢在陶这个地方,“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成为当时最有名的富商。范蠢所说的“天下之中”不是指政治中心而是指经济中心,陶是诸侯国之间往来的交通枢钮,也是一个富庶区域的中心,所以他在这里经营商业获利甚丰,为当时和后世所称道。

“天下之中”建都理论所表现出的空间意识和文化观念,还顽强地深入到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中。以被后世儒者尊为五经之首的《周易》为例,通行本《周易》中,“中”的出现频率高达119次(不包括作为卦名的“中孚”),六十四卦中过半数的“传”之内容,都涉及到了这个“中”。继而,关于“中”的思想还发展为一种中和、中庸的哲学与伦理学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一种凝固的民族意识、历史意识与空间意识,一定意义上是中华民族之伟大凝聚力与向心力的表现,是中华民族中和主体文化意识的体现。这种关于“中”的意识,当然还同时融渗在政治伦理道德规范之中,成为处于漫长封建社会形态之下的老大帝国固步自封、不思向外、以天朝为世界之中心的盲目自大的传统意识。这也是我们应当予以注意的。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李学勤《令方彝、方彝与成周的历史地位》[A].《洛阳考古四十年-1992年洛阳考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3]巴新生《西周伦理形态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

[4]侯甬坚《中国古都选址的基本原则》[A].历史地理学探索[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尚书》[M].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

[6]唐兰《殷虚文字说》[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章诗同注《荀子简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8]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9]唐晓峰《中国古代王朝正统性的地理认同》[A].人文地理随笔[C].北京:三联书店,2005.

[10]郭沫若《卜辞通纂》[M].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二卷)[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3.

[11]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2]连劭名《殷墟卜辞所见商代王畿》[J].《考古与文物》,1995(5).

[13]梁运华校点《管子》(新世纪万有文库)[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14]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

[15]贾谊《新书》[M]《贾谊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

[16]《论语》[M].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

[17]《诸葛亮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18]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①参见陈登原《国名疏故》(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胡厚宣《论殷代五方观念及中国称谓之起源》(载其《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顾颉刚、王树民《“夏”和“中国”——祖国古代的称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1年第1辑)、于省吾《释中国》(载《中华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1年)、胡阿祥《伟哉斯名——“中国”古今称谓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邢义田《天下一家——传统中国天下的形成》(载其《秦汉史论稿》,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7年版)、李学勤《〈洛阳——丝绸之路的起点〉序》(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罗志田《先秦的五服制与古代的天下中国观》(《学人》第10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龚胜生《试论我国“天下之中”的历史源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1期)、王克陵《西周时期“天下之中”的择定与“王土”勘测》(《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胡克森《论西周“分封建藩”与“中国”先秦含义之演变》(《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

同类推荐
  •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第2辑)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第2辑)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系列书是海内外公认的易学大家刘君祖先生历时四年多,对《易经》六十四卦作透彻详尽的解读,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洞悉决策模式,把《易经》智慧延伸在现代生活中,更进一步通过依经解经的方式,以易理和其他学术相印证,如儒家、道家、佛家、兵家,以及中医养生与企业管理等,圆融无碍,使得我们对《易经》六十四卦爻符号的无字天书不再陌生,进而欲罢不能、意犹未尽。
  • 山水佳迹对联(下)

    山水佳迹对联(下)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本书介绍了一些地方的关于山、水的对联,如“三凰山(澧县)”、“会龙山(益阳)”、“岳麓山(长沙)”等等。
  • 闲话三分

    闲话三分

    书中文章最初为专栏连载(成书经过详见《再版后记》),篇幅不长,每篇从一条线索写起,看似闲闲写来,却能独辟蹊径,以小见大。舒芜先生评之为“虽是一本小书,而文心史识,意趣笔墨,四美并具”。作者是文章大家,文字纵横自如,加以见识通达,在短小的随笔中包含着丰富的视点,耐人寻味。虽写故实,偶尔将现代的“流行语”信手拈入文中,遂穿越了历史和当下的世态人情,令读者会心一笑。
  • 中国家法:家风家教

    中国家法:家风家教

    家风好则人心正,父母慈,儿女孝,婆媳睦,妯娌和,子孙贤。家风不好则子孙恶,子不肖,孽孙生,一个家庭的和睦离不开良好的家风、家法。一个家族的家法关系到一个家族的声誉和兴旺,更关系到家族内子女的人格塑造与培养。《中国家法》从“家风家教”“人道伦常”“修身齐家”三大方面,由大及小、由浅入深地阐释了一个家族、一个家庭、一个家族成员该如何对子女进行有益的引导、教育,从而潜移默化地继承家族的传统美德,累积智慧,树立影响,让子孙世代受益。
  • 地宫绝响:曾侯乙墓与编钟(文化之美)

    地宫绝响:曾侯乙墓与编钟(文化之美)

    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古老的乐器正为我们演奏着穿越时空的最强者。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热门推荐
  • 万古重阳

    万古重阳

    渡双翎;“三生不忘今世情,一切可能都难以挽回……”渡双翎;“这条道路是否正缺,要看最后的赢家!”红日;“一切都是为了人类,善意的欺骗!”黄日;“天地大成,了我道心!”洛心;“我恨你!”召阳;“还会再见么?”月婉;“君没有我的日子,希望你能够开心!”渡双翎;“不要问我我的目标,在很久之前,就已经消失!”夏妹、精卫;“你可知道,双翎我等你千年,未曾想见面则是永别!”渡双翎;“如果我将自己祭天,能否换来爱人的重生,重阳日,时间之论回退,第三界!红日天帝!我活着就是为了看到你们死!”
  • 幸福的完美

    幸福的完美

    那个年代简单透明,似乎阳光里活动的尘埃都那么令人着迷,正在经历的并不觉得美好,只有过去的,成为了一种记忆,于是一切都美好鲜活起来。
  • 天地0a

    天地0a

    黑暗之中,孕育万物。初界,在这故事的发生地,十大禁地神秘莫测,有的,只是徒有其名,而有的,则是无人知晓其真实面目……天之意识转世人间,地之意识内心莫测,但这一次我将不会再输!离天即天之意识的转世体心中如是说道。
  • 妖怪山

    妖怪山

    妖怪山的日常,妖怪们闲得蛋疼之后,要去人类世界装一下大佬。
  • 海药本草

    海药本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忏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幻世回眸

    幻世回眸

    一位从幻神殿走出的冷酷少年,上古帝君的鬼魅化身,需要与前世九位倾国倾城的女子九次回眸,才能开启邪君全部记忆,亦正亦邪,无恶无善!幻世大陆,灵者为尊,强者一怒血流成河,强者一念天地色变,看冷无痕如何率领组织,破幻世天道,灭诸天法则。花开生两面,佛魔一念间!
  • 挑灯看南朝

    挑灯看南朝

    这是一个赌徒建立的帝国,这是一个颠覆了历史格局的王朝,这是一个讲究赶尽杀绝的时代,这里有正统汉室与鲜卑铁骑的激烈碰撞,这里有多如牛毛的反王和乱臣贼子,这里有钩心斗角、你争我逐的诡异权斗,《挑灯看南朝》为你全景再现刘宋帝国的兴亡历程,揭秘南朝帝国大喜大悲的坎坷“人生”。
  • 我若为仙

    我若为仙

    我有大定力,当抵狐媚惑!我有大智慧,当断世间乱!我有大勇气,当斩万千魔!我有大悟性,当成永生仙!我若为仙,定诛邪魔保平安;我若为仙,定叫公平临人间;我若为仙,定让乾坤换新颜;我若为仙,定把仙道重筑建!若生为鲲鹏,则海不能容;若生为凤凰,则烈焰新生。混乱大世界出生的易剑南,真心求道,勇猛精进,但凭手中玉如意,荡尽险难终得道!
  • 快穿:我家宿主总犯病

    快穿:我家宿主总犯病

    身为一只伪系统,松间百接到一个很神奇的任务:把那个9235次毁灭世界的家伙改造成好人!松(伪)间(好)百(人):……你怕不是对本系统有什么误解?然后。松间百:任务不定,奖励不定……明昭:给我核武就行。松间百:想都别想!明昭:……哦。#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各位要爱这个世界,别想着毁灭世界#(非攻略,男主近乎无,不喜慎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