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40500000008

第8章

很快,冯家昌就发现,胡营长说的那两个字并不简单。在这里,“吃苦”是一种态度,甚至可以说是一门艺术,是极限的艺术。你想啊,连队里大多是农村兵,都是穷人家的孩子,操,谁怕吃苦?!况且,那正是一个学习雷锋的年代。早晨,每当起床号响起来的时候,那些在乡下长大的兵们一个个就饿虎一般冲出去了:有抢着挑水的,有抢着扫地的,有抢着喂猪的(可惜连里只有两头猪),有抢着帮炊事班切菜的,还有跑到连部去给指导员端洗脸水又被通信员指着鼻子骂出来的……老天!

在这种情况下,冯家昌知道,就是吃苦,也得动动心思了。

于是,在滴水成冰的季节里,冯家昌开始跑步了。每天早晨,四点半钟,冯家昌就一个人偷偷地爬起来,到操场上去跑步。跑步的时候,他只穿单衣单裤。那操场很大,冯家昌每次都跑十圈,这十圈相当于五公里路。五公里跑下来,身上就热了。而后,冯家昌再悄悄地踅回班里,戴上棉帽,穿上棉衣棉裤,去写黑板报。

那时候天苍苍的,四周还灰蒙蒙一片,他就已经把黑板报写好了。那黑板连同支架都是他在营部借的。那本是一块坏了的黑板,就扔在营部的房后,是他趁星期天的时间修好的。而后自己用省下的津贴买了一小罐黑漆,重新油了一遍,这才悄没声地拉到了连里。从那天早上起,他就自觉自愿地成了连里的专职报道员了。

按照连里的规定,司号员一般五点半起床,六点钟吹起床号。在他吹起床号之前,正是连长和指导员轮番跑出去撒尿的时间。而在这个时间里,也就是冯家昌蹲在那儿写黑板报的时候。那时,他的黑板报已写有三分之二了,就见连长和指导员夹着尿“咝咝溜溜”地先后跑出来……开始他们不大注意,有一泡尿急着,也就从他身边蹿过去了,可一天一天地,就见这么一个战士蹲在雪窝里写黑板,滴水成冰的季节呀!五更里,也就是一天最寒的时候,就那么捏着一小节粉笔,一字一字地写,那手还是手吗?心里就有些过意不去了。于是,一天早上,连长硬夹住了那泡尿,站在他身边看了一会儿,说:“四班长!”冯家昌立时站起身来,直朔朔地说:“到!——”连长没话说了,连长说:“好,好。”接着是指导员,指导员掩着怀,看得更仔细一些,他看看“报头”再看看一个个标题,而后才说:“四班长。”冯家昌又是“刷”地一个立正:“到!——”指导员就多说了一个字,指导员说:“不错,不错。”话是很少的,可那印象种下了。特别是指导员,他先后在全连大会上,表扬了冯家昌两次!

刚开始的时候,对于这个黑板报,连里的战士们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路过的时候,有人会站到跟前瞥上两眼,也有的根本就不看。不就是粉笔字嘛?可是,渐渐地,看的人就多了。因为黑板报上会不时地出现一些人的名字,如:“某某某”学雷锋办了什么好事,“某某某”拾金不昧,“某某”带病参加训练等等。这样一来,人们就开始关注这个黑板报了。是呀,当名字出现在黑板上的时候,虽说你嘴上不吭,可心里会“美”上那么一小会儿,那是一种品德的展览哪!

就这样,在无形之中,冯家昌在连里一下子就“凸”出来了。名字上了“板报”,当然是高兴的。可上黑板报的并不是一个人,那标题和名字是时常更换的,于是受到表扬的人就越来越多。自然,凡是上过黑板的人,在心里都记住了他,那由喜悦而产生的感激之情也自然而然地集中到了他一个人身上。“板报”抬高了他的知名度,“板报”也强化了亲和力。于是,年轻轻的,就有人叫他“老冯”了。有人说:“老冯,一手好字啊!”

“表扬”的力量是无穷的。于是乎,凡是评“五好战士”的时候,人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老冯,老冯。”

人嘛,一旦“凸”出来,就成了椽子了。“露头椽子”,自然会遭人嫉妒。也有人不服气,说:“真会讨巧啊,,不就写几个字吗?!”有一天,当冯家昌又蹲在那儿写黑板报的时候,三班长“王大嘴”来到了他的跟前。“王大嘴”在连里是有名的大块头,个大肩宽喉咙粗,一顿能吃八个蒸馍,也就是在新兵训练时曾伤了“尘根”的那位。他仗着力气大,从来就不把冯家昌放在眼里。这会儿,他蹲下身来,对着冯家昌的耳朵说:“——老冯,不会叫的狗咬人哪!”冯家昌扭过头来,看了他一眼,还是忍住了。他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笑了笑。“王大嘴”站起身来,故意大声说:

“操,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

冯家昌还是一笔一笔地往黑板上写字,他只装作没有听见。可他的“心”听见了,听得真真白白!

“遛遛就遛遛。”在此后的日子里,冯家昌一直等待着这个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那正是大练兵时期,部队时兴“突击拉练”。常常夜半时分,正睡得迷迷糊糊的,紧急集合的号声一响,三十秒钟之内,部队就拉出去了。走的还净是山路,一走就是几百里!到了这时候,冯家昌那双用蒺藜扎出来的铁脚就派上用场了。有一段时间,由于他办黑板报很积极,连长也真就把他当“秀才兵”对待了,这里边当然也含有一丝轻视的成分,认为他“拉练”肯定不行,就把他编在了“收容班”。可是,在部队将要走完行程的时候,他的行为一下子震惊了全团!

就在那条崎岖的山路上,作为“收容班”班长的冯家昌,身上竟然背了九支步枪!远远看去,那简直就不像是一个人,那是一个行走着的“柴火捆”,是一个活动中的“枪排架”,是一匹耸动在山间的“骆驼”!九支步枪啊,那几乎是一个班的装备,他就这么驮着,一步一步地走在行军队伍中……夕阳西下,在蜿蜒的盘山道上,不时地有团里的战士指着冯家昌说:“靠,骆驼!骆驼!”

长途拉练,是比脚力、比耐力的时候,也就真应了那句话:“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到了这时候,冯家昌是豁出去了,他也是知道累的,他的脊梁也不是铁做的,他背上已经磨出了一道道的血棱子,那沉甸甸的疼痛在一次次的摩擦中变成了一只只蜇人的活马蜂。他一边走一边在心里说,日你妈,我看你能有多疼?!好在他有一双铁脚,那双从不打泡的铁脚就一步一步地踩着那痛走下去,走下去!他的眼里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扛着机枪的三班长“王大嘴”……“王大嘴”虽然力气大,却是个“肉脚”,长途拉练,他又扛着一挺机枪,走着走着就落在后边了。冯家昌知道“王大嘴”心里并不服气,也就不执意去超他,就死跟在他的后边,一步一步像赶“驴”一样,撵着他走!这样一来,就听见“王大嘴”像猪一样地喘着粗气,一路呼哧着,直到宿营地的时候,他把“王大嘴”逼成了一堆烂泥!

那天,接近目的地时,冯家昌有意地落在了全连的最后边。他是想给那八个落后的战士一点点体面……再说,他本就是“收容班”的班长嘛。可是,当他来到全连战士面前的时候,在连长的带领下,全连官兵向他行了注目礼!

九支步枪……那一刻,他有点想哭。

不过,也正是冯家昌的“骆驼行为”,给拉练中的警卫一连赢得了荣誉,在那次拉练中,一连没有一个掉队的。

这件事居然惊动了随队采访的军报记者。军报的记者是讲究“构思”的,那人灵机一动,把扛机枪的“王大嘴”也构思进去了。军报记者为了增强宣传效果,在拍照的时候,竟临时又给“王大嘴”加了一挺机枪。就这样,一张半真半假的照片“构思”出来了:在长长的拉练队伍里,一个是身背九支步枪的冯家昌,一个是扛着两挺机枪的王大柱,在夕阳的霞辉里,“昂昂”地走在拉练的队伍中……这张照片后来登在了报纸上,题目就叫:《走在拉练队伍里的“军械库”》!

上了军报了,这自然是件好事,可在连里却舆论哗然!对于冯家昌的行为,不管怎么说人们还是承认的,说那总还是真的吧。九支步枪,你背背试试?!对“王大嘴”可就不同了,说啥怪话的都有。有的说:“,那是假的,日哄人的!”有的说:“那狗日的,明明是掉队了,头昂得鹅样儿,还上了军报?呸!”有的说:“吹吧,飞机上挂尿壶——光剩下个‘嘴’了!”

“王大嘴”听了这话,自然心里很不舒服。于是,他就到处去给人解释,说那事不是他要“日”的,他本不想“日”,是军报的记者非让他“日”……他就这么解释来解释去,结果是“道儿”越描越黑,越解释越解释不清楚,反而闹得沸沸扬扬,从连里到营里,谁都知道他上军报的事迹是“构思”出来的……“王大嘴”心里委屈,曾经当着指导员的面哭了好几次……为此,指导员很严肃地在全连大会上讲了一次,说这件事,事关全连的荣誉,任何人不准再议论了。他说:“有人说,王八编笊篱?你编一个试试?!”

可是从此以后,“王大嘴”在连里的威信一落千丈,评先进的时候,再也没人投他的票了。于是,“王大嘴”就一次次地对人说:“日死他亲娘,那个张记者,是他让我‘日’的呀!我说我不‘日’,他非让我‘日’!一‘日’竟‘日’出事来了……”有人在旁边说:“‘照’,那是个‘照’,你咋‘日’起来了?”他就又重复说:“日死他亲娘,是我想‘日’的吗?!”

那年的秋天,树叶黄的时候,冯家昌又干出了一件惊人的壮举。夏天里,他独自一人趁午休的时间,在驻地附近的黄河滩里开出了一小片荒地。那荒地有半亩大,种的是南瓜。伏天里,他每天中午往返十多里,往那块地里挑粪,把肩上都磨出了一个大血痂子!南瓜开花的时候,他就像守寡多年的老娘打发闺女一样,一朵一朵地小心侍候:在天气最热的时候,他每个中午都在南瓜地里守着,趴在地上看那花一点一点地长,生怕有一丁点的闪失。后来,他怕地块太小,万一不授粉怎么办?在那些日子里,他竟急出了一嘴的燎泡!无奈之下,他又专门跑去借了人家一箱蜜蜂,花终于坐“果”了,从指头肚儿大的时候,他就精心寡意地守着、护着,长得再大些,他又给每个瓜都做了一个草圈垫儿。夜里正睡着,一听见下雨了,就驴一样地翻出去,深一脚浅一脚往河滩里跑,那时光真难挨呀!……终于,熬到了秋天,那南瓜居然就丰收了,拉了满满的两大架子车!当南瓜拉到炊事班的时候,老司务长愣愣的,说:“这,这是……”冯家昌说:“南瓜,河滩里种的。”老司务长说:“你种的?”他说:“我种的。”老司务长拍拍他说:“兄弟,你帮了我大忙了!我找连长,让他给你记功!”冯家昌说:“不用,不用。”

当天晚上,全连就喝上了南瓜汤……于是,连里的“大肚汉”们对冯家昌的“南瓜事迹”赞不绝口,说:“看看人家老冯,‘先进’一下,拉回来两大车南瓜,干的可都是人事啊!”

就在冯家昌的威望越来越高的时候,突然有消息传来,连里分了一个“提干”的指标。这消息让他大喜过望,不管怎么说,他当兵已当到了第四个年头,“苦”也吃得差不多了,他在连里又是公认的“先进”……那“板报”已出到了一百期!到了最关紧的那些天,眼看就板上钉钉了:他“表”已经填过了,连里报的是他,营里报的也是他,甚至都已经有人嚷嚷着让他请客了……然而,到了团里,批下来的却是“王大嘴”!

就这样,一纸命令下来,“王大嘴”,也就是王大柱同志,成了连里的正排级司务长——一下子就“四个兜”了。

会叫的狗也咬人哪!

就在冯家昌蹲在河滩里种南瓜的时候,三班长“王大嘴”也常常独自一人跑到河滩里去溜达。有时候也喊两嗓子,不过是“立正、稍息……”而已。当时,连里曾有人说他是吃饱了撑的,还有人说他是神经蛋!可是,就是这么一个“立正,稍息,向右看齐……”竟然成全了他?!

冯家昌像是挨了一记闷棒!人也像是傻了一样,躺在铺上一句话也不说。自当兵以来,四个年头了,他一封信也没往家寄过……他不是不想写,他太想写了,有那么一阵,他想刘汉香都快想疯了!可他一直“忍”着呢,咬牙“忍”着,他“忍”得是多么艰难哪!本想着,这次要是能穿上“四个兜”,他就体体面面地回去,气气派派地跟刘汉香结婚,可结果却是一场梦!

当天夜里,他真就做梦了,梦见了刘汉香……裤头子湿得一塌糊涂!梦醒时,他哭了,用被子包着头,哭了整整一夜。

为这件事,小个子营长专门到连里看了他一次。营长告诉他说,他已经找过团长了,团长有团长的道理。那“王大嘴”的“四个兜”的确不是“照”出来的,他是作为“口令干部”提干的。团长说,一个团队,“口令”是非常重要的,“口令”就是军人的魂魄,军人的胆。一嗓子喊出去,能让千万人凝神,能把一个团队的激情调动起来,哪怕他是一个傻瓜,也要留下来。当然,当然了,团长是从军报上知道“王大嘴”的,扛着两挺机枪的“王大嘴”……而后才知道了他的大嗓门。于是,在全团集合的时候,团长曾让“王大嘴”喊过几次口令。这么说,“王大嘴”是因祸得福了。可有人说:“那一‘照’十分重要!”

最后,胡营长拍拍他说:“——狗日的虫!不要泄气。”

还能说什么呢?他无话可说。这时候,他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的命运并不是你自己可以决定的。人生有无数个“偶然”,那“必然”是由无数个“偶然”组成的。你要做的,只能是尽到自己的努力,至于结果,只有听天由命了。

同类推荐
  • 刺杀骑士团长(试读本)

    刺杀骑士团长(试读本)

    2018年3月8日平台首发!敬请期待。《刺杀骑士团长》是村上春树七年磨一剑的突破之作。一幅藏匿于阁楼的惊世画作串起战争年代挥之不去的伤痛经历和现实生活中超脱想象的意外离奇。“我”36岁,是一名肖像画家,妻子毫无征兆地提出离婚,于是“我”没带什么东西就离开了家,开车在外游荡了一个半月,经过山形到达北海道,又折回东北地区,最终在五月份厌倦了游荡,车也濒临报废。接受朋友的好意,在小田原郊外山间朋友父亲的旧居兼画室住下,算是帮朋友看房子,也期待着通过环境的改变调整心情。朋友还给我介绍了山下绘画班任教的工作,“我”和那里的两名成年学生(都是有夫之妇)先后成了情人。奇妙的事件就发生在搬家后的九个月间。
  • 神秘的绑架

    神秘的绑架

    凌晨4点10分,江城巡警发现一名年约50岁的男子被人绑在马路边的交通护栏上。男子身穿单薄的内衣,绑了三根麻绳,一根将男子的上身牢牢地捆在铁栏杆上,一根系在反剪着的双手手腕上,再一根将双腿膝盖与护栏勒在一起使之成为屈腿下跪状。此外,这名男子的嘴里还塞着一只脏兮兮的破袜子。如此一来,这位受绑男子既不能动弹,也无法叫喊,只有乖乖地跪在原地,任凭寒冷的北风呼啸着在身上如刀子般刮来搅去。男子姓王名伦,被巡警发现时,已在寒风中瑟缩了半个小时。当巡警将他身上的三根麻绳一一解开时,身子都快冻僵变硬了。
  • 格列佛游记

    格列佛游记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长篇游记体小说,通过格列佛船长自叙,描绘了主人公在小人国、大人国的奇特经历,充满了异想天开的情节和引人发笑的妙趣。作者以夸张渲染时代的生气,借荒唐痛斥时代的弊端,以其尖锐深邃的讽刺艺术而名垂世界文学史。
  • 三舅

    三舅

    1977年的冬天,我和母亲回老家蒲草去奔丧。那一年我九岁。三舅四十七,死了。米镇离蒲草五十里,那时没车,想去姥姥家一律都是步行。记得那一天刚下完一场大雪,天刚蒙蒙亮的时候我就和母亲从家里出来了,踩着积雪,行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随着脚踩雪的咯吱声和雪灌进鞋里的冰冷,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农村日子的艰辛。一路上母亲没话可说,绷着脸,脚步是急促的,也不顾及我的快慢,赶火车似的一个劲儿地往前走。我时不时地要跑上几步,撵上她,问啥时能到。
  • 长生

    长生

    我听说过那个投井而亡的孩子,叫云翠。姓氏不明,出生也同样模糊,寄居在柳府巨大的屋檐下,安安静静的。于是蝉小姐不由多照顾她些——蝉三小姐,是柳府里一节竹子,自顾自地过着日子,外面破锣破鼓,寒蝉院里依旧清静通幽,仿佛洞天。她的辈分离奇极了,起居俱不与他人相干,而那院落兀自空灵着,便不由得掺了丝妖气。我们自是不敢去管蝉三小姐的事的,只有云翠每天给她送一星沉香脑。
热门推荐
  • 宠妻成瘾:霸道总裁深深爱

    宠妻成瘾:霸道总裁深深爱

    他们是校园里天造地设的一对,他疼他入骨,宠她如命,所以她为了他的孩子,愿意牺牲感情,牺牲事业。然而,六年后,他却带着未婚妻高调回来,指名道姓要她设计婚纱。这样还不算,有了名正言顺的未婚妻,却难忘旧爱,要她给他做情妇?易骁城,你看我林新月像做小三的人吗?有几个臭钱就想享齐人之福!“老婆,我错了……我是想左拥右抱来着,不过左边女儿,右边老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大明之雄霸海外

    大明之雄霸海外

    逆推西方大航海时代!是东方雄霸大航海时代!是我们的大时代!西方列强坚船利炮打破东方的大门?不会,东方遮蔽海面的舰队成为西方的噩梦!风帆时期的战列舰!几公里战列线上的对轰!财富、美女和土地!滚滚而来!曾经,虎门炮台上关提督的绝望,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痛!今天,就让伦敦炮台威廉提督望向泰唔士河口处那东方密集的炮舰,发出无比的痛嚎道:“NO!”回到明末,成为大海盗颜思齐之子颜常武,用大舰队把西方送进地狱里!
  • 故人西辞

    故人西辞

    我从小喜爱文学。《一捆教科书》中的指导员,遭敌机轰炸,为保护教科书而血染书页,令我声哑泪流。《"钉子"精神》中,雷锋钻挤时间学习的劲头,深深地扎入我幼小的心。而我家里很穷。寒风蛇一样钻进空荡的裤管,冰刀似地割腿划心。用草绳扎紧裤管口,寒气还是针一样刺进肉。多年后,我买条绒裤,暖得冒汗,才惊喜世间有保暖物,惊奇地发觉,小时的棉裤早被哥姐们穿得徒剩其名了。读高中时的菜钱,急得父亲屋里屋外反复撞。白发祖父捏五块钱来,祖孙三代共坐一条板凳。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江湖梦之刀剑魂

    江湖梦之刀剑魂

    一个背负了一身仇恨的可怜人,一场久旱逢春的苦造化。他在一个繁华如锦的江湖里,历经种种历练;是红颜是兄弟还是世仇?在这个纷繁的世途中,交错的谁也说不清楚。它只指引你来渡这百无聊赖的苦海。血雨腥风,前程只交由持刀人的手来指引。看那恩恩怨怨的乾坤,谁又是幕后推波助澜的宿主?那迷茫的众生,又由谁来唤醒拯救?
  • 乡间诡事

    乡间诡事

    我本是一个平凡的人,本该过着平淡的生活,怎奈造化弄人,我的这一生,注定不再平凡。
  • 仙人授长生

    仙人授长生

    传说江上有龙门峡,蛟走化龙,人过成仙。传说云中有嘲天关,关有剑仙,杀力无边。传说天上有白玉京,祥云袅袅,仙人如麻。当少年韩彻见过有人一剑荡群英后,他,便决定踏入那个江湖。
  • 错过我们

    错过我们

    八年时间不只是一个人的努力,更是另一个人的坚持等待。八年的错过,不仅仅是成就一个人的理想,而是成就我们的爱情。
  • 快穿之黑化男主太善变

    快穿之黑化男主太善变

    顾言一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死的,就莫名其妙开始做任务。为了活下去,干!好好干!可是,男主不按套路来,说好不黑化,纯洁的革命感情呢?动手动脚是什么意思呀?她没想谈恋爱啊!额……男主离远点好不好⊙﹏⊙
  • 我在南宋那些年

    我在南宋那些年

    一个21世纪的程序员,穿越到了风雨飘摇的南宋中晚期,从一个普通卖酒子弟起步,奋起求学,并意外结识了当时还是少年的宋理宗赵昀,一步步将其扶上帝位,借机弘扬阳明心学,后来开发台湾,经略两淮、西南,整军北上,开启大航海时代。这里不再有懦弱无能的南宋,不再有“崖山之后无中国”的千古遗憾,这里更有一个现代人对那段历史的反思和重构,我是谢方,这是我的“南宋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