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47100000014

第14章 高瞻远瞩的预见力(2)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正是因为对于中国重大历史事件的准确预测,才使中国革命摆脱了困境,走向了成功。特别是对抗日战争的进程和结局的分析和判断,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所具有的高瞻远瞩的预见力。“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一步一步地扩大了侵略中国的罪恶行径。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中国守军第29军一部奋起抵抗,打响了抗日战争的第一枪。

当时,对于抗战的前景,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亡国论”是其中一种。这种人的论调是“中国的武器不如人,战必败”。“速胜论”则是另外一种。他们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认为只要再有几个台儿庄战役就可将日本侵略军赶出中国。“持久战”的观点不同于以上两种观点,认为经过艰苦持久的抗战,胜利一定是属于中国的。

在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认真地思考着这一重大问题。1938年5月,他写出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等论述局势的著作。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国情,根据当时的现实状况,尤其是根据近期的战争实践,同时借鉴古今中外的战争经验,以其惊人的洞察力,准确把握了中日战争的基本特点及历史走向,准确地预测了抗日战争将是一场持久战,从而确定了抗日战争的战略战术。

毛泽东认为,中日双方的基本矛盾有四个特点:一是敌强我弱,二是敌退步我进步,三是敌小我大,四是敌寡助我多助。上述四个特点是抗日战争的全部基本要素,它规定了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在抗日战争中,中日双方的四个基本特点贯穿始终,互相消长,并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变化。中国人民只要坚持持久抗战,就能逐渐转变敌我力量的对比,使整个战争的形势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毛泽东正确分析了中日双方基本矛盾后,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须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阶段;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战略反攻”阶段;第三阶段是“敌之战略退却,我之战略反攻”’阶段。

毛泽东说,依目前的条件只能指出战争趋势中的一些大端。客观现实的进展是异常丰富和曲折变化的,谁也不能造出一个中日战争的“流年”来,然而为战争趋势描画一个轮廓,却为战略指导所必需。而战争的结果正是由于毛泽东的正确预测使中国相应地保存和发展了实力,最后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

1945年9月2日,日本侵略者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美国纽约的一家报纸当天发表了一篇文章《这就是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作者写道,“在预测中国会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毛泽东一直是永远正确的。”是的,抗日战争的进程和结局雄辩地证明了毛泽东的高瞻远瞩,同时也证明了预测力对于处理危机事件或突发事件的重要作用。

4.预见到位,才能防范到位和安排到位

2004年印尼大海啸过后,有人惊呼:“大难就在明天之后。”这虽然有些危言耸听,但绝不是骇人听闻,面对这个貌似祥和的世界,我们必须树立危机意识,做好各种防范准备,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大难来临之际而惊慌失措,这对一个领导者来说,更具有启示作用,无论是在规划一项事业、组织一项活动、处理一个问题,还是在管理企业、安排生产、运筹事务,等等,都要有面对危机和灾难的思想准备。

事实证明凡是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做出预防或有所警觉的部门或个人在突发事件真的到来的时候,一是较少受到波及,二是能够从容抗击。

下面我们以唐山大地震中的青龙县为例来进行说明:

1976年7月28日,中国唐山发生了里氏7.8级强烈地震,几十万人遇难。然而,距震中唐山仅100公里之遥。同样受到毁灭性地震袭击的青龙县,竟神话般地无一人伤亡。青龙县王青清的一份震前会议记录挽救了青龙县成千上万父老乡亲的生命。

1976年7月13日,初到县科委地震办公室工作的王春青赶到溲山,参加了国家地震局召开的京津唐渤张地区地震工作经验交流会。当时对京津唐地区的地震分析,国家地震局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辽宁海城地震之后,周围几百公里范围内不会有7级以上地震。而汪成民等少数专家则认为,近期唐山、滦县一带地上、地下情况异常,应给予关注。7月16日,汪成民利用会议休息时间召集了一个自由座谈会。当时参加会议的有唐山区县和华北地区的代表五六十人之多。王春青做了详细的笔记,在这上面赫然记载着:“1976年7月22日至8月5日,京津唐渤张地区有5级左右的地震,下半年到明年可能有七八级地震。”7月21日,王春青回到青龙县,他立即向县科委和县革委会办公室作了汇报。当时县里正筹备24日召开的全县农业学大寨干部会议,县委书记冉广歧得知情况后非常重视。1976年7月25日晚,县常委会议进行了专门研究和部署,当天还召开了全县电话会议,并在800人农业学大寨会议上作了震情通报,宣传了防震知识。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地震发生。离7.8级震中仅445公里,离7.1级震中仅60公里的青龙县房屋倒塌损坏18万间,除一位老人震后因惊吓死于心脏病外,全县无一人伤亡。他们与外界恢复通信后接到的第一个电话,就是这样一句感复杂的询问:“为什么你们搞了防震,而我们却一无所知?”

可见,做好预防对于最大限度减少突发事件中的人员伤亡是有非常重大意义的。

5.要树立危机始终与人类相伴的意识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各方面的危机意识的警言始终不绝于耳。

在德国奔驰公司董事长埃沙德·路透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巨大的恐龙照片,照片下面写着这样一句警语:“在地球上消失了的,不会适应变化的庞然大物比比皆是。”

通用电气公司前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韦尔奇说:“我们的公司是个了不起的组织,但是如果在未来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就将走向死亡。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时候达到最佳模式,回答是永远不会。”可不是么?2008年肇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在转变成经济危机之后,通用电气公司一夜之间变成了涸辙之鲋,岌岌可危,能否在这次危机中挺过去已经身不由己,而只能寄希望于美国政府的救助方案。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庞大是举世皆知的,但因为缺乏对突发事件或危机事件的预见眼光、防范意识和处理能力,不小心也使自己沦于风雨飘摇之中了。

微软公司前总裁比尔·盖茨的一句名言是:“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

作为华尔街上的巨无霸之一, 拥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在美国抵押贷款债券业务上连续40年独占鳌头。但在信贷危机冲击下,公司持有的巨量与住房抵押贷款相关的“毒药资产”在短时间内价值暴跌,将公司活活压垮。被称为“债券之王”的雷曼兄弟,从无限的光荣岁月走到破产的凄凉境地,不但给它的股东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引发了所谓的“金融海啸”。雷曼兄弟的倒塌,是和自2007年夏天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分不开的。

面临公司破产的凄凉前景,雷曼兄弟公司在曼哈顿纽约时报广场附近第七大道的总部门口在2008年9月14日夜间人来人往,不少公司员工携带着纸盒子、大手袋、行李袋甚至拉杆箱走出大楼,更有一些人低声哭泣,相互拥抱道别。大楼对面,各电视台的直播车排成一排。

雷曼兄弟公司曾是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它的破产正是危机意识丧失、危机管理匮乏的产物。如此强大的公司尚且招架不住未加防范的危机事件和突发事件的猛烈袭击,其他中小公司就更不可掉以轻心了。

海尔公司总裁张瑞敏在谈到海尔的发展时用一个字来概括他这些年的感觉——“惧”。他把“惧”诠释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他认为市场竞争太残酷了,只有居安思危的人才能在竞争中获胜。

“不要忘记,我们是私营企业,私营企业是多么脆弱啊!”“我想把三株的体会、经验和教训告诉大家,希望引起大家对危机管理的重视。”这是三株总裁吴炳新经历了三株生死劫难后最想说的三句话。

更有甚者,华为集团的老总任正非告诫员工说:“我们今年可能活不成了。”

而更有意味的是天津大海食品有限公司1997年开业庆典时挂了一条横幅,上书“今日开业,何时倒闭?开业大愁”的警语。正是在这种警语的提示中,该公司的危机管理大见成效。在开业以后的三年中,公司以其高质量的产品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不断扩大自己的顾客群,名声大振,生意兴隆。

以上是一些成功人士说出的令人触目惊心的名言,这是在告诉人们一个严峻的事实:危机无处不在,它就像影子一样时刻不离我们的左右。

政府和企业在管理活动中就像人一样,是一个运行有序的有机体,有思维有行动,有它的优势所在,也有其薄弱环节。因此,对每个组织和个人来说,“出错”是在所难免的事,不单单是可能的问题,而是早晚的问题。要想不让危机事件或突发事件影响到组织或个人的发展甚至生存,就必须加强对危机的管理或对突发事件的管理,要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观念问题。

2004年4月22日,华为公司承建文莱NGN网络的一个研讨会在文莱最豪华的酒店举行。文莱商用网络,是目前全球最大的NGN网络之一,此次研讨会也是华为承建的文莱NGN下一代网络的开通仪式,举杯庆祝时,华为总裁任正非说:“我们今年可能活不成了。”

此时华为总裁任正非所掌管的华为公司在国际上的业务份额是NGN市场份额13%,为全球第二;ADSL市场份额32.9%,全球第一;2001年至2003年的全球交换机新增市场份额32%,全球第……但在这时候,他却说出了这么一句话。

这是任正非在故弄玄虚吗?

如果站在今天这个风云变化的时代,我们看一看身边的世界,也许,无论是政府、企业和个人都有和任正非一样的感觉。

1972年,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充满废物矿渣的野牛水坝破裂,125人死亡,野牛矿业公司因曾将矿渣倾倒至该水坝受到654名受害者的指控,从而引发公众对其社会公德的怀疑,使得其生产经营每况愈下;

1997年起,三株集团和湖南常德消费者打了长达两年的官司,虽然胜诉,但年销售额直线下降;

2001年,美国“9·11”恐怖事件及其余波,使如日中天的美国经济如履薄冰,也让自以为安全的美国乃至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强烈地感受到:危险就在身边;

2003年,一场SARS让全世界的人再次领略到危机到来时的恐慌;

2004年4月19日,麦当劳前掌门人吉姆·坎塔卢波因心脏病发作去世。20日,就在他尸骨未寒之时,已经有人开始批评麦当劳,并表示坎塔卢波的猝死就是因为食用太多汉堡包、薯条的结果,不用说,麦当劳又要经受新一轮人事危机和产品危机的考验。

所有这些危机都是在人们事先毫无警觉的情况下发生的,当人们知道的时候,危机已经在肆虐妄为了。

能有什么比威胁生存更可怕的吗?正是因为危机有很大的危害,每当谈及华为的管理时,任正非总是说“活下去才行”。每年华为都把“活下去”作为部门管理人员日常危机管理的前提;把“活下去”作为每一位员工的工作目标——这也是任正非总裁对每个华为人的要求,他经常说:“我们今年可能活不成了,对手的研发队伍可能已经掌握了比我们更好的技术;对手的新产品可能已经在发往商家的途中了;对手的销售队伍可能已经和我们的老客户在商议挤掉我们的产品……你们必须要这样想,时时刻刻要这样想,只有这样想,你们才会知道接下来该干什么了。”

不仅是华为的管理者,任何一个有远见的领导者都会把危机感时刻提在耳畔。因为社会竞争太激烈了,环境变化太快了,消费者愈加地注重自己所获得的权利了,如果你还想要保证自己的生存条件的话,就得时刻提防着危机这个恶魔作祟捣鬼。

二、建立突发事件的预防体系

最有效地抵御危机和突发事件的方式就是在危机到来之前,建立起有效的预防体系和应对机制,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任何危机事件或突发事件在发生之前都有一定的预兆,如果感受不到这种预兆,也可以根据科学的分类把危机事件和突发事件归纳为若干种类别,包括其各种可能性的爆发方式、表现方式和危害结果,而后统筹兼顾、按图索骥、因事制宜、因势利导,并据此设置机构、确认责任、建立制度、制订方案,做到组织落实、人员落实、制度落实。这种落实本身就是对危机事件或突发事件的有效预防和应对。

1.让突发事件进入管理者的神经系统

最高明的危机管理,不在于危机形成和爆发以后的干预,而在于管理者的头脑中永远保留一根防范突发事件的神经,在于在危机尚未形成和爆发之前有效排除可能导致危机的种种可能性,也就是危机的预见和预防。要预防危机,首先要将所有可能的突发危机事件—一列举出来,考虑其可能发生的后果,并且估计预防所需的花费。这样做可能很费事,但却很必要。因为组织内的任何一个人、一个环节的失误或疏忽都可能将整个组织拖入危机之中。

同类推荐
  • 财富浪潮:美国商业200年

    财富浪潮:美国商业200年

    “铁路大王”、“钢铁大王”、“石油大王”的成长秘诀,世界500强公司数量、GDP排名均为世界第一的美国商业迅速发展路径。冒险家和资本家共同掀起创业投资的滚滚热潮,在经济危机中力挽狂澜,催生一批富豪,超级富豪顺势而生。
  • 小公司做大做强24招

    小公司做大做强24招

    本书重点介绍小公司做大做强之道,列举出24招制胜秘诀,近400条成功经验,其中包括:创业之道、防败之道、战略之道、执行之道、制度之道、人事之道、生产之道、采购之道、财务之道、薪酬之道、降本之道、文化之道、营销之道、产品之道、定价之道、通路之道、电商之道、品牌之道、推销之道、创新之道、情报之道、关系之道、聚焦之道、竞争之道等,内容全面系统,精简扼要,实践性强,可以说是公司管理者走向成功之路的良师益友。
  • 剑客马云 刀客史玉柱:创业双雄的财富传奇

    剑客马云 刀客史玉柱:创业双雄的财富传奇

    在瞬息万变的生意场上,穿梭着忙碌的身影,演绎着成败的故事。虽然商人“无利不起早”,但那些充满利益与道义、肯定与争议的江湖恩怨,却能或深或浅地折射出人性的光环,也可从中或隐或现地透露出企业家独特精神世界里最深邃的内涵。
  • 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信贷风控的制度与文化(中外经济比较研究)

    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信贷风控的制度与文化(中外经济比较研究)

    民营中小企业信贷是一个长期困扰银行业的老大难问题,对此,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从历史回顾和文化比较的角度,对当代银行业风险控制的理论误区和现实困境进行了全面梳理。本书认为,当前所引入的美国量化风控技术在中国银行业不过是“聋子的耳朵”;民营企业家做假账是一种(美国信贷风控)制度与(中国)文化错位的结果,一个现实的无奈;在中国发展美式征信业和大数据分析是死路一条。作者强调,立足传统钱庄的风控模式及其背后的中国文化传统,才是重构银企关系和银行风险管理的源头活水。本书还可以被看成一本比较文化学的著作,作者通过对美国银行和中国钱庄信贷风控模式的差异进行文化溯源,对西方的契约主义精神和中国的礼让忠恕之道做了具体而微的解读,并呈现二者是如何分别影响中西方经济制度的演化和建构的。对经济制度做文化的解读,在制度变革中坚持民族文化自觉,是作者多年来所坚持努力的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是作者四年前出版的《从家族主义到经理主义:中国企业的困境与中国式突围》一书的姊妹篇。
  • 打开文化管理之门:企业文化调研理论与实践

    打开文化管理之门:企业文化调研理论与实践

    本书为企业文化调查研究的专著,具有较强的开创性、基础性和应用性。全书20万字,主体内容由调研计划制定、调研计划实施和调研资料诊断三章构成。对于企业文化调研的特点、调研课题的提出、调研内容的确定、调研方法的选择、调研计划的确定和落实步骤、问卷设计、活动组织、资料收集,以及审核与整理、分析与诊断、报告与落实诸问题,从通俗易懂、简明扼要、有效便用的角度都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本书还附有四篇分量较重的企业文化调研报告,是对企业文化调研理论的进一步阐述,也是企业文化调研的现实应用案例。正如“文化力研究第一人”贾春峰先生所言,本书不仅是以徐文中院长为首的课题组殚精竭虑、不辱使命的智慧结晶,也是读者,特别是企业界相关部门及企业文化工作者的“必读”和“向导”。 一本《企业文化调研》在手,犹如握有一把打开企业文化建设之门、打开企业文化管理之门的金钥匙。
热门推荐
  • 枕上欢:妖孽狼君请上榻

    枕上欢:妖孽狼君请上榻

    大白天的,不堪入目的一幕落入她的眸底,说好的深爱沦为一场笑话,他适时出现,“女人,做我的王妃。”她贱贱的成为他的妃子他的玩物,他看似宠她入骨,却从不许她怀上他的孩子。后来她才知,失了心的女人最傻,没了心的男人最是无情……
  • 深渊生存守则

    深渊生存守则

    无尽的深渊,命途多舛的异世人族,拯救或许是使命,也或许是对于自我的救赎,周侍坦然面对这一切,把人族带出了绝境!
  • 殇月记

    殇月记

    二十二世纪的世界顶尖杀手意外身死,穿越到了碧云大陆凤翔国的尚书府三小姐身上。什么?!痴傻的三小姐变成了冷面煞星?!什么?!!废物三小姐是无敌鬼才?!什么?!!!那个冷如寒冰的冥王竟然喜欢上了冷面煞星!还对她穷追不舍!!连自己的高冷范儿都不要了,变成了妖孽小奶狗!!!吃瓜群众惊呆了!这个瓜也太大了!瓜瓜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小月儿,你看看我,这是你最喜欢的红色~”某男穿着一身火红的衣袍在她面前晃来晃去……【桃花新手,不喜勿喷哦!】
  • 汪曾祺经典

    汪曾祺经典

    本书从汪曾祺先生创作的大量小说、散文中精选而成,最早的写于四十年代,大部分写于后半生,风格从华丽归于朴实,技巧臻于至境。本书选编原则紧紧围绕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帮助中学生扩大阅读、精深阅读,提高文学修养。本书由特级教师精选目录,精心出版。
  • 魔法平行空间

    魔法平行空间

    魔法是能量守衡的破坏者,也是能量守衡的创造者,一本书改写一段人生,一段一人生成就一本好书。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四大名捕大对决(又名四大名捕走龙蛇)14:金钟罩

    四大名捕大对决(又名四大名捕走龙蛇)14:金钟罩

    江湖多年无事,“武林四大家”暗流涌动。“西镇”蓝元山约战“北城”周白宇:于谈亭一会,决战胜负,确立主从。周白宇以必胜信念,白衣赴会,却只是拉开变局序幕……美人计,谁为谁筹划?九宗名媛奸杀案,出自谁手?什么样的阴影推动作恶?两河武林第一世家习家庄庄主习笑风神智失常,伤妻屠子、狎妓逐弟,一时间人人侧目。
  • 回到65年

    回到65年

    讲述张来根回到65年的悠闲生活,怎样利用空间加异能改变家里生活条件。空间异能只是补助,不会详细介绍。65年开始收集资本,到78以后主角开始圈钱,花钱。
  • 请说我美

    请说我美

    痛快并细腻,热烈而温情,情感记录者琦殿七年成长倾情书写,给失意者力量,令伤心人不孤独!这个世界被胖瘦限制、被外表主宰,但不管外貌变成什么样子,永远都要觉得自己是美丽的、自信的、充满能量的。无论你是谁,有着一张怎样的脸和如何的社会地位,我希望你永永远远爱护自己,而非鄙薄自己,拥抱自己,而非离弃自己,不要被轻易地规定和物化,不要从受害者变成施加暴力的人。
  • 健康是最大的财富(健康篇)

    健康是最大的财富(健康篇)

    健康,不只是身体的健康,更重要是心理的健康。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