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65900000007

第7章 张恨水风雨飘摇中创办《南京人报》(3)

12月6日,《申报》第二版以《日机大队袭京》为题,副题为《中山门外至西华门大街,贫民区域被炸惨不忍睹》,报道如下:

12月5日上午11时10分,日机大队袭京。在逸仙桥东右手方河岸一带,掷弹及爆炸弹20余枚。记者适行过该桥,见日机六架迎面自紫金山上空飞来,过中山门时,突然降低,肆行投弹。同时另有日机两架,自低空掷下形如皮球之硫磺弹10余枚,如流星下坠,在阳光中反光刺目,弹丸落处,砰然数响,在前方约30码外,民房数栋立时起火,转瞬间复见长形汽艇数个,随爆炸弹蹒跚坠下,于是爆炸声与墙倒声齐响,有如迅雷贯耳。同时火舌烟柱冲入天空。

如是一二分钟后,则闻妇孺痛哭嘶叫之声,阵阵袭来……

八、新闻大军聚首重庆

1.在防空洞里点菜油灯写稿子

1937年11月,随着国民政府的内迁,原在各大城市的全国性的报社、通讯社相继迁入重庆,其中也包括南京大量的新闻采编人员。抗战时期的重庆由此汇聚了全国和世界上的许多知名新闻人。

1938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唯一公开发行的党报《新华日报》从汉口迁来;1938年1月15日,南京《新民报》率先来渝出版,紧接着,《南京晚报》《中央日报》《扫荡报》、中央通讯社从南京迁来;《时事新报》从上海迁来……美国合众社、法国哈瓦斯社、德国海通社、德新社等在重庆派驻了新闻办事机构;美国《纽约时报》《时代周刊》,英国《泰晤士报》,苏联《消息报》等也派出记者,先后来到重庆。

据统计,抗战期间重庆报业最鼎盛时,有23家报纸同时出版,12个通讯社同时发稿,新闻工作者约五六百人。这些报纸虽然所执立场不一,但在团结抗战这个大方向上却是一致的,他们本着国家民族的利益,同仇敌忾,为宣传抗日、鼓舞士气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时重庆的生活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战争带来的是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带来的是生活贫困,生活贫困带来的则是健康上的损伤。

经历过这场生死浩劫的学者贾植芳曾这样描述该时文人们的命运:……自1937年抗战开始,中国的知识分子就进入了另一个时代,再也没有窗明几净的书斋,再也不能从容缜密地研究,甚至失去了万人崇拜的风光。“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以文化革命改造世界的豪气与理想早已梦碎,哪怕是只留下一丝游魂,也如同不祥之物,伴随的总是摆脱不尽的灾难和恐怖……

新闻界的知识分子们饱尝了亡国之耻与切肤之痛。

在人力物力遭受巨大损失、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一线记者坚持采写大量团结抗战的报道,编辑发行人员确保报纸准时出版发行。他们用笔作武器,以报纸为大旗,向敌人发起了猛烈的口诛笔伐。这些编采人员顽强不屈的精神,也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重庆新闻界因此也成为抗日统一战线中一支重要力量。

2.“三张”重聚《新民报》

提到1938年来到重庆的南京新闻界,《新民报》是名气最响的,因为该报有张友鸾、张恨水、张慧剑与赵超构共铸了“三张一赵”的重量级报人,自然成为全国极有影响力的报纸。

张友鸾是中国报业先驱邵飘萍的弟子,其生前有着报人和作家的双重身份。他与南京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不仅主办了《南京人报》,而且写下了大量与南京有关的小说。我们找到了张友鸾的女儿张锦和她的丈夫李承邰,在她的回忆和讲述里,重现了报人张友鸾在重庆艰苦办报的经历。

张锦说,1938年初,张友鸾与张恨水一前一后到达重庆。张友鸾见内地撤退至山城的新闻界人士极多,不难组织一个办报班子,就问张恨水是否有复刊《南京人报》的计划,表示愿与他在巴蜀重打江山。张恨水听罢,长叹一口气说:“我对此厌倦了,想把更多的经历放在创作上。”旋即,张友鸾介绍张恨水与《新民报》总经理陈铭德认识,拉张恨水加入。接着,又在当地招了不少有理想的年轻记者编辑,郑拾风也是当时招聘来的练习生之一。

3.防空洞里写新闻稿

回忆起父亲张友鸾在《新民报》的办报经历,张锦印象最深的是防空洞和菜油灯:

记者夜晚写作,没有电灯,又买不起洋蜡烛,只好点菜油灯。而且又常受油价上涨的威胁,连菜油也不敢多添,能不点就不点,菜油还要炒菜吃呢。

重庆是有名的“火炉”,晚间温度也不低,报馆办公桌上的玻璃都热得发烫。

又因为电线被炸断而经常停电,每个编辑面前都放着一盏煤油灯,宛若伴着个小火炉,挥汗如雨地工作。

空袭一般是在白天,报社人员在防空洞内一呆就是几个小时,直到下午解除警报才能回到办公室。张锦说,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夜间空袭,报纸刚刚编辑完毕,空袭发生了。她说:

那时候,报馆编辑部在七星岗,我家在大田湾的三间破草房里,和印刷厂挨在一起。编辑部和我家两地相距二三十里路。那天,父亲和张慧剑、张恨水刚编完报纸,还没走出编辑部,空袭来了,大家赶紧躲进旁边的防空洞,这才幸免于难。

赵超构在给张友鸾赠诗中称其为“惨庐主人”

4.张友鸾住的茅屋被称为“惨庐”

在重庆的那几年,张友鸾一家的生活非常清苦。一家人住在大田湾,屋室极简陋,恰似一顶打满补丁的毡帽,张恨水赐屋名为“惨庐”,还给张友鸾取了个绰号“惨庐主人”。

“惨庐”屋顶是茅草铺盖,四壁是竹篱笆墙糊泥巴刷上白石灰。屋内有一间小书房,小到仅能容纳一桌一椅一凳的程度。

来了两位客人,主人便必须站立,而且其中一位客人必须等到关上了房门才能在小凳上落座,可见生活环境之恶劣。

孩子们吃的是“平价米”,带着浓重的霉味。“往后几十年里我都很害怕吃到发霉的米,小时候吃够了。”张锦说道。

张恨水先生的儿子张伍回忆起在重庆的8年生活,也同样对平价米印象深刻:

为了解决一家的吃饭问题,父亲每月要从《新民报》报馆背回几十公斤平价米。

报馆离我们居住的南温泉有40多华里路。

走这条路要在海棠溪搭船过江,还要挤公共汽车。挤车也困难,父亲就干脆爬山,徒步走过陡峭的山路,到家时气喘吁吁,一身汗水湿透衣衫。

在张伍的记忆里,张恨水在重庆的8年里,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终年穿着一件蓝长衫,洗成了蓝不蓝、灰不灰的破布片。每逢出席规模较大的会议,长衫有破洞,张恨水就套上一件马褂遮挡。

九、日军狂炸下各报被迫出联合版1.日军空袭重庆各报被迫出联合版重庆是战时陪都,在陪都这个大后方办报,实则不易。办报,在版面上国民党的新闻出版检查制度是极其严格的,一旦惹恼官方,轻则“开天窗”,重则停刊,甚至逮人。于是,不少报人转而采取了曲笔应对的巧妙战术,退一步运用社会新闻和副刊,揭露和抨击当局的恶政与社会病瘤。

与此同时,日军飞机空袭重庆,狂轰滥炸困扰难安。1939年5月3日、5月4日两天,日机连续狂炸,重庆各家报馆均遭重创,致使连续五天不能出版。陈铭德和邓季惺临时采用人力摇动印刷机,硬是赶印出10000多份8开小报在街头零售。

1941年6月7日,《新民报》总管理处遭到更大袭击,七星岗的四层楼房被炸毁,文件账册等完全化为灰烬,公私财物受损,多年的合订本全都付之一炬。《新民报》莲花池职工宿舍也惨遭弹袭。

2.抗战期间的战况报道大多来自中央社8年抗战中,在艰苦艰辛的环境中,报人们迅速快捷地将新闻报告传递给人们,让世界各国知道中国抗日战争。抗战期间,关于战况的报道,大多来自于中央社。当时,在中国抗战新中心武汉及其以后的重庆,以及抗战后方的长沙、昆明、香港等地的各家中国新闻传媒,承担起抗战宣传主力军的重任,但条件艰苦,难以采访与及时报道隔着战线的南京的最新消息。当时,《中央日报》《大公报》《申报》《新华日报》,以及各地方报纸,都大量采用中央社的新闻稿件。

《大公报》著名战地记者、1938年后转入《新华日报》担任编委会委员兼采访部主任的陆诒,在《随军记者之工作》中写道:“当时大部分关于战争的通讯,皆由中央通讯社随军的同业拍发。”

1937年底,中央社总部内迁至汉口保华街62号武汉分社所在地;1938年10月,日军逼近武汉,中央社总部又迁到重庆铁报街2号。据记载,1938年,中国国内多家通讯社先后停办,其他一些民办通讯社和报社虽也向各地派遣记者,但因通讯手段落后及人力、物力限制,在报道新闻上无法与中央社相匹对。中央社以其特殊的地位与条件,充实先进的电讯设备,扩充人力、物力,继续扩大新闻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变成了一只废墟里飞出来的凤凰,凌霄而起”。据统计,战时中央社“平均每天收电文约3万字,发电文约1万5千字”,成为战时中国最大的新闻通讯机构。

3.《南京晚报》出书记述日军南京大屠杀惨况在南京市民中有很大影响的《南京晚报》,于1937年11月撤到重庆,继续以原报名出版,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迁回南京。该报一直关注着沦陷的南京,但开始也得不到南京的任何消息。直到1938年以后,该报才像抗日大后方的许多报刊一样,对南京大屠杀进行报道与揭露。

该报还于1939年11月25日以“南京晚报社出版部”的名义,出版了一本署名“白芜”的著作《今日之南京》,记述了日军南京大屠杀及其以后一年来南京的悲惨状况。

国民政府机关报《中央日报》,1937年12月1日在南京停刊后,由总主笔周邦式、总编辑张客公、总经理贺壮宇率领部分员工,于1938年1月1日在湖南长沙副刊出版,编号继南京《中央日报》的停刊号3404号,为3405号,日出一大张两个版面。1938年9月1日,该报再迁至重庆出版,长沙版则改为分版。报社的社长一直由程沧波担任。

同类推荐
  • 红楼大贵族

    红楼大贵族

    头戴簪缨,遍览众钗,坐看王朝兴衰成败,终成一代风流大贵族。
  • 戏说和珅

    戏说和珅

    和珅这个官,清朝这个场,其实就是个封建官场江湖。和珅那么大个官儿,真的就如清史记载,十天半月就被嘉庆下旨,自缢于狱中了吗?草民造反,也不至于那么快就定罪正法吧,总要审理一下吧。这样惩治贪官的速度,匪夷所思,古今难觅,却毫不现实。新君新天下,更不可能这样,哪怕和珅死一万次都不足惜,也更加要有章有程,有理有据,以理服人,从而警示世人。就把本书当野史看看吧,说多了也不好。如知详情,请细细品味戏说并不一定是戏说,即使是改编也不一定是毫无根据的颠覆之作——《戏说和珅》
  • 这个夏朝有寒流

    这个夏朝有寒流

    别人穿越,都是到繁华盛世,而悲催的姬然竟穿越到了奴隶社会——夏朝。带着神兽,踏上穿越之旅。姬然带你领略夏朝风土人情,风云变幻.....
  • 李白打天下

    李白打天下

    李白穿越三国,混搭曹植。看两人如何以文会友,舞转乾坤。
  • 三国之武耀山河

    三国之武耀山河

    汉末乱世,群雄并起,争锋天下。这是一个英雄豪杰层出不穷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武将炼体魄,兵戈舞动,一击可开山断河;文臣修灵魂,谈笑间可呼风唤雨,魂游九天。来到这个与记忆中不一样的汉末三国,且看袁耀如何扫八方,定山河,掌天下权,卧美人膝。交流群:麒麟军(678246952)
热门推荐
  • 职罪一刻间

    职罪一刻间

    罪犯的世界,很小,是一个真实残酷的地方,无信任可言,只能相信自己,暴力,恶行,骗徒,逃犯……这是一个巨大的牢笼,监狱。
  • 末世黎明之信仰守护

    末世黎明之信仰守护

    楚黎重生了,变成一颗柳树。还没明白怎么回事,末世就来了。随着丧尸,变异兽,远古生物一个个粉墨登场,人类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掠夺。看着绝望哀嚎而无助的人们,楚黎表示,还是柳树好啊。至少不担心会被饿死。每天睡睡觉,看看风景。本来想当条咸鱼的,当救了一个人之后,楚黎发现,救人上瘾了。楚黎:我才不会认为是那该死的虚荣心作祟,守护人类只是因为我是一棵善良的大柳树而已。对,就是这样
  • CSGO之全能指挥

    CSGO之全能指挥

    2014年也是CSGO第二届Major举办年,云麟率领他的队伍一路披荆斩棘,成功晋级。粉丝称他为战术大师、狙神、枪神、沙鹰之王。然而黑粉却称呼他为捡漏王、专业P90、运气吊渣天。可云麟只说一句:“成王败寇,不择手段,在所不计,能赢就行。”本书会着重讲述比赛,战术。以及北美无法晋级major决赛,和当初故意输掉比赛骗取皮肤等事。
  • 泪洒芳华万世缘

    泪洒芳华万世缘

    一场史无前例的灾变,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灾变以无法控制的速度吞噬着整个人类的生存,继而粮食短缺,食不果腹,百姓易子相食,甚至有人为食的部族出现…各路诸侯各剧一方,以自己的方式生存!一段穿越,一场奇缘,一世爱恋,一场腥风血雨的角逐,见证一场惊涛骇浪的传奇!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万灵教

    万灵教

    摩域,一个奇妙的地域,一个修炼者的梦想天堂。万灵教是摩域一个很小的宗教,由于摩域四派联盟认为万灵教扰乱了摩域的修炼界,故而进行了围剿。万灵教教主率领教徒抵御失败,驻地沦陷,极少数教徒逃生,竭尽全力的奋力搏战摆脱追杀……
  • 我愿与你并肩而行

    我愿与你并肩而行

    学生时代纯纯的暗恋是最美好的喜欢。——整理电脑发现自己上学时候随手写过的小文章,可能不够成熟,不喜勿喷哈
  • 腹黑男神宠上天

    腹黑男神宠上天

    莫锦途,在江城是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他的势力纵横官商。人人皆说,他跺跺脚,整个江城都要抖上一抖。传闻他做事心狠手辣,嗜血阴险,又俊美非凡,风度翩翩。可就是这么一个人,他居然告她强暴!时遥对着带了里几十个保镖过来要求她负责的男人,忽然觉得不想活了……居然说他是第一次,难道她就不是第一次了?时遥咬牙切齿:“真是日了狗了!”莫锦途眯了眯那双漂亮到极致的丹凤眼,不紧不慢道:“你说什么?”身边的保镖都为时遥默默地捏了一把汗……
  • 我真的真的喜欢你

    我真的真的喜欢你

    这或许是一个关于喜欢的故事。他们之间是欺骗?还是你情我愿的交易?
  • 为人处事的超级技巧

    为人处事的超级技巧

    急事,慢慢的说;大事,清楚的说;小事,幽默的说;没把握的事,谨慎的说;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做不到的事,别乱说;伤害人的事,不能说;讨厌的事,对事不对人的说;开心的事,看场合说;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