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82700000006

第6章 电视艺术的审美历程(3)

这个时期播出的电视剧都是直播剧,由于是实况直播,电视观众从屏幕上看到的,与演播室的演播是同时的。所谓直播,就是表演、制作、播出要在同一时间完成,这种一般由两、三台机器完成的电视直播剧有其自身的美学特征。在整个直播过程中,导演指挥全局,摄像师根据导演的要求摄制镜头,演员按照情节规定进行表演,导演通过导演台将镜头构成连贯的画面,同时将节目从剧场和演播室直接播送出去。这种表演、拍摄、制作、播出一体化的方式,在艺术上和技术上的难度是前所未有的。这种直播的方式有点像在剧场里指导戏剧拍摄,是戏剧在演播室的搬演,摄像机成为第一观众,经过导演的远近景的切换完成了新的组合,所以这个时期的电视艺术更多的是传承戏剧的美学特征。“当时人们曾把电视剧的特点概括为:‘一条主线,两三个景,四五个人物,七八场戏,六十分钟,二百个镜头’由于场景集中,镜头变化不如电影自由,更多地依靠对话来塑造人物,交代情节。从这些特点来看,当时的电视剧更接近戏剧。”[陈志昂著《中国电视艺术通史》,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4月版,第5页。]但是演播室毕竟不同于剧场,摄像机的镜头捕捉和导演的调度切换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电视艺术自产生的那天起,就有着不同于戏剧的创作方式,这种演播室直播的方式,为导演提供了艺术上较大的创作空间,摄像机可以根据导演的设计自由移动,从而获得更多的角度和运动镜头。因为是表演和播出同时进行,所以让人更有真实感,即便是演员的失误也会一目了然,特别是不同于剧院的观看,近景镜头、特写镜头、远景镜头的导演重新选择和组合实际上已经在渐渐形成电视艺术语言自己的美学特征,虽然是雏形,但电视本体语言已经在渐渐形成。电视艺术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决定了它是站在其它艺术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早期的电视没有录像和编辑设备,所以文艺节目在制作上也采取和电视剧基本一致的制作和播出方式,一般会在剧场或演播室进行拍摄和现场直播。这种直播也和制作电视剧时一样,一般用三台摄像机,面对舞台放置在左、中、右三个距离不同的机位。导演根据剧情、场面调度、演员表演等需要,从三台摄像机送来的画面中进行选择,使观众可以看到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观众在家中的电视机前,体会到了无需亲临现场却胜似现场的现场感,这无疑给人们的娱乐生活带来了一场空前的革命。当中近景、特写出现在观众眼前的时候,这种胜似现场的感觉是油然而生的,因为即便在剧场,也不会有如此贴近清晰的效果,所以说电视艺术带来的是一场空前的视觉艺术的革命。“1958年6月26日,北京电视台进行了第一次剧场转播,充分发挥了电视纪实传真的特性,让电视观众在同一时间内收看到了剧场演出的现场实况。当天转播的内容是革命残疾军人演出的一组文艺节目。此后如梅兰芳主演的《穆桂英挂帅》,尚小云主演的《双阳公主》,马连良和张君秋合演的《三娘教子》,张君秋、叶盛兰和杜近芳合演的《西厢记》等,都是通过剧场转播与广大观众见面的。”[张凤铸主编《中国电视文艺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19页。]从这个意义上,电视文艺还只是舞台演出的搬演,更多的只是承担着简单层面的传播媒介的作用,但是从美学角度讲,即便是这样简单的搬演毕竟带来的也是完全不同于剧场的欣赏效果。

当然,无论是直播剧的直播还是文艺节目在演播室和剧场的直播,其技术条件都是相当简陋的,特别是直播剧的形式,从最初产生开始,其时空的局限性就是很明显的。时空的局限性是直播电视剧无法克服的弱点,因为对于戏剧来说,转场可以用幕次来区分,而电视剧的场景转换就是用镜头语言区分,但是直播期间,多场景的转换的确是个挑战。1959年,北京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部多场景大型电视剧《新的一代》,在剧中,女演员前一个镜头在校园,时间是夏天;下一个镜头,时空发生了转变,时间从夏天转入冬天,空间也从校园移入教室,在直播条件下,女演员要迅速从第一个场景跑向另一个场景,在跑动中完成形象的塑造,边跑边穿上厚棉袄,尽管跑得气喘吁吁却还要若无其事地进入下一个情境。[陈志昂著《中国电视艺术通史》,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4月版,第19页]所以,电视剧的继续发展,这种直播剧的时空局限性是一定要克服的,这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但是它带来的影响却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问题,只有在技术上超越,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才有望成功。在电视剧的初创期,戏剧美学给予了有力的支撑,是电视剧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然而也不可避免的,戏剧不同于电视剧,它在滋养着电视剧的同时,也束缚了电视剧的发展。

处在直播剧时期的电视工作者为了克服这种时空的束缚,也有一些技术上的探索,尝试借鉴电影的方式用16毫米胶片的摄影机进行辅助拍摄,将拍摄完成的外景镜头经过剪接与演播室的直播相切换。但结果因为电影画面与电视画面的画幅比例不同、清晰度不统一,再加上外景镜头的真实性和演播室内的虚拟性的不和谐,让人觉得风格不统一而难以进入电视剧的情境之中。尽管,这种探索看似是失败的,其实是有着深远意义的,这是电视剧生成和发展的美学探索,对于记录历史、刻录时代有着比艺术本身更深远的意义。尽管直播的形式在技术上有种种简陋之处和不足的地方,但毕竟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就这样诞生了。

电视艺术的审美始终和电视艺术的艺术方式和技术方式是分不开的,技术方式决定着艺术的可能性,艺术方式又充分发挥着技术的优势。在这个时期,电视艺术的制作播出主要采取直播的形式,无论是电视剧还是文艺节目,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都只能采取这种方式。作为新的媒介形式所承载的艺术形式,电视艺术在这一阶段成为人们进行阐释国家政策、宣传党的意识理念的主要手段,所以他的宣传、教育功能重于审美娱乐的色彩。作为艺术形式,还没有形成太多的自己独立的美学特征,而是更多地从其他传统艺术中获得滋养,并在艺术传统上传承和发展,戏剧美学成为这一阶段电视艺术主要的美学支撑。

但作为中国电视艺术审美萌芽阶段,我们不应忽视的一点就是,由于这一时期技术的局限,电视艺术在照搬其他艺术形式的同时,有意无意之间将电视“流”媒体的概念,作为电视审美最为基础的特性,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并逐渐完善。之所以“流”媒体作为电视审美的特性,是因为电视在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状态下,它最终的局限是时间。而一旦时间的局限解除,电视进入付费点播的方式,电视将最终成为“窄播”,即所谓的分众传播。在这里时间的局限,一方面可以改变其他艺术形式的内在结构及表现方式,另一方面可以将时段的概念加以强调,在播出的编排上形成自己的规律,即电视的播出特征。这一时期中国电视艺术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更多的表现在后一个方面,以直播的方式记录和复制出其他艺术形式,但以自己的方式在相应的时间局限下传播出去。这种不同于平面媒介与广播媒介的新的传播方式,实际上就是电视艺术美学存在的最为重要的基础。

二、文革期间:电视艺术的审美窒息期

1966年到1978年是电视艺术发展的停滞期,也是电视艺术的审美窒息期。在这个特殊的中国黑暗之夜,刚刚起步的电视剧艺术和其它的艺术一样命运多舛,如果说在电视艺术的第一阶段,电视艺术还在自身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上做了很多的探索和尝试,那么这个阶段的电视艺术则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完全成为了政治宣传的工具和武器,艺术的审美功能完全从属于政治功能,电视艺术的发展不是遵循艺术规律,而是根据政治的需求,成为宣传教育的传声筒。

1965年12月,中央电视台开始使用录像设备,录制的第一个节目是相声《女队长》。这是我国第一次使用录像播出文艺节目,使电视文艺在时空上初露了新的发展前景,录播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电视艺术发展的前景,然而十年浩劫却彻底打破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

1967年北京电视台用录像设备拍摄播出了一部黑白电视剧《考场上的斗争》,这部电视剧是“内容上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的电视剧,既是北京电视台在十年‘文革’中拍摄的唯一一部电视剧,也是我国电视剧史上惟一一部用录像设备拍摄的黑白电视剧。然而遗憾的是,在这部电视剧中,舞台剧的痕迹依然清晰可寻,全剧在创作观念、场景转换、情节设置、表现手法上依旧没有跳出直播时期的旧框子…”[高鑫、吴秋雅著《20世纪中国电视剧史论》学苑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第15页。]这部利用了先进技术手段的电视剧,在艺术和美学上却几乎没有任何新的探索,完全按照直播时期的创作思路,即舞台剧的表演和创作模式,对电视艺术自身的审美思维把握没有任何进步可言。从这部剧的创作上,折射出了这个时代电视艺术精神性的匮乏和艺术性的苍白。

但是这个阶段在技术上的发展有可以提起注意的地方,技术的革新和进步为后期电视艺术的恢复和再度腾飞提供了可能性。在1967年,我国就拥有了磁带录像设备,《考场上的斗争》就是运用这一先进技术拍摄的,这是中国电视史上第一部不采用直播而采用黑白录像设备录制的电视剧。1973年以后,中央电视台引进了彩色录像设备和彩色转播车,电视节目渐渐从直播阶段向录像阶段过渡。这次技术的改变带来的又是一次质的飞跃,它从根本上改变了电视文艺的制作和播出。录像技术的采用,使电视文艺节目不再像舞台演出那样成为短暂的瞬间,而是可以制成录像予以播出、重复播出并且作为资料保存,另外,有了具备能够进行后期加工的条件基础,艺术上的精益求精也就成为了可能。这不仅提高了电视文艺节目的生产力,而且保证了电视文艺节目质量的稳步上升。

就像胶片剪辑的出现使电影语言的形成成为可能,电视从直播到录播为电视艺术的成长提供了又一个重要的机会。因为录播意味着电视艺术可以从对其他艺术的简单复制与记录的局限中解放出来,而随着视角的变化,从根本上将其他艺术形式的内在结构重组,形成适合电视播出方式的表述形式。尽管这一时期的电视艺术在内容的表达上呈现出单调与空洞,但在技术手段的发展与进步,为中国电视艺术的成长仍然提供了最为重要的积累。

第三节电视艺术的审美渐成

1978年到1987年是电视艺术的复苏期,也是电视艺术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的回归和苏醒阶段。文革结束后,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使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1979年的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邓小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国的电视事业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电视事业进入了迅猛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CCTV),各省级电视台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创办;1983年3-4月,中国“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四级”是指中央、省(中央直辖市、自治区)、省辖市(地区)、县四级行政划分。],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根据《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统计,在这个阶段,观众的数量也随着电视机的逐渐普及而几何数量的增多,1979年,全国电视机拥有数量达到485万台,1982年达到2761万台,1987年达到1.2亿台,拥有电视机家庭占全国总户数的47.8%。1978年,中国观众仅有8000万,而到了1987年,电视观众已经达到了6亿,占全国人口总数56%,[参见《1988年中国广播电视年鉴》]中国一跃而成为世界上电视观众数量最多的国家。

同类推荐
  • 西乐鉴赏手册(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

    西乐鉴赏手册(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

    本书主要从以下阶段的鉴赏讲述西乐的发展: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巴罗克时期的音乐、十八世纪的古典主义、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二十世纪等。
  • 中国类型电视剧研究

    中国类型电视剧研究

    《中国类型电视剧研究》由十二章组成,分别从学理和实践的层面对十二种主要类型电视剧,即都市言情剧、青春偶像剧、谍战剧、家庭剧、历史剧、儿童剧、农村剧、民工剧、西部剧、军事剧、灾难剧、“红色经典”改编剧展开了多元的思考与探讨。不仅梳理了这些类型电视剧的发展轨迹、生成语境、影像风格衍变规律,还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态势。同时为便于读者阅读和学界、业界同仁的进一步研究,每章后还附有该类型电视剧主要作品年表。
  • 艺术哲学提要

    艺术哲学提要

    《艺术哲学提要》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智慧美学的世界视域会通研究》(项目编号12YJA751018)的阶段性成果。该成果在借鉴和消化中国智慧美学非二非不二思维方式和无所执著、明白四达生命智慧的基础上,围绕艺术哲学有史以来形成的诸多主要标志性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艺术的观念、性质、起源、类型、结构、创造、鉴赏、品格、功能等艺术哲学基本问题,高度凝练和阐发了艺术哲学旨在发明无善无恶、无关无丑、无真无假之原始本心的学术宗旨及艺术旨在为人们提供诗意地栖息的场所,启发人们获得无所执著、周遍含容、平等不二智慧关学精神的终极目的。对人们重新反思有史以来艺术哲学诸多基本命题、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等,建构具有世界视域、中国精神的艺术哲学研究新格局,富有极其重要的尝试和启发意义。
  • 李希凡文集(第五卷):艺术评论集

    李希凡文集(第五卷):艺术评论集

    《李希凡文集(第五卷):艺术评论集》共收录作者关于艺术评论方面的文章83篇。主要为两个部分:一是在作为被*钦点的“小人物”登上历史舞台之后,李希凡先生从1955年至1986年在《人民日报》文艺评论部工作期间,发表的大量文艺评论以及戏剧电影评论文章。二是1986年后,李希凡先生出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担任《中华艺术通史》总主编,他对于《通史》的编纂、革命历史题材剧的改编、古典名著的影视改编等,发表的颇有影响的文章。
  • 电影的故事

    电影的故事

    《电影的故事》从电影本身、电影的拍摄、电影的编导到电影的票房等,为你揭开关于电影的一个个谜团。电影到如今已走过了百年,从最早的无声电影到如今的有声电影,从传统电影到商业电影,光与影的结合、文化与人性的碰撞吸引越来越多的电影人为之癫狂。如今,在中国电影市场欣欣向荣的背后,究竟隐藏了多少不稳定因素?如今又有几个电影人还因初心而拍摄电影?又有几个电影人可以坦诚面对口碑欠佳的作品?中国电影人需要努力的方向又在何方?看车径行导演用犀利文笔为你一一解读。
热门推荐
  • 空间重生之暮上铅华

    空间重生之暮上铅华

    穆芊芊重生了,在如花一般的年岁,她铅华初蜕,将爱恨化刀锋,全部祭给岁月峥嵘。这一世,她只为自己而活!
  • 此妃有毒,殿下请慎重

    此妃有毒,殿下请慎重

    今生,一个是口口声声情同姐妹的闺蜜,一个是口口声声甜蜜饯的爱人。两人却在一起激情苟且翻云覆雨,骗我钱财!辱我尊严!害我性命!利我感情!明月不再觉得撕心裂肺的痛,而是感受到了彻骨的仇恨,更恨自己的无知愚蠢。然而天不亡我,这一世我要好好活。再不会相信任何的甜言蜜语,我只相信自己。管他高高在上的皇权,管他什么美色皮囊,这生的乐,死的痛,爱的迷,痛的伤,统统收入麾下!
  • 饮食爱情

    饮食爱情

    现代男女的饮食爱情,还没有来得及爱,已经厌倦了彼此,快餐式爱情,味道辛辣刺激,过后毫无回味。我爱过你吗?我们如此熟悉又陌生……
  • 师尊该吃药了

    师尊该吃药了

    凌妍儿作为一个经历过毒打并认清人情世故的,非议数不清,失踪千年,如今却无故再现,重回仙族,开山创派,且被无由封尊,位居尊主,从那开始,大麻烦又来了。凌妍儿:【叹气】仙主真是不给安静日子过…“师尊,勿要忧心。”凌妍儿:徒儿,你说要怎么办呢?“师尊,想要做什么,徒儿定会全力相助。”
  • 地狱穿梭

    地狱穿梭

    做地狱中最能折腾的鬼,是十九从不得不做到想要去做的唯一信念。前生是个坏人,死后也要做一个不折不扣的坏蛋,最好是能拉上所有鬼一起变坏……
  • 妖神记

    妖神记

    妖神重生,谁与争锋。这是一个妖灵的世界,人们猎杀妖兽,获取妖灵,将妖灵融入灵魂海中,就可以获得强大的力量。因为一本时空妖灵之书,聂离回到了年少的时代……~~《妖神记》是蜗牛精心雕琢的一部玄幻作品,将会是一部与众不同的玄幻故事,另外《妖神记》的漫画也在腾讯动漫同时发布,画风非常精美,请大家多多支持。~~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此处心安是吾归

    此处心安是吾归

    楚秋然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11岁时父母丧生在大火之中,16岁生日的那天唯一的妹妹也因为车祸死在了自己面前,几年里,自己最爱的人相继离她而去。她带着伤疤和回到了自己出生的归南镇,遇见了儿时的青梅竹马。沈枫笑的很欠揍,但会笑着安慰她的伤痛。“丫头,我在这等了你五年,不要走好吗。”
  • 流离的萤火爱情

    流离的萤火爱情

    抬头看到的就是他那双孤傲的眼睛,散发着无数的寒气,让人不寒而栗,那张脸简直无懈可击,与哥哥相比似乎更胜一筹,但是他满脸的高傲和不屑,瞬间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个冰山男依旧惜字如金,没有表情,我开始有些怀疑,老哥是不是认错人啦?呼呼,不理他们啦,走咯“答应我一个要求!”说得这么爽快?是早有预谋吗?可是不应该,总不至于他是策划者吧“要求?行,但是你不可以说…”委屈啊,莫名其妙地要答应冰山男一个要求。“不管如何,你都要信我!”那是你对我的乞求吗?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误会,他们之间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爱善良的韩雪柔能够等到幸福钟声响起吗?面对昔日的男友、今时的未婚夫,她该如何抉择?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嘻嘻,我会再接再厉的~~~推荐——http://m.pgsk.com/a/450433/《邪魅总裁:女人,乖乖躺着!》推荐新作温馨治愈系列:听说,爱情回来过。http://m.pgsk.com/a/702512/
  • 思路花雨

    思路花雨

    很难想象,一个人在家庭上遭受打击,又在人生路上经遇了风雨坎坷,其内心的痛苦总是难以描述的。但,他并没有被痛苦压倒,他调适心态,以坚强的毅力,拿起手中的笔继续“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