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31300000002

第2章 前言(1)

今天,卢浮宫博物馆已经成为一处不容错过的景点,每年有600万名参观者蜂拥至此。在这里,人们将有机会在长达数公里的展厅中欣赏到数以千计的艺术品,而有时也仅仅是为了利用这一生一次的机会一睹某一件旷世杰作的风采,比如《蒙娜丽莎》(La Joconde)。此后,人们便不假思索地承认了杰作的存在。那么说到底,究竟什么才是杰作呢?

作为法国第一座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卢浮宫凭借其宏大的规模和包罗万象的特点,已经超出了博物馆原有的概念。然而谁还记得“博物馆”一词的本意呢?人们又为什么要建立博物馆,它们到底有何用处?

卢浮宫馆藏丰富,享有盛誉,是到访巴黎时绝对不容错过的一站,尽管如此,它仍然会让一些大人们望而却步,更不必说孩子们了。如何和孩子们一起游览这个地方?如何带领孩子们参观卢浮宫,既不会使他们失去兴趣也不让大人们觉得无聊?我们应该让孩子们看什么,如何让他们去细细观察一座古希腊的雕塑,或者一件中世纪的象牙雕刻呢?

更多地了解卢浮宫的来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其中。本书并不试图面面俱到,而是试着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卢浮宫的历史、它丰富的馆藏和参观这座博物馆时的一些小要求,我们提供了一些历史知识和实用的建议,帮助您更从容地走进卢浮宫。最后,本书从卢浮宫9个展馆中的8个(亚洲、非洲、大洋洲、美洲艺术文明馆不包含在内,此馆将成为将来盖布朗利博物馆的一部分)中精选了31件藏品加以介绍,为您更好地欣赏艺术作品与考古文物提供线索。

杰作是什么?

从欣赏杰作的困难说起

“她真小啊。”“她是黄色的。”“我看不见她……”

注意,这种情况很危险。我们都面对着这样的危险:有这么一天,面对在《蒙娜丽莎》的展厅里失望的孩子,我们哑口无言;为了来到这杰作中的杰作面前,要走很长的路,有时候还要忍受漫长的等待,但是我们却没法证明这一切都是值得的;甚至有的时候,我们和孩子们的想法一样,却还不敢承认……

其实,没有什么比“杰作”这个概念更加晦涩,更加令人困惑的了。这个概念并不能简化为个人面对作品时的一种情感上、情绪上的体会,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集体性的共识,尽管有的时候我们并不能很好地抓住它。

如果说热情是孩子与生俱来的,那么失望也同样如此。倘若我们不能给孩子解释卢浮宫里这些艺术品的价值,那么让他努力去欣赏这些杰作只会让他更加费解。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在孩子们提出的天真问题面前不至于手足无措,我们为什么不去找出问题的根源呢?让我们试着去探寻一件作品是如何成为真正的杰作的,这条道路往往曲折,但有的时候又会有捷径可走。

杰作的悖论

一件杰作因为名声在外,每个人都希望能一睹真容。去卢浮宫不看《蒙娜丽莎》或者《米洛的维纳斯》(VénusdeMilo)?这让人难以置信!然而却很少有人会问这些作品的鼎鼎大名是从何而来。另外,所有的杰作都是如此闻名遐迩吗?这就不那么肯定了。

一般来说,尽管杰作比其他作品更为人所知,但是它们并不一定是最好懂的,因此也不是最容易欣赏的。通过欣赏杰作去参观一座博物馆,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是试图去抓住一座博物馆里隐藏的最不可捉摸的深意。

人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谈论杰作的?

在中世纪,“杰作”(chef-d'oeuvre)这个说法是代指手艺人在学徒期间为了获得他的“资格证”而必须完成的一件作品,这就意味着他可以独立进行创作了。完成这件作品通常是颇有难度的,这可以证明一名手艺人在学徒期间所学到的技艺与创作智慧。

根据职业的不同,这件作品可能是一个模型、一件家具、房屋框架结构、一座楼梯……这些都可以证明一名手艺人的技术已经成熟,可以独立担当大任了。

这些作品中的一部分,主要来自18~19世纪(那些年代更久远的作品没能保存下来),至今我们还可以在图尔以及特鲁瓦的手工业行会博物馆中找到它们的踪迹。今天,传统依然在延续。

画家与雕塑家们也必须完成一件杰作吗?

是的。在18~19世纪,年轻的艺术家们也被要求完成一件杰作,以便进入“学院”(一个为宫廷服务,也致力于推广教育的艺术家协会),同时也就获得了开始为皇室里大人物们服务的可能。因此,就有必要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评价这些年轻创作者的作品和能力(例如对透视关系、解剖学原理以及画面比例的拿捏,对古希腊—古罗马雕塑中造型知识的掌握等)。一些“被接纳的作品”(这个名字是学院用来特指画家和雕塑家们的杰作),目前就藏于卢浮宫中。

是不是所有的杰作都遵循学院颁布的规则呢?

安东尼·华托(Antoine Watteau)的《舟发西苔岛》就是一幅被学院“接纳的作品”,取材于一部现代戏剧,表现了“求爱的节日”(这个主题令人联想起男女之情),这在当时是前所未见的。他将一个崭新的主题加入了学院的考查范围(历史画、肖像画、世态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这一类绘画在18世纪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保罗·魏尔伦(PaulVerlaine)在此启发下创作了一部名为《戏装游乐图》(Fêtesgalantes)的诗集。

尽管夏尔丹(Chardin)选择了静物画的一个并不被学院院士们看好的分支,但他仍旧凭借着《鳐鱼》(LaRaie)一作,得到了一致的认可。狄德罗(Diderot)借过这幅画,保罗·塞尚(PaulCézanne)研究过这幅画,这幅画还曾经单独展出,这些都最终奠定其杰作的地位。

为什么那些不遵守规则的画也被当成是杰作呢?

在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的社会地位提高了:从普通的手艺人变成了艺术家。人们也更加注重画家的个性以及他的创造性。艺术家可以大胆地选择创作题材、构图和技法,以求与众不同。人们欣赏作品的原创性还有表现方法的独特性。但需要注意的是,独特性还不足以让一名艺术家功成名就:他还必须得到广大艺术爱好者以及参观博物馆的观众们的认可,这样一来,他的作品才可以不用顾忌那些传统规则,跻身杰作的行列。

杰作造就艺术家

对大师们的作品进行观察和分析一直是培养一名艺术家的必修课之一。另外,卢浮宫博物馆的初衷就是要展示最优秀的绘画和雕刻作品,为未来的画家和雕刻家们的艺术创作服务。对他们来说,杰作的意义就在于展示改进的方向、提供优秀的范例。这些未来的艺术家在他们导师的要求下不断地临摹这些艺术史上的精华。

卢浮宫里的杰作都是“被接纳的作品”吗?

不是。杰作的概念已经超越了其本意。如果始终把技术与创作是否成熟作为衡量杰作的标准,那么对于这个从文艺复兴时期就被人们所熟知的概念,很多其他因素就会被忽略:例如评论家、艺术史学家、艺术家们的意见,文化本身的影响,作品的历史,在各个博物馆的展出情况……如果照单一的标准,我们可能就无从知道《米洛的维纳斯》或者《阿维尼雍的悲切》(PietàdeVilleneuve-lès-Avignon)当初的创作情况了。然而,这两幅作品在今天都被视为卢浮宫内的经典藏品。

杰作都是一夜成名的吗?

不一定。有一些作品,比如《米洛的维纳斯》和乔治·德·拉图尔(Georges de La Tour)创作的《木匠圣约瑟》(Saint Joseph charpentier),在受到了长时间的遗忘和冷落以后才被重新发现,继而被考古学家和艺术史学家们视为杰作的。经过了时间的沉淀,这些艺术品最终表现出了超越同时期或者源自同一文化的其他创作,表现出自身的优点与独特。珍贵性和独创性成为一件杰作所要具备的新特质。

一件作品是普通作品还是杰作,由谁来决定?

既可以说没有人可以决定,也可以说所有人一起决定,因为仅仅一个决定是远远不足以让一件作品成为杰作的。

根据每个时代人们审美眼光的不同,按照这些作品对于每个时代的意义不同,是否属于杰作是不尽相同的。一座起初置于异教神庙中的塑像,在非信徒的眼中就是不一样的。在古代祭祀时使用的物品,因为在当时具有独特的意义与美感而备受欣赏,然而随后就可能因为后人的漫不经心被打破,那我们就等不到它重见天日而被当成杰作流传后世了。

我们虽然不能确定乔治·德·拉图尔的《木匠圣约瑟》在17世纪人们的眼中是否仅仅具有宗教意义,但今天悬挂在博物馆中的这幅画,早已不仅仅是因为它表现的宗教信仰,更是因为其本身的艺术价值。

是艺术家决定的吗?

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曾经对自己的《所罗门的判决》(Jugement de Salomon)非常满意。尽管这幅作品在画家的职业道路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大众的眼里却从未获得杰作的地位,甚至还常常被人们忽略。

或者是评论家决定的?

狄德罗著有《沙龙》(Salons,为在卢浮宫举行的学院画展所撰写的评论文章),他曾毫不犹豫地在1763年自己的专栏中建议大家去学习夏尔丹的《鳐鱼》。尽管这幅画在当时是属于静物画中比较低级的一种,狄德罗还是将其视为一幅杰作。从事这类绘画的画家们很少能得到广泛的赞誉,因为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描绘没有生命的物体要比描绘人物简单。

还是博物馆馆长?

博物馆馆长负责安排艺术品在馆内的展出,他可以通过不同的展示方式来区分他眼中的普通作品和杰作。例如,他可以把一幅画(例如夏尔丹的《鳐鱼》)单独占用一整面墙进行展示。一件艺术品的珍贵性,艺术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作品在博物馆中的位置,以及精湛的技艺都是其能否成为杰作的决定性指标。

一件艺术品在博物馆中展示就能够成为杰作吗?

博物馆作为联系大众的媒介,当然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这件艺术品。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它,印有它复制品的旅行指南和宣传手册随处可见,不断地在人们手中流传,这些都会提升一件杰作的声望。

《蒙娜丽莎》是因为被盗才出名的吗?

1911年8月21日,原籍意大利的文森特·佩鲁贾(Vincenzo Peruggia)盗走了《蒙娜丽莎》,将其带回了自己的国家。当他试图把画卖给佛罗伦萨的一个古董商的时候被捕了,因为这个古董商立即通知了卢浮宫博物馆。

这件事频频见诸报端,并多次被搬上大银幕,此后,这幅画的命运就彻底改变了。起初,《蒙娜丽莎》只是在艺术爱好者中间声誉颇高,随后则更是变得举世闻名,人们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只为一睹真容。然而,今天已经很少人知道这件惊天盗窃案了。

《蒙娜丽莎》之所以这么出名是不是因为画中的女子其实是……一位男士?

《蒙娜丽莎》身上同时具有的两性特征让众多的评论者为之痴迷。从19世纪末开始,以约瑟芬·佩拉当(Joséphin Péladan)为代表的象征主义作家都为这种两性特征深深着迷,他们始终强调蒙娜丽莎身上的这个特点。

最近,研究人员们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将画中人物的面部与藏于都灵的另一幅画进行比较,后者被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是列奥纳多·达·芬奇(Léonard de Vinci)年老时的自画像。根据他们的研究结果,两幅的相近程度已经足以证明《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另一幅自画像,据此推论,《蒙娜丽莎》画的其实是一位男士。《蒙娜丽莎》引起的各种各样的评论与解读实际上也反映了这幅作品本身的复杂与神秘,还有艺术家的无与伦比的天才。

这些被神秘光环包围的艺术品,给人们留下了种种疑问。艺术史学家们的解释往往显得枯燥乏味,与之相比,作家们浪漫的演绎就显得有趣得多了。比如,丹·布朗(Dan Brown)写的《达·芬奇密码》(The Da Vinci code)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看来,能否激发大家想象力的能力也应该成为评价杰作的一条标准了。

某些杰作具有普遍性:如魔术一般

某些作品,例如提香(Titien)的《田野交响曲》(Le Concert champêtre),似乎是具有某种魔力,一眨眼间就毫无争议地成为杰作。艺术家可以创造前所未有的风景。他们知道如何用尽所能去描绘这般风景,知道如何让它变成一门艺术,绘画或者雕塑都可以成为一门无法替代的丰富语言,让每一个观众、每一个爱好者都能快速地收到作者的信息,并为之心醉神迷。

对于画家或者雕塑家来说,杰作就是技巧与意义完美的结合,这种意义可能是宗教、历史或传记……至于学徒们的杰作,则是要让所掌握的技巧与创造之物的功能相一致。

今天,杰作这一概念的模糊是因为学院强加的“规则”已经不复存在。而且,杰作不只是某一个艺术爱好者和作品的简单相遇,而是广大公众和作品的相会。

可以不喜欢杰作吗?

当然!一幅杰作并不一定吸引人(20世纪的作品尤其如此),也不一定感动人。这类作品在考虑观众的感受的时候也关注文化方面的因素。去看著名的作品是一回事,而欣赏作品又是另外一回事。

来到卢浮宫可不总是一件简单的事,这里舒适惬意的环境有助于凝视艺术品,进而去欣赏艺术品。如果说艺术方面的专业人员来到卢浮宫是获得了一次近距离欣赏名作的机会,摆在普通老百姓面前的欣赏任务可就要困难得多了,但是不管怎样,和卢浮宫的相遇总是让人激动的。

同类推荐
  • 飞艇上的火中逃生

    飞艇上的火中逃生

    因为妹妹得了重病急需从德国回到美国,雨果和家人登上了世界上最大的飞行器——“兴登堡号”飞艇。为了逗妹妹开心,雨果偷偷溜进飞艇的货舱区寻找被托运的小狗,却意外发现了神秘的美国间谍……飞艇即将着陆时,竟然发生了大火!面对追捕间谍的坏人的枪口,被大火困在飞艇上的雨果能成功脱险吗?与他失散的家人又是否能平安逃离飞艇呢?
  • 超级疯狂的机器(小眼睛大发现)

    超级疯狂的机器(小眼睛大发现)

    你听说过木牛流马吗?你看见过漫步火星的机器人吗?你知道地雷为什么被称为藏在地下的杀手吗?中国古代的火箭长什么样?你对这个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充满好奇吗?《小眼睛大发现》涵盖生物、自然、地理、历史、军事、化学等多个知识领域,它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搞笑、幽默、夸张的漫画,超级实用的知识点,为孩子们提供了愉悦的阅读天地。本系列丛书介绍了形形色色的古代兵器、超级威猛的现代军事武器、世界各地最最疯狂的机器、大自然多种濒危物种以及强大的新型能源。书中的精彩内容不仅能激发孩子们发现新事物的能力,建立起灵活的思维方式,而且会引导孩子们对身边的世界产生全新的认识。
  • 白色驯鹿传奇

    白色驯鹿传奇

    一群驯鹿的领头是一头漂亮而健硕的雌驯鹿,它把所有的爱和智慧都给了最宝贝的白色驯鹿,白色驯鹿跟着聪慧的妈妈学了不少有用的知识,变得越来越强大,后来有一次,人们打算在这群驯鹿里挑一头最壮实的来拉雪橇,他们选中了白色驯鹿,各种比赛也获得了荣誉。不久之后即将开展内战的消息传遍了挪威城,在白色驯鹿的帮助下,阻止了这场战争的爆发,而那个企图出卖祖国的叛徒,跟着白色驯鹿一起消失了……
  • 儿童成长120:儿童应该掌握的120种成长技能

    儿童成长120:儿童应该掌握的120种成长技能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要会些什么呢?本书以儿童为阅读对象,专门列出了他们一定要懂的120件事,全面、科学地讲解了他们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本书分为8个章节,从生活、学习、交际、理财、心理、品质、娱乐、安全等方面,来告诉孩子具体该怎么做,该注意什么。本书是一本极其实用的书,在每节内容中都告诉孩子们的是具体的做法和操作步骤,同时书中还配有精美的插图,相信孩子一定会喜欢并且自觉地去读这本书。
  • 鸡毛鸭和鸭毛鸡3:鸡毛船

    鸡毛鸭和鸭毛鸡3:鸡毛船

    驴小偷在家里没人的羚羊家门口画了一个圈。他又在有人在家的袋鼠家门口画了一个叉……于是鸡毛鸭明白了:驴小偷做了记号,晚上会挑画了圈的人家下手。驴小偷做完记号,把粉笔扔了。鸡毛鸭捡起粉笔。他在驴小偷留下的每一个圈里都画上叉,让驴小偷来偷东西时疑疑惑惑,不敢轻举妄动。最后,鸡毛鸭在自家门口画了一个圈。
热门推荐
  • 焚天武帝

    焚天武帝

    焚天大道,通晓阴阳,逆转生死,诸无上道境;武者修行,本就是逆天而为,生亦何欢,死亦何苦,焚天者,当世无双!
  •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全真清规

    全真清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总裁,放我走

    总裁,放我走

    城市里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来来往往的车辆川流不息。有一对父女走在这喧闹的街市里有点不知所措,这是他们第一次来这么大的城市,感觉浑身不自在。远离了山上的小屋,高大参天的树木,芬芳四溢的鲜花,成块成块的庄稼地,来到这到处都是高楼大厦,有着卖各种奢侈品商店的大城市,就好像鱼离开了水,特别得不适应。有很多东西都是他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心中的某种新奇与陌生如浪涛在翻滚。父亲一看就是地地道道……
  • 写给苏小姐的情书

    写给苏小姐的情书

    我喜欢一个女孩,吹着冬天夜晚的风,在穷困潦倒的圣诞节,我喜欢一个女孩。(没有了解过现诗,堆砌辞藻,喜欢一个人的样子,该是语无伦次)
  • 百团大战中的阳泉

    百团大战中的阳泉

    在阳泉,有一座雄伟壮观的狮脑山,它海拔1160米,是市区最高峰。在这风光秀丽的山麓上,布满山峦的是葱茏茂密、苍翠蓊郁的油松、侧柏、五角枫,还有黄栌、刺梅等灌木。无论朝华夕月,还是晴雨寒暑,这片树林总是显得那么凝重、肃穆、静谧,而在那疏枝密叶间,似乎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神韵。就在这片连碧成云的林荫覆盖下的峰顶,有一片开阔地。在这里,耸立着一座“百团大战纪念碑”,碑高40米,形如一把锋利的刺刀直插云霄,还有三座副碑峭然并立。一座锻铜圆雕、两座题字碑以及烽火台和“长城”围绕主碑周围,是一座主题森林公园。
  • 甜宠萌妹

    甜宠萌妹

    那年他10岁她6岁“我长大了,要当你新娘”“你还小,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一脸淡定那年他12岁她8岁忽的上来就亲了一下“你被我盖章了,你是我的了”他什么的没说,只是淡淡的看了他一眼那年他20岁她16岁“当我男朋友吧,会结婚的那种”他只当这是玩笑话那年他22岁她18岁她高高兴兴的来和他说“我恋爱了。”其实并没有,只是看看他的反应而已,不过答案很是满意他宛如一头恶狼,咬牙切齿道“你不是说要当我的新娘。”
  • 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

    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无敌,原来如此简单

    无敌,原来如此简单

    【无限位面穿越,免费精品】主角获得万界援助系统,从此无敌变得如此简单。“叮-给汉高祖刘邦送手纸,分析难度为:1星;获得王者霸气天赋。”“叮-救下一只小奶狗,分析难度为:1星;获得百倍嗅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