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67200000002

第2章 人生五味(2)

开始,我在端起酒杯应酬之际,心里暗暗祝福自己:生日愉快、生日愉快……但当几杯酒下肚了,还觉得心里不是滋味。酒兴也很低,满桌的菜也乏味。一时心里有种不可名状的冷落感,很需要有人为我说句祝福的话。环顾左右似乎并无此迹象,这也难怪,因为我对自己的生日一向是严格保密的。我只好悄悄对身旁的一位年长者说:“今天是我34岁的生日……”那位长者沉思片刻后,心领神会地端起酒杯,和我一边碰杯,一边说:“祝你生日快乐!来,我们干一杯!”同桌人恍然大悟,原来这桌上还有一位正逢华诞的青年。于是热热闹闹,欢欢喜喜,一种浓厚的欢乐氛围立刻笼罩在这小小的空间里。我冷落的心仿佛淌来一股暖流。至今,我很感激这位不知姓名的长者。

这几年,家里的生活条件有了显著的改善,每年到正月三十这天,妻子都要为我搞一个小型的家庭生日宴会,做上几个拿手的菜,邀几个亲朋好友,聚在一起,举杯畅饮。我常常搜肠刮肚,措些恰当的词汇,深有感触地讲上几句,渐渐地我已习惯了这种热烈的场面。

其实,一个人的生日过不过无伤大雅,尤其是像我这样的年龄,只因近年来家庭经济条件好了,人们需要找借口相聚在一起,改善一下伙食,制造一种欢愉的气氛,并且在岁月流逝的河流里,找到生命的积淀。

以前过生日的形式更简单,我小时候曾听老人说:“小孩子不过生日,忘生、旺盛嘛!”忘了生日长得更“旺盛”。且不去考究民间这种借谐音来进行美好祝愿的道理和起源,在我的记忆中,三十多年来认认真真地过的生日是屈指可数的。当然,这也不能怨父母。以前的岁月,不是老人想忘掉孩子的生日。俗话说:孩子的生日,娘的苦日。那些年代,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顿有肉星儿的饺子。平时,就是过生日,也只是做点大米饭或馒头,煮几个鸡蛋,这已经算美味佳肴了。

现在,孩子们过生日和老人过生日同等重要。七八岁的孩子过生日,家长也要精心准备一桌佳肴,隔辈老人也得前来祝贺。只有我们这代人,才充当起当年父母的角色。现在,要不是妻子推波助澜,我就会马马虎虎地应付一下自己的生日。

每个人过一次生日,就是在人生的旅途上又向前走了一步,生命是从这里逐渐成熟。当我坐在生日的宴席上,对着众多吉祥喜庆的祝贺和频频的微笑,我该思索些什么?是倦怠还是奋进?相看均不语,惟有我心知。当我回顾往事时,只觉得身后有一种无声的力量,在推动着我的身躯,驱动着我的脚步。

珍贵的空间

进城三年,搬了三次家。自从搬进现在这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小房后,我才觉得空间的珍贵,尤其是属于自己的那一块。

这种感觉是从搬家那天产生的。搬家,最让我头疼的是那三柜子书。为此,提前一周时间,我就选出两柜子不常用的,装进纸箱封好后,寄存在姐姐那个商场的仓库里。房东看到我满院子装食品的箱子,还以为我家是做买卖的呢。一天他见我下班回来便问我:“你家的货批发不?”弄得我哭笑不得。往商场送书那天,30箱子足足拉了一小汽车,营业员见了直往外跑,以为商场又进了一车新货呢。

真使我费神的,还是搬家那天。一阵震耳的鞭炮声响过之后,一位同事兴致勃勃地,先把小铝锅端到炉台上,据说有了锅才称其为家。好不容易才把大衣柜从窗户搬了进去,挨着就挤上了书柜,赶角摆上电视柜,贴着炕边放上一张床,解决了儿子的睡觉问题。冰箱只好放到衣柜前,堵住了两个门,三开门的大衣柜,变成一个门了。无论怎样摆布,也找不到放写字台的地方了。无奈,把我当木匠时师傅们给我做的写字台拆了,两个斗放到外边,那块我用了十多年的写字台面,放到炕上铺被垛架了。剩下的两个书柜和洗衣机,全都搬到办公室去了。

到了晚上,支起炕沿边的那块板,才够我们的身长,躺下后得把腿伸到被垛架下面,常常闷得透不过气来。为了把有限的空间合理利用,大衣柜上摆满了纸箱,床下满满塞着粮食、杂物,就连冰箱、彩电这些贵重的家电上,也摆上杂物。

我有个写作的爱好,在这个可怜的空间里,来了灵感,只好支开饭桌,铺上一块纤维板。赶上吃饭时,我再把铺开的一摊子,统统端到床上。

冬天,要想不挨冻,还得过好生炉子这一关。隆冬时节,烟囱上的引风机冻得不转了,要点炉子只好上房去用手拨。房子虽然不高,可连个梯子也找不到,看着往外喷烟的炉子,妻子急中生智,她把方凳放到煤堆旁的一个旧木箱子上,踩着门上房。有时一天要上三次房,一冬下来,门也关不严了,锁也不好用了。

在这个狭小可怜的空间里,儿子常常看着《漫画》捧腹大笑,他笑得是那么开心;妻子也常常被电视里的小品,逗得前仰后合,她乐得是那么投入;我在这里常常爬爬格子,爬得是那么认真,欢乐填满了这一有限空间。

搬进小屋一年了,我感到了空间的可贵,可每当我支起饭桌时,已近不惑之年的我,更觉得时间的珍贵。

我的作家梦

1991年5月,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一本散文集《珍藏的记忆》;1992年8月,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吸收我为会员;1993年5月,我的传略被收入中国名人研究院编的《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这些,好像圆了我做了二十多年的作家梦,可我却深深地感到,未来的路更遥远。我还没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作品数量和质量都不理想,写这个自传,只想回顾一下走过的路,来鞭策自己,切莫半途而废。

“偏科大王”

30年前,7岁的我刚上小学。当时对语文课没有什么偏爱,上课时只觉得什么都新奇。记得有一次刚学完《列宁的大衣》一课,放学时班主任陈亚芹老师和我们一起回家,正赶上漫天大雪,一阵阵呼啸的北风,吹打着我们。

“这真是北风卷着鹅毛大雪呀……”

我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课文中的话,陈老师表扬了我:

“赵国春用词还挺恰当呢……”

当时我心里很高兴。到家,还没来得及扫完脚上的雪,刚放下书包,我就把这事告诉了娘。娘虽不识几个大字,听说老师表扬我了,也借机鼓励我:

“好生念书,长大了好有出息……”

从那时起,凡是学过的词,我都尽量在平时说话时用上,尽管有时并不恰当,“剜到筐里的都是菜,”好像用过后的词就是我的一样。

娘的话我一辈子也不会忘。娘深受没文化的苦,自打我懂事起,她就拿出一角钱,教我念“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字。

正当我对学习的各科都很有兴趣的时候,一夜之间,校园里贴满了大字报,到底写的是些什么,我也没认识全。后来听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我念三年级那年,学校发的《珠算》、《描绿》等教材,都成了废纸。当时只有语文、算术、政治、音乐、体育、图画课。整天也学不了多少课,只是“备战备荒”,挖防空洞,走“五七”道路,到生产队干农活。当毛主席的红小兵,参加宣传队,到处演毛主席语录的节目。老师高兴了,偶尔也上几堂作文课,除了颂扬稿就是大批判稿,写的时候基本上就是抄报纸。老师讲了几篇课文,介绍是某某大作家写的,那时我就想,将来长大了我也当个作家。

《智取威虎山》等革命样板戏与观众见面了,一些大大小小的报纸上开始发表赞扬文章,有的用诗的形式来赞扬样板戏中的英雄人物,我也学着写顺口溜,从报纸上剪下杨子荣的画像,贴在小红日记本上,下面抄上我的几句顺口溜,后来用笔描了又描。那就是我最早的创作活动。

我升入中学后,学习开始偏科,对语文非常爱学,对数理化不感兴趣,尤其是数学。数学考试课上,我在卷子上写诗,老师气得哭笑不得。我不光写小顺口溜,还写过好几百句的长诗,像《雷锋之歌》、《张勇之歌》等,开始模仿人家的。写完后就往作家出版社、《黑龙江文艺》杂志社投稿,都一一被退回。退稿信多数都是铅印的,偶尔发现一封手写的,觉得自己的劳动成果被人尊重了,尽管没发表,心里也很热乎,还常常拿出来给别人看。

学校里搞征文活动,我积极参加。读初一时,我写了一篇小故事——《一块玻璃》,获全校征文三等奖。从那时起,教我们语文的张本臣老师也非常高兴,老师把我从化学课代表换成语文课代表了。考试成绩各科相差悬殊,语文在全班数前几名,数学在全班后几名。

也不知谁出头张罗着,让我和同学们一起,给老师写大字报,我用的是十六字令的词格写,那时我就想当一个诗人,一个真正的诗人。我常常做梦,梦到我是全(兵团五师)师部写诗最好的,师里有一张报纸,我是编辑,全师都知道我的诗写得最好。

“土记者”

1974年11月,我高中毕业后,到46团7连当农工。我除了从家里带一些生活用品外,就把厚厚的剪报本、《新华字典》、日记本等全都带来了。

没几天,我作文写得好的消息让连里知道了,农田排一个叫蒋明的北京下乡女知青,非要退出报道组,让我当报道员,我嘴上客气着,可从内心却愿意当,后来就同意了。

寒冬腊月,我们的任务就是修双阳河水利工程。一天,团长在公路边的一个沙坑开动员会,说是要种水稻,把这里建成什么鱼米之乡,我们只知道干活。白天刨了一天镐,累得要死,冻得够呛,晚上,别人都打扑克、串门、洗衣服,我看一会儿书,就胡乱写一段顺口溜,抄完就往外投。一天我写的《战双阳》十六字令三首,被《黑龙江文艺》杂志社退了回来,通讯员把信拆开后,几个知青传着看。后来,连报道组没经过我同意,就把《战双阳》抄到了连部的板报上。我看见后,觉得脸上挺光彩,没过几天大食堂里举行的元旦联欢会上,队里的小学生们集体朗诵了这三首词。连里一个女副指导员向大家介绍说:“刚才朗诵的这首诗,就是师部分来的赵国春同志写的……”说到这,很多人都把目光转向我,我当时只觉得脸上发烧,心里跳得很快,一是感到了创作成果被人承认的喜悦;二是虚荣心也得到了一次满足。

1975年初,我被借调到师部粮油加工厂,当上粮工,每天累得要命也没放弃写作。厂里有个姓李的上海知青写了一个独幕话剧《突飞猛进》,因不符合某些领导的意图和当时提倡的“三突出”创作原则,厂里重新组成了三人的创作班子,让我执笔。领导说明了意图后,我回家一憋十几天,终于过关了,最后署名是五师加工厂创作组。排练时,我还在剧中担任一个老工人的角色。后来,我把这个剧本寄给了《黑龙江演唱》,得到的也还是一封退稿信。

第二年,为了参加师后勤部举办的纪念国庆27周年汇演,厂里从车间抽我,让我写一首歌颂毛主席的长诗,给我半个月时间。我回到家里,安上小炕桌,非常自豪地开始写作。娘看着我没白看书写诗,坐在家里写作,单位还给开工资,连她的笑都是甜甜的。后来,诗也快写完了,突然传来了噩耗,毛主席他老人家逝世了,我心里的悲痛劲无法表达,诗更不能写了。我虽没想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却感到天塌地陷了一样。

1976年末,我被调回父亲工作的单位——师修造厂,报到那天,屋里坐了二十多个职工子弟,铸造车间的主任把我们几个身体好的领到了铸造车间,我当上了又脏又累的造型工。

当时,我真羡慕一些领导干部家的子女,能干上好工作,尤其是本车间最好的木型工。车间有一次召开赛诗会,我写了一首《铸钢工人跟着华主席走》的诗,当我朗诵完后,大家都惊讶了,甚至有人怀疑我是不是自己写的,后来,车间又派师傅和我一起到厂里大会上朗诵了这首诗。朗诵的效果很好,打那以后,木型班调我去帮助整理先进事迹。就这样,我的工种因为这首诗发生了变化,我来到这个连想都不敢想的木型班。

后来《九三战报》复刊了,我常常写点小稿,送给报社。工作时间师傅不让出大门,我只好装作上厕所,从后窗户跳出,身穿工作服,直接去编辑部。当时汤劲松、刘安一直在那儿当编辑,常常为我改稿。张福宽老师为我改的第一篇稿子,先后发表在《黑河日报》等三家报纸上。从那时起,《九三战报》开始发表我的小“豆腐干”。我也写点诗歌给《屯垦戍边报》(现在的《农垦日报》)。1978年3月23日,我的第一首诗《粮山要比群山多》,被《屯垦式边报》发表后,被厂党委书记张成富看见了,他给我很大鼓励,还要帮我解决今后的用纸、墨水、信封等困难。

这一年,我参加全国高考,终因偏科,落榜了。我想这辈子是不可能上大学了。管局正好办新闻报道班,我被局里指名参加了“黄埔”一期培训班。学习归来,工交党委决定调我到政工科搞宣传报道。那是从工人岗位直接提拔,而且是刚刚办完了一批以工代干的转干工作,一般不许从基层直接调人。我是幸运者,当时领导们都很关心新闻报道。

渐渐我已不甘于创作上的寂寞,1981年3月,我倡议成立了春雨文学创作组,成员有刘文秀、刘恩元、闫克宇、沈重光、陈守范,我当组长。那三年多,我们共创作56篇作品,其中有37篇先后在《中国农垦》、《北大荒文学》等报刊发表。文学小组创作活动的消息,先后被《文学报》、《创作通讯》及省电台等报刊、电台予以报道,并被收入《九三农垦工会志》。

同类推荐
  • 秋天的颂辞

    秋天的颂辞

    朔州,东望北岳,西邻黄河,北抵塞外,南扼三关。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雄阔与悲壮,丰富与神奇,浑然一体。凝结塑造出独特的史前文明文化、边塞军事文化、民族融合文化、商旅边贸文化、佛教古建文化和绚丽的塞上风光。
  • 往事回味(读者精品)

    往事回味(读者精品)

    爱人的目的是爱情,为了目前的小波浪忽然舍得将几年来两人辛辛苦苦织好的爱情之网用剪子铰得粉碎,这未免是不知道怎样去多领略点人生之味的人们的态度了。 本书收集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往事回味的故事
  • 苏曼殊书信集

    苏曼殊书信集

    刘三我兄足下:——前月念旬肃具片楮,何久未蒙赐答?抑被洪乔投向石头城下耶?海航哥都不闻动静,别来无恙否?秋风又一度矣。
  • 不锈时光

    不锈时光

    继《八十年代中学生》后,著名摄影师任曙林全新力作。一本带有自传色彩的回忆录,大量珍贵照片独家披露。积淀多年,一次对影像的文学化书写方式的尝试。用笔尖与底片记录一代人的青春与成长。在《不锈时光》中,作者袒露自己的青春与摄影之路:特殊年代的学生岁月、摄影的启蒙与摸索、拍摄《八十年代中学生》的前前后后、离开中学生之后的矿区拍摄、下海后的迷茫与顿悟、与父亲既简单又复杂的感情……敏锐捕捉那些胆大妄为的勇气、暧昧幽微的情愫、隐隐的愧疚与不舍、当头一棒的顿悟,正如我们每一个人曾经走过的青春。
  • 爸爸爱喜禾(纪念版)

    爸爸爱喜禾(纪念版)

    当蔡春猪把《给儿子的一封信》贴到博客里,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这封信被浏览数十万次,被感动转发及评论数万条。而小蔡以“爸爸爱喜禾”为名的微博粉丝也在短期内狂增十倍以上,被誉为“自闭症之父”。在儿子喜禾被确诊为“自闭症”之后,小蔡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和戏剧性的细节场景记录喜禾的生活点滴,小心翼翼地绕开了悲剧的漩涡,展现出来的是笑中带泪的乐观和对生活的热爱。
热门推荐
  • 从型月开始的次元之旅

    从型月开始的次元之旅

    当一觉睡醒的苏灿发现自己已经穿越到二次元的世界的时候,内心是兴奋又有些窃喜的。而当在型月世界成为了魔神之后,苏灿才发现,这都是坑啊。简介纯属瞎编,内容绝对劲爆。本书书友群:644480567(穿越次元世界:第四次圣杯战争(已完成)--FGO(正在进行中……))(未完成世界:丧尸融合卷(学院默示录+学园孤岛),漆黑的子弹,伊莉雅世界(美游世界+伊莉雅世界),约会大作战,刀剑神域,火影,魔禁,出包王女。)
  • 从城隍庙开始

    从城隍庙开始

    乱世烘炉,人命如草。鬼魅魍魉,妖魔邪祟,祸乱人间。地球来客,借尸还魂,黑夜代城隍断案,洗冤屈,判罪孽;白日则手持长剑一柄,斩天下不平之事,除人间万千妖魔!
  • 女配当道之丹音尸

    女配当道之丹音尸

    她很丑,而且很不温柔!手捧炼丹炉,脚踏七弦琴,身边还跟了一只骗吃骗喝的魔修大能……作为一只僵尸,苏裳自认为很低调。各路男修,她从不主动招惹。作为一名合格的金手指女配,苏裳自认为残暴得恰到好处,她从没在即墨子寒嘴里抢过食!僵尸当道,恶女来劫!诸位道友,拴好灵兽,捂好乾坤袋,前面正有一大泼僵尸来袭。
  • 系统加身的石头

    系统加身的石头

    一觉醒来,秦皓发现自己穿越了,变成了一块石头。没有说好的老爷爷,也没有强大功法,只外带一个系统,任务还需要自己触发的那种。就这样,一段轻松搞笑的异界行,拉开了序幕……
  • 林肯传

    林肯传

    《林肯传》描写了林肯从4岁到56岁遇刺身亡数十年间的事业经历、心路历程和美国的总统生活。林肯凭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朴实幽默的性格,从一个穷苦的孩子逐渐成长为伐木人、店伙计、土地测量员、律师、众议员和总统。他当选总统对南方种植园主的利益构成严重威胁,南方各州向北方发起战争,并先后宣布退出联邦。凭借对公正的执着追求和为废除奴隶制的不屈斗志,林肯号召民众为维护联邦统一而战,南北战争爆发。1862年9月22日,林肯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自1863年1月1日起废除南方各州的奴隶制,奴隶将成为自由人。
  • 龙城录

    龙城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腹黑王爷别装蒜

    腹黑王爷别装蒜

    她,本该是神凰之女,却惨遭血洗满门。落魄逃亡之时,幸得遇他。只一眼,她便已沉沦。不幸陨落,她从此下落不明。他执意褪去神位,转世轮回,只为寻她,护她。命运再逢时,她已化身风度翩翩的王爷,背后更是强大的神秘组织;而他却已成了落魄之人。没关系,这次换我救你,换你依我。她腹黑,她虐渣,他就为虎作伥,依附恶势力。闲言碎语道:“堂堂王爷,竟然如此腹黑,做出此等扮猪吃老虎的事情!”龙皓阳眉头一挑,懒散地说:“本皇子宠的,有意见?”
  • 凤门嫡女

    凤门嫡女

    正文已完结。她,天命之女,身份尊贵,却被小人所害。一朝重生,强势归来,光芒四射!一滴异能之血,生死人,肉白骨,搅动天下风云!一手如意茶入人梦境,专治平生憾事,千金难求!只是这异能之血竟招来一个美貌神官,步步紧逼,穷追不舍。“娘子,天命不可违!”“天命说啥?”“它说,我命里缺你!”书友交流群:100915606、472274518,敲门砖,书中任一主角名
  • 永安王的末世妻

    永安王的末世妻

    一个是从末世穿越而来的彪悍女;一个是天生贵胄的傲娇男;动荡不安的世下,且看他们如何携手笑看苍华。沈倾妍是丞相府中饱受姨娘陷害下人欺负的小可怜,因为自小与永安王的婚约而身受庶姐的嫉妒,导致刚满13的她在庶姐的及笈之礼上落入水中香消玉殒。随之而醒来的是来自末世的沈妍,从此,二小姐的一生处处是坑……永安王秦懿,身为皇上最宠爱的皇子,自小与相府的体弱胆小的二小姐有婚约,本想借着尚书府长女的手退掉婚事,却发现落水醒来的沈倾妍竟该死的引人注意……
  • 九劫散仙

    九劫散仙

    人界、妖界、仙界、魔界、佛界、鬼界、神界。人界是各界基础,神界是各界向往的存在,主角吴天人界之人,为了修真为了自己的“道”周游各界,他能否修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