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75000000016

第16章 独念天地之悠悠(2)

对沈佺期和宋之问,我们说说他们另外一个杰出的功劳,就是把格律诗定型化。中国的格律诗是在谁的手中完成的呢?是在沈佺期和宋之问的手中完成的。在《新唐书·宋之问传》中有两句“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使得中国诗歌在形式方面产生了特殊的形式,这就是格律诗。特别是唐朝的绝句,在中国的历史上称得上诗人的一定写过绝句,就连称不上诗人的,也写过绝句。所以,绝句是人们最喜闻乐见的诗歌形式。为什么?因为中国的汉字不同于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文字,是单音节,方块字,一个字一个形,一个音,这才能组成格律诗。格律诗中第三、四句与五、六句各自要对仗,而只有汉字才能对仗。只有汉字才有对联,其他形式的文字都是拼音连写,不能组成对联。正因此,对联是最具有中国文字特色的一种文艺形式,一朵奇葩。

对格律诗有很多要求,因为时间关系我在这里简要地讲一讲。大家们要了解格律诗,就请看我们北京大学王力教授的一本小书,叫《诗词格律》,看这本小书足矣!我把这本书中分析格律诗的内容概括为如下五句话。

第一,“篇有定句”:律诗只能八句,不能多,也不能少。这就是“准篇”,就是不能多,不能少。多了不是律诗,少了也不是律诗。

第二,“句有定字”:如果是五言律诗,一句只能有五个字。七言律诗一句只能有七个字。这就是“约句”。

第三,“中间对仗”:每两句组成一联,第一句叫“起句”,第二句叫“对句”;“起句”和“对句”组成一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这四联中,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不对仗就不是律诗。我有一个观点,我们在写现代律诗时,在平仄上可以允许有点松动,以便不让形式来损害意思。但是在对仗押韵上,必须严格。如果不严格,那就写自由诗算了吧,就不要题上“律诗”两个字。

中间这两联对仗,有工对,有宽对,有借对,有扇面对,有流水对,等等。最基本的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虚词对虚词。譬如“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关于流水对,举个例子:毛主席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从上一句到下一句,像流水一样,两句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意思。譬如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的尾联也是流水对。

再譬如“借对”。杜甫很喜欢喝酒,没有钱,到处去借钱买酒。杜甫说:人生欠酒债没什么关系,“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这是杜甫名句。中国人说,六十一花甲,七十古稀龄。现在物质生活好了,七十多来兮,八十不稀奇,九十有的是。大家看一看,七十是数词,它和“寻常”怎么能对得上呢?在唐诗中,杜甫的诗格律是最严格的。原来八尺长叫一“寻”,十六尺长叫一“常”,在这里杜甫借用八和十六来对七和十。

第四,“讲究平仄”:平仄,这是汉字特有的,外国人学汉语最头疼的就是分不清“妈麻马骂”,也就是“平上去入”四声。在南朝的齐梁时代,在齐永明年间,有个人叫周颙,他发现汉语语言文字有四声,就是“平上去入”,当中的“上”不读“上”,读“赏”音。中国的古诗歌原来是要配乐歌唱的,后来诗歌逐步地离开音乐了。这样,诗歌要从自己的语言中寻找节奏、韵律。于是从“平上去入”去寻找。“平”就是“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就是“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就是“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就是“入声短促急收藏”。平就是平声;仄,这个汉字的本意就是“不平”。因此除掉平声外,“上去入”三声都属仄声,这是古代的四声说法。到了现代,普通话中,平,分阴平和阳平,北京的普通话中,已没有入声了。现代的“平仄”变成了平就是阴平和阳平;仄就是上声和去声。在江苏的吴语中还保留了一些入声,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其中的“戚”、“滴”等就是入声字。

平仄句有四种格式,但最重要的有两种,一种是“仄仄平平仄”,它是以仄开始,叫“仄起式”,平仄相间,这是五言。对于七言,在句首加上两个相反的“平仄”字就可以了。例如:“仄仄平平仄”变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另一种句式是平起式:平平仄仄平。当这两种句式构成为如下格式时(两句平仄正好相反):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可是由于偶句的押韵字必须是平声韵。这时只要把最后一个字和倒数第三个字换一下就行了。也就是上面第二句变成“仄仄仄平平”。实际上,仄起式句和平起式句构成了律诗最基本的两种句式。

在诗句的平仄方面,还提炼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字,如果是该用平声的话,可以用仄声字,叫做可平可仄。在表示方法上,平声用圆圈表示,可平可仄则用一个圆表示,当中一半黑一半白。平仄使得一句当中的语调有语音起伏。

第五,“注重押韵”:押韵有三个要点,第一,首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但偶句必须押韵。一般说来,首句多不押韵。第二,必须押平声韵,这是格律诗的严格要求。到了宋词的时候,则可以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但宋词中要求平声韵则都是平声韵,仄声韵则都是仄声韵。而到了元曲时候,上面可以有平平韵,下面则可以有仄仄韵,这是平仄互押。第三,一韵到底,不许换韵。

在上面五点中,前三点是讲形式上整齐的美,叫建筑的美;后面两点是讲声音的抑扬起伏,回环往复,是讲究音乐的美。再加上内容上意蕴的美,因此,格律诗是把汉字诗歌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所以,律诗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这当中,又特别是绝句,更加灵活,更加多用。

所谓绝句,可以有四种格式:第一种是只有后两句对仗,第二种是只有前两句对仗,这两种均是部分对仗;第三种是四句全对仗,第四种是四句全不对仗。全对仗的譬如杜甫的一首名诗《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对得好极了,没有人超过他。而且鸟的颜色,黄鹂和白鹭也对起来,翠柳的“翠”和青天的“青”都是颜色,千秋雪,万里船,对得好极了。绝句是人们最喜欢用的一种形式。从唐朝到现在,称得上是诗人的一定写过绝句,称不上的也写绝句。在绝句中,一般说来前两句写景或叙事,一般都比较普通;后两句抒怀或言情,一定要精彩。譬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些诗的后两句都是绝句中很精彩的名句。所以写绝句,前两句不精彩不要紧,但后两句一定要精彩。如果后两句也不精彩,那干脆就甭写了。

同类推荐
  • 湮没在森林的奇迹:古玛雅的智慧之光

    湮没在森林的奇迹:古玛雅的智慧之光

    玛雅文明是美洲文明中绽放最早的一枝。玛雅文明是在与其他古老文明相互隔绝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匪夷所思的问题。在天文、历法、数学、象形文字、建筑上,玛雅人都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尤其是在农业上。玛雅人培育的玉米、土豆、西红柿,即使在现在,也是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和蔬菜。然而,让人费解的是,玛雅文明就像谜一般销声匿迹了,它秘密隐藏在中美洲的热带丛林中,没有人知晓其历史的悠久。没有人能说得清,在这千百年的时光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当这片土地尘封许久时,后来的人叫醒了它,并开始对它进行“拜访”,退去了厚厚的外衣。
  • 山西民间故事

    山西民间故事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本色中国人

    本色中国人

    全面、客观地描绘中国人的性格、品质,既包括缺点,也包括优点。缺陷和不足纠缠在一起,相映成趣。理论分析,与场景描述和故事记录相融合。
  • 作家访谈

    作家访谈

    《作家访谈》是QQ阅读旗下一档访谈节目,曾邀请到江南、马伯庸、美女变大树、关河五十州等知名作家。
  • 论语日记(下册)

    论语日记(下册)

    《论语日记(全2册)》以日记的形式把《论语》二十篇作别开生面的解读,如道家长里短般向读者娓娓道来。作者注重对《论语》每一个重点字词和句子的详细解读,且汇集历代儒学名家的不同解构形式,让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梳理《论语》所反映的内涵。同时,作者还深挖《论语》中每一个字的来源及引申义,让读者可以了解汉字的由来和该字的微言大义。《论语日记(全2册)》在阐述《论语》文本所包含的深意时,还结合经典佐证,以及史料、文献、文学资料进行侧面的阐述和对比,读者从中得到的不仅是视野的扩增,更重要的是知识的累积和智慧的提升。总之,《论语日记(全2册)》堪称一本阅读《论语》的工具书。
热门推荐
  • 凤临之妖王来接驾

    凤临之妖王来接驾

    本文无虐爽文,男女主强强联手,一对一。欢迎跳坑!她是来自异世的佣兵之王,铁血悍然,人人敬畏;她是父母早亡的凤家丑女,天生废柴,处处被欺;前有未婚夫暗下杀手,后有家族弃之如敝,上有苍天断绝天赋,下有天生丑陋容颜——这是谁定的命!?当她取代她,素手翻云,逆天改命!前有写下休书与渣男恩断义绝,后有横刀立马与家族一刀两断!上有绝世天赋灵脉苏醒,下有真实容颜绝色倾城——神秘莫测的魔兽森林,广阔无垠的荆棘沙漠,冰冷彻骨的冥幽之海……她一朝醒来,脱胎换骨,契约神兽,炼制丹药,一往无前!遇神杀神,遇佛杀佛!当越来越多的美男前来,希望得到她的凝视之时,却有谣言四起——听说那个天才,是个恋童癖!她喜欢她身边的那个小男孩!【精彩片段一】某天,某女从外面回来,却被人堵个正着。“今天去了哪里?”“关你什么事?”“和星辉拍卖行的二少爷,烈焰佣兵团的少团长,罗亚帝国的三王子……一起?嗯?”“一个有钱,一个有人,一个有权。都是……”“唔——”她的声音忽然被截断,片刻后,他抚摸着她的唇,沉声道。“从今天起,整个东大陆,都是你的。这样,够吗?”“不够。”“还有我,一生一世的陪伴,终我此生的挚爱。这样,够吗?”【精彩片段二】“少爷,凤小姐把新进的天材地宝都拿走了。““让她拿。”“少爷,凤小姐把新进的高等神兽都带走了。”“让她带。”“少爷,凤小姐把新进的男奴都带走了。”“让她…….你说什么?!”“凤长悦——你给我滚回来!”管家颤抖,少爷终于发飙了?“你怎么不把我带走!?——”“……”战西野新书玄幻言情大作《神医嫡女:帝君,请下嫁!》惊喜来袭!重生归来,她虐渣打脸重登巅峰!碧落黄泉,他许她一场盛世豪宠!
  • 从小英雄开始的森之千手

    从小英雄开始的森之千手

    穿越到我的英雄学院里面,成为了一名使用木遁的少年。“绿谷,最强英雄应该是我!”我创了个企鹅同学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加一下【784506266】
  • 且听长安风雨

    且听长安风雨

    沈卫渊依旧一身红衣,她伤的太重了,只能扶着墙,一步步往宫外走。这一次没有人再拦着她。不知道走了多久,左脚已经踏出宫门,正要踏上右脚时,倒在地上,可她还是拼命地挣扎着,她想把自己挪出宫门。“沈卫渊,你这辈子也别想走。”一直在暗处待着的苏安九将沈卫渊一脚踹回了宫门内。沈卫渊抬头看他一眼,就永远的闭上了眼睛。“不!”苏安九抱起身体逐渐发凉的沈卫渊,眼泪就那么流了下来,脑袋胀痛,很想吐。他抠着嗓子眼,吐出来的全是血。他不相信沈卫渊会死,也不敢松手,他怕一松手,沈卫渊又要走。
  • 彪悍王妃王爷悠着点

    彪悍王妃王爷悠着点

    这是一部高甜小说,男主女主身心健康,没有一丝杂念,一生一世一双人。
  • 中国书籍发展简史

    中国书籍发展简史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书籍发展简史》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向你介绍了文字的起源与书籍的产生,书籍的发展和演变,书籍的制作方法,书籍的维护与收藏等有关内容。
  • 死神让你别出声

    死神让你别出声

    死亡的气味,让人如此胆寒心惊。当人们试图揭示死亡的奥秘时,引来的却是无尽的报复和伤害……他再次出现在校园里,但眼神已经和过去那个放着光彩的少年不一样了。他竟然把一个追求多年无果的女同学趁夜绑到了学校后面的花园里,并侮辱了她。接下来的几天,他相继用一条粗绳子,把几位曾经刻薄的对待他的老师,勒死在学校的图书馆里。
  • 澜欲平声而殁

    澜欲平声而殁

    贺澜止经脉尽断弃于荒野,临死前回首一生只觉得可笑。当她再次睁眼时,自己竟回到了千年前,还是自己祖宗的身上,一切有因皆有果。
  • 神农劫

    神农劫

    神农重生,破解上古邪咒。李时珍的本草经,他用来杀人;戚继光的鸳鸯阵,他用来弑神。天荒神鼎,鼎内另有乾坤;巨阙神剑,剑下鬼神哀号;百慕大穿越时空,西伯利亚血战群魔,问鼎三界苍穹,终于知道:人间一切,相比“神农劫”,都可以舍弃……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小寓言大智慧:写给爱创新的那些人看

    小寓言大智慧:写给爱创新的那些人看

    书中的寓言是浅显的,但是寓言背后所反映的哲理却非常的深奥。阅读《小寓言大智慧:写给爱创新的那些人看》,你可以发现,这些寓言有的揭示了某一个经济学原理,有的反映了某一种管理理念,有的会告诉你某一种投资技巧或者励志方略。阅读《小寓言大智慧:写给爱创新的那些人看》可以学会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从经济学的视角来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当我们心里有什么疙瘩解不开的时候,读一篇寓言,思考一会儿,也许疙瘩就解开了;当我们钻进了某个死胡同的时候,读一篇寓言,思考一会儿,也许就从死胡同里跳出来了;当我们在哪里跌了一跤。爬不起来的时候,回想一下曾经读过的某一篇寓言,也许就顽强地站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