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75000000032

第32章 青山几度夕阳红(1)

——明代文学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临江仙》(选自作者的《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

明代是我国历史上由汉族地主阶级掌握政权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以结束元蒙古族的统治为开始,以被满族统治取代而灭亡,从公元1368年到公元1644年,首尾长达277年,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中第四个长命王朝。

元末朱元璋先扫平北方,又灭掉了南方的各派割据势力,建立了明王朝,自称明太祖。明朝建国后,先后废除了有千余年历史的丞相制和有七百余年的三省制(中书、门下、尚书),实行了封建的中央集权制,皇帝独揽军政大权于一身。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皇权,大肆杀戮功臣,排除异己,并设锦衣卫,对朝廷内外实行恐怖统治。这些对于明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都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明代历史可大致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开始一百年左右为前期。建国之初,统治阶级慑于农民起义的力量,采取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如鼓励垦荒、减轻赋税、抑制豪强、恢复工商业和手工业等,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但在思想领域里却加强了控制,一方面采用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笼络和荼毒知识分子;另一方面采取高压政策,大兴文字狱,规定:“士大夫不为君用者罪该抄杀。”所以在前期近百年中,文坛可以说是一片沉寂,著名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实际上是成书在元末,最多延到明初。明代中期一百年左右,在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经济呈现出繁荣局面的同时,各种矛盾日益激化,主要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上层集团内部党争激烈,统治阶级穷奢极欲,日益腐朽。明代后期七八十年,各种矛盾更加尖锐复杂;到明亡前二三十年,宦官擅权,政治黑暗,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一起爆发,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立脚未稳,很快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满清靠武力占领天下,明王朝随之灭亡。

明代文学中最有成就的是小说,其次是戏剧;诗词散文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已经不能超越唐宋时期。下面我们以此为序,对明代文学作一个提要和概述,主要讲一讲明代小说。

中国古代小说的萌芽是上古神话和先秦史传文学,雏形是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成熟是唐代的传奇小说和宋元的话本小说,成熟的标志是唐人传奇“始有意为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即开始了有意识的创作小说。古典小说发展到明清两代,则进入了全面繁荣期。无论是创作规模之大、题材领域之广、反映现实之深,还是思想内容之丰富、人物形象之丰满、艺术技巧之精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

从宏观方面来看,明代小说有以下几个新特色:

1. 小说的地位得以提高。

在传统儒家“文以载道”的思想统治下,诗文是正宗,词曲是小道,而小说则更是街谈巷议、不登大雅之堂的“末学”。到了明代,在新兴市民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对小说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社会价值,都开始有了新的认识。如思想家李卓吾大胆推崇《水浒传》是“发愤之所作也”,是“天下之至文”。文学家袁宏道则称赞《水浒传》:“明白晓畅,语语家常”,使人“捧玩不能释手”。这些都对于提高小说的地位,起到了大声疾呼、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2. 白话小说有了新进展。

唐末变文和宋人话本,开始用白话写作,但那时的文人是不用白话写作的。而明代文人小说家开始有意识地用白话来创作小说。这种文体形式上的改革,由文言转变到白话的文学形式上的新进展,在中国文学史上,可谓是一大变革。《三国演义》还夹用比较通俗的文言,而《水浒传》,特别是《金瓶梅》、《醒世姻缘传》等长篇小说,以及拟话本“三言”、“二拍”短篇小说,则基本上全是用纯熟流利的白话文写成,这标志着我国白话文学的成熟,给明代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从此以后,白话成了写作小说的最好工具,对于小说的繁荣和普及起到了积极作用。

3. 由加工向独创的飞跃。

到宋元的话本小说为止,小说创作基本上都是在民间流传的基础上由文人演义加工而成,明代前期的情况也没有根本的变化。《三国演义》是在历史著作《三国志》和《三国志平话》,以及种种有关三国故事的说书和戏曲作品的基础上,加工编撰而成,所谓“七实三虚”,不离史实。《水浒传》则是在《大宋宣和遗事》和一系列水浒故事的基础上加工编撰而成。到了明代中后期,虽然加工编撰的作品仍然存在,如《封神演义》和拟话本中根据宋元话本改编的白话小说等,但此时出现了《金瓶梅》这样一部文人独创的长篇小说,以及拟话本中一定数量的文人独创的白话短篇小说,还有《西游补》、《水浒后传》等小说,这些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是一大飞跃。《金瓶梅》仅仅以《水浒传》中武松杀嫂的故事作为一个引子,独创了洋洋洒洒一百回,开始了小说独立创作的新阶段。正如明代无碍居士在《警世通言序》中所言:“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丽(附着)其人。其真者可以补金匮石室之遗,而赝者亦必有一番激扬劝诱悲歌感慨之意。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不害于风化,不谬于圣贤,不戾于诗书经史。”认为小说的情节和人物等,都不必尽真,也不必尽假,可真则真,不宜于据实叙写的则可以加以虚构,只要理可信即可。

4. 小说形式上章回体的产生。

宋代的讲史话本,因为比较长,说话人开始把故事分成若干讲,每讲一次,等于后来小说的一回;每一次讲说之前,编一个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体小说的起源。《三国演义》是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它已经不再是说话人的底本,而是供人们案头阅读的读本。开始时只是分为若干卷,每卷若干节,每一节有一个单句的题目。到了明代中后期,章回体形式更加成熟,开始明确分回,回目也由单句变成了长短不齐的双句,不久又发展成工整的对仗句。这种章回体小说,不但成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唯一形式,而且相对于外国小说而言,也是特有的一种民族形式,因为只有单音节、方块字的汉字能组成对仗句。优秀的长篇小说中的回目,既是小说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的本身也是一组组独特的艺术品。如《红楼梦》中“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蒋玉函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薛宝钗出闺成大礼,林黛玉焚稿断痴情”等等。

《三国演义》

我认为,《三国演义》是历史通俗演义创作的一个崭新的开始,迄今为止,在我国战争题材的小说中无出其右,是最伟大的一部。它是以正史陈寿的《三国志》为创作基础,以魏、蜀、吴三国的史实为主要依据,汲取了历代有关三国历史的诗文创作和种种民间传说的丰富营养,再加上作者罗贯中的大胆而又智慧的艺术创作而成的一部巨著。

《三国演义》的主要倾向,毫无疑问是“拥刘反曹”,或曰“尊刘抑曹”。这一倾向,首先,体现在全书的总体结构上。魏、蜀、吴三方,以蜀为主、以刘备为正面,以魏为对立面、以曹操为反面,以孙权的吴为盟友。全书120回,描写了100年左右的历史,其中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到诸葛亮星陨五丈原这51年间的事,就贯穿了104回的篇幅,而其后46年只用了16回就草草收场。这是笼罩全书的一张网。

其次,体现在对史料的取舍处理上。作者从正统观念出发,以“拥刘反曹”为尺度,凡是对曹操不利的史料,作者尽量采入小说,甚至不惜夸大描写(如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相反,凡是有损于正面形象的事情,作者一概不取(如《三国志》中记载刘备纨绔子弟的放荡行为);作者在对曹操和刘备人物形象的对比刻画上,憎爱十分分明。总之,“拥刘反曹”的倾向既有历史因素、时代因素,又有思想因素、阶级因素,正像有的文学史解释这种历史现象时所说的那样:“历代史家拥刘拥曹之争,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拥刘反曹思想之流行,确有为偏安的汉族王朝争正统地位的历史背景。”

《三国演义》的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诸如:在艺术结构上,既宏伟壮阔又不失严密和精巧;在故事情节上,既错综复杂又不失曲折和清晰;在语言艺术上,既通俗明快又往往细腻和生动;等等。我们这里就讲一点:丰富生动的战争描写。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而以军事斗争为主。作者充分吸取了《左传》、《史记》等古代史书中描写战争的成功经验,将战争描写得丰富多彩。全书写了大大小小一系列战争,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场面,出人意料,扣人心弦。这些战争在作者的笔下千变万化,不重复,不雷同,不呆板,各具特色,充分表现出战争的复杂性、丰富性、多样性。作者不把主要笔墨用在“一声炮响,两阵对圆,战马厮杀,胜追败窜”的简单描写上,也不把主要笔墨用在单纯的军事实力和个人武艺的较量上,而是精心策划和描写具体条件下不同的战略战术的运用上,把着眼点放在了智慧的较量上。世上任何事物都是千差万别的,作者又以他那千变万化的生花妙笔,使得《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同中求异——战争的情节虽然大体相仿佛,但因为战争自身的特点不同,具体当事人的思想性格有异,所以呈现出来的面貌也就大不相同。如第53回关羽义释黄忠,表现了关羽高傲自负;而第63回写张飞义释严颜,则表现了张飞粗中有细。

虚实相生——对于某一事物有时正面描写固然可能很精彩,如第25回描写关羽斩颜良、第26回描写关羽诛文丑,便是正面描写,惊心动魄。但有时虚处着笔、侧面烘托,效果反而会更好。如第5回描写“关羽温酒斩华雄”一节,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小说先写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接着写潘凤去不多时,又被华雄斩了。有此两人铺垫,可见华雄十分厉害。接下来写关羽当着曹操的面,自告奋勇去斩华雄:

……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作者避开了正面描写,写关羽在“其酒尚温”的短暂时间里,就将连杀曹操二将的华雄人头提来,可见关羽是如何的神勇无敌。“其酒尚温”,神来之笔!

张弛相间——《三国演义》既善于渲染战争的紧张、惊险、激烈的氛围,又善于描写特殊情况下的从容不迫,安详自如;闲中点染,相映成趣;把战争描写得时疾时缓,妙趣横生。如第35回写刘备跃马过檀溪,惊魂未定,眼前出现的场景却是“牧童跨于牛背上,口吹短笛而来”,“琴声甚美”。又如赤壁大战那让人都不敢喘气的紧张气氛中,却出现了庞统于荒山草舍、挑灯夜读的静谧场景。大战将临之际,江平浪静,皓月当空,出现了曹操踌躇满志、横槊赋诗的雅致场景。这些场景的穿插,避免了战争的平板单调,从头到尾都是金戈铁马的杀伐之声,让人有张有弛。而且这些描写都不是游离于战争之外,它们或者是战争的前奏,或者是战争的辅助手段,或者是推动战争发展的某一因素。因为有了这些描写的巧妙穿插,使得紧张激烈的战争,更富有诗情画意,更增加了一种节奏旋律之美。

《三国演义》写到的关键性的重大战役有三场:一是官渡之战,曹操统一了北方;二是赤壁之战,开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三是彝陵之战,三分天下的局面开始向统一转化。这三大战役彼此关联照应,其间又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战争分布点缀其中,或作为铺垫,或作为余波,或是前因,或是后果,一起组成了一个既匀称和谐,又波澜起伏、宏伟壮丽的战争画卷,在中国小说史上清辉独耀。

同类推荐
  • 英汉修辞格比较与翻译

    英汉修辞格比较与翻译

    本书主要研究语义、结构和音韵三大类修辞格的翻译及有关问题。首先,通过文献法、对比法等方法,对修辞格本身,以及修辞格翻译进行了梳理和介绍,为本研究廓清框架。把修辞格按照语义修辞格、结构修辞格、音韵修辞格进行分类,对选定的“修辞格对”,按照研究动态、词源追踪、结构与分类、译例分析的步骤进行梳理和介绍。研究动态中描绘了该修辞格相关研究的动态图谱,让读者对这方面的研究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也有利于他们进行相关知识拓展;词源追踪能帮助读者从定义等方面,进一步明确该修辞格的特点;继而从构造和分类上,对该修辞格进行学理上的分析介绍;最后,结合实例,进行修辞格的翻译分析,提出基本翻译策略。总体层层推进,符合学习认知规律。在实例选取中,兼顾英译汉和汉译英;不但选取文学作品的例子,而且也尽量多从非文学性文本中收集,这样比较吻合实际翻译工作中以实用文本为主的情况。最后,对每一节进行提炼性的小结。 本书能为翻译学习者、修辞爱好者等提供较大的帮助,形成对英汉修辞尤其是修辞格的基本认识,培养语言的敏感性和准确度。
  • 点亮巴黎的女人们

    点亮巴黎的女人们

    乔治·桑,香奈儿,柯莱特,荷坦丝,蓬巴杜夫人,拿破仑的约瑟芬……在巴黎,每一条街道都刻着女人的名字,她们活在几百年前,也活在当下。她们代表着个人可以达到的宏伟规格、生命可以如何精彩,以及辉煌、无止境的女性潜能。她们的狂野、高尚、勇敢、败德、坚强、愚蠢,已与这座城市融为一体,她们对自我的忠诚,对权利的追求和对欢愉的信仰,就是这城市永恒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人生的转折点,作者来到巴黎,开启了一段随性而自我的旅程,走过那些曾在此发光发热的女人们的生命、爱与失落。从路易十四到法国大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到新世纪,当她在过去的时光中追寻她们的足迹,亲自走过她们哭过、笑过、活过的每个角落时,她也从这些创造和滋养了世界最文明都市的迷人女性身上获得了生活的灵感与勇气。
  • 每天读一点民俗文化常识

    每天读一点民俗文化常识

    本书从民族风俗、节庆庙会、楹联妙对、民居建筑、特色服饰、姓氏生肖、图腾信仰、曲苑杂技、武术舞蹈、传统技艺、坊间传说十一个方面,介绍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常识,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领略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而系统、体制宏大而完备、兼具学术价值的家训,其中提出的为人处世、为文从艺、仕宦出处等思想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此书语言顺畅,运用了大量的故事、典故、逸事,往往从小处入手,将所阐述的道理蕴含其中,可读性很强。本书对《颜氏家训》进行编译和评析,以当代读者容易接受的方式重新编排。希望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精髓,实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夙愿。
  • 哈佛之道

    哈佛之道

    仲秋,赏叶的时节,美国东部新英格兰的红叶据说是最壮观的。好大的一片美丽!色彩的海洋,树叶的大潮,不动声色但却义无返顾地蔓延伸展,向南,向南!从加拿大的南端,跨过白山,分分秒秒都在行进、占领,行迹所至便毫无商量从从容容地涂染出一片绚烂的金黄,它就这样夸张地展示妩媚和美丽,倾倒无数游人。这片红叶潮席卷翻飞铺天盖地,漫过麻州,来到康桥,来到了查尔斯河畔,来到了哈佛。秋叶之美,贵在成熟。三百五十余岁的哈佛,红叶点缀在层层幛幛的古老校舍中,写意了成熟的另一种美感。宁静、庄严、深沉、厚重,且又充满人气。十月金秋,十月哈佛,醉人的时节,醉心的学府。
热门推荐
  • 我所憎恨的月亮

    我所憎恨的月亮

    一群怪人的群魔乱舞眼前的世界远比你看到的更光怪陆离在离海最远的乌市每天上演着神妙的故事或许你曾经过哪个地方却看不到那里嬉闹着的小灵或许你听到了什么古怪的声音却不知声音的主人是何方神圣
  • 魔火传

    魔火传

    韩立将两片符纸对到了一起,裂开处完全吻合,一丝缝隙都没有。孙火心中的最后一丝担心,也消失的无影无踪,毫不犹豫冲韩立再次倒头就拜。“孙火拜见主人。”且看一个平凡的练武小伙,偶然之下踏上了修仙的道路,拜入灵山大宗。从懵懂无知,到执着的追求,寻找逆天的机缘,成为传奇的至圣狂魔。魔焱殿:943832499,Q_Q群
  • 墨子与墨家学派

    墨子与墨家学派

    本书从墨子以及墨子的生平入手,详细介绍了墨家思想流派的核心思想和主要思想成就,并将墨家思想和中华侠文化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阐释。
  • 三宜盂禅师语录

    三宜盂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美国山神新生活

    美国山神新生活

    因缘际会,陈诺得到了山神传承。骑马、遛狗、打猎,湖光山色、云淡风轻。PS:新书已发,欢迎试毒《我在美利坚很逍遥》因缘际会,陈忱捡到了一个脾气暴躁、能力古怪的生物。到底是外星生物还是未知生物,这都不重要。总之,陈忱开始了飞鹰走马、游戏山水的逍遥生活!
  • 绝巅武神

    绝巅武神

    老者抱着一个小孩站在山顶。“爷爷,你能一拳打倒这座大山吗?”天真稚嫩的童音响起。老者哑然笑道:“真是孩子啊,哪有人能一拳打倒大山?”…………若干年后,耸入云端山巅上。一个身影负手而立,嘴角露出一缕笑意。白皙的手指微微弹动,顷刻间面前一座座巨山化作尘埃………………这是一个稚嫩少年成长为绝巅强者的故事……
  • 永远的监视者

    永远的监视者

    被指派的英雄注定踏上一段充满艰难险阻的道路,在完成命运安排的同时一步步探寻古老传说的秘密和“命运”的真正含义。在完全了解真相的那一刻,他会明白自己究竟是“监视者”们故事中的提线木偶,还是属于自己的故事中唯一的主角。
  • 浮沉如烟

    浮沉如烟

    当职场小白如烟踏入社会被迫经历了一系列“宫斗”之后,突然意识到自己梦想的舒适早已结束。她想奋力反驳却总发现自己被现实禁锢,又或是和所有人一样在浮沉的命运中难以自拔。但她很快明白,逆来顺受或许是唯一答案。生活就是这样,没有人会帮你,只有自己帮自己。作品系真人故事改变,看如烟如何在浮沉又危机四伏的环境中的环境中打怪升级。
  • 党旗飘扬 航道辉煌

    党旗飘扬 航道辉煌

    本书将全国航道系统党建方面的工作论文集结成册,为四大部分组织:一是党的思想建设,二是党的组织建设,三是党的文化建设,四是党的廉政建设。尤其是对新的形势下,党的文化建设和党的廉政建设部分。论述较多,意在让全国航道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增强党建工作的紧迫感和积极性,也提出了新时期党建的思政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