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81600000005

第5章 原始章(2)

在《论语·为政》篇里面,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统治者如果有德行,施行仁政,他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始终照耀着大地,并得到人们的拥戴。孔子又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能够将一件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不早不晚、不偏不倚,就意味着德行几近完美。孔子虽然主张维持有尊卑秩序的等级社会,但是不希望统治者过分残暴,危害和谐安定的局面,所以他说对于普通平民要“道之以德”。所谓“道”在这里是指引导,意思是说统治者要用仁者的气度来为人处世。孔子认为,对人应该宽容和气。即便是某个人忘恩负义地对待你,你也不能有成见,要用公平正直的态度来对待他。所谓“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心中有德行,就应该关注老弱,扶危济困。在《论语·里仁》篇里面,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即君子心中想到的大多是如何去施行仁德,提高自身的修养,而小人们心中只会考虑如何扩张地盘,得到好处,满足自己低俗的欲望。君子不仅要考虑自己,也要考虑自己身边的人,而小人就只会想到自己,自私自利。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这种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德行的人,应该敢于担当。

孔子理念中的德,已经具有知行合一的特点,即要求人们不但要明白什么是“德”,而且要时时约束规范自己,努力做到。

【原典】仁①者,人之所亲,有慈惠②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张氏注曰:仁之为体如天,天无不覆;如海,海无不容;如雨露,雨露无不润。慈慧恻隐,所以用仁者也。非亲于天下,而天下自亲之。无一夫不获其所,无一物不获其生。《书》曰:“鸟、兽、鱼、鳖咸若。”《诗》曰:“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其仁之至也。

王氏点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行恩惠,人自相亲。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能行义让,必无所争也。仁者,人之所亲,恤孤念寡,周急济困,是慈惠之心;人之苦楚,思与同忧;我之快乐,与人同乐,是恻隐之心。若知慈惠、恻隐之道,必不肯妨误人之生理,各遂艺业、营生、成家、富国之道。

【注释】

①仁: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仁”在孔子的思想中占据核心地位,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等内容。

②慈惠:慈爱仁惠。

【译文】

仁是大家都亲近和重视的。一个人只要有恻隐之心,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心中就会有“仁”的理念。

【解读】

在儒家思想中,“仁”占据着核心地位。在孔子看来,一个称得上君子的人,应该具备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惠等优点。在这些众多的优点中,“仁”是首要的。孔子说:“仁者,爱人。”也就是说,“仁”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概念,但是它的核心是爱人。从“仁”这个字的构成上来看,它由“人”和“二”组成。《说文解字》里面说,这表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心、爱护、帮助。所谓“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道理。

“仁”不仅包括关心和爱护他人,还意味着不应该干涉别人,不将自己的喜好强加到别人的身上。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去做的事情,自己不想得到的东西,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句话其实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己所欲,不强加于人”,不要因为自己喜欢某种东西,或者某种理念,就认为它很好,没有缺陷,从而强加给别人,让别人也喜欢和尊崇。

“仁”一般表现为宽容慈爱、真诚自然、恭敬谦让等具体的美好的品格。一个人的心中应该有“仁”的力量,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那些真正具有仁德之心的君主,从来不刻意去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子民,但让人们都很尊敬和亲近他。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位使臣到梁国去拜访,梁武帝亲切地接见了他。梁武帝崇信佛教,经常喜欢向别人展示他的仁慈。他邀请使者跟他去御花园里游玩。行走到放生池的时候,梁武帝问他:“你们国家也有放生池吗?”使者微笑着回答:“没有。我们国家从来不把鱼捉起来,因此也不放生。”梁武帝听了之后非常惭愧。一个心中有“仁”的人,从不炫耀自己的美好品格,而它们会像兰花一样,不知不觉之中沁人心脾,惹人喜爱。

“仁”也是我国哲学史中最为重要的理念之一,它也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对话的《论语》中,“仁”字一共出现了109次。可以说,每一句话里的立论角度都不同,因此内涵非常丰富。孔子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仁”进行了多层次的阐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孔子认为“克己复礼”是“仁”的一个部分。一次,颜渊问他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也就是说,约束和节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让自己做的事情都符合礼的原则,就是仁。颜渊接着问,自己想要“克己复礼”,具体应该怎么来做呢?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说,要达到仁的境界,必须在视、听、言、动等各个方面都符合礼的要求。

第二,孔子认为“仁者爱人”。樊迟向孔子请教仁。孔子说:“也没什么高深的,就是爱人。”又说“仁者莫大于爱人”。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爱人”是仁者的基本精神。

第三,孔子认为,仁就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自己成功了,取得成就了还不算,还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早日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加给别人。仁者要有一种达观的,同时以天下苍生为念的心态。所以,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第四,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和做人的根本。他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第五,孔子将“仁”当作人应该必须维护的最高原则。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追求仁的时候不应该向外,而应该向着自己的内心,等到自己内心真正净化了,能够遵守礼仪了,距离仁的境界就不远了。

【原典】义①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张氏注曰:理之所在,谓之义;顺理决断,所以行义。赏善罚恶,义之理也;立功立事,义之断也。

王氏点评:量宽容众,志广安人;弃金玉如粪土,爱贤善如思亲;常行谦下恭敬之心,是义者人之所宜道理。有功好人重赏,多人见之,也学行好;有罪歹人刑罚惩治,多人看见,不敢为非,便可以成功立事。

【注释】

①义:正义,义气。

【译文】

义是人们都认可的某一种道德观念。人们可以将它作为某种社会规范,用它来奖善罚恶,从而以此建功立业。

【解读】

在这里,我们可以将“义”看成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行事适宜,符合伦理道德。在日常生活中,某个人帮助我们,即使有危险也不退缩,事后,我们就会说,这个人真讲义气。讲义气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护和拥戴。

中国人对“义”的理解非常宽泛,因此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有的时候,这些说法之间还互相矛盾。比如说,我们经常会看到“大义灭亲”这样的词语,也会在电视或者书籍上看到类似的事件。这其中的“义”就是非常值得玩味的。还比如,一个人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家庭,或者是家乡的利益,出卖了国家利益。从家乡人的角度上来讲,他够义气;但从国家的角度上来说,他背信弃义。因此,在判断一个人是否够义气的时候,我们需要拥有辩证的眼光。

儒家伦理有五常——仁、义、礼、智、信。孔子将“仁”看得很高,而孟子则重视“义”,即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所谓成仁取义。孟子非常重视义,甚至将它提升到与仁对等的地位。孟子认为,“义”是人特有的区别于动物的品质。“义”可以提高人们的境界和修养,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自己的理想,可以让社会和谐安定。

“义”贯穿了孟子思想的始终。在名篇《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和熊掌我都爱吃。当我不可能同时得到它们,必须有所取舍的时候,我会选择熊掌而放弃鱼,因为熊掌比鱼名贵。接着,孟子又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我想要活着,同时,我也需要义。当两者不可兼得,必须有所取舍的时候,我会放弃生命,而选择义。这便是“舍生取义”的由来。可见,“义”在孟子的思想中占据着至高的地位。

那么,孟子为什么这么重视“义”呢?这和孔子重视“仁”的理念有冲突吗?其实,孟子“义”的思想是孔子“仁”的思想的延续。为什么这样说呢?孔子说“仁者,爱人。”怎么“爱人”呢?自然是要去关心和帮助别人。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义气。因此,“义”其实是对“仁”的实践。

【原典】礼者,人之所履①,夙兴夜寐,以成人伦②之序。

张氏注曰:礼,履也。朝夕之所履践而不失其序者,皆礼也。言、动、视、听,造次必于是,放、僻、邪、侈,从何而生乎?

王氏点评:大抵事君、奉亲,必当进退;承应内外,尊卑须要谦让。恭敬侍奉之礼,昼夜勿怠,可成人伦之序。

【注释】

①履:身体力行。

②人伦:人与人之间应该遵守的行为规则,一般包含君臣、父子、夫妻、长幼、兄弟等内容。

【译文】

礼,是需要人们身体力行去做的。礼存在于人们早起晚睡的日常生活之中,它建立起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

【解读】

在我国,“礼”常常和“法”联在一起,合称礼法。从可查的文献来看,周公制作了礼,周代的人们都会自发地遵守礼,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到了春秋时期,孔子解释了人们守礼的原因。孔子认为,人们之所以认可礼,是出于感情。比如说,按照周代礼制,父母去世之后,子女要守孝三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孔子说,这是因为,我们出生之后,父母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要等到三岁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下地行走。因此,遵守礼制,就是为了报答父母的恩情。

那么,“礼”为什么要跟“法”联系在一起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弄懂什么是法。简单地说,法就是规则。法和普通的规则不一样,因为它具有强制性。一些人不遵守礼制,做出有违礼制的事情,就会破坏社会的安定和谐。这个时候,人们就只能动用“法”来对他进行约束。因此,“法”是用来维护“礼”的。古老的中国其实是一个礼法制的社会。

孔子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主张,叫作“克己复礼”。所谓克己复礼,就是人要克制自己的不合理欲望,让自己一举一动都符合礼制。符合什么样的礼制呢?在孔子看来,自然只能是周代的礼制。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心也。”周代的礼制沿袭了夏商两代礼制的优点,非常全面,可以作为范本来借鉴。他又感叹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意思是说,周朝借鉴了夏商两代的礼仪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周代礼制,是多么丰富和完备!我遵从周朝的礼仪制度。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当时,周王室衰微,诸侯并起,群雄逐鹿,社会动荡不安。孔子认为,美好的社会应该是和谐稳定的,这种诸侯并起的局面破坏了社会的和谐。因此,孔子提出了“克己复礼”,主张恢复周代的礼制。孔子这种主张并不是简单的复古,因为“礼”在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是一种秩序。明朝大儒吕坤曾这样说:“世间千种人,万般物,百样事,各有分量,各有差等,只各安其位,而无一毫拂戾不安之意,这便是太平。”可见,儒家理想中的社会是有等级的和谐社会。儒家虽然也有“大同社会”的理想,但那毕竟遥不可及。

秦朝末年,烽烟四起。在遍布全国的起义军队中,以刘邦和项羽的实力最为强大。在张良和韩信等名臣良将的辅佐下,刘邦最终打败了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刘邦很看不起儒生,甚至往儒生的帽子里撒尿,以示侮辱。一个大臣说,陛下你怎么能这样对待儒生呢?刘邦说,我的天下是从马上得来的。大臣笑着说,马上得天下,你能在马上治天下吗?陛下想要让社会和谐稳定,就必须得到儒生们的帮助。后来,正是在儒生们的帮助下,刘邦建立了汉代的礼制。在电视剧《汉武大帝》中,一个儒生说:“帽子再破,要戴在头上;鞋子再新,要穿在脚上,这就是尊卑有别。”这样的话是非常有道理的。

【原典】夫欲为人之本①,不可无一焉。

张氏注曰:老子曰:“夫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者,散也。道散而为德,德散而为仁;仁散而为义,义散而为礼。五者未尝不相为用,而要其不散者,道妙而已。老子言其体,故曰:“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黄石公言其用,故曰:“不可无一焉。”

王氏点评:道、德、仁、义、礼此五者是为人,合行好事;若要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不可无一焉。

【注释】

①本:根本。

【译文】

想要修身立业,就一定要遵守道、德、仁、义、礼这五项根本准则,缺一不可。

同类推荐
  • 禅与老庄

    禅与老庄

    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之一的老庄思想自始至终在起着助化和推动作用。本书以禅与老庄关系的历史发展为主线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深入、系统地探讨了禅与老庄在本体论、思维方法、民族心理及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具体考察了老庄与禅宗渊源、互补及互用诸重关系,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佛教禅学的思想特质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足以体现禅与老庄思维模式、思想特色的“我佛一体”之禅境与“天人合一”之道境,始终是本书阐释的重点。对愣伽禅、慧能禅及后期禅宗与老庄思想之不同关系,作者亦有精当论述与阐发。
  • 聆听大师胡适

    聆听大师胡适

    胡适一生,涉及了大量的学术文化、思想文化和政治文化的言论,其文字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朴实无华。兼具了可读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聆听大师胡适》系列以独特的视角,从人生、治学、政治、社会等方面入手,在胡适作品中精选出能够代表胡适思想的篇章,收录图书:《不受人惑:胡适谈人生问题》《我们能做什么:胡适说中国》《儒教的使命:胡适谈国学》《习惯重于方法:胡适谈读书治学》《禅宗是什么:胡适谈禅说佛》《西洋文明的本质:胡适讲西学》《孤独与大胆:胡适自述》等七册。
  • 技术与时间3: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

    技术与时间3: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

    《技术与时间3: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是贝尔纳·斯蒂格勒在德里达指导下所写的博士论文的第三卷,被认为是20世纪末法国哲学界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本书描述了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视听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的广义上的“存在”所造成的重大负面影响。
  • 看破不说破

    看破不说破

    本书收录了胡适研究中国禅宗思想的精华文章。全书对禅宗的传播、流布,以及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严谨细致的分析。胡适本人不信任何宗教,但他对禅宗的见解,对于那些从事禅宗文化研究的人士,以及文化爱好者而言,至今仍有着影响力。
  • 人生不过一念间:南怀瑾的15堂人生智慧课

    人生不过一念间:南怀瑾的15堂人生智慧课

    人的一生是一场修行,总会面对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南怀瑾先生将人生归结为三个阶段:莫名其妙的生来;无可奈何的活着;不知所以然的死掉。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并不断求索的问题。在本书中,通过南怀瑾先生对国学经典的讲解,对儒、道、佛经典智慧的归纳,从做人的大智慧到生活中的小问题,深入浅出,化深奥晦涩为平易晓畅,在你人生路上指点迷津,为你讲述大得大失间的智慧。
热门推荐
  • 蓉城不悲秋

    蓉城不悲秋

    讲述了一个二十八岁的职场女白领纪言,在购房压力下离开北京来成都生活。她貌不出色,才不顶尖,家境贫寒,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卑微的感情低到尘埃,渴望温暖的婚姻,渴望有存在感的事业,幸福与耀眼好像与她格外遥远。但,靠着努力、坚强、和智慧,她在成都这个烟火城市里有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 给你一个公司,你能管好吗

    给你一个公司,你能管好吗

    本书以如何管理好公司为出发点,分别从领导艺术、团队组、企业战略、决策制定、执行推进、市场营销、企业文化等方面介绍了管理者的各种事务,内容全面、系统、丰富兼具实用性和指导性,为管理者提供了一份简单、实用的管理指导书。
  • 巴菲特的投资思维

    巴菲特的投资思维

    投资理财是一门含金量百分百的技术活,充满风险又遍布机遇,是财商转化为财富的必然历程。成败与否,全在于投资者的思想和智慧。本书就是在综合提炼巴菲特投资生涯中的经典案例的基础上,深入解读其中的投资技巧和策略,挖掘巴菲特的投资思想和智慧,以给广大股市投资者充分的引导和启发,让自己的投资理财更高效更智慧。
  • 快穿之娘娘不好惹

    快穿之娘娘不好惹

    从将门之女到王妃,而后战死沙场,灵魂飘荡。偶遇一不靠谱的系统,开始了一场奇妙的快穿之旅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向光靠近

    向光靠近

    她被歧视,害怕、胆怯,却心向阳光,成为更好的自己。
  • 剑道汹涌

    剑道汹涌

    简介无能……总之,这是一个带着外挂的少年登临彼岸的故事。天已断,路已尽,大海对面又是何处?扬帆远航,携带此地之期盼,寻彼岸之希望!云雀越海,只手攀天,既然路已走不通,那便渡海吧,天之涯,海之角,苍茫天地外,何地葬吾身。
  • 顾家小丫头

    顾家小丫头

    第一世,红墙绿瓦,圈禁的似乎不止是这紫禁城。于他而言若无这权力只恐连活下去的资格也没有,他,本就是个有违这世俗的存在。对她而言这一切不过是南柯一梦。第二世,枪林弹雨,乱世之中。他再次遇见了她,此生定要护她无虞。“不过你似乎把我忘了……没关系我记得!”第三世,无乱世浮生,无深宫阴闱。他却连站在她面前的资格都没有。“这一次,或许是真的便再也不见了……”欲转身离去,却见不远处少女正笑意盈盈地看着他,“怎么这就想逃了?”这一次就换我来找你吧!
  • 天下无双之修罗鬼医

    天下无双之修罗鬼医

    她是21世纪古武世家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冷艳杀手。一朝穿越,成为定国侯府修为尽废,丢弃荒院无人问津的大小姐。他是南晋皇族惊才绝艳的皇长孙,手握重权的太子殿下,杀伐果断,智谋无双。是整个南晋,无数少女心心念念的的梦中情人。她冷血、冷情,却又妖娆惑人。他薄情、寡性,却又邪肆撩人。当,他遇上她,她碰见他。陈年旧事、昔日故人,无数意外接踵而来。这天下注定不会平静,六界纷争,硝烟再起,且看她如何用这纤纤素手,搅乱这盘天下棋局!简介无能,请看正剧。
  • 浮生如梦你如糖

    浮生如梦你如糖

    自从过了十八岁生日,林歌生就成了倒霉女主。直到苏日安出现,一切开始变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