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83400000037

第37章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3)

“宝宝,叔叔给我们让座是因为你小,先让你坐。如果你在坐车时候遇见有爷爷、奶奶上车怎么办?”

“我会起来给爷爷奶奶让座。”

“真乖,爷爷奶奶年龄大,行动不方便。宝宝很强壮,应该给爷爷奶奶让座,这样才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在教育孩子时同一种方法在不同的时间发挥的效果是不同的,有时甚至会截然相反。这位聪明的妈妈选择了有利的时机既表达了自己对于让座者的谢意,又让自己的孩子深刻地领会了谦虚礼让的美德。

好的父母,不是一味的用唠叨来强化自己的观点,而是审时度势,成为一位精通孩子心理的医生或者是孩子的良师益友。懂得教育的艺术就是善于选择教育的时机,让自己的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孩子永远感恩你所带给他的成长的快乐。

戒律七:避免盲目进行对比教育中国的父母都有这么一个习惯:夸人贬子。中国历来以谦虚为美德,所以有些年轻父母总是喜欢在自己的孩子面前随随便便夸奖别人家的孩子,根本没有注意到自己孩子心里的感受。有时候这种“谦虚”还是一种虚伪。但是无论是真心还是假意,这种对比教育在孩子身上又会产生怎样的效应呢?

邻居的一位年轻妈妈有一次客套地对王阿姨满面笑容地说:“啊!你家女儿真可爱,真乖,不像我家俊俊吵吵闹闹,只会淘气,让人心烦。”正在一旁的俊俊听后,瞪大了眼睛怯生生地说:“妈妈,我乖。”不料妈妈却大声说:“乖什么乖,就知道淘气烦人,一边去!”哪知道随便的一句话却改变了这个活泼小男孩的性格。过了几天,人们发现俊俊变了,天真活泼的俊俊看到妈妈回来,就躲在椅子后面不敢往前去。妈妈说:“俊俊过来亲亲妈妈!”俊俊小心翼翼地亲了妈妈后竟然冒出一句:“妈妈我乖,你别心烦。”令所有在场的人听了都大吃一惊。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身为孩子的家长就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造成的影响,家长言不由衷的一句话很可能会给孩子的心理蒙上一层阴影,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父母不要盲目的进行对比教育,因为孩子的性格、兴趣、能力是不同的,也没有对比的必要。虽然对比对于家长来说也许是出于无心或者好意,想借机激励自己的孩子朝好的方向发展,但是盲目的对比反而会挫伤孩子的自尊,使孩子跌入情绪的低谷。

在孩子小小的心灵中,父母最爱自己,最疼自己。一旦他们听到父母夸奖别人家的孩子,就可能会认为父母不爱自己了,会产生很强的失落感。正如俊俊的妈妈,虽然是出于客套的一句话,却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天性活泼没有什么不对,乖巧可爱自然也有它的好处,但是把两种不相干的性格放在一起盲目对比,从而判定一个好,一个不好,这无非是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了孩子,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也正因为这种盲目的对比让俊俊对妈妈的话产生了心理阴影,认为妈妈不再爱他了,是讨厌他的。这种深远的负面影响是需要花费更大的精力来进行消除的。这种盲目的对比教育所带来的后果也是得不偿失的。

一些年轻的爸爸妈妈总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更谈不上什么自尊心。从俊俊的事例中可以看出,孩子们不仅能听懂,而且还在自己心灵中产生了激烈的反应。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十分珍视自我。所以,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必须处处注意这些“小事”,否则会严重伤害自己的孩子。

大朋和小伟是对门的邻居,又同在一个幼儿园上学。大朋做事心静,学什么都快而且兴趣广泛,业余时间还学拉小提琴;小伟性格外向,喜爱运动,喜欢打仗方面的游戏,爱看武侠片。但是小伟的妈妈却似乎更喜欢邻居孩子大朋的性格,常拿大朋的沉静好学“教育”小伟,并把小伟关在家中,以培养他的“静心”。

小伟的妈妈还在业余时间强迫他学弹电子琴,并用夸奖、激励等“赏识方法”督促孩子。大半年过去了,小伟依然如故,别说弹一个像样的曲子,就连一个调也还弹不准。气得妈妈整天对他嚷嚷:“你要是能像大朋那样好学上进就好了!”结果小伟不但听不进妈妈的话,还经常和妈妈对着干。

专家指出,小伟妈妈这种盲目比较的教育方式具有普遍性。这种类型的父母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孩子,拿自己孩子的缺点来比较别人家孩子的优点,这种盲目而错误的对比不仅徒增父母的烦恼,也打击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故事中的大朋有他的优点,小伟也有自己的长处,小伟妈妈妄图让自己的孩子“东施效颦”,并采取所谓赏识教育的方法。这种赏识教育不是发现并欣赏孩子的与众不同之处,而是试图用夸奖、引诱的手段“逼”孩子迈上父母指定的方向。因此,无论小伟的妈妈怎么夸奖,也只会让他觉得假惺惺,且收效甚微。

孩子性格内向还是外向,并无好坏之分。在社会人群中,需要不同个性的人有机地构成一个整体,既相互牵制又相互补充。但有时社会却只认同某些性格特征,而排斥另一些性格特征。当一个社会不能理性对待不同个性时,父母便会为孩子的某一性格特征担心。

一个人的心理、性格是否健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自己个性的接纳程度。接纳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对自己的满意程度,而对自己的满意程度取决于身边最亲近的人是否对他满意。如果父母总觉得孩子不好,久而久之,孩子也会觉得自己不好,对自己不接纳、不喜欢,由此产生的自我冲突会伴随孩子一生。因此,让孩子快乐地“做”自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因势利导”是父母顺着孩子性格的“趋势”以更积极的方式引导孩子,逐渐发展出一种最能将其特点发挥到极致的生活形式。父母要想正确的引导孩子首先要成为自己孩子的“欣赏者”。没有一双欣赏的眼睛和一颗伯乐之心自然谈不上“因势利导”。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是幸福的,因此就应当给予孩子一个宽容、舒适的成长环境。对比教育是中国家庭教育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育方式,但是人和人之间是有差异的,当家长在对比孩子的同时,孩子也同样在对比着家长。毕竟孩子的心理是脆弱的,盲目的对比是最不理智的一种教育方式。聪明的父母会懂得对比的技巧,而不是去伤害孩子的心。

戒律八:不要“数罪并罚”日常生活中,当孩子表现出荒唐的行为、错误的举止,背离父母美好的愿望时,父母很可能会采用惩罚的手段进行教育。其实,惩罚教育与孩子痛苦的情绪体验相关联,如果使用得当,可以将孩子的错误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但是,如果使用不当,甚至滥施“惩罚”,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小明性格比较活泼,常常在屋子里跑来跑去,玩自己心爱的遥控汽车。星期天的下午,爸爸正在屋子里休息。小明又开始摆弄起了自己的小汽车,咚咚的脚步声和玩具汽车小马达的转动声让屋子里的爸爸非常厌烦。小明玩得很开心,没有听到到爸爸在屋子里唠叨的责备声,当他跑过客厅时,碰倒了立在墙角的一个大花瓶。这下麻烦可大了,爸爸闻声跑了出来,对着满脸惊慌的儿子一顿暴打,口中还说道:“叫你别玩了你不听,还碰倒了花瓶。上次你玩小汽车摔了桌子上的鱼缸,今天咱们一起算一算吧!你说,你知道错了不!”爸爸气愤地边训边打。原本还心中有愧疚的儿子突然挣脱开了,边跑边嚷:“我就没错。上次的事你上次不说,你现在又提?我就没错。”这下爸爸气地直追儿子,但是无论怎样呵斥,儿子都不承认自己错了。

批评合理才能使孩子从心理上产生接受感,才有可能抑制孩子的不良品行、不良行为、不良习惯与不良学习态度等。小明爸爸在教育儿子时就犯了很多错误。

第一,他在生气时带着情绪教育孩子,这是不理智的。此时这种状态常常会把孩子的错误放大,因此孩子也不会接受。而且孩子也会因为家长的情绪而产生恐惧,不能很好地反省自己的错误,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第二,他采取了“数罪并罚”的教育方式。他没有把握好上次教育的最佳时机,没有让儿子认识到上次的错误,因此才会把这种错误的行为延续。数罪并罚会冲淡原本惩罚和教育孩子的目的,让孩子认识不到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而惩罚他——是犯的错误太多,还是没有改正上次的错误。这种教育方式让孩子觉得委屈和不满,会觉得父亲是一个喜欢记旧账的人,孩子心里觉得不公正、不公平自然不会接受家长的教育,也就很难改正自己的错误。

第三,他采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这无疑拉大自己和孩子之间的距离,让孩子处于一个弱者的位置上。这种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产生抵抗和恐惧情绪,完全没有自我反省的意识。

通过小明的故事可以看出,数罪并罚并不是一种明智的教育方式。教育方式的不到位,不仅没有让孩子觉得公平、公正,反而觉得委屈。这也是为什么小明一直不肯承认自己错误的原因。

对于孩子因为过错所进行的惩罚要有一定的标准。所谓的惩罚标准就是孩子在做出何种错误表现时应该及时进行“惩罚教育”。许多父母实施“惩罚教育”时常常与自己的情绪联系在一起。心情好时,对孩子就放任自流,使孩子的错误行为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强化;心情不好时,孩子稍微“越雷池一步”就大发雷霆,甚至将生活和工作中的怒火撒向孩子,使孩子胆战心惊、不知所措。还有些父母,对孩子的错误行为采取记账的方法,犯一次错误记一次账,最后“数罪并罚”,一顿臭揍。由于孩子的记忆力较弱,“数罪并罚”式的惩罚会使孩子弄不清遭此“灾难”的原因,甚至还会搞错因果关系。其结果不仅不能使孩子悟出“挨打”的缘由,产生寻找正确行为方式的意愿,反而给他们的心灵蒙上一片阴影。

丫丫放学回家后和妈妈一起高高兴兴的去附近的超市购买东西,没过多久,原本高兴的母女二人都撅着嘴满脸乌云地回到了家里。

丫丫的爸爸拉着丫丫问发生了什么,丫丫的眼泪立刻就流了下来:“妈妈不讲理。”在丫丫断断续续的叙述中,丫丫爸爸终于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原来刚才母女二人逛超市的时候,丫丫妈妈给她买了一瓶营养快线,丫丫当场就要打开来喝。妈妈害怕太凉伤着她的胃,就说回家后热一下再喝。于是母女两个就吵起来了。

爸爸对丫丫说:“丫丫,大夫说你肠胃不好,不能喝凉的东西,所以妈妈才让你回家热一下的。”丫丫说:“这种果奶拿热水一烫就彻底变味了,难喝死了。”爸爸建议说:“那就把果奶放在暖气上热一下就不会变味道了啊。”丫丫愣了一下,决定采用爸爸的方法。这时妈妈走了过来,气愤地对丫丫说:“我说的意思还不是跟爸爸一样?”丫丫梗着脖子回答:“你刚才明明说的是用热水烫一下的。”“你这孩子,就知道嘴硬。这臭毛病总不改,上次音乐课你不好好上,还偷跑出来买零食,老师管教你,你还犟嘴。你这孩子越来越不像话了,这样下去还怎么得了?”

听了这话,丫丫气得又哭起来:“爸爸,你看。妈妈又来翻我的旧账了。”丫丫妈妈还想插嘴,被爸爸拉走了。

批评教育孩子尽量不要翻孩子的旧账,采用数罪并罚的形式。对于孩子已经改掉的毛病更不要提,这样孩子就感觉不到改正错误的意义了。丫丫的妈妈不仅没有让孩子真正理解到自己的意思,反而在批评孩子当前错误的时候又翻孩子的旧账,原本父母是想让孩子认识到自己错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的,却让孩子因此感到反感,最终也没有达到父母教育孩子的目的。

父母对孩子进行批评首先要把孩子的不良行为搞清楚,事实不清,夸大其词会使孩子产生拒绝心理。因此,父母在批评孩子时,要做到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绝不能新旧账一起算,这样只会让孩子产生不满的情绪。有些父母没有注意到教育的时机,当孩子发生错误行为时没有及时纠正,这就默许了孩子的下一次错误。当孩子再次犯错误时,父母就开始把之前的旧账翻出来一起教育和惩罚,这会让孩子心生不满,认为父母这种做法是很不公平的。这种不及时的教育方式,也把孩子这次的错误给夸大了,让孩子意识不到自己到底错在哪儿。教育的目的原本是让孩子改正错误,自我反省,但是这种数罪并罚的方式偏离了教育的目的,因此是不可取的。

父母的批评要有针对性,就事论事。然而,有些父母批评孩子时却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东拉西扯算旧账——把上星期,甚至一年前、两年前孩子的过失都放在一块儿算。这样就冲淡了批评过失的主题,孩子不知道挨批评的重点是什么,也不清楚父母让他改正什么。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父母总是觉得孩子有缺点,容易使孩子产生消极情绪,失去信心。数罪并罚的方式只能说明父母平时对孩子的管教太少,没有尽到责任。这种教育方式是不正确的,因为方式不正确,所以就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同类推荐
  • 孩子的好习惯是慢养出来的

    孩子的好习惯是慢养出来的

    作为家长,与其给孩子留下百万家产,不如帮助孩子从小养成一些良好习惯。多一个好习惯,孩子的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孩子的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遇;多一个好习惯,孩子的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当然,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家长还应该具有教育的长远眼光,不求一时的速度和效率,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不给孩子成长的压力。只有这样,教育才能起到真正意义上的成效。
  • 孩子,为你自己读书

    孩子,为你自己读书

    读书,是一件苦差事。大多数孩子都在抱怨,读书苦、读书累,甚至常常感到迷茫。其实,孩子有这种想法,大都是不明白为什么要读书,或者说认识不到读书的重要性。在这种状态下,孩子产生厌学、叛逆的行为,从而让老师和家长头疼不已。 《孩子,你在为谁读书》针对孩子的读书问题阐述了科学的观点,告诉孩子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为你自己读书!孩子在学习上付出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成就明天的辉煌。《孩子,你在为谁读书》旨在从读书志向、兴趣、方法等引导孩子如何读好书。
  • 人生观培养:父母最长情的告白

    人生观培养:父母最长情的告白

    长期研究青少年发展的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威廉.戴蒙(WilliamDamon)针对全美12~22岁的年轻人所做的大型调查与深度访谈里,他发现目前的年轻人大约可以分成四类:第一类,疏离者;第二类,空想者;第三类,半吊子;第四类,有目的感。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些年轻人的不同?根据戴蒙的研究与观察,今天年轻人心里所缺乏的,是动机的来源,是对于目标感的缺乏。缺乏目标会摧毀人生快乐与满足的基础。对目标的追求可以主宰一个人的一生,它不只赋予人生意义与快乐,也赋予了人生学习与追求成就的动机。目标在顺境的时候,带给人喜悦,在逆境的时候,带给人复原力,而且终其人的一生皆是如此。
  • 用故事激发孩子好学向上

    用故事激发孩子好学向上

    学习,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民族,意义都是重大的。儿童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期。尽早让孩子认识到学习的真正意义,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让孩子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帮助。本书采用“故事教育法”的方式,针对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发生的情况,把各种教育的道理蕴含在故事中,通过一百多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引领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孩子好学向上的习惯,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渐入佳境。在故事里,孩子能够领略到学习是一件美妙的事情,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只要让自己置身其中,就可以发现沿途的美好风景。
  • 给孩子松绑,自由成长才能成材

    给孩子松绑,自由成长才能成材

    孩子的才能是自然生成、自主发展的,而且这种自我教育是动态的、可持续的。关于这一点,教育专家陶行知也指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开放的、积极的环境。这也就是说,作为家长,要遵循孩子的天性,不能任意抹杀孩子的创造欲望和玩乐心态,要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让其自由自在地舒展与发展。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明智的家长从来不捆绑孩子,而是放开手让孩子自由地翱翔。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诺贝尔(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诺贝尔(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世人皆知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本书介绍了诺贝尔的传奇人生。
  • 敖氏伤寒金镜录

    敖氏伤寒金镜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福尔摩斯的大脑

    福尔摩斯的大脑

    本书收入了《血字研究》;《四签名》;《冒险史》;《巴斯克维尔的猎犬》;《恐怖谷》等多篇侦探小说作品。
  • 后山谈丛

    后山谈丛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绾君心:宫女子之昌德宫

    绾君心:宫女子之昌德宫

    她是高丽名臣郑梦周的后人,女主十七岁出仕朝鲜后宫,成为朝鲜历史上最年的尚宫;继大长今之后,一个传奇女子的奋斗史.(《问君心:宫女子之云岘宫》乃本文第二部,若亲们情系郑尚宫与永安大君围城之后的一段故事,欢迎阅读,已经完稿。)
  • 李希凡文集(第四卷):现代文学评论集

    李希凡文集(第四卷):现代文学评论集

    本书稿为《李希凡文集》(七卷本)之一种,系李希凡先生关于现代文学的评论文章结集。几十年来李希凡先生一直活跃在文学评论与文艺理论研究界,在现代文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部分内容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但李希凡先生的解读与评论依然能唤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 苗宫夜合花

    苗宫夜合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中国人的炼金术

    中国人的炼金术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蕴藏着丰富的赚钱智慧,只有读懂它,你才能掌握事业成功的有力武器。不管中国人赚钱的手段如何千变万化,但是其赚钱的本质从来不曾有任何的改变。你只要用心体会、正确运用,就一定能窥见“炼”金的秘密,掘取人生的宝藏!本书从传统文化角度剖析中国人的赚钱智慧,以及中国富商巨贾都心照不宣的赚钱潜规则。深度透析从古到今中国人的赚钱文化,告诉你从身无分文到腰缠万贯的赚钱手腕。
  • 寒丑录

    寒丑录

    丑时,称鸡鸣,又名荒鸡,指黎明前的黑暗,亦指黑暗中的蠢蠢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