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98200000010

第10章 生活,翻毛皮鞋换回包谷馕(1)

唯一的理想,就是能让肚子吃饱;夜里从天窗把人放到菜窖下面去;女青年遇到的困难更难克服;一说放电影,整个连队就沸腾了。

以往的年代,在那遥远的地方,许多怀着憧憬和热情踏上团场土地的上海青年,也许多少能够想到战天斗地的苦和累;然而他们当中,有谁为接踵而至的饥饿做好了准备呢?

在阿拉尔的纪念馆里,何百成拿起一双旧的翻毛皮鞋介绍说:“这是冬天发的,这是好东西呀,军用品在当时可是比民品要那个得多……”但是,就是这么好、甚至这么稀缺的军用品,这些曾经激起他们光荣感的军用品,这些在隆冬季节非常需要的翻毛皮鞋,一些年轻人又拿它做了什么呢?

咱每天烧一锅酱油汤行不行

那时身在农一师5团的安康,说出了这翻毛皮鞋的最后用途:“到后来,和我在一起的男生,不说全部,也有百分之九十的人,用发下来的翻毛皮鞋跟老乡换包谷馕吃了。因为太饿了,饿得白天干活两眼冒金花,晚上睡觉睡不着,肚里空,难受。那么就把发下来的东西能换的,都跟老乡换吃的,一双翻毛皮鞋换五六个包谷馕。只要有吃的,管它能换几个,吃了算数。”

至少在南疆塔里木盆地周边各团场的情况是相似的。到了劳动强度最大、生活最艰苦的时候,想得最多的,或者说本能,就是什么时候能把肚子吃饱了。

有人总结了每天的伙食叫“三拳头”。所谓三拳头,就是三个苞谷馍,像拳头大小的苞谷窝窝头。有的窝窝头,里头是空的,还掺了东西。制糖或作饲料的甜菜疙瘩,剁碎,放锅里熬,熬出来的糖水,熬成糖稀糖浆,剩下的渣子拌到玉米面高粱面里充粮食,就是这样的窝窝头。

伙房把大白菜煮好了,粗盐一放,用勺子舀一点油,在上面一浇,就好了。油是浮在上面的,排队打饭,女青年就排在前面,打上面的油漂漂,有味道。男青年都有意站到后面,为什么?不完全是谦让,因为越等到后面,越好打上那些干的,白菜,一碗满满的,能管饱。

连长程均友是要当家的,他比一般职工更能体会到柴米油盐的难。粮食都是严格定量,浪费不成,吃都不够吃。月月年年,他们连队总超支,粮食超支,因为油水儿少,体力消耗大,孩子们又都是正当饭量大的年龄。团长找他问:“你那连队是咋搞的?咋老超支?”程均友向团长报告说:“大家吃不饱,这些娃正年轻,吃不饱,不能干活,你说不超支咋办?”

他觉着做连长担责任挨批评是小事,上海青年来的时候都是孩子,正长身体的时候,得吃个差不多吧。他天天到伙房去看,要求包谷馍不能小,只能比标准的大一点,不能小一点。有上海青年向他提出了一个建议:“连长,咱每天烧一锅酱油汤行不行?”程均友说:“中。”吩咐伙房,烧一锅水,往里倒上点儿酱油,再切点儿葱花,弄这么一锅,开饭的时候谁喝谁舀,结果每顿都舀光。上海学生边啃包谷馍,边喝这个酱油汤,就比较满意了。

当然,在困难的年代,他们就是再吃不饱,全国有很多人比他们还糟。生产建设兵团的粮食产量大都要交上去,由国家统一调配。他们既然是生产性部队,就要专门打粮食上交。要想自己生产的粮食保证足够自己吃,那时没这个道理,计划经济没这回事。比如说上海,在那些全国最大的纺织厂里,布那么多,上海人应该有的是衣服穿了,其实没那回事。都是国家计划,统购统销,纺织大厂的照样要按人发布票,每月几尺就是几尺。总之,谁都别想好到哪儿去。

实际上,兵团延续着历史上屯垦戍边的传统,基本上不靠国家拨粮食,要靠自给自足。团场的人长年付出艰辛繁重的劳动,但是还是难以保证有相应的粮食补充自身的需要。

在34团五连,让王祖炯一想到吃就印象特别深的是,偶尔,连队会想办法搞点油来,炸一回油条,让大家好好解一次馋。一到这样的日子,就会在劳动的时候,从连长到各排长不停地喊:“大家好好干哪,今天晚上改善伙食—吃油条!”在大家眼里,吃油条,可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大家马上就像打了兴奋剂一样,劳动积极性特别高涨,都盼着赶紧完成任务,天一黑好回去吃油条。回去以后,果然从伙房老远就飘出香气,开饭的时候一人分到两根油条。

到了1966年11月,他们去开荒,还私下议论着会不会吃上一次油条,因为吃油条按惯例都和劳动生产上的攻坚有点关系。没想到那个场长听到议论以后,专门宣布说:“文化大革命了,无产阶级是不吃油条的!”就这样,连里也不敢擅自炸油条了,大家也就吃不上油条了。

年三十会餐,只能吃不准带

人在艰苦的时候会很想家,而且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家乡的吃食。每当肚子很饿的情况下,上海青年凑在一起就喜欢来个精神会餐。你一言我一语眉飞色舞地说小笼包,说生煎包,说阳春面,说小馄饨,说糍饭糕或者春卷。因为大家以前在上海的时候,都很熟悉这些好吃的东西。

史美云是在农一师5团,和安康一样1963年进疆,分在一个团,后来他们成了夫妻。那个时候她躺着地窝子里,幻想着上海城隍庙的小吃,最想吃的是汤圆。后来,她让家人从上海寄来糯米粉,自己做了汤圆。

这边商店里物品很少,什么都得从上海寄过来。每当有人收到个上海寄来的包裹,一打开全是吃的东西,这是最幸福的事。像上海的那些点心,什么沙琪玛、云片糕,这些东西寄来的比较多。人人都是想办法叫上海家里给寄点东西,所以从上海寄到新疆的邮包特别多,正常情况下邮包在路上要走半个月,大家都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盼着。有的寄点挂面,大白兔奶糖。有的寄点在信封里夹上三斤五斤全国粮票,这也可以用来解解馋。因为即使跑到团部小食堂吃碗面条改善一下,也要二百克粮票。在新疆都用公斤制,所以讲二百克,在上海叫四两。

新疆当地没有肉松,有人收到从上海寄来的肉松,拿给老职工尝尝的时候,他们一看就说:“这骆驼毛怎么能吃嘛!”皱着眉头一尝,发现就是好。才知道这叫肉松呀,没见过。

但是也有的人家里从没有寄来包裹,比如毛国胜,家庭出身有问题,父亲在50年代初被镇压了,母亲坐牢。别人最起码还有父母关心,他没有;别人高兴的时候,他会挺难受。虽然他也一样做梦都盼望着,但是现实中不会有东西寄来。

关于解馋的事情很多,余加安记着另一种情形,每个礼拜有一次生活会,开这种会讲什么?检讨资产阶级思想。有人就发问了:“你写信回去要饼干了没有?要了别的什么没有?”被问的老实承认:“要了。”不承认也不行。这就是资产阶级思想。一件小事情总要检讨,这次检讨完,下次还得再提起来,再检讨。

在21团,韩培芬经历过的还不止于此。思想生活会上人人要过关,比如轮到谁了,人家就说:“你讲讲,你这一个礼拜做的好事坏事吧,有没有什么资产阶级思想,全部讲出来。”这个人讲了以后,大家还得一一发言,评一下他有哪个好的没讲,哪个坏的没讲,给他指出来,人人监督。

这种饥馑难耐的日子,延续到了“文革”,文斗加武斗,生产瘫痪,就更不得不勒紧裤腰带闹革命了。每人一个月的标准是二两食油,还不能保证。因为上面只下定量指标,但师部并不给发油,要靠自己种棉花,把棉花籽提出来,榨成油,才有油吃,要不然没有。棉籽油如果提炼得好,经过最后的处理,也是不错的,但他们吃的是最粗的棉籽油,把棉籽炒了,榨出油,黑乎乎的就吃了,一炒菜冒很大的烟。当然这样也总比没油好。

农一师13团的人都记得,1970年,他们连续三个月一滴油的分配都没有。而王祖炯在农二师34团经历的情况可能更极端,连续四五年,每年365天没见到过什么油花花,这个团自然条件太差,所以太穷了,没有油,都是盐水煮菜、煮萝卜。

饿得不行也馋得不行了,有的人就想着去偷。把发的床单对折起来,两边一缝,就成个大口袋。然后找一个小个子的,让他背上大口袋,把绳子在腰上一绑,夜里从天窗进到连队菜窖下面,等他把甜菜、萝卜、白菜装满以后,再拉上来。菜窖大得很,储藏着全连要过一个冬天的菜。菜偷回来藏到通铺底下。把口袋拆开,抖抖土,一摊又是床单了,睡觉。偷来的东西抓起来就吃,把通铺底下的吃完了再去偷。

就像刚开始劳动的时候一样,到了生活最艰苦的时候,有人受不了,感到绝望,又想到了逃跑。一有人跑掉,派出听到消息,带枪的人在路上一卡,无处可逃。有的人是往沙漠跑,以为可以从那穿过去。结果等派人去抓到的时候,已经快变成“木乃伊”了。

按照部队化的管理,上海青年到兵团的头三年没有探亲假。那么对于日思夜盼着故乡的他们来说,每逢过新年又能盼来什么呢?

王祖炯说了个真实的故事:要是问一年到头有没有吃饱的时候?回答是,有。每年的春节,也就是大年三十,实际上是在下午天黑前,给大家会餐。到现在他都没搞明白,平时什么吃的也没有,这一天怎么会过的那么丰富。大家把脸盆拿去,一个班十几个人围成一圈等着。

会餐规定了,只能吃,不能带走,还有炊事班的人,在外面站岗的,不让拿走。就在露天操场上,一大群人蹲在那儿,然后上的第一个盆子是什么东西呢?就是大片的肥肉,来了以后,大家一看就要动筷子,多长时间没见过肉了,吃!王祖炯当时马上出了个主意:“先别吃,后面还有好多菜呢,吃一块肥肉不就腻住了,吃不动了嘛。”那就忍住不吃,大家都不吃,守着。

伙房里头,本来可能连队干部的想法也是,要是腻住了,后面的菜可以少上点。结果,一看大家都不动,就僵持在那儿。天又冷,新疆的年三十,天寒地冻,大家硬是蹲在那儿,不动。最后僵持不过了。

没办法了,后面的菜就一盆一盆地上,上来一盆大家就风卷残云啊。开始蹲着,后来蹲不住了,就跪着,最后是有蹲有跪有站着的,七八盆菜都吃完了,塞得肚子满满的,唯独剩那一盆肥肉还没动。不让带走怎么办?最后大家都下筷子,一人夹一大块肥肉叼在嘴里,带走了。

地窝子里好多盏小油灯在闪烁

青年们在团场干的都是农活,但完全按部队编制,实行的是供给制,头三年没工资,每月津贴是三、五、八块,吃集体伙食。一个月发三块钱津贴的时候,买牙刷、牙膏、毛巾、肥皂,买点信纸、信封、邮票,津贴就没了。人家真正的军人应该是第一年每月津贴六块,写信走军邮不用邮票。所以说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半军事化”。衣服是单衣一年一套,棉衣两年一套,翻毛皮鞋两年一双。劳动强度大,这些都磨损得厉害,经常没得换,晚上洗了第二天再穿。特别是男生,穿得更费,不够穿。

这和所谓的“原始共产主义”差不多。为什么说原始?因为大家都是一样的,津贴都是很低,也就没有高低差别,你三块津贴,我也三块,到第二年你五块,我也五块,第三年都是八块。没有人多拿一分,很平等,很原始。所以大家对此倒也没多少心理不平衡。

说起来,那时候有高低之分的,就是虽然都很努力,但是因为体力和能力的差别,干的活总会有多有少。收麦子不可能每个人收得一样多,担土不可能担得一样重,毕竟饭量也不可能都一样的大。

规定一个月休息三天,逢十、二十、三十休息,这休息的一天往往还有半天要做贡献。当时兵团党委提出目标,叫“个十百千万”:要求每人每年利用休息时间,开荒一亩地,上交十块钱,业余打粮一百斤,打草一千斤,制肥一万斤。

至于收工以后所剩不多的业余生活呢,那时没有电灯,都是点的小油灯。收工的时候都好晚了,回到连里,吃过饭就天黑了,人人都是拿个墨水瓶或小药瓶装了煤油,上面弄个牙膏头,弄根线,用火柴点亮。晚上周围漆黑,地窝子里有好多盏小油灯在闪烁着,大家借着这点亮写写信、写写日记什么的。

晚上要走出地窝子就用挂在门口的马灯,最早的时候他们用的马灯是木壳子做的,一面木头,三面玻璃,中间用两个小钉子卡住油灯。提着这种灯,上面有个出烟口,走一趟,手上就全给冒出的烟熏黑了。

因为是“以粮为纲”,副业不发展,交通不方便,副食品和消费品非常紧缺。鱼姗玲所在的第14团地域东西相距二十公里,一共才两个小商店,都只有一间门面。那一年她去买棉鞋,货架上只有两只,但都是一只脚的。

生活环境艰苦,许多地方风沙大,水是咸的。朱静华刚到14团的时候,外面喊开饭了,大家就从地窝子里出去,看到在那边的地上摆着菜盆。蹲下来刚要吃,一阵风沙刮过来,饭菜上全是沙子,馒头上也满是沙子。女生说:“全是沙子,这个怎么吃呀!”当时就哭了。

同类推荐
  • 人心的省悟

    人心的省悟

    由于消费文化的介入,大大地改变了文学固有的传播方式和影响读者的方式,这必然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世界越来越浮躁,利益神话越来越刺激人,这些,都肯定会影响一些作家的写作。不影响是不可能的。稍微比较一下成名作家前后的写作,就会发现,哪怕是一些相当有成就的作家,也在这种喧闹的环境下,开始变得沉不住气了,看他们的新作,就知道他们这些年沉潜下来的东西不多,心灵探索的力度也在减弱,明显是写作的心开始慌乱了,不知不觉就和现在的消费文化合流了,读者喜欢什么方面的刺激,他就写什么方面的题材,而不问这样的题材,是不是他所擅长或者他所关注的。
  • 在时代的痛点,沉默

    在时代的痛点,沉默

    面对历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本书为汇聚中国知识分子的访谈集,所涉主题聚焦当代生活,钩沉往昔历史,省察社会现实,彰显公共关怀。作者在其十年的职业记者生涯,遍访享有广泛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探究他们的生命旅程,倾听他们对世界的独立观察和个人之思,重现他们对重大公共问题的自由发言。本书记录时代风云,呈现社会变迁,是一部集结中国知识分子的洞见之书。如果亿万人只用一个脑袋思考,真辜负了造化孕育了这么多的万物之灵。我想要写出我自己经历的那个时代,我的视力所及,这个历史是什么样的,我就怎么样写。——崔永元。
  • 展望

    展望

    这本书的内容,是作者在一九三六年八月到十一月底的三个月里所公开发表过的文字里选编而成的。
  • 诗人的心

    诗人的心

    本书共46篇诗歌评论,既包括1984年版《诗人的心》的30篇文章,又包括《开明少年》中刊载的其他16篇讲诗词的文章。作者从诗人感情的真实流露这一角度出发选取诗歌,既有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新诗,也有古代、国外的经典作品。对诗歌的鉴赏也细致入微,从字词含义、句式韵脚,到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歌蕴含的价值意义。
  • 准风月谈(鲁迅作品精选)

    准风月谈(鲁迅作品精选)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热门推荐
  • 坚韧的精致(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坚韧的精致(谷臻小简·AI导读版)

    走进作家笔下的世界,让随性的文字给自己一种别样的思考。坚韧的精致,如珍珠般散缀于暗淡凡常的日子链中,这份与精致相关的念想,或许是支撑日子真正的力量,足以面对人世的沧桑悲喜。
  • 简婚

    简婚

    穆遥想,等她老了,躺在摇椅里,跟围在身边的小辈们讲故事。她情窦初开的时候遇到顾林珏,把他带到缆车上表白,他看一眼外面,回她说:现在缆车不高,要不我还是下去吧。她满心欢喜地嫁给他,却从不知她做医生的丈夫也能作为集团董事在镁光灯下侃侃而谈。她一再追问,步步被牵扯回那些谜一般的过往,隐藏着他不愿坦露的真相。他说:遥遥,我不敢让你看到我从多么黑暗的地方走出,只希望你看见的顾林珏,已经站在阳光下,抖落尘灰,一身磊落。--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拼搏的青春不后悔

    拼搏的青春不后悔

    小说原名:《青春印象派》XX重点高中的高冷学霸听说谈恋爱,还被老师抓到了。“所以他现在怎么样了?”“转到另外一个班遇上了校花。”命中注定的情劫,他想逃却逃不掉。“不,他现在成沙雕了。”某学霸,“不,我从没把他当校花,只不过是个笑话罢了。”高冷学霸是伪高冷,真沙雕;沙雕校花是伪校花,真笑话。ps:双男主,双救赎,小说名跟文章内容不符,本名为《青春印象派》,改不了了,大家就凑合着看吧。
  • 出发吧喵酱

    出发吧喵酱

    悲催的陶桃因为咬了一块儿破手表,被强行绑定了一个看似牛掰,其实没啥卵用的系统,还要给它找各个世界的能量本源?感觉自己上了贼船却下不来了。。。那个系统的前主人,快回来带走你家统子!第一个任务在猫的国度里,遇到一只超级无敌傲娇大猫咪,非要跟着自己蹭吃蹭喝,那就带着一起吧。
  • 求狱

    求狱

    凡人之罪,律法可判;修士之孽,何人可审?我的前路,是众生祈求的地狱。
  • 网游之魔神领主

    网游之魔神领主

    生死轮回,唯有情在。临死方知生,患难才温情。一个身患绝症的人的最后挣扎!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办公室秘战:在细节中让自己价值百万

    办公室秘战:在细节中让自己价值百万

    职场无小事,可谓成也细节,败也细节。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毫不起眼的细节,也许正是你职场生涯中的转折点。一个细节完全可以改变你的前途和命运,忽视细节将等同于忽视你自己的命运。反之,假如你抓住了每一个细节,关注到了每一个细节,也许是现在,或者在不久的将来,它将使你价值百万。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我有一座山神庙

    我有一座山神庙

    开局一座山,赠送山神庙!美好的生活就要来到——可是山高不过十丈,庙大不过巴掌,周遭山林虎狼环伺,更要命的是,妖怪要吃他,修士要杀他,更有无数山精鬼魅想要取而代之。小小山神庙,风声鹤唳。为了活下去,新晋小山神只能靠着坑蒙拐骗,吸引信众,一步步强大——‘蝼蚁虽小,亦可翻天!’
  • 商业模式:商业的实质与未来

    商业模式:商业的实质与未来

    本书提出了一套商业模式设计的工具,从定义、功能、要素内在自洽逻辑、设计等环节进行拓展,使商业模式的设计有了衡量的标准,也使商业模式的内在逻辑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