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01600000200

第200章 新闻超越论(29)

今天我们的新闻,摒弃了个人的独立意识和主体思考,传达的是一种“集体记忆”,使得本来应该表现千万种不同的报纸,变成了集体记忆的工具。甚至“把全国各地的报纸互换一下报头、人名地名,完全可以通用”。长此以往,被这种“集体记忆”淹没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脑子里,装满了集体记忆,写事千篇一律、写人千人一面、写话千口一声。一个事物有千万种表达方式,可是我们只会用其中的一种或几种,而且是所有的人都用这一种或几种!

从采访开始,我们就遵循着集体记忆的原则,抓不住事物的个性和本真,甚至引导着被采访对象按集体记忆的思路表达,写出来的依旧是集体记忆,本来新鲜的东西被集体记忆漂白。而且,这一切都是在无意识、潜意识里进行——危险就在这里。

除了传达“集体记忆”之外,“套式语言”往往都有固定的“政治隐喻”,这种“隐喻”越来越广泛,同样在禁锢着我们的思维。再加上套式语言所指的贫乏,象征的固定性,就给我们的语言“画地为牢”,带上了种种桎梏。当套式语言日益活跃在我们的媒体上,我们的媒体尤其是报纸,就变成了“套式”的展厅。

“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新闻姓新,这个新不是简单的新事物,更需要新题材、新情节、新形式、新笔法、新语言,来表现新的人物、新的内容、新的主题。我们平时,太多的时候却用旧的形式、旧的语言来表现新事物——这和用旧瓶子装新酒、穿着破鞋子走红地毯、用粗陋的餐具品美食一样的煞风景。不仅一天煞风景,而且天天如此,你说招不招人烦?

新闻要反映自然、社会、人生的万千形态,这是一幅何其广阔、壮丽的画卷!世间活的万物,都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当中。新闻是时代的产物,自然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断注入新的气息。尤其是今天,更是一个丰富到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没有各种流派、风格、样式的争奇斗艳,没有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笔墨,如何记录和见证这个万花筒一样的世界?离开了“海纳百川”的集成之美,离开了高屋建瓴又细致入微的“立体化表现”,怎么可能描绘出这幅画卷?

互联网时代,新闻语言也必然要迎来一个“气象万千、摇曳多姿”的新时代。不尽快改变新闻单调、僵化的套式语言,使之适应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新闻就是没有生命的“豆腐块”;不能融入新的元素,吸收新的养分,借鉴新的表现形式,适应缤纷多姿的时代新貌,新闻永远都是一碰就破的“易碎品”。对一个事物,原本是可以有千万种表达方式的。为什么我们却在争相选择最干瘪、最无力、最乏味的一种?新闻有定式,但定式本身也应该是不断被丰富和开拓的,所有的新闻形式都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尝试。不要怕“这也不像那也不像”,不要怕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新面孔。

任何事物的演化都是从无序走向有序。当有序趋于僵化,影响到事物进一步发展时,就会突破。突破之后随之带来无序的紊乱,然后又从无序走向新的有序……如此循环,才使事物从一个发展阶段跃变到一个新的阶段。而突破的前提,是吸收他事物的养分,积蓄成自己生命运动的能量。人是这个世界上取食最杂的,但是,并不等于吃什么变成什么——只要不是被食物所吃掉。新闻也是一样,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味道更鲜美、色彩更亮丽的体裁中吸取养分,只会让新闻变得更美味可口、色香味俱全,不必非要担心“变成文学怎么办”。

看我们平时的新闻,更多的却是在小心翼翼、认认真真地用套式语言制造着“简单的真”、“表面的真”、“僵硬的真”、“干瘪的真”、“残缺不全的真”。我们再看陈颖的《股海》(新疆经济报2008年12月13日6版),这篇新闻完全用的是文学语言来表达,意识流的色彩非常浓郁,表现主义的手法无处不在——这些都是文学的工具,可是,谁说这篇新闻不真实?它太真实了,甚至展示的是人的灵魂的真实!那个波涛汹涌的虚拟经济之海,那个不可触摸的人的心灵世界之海,那个欲望与情绪交织的人性之海……统统被活生生地展示在报纸之上!除了这样的表达,还能有好的方式吗?形式上,它比文学还文学;骨子里,它已经达到了本质的真实。

我们的新闻,最大的毛病是“见事不见人”,或者是“见人不见情”。这也是我们很多新闻不能打动人的原因。新闻作品中的人物,要想给人留下活生生的印象,必须血肉饱满、个性鲜明,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犹如生活中的真人那样具有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而不是我们平时所表现的千人一面、百人一腔的“概念化人物”。我们能看到他目光里的喜悦与哀伤,能闻见他呼吸里的和缓与急促,能听到他脚步声里的踟蹰和匆匆,能从他的举止中感悟到他微妙的心理活动——总之他是活的,是一看就知是他的“这一个”。对新闻来说,“这一个”不是凭空创造,无中生有,而是抓住细节,真实展现,立体还原。这个过程中,关键之关键是抓住人物的情感,以及由情感支配发出的行动细节——抓住了这些,人物也就会睫闪眸转、活灵活现。

为什么把写人放到这么重要的地位?因为新闻要报道的事实,总是要由人来支撑的。没有了人,新闻就成了一个个情节的叠加,就成了“只见事不见人”,或者不见“活人”的树干。人是树干上的花、叶和果子,没有鲜活的人,这个树干就是“木头桩子”。新闻的叙事无趣,让人不忍卒读,归根到底是缺乏了人物命运、人物形象的支撑——不是点缀。

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物内心世界都是精微的、隐深的、丰富的、活跃的,那么人物的语言就是这种奇妙的内心世界的心曲。这种语言的个性化是很强的,它能反映人物的心情,能够展示其因为外界变化而引起的内心世界的波澜。尤其是我们经常要表现的典型人物,他们活在人的时代、公民时代、个性张扬的时代,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是一条流动的河。我们要抓住这神妙的内心世界,并使之外化为鲜活的文字,千万不能用我们僵死冰冷的心扼杀了那些原本活的形象。

在客观世界中,所有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矛盾和冲突,所有的事物都在自己特有的矛盾冲突中生存、运动、发展,整个世界都在矛盾冲突中运行。我们的新闻之所以空虚、苍白,如同一潭死水、一杯白水,主要是因为我们常常回避了矛盾和冲突。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不善于驾驭题材——新闻要求篇幅尽量短,而且要扣人心弦,就只能取最能表现事物本质的、核心的素材,并加以精炼概括,使之高度浓缩。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抓住矛盾各方的本质特征,并善于用形象化的语言揭示出来。以不回避、不躲闪的姿态面对矛盾和冲突,需要记者具有“大勇”,而这大勇来自何处?所谓“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答案就在这里。

新闻空间,是一个广阔的立体时空统一场。从外部世界到人的内心世界,从过去现在到未来。尤其是人的内心世界,更是一个浩瀚的宇宙,新闻要进入人的内宇宙。新闻的深度只有能透视到人的精神世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意义,探寻到事物的内在规律,才算是得到实现。做到这一点,要自觉运用现代心理学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善于在人物的心理剖析中反映出时代变迁的广阔背景。如果不能进入对象的内心世界,也就进入不了读者的内心世界,引不起共鸣和震撼。缺少了感天动地、直指人心的形象和场域,新闻的引导功能就是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敷衍。

“今天,为什么现在作家不好混了?因为现在的生活太精彩了,比任何小说都精彩。”正如报人郑万里先生所言,在这个以变革为主调的时代,在这个充满动感的时代,在这个藩篱不断被打破的时代,在这个空间不断被拓展的时代,人的命运正变得空前的充满跌宕和莫测,世界空前的大了,又空前的小了,人就像生活在一个硕大的超越时空的舞台上,灯光变幻、乐声迷离、悲欢离合……可是,想想我们平时的新闻,就如同一首无味的乐曲,始终是一个节奏、一个声调;如同一盘杂烩菜,不放油盐味精,不加作料。而一篇好的新闻,必须有动感的画面,鲜明的色彩,鲜活的人物,音乐的节奏。最好能借助文字营造出声光电的交响,调动起读者视听嗅触的感官。

要让读者有“欣赏大片”的感受,那才是新闻的极品。

7.4.3语言之狂欢——寻找回来的诗性

新闻,是由语言组成的。语言,是新闻的细胞。

没有精彩的语言,就没有精彩的新闻。我们的新闻之所以“易碎”,之所以少见“传世之作”,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迷失了语言的本体性。

我们的汉语言有三性:工具性、本体性、诗性。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汉语言的本质。

而我们现实中普遍的观念,尤其是在新闻的写作上,却偏重于语言的工具性,仅仅把语言当成了叙事状物的工具,而把后两者排挤出去。这是非常糟糕的现象,并由此造成了我们新闻语言的贫乏、苍白。

一切事物,其最后的根源就是本体。事实上,我们的语言不仅仅是传达思想的工具,她本身就有思想。没有思想,也就不可能有汉语言的出现。中国的汉语言形成的过程,也是祖先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如果语言不能传达作者的思想,也就失去了语言的本体性。

中国的汉语言,最突出的特征是诗性。尤其是象形字、会意字,本身就是美的凝聚,本身就是诗。

比如太阳的“阳”,描绘的就是一个震撼的意境:太阳正从地平线上出来,照耀着山冈,山冈上红旗招展——这难道不是诗吗?

父亲的“父”:一个人,拿着两把斧头昂首挺立,准备战斗。

母亲的“母”:一位袒露乳房的女人,正在给孩子喂奶。

思想的“思”:一个人一天到晚都在想着他的庄稼田。

忧愁的“愁”:心上有了秋色了……

多么强烈的诗性!甚至把思想的、内心的、玄妙的感觉都变成了形象的诗歌!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创造了世界上最美、最具表现力、最具思想内涵的语言。它飞翔于无限的时空,它凝聚了万物的精华,它以“宇宙之美人”的气度,展现出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呈现出“天雨粟、鬼夜哭”的震撼。同时,也借助这“大美”的语言,为我们留下了无穷的思想财富、文学瑰宝。从《诗》三百到《史记》,从汉赋到唐诗宋词,从元曲到明清小说……在世界文明的时空里,没有人比我们更幸运,没有人比我们更富有,没有人比我们更得天独厚!

可是到了今天,为什么我们的语言贫乏了、苍白了、孱弱了、失色了、僵死了?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仅仅把语言当成了工具来使用,我们抛弃了思想,我们丢弃了诗性!本来大富大贵的我们,成了可悲可叹的“败家子”。

尤其是我们的新闻语言,长期以来,把语言中最丰美、最本质的元素当成了“洪水猛兽”,当成了“毒药”,避之唯恐不及!岂不知,诗性语言是汉语言的最高境界,最高水平的表达方式!

丢弃了语言的思想性和诗性,今天的新闻语言越来越变成了一种“套式语言”。对我们的报纸和新闻来说,“套式语言”的祸害至大——最主要的一条是,它宰杀了我们语言的个性!

也许,会有人拿出破坏“集体主义”这顶帽子。但是,这恰恰是对集体主义的一种歪曲。集体主义不等于磨灭一切的个性,消灭一切个人的东西。集体主义是建立在个体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过足够惨痛的教训。

同类推荐
  • 语言理论与实践

    语言理论与实践

    这个集子收录的是个人零散的思维碎片,如果其中存在一种教学思想的话,这种思想可以说属于“工具论”。这种“工具论”是叶圣陶先生语文教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与现在绝大多数国家认识高度统一后推行的语文教学思想与方式(形式训练)高度一致。
  • 河南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

    河南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

    本书坚持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围绕新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实现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四个河南(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完成两项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紧扣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在“一路一带战略”中,探索中原城市群和河南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 部分国家和地区社会管理经验与启示

    部分国家和地区社会管理经验与启示

    西方发达国家为维护社会稳定、促使社会发展不断地调整和完善社会管理方式,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管理经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社会管理理论。《社会管理丛书:部分国家和地区社会管理经验与启示》系统介绍和吸收借鉴国外社会管理的积极成果和先进经验,以部分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将其管理制度、保障制度、公共政策等逐一分析比较,展现其管理模式的优劣,并对提高我国社会管理科学化进行了系统阐述。
  • 关于人的思考:人的本质、产物及发现

    关于人的思考:人的本质、产物及发现

    《关于人的思考:人的本质、产物及发现》主要内容:集三十余年思考,一生学识成就经典,洞悉人之本质,展示文学、哲理之价值。这本书从人的社会本源探讨了人的各种社会属性及人生不同阶段的特点,阐释了这样一种观念,即所有的人,除了极端情况,都有天生的才能,如果能够得到恰当的引导,都能够在他们最擅长的活动中表现出敏捷、灵巧、聪慧和敏锐。
  • 诚信与道德

    诚信与道德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每个人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讲:“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说同朋友交往,说话要诚实、恪守信用。诚信是为人之本,从业之要。
热门推荐
  • 关公为什么这样红:关公文化精神新解

    关公为什么这样红:关公文化精神新解

    《关公为什么这样红——修崃荣谈关公文化精神》依托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胡小伟的研究成果,重点解读了关公“惟正是忠为正而义”的正义观,辨正了“大意失荆州”传统说法,阐释了弘扬关公文化的当代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作者认为,关羽死后逐步被神化,最终成为“武圣”,这是人民的最终选择,也是关羽践行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精神的必然结果。关公信仰作为全世界华人的共同信仰,具有“圆融儒释道,覆盖多民族,连通港澳台,护佑全华人”的力量,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予以大力弘扬。
  • 太初天脉

    太初天脉

    脉,人之血脉;地之龙脉,天之神脉,以脉定界。
  • 王爷后院着了火:拽拽王妃斗夫记

    王爷后院着了火:拽拽王妃斗夫记

    “王爷,王妃不见了,好像是跟太子游山玩水去了。”老管家气喘吁吁地跑来报告。某王爷:“派几个杀手去把抓回来就是了,这样的小事不要烦我。”然后,他家后院就着火了。
  • 绝望者的盼望

    绝望者的盼望

    耶路撒冷的人本是最大恶极的罪魁,却首先蒙恩。这是为什么呢?绝望的人啊,请不要绝望,请听班扬一言,振作起来,抓住给你的盼望。
  • 千魂

    千魂

    我叫周启阳。我只是,去接我的女朋友回家。却几乎,死在一个地图都未必显示的弃岛上。暴雨洗刷着我的脸,视线模糊。满月也没什么光亮,视距很短。突然一记闪电撕裂了黑暗,我看见无数个行尸走肉游荡在我的身边!我拼命的逃,没命的跑。却因为一句“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决定铤而走险。在这与世隔绝的孤林荒岛,复杂的人性堆砌了命运碾过的白骨,我、她和他们,躯干交织着腐烂其中……究竟是我疯了,还是这个世界从来就不正常?
  • 农门长姐

    农门长姐

    穿越的裴芩瞬间顶上了一大盆狗血。秀才爹赶考遇害,大伯兼祧两房。二房子嗣是有了,爷奶不喜,村人不屑,还是大伯娘眼中钉肉中刺。重男轻女,要卖她换地。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娘几个还做牛做马。还没大干一番奔小康,那个已经死了的秀才爹又回来了。娶了富家小姐?生了两个儿子?生活如此艰难,还被逼死了娘。裴芩看着骨瘦如柴的一堆弟妹,抖着手:上山!!————————住山洞,搭窝棚,吃野菜,找野果。贫寒日子,裴芩领着弟妹,悄悄发财,闷头致富。眼见她们姐弟发迹,那些狗血又朝他们泼了过来!裴芩掐腰:要当渣,老娘就虐的你们成渣渣!********************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回忆黄埔军校

    回忆黄埔军校

    本书是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拟订的“文史资料百部经典”之一种。该书曾于1984年5月,黄埔军校创建六十周年之际,以《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黄埔军校》之名初版。收集了二十多位曾在军校任职或学习过的同志的讲话或回忆文章,生动真实地记载了黄埔军校官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共同学习、生活和战斗的情景,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大革命时期的一个侧面并汲取国共合作失败的历史教训,以促进第三次国共合作和祖国统一的实现。
  • 金华冲碧丹经秘旨传

    金华冲碧丹经秘旨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静静的天轮

    静静的天轮

    天亮一会儿了。杨怀新翻了个身,手碰到了堂客的汁儿包。堂客不高兴地推开杨怀新的手。你不是要上班吗?还不起床。杨怀新说,罢工了,不上班。堂客一翻身坐起来,罢工?哪个带头的?杨怀新说,你管哪个!睡会儿。杨怀新手往后反,垫脑壳下。昨夜下四点班,在井下,陈绍益讲过,罢工的事,不准讲哪个带头的,谁说出去,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哪个带头的,能告诉堂客?堂客是长舌妇,管得住男人管不住舌头,同其他堂客讲了,就会传开去,还不传到陈绍益耳朵里?那会惹出大麻烦。杨怀新闭上眼,不再理堂客。堂客把头扬起,张起耳朵听,绞车的轰鸣声没有了,翻罐笼倒煤的撞击声也没有了。只有麻雀在屋檐下叽叽喳喳。好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