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38300000006

第6章 附录:《致七八级同学》(1)

本文为《难忘的一天》序言

柳新华主编

黄海数字出版社

2012年10月第一版

原载于2012年9月14日《烟台日报》

致七七、七八级同学

——纪念恢复高考三十周年

坎坷亦幸运,七七七八级。

弹指三十载,聚首忆往昔。

生在新社会,欢乐沐晨曦。

童蒙不识苦,窘涩短食衣。

青春好读书,文革狂涛激。

下乡又上山,茫茫前程迷。

蹉跎十年岁,邓公乾坤移。

校门豁然开,学海满舟楫。

同桌父与子,同窗夫携妻。

壮哉老三届,苦学见高低。

暮诵接晨思,良师育桃李。

红烛映朝霞,矢志求真谛。

学成为新知,毕业奔东西。

改革力行者,开放弄潮汐。

杏坛竟风流,政经显身手,

科研攀高峰,文苑景色秀。

为师德仁育,为政公仆心,

为商富有道,为文创且新。

成功勿骄逸,坎坷足睨睥。

谈笑度岁月,酣梦展魄体。

白驹倏过隙,卅年转瞬逝。

人过知命后,壮心仍不已。

国家富强日,民族振兴时。

任重而道远,奋斗永不息。

为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而作

曾发表于2008年5月10日《鲁东大学报》

2008年5月19日《烟台晚报》

为了保持原貌

收入本书时未作修改

寸草幽情

母兮鞠我

农历6月14日,是母亲的忌辰。转瞬之间,母亲去世一周年了。但母亲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梦寐萦怀,常使不孝之子唏嘘不已。

母亲曾是十里八乡的大户人家的女儿。四十年代母亲出嫁时,姥爷为母亲陪嫁的嫁妆在当时引起全村轰动,许多年以后村里的老人说起来还是羡慕不已。但从我记事起,家中已是徒有四壁。母亲没能享过什么福,但她从不说苦,无论遇到多么难办的事情,她都有办法应付。她的口头禅是:吃苦是福。六十年代,母亲已生了七个孩子,全家加上奶奶计十口人。在那个年代,全家只有父亲一个整劳力,且常年有病,一家的生活可想而知了。为了一家人吃饭,母亲整天忙活着。有时粮食不够吃,母亲常常从山上采回家一些野菜,经水浸日晒竟也能做成可口的饭菜,像春天的“苦菜脑”(苦菜加豆面做成)、夏天的山马楂包子、秋天的地瓜叶面汤、冬天的水煮白菜根,这些都是大人孩子愿意吃的,连吃几顿,谁也不“草鸡”。有一些东西就不容易下咽,像苦涩无比的桕条芽、枯败的葱叶、凋谢的杨树花,每遇到这种情况,母亲总是端起碗大口吃,边吃边说“吃下肚里是好饭,谁吃不下是熊蛋”;或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咽得下野菜根,百样事可以做”。于是,我们弟兄便端起饭碗,风卷残云如卷席。至今我对吃野菜仍情有独钟,每每到集市上买一点时鲜野菜,却总是做不出母亲做的味道。但从母亲继承来的吃苦能力却使我终身受益,至今无论吃什么饭菜从不挑食。确实是这个理,人生只要能吃苦,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没有办不好的事情。

有人说,女人的心眼比针鼻小,但我总是被母亲的博大胸怀所折服。奶奶原本在一所大城市与伯父一家住在一起,三年自然灾害时回到老家,使原本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母亲从未抱怨,一直用心伺候多病的奶奶。奶奶吃饭不与我们共桌,每顿的饭菜都是母亲做好后送进房间。奶奶的饭菜与我们的也不一样,就是最困难时也是这样。记得六十年代生活最困难时,姑姑从香港寄来一袋面粉,专门来信说是给奶奶吃的。那时每顿能吃上一个馒头是很奢侈的。母亲为奶奶做饭菜都背着我们,怕被我们看见。但后来这个秘密被奶奶泄露了。奶奶有了好饭,常常舍不得吃,留下一些给她喜欢的孙子吃。孙子太多,单独做给奶奶的饭菜有限,奶奶每次只能给一个孙子偷偷留一点。日子长了,孙子们都吃过奶奶的小灶饭。记得二哥最受奶奶钟爱,因此吃的好饭也就多一些。后来,被母亲发现了,把我们狠狠骂了一顿,并不许吃饭时到奶奶屋里去。后来我们才知道,为了让奶奶吃得好一点,每次做饭母亲都费尽了心思。奶奶从1961年回到老家,后来伯伯、叔叔都从外地多次来接过奶奶,但直到1973年去世,奶奶也没有离开过家乡。母亲经常说,能让自己吃亏,决不让别人吃亏。邻居到我家借东西,只要家里有,总是毫不吝惜地借出去。邻居家中有事,无非婚丧嫁娶之类,在农村都是大事,母亲不是自己去帮忙,就是让弟兄们去帮忙。当然,我们家有事,邻居也都乐于帮忙。记得大哥、二哥、三哥的房子,都是弟兄自己打石头、推砖瓦、拉灰沙,也都亏了村里人帮忙才盖起来。母亲常说,咱帮别人的事要忘掉,别人帮咱的事要记住。母亲手头如果有钱,只要有人来借,她决不推辞,而且从不张口要人家还债,直到她病重住院,还有好几个借钱人主动找她还钱。

母亲的孩子虽然多,但对每一个孩子都细心照庇。记得小时穿的鞋、穿的衣服,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的。农村过去的规矩,过春节大人小孩必须穿新衣服,像我们这一大家子,要全部添新衣,在那个年代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每到过年,我们一定会在大年三十晚上换上新衣服。后来我们才知道,我们弟兄的衣服都是父亲和母亲的衣服改制的。先是哥哥穿,哥哥穿小了,母亲改一改再给弟弟穿。真正是长袍改马褂,马褂改背心,背心改尿布。虽说母亲给我们缝制的都是旧衣服,但经过母亲拆拆缝缝以后,当然少不了再找染布匠染一染。如此一番,我们过年穿上的新衣服,从外表一看绝对就与买的新衣服一样,至少我们的感觉是这样的。还有母亲缝制的纳底鞋,那确实是结实耐用,特别是牛鼻子鞋(鞋面上有两道像牛鼻子的褶子),可以说是村里独一无二的,一穿上立刻让人感到男子汉气魄十足,蹬山爬坡又舒适又跟脚。后来,我们家在全村是最早买了一台上海产的蜜蜂牌缝纫机的人家,姐姐用缝纫机帮母亲做衣服,母亲的缝制负担才有所减轻。母亲缝制的衣服鞋帽我们弟兄一直穿到70年代初,后来随着农村收入提高了,才逐渐到商店买成品衣服穿,但再也没有体会到过春节穿母亲缝制新衣、新鞋那种喜悦的感觉。

我在家排行老四,幼年身体很弱,长得像豆芽菜,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可能与早期家庭生活困难有关,但绝没有受到虐待。母亲对我总是呵护有加,宠爱备至。记得上小学时,总是长口疮,疼得吃不下饭。母亲带我到公社卫生院找大夫看病,大夫说多吃点蔬菜就好了。我十分喜欢吃西红柿,就问是不是多吃西红柿就好了,大夫笑笑说对。不记得当时吃过什么药,母亲却是经常买西红柿来家给我吃,而且不许别人吃。要知道那时候西红柿是最贵的蔬菜,对我们家来讲算是高档菜了,也许是吃西红柿的缘故,后来我的口疮还真的好了。70年代中期,哥哥姐姐都已结婚离家独立门户,只有我和弟弟与父母在一起生活。我们村是公社驻地,那时我已是人民公社一名“以农代干”的工作人员,身份是通讯报道员,主要是为新闻单位投稿,也为公社书记写讲话稿。爬格子难免要熬夜,日子长了,患上神经衰弱,晚上常常休息不好,但我从未对母亲讲过。突然有一天母亲给我一瓶鱼肝油,说是找在县剧团工作的邻居从县医院买来的,对神经衰弱有特效。那时的鱼肝油是乳白色、稠稠的、很甜的液体。母亲要我每天睡觉前喝一羹匙,而且有时怕我回家晚忘记了,就把鱼肝油倒在羹匙里放在我的卧室桌子上。我不记得喝过多少瓶鱼肝油,反正后来我的神经衰弱好了。再后来为了工作方便,也为了不给父母添麻烦,我搬到公社宿舍之后才不喝它了,而我的神经衰弱病也没有再犯。

母亲一生都不曾闲着,早年为一家人忙吃忙穿,晚年该享清福了,她仍忙个不停。她的理论是人没有累坏(病)的,都是闲坏(病)的,叫驴闲三年,驮不上一斗糠。七十多岁了,放着儿子买的煤不烧,自己上山拾草,也不缺钱花,却拿了花边在家织,凭谁劝说也不听。逼得哥嫂没有办法,把花边机藏起来,她又找出来。后来小弟回家一股脑丢到河沟里,谁也不知她又怎么找回来的。大家看着没有办法,只好随她心意了。可能是常年劳动的结果,母亲很少生病,即使有点小病小灾,她也不吃药。早年母亲心脏不太好,经常心口疼,但她基本不吃药,那时也可能是吃不起。记得她吃过的药、也是当时全家有点病就或搽或吃的药——一大瓶红花油,据说那是早年姑姑从香港回乡省亲捎回来的。家里把它用作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过不知是红花油的作用还是其他原因,母亲后来竟然什么病也没有了。晚年我把她接到城里来住了一段时间,好说歹说把她拉到医院为她检查了一次身体,医生竟然说母亲的心脏功能比我的还好。她73岁时,与我和家人爬上建有电视塔的南山公园的高峰上,把山上的游人惊呆了,谁也不相信老人是从陡峭的山坡自己爬上来的。

我们都未能预料到,母亲最后竟因脑栓塞辞世。母亲晚年血压有点高,医生说经常吃点降压药不会有大事。我便为母亲准备了一些常备降压药。也许是她自我感觉良好的缘故,如果无人提醒,她常常会忘了吃药,而她又不习惯在儿女们家里长住,总是一个人住在村里的老房子。谁请她去住,她总说;“你们都忙,我又没病没灾,随便在那里住几天新鲜是了,还是一个人住好。”我们都知道,她主要是不想给子女添麻烦。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在离老家30多公里的城市政府机关工作,开始住得拥挤,母亲来住个十天八日就走。后来搬到比较宽敞的新房,母亲最长一次不过住了三个月。1991年父亲去世后,她除偶然到几个兄弟家轮换住一住以外,始终住在老家的老房子里。为此,我和弟兄们只好把老房子重新翻修了一遍,并为她配上冰箱、彩电、液化气灶等日常一应俱全的东西。终于一天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那天,母亲起床后,感到手脚不灵便,我接到二哥的电话立即赶回家,等把母亲送到医院后,她就不能讲话了,但神志始终清楚,见谁都点头笑笑。住院一个月,子女轮流护理,病情似乎稳定了,她便坚持要回老家,回老家十多天便溘然长逝。是年八十岁,按说已是高寿了,但从她的身体状况来讲,如果稍加注意保养,多活几年是不成问题的啊。

每忆及此,我总感到愧对母亲,如果……如果……唉,怎么说呢?说什么都晚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如果有来世,就让儿子再做您来世的儿子吧。

呜呼,母亲安息!

本文为纪念母亲逝世一周年而作

原载于2000年8月4日《烟台日报》

我的语文老师

当您看到这篇普普通通的文章题目时,可能会感觉这是一篇中学生作文。但是,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我写下这一题目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我恍若跨越时空,又回到了39年前的中学校园。

一位中等个头、紫红脸庞、声若洪钟的老师,正站在讲台上,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朗诵。教室里静得连呼吸都听得到,只有老师天籁般的声音和乡村学校简陋教室的回音。老师朗诵完毕,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您可能认为老师一定是在朗诵哪位大家的名篇佳作,其实老师朗诵的只是一位学生的作文。老师常常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朗诵学生的优秀作文,只要某位同学的作文被他朗诵过,该同学就会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老师经常朗诵一位学生的作文,而我就是被他影响一生的那个学生。这就是我的老师,时任福山四中的语文老师——封永祥(1933—2010年)。

我是在“文革”中读完七年级升入高中的(当时没有初中),这种学历今天看来有点怪怪的。在那个特殊年代,“教育革命”花样翻新,整天胡折腾,能够上高中已经够幸运了,更幸运的是我进入的高中,虽说是乡村中学,条件极差,却集中了一批“文革”前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大多是“文革”期间从城市被下放到农村锻炼的,都是有丰富的知识和教学经验的“臭老九”。1971年,我们入学时,恰逢邓小平复出,“教育回潮”,这些当年还算年轻的大学生老师,热情高涨投入教学中,我的语文老师就是其中之一。他1953年进入莱阳师范学习,1956年于山东速成师专学习,1957年毕业后分配到福山县(现福山区)工作。到福山四中工作之前,他已在福山二中、福山三中等多所中学任过十几年的语文老师,口碑极佳。1971年他到福山四中工作时还不到40岁,正值壮年,精力充沛。他讲课总是笑眯眯的,神采飞扬,谈笑风生,并不照本宣科,常常离开课本,引经据典,深入浅出,把枯燥的课文讲得就像故事那样引人入胜。他讲课从来不用维持课堂秩序,因为没有人打瞌睡,也没有人讲话,每个同学都瞪大眼睛听课,生怕漏掉一句话。

同类推荐
  • 艰难的指向(修订本):“新诗潮”与二十世纪中国现代诗

    艰难的指向(修订本):“新诗潮”与二十世纪中国现代诗

    本书是一本系统研究20世纪80年代“新诗潮”艺术革新运动的专著。重点探讨以“朦胧诗”“新生代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诗人打破僵化艺术体制、追求诗歌本体价值的艰难历程。作者立足于20世纪中国诗歌现代性寻求的宏大背景,兼顾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认真梳理了这股“新诗潮”从“地下”到“地上”,以及自我超越、“二次背叛”的生动景观,论述了这股重要诗潮在现代中国诗歌史上的界碑意义。
  • 山南人境

    山南人境

    “山南人境”,借用陶渊明先生诗句“悠然见南山”和“结庐在人境”为名。全书文如其名,自然怡淡。没有波澜壮阔的大时代的洪流,只有柴米油盐的小人物的人心俗情。在被称为分水岭的江淮丘陵有个叫“山南”的小镇,小镇生活着这么一些普普通通的众生,他(她)的日常生活、家长里短、喜怒哀乐,构成了这几十篇故事。这几十篇故事分为两辑,分别以“男人们”和“女人们”为名。故事不新奇,少曲折,尚显平淡、平凡,然而在作者直率朴实的文字下极具可读性,男人和女人的故事交替上演,延续不绝,心结万千,变景昭新。全文不加雕琢,充满生活况味。山南镇是有韵味的,山南的男人和女人也是有韵味的。
  • 消费记忆与叙事:新世纪文学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消费记忆与叙事:新世纪文学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以消费作为研究当下文学叙事的切入点,对新世纪十年的重要作家、作品、文学现象以及文学批评等进行考察。其中既有对研究对象的理解与同情,也有对研究主体个人立场的坚持;既有对全球化语境中文学现象的介入,也有对亘古不变的天道人心的追问。
  • 都是打嗝惹的祸

    都是打嗝惹的祸

    《都是打嗝惹的祸》收录的作品分为今古传奇、人生百味、人间真情、超级想象、世相百态五部分。作者的文字轻快精准,文如其人,极具穿透力,同时又丰满而有温度,通过一篇篇文章,你可以触摸到作者独特的心灵气质——既拥有清冷的理智,又不乏湿润的心情。在看似微小的故事情节中,你能读出作者四溢的智慧灵光,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都是打嗝惹的祸》是一本值得阅读和收藏的好书。
  • 谁的奋斗不带伤

    谁的奋斗不带伤

    本书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纪实佳作。在如今的浩瀚书海中,能够让人读来欷歔动容、潸然泪下的书并不多,而这本《谁的奋斗不带伤》却是个例外。作者赵美萍用她细腻感性的笔触,将自己从一个小学毕业的山村采石女、到知名杂志编辑、再到大洋彼岸的人生奋斗历程娓娓道来。在当今许多人绞尽脑汁地粉饰自己高贵的出身与辉煌的学历时,她却平静而从容地展现着自己卑微低下的出身与不堪回首的苦难。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他日仙界如相见

    他日仙界如相见

    本书经典凡人流,没有系统,也没有不死光环,本土修仙。猪脚资质勉勉强强,没有绝佳灵根,没有绝佳体制,不是天选之人,但也不是废物。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修仙者,他要如何在困难重重尔虞我诈的修仙路上与反派斗智斗勇,寻求长生?————再次强调:凡人流,不是爽文,想看爽文的绕道。——————何为凡人,何为仙?夏蝉语冰断流年,朝夕问道,白首蓦然,欲望天上人间;斩不断百世轮回,沧海桑田;道不尽仙凡殊途,愿再见。
  • The Dawn of a To-morrow

    The Dawn of a To-morrow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若为落白故

    若为落白故

    (新书已发,《司夜公子》,感谢鸡翅~)“千里江山一夜雪,君王从此作良人”李容若和苏落白的故事,谢谢大家喜欢~
  • 无际之花

    无际之花

    阿雪的自身救赎,战争时期的命非自己,怎样的归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本命流年之君心似我心

    本命流年之君心似我心

    苏欣,女,三十五岁,婚姻名存实亡三年。年关在即,她心灰意冷地签署了离婚协议,陷入一无所有,欲哭无泪的境地。披上本命红的战衣,她许下梦回豆蔻的愿望,一朝入梦,踏上十二级生肖台阶。两生花旁,云海之下,她化身桃李之年的苏沉鱼,成为另一个时空苏欣的情感谋士。她为一人而来,却在黄粱一梦里,收获了意外的人生启示。梦醒之际,她心里放不下的只有一个名子。梦的彼端,那个名子却早已不再属于她。再见王鹤鸣,是本命流年里的幸抑或不幸?本命轮回,流年无殇,她不敢奢求,惟愿,岁月静好,君心似我心。
  • 爱情很远,婚姻很险

    爱情很远,婚姻很险

    我是城市娇娇女,他是寒门凤凰男。我和他的结合就是典型的城市女嫁给了凤凰男。嫁给他那会,他深情款款的说:也许我给不了你最好的物质生活,但我一定给你一颗最真的心。那时,我和大部分女人一样是相信天长地久的。然而,三年五载的光阴,他的真心就移植到了另一个女人身上。
  • 亭堂

    亭堂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南域方启事

    南域方启事

    方启午休醒来,竟惊喜的发现,欸,我怎么就到了异界,这边还没熟悉情况呢,又告诉他:你还身负血海深仇呢,大仇得报啊~~我先走一步了~~方启:“???那你倒是把记忆给我啊,我找谁报仇去?”这也太不负责任了,啥都没有,就让我打工。不过不怕,咱有天赋,还有一个自闭系统,咱慢慢玩着,仇总能报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