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41200000035

第35章 帝国之雄风:汉武性格(2)

周亚夫只好摘下帽子,告罪请退,得到皇帝许可,便快步退出去了。皇帝刘启目送周亚夫离去,说了一句话。“这个愤愤不平的人,将来能事奉少主吗?”

少主,指即将继承皇位的刘彻。这顿饭显然是皇帝刘启的预先设计,如果周亚夫表现出恭顺姿态,皇帝也许会考虑让他做刘彻的辅政大臣。反之,这顿饭就成了周亚夫的夺命索。

所以这其实是一顿比鸿门宴更惊险的宴席,鸿门宴上,至少刘邦是有所防备的,而这一次,周亚夫完全懵懂无知,终于身陷死亡陷阱而不明就里。

回顾周亚夫的崛起,要追溯到细柳事件。时为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入侵,汉帝国边关燃起烽火。为抵御匈奴,文帝动员了六路大军,其中有一路驻扎在细柳,指挥官就是周亚夫。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说,汉文帝亲自视察部队,先到霸上和棘门两军,皇家车队,长驱直入,毫无阻拦。将领们下马迎来送往,对皇帝无微不至的慰问感激涕零。然而到了细柳军营,士兵个个身披铠甲,磨利兵刃,把弓拉满,如临大敌。皇帝的开道使者到达,门都不让进。

开道使者说,皇帝就要到了。军门都尉居然回答:“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什么意思,就是说这里是周亚夫的地盘,只有他说了算。

不久,文帝到了,也不能进。文帝也不发怒,而是派使者拿着符节传旨给将军说:“我要进去慰劳部队。”

周亚夫这才传下命令打开营门。然而对皇帝的冒犯并未到此为止,管营门的军官还对文帝随行的骑士说:“将军有规定,军营内不准骑马奔跑。”

到了中军帐,周亚夫手执武器,也不下跪,弯弯腰鞠了个躬对皇帝说:“因为身穿甲胄,不能下跪,请求用军礼相见。”

皇帝点点头,俯身扶着车厢前面的横木行致敬礼,并派人示意说:“皇帝敬劳将军。”

这就回去了,左右都以为周亚夫这下要穿小鞋了,谁知道皇帝感叹说:“嗟乎!此真将军矣。”

这就是汉文帝的气度,换作他老爹刘邦或儿子刘启,周亚夫必死无疑。为什么?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这不是造反么?

文帝是真的赏识周亚夫,他在病重弥留之际,嘱咐儿子刘启:“关键时刻,唯有周亚夫可以放心使用。”

公元前154年,七国叛乱爆发,刘启想起老爹的话,升周亚夫为太尉,主持平叛军事。当时叛军正在猛攻梁国,梁王向周亚夫求援,十分焦急。周亚夫却按兵不动,即便是景帝下诏,周亚夫还是不为所动。

“周亚夫在想什么?昔日真将军,难道变成了胆怯无能的怕死鬼?”

周亚夫有自己的想法。吴楚叛军一鼓作气,势头很猛,如果汉军此刻出战,正中叛军下怀,一旦有失,不但梁国不保,整个崤山以东都危险了。所以,周亚夫的计划是避开叛军的锋锐,反正梁都城池坚固,一时也攻不下来。在叛军士气衰竭之时,周亚夫便可截断叛军粮道,逼其不败而退。

果然,吴楚叛军求战不得,供给线又被切断,士气低落,迅速崩溃。不消三个月,叛乱就被周亚夫平定了,然而周亚夫与梁王却从此结下心结。因母兄宠爱而骄纵的梁王刘武思维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他并不考虑周亚夫有何奇谋良策,只记得此人在自己危难之时没有及时救援,从此记恨在心。

而皇帝打算废除太子刘荣时,周亚夫竭力劝阻,更成为刘武、刘彻两大谋夺继承权的实力集团的眼中钉、肉中刺。

周亚夫为什么力保刘荣?不得而知,似乎两人并无利益联系,或许以周亚夫耿直的性格而言,力保刘荣只是因为周亚夫认为:这个孩子并没有犯错,为什么要废黜他。

于是,周亚夫在功盛臻极后陷入政治漩涡。沙场之上,周亚夫可以做到运筹干帷幄之中, 决胜于千里之外,到了官场上,耿直的老周却成了一个天真的孩子。可见官场斗争实在是比沙场厮杀更险恶更复杂的迷局,火线英雄周亚夫陷入漩涡,不能自拔。

大肉之餐后不久,皇帝刘启便对周亚夫下手了。突破口是在老周的儿子身上找到的。老周的这个儿子确实不成器,老爹没死,他已经在准备老爹死后的陪葬品了,他寻思着老爹是一代名将,要找点符合身份的陪葬品。所以向有关部门购买了报废的盔甲、盾牌500个,找搬运工运到侯爵府。老周的这个儿子袖里揣着大块的金银,却克扣搬运工的工钱,可怜那些搬运工干得一身臭汗,气愤之下,向司法部门举报。

原来老周的这个儿子的这次购买行为完全是私下的非法交易。于是,东窗事发,并不知情的老周也一块牵连,下了大牢。老周心想老子立下这么大的功劳,你为这么点小事就和老子计较,愤怒至极,面对法官,拒绝回答任何问题。老周哪晓得皇帝刘启已经决心致他于死地,下令周亚夫到廷尉那里报到。

廷尉责问:“君侯想造反么?”

老周说:“臣买的是殉葬品,为什么说我造反?”

廷尉的话颇意味寻常:“君侯就算活着不造反,死了也要在地下造反!”

老周知道没道理好讲了,绝食五日,呕血而死。

周亚夫之死,就律法角度而言,是一种有罪推定。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周亚夫,他们所面对都是“已经认定你有罪,审问只是为了口供”的残酷现实,因此即便他们无罪,也无法解脱冤狱。1789年,法国人通过了著名的《人权宣言》,其中有一条说:“任何人在其未被宣告为犯罪以前应推定为无罪。”法律的无罪推定,是司法公正的基础之一。周亚夫的悲剧,是权法勾结的产物。

从政治斗争而言,周亚夫的死,宣告刘彻登基的最后一个障碍扫除,大汉帝国历史上一个崭新时代——武帝时代即将到来。这是一个被无数后人歌颂的时代。尽管生活在当时的百姓们或许会认为,逝去的这几十年,特别是正在远离记忆的文帝时代,才是真正的黄金时代。

第七节 独尊儒术:新儒家思想如何取代了黄老思想?

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自于建元元年丞相卫绾的一份奏折:“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但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绝不是一个人、一份奏折就能搞定的。董仲舒、公孙弘的登场,才真正拉开了儒家取代黄老、奠定国学地位的序幕……而且,此时的儒家,已经完全不同于当初的孔孟之道,倘若孔子复生,来到大儒董仲舒的学堂,洗耳恭听董老师的讲课,他一定会大为惊诧。

疑点之一:汉武帝对董仲舒的贤良对策格外青睐,然而董老师真的做了官,仕途却暗淡无光,甚至差点送了性命,这其中,又有怎样的内情?

疑点之二:放猪娃出身的公孙弘一大把年纪出来参加考试,在考官那里还得了个“下”的等第,这样一个无财无势无学问的老头,是如何青云直上,封侯拜相的呢?

疑点之三:占据汉初君臣头脑的黄老之道,面对儒学的步步紧逼,只能依靠一个老太太招架抵挡。为什么黄老之道会失去国学地位?

一、那一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公务员考试

汉武帝建元元年,即公元前140年,这是刘彻当皇帝的第一个年头。

新年十月(当时以十月为新年的第一个月),年仅十七岁的年轻天子签发了一道圣旨,那就是征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的人才,说白了,这就是一次选拔高级公务员的考试,考试的题目,就是《古今治国之道》。对象是全国境内所有的知识分子。(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上亲策问以古今治道。)

诏书一下,全国振动,不论是儒家法家诸子百家,不论是想升官发财的,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论是朝中有人家财万贯除了学问什么不缺,还是一无所有寒酸得只剩下学问的,都打点行装,瞪大了眼睛,竖起了耳朵,怀着各自的目的,来到长安谋前程来了。

其实,真的说起来,汉朝的公务员考试不是什么人都能参加的,还得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资历,得有人推荐。好在汉初政治清明,我们司空见惯的一些公务员考试的潜规则,这时候倒不是很严重。

所以最后到长安应试的也就百来号人,其中就有赫赫有名的儒家学者董仲舒。

董仲舒这年四十岁左右,俗话说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董仲舒却疑惑且郁闷得很。因为他到景帝时代出任博士,确切的时间,有说是前156年,这样看来,到参加这次公务员考试,老董已经做博士长达十六年了,可见董仲舒在政治前途上是不得志的。

说起博士这个官,他的学术地位,有点类似今天的院士,又兼有国事顾问的角色。秦始皇有博士七十人,“掌通古今”,学识渊博。博士们学业各有专精,儒墨名法,方技术士,无所不有。汉朝沿用博士制度,皇帝处理政务,遇到有什么不明白的疑难杂症,就把博士召集起来议论议论,最后写份内参供皇帝参考。贾谊就做过博士,常写参考文章给文帝。

老董在十多年的博士任上,默默无闻,一无建树,当然也可以说是韬光养晦,待价而沽。这不能全怪老董,因为汉初的主导思想是黄老政治,讲个清静无为,而儒家是最喜欢搞繁文缛节,最好大喜功的东西,难怪老董郁闷得很,也无奈得很。

但是老董也没闲着,他开班上课,课上得很认真严肃,尤其是很讲究礼法,老师的讲台面前,有帷幕把老师和学生拦开,有的学生甚至毕业了也不晓得董老师啥模样!隔壁有座园林,里面鸟语花香,董老师三年了也不瞧一眼,更别说去玩了。”

董仲舒教授《春秋》,为汉朝培养了一批儒学人才。他的得意门生中,有做到地方诸侯国相的,也有在中央任职的,如担任丞相长史的吕步舒。但是他自己始终却不得晋升。所以汉武帝初年的这次公务员考试,对于老董来说,可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表现升职机会。老董又怎能不把平生所学,全部施展出来?

但是当年孔夫子周游列国,向诸侯叫卖儒家学说,结果无人问津。董仲舒又是如何兜售他的新儒家学说呢?

董仲舒在第一份答卷,提出了著名的“天人感应”论。

董仲舒说:“天和人是有感应的。统治者行正道,上顺天意,下应人情,就会有祥瑞出现。反之,统治者不行正道,不上顺天意,不下应人情,就会有灾异出现警告他。如果再三警告不知悔改,这个国家就会灭亡。“

天不但会发出灾异警告惩罚,还会送出祥瑞对圣明的天子进行奖励。如《尚书》记载,周之将兴,兵渡盟津,白鱼跃入王舟;有火覆盖在王屋上,又忽然流动,变成了红羽乌鸦。这就是所谓三代受命之符。

那么,怎样可以讨得天的欢心呢?董老师说,一是统治者要自正,也就是自我约束。二是要教化百姓。老百姓都是作奸犯科之类,所以要教化他们。

那么,怎么教化百姓呢?董老师说,君主教化百姓的最好教科书,就是儒家思想呀!

董老师先攻击法家,说秦朝以法家为治国思想,结果“立为天子十四岁而国破亡矣……”所以法家思想不能维持帝王的万年江山。

既然法家不行,就要改变治国理念,但是汉朝初年奉行道家思想,鼓吹无为而治,在应该“更化”的时候没有“更化”,错失时机。所谓“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不更化理念,皇帝再显明,也不能使国家富强。

答卷交到少年皇帝那里,汉武帝一看,与从前的无为理论完全不同,观点新鲜、刺激有活力,文章又写得文美辞丰,旁征博引,好啊!有《论衡》为证,“孝武之时,诏百官对策,董仲舒策文最善。”

但是汉武帝还是有些不明白,究竟是黄老无为好,还是孔孟有为好呢?究竟是道家的简约风格好,还是儒家的繁文缛节好呢?究竟是德治好,还是法治好呢?为什么我做皇帝这份工作这么卖力,成绩却很一般呢?

董仲舒得了利好鼓舞,再接再厉,又写了第二策。

关于无为和有为的问题,董仲舒虚晃一枪,以时代不同为理由,提出无为政治适应于上古时代,到了周以后就不适用了。所以黄老已经过时,儒学却正当年!

关于简约和繁文缛节的问题,董仲舒开始亮出马屁绝招,儒家之所以繁文缛节,不就是为了“明尊卑,异贵贱,劝有德”吗?要是皇帝和百姓一样寒酸,又怎么分别贵贱呢?这个马屁拍得皇帝很舒服。汉朝皇帝大兴土木,贪图享受,自汉武帝起,不能不回避董仲舒的这一怂恿责任。

关于德治和法治的问题,董仲舒当然不会放弃这个痛打法家落水狗的好机会,拼命攻击秦的暴政,推尚礼乐德政。(其实指责暴政虽然没错,但董仲舒因此贬低法治,抬高德治,却是在偷换概念,因为暴政不等于法治。)

最后是皇帝的个人问题。董仲舒认为汉武帝之所以未能建功立业,其因有三,王心未加,士素不励,长吏不明,其实是一个意思,就是要宣扬儒家思想,用儒家的人做官,用儒家思想恩泽百姓。

雄心勃勃的少年天子汉武帝还是不满意,觉得这位学术大师说话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有所顾虑,于是三降天问,让董老师放开胸怀,大胆地说话,把事情讲清楚。

汉武帝道:“三代的王道都不一样,有没有一个万古不变,百世奉行,放诸四海皆准的真理之道呢?”

老子回答过这个问题:“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吗?不可说也?”看来老子的回答太玄乎了,汉武帝要董仲舒清楚地说出来。

于是董仲舒说了一句话:“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其实这与他前面说道家过时的言论是自我矛盾的,如果“道”真的不变,适应于上古时代的无为政治为什么到了周以后就不适用了?如果说是天变则道变,天不变,道亦不变,那么怎么判断天变了呢?道又如何变呢?

同类推荐
  • 大唐盛世崛起

    大唐盛世崛起

    李晔穿越唐朝末年,诛宦官,灭藩镇,再创大唐恢弘盛世
  • 末代驸马

    末代驸马

    一个少年的穿越,使明末的历史转了一个弯。边塞风波,蒙古察哈尔部再掀风波;中原动荡,李自成一家独大;四海翻动,辽东朝鲜动乱不止;……忠臣猛士战死于野,豪杰枭雄称霸于天。江山如娇,谁又能最终主宰沉浮?有些事,因他的穿越变的简单;有些事,因他的穿越而变的复杂。一个完全不同的明末,一个更加混乱的时代,一个英雄逆流而上的天下Q意Q交流群:680509591
  • 缥缈人生之—三国

    缥缈人生之—三国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东汉末年,战乱纷争,民不聊生。一位不起眼的帅气男生,异军突起,掌控着实事格局。典韦是我大哥,吕布是我小弟,曹操,袁绍,刘备等辈尽在掌控之中,看我辈如何玩转三国,匡扶汉室……
  • 报行天下

    报行天下

    资深编辑萧靖穿越到了一个对他来说全无头绪的朝代。吟诗作对?不太会。搞发明?数理化全还给老师了,再说那多俗啊?嗯,办一份报纸吧!虽说这是在刀尖上跳舞,虽说不作死就不会死,但咱也不会别的啊。女记者女编辑?都招啊,不过颜值要高!皇上,明天的头版真没了,下次请早。好多皇子想上软文?对不起,媒体人是有节操的!豪商要上硬广?没问题,小钱钱到位了没?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可不是白说的,看我用一张纸搅动天下!哦对了,我是小编,才不是小便!
  • 大唐的土豪系统

    大唐的土豪系统

    身为一个穿越之人,必先满其愿望,打之肥脸,装之大比,方能登上九五至尊之位也。李恪:去他妈逼的九五至尊
热门推荐
  • 古龙文集:绝不低头

    古龙文集:绝不低头

    《绝不低头》,是古龙唯一一部现代都市武侠作品,“江湖名篇”之一。古龙说:“每个人都会变的。唯一永恒不变的,只有时间,因为时间最无情。在这无情的时间推移中,每个人都会不知不觉地慢慢改变。”所以,波波变了,黑豹变了,罗烈也变了,三个人的命运却依旧交织在一起。好在总有一些东西无论如何都不会改变,只要想认真活下去,勇气、侠义、爱与宽容,都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源泉。
  • 天神之混元天地

    天神之混元天地

    上古年间,天地初现,各大能一场混战打到天崩地裂,时空错乱,混沌的时代一位天神降临,把世间分六界,神界人界魔界妖界鬼界幽冥界,战火燃烧的上古,才得以停下,而主人公,是一个活在现在文明社会的修炼者高手,因为一些事,慢慢揭开上古一些未解之谜。
  • 不惑之虚

    不惑之虚

    今天是立冬。却仍无法改变这个下午的性质——无聊透顶。灶膛内,火苗像飘忽不定的橘色手指抓向锅底,把锅里那些黑油挠得咕嘟咕嘟直冒泡;灶膛外,我的黑胖脸也快被烤熟了——郝月季却仍嫌我烧的火不够旺。这个女人越来越让我厌烦,她的思维跟我的想法简直一个驴唇一个马嘴。记得十几年前初次见到她时,我还曾被她的青春与美貌所迷惑,甘愿做她放牧的牛犊子,甚至趴在地上被她鞭笞也无怨无悔。我们是在放牛的时候认识的。确切地说,她放的是牛,而我放的是鹅。说到放鹅这件事,必须提到我的父亲。这种有悖于常理的事,也只有他才能促其发生。
  • 高绩效领导力:驱动组织业绩突破的制胜法则

    高绩效领导力:驱动组织业绩突破的制胜法则

    遇到瓶颈是企业发展中的常态,企业发展之路就是层层突破之路。管理者的天职就是排除困难、实现突破,提高自身领导力,将高绩效的业绩突破作为领导力发展的重要目标,是每一个企业高管必须担负的使命!领导力指导专家姜洋老师以“业绩突破领导力4级体系”为框架,为企业管理者领导力提升,带领团队实现业绩突破提供了实战理念、思路、方法与工具,旨在帮助企业突破瓶颈、做大做强。书中的“业绩突破飞扬七步曲”和“15业绩突破法”提供现成的步骤及方法,让企业管理者能够“拿来即用”!
  • 轮回末世之终极变异

    轮回末世之终极变异

    丧失的世界,开启新的起源,人类,超能力者,兽人,异种和怪物的世界。江夜的今生前世
  • 巫山传

    巫山传

    巫山十二峰,以幽深秀丽擅奇天下,门派的纷争缠斗也从未休止。本属同门的巫山十二峰弟子世世为敌,累世的怨女痴男,七情六欲如水无岸,一入情障便归于癫狂,恩恩怨怨都潜藏着诡秘迷离的前世孽缘。神女峰上,望夫石边,白衣女子姬瑶花凛然俏立,一手缚仙索在前,一手背负身后,卓然之气,足以令山色动容,水流异样。身旁男子姬瑶光,与她的容貌相差无几,互为牵绊,互为生命。两人勘破了玄机,为一统巫山门相偕江湖,来去不离,直至招惹了丰神如玉、勇不可当的小温侯……
  • 医手遮天,农女王妃不好惹

    医手遮天,农女王妃不好惹

    一朝穿越成王妃,医手无敌救爱人,一生有你!冲冠一怒为红颜,生死不负相思泪,一世护你!“施云,从今天开始,你就是本王的王妃,本王会为你赢来天下!”彦冥说。“彦冥,从今天开始你身边只能有我一个女人,不然我让你永远成不了男人!”施云道。“没问题,只要你开心.........”彦冥妻管严啦啦啦!--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名门危情:首席的独宠

    名门危情:首席的独宠

    许慕秋的人生,以八岁为界。八岁之前,她是许家刁蛮任性的大小姐许弯弯。八岁之后,她是梁西泽手上最有用的棋子,是名动荣城的名媛许慕秋。一场大火,她失去双亲,他失去双腿。八岁到二十岁,她的世界,住满了一个叫梁西泽的人。她爱他,从不掩饰。“梁西泽,我这一生,只会爱你一个人。”他坐在轮椅上背对着她,声音冷漠如斯,“弯弯,我养了你十二年,名义上来说,你应该叫我梁叔。你所谓的爱情,在我眼里,只是个笑话。”二十岁生日那晚,她费尽心思地印上了梁西泽女人的标签。第二天,她和沈立轩的婚讯,出现在了新闻头条之上。宣布这条消息的,正是与她温柔缱绻的人。
  • 花的圆舞曲

    花的圆舞曲

    诺贝尔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短篇经典,余华倾情推荐《花的圆舞曲》是川端康成经典短篇小说集,名字源自柴科夫斯基芭蕾舞剧《胡桃夹子》中糖果仙子与众仙女的群舞。星枝和孤儿铃子,因为芭蕾生出了亲密的依恋。少女们美妙的青春犹如双生花,在旋转跳跃的舞步中争妍斗艳。此时,铃子苦苦等候的南条却凄惨回国,又因为星枝的一支舞重新获得生命。所有似有若无的含蓄爱恋,尽在一支圆舞曲中纠葛缠绵……收录《致父母的信》、《一只胳膊》等共15则短篇小说,特别收录《花的圆舞曲》。
  • 给她的情书三部曲:她的骑士男孩+长恨书+漫长的分离(套装共3册)

    给她的情书三部曲:她的骑士男孩+长恨书+漫长的分离(套装共3册)

    《漫长的分离》这是她的故事,关于爱与失去,亲密与背叛。这是她一生的秘密,一场漫长的分离……克里斯多夫失踪了,我必须找到他。以妻子之名。可我追寻的是谁?丈夫,前夫,还是背叛者?克里斯多夫风流成性,我俩早已协议离婚,但这个秘密尚未公开,我们的婚仍维持着表面的和平。而在情感上,我也并未能真正将他放下……这本书在悬疑的框架内,深入剖析了一个女人遭到丈夫一而再再而三的背叛后内心的情绪暗涌。在婚姻中,看似受伤的那一个,却是真正抛弃对方的人。真正的罪人不在暗处,也不是陌生人,而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