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45000000017

第17章 偷袭彭城,偷鸡不成蚀把米(3)

陈平逃到刘邦阵营里,刘邦给他“官复原职”,仍旧任都尉。当时,刘邦旗下有很多人抗议,一个投降的人居然封这么高的官,那些跟随刘邦出生入死的人肯定不乐意。刘邦不理会这些,陈平心里感激不已,誓死要为刘邦效忠。然而,这可能是刘邦的一个策略,在刘邦弥留之际曾说陈平谋略有余、沉稳不足,他所以要表现信任也是为了稳住陈平的心,免得他又跑到其他阵营里。

至此,刘邦的阵营已经羽翼丰满,而项羽的阵营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项羽是一个情绪化的人,他不像刘邦那样会查漏补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由于情绪的强烈,他经常会把一个小问题弄得更严重。本来田荣造反,镇压下去后,完全可以实行安抚政策,而项羽却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方式。他企图以恐怖和威严震慑那些造反的人。有时候,威慑是管用的,有时候却不管用。

彭城之战,刘邦险送命

刘邦出关中,中原各诸侯纷纷归顺,项羽陷在齐国,拔不出腿。

项羽在歼灭田荣军队后,立田假为齐王,田荣和田假都是齐国王室的后代,田荣长田假一辈。齐人不买田假的账,反而看好田荣的弟弟田横,田横于是收集残部, 纠集了几万人,赶走田假,占领城阳。田假又逃到项羽营中,仿佛项羽是个胸怀无限的慈母一样,只要失败就可以躲在这个港湾里。

项羽当然不是避风港,看到田假这么庸弱无能,扶几次都扶不起,干脆一刀结果了事。项羽这人做事确实干脆,但他又无法干脆到底,这也是他失败的一个原因。

项羽领兵攻打城阳,哪知道田横没那么好打,他深得齐人心,齐地军民和他一起坚守城池。项羽就像一头老虎,面对一只刺猬,不知如何下口,但他又不肯舍弃。此时,如果放弃齐国,仍然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归项羽管辖,但是楚地的一些诸侯和长老对项羽并不十分忠诚,尤其在项羽弑杀义帝后,一些本来站在义帝一边的长老更加动摇。

张良感受到了楚国内部的这种不稳定现象,所以力劝刘邦迅速争取那些对项羽不满的人。刘邦东进的过程中,下令军队所到之处不可扰民,所以一路过来,没有费什么波折。到达洛阳的时候,突然,有一个龙钟老人挡在刘邦马前喊话,刘邦问他姓氏,方知是本地一个很有威望的老人,当地人称为董公或者董老的,时年82岁。

刘邦忙让人扶起董老,问董老有什么话要说。董老答道:“我听说顺应道德者昌盛,违背道德者灭亡,你这样去打项羽,师出无名,如何让天下人心服?敢问大王出征,究竟是以什么名义讨伐项羽?”

刘邦说道:“项羽不仁,所以我去讨伐他。”

董老又说道:“古话说的好,你只有将他的罪行公之于众,才能名正言顺地讨伐他。项羽的确不仁义,但是逆天害理一事,莫过于弑杀义帝。大王以前和项羽共同侍奉义帝,现在义帝被杀,抛尸江中,死不瞑目。大王如果想讨伐项羽,何不为义帝发丧,全军缟素,传檄诸侯,让世人都知道项羽的罪行,这样才师出有名,天下人心服口服,自然会归顺大王。”

刘邦听完,觉得很是有理,便向董老说道:“很好,很好,如果不是老先生,我就听不到这么义正言辞的话了。”

董老这一番谏言确实非常重要,令人吃惊的是,刘邦阵营里那么多人才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有人认为董老的这番表演不过是张良的安排,基本上可以排除这种可能,因为如果刘邦阵营真的想到这一节,没有必要借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董老来作秀,刘邦可以自己直接传檄诸侯,打出为义帝复仇的旗号。

所以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亦有一得。何况董老不是愚者,而是一个有着丰富生活阅历的老人。善于吸纳草根意见和群众智慧可以为一个公司提供活力和能量。

于是,刘邦向全国各地发出檄文:

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这篇檄文有三个目的:第一,给项羽定罪;第二,将项羽和天下人对立起来,拥护项羽就是大逆不道;第三,一起攻打项羽。

在政治斗争中,口号是非常重要的,是打压对手的一面旗帜。旗帜就像一个方向,顺着方向走,你只要付出一点点,就能收获很多。而项羽则相反, 他不要旗帜,他喜欢以力量取胜,所以往往是付出很多,得到却不多。有时候,喜欢走捷径也未必是坏事,刘邦是一个善于走捷径的人。

檄文发出后,魏豹装模作样地回复刘邦,说是愿意追随,共同讨伐不义之人,刘邦自然答应。随后,刘邦又派使者去赵国笼络陈余。陈余这时候担任赵国丞相,他说归附你可以,但是必须杀掉张耳。刘邦跟张耳的关系非常好,自然不会因为陈余杀掉张耳,便在军中找了一个相貌和张耳类似的人,割了脑袋,给陈余寄去。陈余信以为真。

这里可以看出,刘邦是一个做大事不拘小节的人,为了笼络陈余不惜割下无辜者的脑袋,在比较野蛮的古代我们可以视之为草莽气。但是在文明社会里,这种事情是违背人性的,不过不拘小节的确是成大事的一个必要条件。碰到一个畏首畏尾的书生,肯定没法做大事。

由于招牌和口号做得好,刘邦的军队迅速膨胀,临近彭城时已有56万。刘邦成功的地方在于激起世人对项羽的愤怒。所以,一路上几乎是兵不血刃。

但是这样一支大军战斗力并不强,里面鱼蛇混杂,太多浑水摸鱼和趁乱揩油的,但声势确实非常夺人。刘邦就喜欢这样,他喜欢造势,不喜欢硬拼。

韩信作为大军总指挥,最郁闷了。与其说这是一支庞大的军队,不如说是一群凑热闹的乌合之众。韩信觉得,这样一支混乱的军队,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涣散,最好是趁大家兴致还可以的时候火速攻入彭城。但是刘邦不太敢跟项羽正面碰撞。

进入外黄后,彭越带领几万人过来投奔,刘邦让魏豹重新建立魏国,并以彭越为丞相。刘邦领军浩浩荡荡开往彭城,为了防止项羽袭击自己的大本营秦地,刘邦命韩信驻守河南一带。

项羽带领主力军伐齐,彭城已是一片空虚,只剩下一下老弱病残和少量守军,这些守军听闻56万大军来袭,早已闻风丧胆。进入彭城后,刘邦一改往日的“仁者”形象,大肆抢掠财宝和美女,这群“盗贼”在彭城中为所欲为,一发不可收拾。对于老友的规劝,刘邦也听不进去。

攻破彭城后,汉军已非常膨胀,觉得项羽的大本营都被自己占领了,自己已然是胜利者了。此时,张良、韩信、萧何这所谓的“汉初三杰”可能对形势看得也不太明朗,所以也没看到他们对刘邦有什么重要的规劝和建议。

拿项羽方面来说,他真没想到刘邦胆子这么大,居然敢攻入自己的大本营。他所以疏于防范,就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楚军天下无敌,谁有那么大的包天胆敢动自己的老巢。彭城四面八方全是平原,两军对垒除了打硬仗,没有太多的选择。

项羽听到这个消息,震怒是可以想象的。想起自己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他一定很后悔。这时,在彭城里的杂牌军纪律混乱到极点,甚至为了抢夺财物和美女自相残杀。

就在这时,项羽紧急抽调3万人马快马加鞭赶到彭城。此时,范增早已在萧镇翘首等待项羽。汉军日夜饮酒作乐,哪里料到项羽会这么快回防。

破晓时分,项羽率领大军攻入彭城西北防线上的汉军军营,这些汉军还在睡梦中,所以这场仗相当于一次大屠杀。溃不成军的汉军往彭城跑去。刘邦从睡梦中惊醒,立即纠集兵力准备和项羽对抗。此时,韩信作为总指挥表现得非常一般。

项羽军队犹如一个大火球,汉军根本抵抗不住。韩信知道打不过,便下令掩护刘邦出城。一听说要撤离,这支庞大的军队立刻来个“胜利大逃亡”,挤得人仰马翻,也不知踩死了多少。

刘邦逃到睢水附近,被项羽追上痛击,军队再次大溃。这一次,张良和陈平等幕僚各自逃命,夏侯婴等一些老部将率领侍卫们掩护刘邦逃到山中,后来也走散了。这场战争汉军被杀死淹死踩死的有十几万,整个睢水都被堵塞住了。

刘邦这次情况非常糟糕,身边只剩下几百人,而项羽在后面穷追猛打,毫不松懈。

据说,就在刘邦以为走投无路、感叹命丧此地的时候,天上狂风大作,地上飞沙走石,尘土飞扬,天地突然变得昏暗。看来,刘邦是真命天子,天不绝他。用现在的视角来看,如果这事情是真的,我们只能说刘邦的运气太好了。在成功的路上没有运气也是不行的。

刘邦这次可是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一路西逃,后来又被楚将丁公追上。刘邦身边只余百人左右,哪里是丁公的对手。眼看就要丧命,刘邦忽然说道:“我们都是英雄好汉,为何要过意不去呢?”丁公居然乖乖收兵,真是不可思议,也不知道丁公是怎么想的?可能刘邦真是命大。后来刘邦当上皇帝后,他自恃恩人来见刘邦,最后被刘邦杀了,理由是这个人不忠诚,背叛了项羽。

看到这里读者可能要笑了,背叛项羽、投靠刘邦的人何其多也,为何偏偏要杀丁公?因为丁公对刘邦有大恩,古龙说大恩如大仇,可能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丁公是非杀不可了。丁公不杀,刘邦这一辈子会总觉得欠一个人的人情,而且是大人情。丁公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很深刻的做人道理:如果对一个人有大恩,而且这个大恩是他一辈子还不了的,那么,你可能是他的仇人了。

同类推荐
  • 马云传

    马云传

    从顽劣少年到“创业教父”,从英语教师到新经济领袖,马云是如何完成这场完美逆袭的?本书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马云的成长、创业和缔造“阿里帝国”的过程,描写了他遭遇过的困苦、经历过的辉煌,解剖了他的奋斗精神和管理智慧。想创业的年轻人,正在人生事业上勇攀高峰或艰难跋涉的年轻人,都可以从马云身上汲取力量,从马云身上学到人生的智慧,为自己补充正能量!
  • 李彦宏传

    李彦宏传

    他,坐拥六百多亿资产,执掌世界上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引领全国互联网发展潮流。李彦宏,已成传奇。一个“海归”,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张丽编著的《李彦宏传》详尽剖析了李彦宏的创业历程和他的管理智慧,让每一个想从他身上汲取经验和力量的读者,都能有所收获。一起来翻阅《李彦宏传》吧!
  • 回忆王统照

    回忆王统照

    王统照(1897年—1957年),我国文学史上一位颇有影响的作家和诗人。本书由叶圣陶、老舍、郑振铎、刘白羽、臧克家等根据亲历亲见亲闻所撰写的回忆文章集纳而成,生动地忆述了王统照先生的一生,使这驰名中外的中国文坛作家、诗人的精神风貌、高尚品质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贡献跃然纸上,是研究王统照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 真实的阿尔贝特·施佩尔:希特勒的千面建筑师

    真实的阿尔贝特·施佩尔:希特勒的千面建筑师

    希特勒的私人建筑师阿尔贝特·施佩尔拥有好几个名号:“好纳粹”,“希特勒的私人建筑师”,“未来总理”,甚至是“纽伦堡审判中唯一悔过的被告”。他向世界展露了很多不同的面目,但究竟哪个才是他最真实的一面呢?审判期间,传记作者们对施佩尔的生活非常着迷,曾试图去了解这个谜一般的男人。他们着迷的原因是,在战争结束前,越接近希特勒和纳粹党,他的行动就越多。这些行动是正当的吗?施佩尔最大的缺点是他的野心和对非人道行为的回避吗?还有,是否施佩尔最终利用他蛊惑人心的伎俩,设法说服了法庭,他从头到尾都是受到压迫才不得已向纳粹党效忠的?
  • 超越东西方:吴经熊自传(思想文库·《宗教与思想》丛书)

    超越东西方:吴经熊自传(思想文库·《宗教与思想》丛书)

    吴经熊是一位跨越东方和西方文明的奇才。他于1950年写的自传中,谈论了基督徒与中国文化的对话、西方的诗与精神生活、佛教与内心的反思等话题。他以娴熟的西文流畅地阐述中国思想,本身就体现出一种中西合璧、天衣无缝的和谐境界。
热门推荐
  • 骨笛

    骨笛

    千年前,弥留少女被做成九根骨笛,留下一段凄凉的传说。千年后骨笛被人发掘,惊现于世,古老的笛声隐瞒着一个骇人听闻的秘密,魔咒仍在继续。阴暗的地宫深处,四条锁链捆绑着一口青铜古棺,无形的摄魄力让人望而跪拜,世界顶级科学团队数十年来不曾将其打开。你在九泉之下低吟回响,他在黄土高坡永世长眠,谁来还你抱憾千年的遗愿……
  • 道大无外:校园与社会

    道大无外:校园与社会

    《道大无外》一书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罗志田先生的一部杂文集,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书中绝大多数的文字出于《南方周末》,也有数篇曾刊发于《中国新闻周刊》。作者将百余篇短文按其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讲“学问与学校”,以教育和学术为中心,多是针对当前学校教育尤其大学教育以及学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感而发;下篇讲“历史与人生”,则从历史的角度剖析现实,既有对时弊的针砭,亦有对人生之感悟。
  • 九十九度之陈氏夫妇

    九十九度之陈氏夫妇

    今天我又看到你了,你不要看我,因为我很丑。但如果你能看到我的心,就会觉得美呢。就是一些和他的日常!非常开心我和他能有这么多精彩的故事!非常开心每一天都在毫无保留的爱他!
  • 乘风归去登琼楼

    乘风归去登琼楼

    三界即将崩塌?天庭已经沉沦?魔界准备入侵?看一对不是夫妻的夫妻,如何搅动三界风云,拯救三界苍生!
  • 人类暮年

    人类暮年

    当人类的思维得以被数据化,那么机器人是否也能拥有人类的感情呢?是否只有血肉之躯才配被称为“人类”呢?人类本身的定义还经得住推敲吗?生存的定义又会变得如何呢?人工智能或许将以新人类的身份取代传统的人类,统治地球,迈向宇宙……
  • “四川屠户”赵尔丰

    “四川屠户”赵尔丰

    “大帅,成都武侯祠到了。”清宣统三年闰六月十一日,在康藏经边转战七年、功勋赫赫的原川边经略使、新任四川省总督赵尔丰一路上迢迢千里,跋山涉水,从崇山峻岭的康地回到了川西坝子深处—素称温柔富贵之乡的成都。他是在川康间的分水岭,也是第一要镇——雨城雅安下马换乘八人抬绿呢大轿的。
  • 四十二章经注

    四十二章经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牧羊人

    牧羊人

    张果子死了。风吹在他的白发上。他像一棵熟透的果实沉静地摆在石板上。羊没有发现异样,它们继续吃草。张果子的确死了。但是他感觉自己没有死。他从石板上站起来,空气不冷不热,脚下的草新嫩无比,当他抬眼望去,漫山遍野的羊出现在他的视线里。他跺一跺双脚,低头又看了看草地,感觉这是春天的草地,会开花的草尖上还站着一些红色的瓣子。草叶上的露水让他明白,这是一个春天的早晨。
  • 点江湖之种桃李

    点江湖之种桃李

    刀光剑影,快意恩仇是江湖一面,师徒情长则又是另外一面了。为师者,传道受业,护徒前行。为徒者,尊师重道,以身护师。江湖总是有千点万面,不可尽书。这一次,想写写师徒……
  • 亦如初见终不怨

    亦如初见终不怨

    愿每次相遇都如初见,我们初心未变。短篇(放心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