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52300000007

第7章 宪政肇始(1)

一、中古鼎盛

12—14世纪,从亨利二世继承王位开始,一直到爱德华一世统治时期,这段时间是英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此前百余年来,因英国王位继承问题引起的战乱接连不断。

1154年,亨利二世轻而易举地当上英国国王,这是长久以来英国王位第一次毫无争议地被继承下来。亨利二世是当时欧洲最强大的统治者,他统治的英国国境从英格兰边境一直延伸到比利牛斯山山脉。因此,当时的英国国王使在欧洲大陆名义上的封建主——法国国王也相形见绌,而且比德意志皇帝还富有。

12—14世纪的英国是一个典型的等级制社会,所有人都能够在金字塔形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14世纪英国爆发黑死病和农民起义之前,英国一直是封建主义性质的农业社会,庄园是其乡村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基本单位。在这期间,中古的英国庄园因生产力的发展而导致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它原有的面貌渐渐地被改变了。

据历史学家的估计,1086—1300年间英国人口起码增加了一倍。

其重要原因之一是英国农业经营方式的改进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善了食品生产和供应。从11世纪开始,英国从欧洲大陆塞纳河和莱茵河流域引进了三圃制的农田耕作,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两圃制。农业技术上,农民开始用马进行犁田,这比牛耕的效率提高了50%以上。同时,地租形式和农村生产关系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到13世纪末,在英格兰多数地区,货币地租已经取代了劳役地租。在这期间,英国社会也很少出现大规模的传染病。因此,到14世纪时,英国的封建主义庄园经济已经达到了鼎盛时期。

在这期间,英国的养羊业在各地发展起来。1194年,英国出口羊毛达到5万袋,相当于600余万只羊的产毛量。养羊业又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一些大地主从小农那里收集羊毛,再大批输出国外,还出现了专门从事国际贸易的中介商。除了羊毛业外,其他商品的出口量也大大增加,英格兰生产的粮食、煤炭、铁等运往西班牙和地中海的很多口岸。

12世纪是英国城市发展的繁荣时期,旧城市扩建的同时,很多新城市相继建立,城镇人口逐渐增加。在各城镇中,伦敦是全国的工商业中心,人口遥遥领先。12世纪中叶时,伦敦城中有10多个修道院和100多个基层教区,街道纵横,商旅辐辏。

早期,英国居民的教育是由家庭、教会和学校共同承担的。除了聘请老师在家里教育子女外,中上层社会还流行一种“委托教育”,即送幼年男孩子到别人家去接受教育,这不仅加强了家族间的友谊,而且还可以避免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溺爱。中古时期,英国许多封建骑士的早期教育就是采用这种方式进行的。不过,教会学校的作用最突出。

到了11世纪和12世纪之交,英国出现了城市学校,这是适应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而在城镇兴办的世俗学校。12世纪和13世纪之交,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出现了,这标志着英格兰的高等教育萌芽了。

牛津大学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其所在地牛津原是由牲口市场发展起来的一个城市。牛津大学创建于12世纪,当时英国国王亨利二世与法国国王爆发冲突,英格兰学生不得进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

于是,英国王室便号召本国学者归国创立牛津大学。有史册记载的第一位牛津教师来自诺曼底,其所教授的学生有百名左右。

剑桥大学的创建历史可以上溯到1209年。当时,牛津市的一名妇女被害,有传闻说凶手正是牛津大学的学生。于是,牛津市民突袭学生宿舍,拘捕了几名学生并将之处以绞刑。消息传来,牛津大学师生惊骇,纷纷停课以抗议市民的暴行。据说,有3000名学生和一些老师离开了牛津市,其中一部分到了剑桥并在那里开设讲座,剑桥大学的历史自此便开始了。到1318年,教皇约翰二十二世正式认可剑桥大学。

直到13世纪中叶,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都还处于幼年时期,教学方法与组织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缺陷。不过,两所大学的生命力都很强健,沿着自己的轨道相继为社会培养了很多人才,最初大多是宗教界人物,后来渐渐也培养了大批的科学家、政治家和学者。总之,中古鼎盛时期的英国,其可贵之处是建立了牛津与剑桥这两所具有自治特权的大学,并在以后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得以保存和发展下来,一直到今天仍为英国各界培养着大批精英人才。

二、“失地王”约翰与《大宪章》

在金雀花王朝统治前期,英国的疆土广大,当时的政治中心在欧洲大陆的安茹,英格兰只是金雀花朝的一个行省而已。继“狮心王”理查一世之后,约翰继任英格兰国王。约翰王在位时,金雀花王朝在欧洲大陆的疆土大部分都丢失了,约翰基本上只做了英格兰国王。祖先的领土在他手里丢失,所以他被人称为“失地王”。

约翰生于牛津,是理查一世的幼弟,他是英国历史上最不得人心的国王之一。约翰曾试图在理查一世被囚禁在德国期间夺取王位,其夺位之举未遂,但后来受到理查一世的宽恕并被指定为继承人。

约翰生得五短身材,性好猜忌,心胸狭窄,性格复杂多变。但正是这位约翰,却成就了英国历史上着名的限制王权的《大宪章》。

1199年,“狮心王”理查一世英年早逝。他的死使其身后的大帝国面临分裂的危险。理查一世没有留下合法的子女,当他去世后安茹帝国的各部分都独自选择了不同的继承人:英格兰和诺曼底的贵族们支持约翰,而安茹、曼恩和图林的贵族们支持理查和约翰的侄子小亚瑟。

此时英国金雀花王朝的克星、法国国王腓力二世更是趁机挑事。

他反对约翰,支持亚瑟,在封亚瑟为骑士后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约翰则抢在亚瑟前面,于4月宣布自己为诺曼底公爵,复于5月加冕为英国国王。

1202年,法王腓力二世宣布,没收英王约翰在大陆的一切领地。约翰立即出兵与法军交战,不过约翰没有其兄长理查的本事,所以对法战争的形势渐渐对他不利。为确保其王位继承权,约翰发动内战,率军向侄子小亚瑟发动突然袭击,一举将小亚瑟和追随他的200多个贵族擒获。约翰虐待被俘的贵族,饿死了其中20多人。更令人发指的是,约翰在酒后杀了小亚瑟,并沉尸塞恩河。

不过,在内战中取得的胜利,不但没有让“失地王”约翰保住他的领土,相反激化了英国的分崩离析。因为约翰的倒行逆施,激怒了支持小亚瑟的安茹、曼恩和布列塔尼的贵族们,他们愤而投靠法王,全力支持法军对约翰作战。于是,法王腓力二世以优势兵力向约翰进攻,约翰四面楚歌,节节败退。

至1203年底,约翰在欧洲大陆难以立足,狼狈逃往英格兰,法王腓力二世于1204—1205年征服了除阿基坦盆地部分地区以外的全部国土。到了1206年,约翰王在欧洲最后的阿奎丹也丢失了,于是英国金雀花王朝的领土就只剩下英格兰了。总之,约翰王是一位好战却又屡战屡败的国王,在连年的对外战争中,他失去了英格兰在欧洲大陆几乎全部的领地。

与此同时,约翰王与教会的关系也日渐紧张。在“失地王”上台的最初几年里,他依靠坎特伯雷大主教、着名的国务活动家华尔特的鼎力相助而维持了英格兰的秩序。1205年,华尔特去世,由此引发的坎特伯雷大主教继任的人选问题,使英格兰又陷入了7年的内乱。约翰要求选举诺维奇为主教,而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则力荐曾在巴黎受过教育的红衣主教史蒂芬·兰顿,约翰王拒绝了教皇的命令并阻止兰顿进入英格兰。

于是,1208年,英诺森三世发布了剥夺英格兰教会权利的禁令,并命令英国教会停止一切宗教活动。1209年,教皇进一步宣布开除约翰王的教籍。作为反击,约翰王下令没收那些对国王不忠心的教堂的财产。

然而,在当时的欧洲,教权至上,教皇的影响很大,被革除教门的国王很容易引发内乱和外扰。1213年,约翰王迫于法国国王入侵英格兰的威胁而不得不向教皇屈服,接受了兰顿为坎特伯雷大主教,恢复了被逐教士的职位,并赔偿了教会的损失,还承认自己是罗马教皇的臣属。

在对内政策上,约翰王加紧了对普通市民和贵族的压榨。他把贵族们的遗产继承税上涨了100倍,而兵役免除税则提高了16倍。约翰王越来越无所顾忌,他不断地开征新税和加税,这样就破坏了贵族和国王之间那个虽不成文却流传已久的惯例。

于是,越来越多的贵族们认为国王没有履行他的义务,却要求比惯例规定的更多的权力。到了1215年的春天,愤怒的贵族们集结起来,武装讨伐国王。因为约翰王长期不得人心,最终节节败退,面临绝境。

1215年6月,在泰晤士河边一块风光旖旎的草坪上,约翰王无奈之下正同25位贵族代表举行谈判。这是一场艰难的谈判,刀光剑影下,贵族代表与国王进行了整整4天的交锋和妥协,约翰王被迫赞成贵族提出的“男爵法案”,而贵族则在6月19日重申对约翰王效忠。最后皇室秘书将国王与贵族间的协议正式登录,即成为最初的《大宪章》,并将副本抄送至各地,由指定的皇室官员及主教保存。

在英国历史上,一直没有成文宪法。他们的宪法是由一系列相关的文件和法案组成,其中在1215年6月,由约翰王与贵族们签订的《大宪章》最具有开创意义。这张书写在羊皮纸卷上的文件在历史上第一次对封建君主的绝对权力进行了限制,后来成为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石,后人也称其为《自由大宪章》或《1215大宪章》。

《大宪章》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条文是第六十一条,即后世所称的“安全法”。根据该条文的规定,由25名贵族组成的委员会有权随时召开会议,具有否决国王命令的权力;并且可以使用武力,占据国王的城堡和财产。这种权力虽然源于中古英国的一种法律程序,但用之于国王却是史无前例。

英王约翰从开始就没有接受《大宪章》约束的诚意,他是在武力之下才被迫在文件上签字,特别是第六十一条几乎褫夺了国王所有的权力。就在贵族离开伦敦各自返回封地之后,约翰立即宣布废弃《大宪章》,随后英国即陷入内战。1216年10月,内战正酣时,约翰王病死。

接着,时年仅9岁的亨利三世继承英国王位,新王即位后,战事终结。亨利三世统治英国56年后,到他逝世时,《大宪章》已成为英国既定的法律,日后的国王亦难以像约翰一样将它完全推翻。1297年10月,亨利三世的儿子爱德华一世发布了最后一次修订的《大宪章》。

虽然“失地王”约翰在位时发布的《大宪章》签订几个星期后便被废弃,但是约翰死后,其又经过多次重新发布,最终成为永久法律,《大宪章》亦成为了日后英国宪法的基石。《大宪章》共63款,它虽是当时仓促草拟的文件,但却是集封建权利与义务之大全。它确立了一些英国平民享有的政治权利与自由,亦保障了教会不受国王的控制。同时它亦改革了法律和司法,限制了国王及皇室官员的行为。

在第一次签订的《大宪章》中,尽管很多内容是针对13世纪英国当时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状况而制定的,例如限制皇室狩猎范围等,但其中的第三十九条却对后世意义重大,因为由它衍生出了人身保护的概念:

除非经过由普通法官进行的法律审判,或是根据法律行事,否则任何自由的人,不应被拘留或囚禁、或被夺去财产、被放逐或被杀害。根据这个条文的规定,国王若要审判任何一个人,只能依据法律,而不能以他的私人喜好来进行。

尽管《大宪章》在约翰王时代的作用还不明显,但是作为一个成文法典,《大宪章》在亨利三世在位的半个世纪中一直被奉为法律基础,王权因而受到了限制,开始了英国迈向君主立宪的第一步。因此,可以说英国的宪政发展即肇始于此。

以今人的视角回顾英国这段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宪章》其实并没有削弱或者限制王权。相反,《大宪章》保证了从亨利三世到如今的伊丽莎白女王二世一直血脉相连不断——正是因为“国王也必须遵守法律”,所以英国王室现在才能存在。而倡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中国,王权在2000年的封建史上一直都是至高无上,但时代一变,帝王的后裔们也随之灰飞烟灭……

同类推荐
  • 解读王朝 帝王卷

    解读王朝 帝王卷

    当皇帝的对他统治下的臣民动不动就“开刀问斩”。杀人者人恒杀之,反过来被杀的皇帝也特别多。 从西周武王到清朝溥仪,共882个在位帝王,有288个不得善终(被杀死、缢死、饿死、毒死),占在位帝王的32.6%;84个王朝,在位帝王被杀50%以上的,有27个;6个王朝的在位帝王100%;死于非命;未成年即毙命的帝王有16个;有的帝王登基当天即被杀死。 为了那张天下至尊的龙椅,他们对别人狠,对自己人更狠。 阎德荣创作的《解读王朝(帝王卷)》讲述了帝王们的故事。 《解读王朝(帝王卷)》包括了死前尝尽了死的滋味——北魏孝庄帝元子攸、三次逃离京城的皇帝——唐昭宗李哗等内容。
  • 穿越水浒之晁天王

    穿越水浒之晁天王

    一朝穿越入乱世,皇帝昏聩,奸臣当道,我辈男儿何苦受他人摆布,自当揭竿而起匡扶乱世平定天下,开万世太平。
  • 祖乐阿拉达尔罕传:蒙古族民间英雄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祖乐阿拉达尔罕传:蒙古族民间英雄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祖乐阿拉达尔罕传》是蒙古族卫拉特部一部优秀中篇史诗,叙述的是两个主要英雄人物波日罕和芒乃一出生便肩负起反对侵略,保卫部族的重任。在蟒古斯因野心发动扩张掠夺的战争中,他们一直以征讨邪恶、维护部族生存权益为宗旨,凭借“智、勇、力”同代表着社会邪恶势力兼破坏性自然力的对手蟒古斯进行殊死搏斗。最后成功拯救百姓、收复故土,并从蟒古斯手中夺回自己爱妻。这部史诗对蒙古族氏族公社解体到阶级社会产生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形态、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宗教信仰、人情风俗等都作了非常真实、生动、形象的描绘,堪称一部蒙古民族早期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
  • 三国系统之江山争霸

    三国系统之江山争霸

    若郭嘉不死,赤壁之战曹操是否会顺江而下,会猎江东。若典韦未亡,张飞还能当阳桥上一声喝退百万军。滚滚三国,数风流人物,且看刘天如何凭借三国系统,指点江山,创下不朽之霸业。
  • 孟河镇史话(中国史话·社会系列)

    孟河镇史话(中国史话·社会系列)

    孟河镇历史悠久,是一个有着2500年历史的文明古镇。孟河镇文化底蕴深厚,精英人物辈出。这里是齐梁故里,是齐梁文化的诞生地;这里是孟河医派的发源地,开创了“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的繁荣局面;这里也是革命先驱恽代英的故乡。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孟河镇的概况、历史、文化、名人、遗存和自然风光,还专设一章介绍了孟河的今天和明天。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易学滥觞

    易学滥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Making It Happen

    Making It Happen

    In all aspects of her life, author and motivational speaker Leigh Anne Tuohy advocates living a better life by cultivating a more generous spirit. By volunteering in your community, valuing other people, and reaching out to those in need, Tuohy believes that anyone can lead a happier and more fulfilled life—and this book is your guide to achieving it.In Making it Happen: Just Turn Around, Tuohy details concrete action steps you can take to becoming more involved and giving—in both your community and in your one-on-one interactions with others. Woven within are stories and lessons designed to help you change your mindset—to bring a happier and more generous life within your reach.
  • 荒野美食主播

    荒野美食主播

    李烨因为一份自制(叫花鸡)在直播平台收获了一波粉丝后,他就做了一名美食主播。李烨在自家的果园,因为一次意外,捡到了一颗水晶项链。当李烨在唞音平台积累到了100万粉丝后,他激活了这最坑爹,最难激活的系统,获得了一片未开发的荒野,瞬间,李烨的人生不一样了……
  • 大明亡国史:崇祯皇帝传

    大明亡国史:崇祯皇帝传

    在明朝的历代皇帝中,亡国之君崇祯帝朱由检的个人素质并不算太差,他好学勤政、严于律己,也非常能干。但他生不逢时,正好赶在一个不利于实施统治的时代,登上了君临天下的宝座。作为一个统治者,他自作聪明、自以为是、固执多颖又刻毒残酷,性格上的这些缺陷被至高无上的皇权无限放大,反过来又导致大明王朝更迅速地走向灭亡。最终,回天乏术的崇祯皇帝走投无路,吊死煤山,延续二百多年的明皇朝也就此灭亡。
  • 深宫之罪妃心计

    深宫之罪妃心计

    她是丰都四美人之一,天性善良,柔弱堪怜,一道诏书将她择入宫中。她本想与世无争却落得家破人亡,恨使她蜕变,爱使她绝决。一场场勾心斗角,厮杀争夺,何时能休?他是后汉臣民心中之神,杀伐果断运筹帷幄的镇国之王,可恨命由帝不由己,处处受制于皇帝,心爱之人亦被所夺,恨不能伸,爱不能得,一次次备受煎熬,皇权倾轧,沉浮谁主?在深宫幢影下两人在阴谋中相遇在算计中倾心,明知不可得却暗生情愫,明知不相守却偏偏回顾。看风云波谲生死两抛的宫廷之路如何用心计谱出一曲烽烟离乱爱恨相缠,若英雄末路美人迟暮谁能谋算到最后?
  • 小情劫2

    小情劫2

    冰山学长PK傲娇小公子,甜宠不止,撩人撒糖!追到冰山学长后,俞绵绵发现处处有情敌!为此,学长发话:“你可以站在我身边,任何时候。”俞绵绵:“哎?”周薄暮:“作为交换,我可以正大光明地吻你,任何场合。”天才学长走下神坛,依旧风华绝代,出门买个菜,用的是能刷走飞机的限量黑卡!俞绵绵乍舌评价:穷奢极欲,纸醉金迷。那,秦唐呢?
  • 情深以似琛灿希

    情深以似琛灿希

    一个练习玩舞蹈完早晨,林灿希慢慢悠悠的骑着自行车往学校方向开去,哪知道遇到一名变态黑衣男子,沉着冷静的他成功将男子赶走。谁料,那人的身份却很是不一般。
  • 我的爱情谁做主

    我的爱情谁做主

    缘来缘去,纠缠不清?原名《极品女模戏首席》
  • 朱红色的沉思

    朱红色的沉思

    “你想成为诗人吗?到你的故乡的土地和童年的梦境中去寻找吧”。读着这集子“乡土梦魂”最初的篇章,我便想起俄罗斯诗人叶赛宁曾经说的这句话。因为我感到,作者冯艺在他故乡的土地和童年的梦境中也获得了他的灵感。他仍然依恋那片他早已离开的曾留下他童年脚印的树林,他所《依恋的小树林》的绿波,至今依然抚摸着他的心;他依然不能忘怀很早很早以前的《大山梦》,永远是那般澄澈纯净的儿童时代的梦;他在《村头,那条清清的小河》的怀抱中,孕育了他最初的诗行。也许,叶赛宁这句话并非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我所知道的不少诗人的歌吟,总或多或少与故乡的土地和童年的梦境有所牵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