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52800000011

第11章 奖惩(4)

赏赐本身也要节约

唐德宗时,长安发生兵变,德宗流离失所。路上有人进献瓜果,德宗打算授予散试官,为此向翰林学士陆贽咨询。陆贽上奏说:“爵位的授予,通常应当遵循慎重和珍惜的原则,不可以轻易使用。(爵位恒宜慎惜,不可轻用。)因进献瓜果而授官纯属小事一桩,然而影响却很严重。对于他们只可以赐予钱帛,不应当用官位来酬谢。”德宗说:“试官只是虚名,无损于事。”当时有职事官、散官、勋官、爵号的区别,掌管实务领取薪俸的只是职事官。听了德宗的话,陆贽接着上奏说:“今天的弊端,就在于爵位的价值过轻,应该想办法提升它的分量。即便如此,仍然担心它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现在反而自轻自贱,拿什么去激励人!如果进献瓜果的人也授给试官,将士们一定会相互说:‘我舍生忘死才获得官位,这些人却因为进献瓜果也同样封官,国家把我的身体和生命等同于瓜果了。’把人看成草木,谁还为国家卖力呢!”(《资治通鉴》卷230)

赏官的危害

唐肃宗就赏官问题征询李泌的意见。

李泌说:“古时候,官职任命给有能力的人,爵位封赏给有功勋的人。汉魏以来,虽然采用郡县制,但对功臣则赏赐土地,可以传给子孙,直至北周、隋朝都是如此。我大唐建立之初,因为尚未取得函谷关以东广大地区,赐封的爵位大多只是一个虚名,为了保持一致,那些享受实封的人,也只能享受他们封地上所征收的丝织品与布匹而已。贞观年间,太宗皇帝想要恢复古代制度,由于大臣们有不同的意见而没有实行。因此赏赐功臣一般是委以高官。用官职赏赐功劳有两种危害:如果才不堪用就会误事,如果权力过重则难以控制(非才则废事,权重则难制)。”(《资治通鉴》卷219)

不以关系赏官

唐宣宗很孝顺,服侍母亲郑太后非常上心,为了便于见面,朝夕奉养,他没有像别的皇帝那样与太后分别居住在不同的宫室,而是跟母亲住在一处。宣宗的舅舅郑光曾经担任平卢节度使、河中节度使,宣宗跟他谈论治政,郑光说不出什么,宣宗对他的鄙陋浅薄很不高兴,便不再让他出任外官,留在朝中供职,以便经常给予指教。母亲郑太后几次跟儿子念叨郑光贫穷,想让宣宗放他到地方做官,宣宗赏赐给郑光许多金帛,始终没有答应母亲的要求。

牛丛出任睦州刺史,入朝向宣宗谢恩,宣宗赐给他紫色衣服。牛丛说:我身上现在穿的这件绯衣是刺史的标识。宣宗说:那就再赐给您一件绯色衣服吧。宣宗很重视代表官吏身份和地位的官服,并且十分珍惜它,有关部门经常预备绯衣和紫衣好几套跟在宣宗后面,以备随时赏赐,但有时半年也用不上一件,所以当时人均以穿绯衣、紫衣为荣耀。宣宗特别器重翰林学士,然而每有翰林学士升迁,宣宗一定要核查任官的年月,看是否符合条件,避免近臣额外得到官职情况的发生。

宣宗身体不适,吃不下饭,很是忧烦。召医工梁新诊治,几天便恢复了正常。梁新要求赏赐自己一个官位,宣宗不准许,只是下敕命令盐铁使每月给梁新3000缗钱。

宣宗聪明细致,谦恭谨慎,沉着果断,用法不徇私情,从谏如流,从不轻易将官位赏人,生活节俭,珍惜财物,所以这一时期的政治较为清明。一直到唐朝灭亡,都有人思念歌咏他,称他是小唐太宗。(《资治通鉴》卷249)

失望与愤怒

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勖从小喜欢唱戏,坐上皇位后格外宠爱优伶。有一个名叫周匝的优伶被后梁抓获,李存勖思念不已。后唐灭后梁,两人相见,周匝哭诉,说自己能够平安活下来,全靠后梁两个负责乐工的官员陈俊和储德源的照顾,希望把两个州封赏给他们作为报答。李存勖竟然答应了。宰相郭崇韬说:“跟从陛下一起夺取天下的人,都是英雄豪杰和仁人志士。现在大功初成,这些人还没有一个得到封赏,却先任命优伶为刺史,恐怕要失掉天下人心。”

周匝的要求便被搁置下来。过了一年,优伶常常提起这件事,李存勖对郭崇韬说:“我已经答应了周匝,说话不算话,现在我都不好意思见他们的面。你讲得虽然很对,但还得想想我的难处,把你的意见放一放,给人家安排一下。”结果陈俊被任命为景州刺史,储德源为宪州刺史。当时亲军中有身经百战而没有被封为刺史的人,大家无不愤怒叹息。

后来,李存勖灭掉前蜀,得到乐工二百多人,其中有个叫严旭的蓬州刺史。李存勖问:“你是怎么当上刺史的?”回答是:“凭着歌声。”李存勖命他唱歌,很满意,答应恢复他的刺史职务。(《资治通鉴》卷273)

众叛亲离

后唐右谏议大夫薛昭文上书庄宗李存勖,说士卒长期征战在外,得到的恩赏却很少,以至于无法养家,建议把各地进献的贡品以及南郊收上来的杂税赏赐给他们。李存勖不听。军中不满,宰相带领百官上奏,说内库还有剩余财物,不妨拿来补充士兵家用,否则军队恐怕会产生二心。

李存勖正打算采纳这个办法,刘皇后插了进来,说他们夫妇君临天下,是天命安排,军队又能怎么着?她把梳妆匣、三个银盆以及三个幼子抱到堂屋,说你们把这些东西拿去卖了供养军队吧。宰相吓跑了。

后来形势吃紧,李存勖总算拿出金帛赏给各军。士兵们背着得到的财物骂道:我的妻子已经饿死了,现在这些东西又有什么用!李存勖在战斗中失利,每逢遇到卫士便许愿,说一批进贡的金银就要运来了,到时候全都发给大家。得到的回答是:陛下的赏赐已经晚了,没人会感谢您的恩典!不久,兵将们丢下李存勖跑了,李存勖中箭受伤,得不到照料,很快死了。刘皇后出逃,在晋阳当了尼姑,后被人杀死。(《资治通鉴》卷273、274)

小结

同一个李存勖,既过头又不及,真是个赏罚方面的坏典型。他之所以如此愚蠢,就在于根本没弄明白赏罚的目的是调动和维持部属的积极性,结果把正能量变成了负能量,最后人心丧尽,孤立致死。

那么,怎样才能调动部属的积极性呢?换句话说,什么样的赏罚才是适中的呢?有人迷信财大气粗,以为奖罚的对象越广越大越好,赏罚的数量越多越重越好。其实不然。人人都得到了奖赏,再多也等于没有奖赏,人人都得到了惩罚,再重也等于没有惩罚。这种做法最无效率,花钱不少,无人叫好。为此战国时期的改革家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给出一个办法,就是重赏重罚,由于重,受众只能是少数——所谓重点突破,带动全体。实践证明,这个办法最见效,虎狼般的秦国士兵就是这么刺激出来的,效果摆在这儿,商鞅说这就叫“适当”(见《商君书·外内第二十二》)。由此可以这样看,赏罚是否适当由效果说了算。

3.赏罚兑现

要义

春秋时著名政治家管仲说:“用赏者贵诚,用刑者贵必,刑赏信必于耳目之所见,则其所不见,莫不暗化矣。诚,畅乎天地,通于神明,见奸伪也。”(《管子·九守第五十五》)意思是,奖赏贵在兑现,惩罚贵在坚决。奖赏兑现了,惩罚得到贯彻了,人们看在眼里听到耳中——即使没有亲眼见到也不要紧——赏罚的威力便会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只要坚守诚信,就可以畅行天地,通达神明,显示真伪。

故事

白起之死

秦朝末年,各路义军讨伐秦廷。秦将章邯率大军与义军对抗。义军一方的赵国大将军陈馀给章邯写信,说:“昔日的秦国大将白起,率军向南攻占楚国的都城鄢郢,向北与赵国战于长平,坑杀赵军数十万,攻城略地,战功数不胜数,最终却被赐死。不久前的秦国大将蒙恬,北逐匈奴,开拓榆中土地几千里,最后竟然被斩于阳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功劳太多,朝廷没有办法一一兑现,便找条法律硬扣在他们头上,杀了完事。(功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读罢,章邯决定投降。(《资治通鉴》卷8)

空诺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赐予元丕、陆睿、李冲、于烈等人不死诏书,但后来却处死了陆睿。

司马光评论道:“爵位俸禄的赐予和废黜,生命的给予和剥夺,是君主得以驾驭臣子的重大手段。故而先王的制度,虽然有亲、故、贤、能、贵、功、勤、宾等所谓‘八议’的优待,然而一旦臣下犯有罪过,不直接赦免,必须通过刑法部门的评议,可以赦免则赦免,可以宽大则宽大,可以刑罚则刑罚,可以诛杀则诛杀。处理是轻还是重视情况而定,处理是宽还是严随时机而变。为此保证了君主实施恩典但又不失威严,臣子得到赦免但又不敢有恃无恐。北魏却不是这样,对于功臣和重臣,往往预先许诺以不被处死,从而致使其骄横而触犯刑律;一旦犯了法,又处以死刑。这是以不能实现的诏令引诱臣子,使其走向死亡之地。(是以不信之令诱之使陷于死地也)。刑罚上治理的失误,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资治通鉴》卷141)

亡国的一个原因

东汉桓帝时,杜乔上书进谏说:“古代圣明的君王,都以任用贤人和赏罚为要旨。亡国之君,其朝廷难道没有忠贞栋梁之臣吗?难道没有赏罚的典章制度吗?要害在于,虽然拥有贤人却不用他的主意,虽然具备典章制度却不能给予实施,听到忠直的言论却不理解其中的意义,听到谗言却不能进行分辨。(患得贤不用其谋,韬书不施其教,闻善不信其义,听谗不审其理也。)”(《资治通鉴》卷53)

拿什么赏赐?

东晋穆帝时,桓温率军消灭李氏蜀汉政权,收复蜀地。朝廷讨论平蜀功劳,打算把豫章郡封给桓温。尚书左丞荀蕤说:“要是桓温再平定收复黄河、洛水失地,那时拿什么赏赐他?”(温若复平河、洛,将何以赏之?)朝廷便加封桓温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爵临贺郡公。(《资治通鉴》卷98)

十六国时,前秦辅国将军王猛攻克洛阳。前秦君主苻坚任命王猛为司徒,录尚书事,封爵平阳郡侯。王猛执意推辞,说:“现在燕地、吴地还没有平定,战车刚刚启程,不过才攻克一座城邑,就接受了三样赏赐,要是荡平燕、吴两地寇虏,再拿什么往上加?(若克殄二寇,将何以加之?)”苻坚说:“如果暂时不收回我的心意,怎么来显示您的谦虚光彩的美好!已诏令有关部门维持你现在的职位,然而所赐封的爵位,是酬劳战功的,你就勉强服从我的命令吧!”(《资治通鉴》卷102)

虚赏

唐高宗时,太学生魏元忠上密奏说:“赏罚,乃是军队和国家最急迫的要务,如果有功不赏,有罪不罚,即使尧、舜再生也不能达到治理。人们都议论说:‘近来征伐,光有奖赏的条例而没有实际的奖赏。’这大概是那些主管官吏,属于小才具而不识大体一类的人,唯恐奖励功勋会导致仓库空虚。他们只知道吝啬财物,不知道要是将士不用命,所遭受的损失会有多大!小民小卒虽然卑微,但不可欺骗。怎么能够仅仅依靠发布不守信用的法令,设置不兑现的条例,就指望他们拼死立功呢!(岂得悬不信之令,设虚赏之科,而望其立功乎!)”(《资治通鉴》卷202)

该怎样判处

唐玄宗时,武强县令裴景仙贪污,折合钱帛5000匹,玄宗大怒,下令将其斩首,众官观看。大理寺卿李朝隐认为不妥,上奏说,裴景仙属于讨要财物,依照律令,罪不至死,而且他是功臣裴寂的后代,裴家只剩下这根独苗。他认为:“贤者十世之内的子孙都应该得到宽赦,以此来记取前人的功绩;杀一人而导致一门灭绝,在人情上是不可取的。”玄宗坚持处死裴景仙,只不过将砍头改为棒杀。李朝隐再次上奏,说:“生杀予夺的权力,君主得以专有;赏罚轻重的条规,臣子应当恪守。如果因为讨要财物的罪过,便处以斩刑,以后遇到贪赃枉法的罪过,又该怎样判处呢?(今若乞取得罪,便处斩刑;后有枉法当科,欲加何辟?)我之所以申辩,是为了国家利益而顾惜法律,希望律令条文得到遵守,不敢因人施法,歪曲法令以挽救裴景仙的性命。”玄宗被说服了,处以裴景仙杖刑一百,流放岭南蛮荒之地。(《资治通鉴》卷212)

不以个人喜怒为转移

五代时,后周世宗郭威与侍臣谈论赏罚。郭威说:“我一定不因为自己的愤怒而惩罚人,也不因为自己的喜悦而奖赏人。”(朕必不因怒刑人,因喜赏人。)(《资治通鉴》卷292)

小结

故事中的杜乔把奖惩是否兑现视为国家兴亡的一个原因,并非危言耸听,他其实是在重复孔子“民无信不立”的观点,一旦民众不再相信政府,统治者就会塌台。要做到奖惩兑现,无非是两个途径,一个是在制度上下工夫,使奖惩法律化;另一个是在态度上加把劲,不轻易开口,把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再作承诺。

即便如此,也不一定能够完全兑现奖罚,事情千变万化,不是一两个人的问题。这告诉我们,奖惩不是万能的,具有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表现,就是功利性。关于这一点,荀子讲得很透彻。他以当时齐国、魏国、秦国为例,认为这几个国家培养的都是追求赏赐、为利益而赴汤蹈火的兵士,这样的兵士不敬爱上司,不懂得遵守制度和约束自己,也就是不知道理。结论是,这种崇尚功利的军队可以强大于一时,但不可能强大于永久。(《资治通鉴》卷6)

同类推荐
  • 八项规定改变中国

    八项规定改变中国

    以八项规定为切入口,对八项规定出台的背景,八项规定给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带来的变化、八项规定昭示的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治国方略以及中国梦蓝图进行了梳理和论述。既是一本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教材,也是一本在党的建设方面起教育、普及作用的通俗理论读物。
  • 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
  • 政府工作报告汇编(1954—2017)

    政府工作报告汇编(1954—2017)

    一、本书收录了1954年至2017年国务院总理在全国“两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其中,1961—1963年、1965—1974年、1976—1977年的特殊历史时期无《政府工作报告》发布;1964年公开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是摘要),共计49篇。二、本书稿件来源于中央人民政府官网,为保留历史原貌、文献原貌,编辑只对一些异体字、标点作了修正。三、本书具有史料价值、研究价值、参考价值和收藏价值,主要供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从事政策研究的专家学者参考使用。
  • 信仰的力量:国际共运史人物的故事

    信仰的力量:国际共运史人物的故事

    这套红色文化书系,突出红色文化这一主题。红色文化是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继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纳人类先进文明成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统一的体现。
  • 政道

    政道

    怎样为官?怎样才能做好官? 本书从《资治通鉴》《史记》《左传》《论语》《孟子》等中华传统典籍中精选了330余则历史故事,旨在为官员提供向历史学习的资料,向历史要观念、要经验、要成果。 唐太宗李世民曾把历史比作一面镜子,说它照出了兴衰更迭。其实兴衰不仅是朝代,也包括个人命运。读历史,联系自己,可以达到正衣冠的效果。 本书从仁政、德政、法政、善政、廉政、简政、宽政、信政、勤政、和政等10个方面介绍了古代的为政之道,对领导干部确立“以民为本”的指导思想和借鉴古人的治政模式具有较强的启发意义。
热门推荐
  • 丧,失

    丧,失

    我有酒有故事,等风也等你。可我的爱人丢了,再也找不回来了。敬我一生,享尽悲欢。
  • 从魔禁开始的穿越

    从魔禁开始的穿越

    楚星呆滞的看着面前的场景,忍不住一手指天:怕不是我出门没看黄历,一辈子没拜过天!十辈子坏事做尽的下场吧!!!落入学园都市,还莫名的身负任务,这到底是造了什么孽啊?为了自己能更好的活着,楚星同学开始了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路,当他爬出这个世界之后才发现…这一切都只是个开始…
  • 孤独就像呼吸(访谈)

    孤独就像呼吸(访谈)

    十年前我在大学的图书馆读到他的小说,十年后我得以见到他。若说“机缘到来”,显得故作神秘;但事实的确是,这些年来,他是少数几位我不曾停止过关注的作家之一;并且他来到了我的故乡云南,此刻就住在离我只有三个小时车程的地方。此外,我想特别补充一点:在谋面之前,我直觉,他不会拒绝我的造访。这一点很关键也很重要。他非常友好,待人宽厚温和。只有在会话过程中,他作为“先锋小说家” 的锋芒显露出来。撇开文学,他是一个谦逊、亲切、为人着想的人。难道这些不是作为一个人最美好的品质?
  • 大哥,你好吗

    大哥,你好吗

    我绝对没有意思加入流行音乐迷的行列,没心没肺或者虚情假意地哼唱那首被甘萍首唱、现在已经广为人知的俗而又俗的同名歌曲。我是在千里之外,满怀深情,向着我那同父异母的大哥,致以衷心的问候……我从来没有去过老家。我的出生地以及现在居住的都市,都与那个被称之为老家的地方相去甚远。我只知道我的老家在湖北一个名叫天镇的小地方,那里民风剽悍,水网纵横……老家对我的全部意义,就在于生我养我的父亲是从那里走来;老家对我的全部价值,似乎就是回答那些总也填不完的表格上“籍贯”两字下边的空白。现在,头一声令下,于是,我准备出差顺道去一趟老家。
  • 封神世界开宝箱

    封神世界开宝箱

    重生封神世界,成为一名宋家庄小小的杂役。无限宝箱系统,让他一步步踏上这波澜壮阔的时代。Q群:252675696,大家可以加一下,和无痕讨论剧情。
  • 枕边姻谋

    枕边姻谋

    二十五岁的何蔷薇,离开拉萨,去向魔都。那里有人在召唤她。这是一场蓄意的偶遇,他为什么要这样,是因为一见钟情吗?还是……
  • 知堂回想录(套装共两册)

    知堂回想录(套装共两册)

    本书是周作人晚年回顾自己一生重要经历,细述亲历之近现代重要史事,辛亥革命、张勋复辟、新文化运动、五卅、三一八、北伐、清党等,是了解近现代中国历史文化必读之作,文学性与史料性兼具。最初只有“北大感旧录”数节,后受曹聚仁之邀开始“一生回想”,历时两年多,成文二〇七节。手稿总题为“药堂谈往”,出版时改名“知堂回想录”。曹聚仁先生说:“这么好的回忆录,如若埋没了不与世人相见,我怎么对得住千百年后的中国文化界?”
  • 天意难问

    天意难问

    大河煤矿作为省管企业,在改制风潮中,发生了颠覆性改变——矿长赵晋一文钱没掏,就成了大河能源集团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掌控了近万人的前途命运;职工作为股东,每人配给了十万元股金。赵春生像往常一样,准时来到更衣室。即将下井那一刻,忽然感觉肚子又疼又胀,难以忍受。没奈何,他只好去向班长告假。一小时过后,突然听得一号井方向传来一声天崩地裂般的巨响。赵春生一惊,连忙从宿舍走出,只见几个职工家属正惊慌失措地左盼右顾。口中嘟嘟囔囔:“地震了,地震了!”其中一些人忙着呼儿唤女,躲避灾难。赵春生明白这声音从何而来,不及细想,便飞一般的朝井口方向跑去。
  • 读医随笔

    读医随笔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让我们来毁灭DC宇宙吧

    让我们来毁灭DC宇宙吧

    DC最强大的反派是谁?无数个名字排着队跳着舞打着旋像是炼金矩阵一样从你的脑海里奔腾而过......都!不!对!DC最强大的反派是——ttg!作为一个传送阵令DC所有英雄团灭的团队(笑),作为一个击败过所有食物的团队,作为一个画风清奇的团队......咳咳咳。“让我们来毁灭DC宇宙吧!”某个名字开头为“丧”的家伙如是说。注:本文为以ttg为背景的同人文,请勿以通常的DC宇宙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