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65700000002

第2章 一等奖(1)

机 载 记 忆

金击强 季留法 阎治孝

徐冠华 张德全 郑金刚 杨增复

机载设备是飞机、发动机及其他航空器上保障飞行和执行各项任务的电子设备、仪表、电器、附件等各种系统及成品设备之总称。它已成为提高飞机战术技术性能, 扩大使用功能, 增强可靠性、安全性、舒适性、适航性、维修性和经济性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飞机性能有着重大影响, 对完成飞行任务起着决定性作用。机载设备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现代飞机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机载设备所涉及的技术领域十分广阔, 除一般传统技术外, 还包括红外、超声、激光、电子、计算机、新材料等新兴技术; 特别是微电子和数字技术在航空上的应用, 形成了一门新兴学科———航空电子 ( avionics, 简称航电) , 它大大提高了飞机的通信、导航、飞控、目标探测、火控、电子对抗、低空突防、防撞回避、全天候飞行、执行特种飞行任务 (如搜索/侦察、空中预警/指挥) 等功能。飞机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发动机数字式全权控制和推力矢量控制技术的出现, 特别是航电方面进一步向横向综合化的发展 (形成传感器管理区、飞行管理区、任务管理区), 新元件和新传感器的采用, 从电子机械密集型向软件密集型的过渡以及机上各系统自动化、自适应、自学习、人工智能控制和“健康”诊断、余度容错及资源共享能力的增强, 更进一步提高了飞机的作战效能、机动性、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大大减轻了飞行员的操控负担, 大大改善了飞机的维修性。飞机的仪表、电器、附件作为配套辅机的原有概念已转变为飞行保障系统与任务系统相综合的“机载设备系统”新概念, 这使得飞机的设计、研发和生产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机载设备更新换代十分迅速, 常有一型飞机更新几代机载设备。由于机载设备技术的快速发展, 其系统层次越来越复杂, 按粗略统计, 目前机载设备有20多个系统、70~80个分系统, 200多个子系统, 各类基础零部件也有20~30类之多, 作为可更换部件或模块的成品品种则达千万种, 数不胜数。随着机载设备品种越来越多, 技术难度越来越大, 其研发投入费用越来越高, 其所占飞机总成本也与日俱增。

虽然现代机载设备的成本、价格越来越高, 但其市场空间、盈利能力和售后衍生市场规模却越来越大。目前, 世界上航空工业先进国家的一些机载设备大集团公司企业, 其资产规模和年利润水平都能与一些飞机和发动机公司并驾齐驱。

机载设备的技术水平和配套能力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航空工业规模和能力以及科学技术先进性的水平, 它已成为一个国家的航空和电子工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另外, 世界航空技术先进国家对其新型机载设备的发展都高度保密, 虽然在当今世界, 经济、市场不断向全球化发展, 但不可能靠买别国最先进的机载设备发展自己最先进的飞机来加强本国的国防, 因此, 我国为不受制于人, 必须有自己的机载设备制造业, 以构成自己先进的、独立自主的航空工业, 实现国防现代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为航空工业的创立和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1951 年4月17日,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政务院做出了《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共和国的航空工业包括飞机、发动机、机载设备行业开始在薄弱的基础上奠基、起步、创业、发展, 时至今日, 走过了一个甲子 (即60 个春秋) 的岁月。随着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 我国航空机载设备行业从无到有, 不断壮大, 现在已发展成专业门类基本齐全 (包括电子、兵器等工业部门所属的有关航电、武器等专业) , 基本完整配套的行业体系。60 年来, 根据飞机的发展需求, 机载设备行业从修理到制造, 从不配套到基本满足配套, 再到开发创新快速发展, 经历了一个曲折、艰辛、灿烂、令人难以忘怀的发展历程。

“马槽里飞出金凤凰”,机载设备行业诞生

20世纪50年代初, 我国机载设备制造业开始奠基, 那起步创业的峥嵘岁月, 至今历历在目。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时期, 为适应飞机修理任务, 首先在航空工业“六大厂”中的沈阳、哈尔滨、南昌3个飞机厂内组建特设修理车间, 但由于机载设备备件短缺, 一些飞机难以修理。此时, 刚从东北迁至北京初建的航空工业管理局 (简称航空局) 特降科人员, 每天步行往返于前门到德胜门航空局机关资料室, 靠翻字典 (还有少数几个懂俄语的人员翻阅苏联资料) 编制备件清单, 用比原价高5~10倍的价格向苏联紧急订货, 当时抗美援朝前线因缺备件数百架飞机“趴窝”飞不起来, 航空局里人们那种心焦身疲的状况难以言表。为扭转被动局面, 从1950年至1955年, 在国家支持下, 先后从地方和空军、民航接收了一批工厂, 建起了河南航空附件厂、天津航空电器厂、太原航空仪表厂、南京航空附件厂、杭州航空降落伞厂 (后迁南京)、沈阳航空接插件厂、上海航空灯具厂、沈阳航空油量表厂(原是沈阳飞机厂的一个特设修理车间, 后改为分厂, 最后改为沈阳航空油量表厂) 等, 当时的任务是仿制电流表、电压表、自动倾斜仪等。有了这第一批工厂, 问题有所缓解, 但当时机载人员的处境仍极其艰难, 一方面依靠这些简陋的工厂条件, 尽力配合飞机、发动机修理, 解决配套急需, 同时又调集了当时国内难得的专业人才, 设法寻找解决奇缺备件的其他出路, 一些从海外归国和从国内其他单位调集的人员以及“两航起义”的老专家都亲自拿着备件样品到全国去找代用品, 但是均难以满足飞机空中恶劣工作环境要求。为此, 仅1953年3月、6月、11月航空局分党组就3次研究加强“特设工作”, 采取多项措施, 并紧急安排上述机载设备厂加快对配套特设成品的修理, 同年6月专门成立了特设处加强组织管理, 并调进了十几名应届大学生增加技术力量, 1954 年7 月航空局指派副局长陈少中分工负责领导特设工作, 这样解决了一部分配套问题, 使特设成品备件由向国外订货逐步转向国内修理配套供应, 用汇从1953 年的2599 万卢布降为1954 年的568 万卢布, 而且当时从事机载设备工作的所有干部和职工都付出了最大努力, 尽管如此, 机载设备却仍未摆脱极其被动的局面。这使得当时国家和航空局的有关领导人一致认识到我国要搞飞机, 除了要有飞机厂和发动机厂外, 还必须有自己相应配套的机载设备厂。

1953年5月, 中苏两国政府签订协定, 确定苏方援建中国141项工程 ( 1955年3月增至156项工程)。这是我国机载设备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在著名的“156项”中, 航空工业有13个项目, 其中有5项是机载设备厂, 即西安航空发动机附件厂、西安飞机附件厂、兴平航空电源电器厂、宝鸡飞机仪表厂和兴平机轮刹车附件厂 (最先定的是前4个厂, 兴平机轮刹车附件厂是后来定的); 同时派出70多名干部和工人赴苏实习, 还安排相关飞机厂和发动机厂协助领先试制部分机载设备产品零件和安排国内有关人员实习。至1956年底, 这批工厂在设计施工人员的辛勤努力和苏联以及国内各部门的支援下相继建成投产, 机载设备开始有了初步的基础骨干生产企业, 从此由修理转向仿制制造。

20世纪50年代中期, 上述工厂为加快进度, 边建设边配合飞机、发动机修理, 同时开始了歼5、初教5、运5等飞机机载设备的仿造试制。首批制造出的水平较高的产品有陀螺磁罗盘、陀螺自动倾斜仪、地平仪、调压器、直流发电机、液压泵、降落伞、发动机燃油附件等。

1956年5月21日, 朱德副主席视察太原航空仪表厂, 在看到工厂新试制出的空速管和磁罗盘后, 高兴地赞扬工厂在于辉厂长领导下, 利用极其简陋的条件, 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 制造出这样的新产品真是“马槽里飞出金凤凰”(指工厂能在用阎锡山的“三营盘兵营”马厩改造的简陋厂房里制造出航空产品的奇迹)。总之, 在全国各方大力支援下, 通过各厂的努力, 试制出了上述这批当时水平较高的产品, 标志着我国机载设备开始从修理走向制造的历史性转变。

在我国歼5、初教5等飞机仿造成功后, 其机载设备还不能全部立足国内供应, 随着后来歼6、轰5、直5、初教6、运5等飞机仿制任务的陆续展开, 机载设备的配套品种及数量进一步加大, 我国各机载设备厂仍处于极被动的局面。

1956年11月, 第二机械工业部 (简称二机部) 航空局做出了《关于加强仪表、电器、附件工作的决定》, 这又给了我国机载设备发展一个重大机遇。当时陈少中副局长及时提出“填平、补齐”小配套的方案。从1956年至60年代中期建设了2个航空仪表厂 (北京航空陀螺自动驾驶仪厂、兰州航空陀螺和天文仪表厂), 2 个航空电器厂 (北京航空微电机厂、兰州航空电动机构和火控计算机厂), 4个航空附件厂 (长春航空附件厂、新乡航空座舱设备厂、保定飞机螺旋桨厂、灵宝武器挂架及发射装置厂)。

在上述新工厂建设开始后, 由于当时的战略形势, 不能在沿海及大城市再建新厂, 在国家计委支持下, 又将一批地方工厂和航校改建成机载设备厂, 它们是: 成都航空机械仪表厂、苏州航空电器仪表厂、武汉航空仪表厂、合肥航空供氧装备厂、合肥附件专用设备厂、西安航空电动机构厂、哈尔滨航空电器厂、襄樊航空电机厂、贵阳飞机二次电源厂、襄樊飞行员个体装备厂、襄樊航空降落伞厂、新乡航空油泵厂、汉中航空专用电子测试设备厂和北京航空发动机附件厂等。

在建厂同时, 为加强管理, 1956年8月陈少中副局长主持召开了仪表、电器、附件厂总工程师会议, 制订了设计、工艺、检验和新品试生产4个生产技术管理条例, 为机载设备生产建立了科学化管理的初步基础。

上述几批工厂的建设和改造完成极大地充实了机载设备制造生产的物质条件。与此同时, 按照国家统一规划, 在机械、电子、兵器等工业部门也相应新建或改建了有关航空通信、导航、雷达、光学、武器等机载设备工厂。

“二五”期间, 根据国产歼5、歼6、运5、直5等飞机的配套要求, 各机载设备工厂广大职工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援下 (包括早期苏联的援助),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配合我国飞机和发动机从修理转向制造, 先后试制出了为我国自己多个型号飞机配套的一大批机载设备产品, 同时培养锻炼出了一支初步掌握了机载设备制造技术的人才队伍。当时仿制的技术水平较高的产品有自动驾驶仪、直流电源、发动机燃油泵和调节器, 以及飞机座舱环境控制设备等, 所仿制的产品均开始批量生产。

虽然建厂和生产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但由于1958年在歼6、直5等配套机载设备的试制和生产中片面求快, 未吃透技术资料就简化工艺、削减工装、更改设计、降低要求, 以致造成产品质量下降, 成百上千台产品返厂。直到20 世纪60 年代初, 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8字方针, 执行“工业七十条”, 机载设备全行业再次明确了航空产品一定要确保“质量第一”, 经过3年艰苦努力,“一刀两断”, 彻底整顿产品质量, 完成了“优质过关”, 所有产品陆续转入稳定的优质批量生产, 并装备部队。

1964年初, 孙志远部长提出了在两年内实现“五机三弹”(歼6、直5、运5、歼5甲、初教6飞机和地空、空空、海防导弹) 小配套的战略目标。这对机载设备配套生产能力的完善又是一次有力的促进。根据这个目标, 当时机载设备方面还存在60 项产品的“缺门短线”, 成为飞机、导弹多种批量生产产品中的瓶颈。负责机载设备工作的陈少中局长亲自带队到各厂的现场组织、指导, 使这些关键问题大部分迅速得到解决。到1965年下半年, 除极少数几项尚未试制定型外, 国内仿制并成批生产机种所需的机载设备已全部立足于国内。这标志着我国机载设备从总体上已结束了从修理走向制造的过程, 国家航空工业已建起了初步的机载设备配套生产能力; 不过从总体上来说大部分是仿照苏联模式建起的生产工厂, 产品也多按苏联产品仿制, 要继续发展和适应我国研制各种新飞机的需求, 我国机载设备行业还需要具有强大的科研创新开发能力。从此我国机载设备行业为进一步发展踏上了改进、改型、自行研制并逐步形成自己系列的新的发展时期。

主力精华转移,加强三线建设

1964年5月, 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 毛泽东主席从存在新的世界战争的严重危险的估计出发, 提出了把全国划分为一线、二线、三线的战略布局和建设大三线的方针。同年10月, 中共中央批准的《国防工业1965 年工作要点》对国防工业的三线建设做了部署。根据中央精神, 航空工业部门迅速做出了三线建设的部署: 坚决停缓一、二线的在建项目, 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一、二线的企业向三线搬迁, 并开始将上海、天津、南京等地6 个机载设备厂的部分人员和设备搬迁三线, 从此拉开了航空工业三线建设的序幕。

同类推荐
  • 电力知识

    电力知识

    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力职工和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素质,更好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特编写出版《电力知识》一书。本书对电力技术、生产建设和技术经济等知识,以及当代世界高新技术发展和电力科技的新发展等方面作了深入浅出的论述,知识面宽、通俗易懂,可作为技术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领导干部了解电力科技知识和高新技术知识的“入门”读物,供学习参考。
  • 豪赌三万英尺:空中客车挑战波音霸权

    豪赌三万英尺:空中客车挑战波音霸权

    本书详细地讲述了空中客车公司如何从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以及从一个被美国飞机制造商嗤之以鼻的欧洲公司一步一个脚印地超过波音公司成为世界头号民用飞机制造商的艰难发展历程。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公司既要面对美国制造商的强大压力,又要克服合作伙伴之间由于特殊的体制带来的种种矛盾和来自政治(包括政府)的种种压力,几乎是举步维艰,走一步摆三步。全书的戏剧性和故事性极强,空中客车公司每一次陷入绝境时令人叹息,每一次峰回路转又令人拍案叫绝,而折射出的经验与教训又使人回味无穷。本书可作为航空界管理与科研人员的参考读物。
  • 米格飞机的传奇:米格风云

    米格飞机的传奇:米格风云

    米格系列战斗机是苏联/俄罗斯战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著名的战斗机,本书主要从型号入手,讲述了米格设计局从诞生至今的基本情况。从型号的研制背景、型号的使用情况等进行介绍,在讲述型号研制生产的同时,还侧面讲述了世界政治和社会的演变,是了解米格战斗机较为理想的参考读物。本书适合军事和航空爱好者阅读,也可以作为从事飞机设计、生产和使用的专业人员的参考读物。
  • 中国人的骄傲:神舟家族(征服太空之路丛书)

    中国人的骄傲:神舟家族(征服太空之路丛书)

    刘芳主编的《中国人的骄傲——神舟家族》是“征服太空之路丛书”之一。《中国人的骄傲——神舟家族》内容涉及神舟家族的各个侧面,文字浅显易懂,生动活泼。
  • 生活与生态(和谐中华知识文库)

    生活与生态(和谐中华知识文库)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热门推荐
  • 海印三昧论一卷(并序)

    海印三昧论一卷(并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席先生,请自重!

    席先生,请自重!

    (——新文筹备中——) [腹黑毒舌女强人×闷骚执着暖霸男,男追女暖婚甜宠] ……成为席太太后,她被诸多记者专访。“席太太您好,请问您能客观评价一下席先生吗?”“不能。”记者愣住。“因为我主观爱他。”“……” 伪高冷作者大大×真腹黑影帝BOSS,1V1双洁双强,大甜小虐,不喜勿喷!
  • 一路上有你

    一路上有你

    每天都有许多人成为暴发户,也有许多人跌入最底层,这一切都像一个梦,有醒的时候,有笑着醉入其中的时候。然而,放不下荣华富贵的人,往往没有办法跨过这一关。--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曹操十讲

    曹操十讲

    三国时代,群雄并起,既有世家大族,也有草莽豪杰。但是,最后独霸天下的却是曹操。在逐鹿天下的过程中,军阀们有如流星划破长空一闪而过;有的偏居一隅苟且偷生,为什么只有这位乱世枭雄能够越战越强?他是怎样九死一生,又是怎样屡败屡战、反败为胜的呢? 拼杀一生的他,既没有像昔日贵族一样喊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壮语,也没有像无赖一样做出“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垂涎欲滴相,而是默默地走完了他一个汉室“臣子”的人生旅程;他生命的结束,同样意味着一个新王朝开始。但为什么在他手上却不能让那个没落帝国“寿终正寝”,而硬要让儿子演出“禅让”的荒唐剧?
  • 星际维修工

    星际维修工

    世界末日,汽车维修工陈阳本以为自己会随妻子儿女一起消失在这茫茫世界,却没想到灵魂意外穿越到未来世界,从此踏上一条寻找回家的路……前世各色各样的平凡武术,到了未来竟然成为了深不可测的武功秘籍,广播体操要不要练习一下……白手起家建立蓝翔集团,一个个超强科技技术令各个势力为之疯狂。当自己的事业被践踏,朋友被胁迫,无助的陈阳发誓建立属于自己的秩序!
  • 做赫本一样的女人

    做赫本一样的女人

    《做赫本一样的女人》她是银幕上璀璨的明星,她是高雅、美丽与气质的代名词,她是女人心中永不老去的公主和女神,她就是奥黛丽·赫本,正如有句话说的:“有一种美,叫奥黛丽·赫本。”但赫本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上最迷人的女人呢?本书带领我们去了解和欣赏一个真实、全面、优雅且有智慧的赫本,去领悟她的独特魅力,从而帮助女人找到自身的优势,与原来不自信的自己告别,以此来提升和打造自己的魅力,最终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 凤临天下至尊大小姐

    凤临天下至尊大小姐

    前世,她是九幽大陆人人敬仰的长公主,惨遭至亲背叛,死不瞑目。一朝重生,她成了云王府大小姐,不学无术、貌丑花痴。前有豺狼后有虎,渣男皇子深情忏悔。——某女一脚飞之。月色下,一道流光划过天际,某女缓缓走入屋内。
  • 重生后变凶了怎么办

    重生后变凶了怎么办

    一觉醒来,林毅成了传说中人人仰慕的总裁。然而,意想不到的是,他这个总裁真的很不一般。居然生得五大三粗,堪称是猛将转世的肌肉男,走在街上都没人敢对视的那种。感觉到满满恶意的他,虽然很想躲在家里每天打电动、看电影,虚度人生。但为了继承偌大的家业,被迫只好出去抛头露面。谁知道人生的巅峰,才刚刚开始……“老张!来,给我签个合同呗?”“大哥,你怎么亲自来了!”“秘书,今天还有什么安排吗?”“嗯,林家大小姐预定了您的午餐,晚上要跟方总裁吃饭,午夜场还有一个首映请您去看!”“咦,我车里怎么有只小猫咪!这是长猫了吗?”“喵呜,喵呜(不管,人家要去你家吃饭)!”
  • 洛仑世界,枪械少女

    洛仑世界,枪械少女

    在遥远的洛仑,有一些由枪械化作的少女……(其中会有乱入,是系统异界文,也有二次元的人物加入。)
  • 诡与传奇

    诡与传奇

    以至高无上的存在为指引,在末世降临之前逃离,他从黑暗里醒来带着恨意企图消逝一切,她从过往的记忆里复生,纠缠了一万年的宿命,总算要在这一次画上圆满。太阳衰弱,天道崩沮,且看这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用他们的壮举翻开一页页史诗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