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65700000097

第97章 优秀奖(13)

1952年9月5日, 被分配到120厂和与其比邻的122厂的学生一行20多人, 从北京动身前往哈尔滨。7日晨, 在哈尔滨火车站, 120厂人事科长朱立民同志亲自到车站来接。由于当时两厂还没有单身宿舍, 所有男同学都留在了哈尔滨市内的临时住所, 每天从哈尔滨乘火车到30 km外的平房区的工厂上班。只有我一个女生, 朱科长认为住在哈尔滨不安全, 就带我和他一起乘吉普车回厂了。

那天下着不大的雨, 但路已泥泞难行。车停在厂大食堂门前, 从大食堂到我的临时住所很近, 但东北的黑泥土还是把我的鞋从脚上拔掉数次。我的临时住所是一位老工人家, 是从农民处租来的一个孤零零的小平房。老工人回老家了, 只有爱人一人居住, 我与其他几个新来的女生就挤住在她的炕上。以后我们又搬了几次家, 在最冷的12月, 终于搬进了集体宿舍, 那时宿舍刚刚盖起来, 还没有暖气呢。室外温度零下30多摄氏度, 宿舍的玻璃上结了厚厚一层冰, 房间里黑黑的, 完全靠灯光照明。

我被分配到发动机装配车间———8车间, 那是当时全厂最大、最重要的车间。当时工厂的任务是修理发动机。发动机使用到寿命期或在使用中发生故障必须大修时, 从朝鲜前线拉回来, 就送进8车间进行大修。车间的任务是: 先将待修的发动机进行分解, 经零件洗涤、故障检验、零件总集 (进行报废零件的补充, 转工须机加车间或电镀车间修理的零件, 并将其余待修零件按部件分类, 发往各部件的修理、装配工段)、部件修理、装配, 最后进行发动机总装, 总装完成后发动机进行试运转, 合格后送试车台试车。

当时, 工厂才开始生产不久。在日本占领时期罪恶的731部队属地的废墟上, 边基建边生产 (我们刚来时厂里发给每人一双布制的高筒白袜子, 袜筒套在裤腿外面, 上端系在膝盖下面, 防止跳蚤从地面跳上来, 以预防鼠疫)。8 车间设置在一个砖木结构的旧厂房里,半年多以后才搬进新盖的正式厂房, 除发动机附件装配车间外, 还陆续建立了机械加工车间、热处理车间、电镀车间、铸造车间、工具车间、机动车间等。工具车间就设在我们搬出来的旧厂房里。

我们修理的发动机是苏联生产的图-2轰炸机上使用的阿什-82活塞式发动机, 以及阿什-21和阿什-62发动机。阿什-82发动机是苏联最先进的星形气冷活塞式发动机, 汽缸为双排、14缸, 最大功率约1800hp, 总重约2000kg, 其余两种发动机的构造和阿什-82发动机差不多, 只是汽缸为单排的, 一为7缸、一为9缸。

我被分配到车间施工组做发动机总装配工段的施工员。施工组后改名为工艺室, 我们也改称为工艺员。工艺员的任务是编制工艺规程、指导工人按工艺规程操作, 并解决施工中的技术问题。开始时, 车间里还没有工艺规程, 只有一本较简单的修理说明书, 是建厂时来厂指导发动机修理的苏联列车专家带来的。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 为了在战地及时修理发动机, 装备了发动机修理列车, 哪里需要, 列车就开到哪里去, 就地在列车上进行发动机修理。我到厂时, 列车专家都已回国, 来了一批制造厂的苏联专家。我们车间有4 位苏联专家, 其中我们工艺室就有2位。他们带来了制造厂用的工艺规程, 要求我们按此进行装配。苏联资料由翻译译成中文后, 工艺员结合工厂的实际情况, 编出各工段使用的工艺规程。那一段时间工作很紧张、吃力, 我们对苏联发动机一窍不通, 首先要摸透发动机的性能、结构和装配中的具体要求, 吃透苏联工艺规程原文, 然后结合我们的工装、设备和修理特点, 才能编出适合工段使用的工艺规程。时间紧、任务重, 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有了工艺规程,贯彻还有一个过程。不仅工艺员、工人要熟悉它, 能够使用它, 还需要有工艺装备、非标准设备等各方面的物质保障。修理、装配过程中所需的工艺装备和非标准设备很多, 这时, 苏联除供给我们发动机修理所必需的零件外, 其余东西都不供给了。夹具、量具、刀具等工艺装备和装配发动机用的架子、车子等非标准设备都要由工厂的工装部门和机动部门按工艺规程的要求设计、制造。这也是一个难题。特别是工艺装备, 品种多、数量大, 制造难度大,常常不能按期供应, 我们就不得不调整工作进度, 或和工装车间研讨解决办法。

活塞式发动机虽已比较落后了, 但结构复杂、零件多, 它的零件精度、粗糙度、零件之间的配合间隙、零件装配后的咬合、摆动等都要求极高。修理后的部件、整机都要按新发动机的要求验收。每个工段都设有几位检验员和军代表, 重要零件修理后和重要工序装配后都要由检验员和军代表进行质量验收, 如检验员或军代表提出异议, 就要重新进行修理或装配, 否则工作就不能继续进行。所以, 施工中的技术问题很多, 工艺员要和工人一起解决技术问题, 有时修理后的零件超差, 还不得不请设计科的技术人员来车间, 共同研究超差的零件是否还可采取措施后使用或报废更换, 大家一起把好质量关。问题大的时候, 就要请苏联专家现场解决。

当时, 车间里悬挂了一个巨大的标语“军工产品质量第一”。1954年前后, 四局局长王西萍以命令的方式签发了全局质量大检查的重要文件, 全车间掀起了严格检查工艺规程执行情况及产品质量的高潮。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很多, 环境就是一个大问题。不仅车间的温度、湿度有严格要求, 车间的卫生更是重要。空气中不能有些许灰尘, 开始时, 大家的卫生习惯还没有养成, 常常达不到要求, 苏联专家拿着白手绢到处去擦, 擦黑了, 就要停产搞卫生。卫生问题一直是一个要时时注意的大问题。当时, 局里的有关副局长都到我们厂检查过工作。段子俊副局长、主管发动机的油江副局长都到我们车间讲过话, 对搞好发动机质量的重要性做了深刻讲解并提出严格要求。段子俊副局长还专门和我们工艺员座谈, 对我们提出要求。领导的深入和重视, 使我们只有时时事事小心谨慎, 脑子里的弦总是紧绷着。

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正在激烈进行, 发动机一台接一台地送厂返修。我们一个几百人的车间, 每月任务至少有70~80台, 最多时超过100台。任务重啊! 工人是两班倒, 我们工艺员只有加班。早上7点上班, 晚上常常加班到9 ~10 点, 甚至更晚, 每天早晚不见太阳。冬天冷风刺骨, 眉毛、头发甚至睫毛上都是霜。天气虽冷, 但大家的热情很高, 想想前线战士急需飞机的心情, 再累也要努力坚持着。在其他车间的协助下, 我们车间总是提前超额完成任务。

1954年, 我们还翻修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立下过赫赫战功、使敌人闻风丧胆的苏联伊尔-10攻击机使用的阿爱姆 -42 发动机。这种发动机是 V 型水冷活塞式, 最大功率2000 hp。与气冷式发动机原理相同, 但结构差别很大, 精度更高。苏联派了专门的专家, 车间组织了专门的工段和工艺员进行试修。一切从零开始。年初确定任务, 半年时间要出发动机, 真紧张啊! 全厂总动员, 在短期内要吃透发动机原理, 编出工艺规程, 制造出专用的工艺装备、非标准设备, 车间里从上到下一块儿加班, 在最后完成期限的凌晨4点, 发动机终于装配完成, 工人们敲锣打鼓地把它送到试车台。当时, 车间主任、苏联专家、工艺员等都在场。发动机试修成功后, 转给南京511厂修理。

那时车间的工人、工艺员和干部都很年轻, 很多工人不到20岁, 老工人很少。厂长邹问轩 (邹韬奋同志的弟弟)、第一生产副厂长兼总工程师汤钦训都是老革命, 也还不到40岁; 第二生产副厂长兼总工艺师谢绍明 (谢子长之子) 只有26岁。就是这样一个年轻的队伍, 从上到下拧成一股绳, 干劲儿都非常大。现在想一想, 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 每月要修理装配出80台左右的发动机, 真是想都不敢想。

修理装配发动机带动了全厂各方面的工作。零部件加工技术、工艺装备和非标准设备设计、制造技术、产品的设计经验都在不断提高, 生产管理也走上了正轨。随着修理发动机数量的加大, 自制零件的能力越来越强, 自制零件从小到大, 从简单到复杂; 渗碳、渗氮等热处理工艺, 镀锌、镀镉、镀铬、镀铜、镀银等电镀工艺, 钢模铸造工艺等都能自己掌握。到1955年, 精密齿轮、汽缸头等复杂零件已能自制, 曲轴、连杆、汽缸等大零部件也已开始试制。1957年工厂决定从试制阿什-21发动机开始, 试制自己的发动机, 多么鼓舞人心啊!这是对工厂的全面考验, 是对从修理走向制造重大战略决策的考验。最后我们胜利了。从阿什-21到阿什-82 , 120厂制造出各种型号的阿什-82发动机, 装备了国产直5直升机等机种, 完成了活塞式发动机由修理走向制造的过程。

奉 献 之 歌

———南方公司完成香港回归“976”工程回忆录

申朝晔

在共和国60年风风雨雨里, 有多少往事令我们至今激情澎湃, 有多少往事成为一生中挥之不退的深深烙印。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回归盛大仪式上, 驻港部队航空兵团直升机以巍峨雄姿飞越香港上空, 向全世界人民扬我国威, 壮我军威! 那一刻, 举国欢腾! 那一刻, 南方公司人热血沸腾, 心里吟诵着一曲奉献之歌。

赴京受命

1994年10月25日清晨, 阳光还来不及展开它温暖的脸庞, 在北京南苑机场, 一架波音737专机徐徐飞离跑道, 腾空升起。南方公司总工程师徐伏清和空军驻公司副总军代表张宗席就乘坐在这架飞机上。看着窗外白皑皑的云朵, 坐在靠窗位置上的徐总心里有些茫然, 此次到北京开会, 期间突然接到公司电话, 要他去哈尔滨参加另一个紧急会议, 然而, 会议的内容是什么, 飞机上坐了哪些人, 他们都不清楚。

直到到达会场, 徐总才知道同机抵达的还有空军副司令员林虎, 中航总副总经理刘高倬、总工程师毛德华等人。9点30分, 会议正式开始, 空军副司令员林虎向与会领导阐述1997年香港回归重大意义, 香港回归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件大事, 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期盼, 也是人民解放军海陆空部队向全世界扬我国威、壮我军威的一次集中展示。

7月1日香港回归当天, 空军部队将组成武装直升机编队, 飞越香港上空, 向全世界人民展现我空军风采。此时, 徐伏清总工程师猛然觉得肩上的担子重似千斤。刘高倬副总经理斩钉截铁地说, 我们要坚决完成任务!

当天下午会议结束后, 徐伏清总工程师与林虎副司令员和中航总领导一行, 又赶回北京。专机上, 林虎副司令员向徐伏清总工程师询问公司当前发动机生产的瓶颈问题及企业情况, 并一再嘱托要坚决完成任务, 为香港回归做出贡献。

回到北京的第二天, 刘高倬副总经理召开了发动机燃调保交付协调会议, 这是某机种工程成附件供应的关键所在。“没有路可退了, 只有尽全力去完成任务!”在回株洲的飞机上,徐总看着窗外的云海, 心里暗下决心。

全力交付

1994年冬天, 天格外冷, 雪格外大, 南方公司银装素裹。

“是装配车间吗? 我是试车台, 发动机在试车过程中出现异响, 请你们派人来排故。”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 打破了夜晚的宁静, 负责接听电话的是装配车间工艺员曹严华, 发动机出现异响不是小事, 曹严华立刻将事情反映给了公司生产处, 10 min后, 电话再次响起,“小曹吧? 你立刻将车间那台边三轮摩托车开到生产处门口来, 徐总和我们一起去试车台。”电话那头, 传来了生产处处长程同义急促的声音。

5 min后, 曹严华小心翼翼地驾驶着摩托车来到生产处楼下, 徐总与程处长已经在楼下等着了,“走, 快去!”徐总二话没说就坐上了边三轮。从公司三号门到姜园试车台的路虽然不远, 但这条不宽的马路覆盖着冰雪, 摩托车几乎是爬行着, 夹着雪花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吹在他们的脸上。“离第一批发动机交付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如果此次故障影响到了交付,那就会影响到部队的试飞, 后果将非常严重。”坐在后座的徐总心里急得直冒火。此时, 离接受任务从北京回来已经过去近2个月时间, 从那时开始的点点滴滴, 徐总都历历在目。

“回到公司当天, 我便将此次任务向总经理陶光孟进行了汇报, 陶总下午就召开动员会, 传达空军副司令员林虎的指示精神, 要求各单位按节点坚决完成任务, 不拖中航总后腿, 不拖空军后腿。”公司将生产发动机的任务交给了当时的四分厂。会上, 时任空军驻南方公司总军代表范伟慷慨激昂表示, 这次任务是南方公司展示风采的时候, 空军驻南方公司代表室一定全力配合完成好此次任务, 军代表张宗席、王仁清、邓建汉、郭晖也摩拳擦掌。四厂厂长赵钦煊也当即表态, 一定尽全力完成这次任务。

同类推荐
  • 载人航天器的故事(征服太空之路丛书)

    载人航天器的故事(征服太空之路丛书)

    载人航天器是绕地球轨道或外层空间按受控飞行路线运行的载人的飞行器。载人航天器家族中有三个成员: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和空间站,人类就是乘坐它们飞出地球,摘星揽月的。刘芳主编的《载人航天器的故事》是“征服太空之路丛书”之一。《载人航天器的故事》内容涉及太空世界的各个侧面,文字浅显易懂,生动活泼。
  • 淡水水库温室气体状态的评价与测量方法

    淡水水库温室气体状态的评价与测量方法

    淡水水库可基于多种目的调节流量,包括:供水、灌溉、防洪减灾、抗旱、航运和水电。陆地表面积转换形成水体,和相关水面气体流量测量已经表明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排放可能和温室气体(GHG)交换的全球清单有关。研究表明寒冷和温和气候条件下的排放水平普遍较低,而较高的排放量似乎和持续缺氧的热带系统有关。然而,改进可用的信息和工具对于支持已有水库和新建水库的温室气体状态以及采取必要缓解措施的明智决策非常重要。
  • 108分钟改变世界

    108分钟改变世界

    本书为2011年4月,俄罗斯为尤里·加加林完成“人类首次太空飞行108分钟”50周年而出版的纪念图书。全书共分7章。分别介绍火箭的故事;苏联航天器发射场的创建;控制系统和飞船的研制过程;宇航员的选拔;加加林飞行的整个经过;飞行成功后全世界的庆祝盛况。书后还附有关于加加林飞行的最新解密官方文件资料。
  • 船舶动力装置故障诊断技术

    船舶动力装置故障诊断技术

    科技进步、经济振兴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批合格的技术人才的培养。船用柴油机、齿轮箱和传动轴系是船舶的主要动力……
  • 安全化困境:亚洲的视角

    安全化困境:亚洲的视角

    在亚洲的语境中,安全化理论遇到了难题、受到了多方面的检验。当安全化的行为体或发起行为体不作为日寸,安全如何达成?当治理的主体变得多元日寸,安全化路径如伺进行有效的拓展?即便安全化对安全问题的解决有其效果,是否以“去安全化”的路径作为长期的政治目标更为合理?是否存在着“好”的去安全化行为与“坏”的安全化行为?亚洲学者们的理论努力有:对安全化行为体进行新的建构,对安全化路径进行多方面拓展,对“去安全化”研究进行某种深化。基于亚洲语境的“亚洲视角”的价值在于:从不同安全领域探讨安全化困境,检验安全化理论的效度,进而实现对安全化理论的某种超越。
热门推荐
  • 论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及相互影响

    论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及相互影响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的影响。早在中国的史书《漠书》中,就有关于日本的记载。而在日本的史书中,关于中国的记载更是不胜枚举。就地理形势而言,在古代社会中,中国一直是距离日本最近的且各方面都较为先进的大国,因而日本把中国看成是自己民族学习的榜样。
  • 创造

    创造

    闺密们都说理惠是个奇迹,不光说理惠是个奇迹,说理惠的外婆也是个奇迹。九十岁的人了,耳不聋眼不花,一餐还能吃进去半个肘子,你说是不是奇迹?而且外婆还不糊涂,不光眼面前的事情,更远的,很远的,十几年、几十年前的,甚至民国的事情她也一样说得出来。但是外婆有个毛病,说起以前的事情,她是只说事,不说人,故事说得脉络清晰,精彩绝伦,里面永远缺少一个人物。一当外婆唠叨起来,理惠总是半听不听,打不起精神听完她的故事。外婆也不气,仍然唠叨她的,就像念一部永远念不完的经书,不管有没有听众,她是一念到底。
  •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本书首先系统地介绍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内涵、历史和发展现状,并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时代背景出发,阐述了“两化融合”战略的提出,论述其内涵、特点、必要性和意义。然后,重点分析了“两化融合”发展的机制、国外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的经验、我国首批“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的发展经验,阐述了若干个企业“两化融合”实施的典型案例,并对宁波地区的“两化融合”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我们深入思考了推进我国“两化融合”,实现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国家战略问题,重点探讨了“两化融合”实施体系、重点和难点,中国推进“两化融合”的政策建议。
  • 原来是缘

    原来是缘

    凌维泽本是一个总裁,但因被人陷害家族中落,只能到自己女友李萱的公司打工。他有着自己的能力,来到李萱的部门很快便是显现出来了自己的能力。凌维泽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大家的承认,因为孟小可的嫉妒,使得李萱和凌维泽两个人分开,并且孟小可和凌维泽订婚,但是凌维泽不开心,因为他心里还放不下李萱,两个人最后会不会发现孟小可所施展的诡计走到一起呢?!
  • 自风起时

    自风起时

    有些人注定是让你成长,就让时间流淌和你虚度时光。(˙?˙)时间无言,后会有期。
  • 十五堂中国哲学课

    十五堂中国哲学课

    聆听东方智慧,启迪当下生活。天与人,古与今;阴与阳,生与克;是与非,真与假;知与行,善与恶;义与利,德与才;和与同,治与乱;民本与任贤,礼与法;小康与大同……听周桂钿教授为你,答疑解惑,点亮人生。
  • 藏地白皮书(十年爱情见证版)

    藏地白皮书(十年爱情见证版)

    众多驴友及文艺青年心中的“爱情圣经”!连和菜头、姬十三等网络毒舌及科学宅男都感动推荐的爱情小书!2003年,当21岁的傅真遇到25岁的铭基时,她是即将赴英伦留学的大四女生,而他是沉默内敛的香港男生。他们不约而同地在“非典”时期揣着一本《藏地牛皮书》,背着行囊来到西藏。他们对彼此的倾慕干净而透明,但各自的未来却显然通往不同的方向。然而年轻的爱因简单执着而自有一种力量。他们在拉萨分别后,克服重重阻碍定情于大理,最后飞越大半个地球于一年后在伦敦结婚。这个在网上被众多网友奉为“爱情宝典”的故事,却展示着比童话故事更丰富多彩的结局。十年已过,他们依然并肩走天涯,看尽长安花。
  • 晚来入药谷

    晚来入药谷

    悲情寓新生,人祸或者是天灾,主动或者是被迫
  • 武魂之无双战纪

    武魂之无双战纪

    叶无双无意之中修得一身足可以傲视天下的武功,本来他可以借此成为江湖中人人敬仰的大侠。可是没想到他却阴差阳错的成了一名武林中人人喊打的‘朝廷鹰犬’。从此踏上了一条,守护朝廷法纪,维护社会治安,与违法犯罪的武林高手作斗争的武侠之路(ps:作者简介无能,就这样了。)
  • 没有封面系列之山海卷

    没有封面系列之山海卷

    别追了,等我彻底写完后才会再度开更。本座不是什么天才选手,又是第一次写网文,老是会改来改去的。而且实在是忙的时候太忙,闲的时候太闲,索性不更了,等彻底写完再说。本座在此承诺,此书不完,这辈子不会再开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