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72100000010

第10章 上卷(9)

【译文】

“善念萌发之时就要认识到去扩充它;恶念萌发之时就该意识到去遏止它。认识、扩充、遏止就是志,这是上天赋予人的智慧。圣人天生就有,而学者应当学习存养它。”

【原文】

澄曰:“好色、好利、好名等心,固是私欲,如闲思杂虑,如何亦谓之私欲?”

先生曰:“毕竟从好色、好利、好名等根上起,自寻其根便见。如汝心中决知是无有做劫盗的思虑,何也?以汝元无是心也。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是心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此便是‘寂然不动’,便是‘未发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发而中节’,自然‘物来顺应’①。”

【注释】

①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语出《易经·系辞上》:“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意为易本身是宁静不动的,有人来问吉凶,易便会与天下之事相通,显示出吉凶祸福来。廓然大公,物来顺应:语出程颢《答横渠先生定性书》:“君子之学,莫若廓然大公,物来而顺应。”意为心胸宽广,大公无私,遇到事情时能坦然自如地应对。

【译文】

陆澄问:“好色、贪财、看重名利等,固然是私欲,像那些闲思杂念,为什么也属于私欲呢?”

先生说:“闲思杂念,到底还是从好色、贪财、看重名利上滋生而来的,如果寻根究底地探寻你就会发现。例如,你自信绝不会有做贼抢劫的念想,为什么呢?你原本心里就没有这样的念头。你如果对色、财、名、利等心思,都像你自信不做贼的心思一样,都消灭了,只剩下心的本体,看看还有没有闲思杂念了?这就是‘寂然不动’,也即‘未发之中’,继而‘廓然大公’。这样,你就会自然而然‘感而遂通’,自然而然‘发而中节’,自然可以‘物来顺应’。”

【原文】

问“志至气次”①。

先生曰:“志之所至,气亦至焉之谓,非极至、次贰之谓。‘持其志’,则养气在其中。‘无暴其气’,则亦持其志矣。孟子救告子②之偏,故如此夹持说。”

【注释】

①志至气次: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意为孟子说:“所谓志向,是意气的统帅;意气,充满身体之内。志向为首要,意气还在其次。所以说:‘把握住思想意志,不要随便意气用事。’”

②告子:名不害,战国人。他提出性无善恶论,并有“生之谓性”,“食、色,性也”的论点,与孟子性善论相对立。所以有“孟子救告子之偏”说。

【译文】

陆澄向先生请教“志至气次”的含义。

先生说:“这句的意思是志在哪里,气就在哪里,并非如朱熹所说,志为极致,气处其次的意思。‘坚定志向’,养气也在其中了。‘不意气用事’,也就是坚定志向。孟子是为了纠正告子的偏颇,才这样兼顾来说的。”

【原文】

问:“先儒曰:‘圣人之道必降而自卑,贤人之言则引而自高。’如何?”

先生曰:“不然。如此却乃伪也。圣人如天,无往而非天。三光①之上天也,九地之下亦天也,天何尝有降而自卑?此所谓‘大而化之’②也。贤人如山岳,守其高而已。然百仞者不能引而为千仞,千仞者不能引而为万仞。是贤人未尝引而自高也,引而自高则伪矣。”

【注释】

①三光:日月星辰。

②大而化之:语出《孟子·尽心下》:“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意为内心充满善而且光明正大地表现出来便叫“大”,“大”又能融会贯通便叫“圣”。

【译文】

陆澄问:“先儒说:‘圣人之道,降低身子显示谦卑,而贤人的话,则自我抬高。’这怎么理解呢?”

先生说:“并非如此。如此就显得虚伪、做作了。圣人犹如天,天是无所不在的。日月星辰之上是天,地层之下也是天,天为什么要自降身份显示卑微呢?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大而化之’。而贤人就像高山,只是保持自己的高度罢了。然而,百仞高的山不能拔高为千仞,千仞高的山不能拔高为万仞。所以贤人未曾抬高自己,抬高自己就显得虚假了。”

【原文】

问:“伊川谓:‘不当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中。’延平①却教学者看未发之前气象。何如?”

先生曰:“皆是也。伊川恐人于未发前讨个中,把中做一物看,如吾向所谓认气定时做中,故令只于涵养省察上用功。延平恐人未便有下手处,故令人时时刻刻求未发前气象,使人正目而视唯此,倾耳而听唯此,即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②的功夫。皆古人不得已诱人之言也。”

【注释】

①延平:姓李,名侗,字愿中,世称延平先生,今福建南剑人。程颐三传弟子,朱熹曾从游其门下。

②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语出《中庸》:“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为君子在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情况下也不忘时时检点、警戒自己。

【译文】

陆澄问:“程颐先生曾对学生说‘不应当在喜怒哀乐尚未表现之前就讲求中和’。而李延平先生教导学生要注意观察情绪还没表露出来之前的情形。他们俩谁说的对?”

先生说:“两人都对。程颐先生担心人们会在感情未发之前追求中正平和,就把中正看作一件事物。就像我曾把‘气定’当作中,所以他让学生只在涵养省察上用功。而延平先生则怕学生无从下手,所以让学生注意情绪未发之前的各种情形,让人认真看、听未发前的情形,这就是《中庸》里所谓的‘戒慎不睹,恐惧不闻’的功夫。这些都是古人不得已用来诱导学生才说的话。”

【原文】

澄问:“喜、怒、哀、乐之中和,其全体常人固不能有。如一件小事当喜怒者,平时无有喜怒之心,至其临时,亦能中节,亦可谓之‘中’‘和’乎?”

先生曰:“在一时之事,固亦可谓之‘中’‘和’,然未可谓之‘大本’‘达道’①。人性皆善,‘中’‘和’是人人原有的,岂可谓无?但常人之心既有所昏蔽,则其本体虽亦时时发见,终是暂明暂灭,非其全体大用②矣。无所不‘中’,然后谓之‘大本’;无所不‘和’,然后谓之‘达道’。唯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曰:“澄于‘中’字之义尚未明。”

曰:“此须自心体认出来,非言语所能喻。‘中’只是天理。”

曰:“何者为天理?”

曰:“去得人欲,便识天理。”

曰:“天理何以谓之‘中’?”

曰:“无所偏倚。”

曰:“无所偏倚是何等气象?”

曰:“如明镜然,全体莹彻,略无纤尘染着。”

曰:“偏倚是有所染着,如着在好色、好利、好名等项上,方见得偏倚。若未发时,美色、名、利皆未相着,何以便知其有所偏倚?”

曰:“虽未相着,然平日好色、好利、好名之心原未尝无。既未尝无,即谓之有;既谓之有,则亦不可谓无偏倚。譬之病疟之人,虽有时不发,而病根原不曾除,则亦不得谓之无病之人矣。须是平日好色、好利、好名等项一应私心,扫除荡涤,无复纤毫留滞,而此心全体廓然,纯是天理,方可谓之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方是天下之大本。”

【注释】

①大本、达道:语出《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②全体大用:语出朱熹《大学》补传:“是以《大学》始教……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利,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译文】

陆澄问:“喜怒哀乐的中和,普通人不可能拥有全部。如果碰到一件应当有所喜怒的小事,平日里没有喜怒之心,这时也能做到中正平和,这也能称作‘中正’‘平和’吗?”

先生说:“在一时一事上,虽然也能称作‘中正’‘平和’,但还不能说是大本、达道。人性本善,人的‘中正’‘平和’与生俱来,岂能说没有?然而,一般人的心会昏暗蒙蔽,他们的本性虽然会经常显现,但终是时隐时现,时明时灭,并非全体大用。无所不‘中正’,即为‘大本’;无所不‘平和’,便是‘达道’。唯有天下至诚之人,才能够确立天下的‘大本’。”

陆澄说:“我尚未完全明白‘中’字的含义。”

先生说:“这需要从心体上去领会,非语言能够说明白。‘中’就是天理。”

陆澄问:“那什么是天理呢?”

先生说:“去除私欲,就认识了天理。”

陆澄问:“天理怎么叫作‘中’呢?”

先生说:“不偏不倚。”

陆澄说:“不偏不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

先生说:“就像一面明镜,通体透明,一尘不染。”

陆澄说:“偏倚就是有所沾染,例如好色、贪财、追名逐利等。如果尚未出现好色、贪财、追名逐利等情形,怎么知道他是有所偏倚呢?”

先生说:“虽然没有显现,然而平常好色、贪财、慕名的念头还是有的。既然有,就不能说无有偏倚。就像有人患了疟疾,即使没有发作,病根并没有根除掉,也就不能说他是没有疾病的人了。因此平时务必要除尽好色、贪财、好利的一切杂念,不能有丝毫存留,而此心彻底纯洁明澈,吻合天理,才可以叫作喜怒哀乐未发时的中正,才能算是天下的大本。”

【原文】

问:“‘颜子没而圣学亡’①,此语不能无疑。”

先生曰:“见圣道之全者唯颜子,观‘喟然一叹’②可见。其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是见破后如此说。博文、约礼如何是善诱人?学者须思之。道之全体,圣人亦难以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颜子‘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即文王‘望道未见’意。望道未见,乃是真见。颜子没,而圣学之正派遂不尽传矣。”

【注释】

①颜子没而圣学亡:语出《阳明全书·送甘泉序》。颜子,姓颜名回,字子渊,亦称颜回。春秋鲁国人,孔子最得意的学生。

②喟然一叹:语出《论语·子罕》。

【译文】

陆澄问:“‘颜子没而圣学亡’这句话,让人不能不生疑。”

先生说:“孔门弟子当中只有颜回得以窥见圣道全貌,从颜回那‘喟然一叹’就可以看出。他说‘夫子循循善诱人,用渊博的知识教导我,用礼节规正我’,是在他完全明白之后才说的。博文、约礼为什么是善于教导人呢?学习的人应当仔细考虑。所谓道的全体,圣人也很难告诉世人具体的内涵,还需学习的人自己切身参悟、用心体会。颜回说‘虽然我很想遵循天理,但一直不得其门而入’,也就是周文王说的‘望道未见’之意。“望道未见”才是真正见到了天理。所以颜回死后,孔子学说的正宗就没有完全遗传下来。”

【原文】

问:“身之主为心,心之灵明是知,知之发动是意,意之所着为物。是如此否?”

先生曰:“亦是。”

【译文】

陆澄问:“身之主宰为心,心之灵明是知,知之发动是因为意,意之所着为物。这样说正确吗?”

先生说:“可以这样说。”

【原文】

“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言语无序,亦足以见心之不存。”

【译文】

“经常存养本心就是学习。以前和将来的事,想它何益?只是白白丧失了本心罢了!”

“讲话逻辑混乱,也可看出有没有存养本心。”

【原文】

尚谦①问孟子之“不动心”与告子异②。

先生曰:“告子是硬把捉着此心,要他不动;孟子却是集义到自然不动。”

又曰:“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注释】

①尚谦:薛侃,字尚谦,号中离,广东揭阳人,王阳明的弟子。

②孟子之“不动心”与告子异: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

尚谦向先生请教,孟子和告子两人对“不动心”的理解区别在哪里。

先生说;“告子固执此心,使它不动;而孟子则由集义以致自然不动。”

先生接着又说:“心的本体,原本就是不动的。心的本体就是性,性就是理。性原本是不动的,理也是不动的。所以集义就是恢复心之本体。”

【原文】

“万象森然时,亦冲漠无朕;冲漠无朕,即万象森然。冲漠无朕①者,‘一’之父;万象森然者,‘精’之母。‘一’中有‘精’,‘精’中有‘一’。”

“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

【注释】

①冲漠无朕:是一种寂然无我的境界。

【译文】

“万象森然在我心中,就是寂然无我;而当达到了寂然无我的境界时,也就是万象森然之时。冲漠无朕是‘惟一’之父;万象森然乃‘惟精’之母。‘惟精’包含着‘惟一’,‘惟一’包含着‘惟精’。”

“心外无物,比如,我的心中有孝敬父母的想法,那么,孝敬父母就是事物。”

【原文】

先生曰:“今为吾所谓格物之学者,尚多流于口耳。况为口耳之学者,能反于此乎?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如今一说话之间,虽口讲天理,不知心中倏忽之间已有多少私欲!盖有窃发而不知者,虽用力察之尚不易见,况徒口讲而可得尽知乎?今只管讲天理来顿放着不循,讲人欲来顿放着不去,岂格物致知之学?后世之学,其极致只做得个‘义袭而取’①的功夫。”

【注释】

①义袭而取:语出《孟子·公孙丑上》:“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同类推荐
  • 周国平译尼采作品套装

    周国平译尼采作品套装

    尼采是德国著名哲学家、诗人。他的美学不在于学理的探讨,而在以美学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哲学。“周国平译尼采作品套装”,由中国全方位研究并介绍尼采的学者周国平优美译作。尼采以美学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人生哲学经典——一生中不容错过的哲学经典。
  • 跟儒家学拿得起 跟佛家学放得下 跟道家学想得开

    跟儒家学拿得起 跟佛家学放得下 跟道家学想得开

    人生的事看起来好像很复杂,其实很简单,就三件: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拿得起是儒家的最高境界,放得下是道家的最高境界,想得开是佛家的最高境界。本书从这三个方面剖析了中国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释道,引领我们在中国哲学中解决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
  • 前世今生2:总有奇迹降临

    前世今生2:总有奇迹降临

    魏斯和他的女儿艾米跟我们共同分享了发生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不同寻常的故事,为我们揭示了前世回溯即通往灵性目标的神秘之处。这里有个人讲述的故事和魏斯博士的教导,这些都为根本地、永久地慰藉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提供了可能。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曾有过多次生命经历,只是被心灵的插曲隔开而已,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可能就会消解,我们将焕然一新。或许当我们沿着灵性之路循着自我的目标前行时,也能为当下的自己带来更多的平和与喜乐。奇迹仍在上演,上万读者参悟生命真谛,改变命运的连锁反应仍在传递中……
  • 菜根谭(中华国学经典)

    菜根谭(中华国学经典)

    从《菜根谭》中体现出的有时孤高无为、有时又乐观进取的思想中,可以看出作者激烈的内心冲突。古人云:性定菜根香。静心沉玩,乃得其旨。读《菜根谭》,思人间事,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一本囊括了中国几千年处世智慧的经典文献,自它一问世,便经久不衰,流传至今。其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人人都可以在其中汲取有用的智慧,成功者读它,失意者读它,孤傲者读它,平凡者读它,生意人读它,居官者读它,就连僧舍道观、骚人墨客也莫不悉心研习。
  • 中国儒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中国儒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长期以来,三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态、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不了解中国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旨趣,就不能深透地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涵,就不能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更不能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坚韧不拔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源。中国文化自古是一个多元精神和合体。儒、释、道三教文化在这一和合体中各居于独特的地位,从不同侧面发挥着自身的社会功能,相互冲突,又相兼相容,共同建构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
热门推荐
  • 从黑暗中走出

    从黑暗中走出

    缘起缘灭,天帝出征,异逝他乡,暗潮涌动,万物争鸣,天地之间,震动一个时代祖地,太乙之位空虚以待,权利中心乾坤太乙,浩劫西来
  • 厉少很傲娇:女人不许逃

    厉少很傲娇:女人不许逃

    “女人,呆在我身边要聪明点,爱上我……代价你可付不起。”这是他对她的警告,她以为自己能守住自己的心。三年的相处,理智一直告诉自己爱上他会尸骨无存,可那颗心还是不受控制地沦陷了。在得知他要娶妻,这次她学聪明了,收心,完美退场。可他却追上来,将她关起。“厉少,说好不该动的心思可别动的。”“亲爱的,你记错了。”他将她带到墙角,低声说着,“我只说过,我孩子的妈、厉太太,只能是你。”“……”大总裁,你要点脸好吗?
  • 长刀勇者救赎录

    长刀勇者救赎录

    到日本留学的林孟鬼,穿越到了异世界,成为长刀勇者,又见到了自己的老朋友盾之勇者岩谷尚文
  • 全民的生存游戏

    全民的生存游戏

    当正式的踏上了求生的道路,血与火就已经在前方狰狞着面孔,静静的埋伏等待。战士,注定此生寂寞。强者,未必一路高歌。既战,就战他个名扬四海,震天动地;要杀,就杀他个片甲不留,斩草除根!所谓达者,就是用手中的利刃,谱写出非凡的人生……
  • 快穿之为了复活我黑化了

    快穿之为了复活我黑化了

    “你想复活吗?复活了,你就可以报复那些伤害你的人。所有的一切都会改变的……”“我和你之间,注定纠缠不清,我不会放开你的手,你也不要放开我的手,抱紧我,抓紧我……”“我爱你,从来都不曾变过……”我说过,你不能离开我的,永远也别想逃离我……
  • 精华嫡女世无双

    精华嫡女世无双

    时髦穿越却附身可怜嫡女,娘不在,爹不爱,姨娘姐妹常虐待,本想扮猪吃虎,拿下大权涨势逍遥,却不想命盘转动,牵扯出身世之谜,一次次的身陷险境,又一次次化险为夷,不想招惹麻烦,可麻烦却总是不断,究竟是阴谋诡计?还是命运使然?还有那些没事就缠在身边的男人,你们究竟是有多闲?
  • 快穿之暖暖岁月

    快穿之暖暖岁月

    一朝死亡,本以为是投胎转世,却不想竟成了地狱的义务工作者。在这暖暖的岁月中,每个有怨气的灵魂都是我所拯救的对象。小片段:他伸了一个懒腰,走向卫生间。刚准备褪下裤子,想解决一下个人问题,却看到卫生间里的马桶,猛然间他想起一个事情。该死的,他现在是一个女生。怎么站着解决!!!‘唰’的一下,他的脸就红了,不经意间瞅了瞅镜子。真是娇羞可人!个鬼啊!
  • 新知识图书馆:能源新希望(氢能)

    新知识图书馆:能源新希望(氢能)

    本书囊括人类科技多个领域等一系列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情况,为青少年朋友了解推动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为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我们身边的空缺

    我们身边的空缺

    《我们身边的空缺》作者高安侠通过富有鲜明个性的文字,充分地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独特的生命体验与感悟凸显出来。关注“人”,特别是关注身边小人物,他们的苦痛作者感同身受,在平静的文字背后暗藏悲天悯人的情怀,充满了个性和智慧。在文本中有很大比重的作品是对历史的独特诠释,作者常常试图叩开锈迹斑驳的历史之门,造访历史。《我们身边的空缺》以古人古事为题材,诠释那一个个高贵的或者是丑恶的灵魂,非常智慧地注入她自己独特而新鲜的感悟与见解,时不时闪现一种超越时空的哲思,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