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61900000002

第2章

此中不以为名。问曰。喜乐无喜乐。有何差别。答曰。乐受有二种。一者喜根。二者乐根。喜根喜乐。初禅二禅所摄。乐根无喜乐。三禅所摄。复次欲界初禅乐受。粗者名乐根。细者名为喜根。二禅三禅乐受。粗者为喜根。细者为乐根。譬如热极得清冷水持洗手面。是名为喜。入大凉池举身沐浴。是名受乐。行者如是。初禅觉观故乐不遍身。二禅大喜惊故不能遍身。三禅无障碍故乐遍其身。是名差别。复次乐受有四种。欲界六识相应乐。名为喜根亦名乐根。初禅四识相应乐。名为乐根亦名喜根。二禅意识相应乐受名为喜根。三禅离喜故。意识相应乐受。名为乐根。行者既得三禅。知上三乐。一心守护常恐畏忘失。则为是恼。是故乐复为患。当求离乐。譬如人求富贵之乐。求时既苦。得时无厌则复为苦。得已守护亦复为苦。有人以求乐为苦故舍。或有得乐无厌觉苦故舍。或有既得守护为苦故舍。行者患乐亦如是。求初禅乐。以觉观恼乱故舍。二禅大喜动故舍。三禅知乐无常难守故舍。以是故。当舍此乐求于四禅安隐之地。问曰。行者依禅定乐舍于欲乐。今依何等而舍禅乐。若舍禅乐得何利益。答曰。行者依于涅槃乐能舍禅乐。得三利故。所谓罗汉辟支佛佛道。是故舍禅定乐。行于四禅安隐快乐。以三乘道随意而入涅槃。问曰。云何知是第四禅相。答曰。如佛说四禅相。若比丘断乐断苦先灭忧喜。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问曰。断三禅乐应尔。离欲时已断苦。今何故复言断苦。答曰。有人言。断有二种。一别相断。二总相断。如须陀洹。以道比智。总断一切见谛结使。是事不然。何以故。佛说断苦断乐先灭忧喜。若欲界苦。应说先断苦忧喜。而不说者。以是故知非欲界苦。以三禅乐无常相故则能生苦。是故说断苦。又如佛说。乐受时当观是苦。于三禅乐生时。住时为乐灭时为苦。以是故言断乐断苦。先灭忧喜者。欲界中忧。初二禅喜者。问曰。欲界中有苦有忧。离欲时灭。何以但说断忧。不说断苦。答曰。离欲时虽断二事。忧根不复成就。苦根成就。以成就故不得言灭。问曰。若三禅中乐生。住时乐灭时为苦。今说初禅二禅中喜。何独不尔。答曰。佛经所说。离三禅时。断乐断苦无灭忧喜。初禅二禅不作是说。问曰。佛何因缘不作是说。答曰。三禅中乐。于三界中受乐最妙。心所著处。以其著故无常生苦。以喜粗故不能遍身虽复有失不大生忧。以是故佛经不说也。不苦不乐者。第四禅中虽有不苦不乐受。舍者舍三禅乐。行不苦不乐受不忆不悔。念清净者。以灭忧喜苦乐四事故念清净。问曰。上三禅中不说清净。此中何以独说。答曰。初禅觉观乱故。念不清净。譬如露地风中然灯。虽有脂炷。以风吹故明不得照。二禅中虽一识摄。以喜大发故定心散乱。是故不名念清净。三禅中著乐心多乱此禅定故不说念清净。四禅中都无此事故言念清净。复次下地虽有定心。出入息故令心难摄。是中无出入息故心则易摄。易摄故念清净。复次第四禅名为真禅。余三禅者方便阶梯。是第四禅譬如山顶。余三禅定如上山道。是故第四禅。佛说为不动处。无有定所动处故。有名安隐调顺之处。是第四禅相。譬如善御调马随意所至。行者得此第四禅。欲行四无量心随意易得。欲修四念处修之则易。欲得四谛疾得不难。欲入四无色定易可得入。欲得六通求之亦易。何以故。第四禅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调柔随意。如佛说喻。金师调金洋炼如法。随意作器无不成就。问曰。行者云何得慈心无量。答曰。行者依四禅已。念一城众生愿令得乐。如是一国土。一阎浮提四天下。小千国土。二千国土。三千大千国土。乃至十方恒河沙等无量无边众生。慈心遍覆皆愿得乐。譬如水劫尽时消水火珠灭不复现。大海龙王心大发动。从念生水出海盈漫。及天澍雨遍满天下。是时天地弥漫无不充溢。行者亦尔。以大慈水灭嗔恚。消慈火珠。慈水发溢渐渐广大。遍至无量无边众生。悉蒙润泽常出不断。或听说法增益慈心。譬如大雨无不周普。

行者慈念众生。令得世间清净之乐。亦以所得禅定快乐持与众生。亦以涅槃苦尽之乐。乃至诸佛第一实乐。愿与众生。以慈力故。悉见十方六道众生无不受乐。问曰。如阿毗昙说。何等是慈三昧。观一切众生悉见受乐。又经中说慈心三昧。遍满十方皆见受乐。云何但言愿令众生得乐。答曰。初习慈心愿令得乐。深入慈心三昧已。悉见众生无不受乐。如钻燧出火。初然细软干草。火势转大湿木山林一时俱然。慈亦如是。初入观时。见人受乐愿与苦者。慈力转成悉见得乐。问曰。众生实无得者。云何皆见得乐而不颠倒。答曰。定有二种。一者观诸法实相。二者观法利用。譬如真珠师。一者善知珠相贵贱好丑。二者善能治用。或有知相而不能用。或有治用而不知相。或有知相亦能治用。行者如是。贤圣未离欲者。能观法相四真谛等而不能用。不行四无量故。如凡夫离欲行诸功德。能有利用。生四无量心。不能观实相故。如俱解脱阿罗汉等。能观实相。具禅定故生四无量。四无量者得解之法。以利用故非为颠倒。复次佛法之实无有众生。云何观苦者为实。乐者为倒。所谓颠倒。无众生中而著我相。若常若无常。若边若无边等。是为颠倒。行慈之人知众生假名。如轮等和合名之为车。是故行者。慈心清净则非颠倒。复次若无众生以为实者。众生受乐应是颠倒。而有众生无众生皆为是边。不应但有众生以为颠倒。复次慈三昧力故。行者皆见众生无不得乐如一切入观。禅定力故于缘境界转青作赤。何况众生皆有乐相而不见也。如贵贱贫富禽兽之属。各自有乐互相怜愍。贵者之患贫者所无。贫者之患贵者所无。问曰。余道可尔。地狱云何。答曰。地狱众生亦有乐分。远见刀山灰河。皆谓林水而生乐想。见树上女人亦生乐想。又我心颠倒故爱乐其身。若欲杀时逃避啼哭请求狱卒愿见放舍。若语赦汝。得脱此苦心亦可乐。如是之等皆有乐分。又复神通力故。行慈之心。种种教化令众生得乐。或随所有而能与之。及身口行助成利益。如诸佛菩萨深心爱念坏诸恶趣。实令众生得种种乐。以是故不但愿与。亦实令得乐。问曰。行慈者得何功德。答曰。行慈者诸恶不能加。如好守备外贼不害。若欲恼害反自受患。如人以掌拍矛。掌自伤坏矛无所害。五种邪语不能坏心。五种者。一妄语说过。二恶口说过。三不时说过。四恶心说过。五不利益说过。譬如大地不可破坏。种种嗔恼谗谤等不能毁也。譬如虚空不受加害。心智柔软犹若天衣。复次行者入慈。虎狼毒兽蛇蚖之属皆不能害。如入牢城无能伤害。得如是等无量功德。问曰。慈德如是。何者名慈法。答曰。爱念众生皆见受乐。是心相应法行阴所摄名为慈法。或色界系或不系。心数法。心共生。随心行。非色法。非是业。业相应。业共生。随业行。非报生。是应修得修行修。应证身证慧证。或思惟断或不断。或有觉有观。或无觉有观。或无觉无观。或有喜或无喜。或有出入息或无出入息。或贤圣或凡夫。或乐受相应。或不苦不乐受相应非道品。先缘相后缘法。在四禅亦余地。缘无量众生故名为无量。清净故。慈念故。怜愍利益故。名为梵行梵乘。能到梵世名为梵道。是过去诸佛常所行道。问曰。云何修习慈心。答曰。若行者作是念。我除剃须发不在饰好破憍慢相。若称此者宜应行慈。今著染衣。当应行慈令心不染。食他之食不虚受施。如经所说。若有比丘。渐修慈心则随佛教。如是不虚食人信施。复次若出家若在家行者作是念。慈心力故。于恶世中安隐无患。于破法众中独随法行。于热烦恼令心清冷。如近聚落有凉清池。复次行慈力故。怨家毒害不能复害。如著革屣刺不能伤。行者处于欲界。多嗔怒害。斗诤怨毒种种诸害。慈心力故无能伤损。譬如力士著金刚铠执持利器。虽入大阵不能伤坏。复次是慈能利益。利益三种人。凡夫行慈除诸嗔恚。得无量福生于净果。世间福德无过是者。求声闻辟支佛者。欲界多嗔慈力能破。及余烦恼则亦随灭。得离欲界渐出三界。如佛所说。慈心共俱近修七觉。大乘发心为度众生。以慈为本。如是慈心。于三种人无量利益。又习慈初门。又十六行令速得慈。又使牢固。亦常修行。一者持戒清净。二者心不悔。三者善法中生喜。四者快乐。五者摄护五情。六者念巧便慧。七者身离心离。八者同行共住。九者若听若说随顺慈法。十者不恼乱他人。十一者食知自节。十二者少于睡眠。十三者省于言语。十四者身四威仪安隐适意。十五者所须之物随意无乏。十六者不戏论诸法行。是十六法助慈三昧。悲者观众生苦。如地狱饿鬼畜生世间刑徒饥寒病苦等。取其苦相故悲心转增。乃至乐人皆见其苦。问曰。云何以乐为苦。答曰。乐是无常乐无厌足从因缘生。念念生灭无有住时。以是故苦。复次如欲天受乐。如狂如醉无所别知。死时乃觉。色无色界众生。于深禅定爱味心著。命终随业因缘还复受报。如是众生当有何乐。于地狱三恶道。是旧住处。天上人中犹如客住。暂得止息。以是因缘故。佛但说苦谛无有乐谛。是故一切众生无不是苦。众生可愍不知实苦。于颠倒中而生乐想。今世后世受种种忧恼而无厌心。虽暂得离苦还复求乐作诸苦事。如是思惟。见诸众生悉皆受苦。是为悲心。余悲心义如摩诃衍论四无量中说。喜者行人知诸法实相。观苦众生皆为乐相。观乐众生皆为苦相。如是诸法无有定相随心力转。若诸法无有一定相者。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尚无有难。何况余道。随意可得故心生欢喜。复次行者作是念。我因少持戒精进等便得离欲。逮诸禅定无量功德。念诸善功德故心生欢喜。譬如贾客赍持少物百千倍利。心大欢喜复作是念。如是法利皆由佛恩。佛自然得道与人演说。随教修行得如是利益。是时心念十方诸佛身有金色相好庄严及十力等无量功德法身。因是念佛心生欢喜。复次佛法于九十六种道中。最为第一。能灭诸苦能趣常乐。心生欢喜。又复分别三种佛法。一者涅槃无量常相。是究竟不坏法。二者涅槃方便八直圣道。三者十二部经宣示八道。如是念法心生欢喜。复次能知如是实相。行于正道离诸邪径。是为正人。所谓佛弟子众于一切众中最为第一。自思惟言。我已在此众中。是我真伴彼能益我。以是因缘故心生欢喜。愿令众生悉皆欢喜。定力转成故。悉见众生皆得是喜。舍者行人如小懈极心暂止息。但观众生一相不观苦乐。喜相犹如小儿。若常爱念憍恣败坏。若常苦切怖畏羸瘦。是故有时放舍不爱不憎。行者如是。若常行慈喜心则放逸。以喜乐多故。若常行悲心则生忧恼。以念苦多故。是故行舍莫令苦乐有过。复次行者入道得禅定味。分别众生好丑。是善是不善。善者恭敬爱念。不善者则生轻慢。如人得大珍宝轻慢贫者。见有宝者恭敬爱念。破是二相故而行舍心。如经中说。修行慈心除破嗔恚。修行悲心除恼众生。修行喜心除破愁忧。修行舍心除破憎爱。但观众生得解脱故随心所作。如人观林不观树也。又如世人寒时得温热时得凉。资生随意者。是名为乐。若得官位宝藏歌舞戏笑。是名为喜。若失此众事者。是名忧苦。若无此三事者。是名为舍。行者亦如是。具有四心。自身受乐愿及众生。心既柔软。见一切众生悉得是乐。又复见诸天上世间豪贵。取其乐相愿及众生。心既柔软。见一切众生。悉得是乐。修行慈时心生大喜。以此大喜愿与众生。或从定起礼佛法众赞叹供养。亦得心喜愿与众生。及取外喜愿与众生。或时自见其苦老病忧恼饥寒困苦。欲令众生离是苦恼。我能分别筹量。心忍犹尚苦恼。何况众生无有智慧忍受众苦。何得不恼。则生悲心。复见外人刑戮鞭挞。又闻经说恶道苦痛。取是苦相观一切皆苦。而生悲心。舍者自舍憎爱。亦观众生无有憎爱。及取外众生受不苦不乐者。从第四禅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及欲界无苦无乐时。取是相已观一切众生。亦都如是无苦无乐。复次如贵人唯有一子。爱念甚重心常慈愍。世间诸乐愿令悉得。自能得者亦皆与之。其子或时遭诸恼患。父甚悲念。若子从因得免。其父大喜。心生喜已。即便放舍任子自长。父得休息。行者如是。于四无量心中。观诸众生亦如子想。随己所有乐事。及取世间种种诸乐。愿令得之。慈定力故悉见一切皆是乐者。行人从慈心起。若见众生受诸苦痛。取是相已而生悲心。悲心力故见诸众生悉皆受苦。见受苦已愿令众生皆离是苦。从悲三昧起。若见众生受乐得道入涅槃者。取是相已而生喜心。欲令彼得而彼自得。心识柔软悉见众生皆得欢喜。从此定起。见众生不苦不乐者不忧不喜者。取是相已而生舍心。愿令众生不苦不乐不忧不喜。以善修舍定力故。悉见众生不苦不乐不忧不喜。得离烦恼热。复次若众生有诸过衅。舍而不问。若恭敬爱著不以为喜。是为舍心。如是等四无量义。如摩诃衍中说。

同类推荐
  • 识鉴

    识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庶斋老学丛谈

    庶斋老学丛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庐陵官下记

    庐陵官下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今世说

    今世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修真九要

    修真九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我家全能医妃超凶的

    我家全能医妃超凶的

    男主重生,女主穿越,自带特工技能。不渣不虐,慢慢爱上!
  • 通天大主宰

    通天大主宰

    这个穿越者,根本不是人!而只是一段程序……属于未来世界,高科技发展的智能程序!不过,这一切都无所谓,因为,只要穿越到异界,自带光环,依然扫荡一切!大主宰!
  • 不灭魔体

    不灭魔体

    "这是一个神体、圣体、霸体等种种强大体魄称雄的世界。自从陈小帆被人挖走冰麟玄骨后,世间就多了一种无上体质。谁能万古不死,唯我不灭魔体!"
  • 南明英豪录

    南明英豪录

    余荣艺成下山,路见不平,误使刘二公子身亡,遭东厂总督刘忠贤联合官府通缉而受重伤,南明同窗斗智斗勇请神医救愈余荣。余归途被刘家追杀,打入深渊。过三关成神华洞府新主人,脱胎换骨,功力大升。出洞救情人顾振芳,治伤双修,使仙种凌霄成长。上古秘境开放,余与同窗及各门派进入寻机缘,各显神通得宝物。六王爷遇险,余荣救之成莫逆。余苦斗东厂锦衣卫和日本黑龙会。药王争霸,余给皇上治病,联合六王爷除去刘忠贤。余奉旨率同窗及丐帮长江帮等激战倭寇,将倭寇赶出天朝。
  • THE HISTORY OF TOM JONES

    THE HISTORY OF TOM JON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齐天剑祖

    齐天剑祖

    (PS:不够无耻的慎入)剑道无边,我欲齐天!以天地为盘,众生为棋子。凌霄圣子云逍,重生五百年后,从此虐天才,戏红颜,报血仇,杀上九重天!且看热血少年,破万古秘辛,携百族逆战诸天,宇内称尊!
  • 寺内贯太郎一家

    寺内贯太郎一家

    《寺内贯太郎一家》是日本上世纪七十年代红极一时的电视连续剧,剧作家向田邦子以父亲为原型,生动描绘了日本下町一个三代同堂家庭的日常生活,并将生老病死、爱与孤独等等话题贯穿其中。小说《寺内贯太郎一家》即根剧本改编而来,在絮絮叨叨的生活推进中让读者亲历着家庭的煦暖温情与人生的几多无奈,生活的悲喜愁苦跃然纸上,更让读者在感同身受的同时悄然领悟到逗趣言语下的生活智慧与哲理。
  • 铸剑江湖(下)

    铸剑江湖(下)

    百年前,一代邪魔“九面暴魔”突现武林,因其易容绝技及魔道奇技天下无敌,以致乾坤笼罩在一片魔气之中,巧幸正道武林出现了一位力敌群魔之人——“孔孟神刀”,他终以浩然之气将“九面暴魔”驱出武林。数十年后,因“穷恶剑”为祸武林,而被“四情剑客”围剿于荒山枯野之中。
  • 芳菲令

    芳菲令

    上午十一点过,天终于放晴。连日来淫雨霏霏,淋得人快生豆芽了。除了夏天外,我是喜欢太阳的,阳光是我的兴奋剂,比摇头丸管用。当然我没吃过摇头丸,猜的。路过那株财大气粗的老榆树时,忍不住放下脚步故意站了一会。他背着那么多贯钱,一长串一长串,枝枝丫丫间挂得满当当的,沉重得似要撑不住。风一过,榆钱叮叮倾倾落了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