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1000000028

第28章 地平线

天空又飘起细雨,最近一段时间,天气忽凉忽热,但整体温度在降低。从地铁出来,急急去赶16路公交车。站牌下的人不多,我跺着脚,裹紧了身上的风衣。

一个老头走过来,看了看我,笑了。

“真巧啊,姑娘。”他说。

“啊?”我愣一下,“我们见过吗?”

“呵呵,东坡巷的慕容老头,你把我忘了。”老头调皮地挤挤眼睛。

“噢,想起来了。”我笑了笑。有一次在公司楼下遇到他,问我哪一年出生的,还告诉我,他住在东坡巷。

我打量他,这次看得更清楚了。他背着手站在细雨中,戴着那顶柠檬色的草帽,清瘦的脸上一派安祥。他的眼睛微微眯着,目光犀利,用力挤眼睛的样子很有趣,像个老顽童。

“您在锻炼身体吗?”我问。

“下雨了,出来换换空气。”他说。

“老人家,您会算命吗?”我笑着问。

他笑得比我还要灿烂,脸上的皱纹缩到了一起:“你想知道什么?”

“我今年有没有梅花运?”我直截了当地问。

男人讲究桃花运,女人讲究梅花运。

慕容老头的笑容慢慢收住了:“这个不好说啊。”

“怎么?”我感觉他的眼里有特别的意味。

“你是金鼠命,60年才会遇到的一次,不好说啊。”他跟我打起了太极拳。

16路车过来了,我只好转过身,朝站牌下走去。我突然想起了什么:“哦对了,老先生,您在东坡巷遇到过一个叫小梅的女孩吗?”

“哦?你认识小梅?”慕容老头笑着问。

“认识啊。”我朝车上走去,“见到了,替我问候她。”

老头眨眨眼睛,招了招手:“会的。”

我上了公交车,从后窗朝外看。慕容老头一直站在那里,目光似乎望着我离去的方向,似乎又移到了别处。最后,他变成一个模糊的影子,从我视野中消失。

这时候,外面的雨越下越大了。

企划部早晨的例会开得很短,只持续了二十分钟左右,朱世宝简略介绍了一下最近的工作程序,并且针对昨天的员工大会,请大家谈谈感受。

小欧、小岑她们自然很激动,因为薪水涨了不少,再加上红利和业务提成,一年算下来会有一笔不错的收入。

我没怎么讲话。放眼看去,企划部有四个人都加入了“特别行动小组”,经理、两个组长,外加一个程辉。我现在又有了新的秘密——除了以前我自己的、姐妹们寄存在我脑子里,还有这个“秘密小组”。

苏格拉底说过:虱子多了不怕咬。孟子说过:高级的人才会有秘密。

可我真的不适合珍藏秘密,并且我只能算低档偏中档的层次,怎么说也不该顶着一脑门秘密过日子。

看着小欧和小岑愉快的模样,我觉得很难过。不过她们的快乐也有别的原因,小欧的快乐是因为坐在朱世宝对面,小岑的快乐是因为她的程辉。

我扫了唐娜一眼,她几乎没开口说话,又陷入慵懒迷失的状态。这是唐娜的第几个层面?谁知道呢?

刚散会,阔阔和木木又去了电视台,商谈广告时段的事。小岑磨磨蹭蹭留在小会议室,我们知道她在等程辉。小欧朝我使个眼色,我们挽着胳膊出了门。

路过朱世宝的办公室,我问小欧:“要不要进去?”

“干什么?”小欧紧张兮兮地扫了一眼。朱世宝的门虚掩着。

“噢,你们来一下。”朱世宝看到我们,招了招手。

我给小欧扮了个鬼脸,趴在她耳边说:“这就叫做心灵感应。”

小欧暗中掐了我一下,我大喊一声。

“怎么了,辣椒?”朱世宝看看我。

“被蜜蜂蛰了一下。”我说。

小欧没吭声,自己坐在沙发里。

“你们二组的任务很重啊,这个月综合评分,比一组少了4个点。”朱世宝严肃地说。

“唐娜抢走我一个500万的大单,能不少吗?”我气死了快。

朱世宝摆了摆手:“这件事已经结束了,你们要打起精神,投入新的计划。”

我还要说什么,朱世宝桌上的电话响了。他接起来,听着,神情越来越严肃。

小欧越来越紧张,急忙告辞了。我坐在沙发上,等着朱世宝打完电话。

“客户那边遇到了麻烦。”

“怎么?”

“有人去客户那里砸价,比我们的报价,低了4个百分点。”

朱世宝转脸看了看窗外,雨还在下,冲刷着大玻璃,留下一片水渍。远处的云层低低压着,楼群陷入灰暗的色调中。

“不是有合同吗?”我瞪大眼睛。

朱世宝转身,瞥了我一眼:“你在深蓝做了一年多,应该很清楚,合同这种东西,有时候就和一张草纸差不多。客户总有办法解决合同方面的事,而且,我们不能与客户撕破脸皮。”朱世宝走到我身旁,低沉地说,“特别是现在,对手想把水搅浑,想让我们与客户撕破脸皮。只要消息传出去,会引发连锁反应。”

我浑身发冷。虽然对市场竞争了解很多,但这次和以往任何时候都不一样。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宋品仁迅速成立特别行动小组的原因。

战争。这是一场无声、无硝烟的战争。对方已经开始进攻了。最初是小规模试探性的,接下来会像黑死病一样蔓延,等到深蓝沾满烂疮的时候,他们会全面出击,将我们消灭。

“老朱,现在怎么办?”其实以我的性格和气质,我并不适合这个秘密游戏。

“我向宋总汇报一下。”朱世宝话音刚落,案头的电话响起来。

朱世宝接起来:“哦,邵秘书……好的,我们立刻上去。”

朱世宝放下电话:“宋总召集我们去开会。”

我越发紧张了。一出接一出,赶集也没这么快啊。朱世宝大步朝外走,我勉强跟上,乘电梯到了23楼。罗成、唐娜、程辉已经坐在了办公室。

宋品仁依然赤脚站在地板中央。屋里略微有些寒意,我不知道是我心理上,还是这场雨带来的。宋品仁身后的落地大窗蒙上了一层深深的水色,对面的高楼里,灯光闪烁。

宋品仁的办公桌上摊开几份资料,邵秘书还在整理什么。宋品仁看到我们进来,招了招手,我和朱世宝坐了下来。

罗成看了看我,我的视线回避着他。目光游移不定的时候,落到了宋品仁的脚上。宋品仁穿着薄绸裤子,脚腕显得有些苍白,但那不像一双中老年朋友应该有的脚,虽然整天不穿鞋,乱踩乱走,但保养得很好。

也许赤脚大仙真的利于养生呢,我是不是也该试试?

宋品仁说话了:“各处反馈的消息很快,市场部那边也有了消息,”宋品仁将目光投向朱世宝,“你们企划部呢?”

朱世宝恭恭敬敬地回答:“客户反映很大,有的客户要求我们立刻降价。”

宋品仁点了点头:“对手比我们的行动快一步。不过不要紧,这盘棋还只是布局阶段,过于急躁,反而不好。”他神闲气定地踱了几步。

“对方是什么公司?”我问。

邵秘书说道:“地平线创新思维策划公司。”

宋品仁也将目光转向我:“这个公司已经存在3年了。”

“3年?”我瞪起眼睛。怎么可能?

朱世宝也显得很惊讶:“S市这么有实力的广告公司,我们怎么一直不知道?”

程辉也补了一句:“就是嘛,这不合常理。”

罗成笑了笑,什么都没说。

宋品仁走到罗成身边,拍了拍罗成的肩膀:“我昨天跟你们说过,罗成进深蓝的第一天,就给了我一个至关重要的东西。”

我们都将视线投向罗成。罗成给了什么“投名状”?

“现在我告诉大家,这个东西与‘地平线’有关。”宋品仁淡定地说。

程辉耸起双肩,看着罗成,随即又仰靠在沙发背上。

始终没有开口的唐娜,此时说道:“S市,与广告业务有关的公司,大大小小加起来,有7532家——”

一旁的邵秘书忽然接口道:“7535家。”

唐娜好像受到了打击。类似这样的完美主义带自虐的蛇蝎女,指出她的错误,差不多就是扇她的脸。

“我的信息是上个月整理出来的。”她说。

“这个月又有三家通过资质验证,并且投入了运营。”邵秘书镇静地说:“一家专攻房地产广告;一家只做DM杂志;还有一家做LED电子屏。”

宋品仁微笑着看着邵秘书,眼里充满了嘉许。

唐娜一转脸,也露出一丝笑意。她能迅速调整心态,这一点令人叹为观止。相比来说,我的情绪惯性,则显得过于延迟了。

“这个‘地平线’,到底是做什么的?”程辉忍不住问道。

宋品仁说:“这家公司注册3年,但始终没有涉足S市的广告业务,与本地所有的广告公司都没有交叉点。他们虽在蛰伏状态,各个环节运转却很正常,罗成提供的信息,他们的辐射点主要集中在D市和E市,跨省经营。”

“为什么这样做?”朱世宝问道。

“从结果来看,地平线,就是专心对付深蓝的。”罗成终于说道。

我听着他们鸡一嘴鸭一嘴地讲来讲去,除了做出白痴状以外,根本就是一个旁观者,而且还是个限制级的旁观者。

程辉咕哝一声:“居然这么阴险,潜伏3年……”

“从名字也能看出来:深蓝是大海,地平线就是大海的终点。他们是专门收拾我们的。”罗成笑了起来。整个办公室,只有他是发自内心的微笑。

我看着他,不留神,他也把视线投向我。我们的目光撞了一下,撞得我心口痛。

“地平线也只是一个象征而已,他们背后另有其人。”宋品仁说,“对手知道会有那么一天,地平线会浮出水面,他们把地平线放在那里,就像一个浮标,有意给我们明确的靶子。而这个背后的人,如果我的判断不错,也许是我认识的一个人。”

同类推荐
  • 朱公案之古宅灯光

    朱公案之古宅灯光

    八月二十日清早,朱公刚用罢早饭,就见一衙役急匆匆闯进来嚷道:“朱大人,大事不妙了!”“何事如此惊慌?”朱公放下茶杯问道。“大人可还记得那个死宅?”衙役问道,见朱公面带不解之色,又解释道,“就是西庄王豫园的故宅。自从他家破人亡后,没有后人继承其遗产,族里也没人愿意接管,更无人愿意买下。现在他家便成了一座无人死宅。”“那现在出什么事了?”“今早地保来报,有一个路过的书生,被发现死在了那座宅中。”
  • 未来病史

    未来病史

    《未来病史》共收录陈楸帆近年来的科幻短篇小说力作16则。其中,《沙嘴之花》入围第三届科幻奇幻翻译奖最佳短篇奖;《鼠年》日文版在2014年SF Magazine读者票选中高居海外部门第一名,成为首部入围日本星云赏的华语作品;《动物观察者》获第四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短篇科幻小说银奖;《G代表女神》登顶第三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科幻短篇金奖;《犹在镜中》获2013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读者提名奖;《造像者》获第五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短篇科幻小说银奖;《无尽的告别》获2011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优秀奖。
  • 狗殇

    狗殇

    在老主人的叙述里,我是被狗贩子抓走的。对此,大主人很不以为然。他不相信老主人的话。他以为是老主人杀死了我,为此,他还专门向小主人求证。但小主人并不知道真相。小主人是一个可怜的孩子,他今年才上一年级,在他八岁那年,女主人就走了。她去了天堂,带着一身的病痛去天堂了。我就是在女主人去天堂那一年来到这个破败的家的。两年前,这个家又来了一个新女主人。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大主人便有些不太相信老主人了。包括我的死,他也不相信老主人的说法。我很理解大主人的心情。但现在,我不想继续纠缠于“死”这个话题。
  • 武当一剑

    武当一剑

    本书是梁羽生武侠小说的封笔之作,小说以一宗十五年的悬案为线索展开情节,讲述了明末武当派门下耿玉京的传奇经历。明朝末年,关外后金兴起,虎视关内大明江山。而明廷腐败,两湖大侠何其武为首的武林侠士成为抗击后金的一股重要力量。女儿何玉燕却爱上他的二弟子耿京士而于一年前与耿私奔辽东。这天深夜,离家一年的耿京士、何玉燕准备回家待产,不料变生不测,何其武被人害死,而一切嫌疑均指向耿京士。戈振军收养了耿玉京,并将其交托于朋友蓝靠山夫妇而改名蓝玉京,而后孤身上武当山,被武当掌门无相真人收为关门弟子,道号不歧。同时将玉京收为义子,带在身边学艺。
  • 婚姻是这样炼成的

    婚姻是这样炼成的

    关于婚姻的话题永远是说不完的,近来读庸人的《婚姻是这样炼成的》,竟发觉作者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婚姻观念,即重塑婚姻。庸人在小说里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命题:人的第一次婚姻都是盲目的!与我们的真正的婚姻需求相差甚远,所以在婚姻生活中寻找另一半,并非大逆不道的事。
热门推荐
  • 平定三逆方略

    平定三逆方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思维进化之路

    思维进化之路

    魔人入侵存档文。。。。。。。。。。。。。
  • 张云雷之风起云聚

    张云雷之风起云聚

    风吹云散,你我两分离。风起云聚,你我永不离。
  • 第二十九个

    第二十九个

    吴海中,吉林省梨树县人。在《山花》《鸭绿江》《芳草》《小说界》《小说林》等刊发表过中短篇小说。有作品被《小说选刊》转载。著有中短篇小说集《人面桃花》、评论文集《三国演义格言智慧》、长篇小说《职权》等。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寓居贵州贵阳。八年前,房生杀了一个人,一个叫刑七的混蛋。房生要在清明这天回家给爷爷上坟,人已经到了客运站,脑子里突然泛起一堆白沫,想起给爹准备的虎骨膏药忘记带在身上了,转身回家去拿。刚到家门口,就听见青娅在屋里没好声地喊叫。
  • 我真不是医仙

    我真不是医仙

    【火爆新书】会武功,懂医术!请阅读前三章,不爽你打我!
  •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理论框架研究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理论框架研究

    本书借鉴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思路,构建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一个分析框架,该框架包括什么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向谁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哪些内部控制信息和如何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等问题。
  • 推理门徒之玻璃原理

    推理门徒之玻璃原理

    时近新年,街道两旁的商铺已经开始张灯结彩。我们一路走过,偶尔停下看看街边小贩廉价的年货,周帆就站在我的身后沉思不语。我挑了几个福字,付完钱转身,发现周帆有些失神,我便询问道:“还在想那个案子?”周帆这才意识到我已经买完,伸手拉紧围巾,笑了笑,说:“嗯,都调查了一周,可是新兰公司的一切表现都很正常,我有些无从下手了。”我无奈地叹了口气,周帆总是习惯于把案子和生活混为一谈,拍了拍我可爱房客的肩膀,说:“还是先去找陈茵吧,案子下午再说。”
  • 清净观世音菩萨普贤陀罗尼经

    清净观世音菩萨普贤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解说·信康

    解说·信康

    忆起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不少人都会有多少的惜春感觉。时值百废俱兴,现代艺术如强劲的风,使我们都陶醉在它的沐浴之中。穿着磨破的靴子、冻疤尚未褪尽的我,那时对自己教养中的欠缺,有一种很强的补足愿望。回到都市我觉得力气单薄,我希望捕捉住“现代”,以求获得新的坐骑。那时对形式、对手法和语言特别关心,虽然我一边弄着也一直在琢磨:这些技术和概念的玩意究竟是不是真有意味的现代主义。裹挟的时代,把我们从六十年代投入了蜕变更新的八十年代。我从一个职业牧民,变成了一个职业写作者。“现代”冲淘着那时的中国文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