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25100000011

第11章 如何看待宁夏文化——一个必须直面回答的问题

关于宁夏文化类型和表现形式,我在《宁夏文化的源与流探析》一书中作了归并、整合与论证,本书不再赘述。

一、用科学发展观看待宁夏文化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只有历史地、辩证地、科学地看待宁夏文化,才能全面地、系统地、客观地整合宁夏文化。党的十七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明确提出要打造宁夏“九大主流文化”。“九大主流文化”的核心就是以回族优秀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存在形式就是以“两山一河”为特征的大文化圈。“九大主流文化”的准确定位,解决了人们长期以来的疑虑,达成了共识,形成了有效发展宁夏文化的合力,认真从“九大主流文化”资源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创造区域特色文化发展优势,这是不断缩小同发达地区差距的一条重要路径,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精神支柱。

宁夏“九大主流文化”,即,以回族优秀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红色经典文化,以“两山一河”为代表的大漠生态文化,古人类遗址和古生物化石文化,边塞军旅文化,民风民俗文化,西夏遗存文化和以改革开放为主线的成果文化。

(一)抓住第一要义,充分认识加强宁夏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自治区党委、政府跨越式发展战略的需要

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高度更多地取决于文化含量的程度。在进入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的同时,文化的软实力显得愈加重要。任何一个重大经济活动、社会发展决策的出台,不仅需要多方面的信息依据,而且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论证。实践也充分证明,决策者的科学理论水平支撑着也制约着决策水平,所以,我们党始终要求和大力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建设。一个团队、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综合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其在社会和国际上的竞争力与发展潜力。

二是文化的凝聚力决定发展实力。宁夏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要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没有一个统一的文化之魂的统领和凝聚,必将是一盘散沙,难以成就大事。挖掘整理宁夏“九大主流文化”,目的就是通过这种核心文化建设,起到凝聚各族群众的巨大力量,扩大宁夏对外影响力,成为跨越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

三是文化必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现代文化既是精神食粮又是经济消费,既是精神大厦又是经济产业。当今社会,文化不仅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拉动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面对党和国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部署,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我们的战略选择。

四是主流文化的强音是区域综合实力和地位的重要标志。在文化国际化的时代,各地都以自己的主流文化争取话语权,抢占国内国际地位的制高点。特别是网络文化的快速蔓延,既给文化发展提供良好机遇,更给文化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所以,研究、创新和发展主流文化,探索和加强网络文化建设都具有战略意义。

(二)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加强宁夏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

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活动,是一种通过塑造人的心灵而改变整个人类世界的活动。所谓“塑造人的心灵”,是强调文化创造的直接目的,是通过其多样性产品形式来塑造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提高人的审美趣味和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增进人们的精神和谐感、幸福感和认同感,即它把人自身作为一个文化产品来生产,并通过人而把人类世界当作文化产品来生产。正因为这样,文化活动的影响力渗透在人们的经济、社会等一切领域的活动中。唯其如此,文化在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中才获得了“软实力”“支撑力”“凝聚力”等称谓,我们也因此可以说“人在文化中”和“文化在人的活动中”,从而可以从文化的观点来观察、理解和解释所有领域的人类活动。

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人,一个根本方面是落实到人的文化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是统领科学发展的第一要素。发展要依靠人,发展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物质需求,也包括社会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基于这一认识,当前要着重满足人的三大需求,即:满足“经济人”的生存需要,使民众在普遍富裕起来的同时,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满足“社会人”的交往需要,使民众共享祥和的社会生活;满足“文化人”的自我发展需要,使民众实现人生价值。人的生存需求是恒定的,而人的社会需求和文化需求则是无限发展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已经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的特点,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站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丰富实践的高度加以认识和理解。

一要践行党的宗旨,使文化更好地服务人民。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我们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学艺术要为人民大众服务。这既是我们文化的出发点,也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二要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使文化更好地惠及人民。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有享受文化教育、文化娱乐、文化赏评、文化交流等权利,我们要依法加以保障和维护。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方便条件。特别是对农村和偏远山区,要尽快解决看书、看戏、看电影电视难的问题。

三要活化载体,让文化更好地表现人民。人民是社会的主人,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文化源于人民,更要歌颂人民、表现人民。要把镜头、版面让给群众,不仅让他们看电视,而且让他们上电视。

四要面向未来,用先进文化教育人民。要始终坚持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未来的理想共产主义结合起来,立足本阶段实际,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三)把握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宁夏文化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宁夏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文化发展不平衡,群众需求多层次。同时又在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国际文化交流迅速的特殊时期,宁夏文化建设与管理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推进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一要坚持全面性,促进宁夏“九大主流文化”的整体提升。宁夏“九大主流文化”内涵相当广泛,包括文学、艺术、思想、道德、理论、舆论、科技等等,在内容上要全面推进,不可偏废。在硬件建设上,广播、电视,展馆、剧场,学校、科研等等,都要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在人才队伍上也都要全面提高。

二要坚持协调性,促进文化的和谐发展。社会的和谐首先是文化的和谐。文化的协调发展涉及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重点是协调好主流文化与多重文化需求的关系,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尊重群众多重文化需求的前提下,关注和倡导积极的文化因素,引导群众文化需求向更健康、更积极、更先进的方向发展。要协调好文化精品生产与群众文化活动的关系,既要精心打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更要搞活群众文化活动,让群众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积淀文化底蕴,发掘文化题材,培育文化新人。要协调好继承历史文化、借鉴外来文化与创新时代文化的关系,坚持人类文明成果世界共享的原则,积极吸纳中外古今的一切优秀文化元素,但必须是立足于打造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区域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优秀文化。

三要坚持可持续性,打牢文化发展的实力。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在推进现实文化发展的同时着眼其长远和未来的发展。要重点抓好人才资源建设,集中力量培养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发挥他们在文化高端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要下气力抓好工作一线的骨干力量的培养提高,鼓励他们干事创业,也要做好基层特色人才及民间艺人的培育,给他们锻炼和施展才华的舞台,这是推动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要突出抓好历史的、民族的、特色的文化资源的保存和开发,有些已带有抢救性质,只有把这些文化传承下来并加以开发。要着力打造有特色、有内涵、有影响、受欢迎的文化品牌,做大做强文化品牌将是我们受用不尽的文化源泉。

(四)注重统筹兼顾,切实解决好文化发展中的一些制约性问题

在文化上做好统筹兼顾,首要的是把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统筹考虑,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的富有是人民的共同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物质发展的动力。我们既要加大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又要对文化产业给予扶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把城乡文化发展统筹安排,既要发挥城市文化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给予优先发展,又要兼顾乡村的文化需求,在加快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引导文化消费,要广泛开展送文化下乡服务活动,要形成机制,常下常新。要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统筹兼顾,政府要加大公益性文化的投入,保障公民的文化权益,属于公益范畴的,就不能采取产业化的方式,应对文化产业加以战略性扶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然后再反哺文化事业,增大群众文化需求又能拉动文化产业发展。要把文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筹解决,这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问题,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是强调文化的社会属性和社会责任,始终把握好文化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导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文化产业也要追求经济效益,但绝不能违背社会责任。要把文化建设与文化管理统筹研究,现代科技迅速发展,建设步伐迟缓就是被动,建设步伐加快就带来管理难度。但是,管理不能被动,要从建设的角度加强管理,以建设推动管理。要把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机制创新统筹推进,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的积极性,使全区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使宁夏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宁夏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为我们客观判断、理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我们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全面、客观、更加符合实际地看待宁夏文化。

(一)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中华文化的视野看待宁夏文化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文化亦然。宁夏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存在,是与中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与中华民族大文化相通之处,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也形成了自己地域文化的特色。

第一,从浩瀚的世界历史文脉中找寻博大。回顾世界历史文化,宁夏在文化发展中正在探索和追寻着。宁夏的贺兰口岩画、古丝绸之路宁夏段、须弥山石窟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贺兰山岩画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发现以后,在国际岩画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先后有来自法国、乌拉圭等14个国家的130多位岩画专家学者,对贺兰山岩画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给予了很高评价。意大利岩画专家圣索尼认为:“贺兰山岩画在欧洲非常著名,它的影响非常大,有非常宝贵的价值。”事实上,贺兰山岩画可以说已经走向了世界,成为宁夏文化在世界的一张名片。

再如古丝绸之路宁夏段。陆上丝绸之路始于中国汉代,丝绸之路的主干道形成于公元前后中国的两汉时期,由西汉的都城长安(今西安,现一说始于河南南阳)和东汉的洛阳经河西走廊至西域(今新疆)。陆上丝绸之路从固原进入宁夏,从中卫进入甘肃,最终到达西域。固原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南下直抵长安、洛阳,北上经河西走廊通达中亚和欧洲,特殊的历史地理位置交融荟萃了中西方文化。近年来,固原出土的罗马、波斯金银币等文物诠释着固原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名扬天下的萧关古道瓦亭就在固原境内,这些都充分展现了宁夏悠久的历史及其在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位置。

此外,以回族优秀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正在积极和世界文化接轨。电影《同心》已被翻译成英文和阿文版本,面向国外受众展映。大型原创回族舞剧《月上贺兰》已在区内外成功巡演百余场等,这些都是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找寻文化博大的具体实践。

第二,从灿烂的中国历史文脉中找寻真谛。宁夏自古被称为“塞上江南”,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十大新天府”。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有着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综览中国历史地理时空,宁夏的地理位置正当中原农耕文化、北方草原游牧文化、西域中亚文化碰撞交融的地区。秦代时属北地郡,秦军在此屯垦戍边,抗击匈奴。汉代时又分为朔方和西凉刺史两部。唐代时属关内道。北部有因民族英雄岳飞名作《满江红》而闻名的贺兰山,绵亘250公里,成为宁夏平原的天然屏障。南部有巍然秀美、风景宜人的六盘山,更因伟大领袖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翻越时所著《清平乐·六盘山》而声震中外。母亲河黄河流经宁夏392公里,从秦渠开始,渠系纵横阡陌。这些特殊的地理格局和历史积淀的存在,决定了这里是历史上多民族生存、融合和活动的舞台,更是多元文化生成、繁荣和传播的驿站。宁夏可以从这些资源中挖掘和探寻出本民族的地域特色文化的闪光点。

第三,从丰富的宁夏历史文脉中找寻中华魂。宁夏是我国历史上的军事重镇。秦朝大将蒙恬为开边第一人,秦始皇曾巡幸宁夏,汉武帝六出萧关,唐太宗在古灵州设祭台会盟草原民族首领,被尊为“天可汗”,“安史之乱”时唐太子李亨在灵州登基。一些在历史上曾经荡气回肠的民族英雄,一些才华横溢的文人骚客,如范仲淹、韩琦、杨浚昌、王琼、萧如薰等都与宁夏有着不解之缘。这些重要的人文资源,既是我们的民族精神财富,也是我们的文化财富,是推动我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坚实基础。要借助历史名人、名事,进行艺术创作,努力推出一批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精品力作。

自先秦至明代,历代中央王朝都在宁夏修筑长城等军事防御工事,境内长城绵延1500多公里,素有“长城博物馆”之称。依托古长城、古关隘、古城堡、古战场、古墓葬做大文章,复原浑怀障、兵沟、红山堡、藏兵洞、张记场古墓群等古迹原貌,塑立名人雕像,创作历史名人传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这些无疑也是宁夏文化的有益尝试。

(二)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辩证地看待宁夏文化的几个关系

大与小的关系。宁夏虽小但不能自小,要坚持大思路。谋划文化工作要善于集各方之智,举各方之力,做到“小”中见“大”,“小”中干“大”,变“小”为“大”。要拿出大气魄。宁夏文化建设相对落后,但有许多文化资源可以整合,有许多“亮点”可以挖掘,经过奋发努力,在“单项”上完全可以走到全国前列。要培育大产业。调整文化产业结构,优化文化产业环境,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几个文化骨干企业,打造宁夏文化产业品牌。要走向大市场。抓文化工作要着眼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不能只在区内打转转,要力争出精品、出特色、出效益。

新与旧的关系。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育成熟的情况下,我区一些国有文化企业和事业单位仍然陶醉于旧的体制机制,习惯于由政府养起来经营,怕担风险不愿意也不敢改革创新走向市场,“等、靠、要”思想仍较严重,依靠市场经济发展文化事业的意识不强,仍寄希望于政府增加投入来发展文化,支撑文化事业。缺乏迎接挑战、抢夺商机、参与竞争的意识和行动,严重地束缚了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表与里的关系。当今时代,经济建设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实力,文化建设则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软实力,经济是形,文化是神,经济的发展如果缺乏文化的强有力支撑,就会缺乏后劲。当前,一些地方干部、一些部门只重经济、重硬件建设,轻文化、轻软件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树立高度自觉的文化发展意识,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形成抓文化的共识和强大合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虚与实的关系。长期以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被认为是务虚的工作,从而造成重经济轻文化、重文化事业轻文化产业、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看,价值观的输出是没有硝烟的战争,意识形态领域中西方国家对文化发展的渗透日益剧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更为重要。因此,文化资源是一种战略资源,文化产业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文化也是生产力。文化建设必须虚功实做。要牢固树立抓文化建设也是抓经济、也是抓发展第一要务的观念,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像抓经济项目一样抓文化工程,像抓工业企业一样抓文化企业,像抓环境保护一样抓文化遗产保护,只有这样才能抓出成效。

(三)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尊重历史本原看待宁夏文化

要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解放思想,把尊重民族风俗习惯与文艺创新有效结合起来,对于实施的每一个创作项目都要精益求精,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评判,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给后代多留优良资产,少留遗憾。自治区党委提出了关于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多出精品,多出力作,树立宁夏文化的形象,让人感觉到宁夏人有志气、有能力、有才气把文化搞上去。

立足本原看宁夏文化,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看待特定时期的人和事,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现实。特定的历史事件要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考量。比如,如何弄清我国回族起源的问题,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等。在这些问题上,引导人们要形成积极健康的文化心理,坚决摒弃狭隘的、短视的、极端民族主义的眼光和心态,尊重历史本原,不纠缠细枝末节,着眼大局,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抓好宁夏文化建设。诸如关于回族的起源问题,始终搞得朦朦胧胧,谁都知道,谁都不愿揭开这张纸。银川市编排的大型回族舞剧《月上贺兰》,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了。也就是通过丝绸之路出现民族融合,孕育了血脉相连的儿女和子子孙孙,生活在宁夏这块热土,生生不息。这是回族的血脉源头,进一步说明了各民族融合是团结进步的基础。再比如,有的同志一听到国家要修缮董府这个明清建筑风格的历史遗存,就坚决反对并四处游说,理由是董福祥曾跟随左宗棠镇压过西北回民起义,而全然不顾董福祥的“甘字营”为抗击八国联军入侵而浴血奋战,并奋勇收复新疆的历史事实。如果这样短视,物质文化遗产岂不都要毁掉?清朝推翻明朝后,既没有烧天安门和故宫,也没有挖掉明十三陵。历史上的共产党和国民党是“泾渭分明”,人民群众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典型的代表人物是不共戴天的,但也没有破坏“人民公敌”蒋介石的墓地。土耳其世界著名的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原系拜占庭帝国4世纪的杰作,建筑在此时期承继东方建筑传统,改造和发展了古罗马建筑中某些要素而形成独特的风格,对许多国家特别是东正教国家的建筑有很大影响。君士坦丁统治下建造的圣索菲亚大教堂集中体现了拜占庭建筑的风格特点。6世纪奥斯曼帝国攻占后,也没有拆掉,就是用石灰将原拜占庭文化和东正教的图画盖住,改为伊斯兰清真寺,把它保护得很好。所以,保留民族文化传统的记忆符号与对人物的评价不能等同。为什么在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里,有些人的心胸如此狭窄?为什么有些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评价尚不如古人?

有人在谈起宁夏文化时,就谈到左宗棠。我们应当历史地评价左宗棠的问题。左宗棠在我国近代史上是早有定论的中华民族的英雄,为了收复新疆,为了祖国的领土完整,年近古稀的他三次上疏请缨,率湘军抬棺材西行,誓死与沙俄扶持的阿古柏侵略势力决一死战。清朝继任陕甘总督杨浚昌写下了《恭送左公西行甘棠》:“大将筹边人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左宗棠还亲笔为宁夏泾源县白面镇北伍家清真寺题写楹联“敬长爱亲自求多福,型仁讲让同我太平”,安抚回族群众,发展当地农业。在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前,他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气壮山河。虽然左宗棠在镇压西北回民起义中有残酷的一面,但他对祖国的忠心,收复领土艰苦卓绝的业绩,彰显他永远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大力弘扬。伊斯兰教哲赫忍耶门宦第七代教主马元章,胸怀国家和民族大义,在董福祥谪居吴忠金积镇后,他劝说当地回民群众主动摒弃成见,并与董福祥成为莫逆之交。董福祥病逝后,他亲笔书写挽联:“君是丈夫身,位泰山而立者。我有英雄泪,向黄河而洒之。”大意是说董福祥在国家和民族的大义面前,在帝国主义和西方列强辱我国土、毁我江山的重大关头,是义无反顾、奋勇当先、一往无前的,是在国家危亡面前、为保家卫国挺身而出的。1916年,张广建、马福祥互争甘肃督军一职,使得甘肃形势十分紧张,回汉地方军阀大有兵戎相见之势。马元章挺身而出,建议任用张广建(汉族)主持甘政。他说:“要想西北民众安居乐业,国家太平统一,不重演西夏分裂局面,还是张公为宜。”从而化解了甘肃省“易都风潮”的政治危机。所以,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宗教观,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时代背景来传承历史、传承文化。在这方面,唯物史观也要求我们要具备更强的理解力和包容性,心胸不能狭隘,思路要宽阔,视野要宽阔,要想到我们今天做的事情是为了传承历史、传承文明,是为了让后人看到前人创造的历史文化遗产能够接续下来、留传下来,从而多留遗产,少留遗憾。使我们的文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剔除糟粕、改造落后、反对迷信,解放思想、推陈出新,这是决定文化生命力的根本问题。

立足本原看宁夏文化,必须以历史唯物论观点传承创新宁夏文化。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宁夏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性的历史文化形态,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这里是历史上多民族生存、融合和活动的舞台,更是多元文化生成、繁荣和传播的驿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九大主流文化”,这些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汇聚在一起,是宁夏推进文化工作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希望所在。通过深入挖掘、整合、创新,推出具有鲜明宁夏区域特色的文艺精品,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可以让更多的人通过艺术作品了解宁夏文化,喜爱宁夏文化,增强全区人民文化认同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保持宁夏文化旺盛的生命力。所以,要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历史、观察社会、分析问题、评判作品,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进程中挖掘创作的素材。无论是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还是国内文化、国外文化或区域文化,都要成为我们挖掘、创造优秀文艺作品的“源头”或“借鉴”,都要有助于我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同时,还要在兼收并蓄中不断创新。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借鉴绝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这就要求优秀文艺作品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的同时,在把握时代精神、顺应时代潮流中不断创新。创造出一批反映时代进步潮流,讴歌人民群众改天换地、创造历史伟业的精神风貌,抒写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精品力作。文艺工作者一定要立志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投身实践,深入生活,大胆创新,勇于创造,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一定要深深扎根于宁夏这片沃土,吮吸历史的、民族的、当代的、世界的有益文化营养,共同打造宁夏的精品文化,为宁夏的发展,宁夏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作出自己的贡献。一定要注重在选择题材上下工夫,将主流价值观和时尚元素、真实历史和虚构情节等进行完美地融合,鼓励艺术创新,提升艺术品质,全面打造文艺精品,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大众的文艺欣赏主方向,打造出大众欢迎的、叫好叫座的、贴近民众的文艺精品。

三、用系统论的观点看待宁夏文化

系统论主张用整体的、多因素的观点去观察、研究现象。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其具有整体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动态性和有序性。这就决定了我们看待宁夏主流文化,必须客观对待历史,准确评价功过。如对西夏遗存文化的认识,我们要有正确的观点。在历史上西夏遗存文化为什么出现了断痕没有延续下来?为什么没有被古人收入二十四史?为什么叫遗存文化?就是因为西夏建国搞封建割据,阻碍历史发展进程,与中国历史大一统的主流思想是背道而驰的。党中央、国务院在纪念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新疆和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的贺电和《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和评论员文章中,强调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基础。为什么我们国家能形成现在包括汉族、回族在内的56个民族而不是其他?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中华民族2000多年纪年史上,凡是主动融入中华主体文化、维护中华民族大一统格局的,就延续下来了,成为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凡是搞分裂、搞倒退、搞腐败、“文化去中国化”、破坏生产力,把历史拉向倒退的民族,就会自我消亡,被历史淘汰。

宁夏“九大主流文化”是我们近溯历史、立足全国、面向未来而整理归纳出来的一种区域文化形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范畴的一个重要方面,区域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对于一个地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全面进步,具有深层次的动力支撑作用。

何谓区域文化?目前,我国学者对此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解。

一是以文化空间组合为特征的地理人文科学。即区域文化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地理人文科学。中国不但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而且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由于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就具有了明显的地域特点。所谓区域,在这里是一个很宽泛的人文地理概念,它既可以以地理环境划分,又可以以人文背景划分,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实的。

二是一定文化的时间和空间的互动。“时间”和“空间”的互动关系网络是理解区域文化传统不可或缺的基本视角。因为任何关于“空间”问题的研究都必须落实到具体的“时间”范围之内,同样,任何关于“时间”问题的探讨也必须和一定的“空间”相关联,即不存在脱离具体地理空间的时间,反之亦然。此类学者运用美国学者怀特的名著《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中的观点:对于区域文化而言,时间是事件之间最原始而基本的关系,即区域文化是时间积淀之结果。同时,又吸收中国区域文化研究专家的观点: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历史事件依据一定的地理空间而发展,地理空间因历史事件的发生而有意义。

三是中华文化的空间分类。这是类型文化在空间地域中以特定人群为载体的凝聚和固定,区域文化研究的工作就是研究文化原生形态和发展过程的以空间地域为前提的文化分布。它将具有相近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特征的集结作为单独的认识对象,然后进行历史的和文化学的分类和归纳,从而重建历史时期的文化景观。此类学者援引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周振鹤的观点,“文化区域的划分往往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归宿”,认为区域文化是以文化空间区域的划界为目的。

四是社会文化的子系统。一般而论,只有民族才是文化承载的主体,一个民族只能有一种文化。但是由于地理条件、人种血缘、历史传统的差异,民族文化确实又表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在民族文化总体制约下,可能在生产、生活方式及心理素质、语言表达上表现出鲜明的区域特征,从而具有了某种“准文化”性质,人们称之为“区域文化”。因此,区域文化是指以独特的人文及自然资源为纽带,从而形成的带有明显地域特征且独具系统性的社会文化子系统,如齐鲁文化、巴蜀文化、潮汕文化等等,都属此类。

这些关于区域文化内涵的研究论点,对于我们全面、深入、科学、合理地理解、把握宁夏“九大主流文化”本质属性以及在当代社会的战略性地位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宁夏“九大主流文化”是一个内容庞杂的大系统。它包括语言文化区、宗教文化区、风俗文化区、人物地理区、文化重心区,甚至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学术文化、民歌文化区、农业文化区、工业文化区及综合文化区等等,举凡政治、经济、宗教、文化、艺术、民俗等几乎无所不包。宁夏“九大主流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宁夏文化地理的核心内容,它涉及到人文景观、文化核心区的确立、文化扩散、文化起源以及社会文化“大、小传统”之互动关系等诸多问题,涉及到诸如历史地理学、方言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考古学以及社会史与地方志等诸多学科领域。

宁夏“九大主流文化”也是一个涵盖面十分广阔的领域,研究宁夏“九大主流文化”,对于全面认识民族文化,把握文化的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制定经济、文化发展战略,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因为文化不再是生产与事物的“坚实世界”的一个装饰性附属物,它与世界一样是“物质性”的。从这种意义上讲,区域文化实际已经成为现实经济、政治、教育、生活制度与传统历史风物、考古遗迹等因素的整体概念。

在一个国家中,主导文化与区域文化应当是什么样的关系?这是事关区域文化发展方向,事关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基础的大问题。对此,我国的区域文化专家一致的认识是:坚持“一主多元”的原则,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价值观,在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大前提下,尊重区域文化的差异性,包容区域文化的多样性。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表现方式,实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最大限度地凝聚力量,齐心协力地建设美好家园。

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在古代,“宁夏”一词的称谓的确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由无到有的衍变、生成过程。但作为文化宁夏,它的交融性、兼容性,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主体的多元化格局却一直沿革到了现代。因此,宁夏文化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一个是因地理位置的特殊而形成的巨大的文化包容性。如宁夏南部以萧关与关中相连,北部以贺兰山与北方大草原相接,“宁夏的地理空间如同一座无形的桥梁”。这样的特殊空间,不但将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有机地衔接起来,而且给两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提供了环境与气候皆为优良的历史舞台。另一个是宁夏自古以来的多民族性,使得多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都有过密切的交往,包括多民族之间血统的交流。从3万年前的水洞沟先民到清代满洲八旗徙入宁夏,作为文化宁夏,其多元主体是相对稳定的,因而是历史性的。也就是文化主体的多元化为以后宁夏文化开放性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这一点至关重要。

提出宁夏“九大主流文化”的价值就在于将一般的“民族的”东西,与本地的、区域的具体情况,特别是文化的特色、特殊性结合起来,通过挖掘整理和系统地整合推出,展开文化实体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特色研究,并拓展至人文自然环境、政区、制度、学术、风俗乃至人物、思潮等文化的各个层面,从大量事实中用描述的方法展现宁夏文化景观,揭示宁夏文化历史性变迁。所有这些研究,对于加快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都能够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在文化已经成为推进一个国家或地区全面发展的软实力的当今时代,“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亦愈益成为人们的共识。就我国的现状而言,在各地竞相发展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省域均把加强区域文化建设作为实现大发展的重要途径,纳入本省域经济社会发展主导战略之中。

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年来通过大规模的区域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互助互动、共同发展,以基本形成了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促进,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机制。越文化、粤文化、江浙文化、齐鲁文化、海派文化、京津文化以及客家文化、闽南文化等东部地区代表性的区域文化建设成就斐然,影响巨大,有效发挥了区域文化推进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无可替代的作用,充分显现了区域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意义。

党的十七大和宁夏第十次党代会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更加科学地审视区情,提出了“小省区要办大文化”的新理念,对宁夏的文化定位进行了全新的自我估量,加大了区域文化建设和研究力度,开创了宁夏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

其一,对宁夏文化的“源”与“流”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的宁夏“九大主流文化”,将宁夏历史文化地理的发展与演变过程放在中国历史进程与多元文化融合的历史时空区考察,为认识宁夏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较为宽广的视野。“九大主流文化”是对宁夏文化历史的渊源、传承、脉络及其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探索,科学地回答了宁夏有没有文化,宁夏的文化从哪里来,哪些是主流的,哪些是伴生的,应弘扬宁夏的哪些文化,宁夏的文化发展应遵循什么样的脉络等宁夏区域文化的根本性问题和热点话题,在大时空的制高点上,为人们打开了鸟瞰宁夏文化全景的窗口,展示了一个古老的宁夏、多姿多彩的宁夏、充满希望的宁夏,对于宁夏区域文化的科学定位与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其二,对宁夏文化的主流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分析。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对宁夏从3万年前的水洞沟文化起步,历经北方草原文化、中原农耕文化和西域商贸文化的交互影响沉淀,构成了璀璨的地域文化,概括为“九大主流文化”,为宁夏文化研究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其三,对宁夏文化的具体内容予以多视角、多领域的挖掘、整理、编纂,形成了数部完整反映宁夏文化、具有传世价值的文献巨著。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献有《宁夏通志》《回族典藏全书》《宁夏文化的源与流探析》《中国藏西夏文献》《宁夏地方史话丛书》《宁夏历史图经》《宁夏年鉴》《宁夏民俗大观》《宁夏掌故》《宁夏回族文化图史》《当代宁夏史图鉴》等专著,为宁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事实依据和理论基础。

宁夏“小省区要办大文化”战略的提出,充分说明宁夏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自然已经不单是经典文献里的那么几条了,已成为经济社会的共同体。各地都在发掘属己的文化,各国都在整理自己区别于他民族的文化。文化已经强有力地构成了确认各个主体身份的一个最有效符号。在这样的背景下,宁夏文化的提出以及界定,特别是宁夏文化的产生意义和发展价值,在全球化视野下看待宁夏文化的独特性和个别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同类推荐
  • 墨子:庶民社会的主张

    墨子:庶民社会的主张

    礼教本身就是祸乱之源!墨子雄辩滔滔地向儒家阵营发起攻击。他是思想家,更是行动派。本书以墨子及墨家思想的核心主张为线索,勾勒出了墨子及其学派的思想和实践活动的轮廓:墨子出身于庶民阶级,却主张封建礼教本身就是动乱的根源;墨子雄辩滔滔,以“兼爱”为武器向儒家阵营发动猛烈攻击,反覆冲撞层层壁垒,批判封建礼教支持者言行不一、矛盾可笑;墨家不是只会辩论,他们同样重视身体力行,墨子提出“非攻”主张,也亲自带领门徒为实践信念而奔走于各国,用行动证明,在那样的乱世中,墨家的主张确实有其合理性,也深具价值。
  • 老子:乱世里的南方智慧

    老子:乱世里的南方智慧

    权势者的欲望无所节制,百姓小民无力对抗。老子用比国君更权威的口气,试图对这种潮流踩刹车。本书再现了言简意赅的道家经典《老子》的思想和语言魅力,认为老子的思想源于谜一样的古老的南方隐者文化,相较于儒家以礼法对抗乱世,老子则主张道法自然、包容万物,这是乱世中的一缕清风。同时,本书将老子放回战国乱世的历史脉络中,纠正了以往大多数人对于老子思想的“反智”“反文明”的指责,试图理清老子及道家思想之核心“无为”的真意,其实是悲天悯人的积极关怀。
  • 湮没在森林的奇迹:古玛雅的智慧之光

    湮没在森林的奇迹:古玛雅的智慧之光

    玛雅文明是美洲文明中绽放最早的一枝。玛雅文明是在与其他古老文明相互隔绝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匪夷所思的问题。在天文、历法、数学、象形文字、建筑上,玛雅人都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尤其是在农业上。玛雅人培育的玉米、土豆、西红柿,即使在现在,也是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和蔬菜。然而,让人费解的是,玛雅文明就像谜一般销声匿迹了,它秘密隐藏在中美洲的热带丛林中,没有人知晓其历史的悠久。没有人能说得清,在这千百年的时光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当这片土地尘封许久时,后来的人叫醒了它,并开始对它进行“拜访”,退去了厚厚的外衣。
  • 文化研究读本

    文化研究读本

    “文化研究”(Culture Studies)是目前北美和欧洲人文知识分子最为活跃的知识区域之一,正是通过文化研究,学院知识分子的智识活动溢出了大学校园之外,也溢出了传统的经典命题之外。文化研究关注的是阶级、性别、身份、传媒、大众文化等范围广泛的社会文本,它具有迫切的政治性和焦虑感,这就和传统的形式主义、唯美主义、精英主义乃至文学主义的要旨相冲突,因而带有左翼色彩。本书收集的论文刻写了文化研究发展中的最重要痕迹,堪称文化研究中的经典文献。
  • 味道之味觉现象

    味道之味觉现象

    从最微观到最宏观,饮食串起了最可感的个体肉身与最抽象的文化网络。假如食物注定要被人吃掉,假如食物真是一种艺术,那么我们欣赏这种艺术的唯一方式便是毁灭它。我们有时候会用“干掉”去形容进食,比如说“干掉一碗面”,“把整桌菜干掉”;那个“干”字正正是最粗暴的破坏。形容一顿吃完的饭,我们会说那场面真是“狼藉”;这岂不是一桩惨案的遗留现场?只有透过吃的动作,我们才能完整体验食物之美,才能领会食物作为一种艺术的精髓。可是吃的动作同时也就是一种破坏、吞没与消化。食物一生的高潮在于它的死亡,不消灭食物,我们就无从欣赏食物。饮食艺术乃是一种关于毁灭和败亡的残酷的黑色艺术;最美的刹那,就是崩解朽坏的一刻。
热门推荐
  • 南鱼星,微笑海

    南鱼星,微笑海

    宇宙无限宽广,就算少了你这一颗星星,也不会有人注意到。所以即便你是南天星座之一,也还是不会有人永远记得众星云之中的你。然而黑暗中,请你回过头来,仍然有惟独属于你的人在等待着,等待你打起精神来。她是你的星座中,所拥有的最为明亮的一颗。
  • 逃离危信

    逃离危信

    姚成无意中加入了一个诡异的社交软件经历过无数的危险,他才能活下去并且发现这一切背后惊人的秘密。已经建群啦~想要交流的小伙伴可以加群哦~群号851815119
  • 九州风雷劫

    九州风雷劫

    江湖中新出现一个帮会,名曰风雷会。立教之初,便斩了把持海运的大帆帮,顺带收服了大帆帮的一众人手。那大帆帮建帮十余年,帮中好手,更是甚多。但一夕之间改换门庭,却不见有什么人敢于反抗,足见这风雷会的神奇。更让人称奇的是,大帆帮本是南山派的附属。却不想南山派未曾替大帆帮出头,而且似乎是默许了这个新的风雷会的成立...
  • 宠你入骨:佳妻难追

    宠你入骨:佳妻难追

    某日,田恬在房间里发现了蛇,一声尖叫之后,韩亦城第一时间赶了过来将田恬抱在怀里,于是乎发生了以下经典对白:田恬不断挣扎,韩亦城不耐烦地说“你干什么?”田恬无语,他也好意思问自己干什么?是谁抱着自己不放的,于是乎田恬低吼:“放我下去!”毕竟这么多人看着,多不好意思?韩亦城怒了,强忍着骂人的冲动说到:“你没穿鞋!”要不是考虑到他大小也是个领导的份上,多少也得留点面子,田恬真想回他一句,‘关你屁事’,可是围观这么多人,这么多双眼睛,田恬只能打落牙齿往自己肚子里咽,忍了!这是一个傲娇市长艰难漫长的追妻日常,全文高甜,欢迎入坑!
  • 萌妃你要乖

    萌妃你要乖

    她本是九重国一个不受宠的长公主,却未料远嫁他国做太子妃。又因长得丑被太子当众毁掉婚约,一夕之间成为整个陵国的笑话。有人说她丑?那便倾国倾城,艳羡世界。有人说她无才无德,那便琴棋书画,夺魁天下。她才不乐意做什么长公主,什么太子妃,相府千金倒也自得其乐。陵国英俊潇洒,无人敢惹的四皇子?她还偏要去惹。他道:“本王腿已经残疾,眼睛失明,不能行军打仗,不能出门找乐子,是时候娶个几房小妾平日解闷了。”她奸笑,“王爷难道忘了,您已不举,倒不如娶上几个壮汉?”
  • 绝魅鬼妃

    绝魅鬼妃

    【玄幻女强文】她是手段诡谲莫测的王牌特工。穿越为骄傲尽毁的鬼绝少主,她邪佞一笑,双眸折射出杀机。当昔日的天才再绽锋芒,多重的身份,该掀起怎样的风云?她恣意狂放,负手而立,她说“我,绝非善类,顺我者昌,逆者死。”绝色魅影,兀自逍遥,谁能与之笑看苍穹?
  • 生死边缘的27天

    生死边缘的27天

    因为乘坐的飞机在刚果共和国上空被叛军击落,主人公于是掉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原始森林,遭遇到了原始部落与极端的生存环境……本书被评选为2014年西班牙最佳青少年小说!
  • 唐三妹

    唐三妹

    烂渔沟村的男人们大多在外打工,剩下的那些老弱病残中排得上号的,都是村里女人们的香饽饽了。水葫芦和纸品店的陈大呆,红蜻蜓和簖上的陈小瘸子,长丫、小霞和学校里的男老师……那些私下里的关系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事。绰号“秃虺蛇”的唐三妹其实是个心地善良的媳妇,一直独自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董银花。村长丁文革为开绣花厂的事多次关照唐三妹,惹得唐三妹也对他暗生情愫,然而后来才得知夜里溜进自己房间的,不是丁文革,是年轻时和董银花有过一段关系的陈大呆!唐三妹心灰意冷,在婆婆的严厉管束下也不再做绣花的工作,关起门来过日子。董银花临死前看着自己跟前的儿媳妇,终于释然,催她出门去,去绣花。
  • 盲妾

    盲妾

    冥幽宫宫主沈依霜,美颜无双,风采绝世,乃是江湖中一个神话谁知,一场tu杀,令她几欲失去所有“放过我冥幽宫弟子,我,任你摆布。”刑室中,她凝视着座上的他,伸手解开衣衫,屈膝,跪下,将尊严狠狠踩在脚下他狞笑,捏住她的下巴:“那么,从今天起,你便是本王的侍妾,到死为止。”烧红了的铁烙印上她的肩背,凝白无暇的皮肤上,一个血淋淋的“妾”字刺人眼目她抬头,忍痛微笑:“一生为妾么?只愿你,不会后悔。”他哈哈大笑。这一刻胭脂成灰,只得一个--终生为妾以为可以忍辱偷生,以为可以含泪笑看一切,可……当他为了救治心爱女子的眼睛,而狠心剜掉她的双目时,她终于隐忍不住,仰天长啸鲜红的血泪蜿蜒而下,她对他说:“我之所有,皆被你摧毁。你,也该放手了吧。”他伸出去的手堪堪停住,却不知为何心中揪痛不已三年后白衣无暇,红颜冷漠,双目失明的她,却成了敌国闻之色变的军事鬼才……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