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72800000014

第14章

释曰。上两句明自性。下两句明所依。得谓护成就者。释得自性。得有二种。一获。二成就也 获中有二。一未得今获。二已失今获。故论云。未得已失今获 解云。未得今获者。如未得戒。今受得戒。创至生相。将成就故。名为今获 已失今获者。如先坐定遇缘便舍定。名为已失。后重修得。创至生相。将成就故。名为今获 言成就者。先未得法。今时已得。先已得者。今复不失 此所得法。流至现在。名为成就。故论云。得已不失。名为成就 故知获时。不名成就。成就时。不名获也 非得此相违者。释非得自性也。应知非得与此相违。谓若有法。先未曾失。及重得已。但今初失。此法非得。创至生相。名为不获。流入现存。名为不成就。故知不获时。不名不成就。不成就时。不名不获。得非得唯于自相续二灭者。释得非得所依也。自相续者。自即简他也。相续是身。简非相续。非相续者。非情是也。唯于自身。有得非得。故论云。非他相续。无有成就他身法故。非非相续。无有成就非情法故。言二灭者。择灭非择灭也。无为法中。唯于二灭。有得非得 谓若修道。证择灭时。择灭上有得也。不证时择灭上。有非得也。缘阙位中。得非择灭。故非择灭上有得也。缘会时。不得非择灭。即非择灭上。有非得也。故于二灭。有得非得。论云。一切有情。无不成就非择灭者(皆有缘阙)除初刹那。具缚圣者。及余一切。具缚异生。诸余有情。皆成择灭(初刹那圣者。苦法忍是也。烦恼未断。名具缚圣。此圣者。无择灭也。诸余有情者。一切圣人也)。决定无有成就虚空。故于虚空不言有得。以得无故。非得亦无。宗明得非得相翻而立故(已上论文) 又依大毗婆沙。一百五十八云。得有四种。一与彼法俱(此是法俱得。亦名如影随形得)。二在彼法前(此是法前得。亦名牛王引前得也)。三在彼法后(此是法后得。亦名犊子随后得)。四非彼法前后俱(谓无为上得也)。其所得法。则有六种。一有所得法。唯有俱得。如异熟生等。二有所得法。唯有前得。如三类智边世俗智等。有说此等亦有俱得 应在第四类摄(解云。第四类者。是第四所得法。通俱得前得也)。三有所得法。唯有俱得后得。如别解脱戒等。四有所得法。唯有俱得前得。如道类智忍等。五有所得法。具有前后俱得。如所余善染等。六有所得法。不可说有前后及俱。而有诸得者。谓择灭非择灭法。解云。第一异熟生等。等取威仪。工巧。非数习者。及有覆无记色等。此等诸法。势力劣故。唯法俱得 第二三类智边世俗智等。等取相应心心所也。谓入见道。至苦集灭三类智边。能修未来俗智。起法前得得之。此言修者。是得修也。谓见道是无漏。俗智是有漏。故于见道俗智不起。胜缘阙故。得非择灭(解云。胜缘者。是俗智。所依身也。在见道中。唯有见道所依身。无俗智所依身。故胜缘阙耳)。俗智既毕竟不生。故无法俱法后得也 问何故三类智边。能修俗智。非道类智耶。答二义故修。一有事现观故。谓世俗智。于无始来。曾知苦断集证灭。今三类智。亦知苦断集证灭。与世俗智。同为一事故。能修俗智等。二当谛事周故。谓于三谛。可遍知苦。可遍断集。可遍证灭。当谛事周兼修俗智 于道类智。不修俗智者。一俗智于道中。曾无事现观故。二无遍事现观故。谓必无于道可能遍知。可能遍修。种性多故 问何故于三谛。有边声非道谛耶。答以其能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而无能修一切道。佛亦于道。得修习修。俱不尽故。故无边声 第三别解脱戒等。等取恶律仪等也。别解脱戒。是有记故。通法后得。即是戒在过去。现在起得。成就不失也。此别解脱戒。不随心色。势微劣故。无法前得 第四道类忍等。等取相应心心所也。谓道类忍。是向道摄。至道类智。是果道摄。得果道中。舍向道故。故道类忍。无法后得 第五所余善染等。等取通果等无记也。除前四类外。名所余也。势力强故。通三种得 第六择灭。非择灭法。非三世摄故。不可说前后及俱。而有诸得者。谓证择灭时。择灭上有得也。于缘阙位。非择灭上有得也 问现在道类忍。如何得有法前得耶。答现在道类忍。虽复唯有法俱得。未来道类忍。即有法前得。在现在世。今言现在忍有法前得者。约忍种类说。以所得法据种类说故 又解。此现在忍。虽唯法俱。若不现前。即有法前。约容有说。言现在忍有法前得 又解。此现在忍。虽唯法俱而无法前。由此现在忍有法前得。在未来世。此未来得。约世横望。实在现忍后。而名法前。不名法后者。谓由此得不起即已。起必在彼现在忍前。约容起用。说有前得 又婆沙一百五十八云。一切非得。总有三种。一在彼法前。二在彼法后。三非彼前后。所不得法。亦唯三种。一有所不得法。唯有法前非得。谓未来情数毕竟不生法。及入无余涅槃。最后刹那心等(等取相应心所。及无生智也)二有所不得法。通彼法前法后非得 谓余随应。有情数法。三有所不得法。无法前后。而有非得 谓择灭。非择灭法 必无非得可与法俱。以法现前。是所得者。必有得故 非所得者。无得非得。亦无唯有法后非得。非无始来恒成就彼未舍必起彼类尽故。解云。第一未来情数毕竟不生法者。谓是三类智边。所修俗智也。此世俗智。不通过现。故言未来。不是非情。名为情数。得非择灭。名毕竟不生 见道已前。此世俗智。常有非得。名法前非得。三类智后。常有得起。更无非得也 及入无余最后心者。谓未来有一类。异熟威仪心。作入涅槃心。此心未起。常有非得非得此心。名法前非得。此心起已。必入涅槃。便同非情故。无法后非得。无所依故。又无生智。未起已前。常有非得。名法前非得。此智起已。必定不退故。无法后非得也 非无始来恒成就彼未舍必起彼类尽故者。此十六字。为遮非想见惑难故。谓唐三藏。译婆沙了。有人以非想见惑。难三藏言。合唯有法后非得 其难意者。非想见惑。无始来成。无法前非得。见道断已毕竟不退。于过去见惑。理应合有唯法后非得。何故无耶 故三藏于婆沙。加一十六字。为通此难。其十六字意者。谓非想见惑。未断已前。名为未舍。于未舍位。必无有人起未来。非想见惑。入过去尽。以未来见惑。种类无边。起不尽故。及入见道。断见惑时。于未来非想见惑。即有法前非得故 过去非想见惑。约种类说。不可唯有法后非得也。

从此第二。明差别。于中有二。一明得差别。二明非得差别。就初明得差别中。文复分二。一正辨差别。二随难别解。且初明正辨差别者。论云。已辨自性。差别云何(总问)。且应辨得(别问)。颂曰。

三世法各三  善等唯善等

有系自界得  无系得通四

非学无学三  非所断二种

释曰。三世法各三者。三世门也。三世法得。各有三种。谓过去法。有过去得。有未来得。有现在得。如是未来。及现在法。各有三种得 且过去法。有过去得者。或是法前。或是法俱。或是法后。此约能得与所得法。今时同在过去世也。然过去法。唯有一得。如过去世异熟生等也。或有二得。如过去世。别解脱戒等。有通三得。如过去世道共戒等也。若一得。若二得。若三得。皆名过去法中过去得也。故过去得。通三种得。宜善思之。过去法家现在得者。如别解脱戒。落谢过去。现在不失。起得得之。此即法在过去。得居现在。得居法后故。过去法家现在得者。唯法后得也 过去法家未来得者。谓法过去。得在未来。此未来得。名法后得。据世横望。虽皆法后。若约起用先后。未来亦有过去法家法前得也。如过去世道共戒等。有法前得。已谢过去。其法前得。种类众多。起未尽者。仍在未来得。此未来得。不起即已。起必在彼过去法前得。故过去法。未来得者。亦有法前得也。宜善思之。现在法家过去得者。唯法前得 现在法中现在得者。唯法俱得 现在法家未来得者。名法后得 据世横望。虽皆法后。若论起用前后。未来亦有现在法家。法前得也。准过去说。宜善思之。未来法家过去现在得者。唯法前得 未来法家未来得者。或法前。或法俱。或法后。未来虽无前后次第。约得种类别。约容起用。说前后也 善等唯善等者。三性门也。善等者。所得善法也。等等取不善无记法也。唯善等者。能得得也。等取不善无记得也。谓善不善。及无记法。如其次第。有善不善无记三得 有系自界得无系得通四者。系不系门也。有系者。三界有漏法也。其有系法。得唯自界 谓欲界法得。唯欲界。若色界法得。亦色界若无色界 法得亦无色界 以有漏得。随所得判。故有系法。随在何界。其能得得。与所得同 无系者。无漏法也。无漏法有二种。一有为无漏谓道谛也。二无为无漏择灭非择灭也。得通四者。无系法上。能得得通四种也 谓三界得。及无漏得。名为四种 且非择灭得。通三界系。谓非择灭得。随命根众同分别判。以命根众同分通三界系故。故得通三界系也。如欲界缘阙。得非择灭得。即欲界系 若色界缘阙得非择灭得。即色界系 若无色界。缘阙得非择灭得。即无色界系 故论云。非择灭得。通三界系。若择灭得。色无色界。及与无漏 解云。谓择灭得。随能证道判 若有漏道。证择灭者。其所引得。色无色界系。以色无色有有漏道。为能证故。故择灭得。通彼二界。然于欲界。无能断道。故择灭得。不通欲界 若无漏道。所证择灭。其择灭得。亦唯无漏。随能证道。是无漏故。若道谛得。唯是无漏。以道谛得。随所得判。道谛是无漏。得亦无漏也。故无系法。总而言之。得通三界及与无漏四种也。非学无学三者。三学门也。颂言非字。流至无学。谓非学非无学也。三者能得得也。谓非学非无学法。得通三种。一者是学。二者无学。三者非学非无学。又颂文窄故。唯标非学非无学 若依论文。三学具明。故论云。若有学法。得唯有学 注曰。有学法者。有学身中。有为无漏是也。以有学法是有为故。得随所得判故。得亦是有学也 若无学法。得唯无学。注曰。无学法者。无学身中。有为无漏也。以无学法是有为故。得随所得判。故得亦无学也 非学非无学。得有差别。谓此法得。总说有三 注曰。此文正释颂也。非学非无学法。虽是一。其法上得。即通三学故。言得有差别也。非学非无学法者。谓一切有漏。及三无为也(已上论文) 注曰。以有漏法不可修故。故非有学无学身中法。名非学非无学也 若无为法。不可修习令其增长故。亦是非学无学法 且有漏法。唯有非学非无学得 以有漏法随所得判故。能得得亦是非学非无学也。非择灭得。及非圣道所引。择灭得亦如是。注曰。非择灭得。随命根众同分判 非圣道得。随能证道判故。此二得亦是非学非无学也。亦如是者。意明得同前。是非学非无学也。若有学道。所证择灭得。亦有学。随能证道。是有学故。若无学道。所证择灭得。亦无学 随能证道。是无学故 故知有漏。及无为法。虽是非学非无学法。其能得得。通三学也。宜善思之 非所断二种者。三断门也。非所断者。谓无漏法也。二种者。非所断法。上能得得。通二种也。一修所断。二非所断。颂文窄故。唯标非所断得。若依论文。三断具明。故论云。又见修所断法。如其次第。有见修所断得。非所断法。得有差别。谓此法得。总说有二(此正释颂文也。有二者。修非二断也)。别分别者。诸无漏法。名非所断(无漏者。道谛二灭也。无漏非见修所断。名非所断)。非择灭得。唯修所断。及非圣道所证。择灭得。亦如是 注曰。此是释非所断法得通修所断也。非择灭得。随所依判。唯修所断。若非圣道。所引得者。随能证判。亦唯修断。故言亦如是也。圣道所证。择灭之得。及道谛得。唯非所断(此文释非所断法得。通非断也。谓圣道所引得随能证判若道谛得随所得。判故皆非断也)。

从此第二。随难别解者。论云。前虽总说三世法各三。今应简别其中差别相。颂曰。

无记得俱起  除二通变化

有覆色亦俱  欲色无前起

释曰。无记得俱起者。无记者。无覆无记也。谓异熟生全。威仪工巧少分。取非数习者。此无记法。势力劣故 唯法俱得。法若过去。得亦过去。法若未来。得亦未来。法若现在。得亦现在 除二通变化者。此二通变化。是通果无记。有三种得。前言无记得唯俱起。故须除也。二通者。天眼耳通相应慧也。能变化心者。谓十四能变化心也。论云。天眼耳通慧。及能变化心。势力强故。加行差别。所成辨故。虽是无覆无记性收。而有前后及俱起得有覆色亦俱者。此明有覆无记色。亦如无覆无记。唯法俱得也。有覆色者。谓初禅有覆。烦恼所发。身语二色是也。能发烦恼。通三种得。所发身语。唯法俱得。谓此身语。虽有上品。而亦不能发无表故。势力劣故。由此定无法前后得 欲色无前起者。谓欲界系。善不善色无法前得唯法俱得。及法后得。以欲界色是不随心势微劣故。无法前得。是有记故。通法后得。

从此第二。明非得差别。论云。非得如得。亦有如上品类别耶。不尔云何。颂曰。

非得净无记  去来世各三

三界不系三  许圣道非得

说名异生性  得法易地舍

释曰。非得净无记者。三性门也。谓非得性。无覆无记。净谓无覆也。去来世各三者。三世门也。谓过去未来。各有三世非得 若现在法。唯有过去未来非得。无现在非得。以法现在是所得者必成就故。定无非得。旧云现在法有非得者。此翻谬矣。且过去。法有过去非得者。或是法前。或是法后。此据非得与所不得法。今时同在过去也。若过去法。现在非得者。唯法后非得。若过去法。未来非得者。据世横望。虽皆法后。若论起用先后。未来亦有过去法家法前非得也。准得说之 未来法家。未来非得者。或法前。或法后。未来虽无前后次第。约性类别。约容起用。说前后也。未来法家。过去现在非得者。唯法前非得也。现在法中。过去非得者。唯法前非得也。现在法中。未来非得。据世横望。虽皆法后。若约起用先后。未来亦有现在法家法前非得也。 三界不系三者界系门也。三界不系者。是所不得法 三者能得非得也。谓三界及不系法。各有三界非得也。且如彼欲界法。有三界非得者。谓欲界有情。不得欲界法。非得欲界系 色界有情。不得欲界法。非得色界系 无色界有情不得欲界法。非得无色界系 良由非得随所依判。故随所依。通在三界。如欲界法有三界非得。色无色界法。有三界非得。准欲界说之。若不系法。三界非得者。欲界不得不系法。非得欲界系。色界不得不系法。非得色界系。无色不得不系法。非得无色界系许圣道非得说名异生性者。释非得不通无漏也。谓发智本论。许圣道非得说名异生性故。论引本论云。云何异生性。谓不获圣法。不获即是非得异名。非说异生性是无漏应理。注曰。已上论文。不获即是非得异名已下者。是论主释。上两句。本论文也。既知不获圣道。名异生性。明知异生性。必非无漏。此异生性。即是非得。故知非得。不通无漏也。又婆沙四十五云。尊者世友。作如是说。能令有情起异类见异类烦恼。造异类业。受异类生。故名异生。得法易地舍者。舍非得门。谓舍非得。不过二门。一得法舍。二易地舍。得法舍者。如圣道非得说名异生性。得圣道时。舍异生性。此即以得替非得处也。易地舍者。谓从下地。生上地时。若从上地。生下地时。以易地故。必舍非得。如从欲界生上界时舍欲非得。以欲非得随所依身。所依舍故。非得亦舍也。如欲界既然。余界亦尔。故易地舍。但由易地。舍于非得。未必有得替非得处。然异生性。通前两舍。谓易地舍中。虽不遍舍异生性尽。亦有少分舍异生性。如从下地生上地时。亦舍下地异生性也。

同类推荐
  • 上清司命茅真君修行指迷诀

    上清司命茅真君修行指迷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法澜澄禅师语录

    法澜澄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淮海词

    淮海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The Crock of Gold

    The Crock of Gold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台宗十类因革论

    台宗十类因革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寒庚纪

    寒庚纪

    沧海桑田,世事多变!十里桃林之中,诞下一子,天现九龙,电闪雷鸣!一道龙符冲入体内……十二年后,奈何天妒英才,少年无法修炼,反而遭遇失亲之苦。偶然间,少年无意觉醒了体内的龙符。无法修炼的原因也渐渐清晰。少年奋苦修炼,只为寻觅父母,手刃仇敌。少年仰天一笑“吾之苦,何人知?无人会,踏玄灵!”
  • 言难

    言难

    难言难测难判可悲可忧可叹人心可畏真言可贵
  • 予你情深共白头

    予你情深共白头

    一场爆炸,让一切脱离了轨迹。“我不是你的妻子”“欲擒故纵的把戏,玩一次就够了。”男人冰冷的声音如蛆附骨,“你想要的不就是这个吗,如你所愿……”她胆战心惊的陪在他的身边,可却不曾想到,一切都是他为了留住她的手段……--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弑魔战争

    弑魔战争

    在平行宇宙的另一端的地球上,有一个处在“悬崖”边上的国家,在这个国家的边境有一群契约军,他们本是人类,一次偶然的机会与魔族签订了契约,魔族给予他们非人般的能力,而他们替魔族称霸世界,契约军连连战捷,这个国家危在旦夕。一名科学家研发了一种强力的武器,而这个武器不是一般人可以使用,此时,这个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一个人手里………
  • 哲学人学纲要

    哲学人学纲要

    本书作者多年来致力于哲学人学研究,构建了哲学人学理论体系,本书对这一体系进行了系统阐述。在书中作者揭示了人、世界、人与世界关系的本质,探索了与人有关的一些重大哲学问题,阐述了人是世界主体的哲学人学理论体系的内涵、意义,为人为根本、以人为本的哲学立场和准则奠定了理论基础。
  • 这个江湖有点甜

    这个江湖有点甜

    穿越到异界,开启一段传奇………这个江湖有滋有味,好看又好吃……
  • 英国上流社会都在读的伯爵家书

    英国上流社会都在读的伯爵家书

    《英国上流社会都在读的伯爵家书》是一本关于如何教育孩子健康成长的亲子家教著作。作者切斯特菲尔德伯爵将自己50多年积累的人生经验,以深厚的情感和极富文采的笔触汇成了这80封家书。书中很少有说教,更多的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有着丰富阅历的外交官父亲对于孩子毫无保留的教诲:他指出了孩子常有的缺点和可能误入的歧途,细致地指导了孩子在仪表礼仪以及待人接物方面应该注意的事项,此外还告诉孩子应该如何读书、如何训练自己的才能,以及如何迎接自己的成长。本书曾经获得28个国家的校长协会推荐,可见经过时间考验的真知灼见仍然对我们大有裨益,本书也将一如既往地为父母教导孩子走向成功提供指南。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奴家不是祸水

    奴家不是祸水

    他狠狠道:“叶安然,你这辈子都休想离开瑞安王府,你记住,就是死了你的墓碑上也要刻着瑞安王妃。”很久以后,当他们再一次巅峰对决,身份却已俨然不同。她头戴九凤金冠对他魅惑一笑:“王爷别来无恙。”他脸色阴沉不得不低声行礼:“皇后娘娘吉祥。”
  • 华盖集:鲁迅作品精选

    华盖集:鲁迅作品精选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对于我们的人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启迪作用,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