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465400000019

第19章

四偈讚如來二。初說偈之由。

爾時大威光太子(至)普觀大眾而說頌言。

二正陳十偈。分為三別。初二偈示佛出現。

世尊坐道場清淨大光明(至)一切所瞻奉。

既滅闇難遇不可失時。

二令觀佛德。

汝觀佛光明化佛難思議(至)心生大歡喜。

有德有慈。真可歸也。

三引例勸歸。

觀諸菩薩眾十方來萃止(至)瞻仰於法王。

無遠不歸。故宜往見。

五父王宣告二。初宣告所因。

諸佛子彼大威光太子(至)觀諸眷屬而說頌言。

以聞讚故。太子道深。親承佛益。王機猶淺。轉假他聞。

二正以偈告。十一偈分三。初有三偈。集眾勸觀。

汝應速召集一切諸王眾(至)共往觀如來。

二令辦供。

一切諸城郭宜令悉清淨(至)皆令在空住。

鄭注禮云。巾猶衣也。謂繒綵衣帶。牽繫於車。廣雅云。馭駕也三齎供供佛。

一切持向佛心生大歡喜妻子眷屬俱往見世所尊。

六俱行詣佛。

爾時喜見善慧王(至)頂禮佛足却坐一面。

初導從持供。後至而設敬。

二略列諸王。

復有妙華城善化幢天王(至)頂禮佛足却坐一面。

加緊那羅摩睺羅伽。通成十部。以表無盡。此城。次與前次同。名或少異。前標此結。數亦無差。

六廣顯法門五。初佛轉法輪。

時彼如來為欲調伏(至)隨眾生心悉令獲益。

佛解脫用主教。宣示剎塵眷屬。隨機益殊。

二威光獲益二。初總。

是時大威光菩薩聞是法已(至)宿世所集法海光明。

上說三世佛法。即佛昔所集也。既見佛得益。轉受菩薩之名。

二別。

所謂得一切法聚平等三昧智光明。

智即是體。光明語用所照境殊。故分十一。初一深定智明。一切法聚略有三義。一正定等三聚。二善惡等三聚。三總收一切。不出有為無為二種法聚。二位相收。一味性現。故云平等。定中證此。名彼三昧。

一切法悉入最初菩提心中住智光明。

二大心智明。謂後後因果皆入初心。略有三義。一後因初得。故言一切悉入。若脩塗至在。初步學者祿在其中。二菩提直心。正念真如。真如門內。攝一切法。三者三德開顯。初後圓融。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故。

十方法界普光明藏清淨眼智光明。

三大智智明。法界者。所照之體大也。普光明者。即相大也。智慧光明。徧照法界義故。蘊恒沙性德故。名為藏。妄惑本空。故云清淨。明見稱眼。見性肉眼。即同佛眼。

觀察一切佛法大願海智光明。

四大願智明。知諸佛法願為本故。

入無邊功德海清淨行智光明。

五大行智明。無邊果德此行入故。

趣向不退轉大力速疾藏智光明。

六速疾智明。謂趣入無生。功用不退。無功大力。一行含多。受斯稱也。

法界中無量變化力出離輪智光明。

七神通智明。三輪幹事。出離不能。

決定入無量功德圓滿海智光明。

八大福智明。照福嚴故。

了智一切佛決定解莊嚴成就海智光明。

九大解智明。佛勝解力。成莊嚴海。

了智法界無邊佛現一切眾生前神通海智光明。

十大用智明。普周法界。

了智一切佛力無所畏法智光明。

十一佛德智明。降魔制外。後三佛境。故但了知餘可證知。云得云入。

三以偈讚述二。初因。

爾時大威光菩薩(至)承佛威力而說頌言。

二偈十偈分三。初一標益體用。

我聞佛妙法而得智光明以是見世尊往昔所行事。

二顯用所見。初七偈見因。

一切所生處名號身差別(至)見佛所行道。

後一見果。

我觀佛剎海清淨大光明寂靜證菩提法界悉周徧。

三有一偈。發願思齊。

我當如世尊廣淨諸剎海以佛威神力修習菩提行。

即前品初。修治大願也。

四傳化眾生三。初明自悟。

諸佛子時大威光菩薩(至)於如來所心得悟了。

二轉悟他。

為一切世間顯示如來(至)普賢菩薩所有行願。

顯示十法。與前自得十一智明。有同有異。

三利他益。

令如須彌山微塵數眾生(至)成就如來清淨國土。

五如來讚勵。偈有十一。初三讚發心得法大果當成。

爾時一切功德山(至)為大威光菩薩而說頌言。

善哉大威光福藏廣名稱(至)當獲如是智。

二有四偈。對劣顯勝。進者圓德。

非諸劣行者能知此方便(至)當成無上道。

三有二偈。外加內智。決證無疑。

三世一切佛當共滿汝願(至)能知此方便。

四有二偈。舉一例。餘行者即得。

大光供養我故獲大威力(至)法界普周徧。

二遇波羅蜜善眼莊嚴佛二。初結前生後。

諸佛子汝等應知(至)壽命五十億歲。

謂將說後佛。故總論劫壽。明多小劫者。欲顯多佛現故。說人壽佛壽者。由佛壽促而人壽長故。得威光一生歷事三佛。

二正顯佛興五。初滅後佛興。

彼佛滅度後有佛出世(至)枝輪大林而成正覺。

謂智導萬行。皆成彼岸。見性了了。故名善眼。果由因飾是曰莊嚴。

二覩相獲益二。初覩相。

爾時大威光童子見彼如來成等正覺現神通力。

即獲益之由也。

二獲益二。初列十種。

即得念佛三昧名無邊海藏門。

念佛三昧者。菩薩之父。故首明之。乃至十地不離念佛。無邊海藏門者。蘊積名藏。深廣稱海。然略有三義。一由此定中見多佛故。下文云。以佛為境界。專念而不捨。是人得見佛。其量與心等。由念能見。所以稱門。二一一佛德。是無邊海藏。由念能知。所以稱門。云何無邊海。劫海所修。有行願海。成就色身。有相好海。成就智身。有辯才海。建立念處。有名號海。修諸助道。有功德海。安處眾生。有淨剎海。如是諸海。一一無邊。各各出生。蘊積名藏。三無邊勝德。由念佛生。故此一門深廣蘊積。何者念法性身。即契如理。念功德身。成無邊德。念相好身。證無邊相。障無不滅。德無不生。一言蘊諸。總由念佛。從此通悟。所以稱門。即此一門。說不可盡。

即得陀羅尼名大智力法淵。

總持大智。能達深法。

即得大慈名普隨眾生調伏度脫。

無緣普應。

即得大悲名徧覆一切境界雲。

等除熱惱。

即得大喜名一切佛功德海威力藏。

佛深德海。蘊積力用。菩薩緣此。喜徧身心。

即得大捨名法性虗空平等清淨。

悲則心慼。喜便淨動。深契法性。則曠若虗空。悲喜兩亡。為平等清淨。

即得般若波羅蜜名自性離垢法界清淨身。

覺法實性。離分別也。有可離者。非真離也。知自性離。不復離也。無離之離即真法界。真法界者本來清淨。法界清淨即般若清淨。般若清淨則萬法本淨。萬法淨者無淨無不淨。為真淨也。實相般若為萬法之體。觀照冥此。眾德攸依。故云身也。

即得神通名無礙光普隨現。

通用智俱。故無礙隨現。

即得辯才名善入離垢淵。

入法之深。離說之垢。

即得智光名一切佛法清淨藏。

智照佛法。淨所知障。含藏眾德。

二結。

如是等十千法門皆得通達。

歷事增進。故云十千。通達之言。釋前即得。

三讚德勸詣二。初說偈三。初歎希慶遇。

爾時大威光童子承佛威力為諸眷屬而說頌言。

不可思議億劫中(至)而今得見第二佛。

二歎佛勝德三。初三身業。

佛身普放大光明(至)此佛神通之所現。

二三語業。

一一毛孔現光雲(至)調伏一切諸眾生。

三一意業。

佛神通力無有邊(至)為利眾生成正覺。

三有二偈。勸眾同歸。

汝等應生歡喜心(至)當如法王得自在。

二聞偈益。

諸佛子大威光童子(至)無量眾生發菩提心。

四眷屬同歸。

時大威光王子與其父母(至)善眼莊嚴王如來所。

五聞經悟入三。初佛為說經。

其佛為說法界體性(至)等修多羅而為眷屬。

主經謂法界體性。大方廣也。清淨佛也。莊嚴即華嚴也。有多眷屬者。顯此教圓。

二當機獲益。

彼諸大眾聞此經已。

亦有十益。既云大眾。或一人得一。或二三四。或具十者。威光先證。故略不標。大眾之言亦已含矣。故下佛讚之。然此十事。略為二釋。一如次配於十地十度。或取地義。或取度義。

得清淨智名入一切淨方便。

達一切法本來清淨。名清淨智。不取淨相。是名方便。即初地入證之智也。

得於地名離垢光明。

二地離破戒垢。是所除障。照諸善品。即戒光明。

得波羅蜜輪名示現一切世間愛樂莊嚴。

即忍度。忍為上嚴。一切愛樂。

得增廣行輪名普入一切剎土無邊光明清淨見。

無剎不入。無法不照。無見不淨。是為精進。增廣眾行。約地義釋。以諸道品。燒無盡惑。成無邊光。

得趣向行輪名離垢福德雲光明幢。

趣向諸行。能入俗也。禪度增故。性能離垢。涉俗化物。成福德雲。不迷實理。為光明幢。

得隨入證輪名一切法海廣大光明。

般若現前。名隨入證。照深緣起。名法海光。

得轉深發趣行名大智莊嚴。

功用已遠。將入無功。為深發趣。權實無礙。為大莊嚴。

得灌頂智慧海名無功用修極妙見。

見法實性。無功而修。為極妙見。由此智慧。復得灌頂。故仁王經云。後之三地。同遣無明。同無功用。故非灌頂地是灌頂智。

得顯了大光明名如來功德海相光影徧照。

顯了藥病。是功德海相。辯才徧應。若月影流光。

得出生願力清淨智名無量願力信解藏。

智圓離障。方於佛願而生信解。故曰出生。二此上十門。隨一一事。以立其名。未必全將配於地位。或通配諸位。或復不次。以人無量。隨證不同。普賢巧說。文含多義。

三如來讚述二。初六讚其已具勝德。當成極果。

時彼佛為大威光菩薩而說頌言。

善哉功德智慧海(至)離垢莊嚴眾剎海。

皆前半已獲。後半當證。獨第四偈三句是因。

二有四偈。明行齊佛因。當如佛證。

汝已入我菩提行(至)汝當成佛大功德。

皆三句舉佛行。後一句齊佛德。然此中述讚。望前遇光得益。及向大眾所得。多有相同。義必述上。可以自意而消息之。

三遇最勝功德海佛六。初如來出時。

諸佛子波羅蜜善眼(至)大威光童子受轉輪王位。

前佛滅後等時也。

二正明現世。

彼摩尼華枝輪大林中(至)名最勝功德海。

立斯號者。功德海滿。無加過也。

三威光往供。

時大威光轉輪聖王(至)摩尼莊嚴大樓閣奉上於佛。

四佛為說經。

時彼如來於其林中(至)微塵數修多羅而為眷屬。

見普法故。名為普眼。以慧為性。故曰光明。況一眼即十眼。融無障礙。眼外無法。方真普眼。以諸緣發見。即緣各為根。因沒果中。緣皆號眼。故全色為眼。恒見色而無緣。全眼為色。恒稱見而非我矣。

五威光得益。

爾時大威光菩薩聞此法已(至)名大福德普光明。

五度皆福。定為最大。寂無不照。名普光明。此下彰其定用。

得此三昧故悉能了知(至)過現未來福非福海。

福非福言。略有二意。一福即是善。非福是罪。二福即是相。非福即性。雙了性相。故經云。福德即非福德性。此即深也。了一切者廣也。故有海言。遇於初佛。但得十者。自力未勝故。次佛十千者。道轉深故。今唯一者。道已滿故。

六如來記別十一偈分四。初四顯其菩提心。

時彼佛為大威光菩薩而說頌言。

善哉福德大威光(至)是汝大光能趣入。

初偈有願。次偈有悲。四有智光。三兼精進。通策三心故。菩提心圓。當成妙智。

二四偈上入佛境。

汝能以此廣大願(至)汝皆學已當成佛。

三有一頌。示其果相得同諸佛。

如汝所見十方中(至)無邊願者所當得。

四有二偈。讚其現能利他住普賢行。

今此道場眾會海(至)普賢菩薩一切行。

四遇名稱普聞蓮華眼幢佛四。初佛出人中。

諸佛子彼摩尼華枝輪大林(至)名稱普聞蓮華眼幢。

約相目類。青蓮約德。心無所染。相德高顯。名稱外彰。摧邪眾歸。故曰幢也。

二天王就供二。初菩薩行進報處天宮。

是時大威光於此命終(至)名離垢福德幢。

此城即是品初所列之一。

二知佛可歸持華待供。

共諸天眾俱詣佛所雨寶華雲以為供養。

三如來說經。

時彼如來為說廣大(至)微塵數修多羅而為眷屬。

方便之言。略有三種。一無實權施。曲巧方便也。二理本無言。假言而言。大方便也。三權實無滯。亦大方便。事理皆照。方曰普門。

四得益還歸。

時天王眾聞此經已(至)從道場出還歸本處。

聞上普門。正受安住。法喜無盡。故名曰藏。由此證達諸實相海。此劫之中。十須彌塵數如來。今但云四。又無結會古今。現證得益等者。經來未盡故也。若結會者。應云爾時威光菩薩者。毗盧遮那佛是。

此下入第十二卷經。

○如來名號品第七

將釋此品五門分別。

初來意者。先明分來。前既舉果。令生信樂。今明能生因果信解。故次來也。

二會來者。生解之中。信為其首故。又前舉所信之境。今明能信之行。故次來也。三品來者。前品舉因緣果成所信之境。今舉果辨因。彰能信之行。果中三業身為其總故先來也。又遠答前名號海問故。

二釋名亦三。初分名修因契果生解分。謂修五位之圓因。成十身之滿果。令諸菩薩解此相故。即生修因契果之解。依主釋也。

二會名約處名普光明殿會。然有三釋。一以殿是寶。成光普照故。二佛於其中放普光故。三佛於殿中說普法門。慧光照世。故立其名。依前一義。即依主釋。後二有財。約法則名信解行之會。

三品名。如來現相品已釋。召體曰名。表德為號。名別號通。一切諸佛通具十號。名釋迦等。則不同故。如來即十中之一品中正說。隨機就德。以立別名。既表德之名。則亦名亦號。如來之名號。依主釋也。

三宗趣亦三。初分宗。謂以修生修。顯因果為宗。令諸菩薩修行契入為趣。

二會宗者。若就總望信解行德攝位為宗。通成佛果為趣。信能必到如來地故。近望唯信為宗。成位為趣。若依長科。十分之宗此下三品以為一分。即果用應機。周徧法界。以為其宗。依此起信為趣。故此亦名正報因果。亦是所信。信何法門。信佛身名。等於眾生。則知我名如佛名也。信佛法門。隨宜而立。知我妄念苦集因果。亦全法門。信佛意業。光明徧照。則知自心無不知覺。先古諸德亦將上三品。舉果分收。

三品宗者。顯佛名號。周徧為宗。隨機調化。利益為趣。或上二皆宗。生信為趣。

四問答。問五周因果差別平等。二義不同。何以分名。合之為一。答通生差別平等解故。離於修生。說何修顯。問前會舉果。本為生信。今何重舉名號等三。答凡約境生信。有其二義。一標舉境法。明有所在。二攝以就心。令成信行。前會約初義。此會約後義。又前會果廣因略。故名舉果。此會因廣果略。故總攝為因。先依後。正文影略耳。若約鉤鎖者。身屬正報果。故不同第七會說所成果。此中自辨信所依故。問何不入定。以未入位。性不定故。若爾十定。豈散善耶。然說法之儀。通有四句。一定後說。如諸會。二說後定。如無量義經等。三定中說。如第九會。無出言故。四不入說。如此信中及第七會諸文非一第九表證。唯證能說。一得永常。不礙起用故。第七為表常在定故。又入為受加。彼不須加。故不須入。說後入者。說在定故。將起後故。是知動寂唯物。聖無常規故。下文辨十信之用一方入正。定餘方同。起出說信。定散自在無礙也。餘會摩頂。後說此會。說後摩頂。是知此經體勢縱橫。不可定準。

五釋文。若隨義約品。科十分之中。此下三品。當果用應機普周分。若約隨法。就會科十分之中。此一會當第二能信成德會。今就四番問答科。從此終。第七會。即當第二修因契果用解分。若順諸會。應直分問答。今為順文。一會分三。第一序分。第二請分。第三說分。今先序分。具如經初。但加普光。以為小異。略分為三。初標主時處。

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

二別顯三事三。初別顯說時。

始成正覺。

二別顯說處。

於普光明殿坐蓮華藏師子之座。

處在菩提場東南。可三里許。熈連河曲。彼河之龍。為佛造此。今舉總攝別。前標國名。以本收末。上舉場稱故。下不動覺樹。而徧十方。

二別顯主德。

妙悟皆滿。

亦即示成正覺之相也。準第八會初及深密經等。皆說佛有二十一種功德。升兜率品當廣明之。今文有初十句。亦略釋耳。上句總言妙悟者。晉經名善覺。論經名正覺。以梵音云蘇含於妙善及正等故。譯者隨取悟即覺也。雙照真俗。故稱妙悟。備下諸句。異於因人。故復稱滿。

二行永絕。

煩惱所知。生死涅槃。皆名二行。俱不現前。名為永絕。

達無相法。

清淨真如。名無相法。達者了也。

住於佛住。

如來常住大悲。任運利樂。又常安止聖天梵住。

得佛平等。

所證能證及以化用。皆等諸佛。

致無障處。

能治道解脫障故。

不可轉法。

所說教法外道不能轉故。

所行無礙。

行諸世間。違順魔冕。不能礙故。

立不思議。

安立教法。超言念故。

普見三世。

於三世境。若事若理。了達記別。無錯謬故。具此九別。成初總句同異成壞準思可知。

三輔翼圓滿二。初標數揀定。

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至)悉從他方而共來集。

菩薩揀非凡小。補處明非下位。他方而來。非舊眾也。言一生者。釋有二義。一約化相。謂如彌勒。此復有三。一人中一生。二天上一生。三下降一生。正取天上。二約實報一生。謂於四種變易生死中。唯有末後一種。名無有生死。一位所繫。此文多約化相言耳。

二歎其勝德。

普善觀察。

德雖無量。略歎一智。善觀察者。能觀知也。普有二義。一眾普同有此德。二普觀十境善有三義。一善知相。二善知無相。三善知此二無礙。此下明其所觀。皆具上三義。

諸眾生界法界世界涅槃界(至)有為無為過現未來。

十句。初總即所化。次此生何來。由迷法界。起於世界。我當令彼住涅槃果。淨諸業果。故須識心行之病。文義之藥。令厭世間。欣出世間。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上辨橫觀十法。今豎達三世觀。涅槃知已現當證觀。諸業已現當造。果報已現當受。心行已現當發。餘可類知。亦以六相融之。

一請分二。初舉人標念。

時諸菩薩作是思惟。

二正顯問端。句雖五十。問但四十。以第二十句是說意故。此四十問。望第一會。有同有異。後二十句全同前二十句。大同小異。又復前後不同。初十句即前第三十海。前會即總說所觀深廣。此則別說如來依正。以前會中為總故。此會別顯信所依故。故前會皆致海言。此中但云剎等第二十句。前會名菩薩十海。此列住等行位。前通結會。總顯圓融行布因故。此約當分。欲顯差別因之相故。後二十句雖則全同。前總此別。又前即所信。今辨所成。欲顯所信所成體無異故。文句全同。若唯約義。亦可分三。謂初十句問佛德。應機無因。後用辯因所依果。次十句問菩薩行位。即果所成方大。二十句佛果勝德。顯因所成果。是則以佛為緣。而起於因熏。以此因而成於果。是此分之大意也。故論云。多聞還習。無不從此法身。流無不還。證此法身。即其義也。今取文義。俱便大分為二。初十句直爾疑問。後四十句引例請問。義不異前。然所依所成。文應互有。但是影略。不欲繁辭。故初會直爾興問即此中引例。此中引例即彼直問。又前但明一重所信。故合三十句果。今分為二。故間之以因。今初十句二。初總顯請意。

若世尊見愍我等願隨所樂。

二別列所疑。

開示佛剎佛住佛剎莊嚴(至)佛剎成就佛大菩提。

十句依正間。問者正報應機。必依剎故。亦表依正無障礙故。五句依者。一剎類。二莊嚴。三清淨。四體性。五成就。上五即前二海廣。如四五二品。其佛住等五句即正報大用。一佛身。徧住諸剎。佛心常住大悲。二所具功德。及所證法性。三隨機說法。四作用威光。五修行得證。現成菩提。然此五即前會七海一即佛海。二即解脫海。三即演說海。四即變化海。五即名號及壽量海。波羅蜜海。其眾生海。但是所化。故略不舉。含諸海中。此之十句。下有言說。及現相答。至下當知。

二引例請問三。初十句標彼說意。明其有悲。

如十方一切世界諸佛世尊為成就一切菩薩故。

初句總謂。令諸菩薩行願成就故。餘九為別。

令如來種性不斷故。

一上繼佛種。

救護一切眾生故。

二云何繼以救眾生故。

令諸眾生永離一切煩惱故。

三云何救令離惑故。

了知一切諸行故。

四如何救知彼根行故。

演說一切諸法故。

五以何救說法藥故。

淨除一切雜染故。

六成何益一除集諦染。

永斷一切疑網故。

二決道諦疑。

拔除一切希望故。

三拔苦希望。

滅壞一切愛著處故。

四證證滅愛處。又成菩薩行。具悲智也。具此悲智。何所為耶。令佛種不斷。佛種不斷。有何相耶。謂成三德。救護眾生。成就恩德。永斷煩惱。成於斷德。了知諸行。成於智德。諸行有三。一心行。二所行行。三所了行。謂一切行無常無相。即所了也。云何救護演說諸法。云何永斷淨諸雜染。永斷煩惱。種現雙亡。除諸雜染。謂唯現惑云何成智。謂永斷疑網。智成何益。斷諸希望。惑除何益。滅諸愛著。一切著者。著有著空。著行著果。不著諸法。正智現前。悲救眾生。佛種不斷。是菩薩修行之要。亦諸佛之本意也。所陳諸問。一一皆有斯益。又釋一切菩薩是所成就。云何成就不斷佛種。即自成就。救護眾生。成就於他。云何救護。謂離二障。永斷煩惱。無煩惱障。了知一切。無所知障。以何方便。能斷二障。謂說諸法。此煩惱障。其相云何。謂愛與見。除諸雜染。絕愛煩惱。永斷疑網。絕見煩惱。此所知障。其相云何。謂於境不了。有所希望。法執未忘。一切生著。今相無不了。何所希望。達法性空。當何所著。二障既寂。二智現前。成菩提涅槃。謂不斷佛種。是則菩薩眾行成就矣。

二有三十句。舉彼所說。顯其有智二。初十句問因。

說諸菩薩十住十行(至)十願十定十通十頂。

文有九句。昔云欠第九十忍一句。又以十信自不成位。是住方便。攝在住中。故不別問。故仁王經教化品云。伏忍聖胎三十人。十住十行十迴向。故知信住不分也。有四義故。信不入位。一進退不定故。二雜修十心。無定階降故。三未隨法界。修廣大行故。四未得法身。顯佛種性故。由斯不開十信。則成此會。及第三會俱答十住問也。十行第四會答。十迴向第五會答。十藏第四會中答。以藏有二義。一收攝義。謂收攝諸行。以用迴向故。答在迴向之前。二出生義。以出世地上證智故。問居迴向之後。十地第六會答。十願初地中答。十定十通第七會答。各有本品。十頂一種。答文不顯。古有多釋。一云。準梵網經說。十忍後有心地法門。即此十頂。理亦可通。但彼經說處。乃有十。初無菩提場會。但云方坐千光王座。及妙光堂說十世界海。其二三四與此三四五會。處法全同。他化十地次第亦同。而化樂天說十禪定。初禪說十金剛心。二禪說十願。三禪說十忍。四禪摩醯首羅宮說我本源蓮華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不云重會普光明及祇洹重閣次第。又別難可會通。又此中間後更有果問故。彼佛心地即後如來地等。非十頂也。有云。僧祇品答。以準瓔珞。等覺別有頂位。以因位窮終。今僧祇中說十大數。數中之極。故云十頂。彼問雖十答有多數。對上定通。亦非其類。故不可也。有云。壽量品答彼中十重佛土。皆上為下頂。極至賢首佛剎。名為十頂。又佛名第二詺此十一世界。為上首故。但舉此初後十一。即顯過百萬阿僧祇世界壽量之數。此為標首。首即頂故。然復彼無別問。似有少理。但標此十界。將為問端。對十地等。甚不相例。今謂新舊梵本俱無忍。問答中即有。故知彼忍即此頂也。言十頂者。因位終極。十定十通皆等覺位。十忍居後。又得頂名。問中約位終極。故名為頂。答據法門忍受。以智印定。故云忍也。非位終極。不具十忍。非有十忍。不極因位。二文更顯。故十忍品末云。通達此忍門。成就無礙智。超過一切眾。轉於無上輪等。既言超過。即是頂義。亦猶四善根中。忍頂法門。義相類故。不爾。忍無別問。空答何為。設欲成十。應脫十信。十信雖未成位。亦隨法界。修廣大行。德用殊勝。別一會答。應有問故。若將十忍已下四品。共答頂問。於理無失。俱是等覺之終極故。

二二十句問所成果。全同初會文二。初內德成滿。

及說如來地如來境界(至)如來自在如來無礙。

如來神力。前會名佛加持。即神力加持故。神通約外用無壅。神力約內有幹能。離世間品。各有十事。其相自別。言無礙者。謂如來所作無能障礙。上文名為。無能攝取。義皆同也。

二體用顯若。

如來眼如來耳(至)如來知慧如來最勝。

辨才是語業。智慧是意業。最勝是身業。準前會中。唯欠佛光明之一句。餘如前釋。其所答文亦如前引出現不思議相海品說。但前總會。故引此文。所引之文正答。今問說者宜重引之。

三末後一句。結以正請。

願佛世尊亦為我說。

彼佛既爾。此亦例然。請同彼說。故致亦言。

第三說分。於中通下六會。答此所問。準問答長。分科亦為三分。一此初三品答所依果問。二問明已下答所修因問。三從不思議品下答所成果問。其平等因果因乃果。中之因。果乃此果之用。故屬果收。此品分二。先如來現相。答由其念請故。又如來證窮故。後文殊言說答。伴助主故。假言顯故。今初分二。初佛現神通。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各隨其類為現神通。

知心念者。領念請也。現神通者。示相答也。各隨類者。有其三義。一隨疑者。所宜異故。謂或示色令見。以聲令聞。冥資令曉。皆是現通。以法界身。圓明頓現也。二隨疑者。流類別故。三隨疑者。所疑異故。謂若疑十信。即見如來足輪。放光周乎法界等。若疑十住。則見如來足指。放光百剎塵外。菩薩集等。如放光一事既爾。餘相皆然。故知初會現相。徧於九會。此會現通。通於一分。結集隨義。編之作次耳。故下三會皆有不起覺樹之言。

第二眾海雲集。即現相答初十句問。光現佛剎答佛剎問。剎有金色。等是剎莊。嚴既以金成。亦答剎體。彼剎菩薩亦剎莊嚴菩薩大寶以為嚴故。亦剎清淨。純淨佛剎唯菩薩故。淨修梵行。是剎成就淨土行故。亦剎清淨所修淨故。此上已答五句。依問兼答。五句正報土各有佛。及見如來坐蓮華藏。是答佛住。現通放光是答威德。名不動智等是答法性。見佛轉法輪是答說法。佛成正覺是答菩提。文雖在下。義皆此具。光明覺現即此現故。十方眾集即為十段。一一方內。文各有八。一遠近。二土名。三佛號。四上首。五眷屬。六詣佛。七到已致敬。八化座安坐。去此遠近皆十剎塵數者。前會為說所信因果深廣故。須遠集華藏之外。十方剎海。今為說於生解因果。漸漸增修故。但集娑婆鄰次之剎。信行最劣故。復云。十後後漸增至法界品。還集剎海。初不云一。直云十者。表無盡故。要剎塵者。比餘勝故。為有所表。故分階級。非初信等。不是通方。故結及證成。十方齊說。又隨迷名外。悟處名來。而實佛土。本無遠近。土皆名色者。表信麤現故。亦表顯然可生信故。佛號同智者。有信無智。增無明故。信中之智。本覺犯故。主同名首者。梵云室利。一名四實。一首。二勝。三吉祥。四德。是以譯者前後不同。今通用之。以信為首。攝諸位故。次第行中。信最勝故。甚難得故。於生死中。創發信心。為吉祥故。信能增長智功德等。一切德故。此十菩薩同表信門故。皆名室利。各隨一門。達一切法。故復有差。次文當釋。亦有傳云。梵云室利。此云吉祥。室利云首。亦是一理。眷屬皆十剎塵者。表一一行攝無盡德。皆詣佛者。有歸向故。餘如前會。又下菩薩名等。皆是表法。菩薩表所行之行。本剎表所證之理。佛名表所得之智。

今初東方文有八事。

現神通已東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遠近)有世界名金色。

土名謂心性無染。與緣成器。為自體故。

佛號不動智。

佛名謂本智如空。離覺所覺。湛然不動。動即是妄。非曰智故。又縱成佛果。不異凡故。即本覺智住心真如。

彼世界中有菩薩名文殊師利。

上首謂慧達。佛境處處。文殊由擇。契於本智。故分因果。

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眷屬)來詣佛所(詣佛)到已作禮(致敬)即於東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加趺坐(化座本方)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妙色。

不染而染。染而不染。俱難了知。故云妙色。

佛號無礙智。

無性不礙。隨緣隨緣。不礙無性。

彼有菩薩名曰覺首。

覺心性也。

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至)有世界名蓮華色。

了眾生空。如蓮不著。

佛號滅闇智彼有菩薩名曰財首。

法財教化。即滅闇智。

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至)有世界名瞻蔔華色。

性相無違。唯一乘旨。是為唯齅。瞻蔔華矣。

佛號威儀智。

善知業果。不犯威儀。

彼有菩薩名曰寶首。

真俗無違。可珍貴故。

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至)有世界名優鉢羅華色。

若有此智。如青蓮華。最為第一。

佛號明相智。

謂明於法相。又了佛德心明白也。

彼有菩薩名功德首。

了達如來應現說法之功德故。

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至)有世界名金色。

明潔可重。故云金色。佛為福田。以佛為境。故同文殊。依金色界。

佛號究竟智。

平等福田。為究竟智。

彼有菩薩名目首。

福田照導如目將身。

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至)有世界名寶色。

圓明可貴。故名為寶。

佛號最勝智。

能策萬行。為最勝智。

彼有菩薩名精進首。

正教甚深。必在精進。

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至)有世界名金剛色。

得文若之堅利為金剛色。

佛號自在智。

於法能行。方得自在。

彼有菩薩名法首。

法門雖多。必在正行。

與十佛利微塵數諸菩薩(至)有世界名頗梨色。

智體清淨。猶若頗梨。明徹無染。

佛號梵智。

能淨萬行。故云梵智。

彼有菩薩名智首。

佛之助道。雖無量門。智為上首。

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至)有世界名平等色。

觀察本性。常平等故。

佛號觀察智彼有菩薩名賢首。

前佛後佛。一道清淨。由自性善。故稱曰賢。能知此賢。是觀察力。

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至)師子之座結加趺坐。

又十佛相望。不動是體。餘皆是用。十菩薩相望。文殊為總。餘皆是別。以總導別。故九菩薩不離妙德。以前後流例。略為此釋。惟虗己而求之。不信此理。甚深法門於我何預。

同类推荐
  • 周易参同契注·阴长生

    周易参同契注·阴长生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说无畏授所问大乘经

    佛说无畏授所问大乘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永嘉禅宗集注

    永嘉禅宗集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宁古塔村屯里数

    宁古塔村屯里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阿閦如来念诵供养法

    阿閦如来念诵供养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传媒巨舰

    传媒巨舰

    这一世,华特迪士尼为核心的传媒巨舰将由我来掌控——保罗·迪士尼。
  • 青城十九侠

    青城十九侠

    话说灌县宣化门外,有一座永宁桥,是竹子和粗麻索做的。这桥横跨江上,长有二三十丈。桥下急流汹涌,奔腾澎湃。每当春天水涨,波涛电射,宛如轰雷喧豗。人行桥上,摇摇欲坠。不由你不惊心动魄,目眩神昏。及至一过对岸,前行不远,便是环山堰,修竹干霄,青林蔽日。衬上溪流索绕,绿波潺潺,越显得水木清华,风景幽胜。离堰半里,有一小村,名叫裘家厂坝。全村并无外姓,只得百十户人家,倒拥有一二百顷山田果园。袭氏世代都以耕读传家,房数也不算多,彼时灌县民风又极淳厚,所以全族甚为殷富。
  • 汉末皇者

    汉末皇者

    吾黄子诚重生三国就为了解救劳苦大众的,实行民族大统一,杜绝五胡乱华的惨剧发生。凡是一切阻挡吾实行这一目标者,不论是曹操,孙权,刘备,亦或是董卓乃至汉帝都将被铲除。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榆木疯子

    榆木疯子

    像榆木一样的疯子,不是榆木脑袋,也不是木头疙瘩,不傻,不娇,不嫩,个子不高,有一点好处,双眼看得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心里爱不上别人爱到死的人。有一个爱好,爱好自由和风。我独自与风,在山川,山坡,山林,山谷,山水间漂浮,不为自在或独行,只为了这双脚,能让它走去一些连风也触及不到的地方。音乐与诗与文字,月光与星星与山坡与牛马风急,音乐离不开声音,月光离不开夜晚,而我离不开它们中的任何一个。我,没有榆木脑袋,确是个疯子,不懂我的人笑我是个傻子。
  • 爱的切入点

    爱的切入点

    张记书的小小说里知识性的因素、新闻性的因素较多,可以说,他是靠一种机智的小小说构思来展示一种小小说的理性来启迪读者。张记书《不鼓掌的人》的构思、叙述以及立意的表达都十分理智和理性,不鼓掌的汉子用他独特的动作和神态对那种好大喜功、只追求表面政绩的领导是个直白的批评。张记书的小小说还注重情感与理性并重,双管齐下。《冠军轶事》一文,他在一种表面上不点破的情感故事罩机智地显影了一个金教授的教育艺术和阔大的爱心,情感性的感人故事包涵了一个理性的小小说内核。
  • 《后汉书》核心词研究

    《后汉书》核心词研究

    本书介绍了选题缘由、《后汉书》的研究概况、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
  • 租来的婚礼(财蜜eMook)

    租来的婚礼(财蜜eMook)

    约稿约来一个笑话,见旧人的时候怎么打扮自己才能充分显示出“我过得比你好”呢?答案是:商场里Chanel专柜买条口红或眉笔,让顾问顺便帮你画个烈焰红唇妆,还有香水可以喷,然后米兰站租个铂金包,卡地亚刷卡买个钻戒,找某商务汽车公司租辆带司机的豪车……见面了聊得好打电话给司机“一小时后来接我”;不爽就说“我的司机还在等我,半小时后有一个活动”。一方面说明盛装不是为了他,另一方面成功炫完富。 然后让司机载你回去退了戒指、还了包包,不想要的话口红都能退,花费不过两小时车费100元、租包半日200元而已。 这是极端的例子。
  • 来寻

    来寻

    他曾经机关算尽,枉付一生。再世为人,若有选择,他也想吃吃喝喝玩玩闹闹过些简简单单的小日子。但在那之前,心中尚有执念未了,筹谋一场,他终究还是卷入了这大争之世。时值乱世,有人执刀抗争,有人长歌当哭,马嘶箭鸣刀剑相争之间,他本以为自己只是一个看客,却原来,命里等着的始终是一场又一场的风波诡谲。“我要把这万里河山踏碎,把天和地也翻过来看一看。唔,如果这样还不行,那我就再踏一遍,再翻一遍。”“但你只是个小跑堂啊。”……“唔,你不错,加入我的德云社吧?”“神经病!”
  • 王者之异界无敌系统

    王者之异界无敌系统

    普通少年获得王者荣耀系统,可以解锁全部英雄,将英雄的技能作为自己的灵技。等级提升,技能的品阶也跟着提升!修为不用练,专靠刷野打怪,修为蹭蹭往上涨!“什么?还能抽装备增加自身属性,同阶无敌?”一个灵剑宗最低端的少年,靠着全英雄技能,把对手当作经验,一路横扫,一路碾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