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76800000010

第10章

第二緣起因門至六約教。

釋曰此六因義法相盛談以大師約法緣起點示歸性據義具德融通入圓故引攝論偈言剎那滅俱有恒隨轉應知決定待眾緣唯能引自果此明種子六種差別剎那滅者生已無間即滅故無有常住得成種子雖剎那滅然非已滅何者俱有已滅生果不應理故是故應許種子與果俱時而住以此與果不相違故雖復有然非一二三剎那住猶如電光何者應知此恒隨轉剎那轉轉經於多時恒隨轉故若恒隨轉何因緣故不從一切俱生為避此難故說決定雖恒隨轉以諸種子功能定故不從一切一切俱生雖爾何故不一切時常能生果為避此失言待眾緣非一時會遇眾緣故無過失今此種子是誰種子答此問言唯能引自果所言唯者若於此時能生自果即於爾時說名種子如此六種是因果生義此憑無性所釋以出六因之相下文空有有力待緣等皆附此六義說之若不曉斯義難會下文學者至此庶幾屆壞。

第一門中至故云不待緣也。

釋曰剎那滅義者標何以故徵由剎那滅下釋則法無定性故空故楞伽云一切法無生我說剎那義由此空故方引果法故中論云諸法若不空則無道無果故空之有力也然此謝滅非由緣力者謂大乘法滅不待緣故何以故且如霜雹凋林但為黃葉之緣不為青葉之緣故法滅而自滅又如四緣生心故心滅而不藉於緣是以不同小乘生滅皆藉於緣故云不待緣也。

二者是俱有至孤是待緣也。

釋曰是俱有義者標何以故徵由俱有故下釋則因與果俱因俱有法則彰法本是空雖空要由俱而成有故是有力也既言俱則非孤單之法故云是待緣也。

三者是待眾至故是待緣也。

釋曰法不自生待緣方生故云是待眾緣義何以故徵也由無自性者既藉眾緣方生顯知自無性也故屬其空然雖待緣且一法不能獨生故云因不生緣不生由不獨生正是無力由此無力故云即由此義須待因緣備具方生故云是待緣也有本云因不生緣生故亦有理在。

四者決定至不待緣義也。

釋曰初標二徵可知由自類不改故者謂眾生諸佛之因不可移易是其有義由此有故能招自果是力義然此不改功能定故不假他緣之力故云是不待緣義也。

五者引自果至是待緣義也。

釋曰由引現自果者謂因種之功能引生現行自果如聲聞因引生聲聞果等故是有義此此果生時雖待眾緣但生因家之果不生緣家之果故云然不生緣果則顯生之有力因雖有力要須仗緣方生其果故云是待緣義也。

六者是恒隨轉至是待緣也。

釋曰因隨果轉不可暫停故云恒隨轉由此隨轉故是有義故云故不可無緣會則生不能違拒他緣既不拒緣顯是無力由此無力待緣方生故云是待緣也。

是故攝論至唯能引自果。

釋曰上文六義全憑此偈但要成空有相類故用之不次其於解釋備如牒章中辨。

第二建立至不增減也。

釋曰初問二答答中一因有力不待緣等者謂正因既有力用故舉體自能生法不假他緣二因有力待緣等者謂因雖有力假遞互相資方能顯發生果三因無力待緣等者謂因既無力用舉體不能作法既不作法翻被緣之所收此明正因三義然後合作二門謂因之無性是空門因之成事是有門每門各具正因三義故共成六義定無增減耳。

問何故不立第四至思之可見。

釋曰初問二答答中言以彼非是因義者謂既無力用又不待緣焉能生法得成其因故不立之。

問待緣者至更互相待耳。

釋曰三緣者謂增上緣所緣緣等無間緣并上因事是因緣則必具四緣為生果之因耳不取自六義等者揀異六因義展轉相待之緣也。

問因望緣至因望他亦爾。

釋曰因緣相例而問彼答中增上緣望自增上果者如四諦為聲聞增上緣故聲聞果得增上亦得有六義何以故此緣還是四諦親行親因攝故若望他果者望緣覺等便成疎緣緣既疎故因不能攝故六因不具若將親因望他疎緣亦六因不具故云亦爾。

問果中有六至唯在因中。

釋曰因果相例而問答中有二初果中唯有下約二義正答若約互為下翻覆約答即此一法者因之一法也為他因時者為他果作因時具上六義與他作果時者成果滿時但有無體性空義與酬因成有義是以果中但有二義故六義唯在因中。

問若爾現行至隨勝緣不具。

釋曰躡上六義唯在因中而問也故將為種之因以難現行之因還有六義不答中約隨他殊勝之緣不必具六耳。

加論說種子至思之可見。

釋曰如論等者攝論所明六義皆就種子說之既云種子則未顯真熏故判云此約初教若緣起秘密義者謂藏性隨熏不思議變故云秘密隨功立義故云皆具也真妄因成故判云終教以此教下明真妄和合為因之相可知。

第三句數料揀至二約用。

釋曰有克體六義彰用謂開合不恒故論句數。

初約體有無至待眾緣無二是也。

釋曰決定功能定故配有句剎那滅生滅無間故配無句引自果是有俱有是無此二無二故配兩亦句恒隨轉是有待眾緣是無是二不二相非故配雙非句。

就用四句者至現緣起勝德。

釋曰初句合二義是待緣故云是不自生也二句合二義是不待緣故云不他生也三句合二義是有力故云不共生也四句總其六義方為正因故云非無因生也是則下明以性就緣緣無定性故云因緣全奪理現情亡故云緣起勝德。

故地論云至隨緣有故。

釋曰此論與下集論有二意一皆明四性推撿顯法無生之義不共生言無知者謂無共知了作用故作時不住故者謂不涉自他故二顯緣起義因不生者因全無力緣生故者緣全有力下句例知今正用此意證成上義。

又集論云自種至故非無因生。

釋曰然茲與奪意顯無生故中論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生無因是故知無生。

問此六義至有斯左右耳。

釋曰八不六義事不相類何以關涉而為問耶答建義雖別顯理猶同故茲問答文義可知。

第四開合者至無二體故。

釋曰雖有六義皆一因故故合之為一次展轉開云。

或約義分至緣起現前故。

釋曰謂空有者標二義以無自性故釋空緣起現前故釋有也。

或約用分三至唯有三句也。

釋曰約用者力用也初列三句二初即下標三用是故下結。

或分為六至也如前辨。

釋曰二門者空有二門空有各三故成其六如前辨者釋相中也。

或分為九至三故有九也。

釋曰謂於上三義者指用中三句義也隨一皆具彼三者每一義中具三義故何以故者徵一具三之所以若非下約力用相資而釋也。

或分十二至故有十二也。

釋曰若據上文空有但各具三今以相即故各具六共成十二耳。

或分十八至成十八也。

釋曰或分下標數謂於下釋體則空有力則力用緣則三緣六義中各各具三故結云三六成十八也。

或分為三十六至餘門思而準之。

釋曰或分下標數謂於下釋約互相資故各具六何以故者徵具之所以以若下釋闕一非真因一因既爾餘之五因皆然故云餘門思而準之然上從一至多遞互資發意顯無盡緣起耳思之。

第五融攝者至融攝取之。

釋曰以體從義彰性德之無涯以義融體顯因起之徧周故茲融攝。

謂融六義自位義是壞相。

釋曰六相融通義如下辨。

問六相六義至遂成差別。

釋曰六義據體所依體事也六相據義周徧含容也以法體入義門則參而不離故曰差別。

如以六義入至入法方便也。

釋曰法隨義異遂分權實之殊是以顯是則為門去非則離謗未彰無盡故順三乘若未交參六相實德以之融明故順一乘是以四門六相竝為入果法之先容也。

第六約教辨者至緣起方究竟也。

釋曰小乘由法執所障不能達法唯心尚無熏種豈有緣起之六義乎是故名義俱無也若三乘下通始終二教若單說賴耶種子六義是始教若賴耶具如來藏性緣起六義是終教而主伴未具者結權若一乘下明實故方究竟。

又由空有義至思之可解耳。

釋曰此門明因次十玄論宗故將此空有等三義對下相即之體相入之用等說之請對次文思之方見一道豎窮之旨故圓宗義理豈徒然哉。

三十玄緣起至普賢境界也。

釋曰此之一門有因有宗謂十玄明宗緣起該因故下文先明緣起相由異體同體等為德用所因次方說十玄之旨顯無盡之宗則與夫大疏明宗說因左右之別亦廣略之殊言法界緣起者揀於內外染淨一切事緣也如外水土人功節為緣即有芽起內無明行等為緣有識等起今則不然總收法界為一緣起故又即一緣起具多義門全同法界即大緣起不同三乘但明因緣生法無性而已自在無窮者欲多即多欲一皆一一多攝入無礙容持如梵網該羅帝珠交涉圓融自在無盡難思故緣起重重耳餘如前辨。

初義者圓融至等者即其事也。

釋曰初義者究竟果證義也是以法融即故無礙難思役同果海唯亡言遣照故不可說其狀相大疏云果海離念而心傳。

不論因陀羅至即其事也。

釋曰法界宗中有法有義法屬果分義當因分此既明法縱因陀羅之玄義此亦不論何以故者徵其所以不與教相應者答出果門也地論之義見于上文。

問義若如是至議品等果耶。

釋曰躡果離言以難經家談果義極相違故云何故不思議等品者五品經文廣明玅覺豈非言乎。

答此果義是約至故知形對耳。

釋曰是約緣形對等者謂緣起門中因果相形由因引果以果酬因故玅嚴品云往修勝行無有邊今獲神通亦無量既未亡對待縱果亦因葢為成因故說此果非彼下揀異十佛果海所以然者仍上之辭則仍前對因之果果屬於因故云為與因位同會而說言因位者解之終也同會者皆第七會也。

第二義者有二至後即異體。

釋曰初示喻此中列章所以下顯相應圓顯無盡故者十十以顯無盡故緣起法中要具此十義緣方起故闕則不成一異體者諸緣各異義謂大緣起中諸緣相望要須體用各別不相雜亂方成緣起若雜亂者失本緣法緣起不成此則諸緣各各守自一位故光明覺品云多中無一性一亦無有多二同體者互徧相資義謂此諸緣要互相徧應方成緣起如一緣徧應多緣各與彼多全為一故此一則一多箇一也若此一緣不具多一則資應不徧不成緣起此則一一各具一切偈讚品云知以一故眾知以眾故一謂自具德故如因中不待緣等是者顯宗由因致也所以因中有力致顯宗中具德次相由義反此可知。

就異體中至故得相入。

釋曰初列門所以下示相由初下結成謂由因中空有之體故宗中明緣起相即由因中有力無力之用故宗中明緣起相入之用。

初中由自至思之可見。

釋曰初立理略明二以二下反顯前理三有無下結成正義四若不下反質成非言由自若有等者謂諸緣相望全體形奪有有體無體義緣起方成故自有體時他必無體奪他盡故他便即自也何以故者徵他即自之所以由他無性等者謂自有體為能起能成他無體為所起所成既無體還即於自也二由自若空自無體也他必是有者他有體也故無體之自廢已而同他故自即他也何以故徵同他之所以由自無性等者釋出無體由他所成以二有二空各不俱者反顯前理也何以故由一有體不得與多有體俱多無體必不得與一無體俱二既不俱是故無彼不相即則反顯有無不俱時則一有一無成緣起法故云有無無有無二故常相即也若不爾者反質也謂若不如此有無不二卻存二者同時二無同時者墮定性斷滅之過非緣起法故云緣起不成有自性等過。

二明力用中至唯是相即。

釋曰初立理總明二又由下反顯前理三有力下結成正義四又以下體用雙融謂諸門力用遞相依持互形奪故各全有力全無力義緣起方成是故一能持多一是有力能持於多故云自有全力故所以能攝他依於一多是無力潛入一內故云他無力故所以能入自他有力自無力反上可知者應云他有全力故所以能攝自自全無力故所以能入他是故多能持一多是有力能持於一故云他有全力故所以能攝自一依於多一是無力潛入多內故云自全無力故所以能入他不據等者料揀體用之別又由二有等者反顯既二有二無不俱時則無彼不相入之過有力無力無力有力無二者結成正義則由一有力必不與多有力俱是故無有一而不攝多也由多無力必不與一無力俱是故無有多而不入一也故云是故常相入又以下體用雙融義謂諸緣法要力用交涉全體融合方成緣起是故圓通亦有六句一以體無不用故舉體全用則唯有相入無相即義二以用無不體故舉用全體則唯有相即無相入也三歸體之用不礙用全用之體不失體是則無礙雙存亦入亦即自在俱現四全用之體體泯全體之用用亡非即非入圓融一味五合前四句同一緣起無礙俱存六泯前五句絕待離言冥同性海。

此依因六義內準之。

釋曰對因而明宗義現斯文故云準之。

於中先明至準例可知。

釋曰向上數者從一至十也一是本數者如十錢為緣一錢當體自是本一應二之時乃名初一以為二一應三為三一乃至應十為十一故有多一故云乃至十者一中十何以故者徵云何故十須藉一耶故答云若無一十即不成等仍十非一矣者謂要須體用各別不相雜亂方成緣起此則諸緣各各守自一位也餘九門亦如是者例餘也謂一既有十二三四等亦各有十如十錢為喻既爾其法界差別無盡法中各各徧應故隨一一各具法界差別法也。

向下數亦十門至非十矣餘例然。

釋曰向下數者謂十之已還也十即攝一者能攝有力所攝無力也緣成故者是緣起一多非定性一多也仍一非十矣者不壞相故餘例然者例餘九也謂十既有十九八七等亦各有十耳。

如是本末至相望說耳。

釋曰如是本末者一是本門數之始也十是末門數之終也餘一一錢中者本末中間之八錢是上之所例也此約異門相望者諸緣各異義結也。

問既言一者至一中有十耶。

釋曰單稱一法次不容他多法既參一義寧在。

答大緣起至名緣起一耳。

釋曰初約法總答二此義下徵釋三若不下反釋一四乃至下順釋多五若不下反釋多六是故下總結言大緣起者一法界緣起總持實德故曰陀羅尼法言非自性一緣成故者謂於無盡大緣起中諸緣相望力用交徹參而不雜故言隨去一緣即一切不成者約事則如無一即無二無三等亦如無柱即無梁無椽等以闕一事餘皆不成舍等緣故今法界中隨去一事一切法界不成緣起也。

問若去一緣至得成一多緣起。

釋曰初句躡前此則下正難闕緣無性無性焉成緣起。

答祗由無性至無障礙故。

釋曰初正答何以故下徵釋所以言祗由無性者顯法無定性是故一非定一故能是一切多非定多故能是一故云得成一多緣起是法界家實德者法性融通故普賢境界等者因無限故。

華嚴云菩薩至餘門亦如是。

釋曰據義結示也一中十十中一者狀其緣起無礙之相參而不雜故云相容仍不相是一門中下例顯無盡可知。

問一門中至準之可解耳。

釋曰一中十故盡者謂一為能含十為所含故盡也十中一故不盡者謂十為能含一為所含故所含之一但攝所含之九不能攝得能含之十故不盡也四句護過等者空有等四句離四謗除百非情亡理現故茲顯德耳。

別別諸門中至第一門竟。

釋曰上雖如是緣起彰明猶據一法為頭望多法耳未明多法故茲準例。

初異體門中至二者向下來。

釋曰異體即義者謂諸緣相望全體形奪多緣無性為一所成是故多即一由一有體能攝多由多無性潛同一又一無性為多所成是故一即多由多有體能攝一由一無性廢己同他一者向上者從一增至於十二者向下者十之已還也。

初門中有至準可知耳。

釋曰初明一緣二如是下例餘言一者一者是本數欲應於多須憑本一故次釋云緣成故由一有體餘皆空故者謂一有體不得與多有體俱多無體必不得與一無體俱是故無有不多之一無有不一之多方成緣起。

言向下者亦至準前可知耳。

釋曰此中向下但反上一有體却為一無體多無體却為多有體更無別義。

以此義故至是多錢耳。

釋曰約喻結成一多故云一一錢即是多錢能即無體所即有體亦不可二有同時矣。

問若一不即至思之可知。

釋曰初問二答答中初定過何以故下徵非今既下顯是二者下亦有徵非顯是又若下結過謂自性等者若二有俱時成自性常過二空俱時成斷滅過。

下同體門中至準可知耳。

釋曰下文同體不即義結過略而不明故言準此。

問若一即十者至應如是準知。

釋曰初相即雙非問二相即緣起答三準例斥情但改一字作十字十字為一字讀之可見。

問上一多義門至皆得如此。

釋曰具足逆順等者謂相奪故逆相即入故順俱同故同體不礙前後故不違德相業用耳。

問如上所說至即其事也。

釋曰初問二答答中約智順明廢智反顯言去來義者即前向上向下等義自位不動而恒去來者謂一多之法各守一一自位而不礙緣起故去來也何以故下徵釋不動去來之旨。

問若由智者至法舊來成故。

釋曰初智乖本法難二法智相成答何以故下徵不成下釋謂不成故舊來如此即以成故約智顯即離始終故者法智無二故智及與法舊來成故者因果不二法智融通也。

問為由智耶至異體門訖。

釋曰初法智雙開問二法智雙融答何以故徵同時下雙融之相餘義準之者諸緣起法不過斯二也。

第二同體門者至二者多中一。

釋曰雙標即入也一者下標同體相入義二者下標同體相即義。

初一中多者至具有十箇一耳。

釋曰諸緣互應也謂眾緣之中以於一緣應多緣故各與彼多全為一是故此一具多箇一然此多一唯由本一應多緣故有此多一然與本一體無差別是故名為同體門也若依持容入者謂此本一有力能持彼多箇一故本一中容彼多一多一無力依本一故多一入本一中。

仍一非十也至準例可知耳。

釋曰仍一非十等者揀體用之別也初一錢既爾下例多一有力本一無力也以由我多一方詺本一為本一故多一有力便攝本一本一便入多一也。

二者多中亦有至即十中一也。

釋曰多一望本一亦全有力故能常含本一在多一中故云十中一何以故下徵釋可知。

仍十非一矣至準例思之。

釋曰例前可解如要顯者將九字替十字讀之即見。

問此與前異體至亦準思之。

釋曰初一望後九者諸緣各異故今此同體一中自具十者互徧相資故。

二者一即十至亦有二門。

釋曰同體相即義謂一緣所具多一亦有有體無體之義故亦相即。

一者一即十至準之可知。

釋曰以多一無體由本一成多即一也由本一有體能作多一令一攝多如一有多空既爾多有一空亦然故餘九準之。

二者十即一至九門準例知之。

釋曰多望於一也謂上本一有有體無體故能攝多一同己廢本一同他同時無礙今多一望本一亦有有體無體能攝本一同己廢多一同他同時無礙也。

問此同體中至為攝無盡耶。

釋曰數圓無盡問也。

答此竝隨知至十如前釋。

釋曰法智融通故欲圓即圓欲無盡即無盡心境重重即斯意也。

言無盡者至攝在初門中也。

釋曰但明展轉相攝成無盡之相也。

問為但攝自至異門無盡耶。

釋曰純雜相關問也。

答或俱攝或至無不攝盡耳。

釋曰同異俱融故重重攝入何以故下徵釋同異交參之相十無盡者圓數之極耳思之。

或但自攝至一不差失也。

釋曰約形奪相逆義故餘如虗空隱顯故不相知雜不礙純故自具足更無可攝也亦同時具足故此但下指屬因門以智即法也。

如此一門至誠宜如是準知。

釋曰同異圓滿也謂以前諸門總合為一大緣起合多種義門同時具足也由住一徧應故有純雜門新云廣陿自在門由就體就用故有相即相入門由異體相容具微細門異體相即具隱顯門又就用相入為顯令就體相即為隱即顯入隱亦然又由異門即入為顯令同體即入為隱同顯異隱亦然又由異體相入帶同體相入具帝網門由此大緣起即無礙法界故有託事顯法門顯於時中故有十世門緣起具德故有唯心迴轉門若約相關互攝故新云有主伴門或曰大疏問圓義具故對十玄今此四章何明立義答列門雖異玅旨無殊故演義云上來九門但有即入同異四義用斯四義以成十玄今此文中既明四義故亦對之為下十玄之所因耳勿厭繁述。

此且約現今事至去情如理思之。

釋曰結喻顯法喻則有限法乃無窮若不超情難階玅旨故須思之。

第二約法廣辨至二者解釋門。

釋曰立義者所依體事十對統收二解釋者周徧含容十玄無盡。

初立義者至體用自在等。

釋曰十對皆先標名即攝下示相文中但備釋初對之相他皆指而不明故云餘下準之二理事者理即生空所顯二空所顯無性真如并總融諸理具其五教之理也事即色身方等事三解行者謂普賢行海及辨菩薩五位相收又相顯為行契窮後際為解四因果者辨菩薩生了等因及顯如來智斷等果亦是普賢圓因舍那滿果五人法者謂佛菩薩師弟子等人顯說法界諸法門海六分齊境位者謂所視真俗玅境及辨能視普賢大智亦通五教境智參而不雜各住分位也七師弟法智者即是上人法中別義亦開發為師相成即弟子也八主伴依正者謂蓮華藏界并樹形等無邊異類諸世界海及顯諸佛菩薩法界身雲無礙依持九隨其根欲示現者謂眾生根欲器感多端聖應示現亦復無邊新但云應感十逆順體用者逆則婆須無厭王等順則觀音正趣等體則法報內真用則應化外現新開二對又此十對初一為總後後漸略若辨次第如別所明就其正意總相該收以為十玄所依體事若以義取隨一事上即有十對同時相應成一緣起耳。

此十門為首至成無盡也。

釋曰皆各總攝等者謂如初一門中具十十中取一此一亦須具十具百具千以不相離故如一既爾十門各十亦然遞互成無盡也又無盡者一事之中有多事故一境之中亦有多境一智之中復有多智等更相涉入亦無盡也。

二言解釋者至以顯無盡。

釋曰上之立義既是大緣起法該攝無窮今此玄門但於本法之上洞明玄玅展轉難思故言解釋。

問何以得知至顯無盡義。

釋曰準經立數十十無窮故法無窮而知無盡也。

一者同時具足至同時顯現成矣。

釋曰則具教等十對同時相應具足圓滿故曰無有前後此約當門中具也具足一切下明具餘門此亦釋成總義若唯具當門不成總故然九門具教等雖同於義各別謂相容門即十皆相容謂教相容義相容義理相容事相容等若相即門即十皆相即下例然故曰參而不雜此依海印等者彰緣起實德之本也玅嚴品云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

二者一多相容至重重無盡故也。

釋曰初法二喻三例餘謂此門中約用明相入義故舒己一法徧入一切法中即攝一切令入己內舒攝同時無有障礙是故鎔融應成六句一或唯入以一入一切故二或唯攝以一攝一切故三即入即攝同時無礙故四非入非攝以入即攝故非入攝即入故非攝五或具前四以是解境故六或絕前五以是行境故行起解絕故如彼下喻明可知一事既然餘事皆爾故云餘一一門中等。

故此經偈云至功德故能爾。

釋曰此是晉經引證一多相容不同之義初句一入多次句多入一是相容義後二句明不同義仍示德相若唐經則云以一剎種入一切一切入一亦無餘體相如本無差別無等無量悉周徧。

然此一多至思之可解。

釋曰結顯也初結相容仍體下結不同所由下出因故同體則互徧相資異體則諸緣各異攬此之因故得一多相容不同也。

三者諸法相即至自在無礙成耳。

釋曰此上諸義等者指十對法廢己同他舉體全是彼一切法而恒攝他同己令彼一切即是己體一多相即混無障礙是相即義以上相入則此彼互存如兩鏡相照但約力用交徹明耳今此約有體無體故言廢己廢己則己無體也同他則他有體也解行境別六句同前一者一即多二者多即一三者亦一即多亦多即一合上二故此之三句皆是一多多相即四非一即多非多即一亦由一多相即互相奪故成俱泯句五或具前四以是解境竝照明故六義絕前五以是行境言亡慮絕故下諸門句數準之。

若約同體門至悉在初門中也。

釋曰克因顯示也即自具足攝一切者謂前一緣所具多一亦有有體無體之義故亦相即以多一無體由本一成多即一也本一有體能作多一令一攝多如一有多空既爾多有一空亦然然此自下明同體入義謂一緣有力能持多一多一無力依彼一緣是故一能攝多多便入一一入多攝反上故相入重重也在初門者總中也。

同类推荐
  • 题侯仙亭

    题侯仙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The Tin Woodman of Oz

    The Tin Woodman of Oz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金刚上味陀罗尼经

    金刚上味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高僧传

    高僧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注进法相宗章疏

    注进法相宗章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闪婚厚爱:偏执老公宠上瘾

    闪婚厚爱:偏执老公宠上瘾

    她是上京上层圈子里”恶迹斑斑“的裴家大女儿。为了救弟弟,她只好妥协,替同父异母的妹妹顶罪。为了报复,她睡了墨氏总裁。可没想到,这一睡就睡出了一个孩子。两年后。“要我把孩子给你养,也不是不可以,嫁给我!”“……”“嫁给我,以后我跟你结婚后,就算对你做什么事,也是天经地义的,比如——家庭暴力。”“……”可是没想到,结婚之后,他睡她成瘾,宠她成灾。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皈依

    皈依

    我们怀念那荒凉的异乡,是怀念自己留在那里的青春。夏长江去插队时,他的父亲说,种地吗,只要种得下去,也没有什么不好。说话的时候还很憧憬的样子。又说,乡村有乡村的好处。父亲的父亲是国术(中国武术)大师,父亲却是个搞音乐的,教民族音乐史。祖父曾经在国民党高层呆过,所以这个家庭在当时是夹着尾巴的。夏长江在同学中都自觉低人一等,很压抑,觉得到别处去生活也好。夏长江说那好嘛,你们以后来乡下养老嘛。所以这一家人没有像其他人家那样愁云惨雾,一切平平静静。
  • 校园实用经典趣味俗语(实用一生的语言精华丛书)

    校园实用经典趣味俗语(实用一生的语言精华丛书)

    《实用一生的语言精华丛书:校园实用经典趣味俗语》是一本科普类读物。歇后语、座右铭、格言等无疑都是一种浓缩的语言精华,可能经过千百年来人们的不断提炼和传承,才得以流传至今。《实用一生的语言精华丛书:校园实用经典趣味俗语》主要内容包括趣味俗语类型的语言精华。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身,可以作为广大青少年朋友修身养性、努力学习的一个指路明灯。
  • 春日宴

    春日宴

    她叫金银花,这个名字寄托了她娘亲最大心愿,天天都有金银花,大把金银随便花。她本是某个国土只有方圆二十里的岛国国民,以侍奉公主为生。国王送公主和亲的前夕,作为贴身侍女的她连夜逃之夭夭。她才不要当个陪嫁品呢,更何况对方的三个皇子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一个爱财如命,一个爱马成痴,还有一个,爱江山也爱美人。换句话说,他们一个利欲熏心,一个兽欲熏心,一个色欲熏心,谁当主子都会把她的生活搅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所以她毅然决然逃出生天,自救自强,做点小买卖,赚点小钱财,谈点小恋爱。到了大夏国,毛遂自荐成了名厨。但是,现实往往出人意料:在酒库,她遇到了那个被自己称为色欲熏心的二皇子……
  • 你本如风

    你本如风

    苦苦喜欢了他十年,他居然还不认识她?!前世今生,历经风雨的校园爱情最终能否修成正果?“喂!小场面,稳住!”王子衿淡淡然说道。随时可能被砍一刀是小场面???!齐橙咋舌。这样“胆大包天”、气场不凡的女孩子还是第一次见。史上最霸气女高中生回归,对上闷骚学霸小奶狗男主,小心别被齁死!
  • 只对你有感觉

    只对你有感觉

    "电视台知名主持人尹洛曦在一场车祸后受伤,脸部留下疤痕,之后辞去工作,经营一家书店,并在做手术时认识了整形医生许诺。一天夜里,她被神秘人劫持上车,对方要她完成一件隐秘的事情。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尹洛曦意外地发现在自己店里打工的大学生欧远竟然有另一种身份,她当初遭受的那场车祸也并非一场意外。除此之外,而劫持她的那些人的身份也渐渐彰显,许诺也因此身陷其中,重重阴谋逐渐浮上水面……两代人的爱恨情仇,风云突变的商界交锋,真真假假间,她的爱情与命运,又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