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07300000025

第25章 陆沉中升浮起一片圣地(2)

关于严复的生平,本书在论析《天演论》出版的章节中,曾有介绍和评论。在那里,着重评介了严复对中国近、现代翻译工作的开创性贡献。但的确,翻译在严复的丰富人生经历中,只占一个不算大的位置。他的贡献于中国社会进步的,是一种巨大而全面的覆盖,他代科学方法整理研究古籍等多方面的尝试,都不只是属于一个学校的事情。一直到解放以后,我们现在不是仍然怀念和思考马寅初在五十年代所主张的市场经济和人口计划是符合中国社会的实际的吗?如果只把他们的主张和行为单独地作为孤立现象来考察,那么这些只是个别历史人物的贡献和成就,但如果把他们联系起来作为一条发展线索来考察,那么他们的活动和贡献就构成了现代中国学术文化思想中的一个历史环节;其所以如此,除了他们个人的成就以外,是同他们作为北大校长的身份密不可分的。因为他们不只是一个著名的全国学术中心的代表人物,而且周围还有一大群知名学者程度不同地支持和赞同他们的主张。所以从这个角度审视和考察中国现代思潮,就有可能看到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艰难曲折的前进步伐。从王瑶的论述可以看到,他首先认为北大校长必须是一位能够成为全国的学术的代表和核心的人物,同时,他也论证了北大校长所处的地位和他可能产生的巨大的历史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涉及整个中国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的命运和走向。

从这一前提来观察历史上的北大校长,我们便可获得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文化史和学术史的新的概念,同时也加深了对戊戌维新最直接的产物京师大学堂的认识。在考察历届北大校长与中国文化建设的关系的总题目下,蔡元培无疑是对中国新旧文化交融、冲突和转变起着重要作用的一位人物。首先是蔡元培个人所拥有的学术地位和人格力量,其次是北京大学所拥有的历史性影响,这些因素的融合使北京大学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发祥地,成为近代以来争取社会进步的民主堡垒,同时,也成为中国新文学革命的中心。伟大的五四运动最初的怒吼从这里发出,由于校长蔡元培以及北大进步师生的协力奋斗,团结了全国的学界,并推进到全社会,终于导致这一思想文化革命的成功。

值得永远纪念的人物

蔡元培作为北京大学校长,是中国近、现代史值得永远纪念的人物。他生于1868年,戊戌变法那一年,他正好30岁,是学问和人生都到“而立”时期。他自然能以非常成熟的眼光考察和审视那场巨变。他原是光绪进士出身,1892年授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补编修。清代的翰林院是储才之地。清制殿试朝考后,选取一部分新进士入翰林院授庶吉士。庶吉士修三年后,经考试优者留翰林院,为编修、检讨等。其余的人则改授他职。留翰林院的人,升迁与他官有异,清代大臣多从此出。这说明,以蔡元培当日的处境而言,为他的日后的仕途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确定无疑。

甲午战后,蔡元培开始接触西学,同情维新派。这表明他并不着意于维持当日的仕途优势,而选择了更为独立的道路。1898年9月亦即政变发生后的当月,他怀着对政局的失望心情回到家乡绍兴兴办教育、提倡新学,曾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

辛丑条约签订后,蔡元培对清廷的腐败无能非常激愤,决心远离政治中心,在边缘地区谋求事业的独立发展。他在这一年到上海,任教于南洋公学,后任爱国女校校长。1902年,与章炳鳞等创立中国教育会,任会长。并创办爱国学社、爱国女校,提倡民权,宣传排满革命,先后游学欧美诸国。

蔡元培是一位新型的教育家。他的影响不仅在北京大学,而且在全中国;也不仅在当时,而且绵延到今天。他在担任北大校长期间,明确宣称并坚定实行他卓越而独立的教育理想,他坚定地推行“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校方针。为这所中国第一学府奠定了精神的基础。

蔡元培是一位贯通中西的学者,一位主张学术民主、思想自由,反对尊孔、倡导新学的学界领袖。他担任北大校长后,不遗余力、无所畏惧地推行他的教育主张。他要求北大学生研究高深学问,不要追求做官发财,强调“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有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者,虽彼此相反,悉听其自由发展”。涵容百家,乃至保护异端,在北大蔚为成风。由于他的努力,使北大彻底摆脱封建旧学的影响,而呈现出生机勃发的新式大学的最初轮廓。所以说,今天的北京大学的根基,是蔡元培以他卓越的思想坚定的努力所奠定的。

蔡元培在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前,于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他既是前清进上,又是翰林院编修,又担任过教育总长,以他的资历而言,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自是绰绰有余,名位相当的。但蔡元培更主要的是他个人的学术成就,这在当时就是非常突出的。他的儒学功底极深厚,叔父铭恩是清末廪生,设塾授徒,蔡元培在叔父的指导下遍读经史小学诸书,打下了旧学的坚实基础。13岁时受业于王子庄,王系经学名宿,蔡元培于是对宋明理学有很深的造诣。但蔡元培的学问决不是到此为止,他决非自封于旧学的人。在到达当时学人所能到达的高度后,他不止步,而是重新开始寻求新知的跋涉。

他奠定了北大的精神基石

1898年,正是新旧思想激烈冲击、维新改革之风吹起的年代,蔡元培于这一年开始学习日文。为了更好地吸收西洋文化,他决心到世界各地考察求学。1907年,蔡元培抵德国,先补习德文。蔡元培学习德文时已41岁,早已过了青年时代,但他依然以坚定的努力,弥补自己知识的缺陷。第二年,进入莱比锡大学研读文学、哲学、人类学、文化史、美学、心理举等科目。1919年,他再度来到莱比锡大学文化研究所问学,并开始为期三年的欧游,其间访问过美国。

一个出身于旧学环境,并中过清代进士的旧式文人,在他自己坚持之下,终于成长为精通西学的发展全面的新型知识分子。这里说的“新”,不仅指他在知识的构成方面,而且也指他在治学方面的成功,对世界学术、文化历史现状的了解,以及独立的人格修养的完成,等等。他已完全能够以一个韋越自立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问家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作为北京大学的校长,他更是深孚众望的、当之无愧的人选。

蔡元培作为为北大奠定新型大学雏形的校长,他留给后人的最深印象,是他改革了旧日京师大学堂的官僚积习,为之注人现代社会的民主性精华。他的影响最深远处,是在新式知识分子品格的培养和塑造方面。他上任校长的首要之务,是在学校中推进新型的教育思想。他接管北大时,这所大学已染上当日官场和纨绔子弟的衰颓风气,读书便是为了做官,是当时非常普遍的思想。蔡元培指出:“大学也者,研究学问之机关”;“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责,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阶梯”,强调学术的独立性等。这均是针对当曰教育思想的实际而发,对当日学校内的官场习气起了扭转的作用。

蔡元培的学术自由思想是广泛而精深的,其中“兼容并包”四个字,则是他实施他的一整套教育思想的切实的一步。如今“兼容并包”已与这所大学的精魂“科学、民主”一道,成为竖立在北大校史上的精神碑石而与世长存。单就“兼容并包”这方计来说,蔡元培是想到、说到就全力以赴、力排众议地去做到。这一点,突出地体现在蔡校长聘用教授的措施上,他认为教授的身份在于他在学术史上有贡献,在本行中是权威,并不在于他选择何种政洽态度或在政治上有什么主张。他学术独立的原则在于承认学术的本质是自由,并且使之和政洽予以区分。这是为了维护学术的纯洁性,也为了坚定地排除学术之外的因素(如政治)对学术的干扰。

当时北大教授中有一位辜鸿铭。他在民国成立多年之后,还拖着一条辫子,在政治上主张帝制。但他早年留学英国,并历游欧洲各国,精通英文,北大便聘他教授英语。此外还有一个刘师培,是拥护袁世凯复辟的“筹安会”六君子之一。他旧学基础极好,蔡元培聘他讲授中国中古文学史。在蔡元培聘请的教授中,既有辜鸿铭、刘师培这样保守的人物,也有陈独秀、***这样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后来成为共产党人的人士,还有无政府主义者及各种主张的人士。这种广纳才俊、并容百家的举措,使当日北大呈现出学术上学派林立,各种学说自由传播的盛况,北大随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以及中国的学术中心,便是自然而然的。

马寅初曾髙度赞扬蔡元培的主张和实践:当时在北大,以言党派,国民党有先生及王宠惠诸氏,共产党有***、陈独秀诸氏,被视为无政府主义者有李石曾氏,憧憬于君主立宪发辫长垂者有辜鸿铭氏;以言文学,新派有胡适、钱玄同、吴虞诸氏,旧派有黄季刚、刘师培诸氏。先生于各派兼容并蓄,绝无偏袒。更于外间之攻讦者,在《答林琴南氏书》中,表其严正之主张。故各派对于学术,均能自由研究,而鲜磨擦,学风丕变,蔚成巨欢。

广纳贤才一例

蔡元培在北大校长任上,其用心最多处便是为贯彻他的兼容并包精神而延请当时国内闻名的各派人物。他的确做到只求有真学问而不论其政治态度地礼聘各路贤达。王国维是当代大学者,他甘当清代遗老的保守立场与蔡元培本人的进步民主思想迥异,但蔡元培为了动员王国维到北大任教,还是竭尽全力而演出了一场极为感人的故事。刘煊在他的新著《王国维评传》中有一节文字,生动详尽叙述蔡元培这次请王国维出山的细节,今引用如下,“五四”前后的北大校长蔡元培,是奠定北京大学具有国内外很高的学术地位的伟大教育家。他提倡大学要办好研究所,首先办起了国学研究所。这时候,王国维国学研究的成绩巳经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蔡元培主张兼容并包,就是聘请各学科和不同学术派别的最有成就的学者到北京大学讲学,于是,一种新的互相探讨的学术风气很快就形成了。

早在一九一七年九月初蔡元培写信给马衡,表示要聘他为“京师大学教授”,王国维即托故推辞。一九一八年冬天,蔡元培委托王国维的同乡和朋友马衡又出面礼请,又被王国维婉言拒绝了。不过,王国维也留有余地,告之北上有困难。王国维写信给罗振玉,征求意见。罗振玉请他征求沈曾植的意见。音韵学家沈曾植可算是前辈遗老。王国维估计到:“北学之事,若询之寐叟(沈曾植号——作者注),必劝永(王国维自称——作者注)行,然我辈乃永抱悲观者,则殊觉无谓也。”以后,王国维专程去征求意见后,报告罗振玉说:“北学事寐谓其可允,其如有研究或著述事者嘱托,可以应命;并谓可乘此机北行作二月勾留,果不出永所料也。公谓此事何如?”?王国维忙碌了一阵,思想上有矛盾,最终没有应聘。

一九一二年春,罗振玉从日本回国后,马衡又请罗振玉作书相劝王国维应聘。罗振玉当了马衡的面写了推荐书说:“公有难于北上者数端,而淑兄《指马衡——作者注)坚嘱切实奉劝……”可是,第二天早晨,罗振玉又另写信给王国维,证明昨天晚上的信“不得不以一纸塞责”,“公必知非弟意”。?王国维回信对罗振玉说:“马淑翁(指马衡——作者注)及大学雅意,与公相劝勉之厚,敢不敬承。惟旅沪日久,与各界关系甚多,经手未了之事与曰俱增,儿辈学业多在南方,维亦有怀土之意,以迁地为畏事。前年已与马淑翁面言,而近岁与外界关系较前尤多,更觉难以摆脱,仍希将此情形转告淑翁为荷。”这次不受聘,说的理由是“以迁地为畏事”,确实符合王国维处事的习惯。

可是,过了不久,罗振玉自己先应了北京大学之聘。他对王国维说:“去冬法国博士院举弟为考古学通信员,因此北京大学又语前约。弟谢之再三,乃允以不受职位,不责到校,当以为各人面尽指导之任,蔡、马并当面承允。因又托弟致意于公不必来京,从事指导。乃昨忽有聘书至,仍立考古学导师之名,于是却其聘书。盖有聘书,则将来必有薪金,非我志也。若有书致公,请早为预计。”

马衡于同时也写信绐王国维说:“大学新设研究所国学门,请淑蕴先生为导师,昨巳得其许可。蔡元培先生并拟要求先生担任指导,嘱为函恳,好在研究所导师不在讲授,研究问题尽可通信。为先生计,固无所不便;为中国学术计,尤当额手称庆者也。”同时,正巧顾颉刚南行,又去上海面请王国维。王虽将他们携来的薪金退回,但这次有进展:“仍许留名去实,不与决绝,保此一线关系或有益也。校方面考虑到王国维不就教职的理由是“以迁地为畏事”,那么,通讯导师本来不必“迁地”,这层困难应该解决了。在这样的基础上,北京大学国学门正式写信恳请说:“大学同人望先生之来若大旱之望云霓,乃频年孜请,未蒙俯允,同人深以为憾。今春设立研究所国学门,拟广求海内外专门学者指导研究。校长蔡元培先生思欲重申前请”,“先生以提倡学术为己任,必能乐从所请”。这次,王国维总算答应了。

同类推荐
  • 寻觅中华

    寻觅中华

    《寻觅中华》一书,系统的表述了余秋雨先生从灾难时期开始一步步寻觅出来的中华文化史。除了一篇文章之外,其他所有的文章都是第一次发表。全书230千字。一路上写的书已经不少。由于读的人多,遇到了意想不到的盗版狂潮。作者的书在国内的盗版本,早已是正版本的十倍左右。前些年应邀去美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演讲,馆方非常热情地把他们收藏的作者的中文版著作一本本推出来向听众展示。
  • 乡村无眠

    乡村无眠

    本书作品以描写当代乡村生活为主,直面乡村变化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多角度深层次展示村民、干部、穷人、富人等在精神与物质方面的碰撞,从而刻画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显现了一道道色彩绚丽的乡村风景线。同时,散文则记录了作者个人的年少生活,读来在往事回顾中,也对作者有了更深的了解。
  • 古文观止鉴赏大全集(超值金版)

    古文观止鉴赏大全集(超值金版)

    我国古文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在其发展壮大成熟的过程中,名家辈出,成就斐然。那些丰富的散文作品,无疑是前辈遗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古文观止》这一清初康熙年间由吴楚材、吴调侯选编的古文选本,共辑有自先秦至明末具有代表性的文章222篇。选择上轻重得宜,取舍有据,并以时代为经、作家为纬分为十二卷,每卷篇目匀称。篇幅适中,将几千年间名家巨擘所著的智慧结晶悉数囊括其中,概括而精当地铺展出了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其中重点反映了汉文及唐宋八大家文的独特风格及突出成就,可谓是中国古典散文和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这部雅瑟编著的《古文观止鉴赏大全集》从一般性的背景介绍,到字句梳理与注释解读。
  • 自然课

    自然课

    本书《自然课》是彝族青年散文家吉布鹰升的生态散文集,有着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的民族风。作者以瓷实的文字,展现大凉山地区独有的美丽传说,纯朴的当地人,以及令人神往的自然风光。文字间透漏着“自我精神的回归”的哲学韵味。作品对生态环境、社会转型期村庄的变迁,以及当代彝族人的生存境况十分关注。
  • 西瓜为什么这么甜

    西瓜为什么这么甜

    本书收录了窗台上的圣诞树、吃一只鸡有多难、拉面馆里的秘密、世界上最丰盛的晚餐、雪在白菜心里起舞、美女不怕输到底、借钱等故事。
热门推荐
  • 医案精华

    医案精华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萌宝1加1

    萌宝1加1

    【正文完结,番外进行中】传闻,S市权势滔天的权大boss一夜之间奉子成婚,喜当爹。传闻,权先生的妻子是一个麻雀变凤凰的故事中的幸运儿。掩盖于传闻之下,他们的日常是这样子的:“我要翻身做主人!”“做梦!”新婚夜,她醉熏熏的宣告主权,回应她的是饿虎扑食。“签字吧!我们离婚!”看着离婚协议书他讥讽一笑,抬手撕得粉碎,将她逼至墙角,“流影,你凭什么提出离婚?”“她回来了!”“怎么?你想用一纸离婚协议就将我让出去吗?做梦!”某天,女人愁眉苦脸的叹气,“哎,老公,人家说你是后爹哎!”权大BOSS怒极的吼道,“我特么是亲爹!谁再敢乱嚼舌根,我劈了他!”
  • 骚操作与我

    骚操作与我

    我的系统可能出了那么一点点的问题。这是穿越后的萧轻常常在思考的一件事。 比如现在。 【请选择】 【a,掀起对方的裙子并露出猥琐的笑容】 【b,掀起对方的裙子并一边流哈喇子一边露出猥琐的笑容】 萧轻:让我安安心心的变强不好吗?!这都是什么玩意!? 总而言之,这是个男主在系统的帮助下,逐渐骚操作化的故事。 萧轻:是骚操作!不是变态!记好了!记好了!
  • 爱的守候

    爱的守候

    父母在车祸中逝去,她与12岁的弟弟相依为命,被生活逼迫她不再纯真无邪,在这个时候相遇的两个人,到底会走向怎么样的未来……
  • 仕汉

    仕汉

    汉灵帝熹平六年,看似一片承平的大汉王朝已经走到了它最后的关头。此时的英雄或尚未出世,或仍在潜伏。曹操年方二十出头,刚刚迈出了他仕途的第一步——洛阳北部尉,意气风发;孙坚还在拼命地砍人头攒功劳;张角还在扮演者神棍诓骗众人,然而心中已经想要谋取天下;最为悲催的刘皇叔却不得不努力地织席贩履来填补家用。一位后世的灵魂来到了这个年代,附身一名小小的亭长之子,为了增加自己在乱世的活命系数,只能拼命地往上爬。天下英雄,尽在此数;鼎之轻重,似可问焉!
  • 嫡女国师

    嫡女国师

    妖孽国师君修墨向她求亲,结果惨遭拒绝!第二次求亲,再次遭拒绝!妖孽男君修墨瞪着她:“月凌,你是我的!”古月凌昂了昂下巴,一脸不认帐,“谁说的?”“看,古家的订亲信物都给我了,还想抵赖吗?”“那又如何,你找那个愿意和你订亲的人就是……”他霸道,冷酷,怜她宠她成瘾;她狠毒,辣手,他是她的命,无人能夺走他!【新书《废材丹神:太子独宠小狂妃》火热连载,请继续支持楼楼作品哦!】
  • 消费记忆与叙事:新世纪文学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消费记忆与叙事:新世纪文学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以消费作为研究当下文学叙事的切入点,对新世纪十年的重要作家、作品、文学现象以及文学批评等进行考察。其中既有对研究对象的理解与同情,也有对研究主体个人立场的坚持;既有对全球化语境中文学现象的介入,也有对亘古不变的天道人心的追问。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收徒聊天群

    收徒聊天群

    咸鱼李天放养弟子,却没想到徒弟如此优秀,于是李天在收徒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猪脚说:位面随意浪,死了算了输。
  • 霍格沃茨的毒鸡蛋

    霍格沃茨的毒鸡蛋

    艾格·莫里瑟斯。译名:毒鸡蛋。上一世病重在床的小青年重生在了记忆中哈利波特故事里的世界。对于即将到来的黑暗以及诡异莫测的魔法世界,艾格如同一条脱了缰的野狗一般四处放毒。作者:你为什么不按剧情走?艾格:剧情?剧情关我毛事?我要快乐!伏地魔:你很有天赋,我准许你成为我的仆人!艾格:跟班不是这么收的…朋友,你听说过安利吗?伏地魔:???斯内普:我发誓,莫里瑟斯先生,如果我再发现你用坩埚来煮火锅,我不保证在你不注意的时候我的狼毒药剂会不会滴在你的锅里。艾格:从前有一个麻瓜出身的小女巫,她有一双碧绿的眼眸…斯内普:不要挑战我的底线!艾格:不要挑战我!这是一个不正经的魔法世界,画风清奇的霍格沃兹,慎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