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07700000011

第11章 作家论(9)

一、对我个人而言,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将“三剑客”作为新时期军旅作家群体中的个案研究,始终没有放松跟踪阅读与批评,陆续撰写了约十余万字研究文章,我想暂告一段落,并希望此文能成为对我的“三剑客”这个说法的一个比较系统扎实而又个人化的阐释。而且,任何解读都是自我向文本投射、文本向自我敞开的互逆过程,此文也不仅仅是指向“三剑客”的,同时也是解答自我的一次富有挑战性的精神探险,所以,它对于对象和自我都带有某个阶段的总结性意味。

二、对新时期军旅文学运动而言,八九十年代之交,随着80年代“两类作家”在“三条战线”作战的旧有格局基本瓦解,第三代军旅文学新人开始崭露头角,他们将责无旁贷地成为90年代的军旅代言人,这也就是他们的年龄层次的特殊意义。我希望他们能学习、借鉴和批判前代作家,迅速成熟起来,托举起自己的代表人物,打破“三剑客”独占鳌头的格局,给90年代军旅文学开出新生面——虽然目前我们对此还不可乐观,但这正是我关于本文的一个写作动机和一点战略考虑。

三、对“三剑客”而言,无论是莫言还是周涛或朱苏进,都在创作道路上进行了十年左右或更长时间的跋涉,而且也都已经或正在达到这一阶段的顶峰,更艰难也更壮丽的前景是超越自我,告别旧我,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他们又都富于春秋,日臻成熟,对自己有着清醒和透彻的认识与把握。因此,不管本文的分析批评有多少失当和谬误,我都希望他们当成是一声“加油”的呐喊;我更希望今后一旦有机会再来评说“三剑客”时,就不仅仅是在“新军旅”或“军旅”的范围进行,而是在更深远广阔的背景上展开。

2.诗歌的长青树——李瑛诗歌道路五十年管窥

李瑛从40年代中期开始诗歌创作,迄今已经整整半个世纪。五十年来,他诗心不老,利用一切工余时间勤奋创作,出版诗集约六十部,而且有不少名篇广为传诵,成为不同时期的代表之作。一个诗人拥有如此大数量和高质量的作品,在当代诗坛都是罕见的。李瑛属于当代中国,但首先是属于军旅的,是开一代军旅诗风并影响广远的军旅诗坛的杰出代表。

在由约六十部诗集组成的庞大的李瑛诗系中,从题材上看可以分为五大块:一是描绘祖国大好河山,二是赞颂新时代与新生活,三是国际题材,四是政治抒情诗,五是军旅题材。而军旅题材的诗作所占比重最大,并且基本可以代表80年代之前李瑛诗歌的典型风格和艺术水准。其中的代表性作品主要收入在《寄自海防前线的诗》、《静静的哨所》、《红柳集》、《红花满山》、《北疆红似火》、《在燃烧的战场》等集子中。

在与共和国同时代成长的军旅诗人中,李瑛大概是文化准备和艺术修养最为充分的一个。他在北京大学的四年里,广泛涉猎中外名著,深受中国古典诗词和现代新诗的熏陶,深入接触了西方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的各种诗潮,并开始在朱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和杭约赫、陈敬容等主编的《中国新诗》上发表一些颇具现代意味的诗作,和绝大部分从战火中走来的青年军旅诗人不同的是,李瑛是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超前的诗学观念走进军旅诗群的。按理说,这种优势应该使他在年轻的当代军旅诗群中脱颖而出引领风骚,然而情况却刚好有些相反。优势似乎反而变成了“包袱”,他最初的歌唱并不显得比别人嘹亮。50年代前半期,他正在人生和诗歌的道路上进行着调整、适应和摸索,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他虽然在理智上听从时代的召唤,响应革命的号召,融入了工农子弟兵的队伍,但他的从旧式大学带来的“小布尔乔亚”的思想感情却不容易一夜之间就和革命而严峻的外部环境完全合拍,他还必须主动或被动地接受某种“教育”乃至“改造”。事实上,他由于缺乏真正的士兵的经历,在真实准确地把握他们的思想情感脉络方面还不能做到得心应手;二是建国之初,从战时延续过来的带有浓厚的农民文化色彩的诗歌形态(口语化的快板诗、枪杆诗等)仍然大受欢迎甚至占据主导地位,现代的自由体诗还处在从边缘向“中心”渗透的过程,李瑛的诗艺不仅不能尽情发挥并且推进,相反还得作出某种妥协;三是李瑛温和、柔婉、纤细的个性与气质,与残酷激烈的战争环境和氛围并不十分相宜。他还在寻找与他最为契合的抒情对应物。抓住了以上三点,我们方才可以解释,为什么在50年代前半期,有少年才子之称的李瑛在军旅诗歌创作的影响和声望上,北不及未央,南不如公刘。

从50年代后期开始,李瑛逐渐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开始建筑并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到60年代中期臻于成熟与完美,把当代军旅诗歌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与高度。李瑛之所以能完成这个过程,重要的就在于他跟随时代的脚步比较自然地实现了对上述三点“局限”的突破或者顺应。第一,经过长期而反复地深入部队采访或体验,他逐渐由一个学生转变成了一个战士。正如张光年所指出的:“他学会了用革命战士的眼光来观察世界,观察人,用战士的心胸来感受、思考现实生活中许多动人的事物,并且力求作为普通战士的一员,用最美的语言,向广大读者倾吐自己认真体验过、思考过、激动过的种种诗情画意。”质言之,此时的李瑛,在思想感情上获得了一种士兵代言人的资格。第二,西南边疆诗群的崛起并迅速得到当代诗界的广泛认可,实质上标志着当代军旅诗从题材取向到审美趣味都完成了告别现代(战时)军旅诗的一种蜕变和过渡。这个事实对李瑛有一种“唤醒”的意味,帮助他结束了美学追求上的彷徨与徘徊,开始明确与坚定了自己的诗学目标。第三,款款而来的安定宁静的和平环境,使李瑛紧张的精神得到放松,蜷伏的天性开始舒张,进入了一种自由、兴奋和灵敏的创作状态。他在《早晨》后记中喜悦地写道:“在我的祖国,阳光、深谷、山峦,无不跃动着蓬勃的生命。特别是劳动在她胸怀中的质朴的人民和保卫着他的忠实兵士,他们的新生活,新感情,给了我极大的激动和美好的享受。”李瑛的这种变化,在从战争中过来的青年知识分子里具有相当的典型性,这一批人的变化,带动了五六十年代军旅诗群艺术眼光和表达方式的整体件变化。

这个时候,诗人的自身素质开始使他们显示了区别。李瑛对于中外诗歌艺术的丰厚修养和细腻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结合与发挥。在他眼中,和平时期的军营生活——士兵的站岗、巡逻、潜伏;哨所的日出,边关的夜月……哪怕是一个微小的细节,一幅动人的场景,一缕稍纵即逝的思绪,都充满了诗情画意,都洋溢着当代士兵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英雄主义气概。稍加剪裁、组织和提炼,它们就是一首一首的诗。奇巧的构思、清丽的想象,优雅的语言;四节至六节不等,每节四行,大致整齐押韵的道白调性;经由具象的描述与铺垫,最后进入哲理升华或情感爆发的思维逻辑;几方面特点的综合,大体就构成了所谓的“李瑛模式”。比如《哨所鸡啼》的最后一节:

看它昂立在群山之上,

拍一拍翅膀,引颈高唱;

牵一线阳光在边境降临,

刹时便染红了万里江山。

又比如《边寨夜歌》的最后一节:

边疆的夜,静悄悄,

山显得太高,月显得太小,

月,在山的肩头睡着,

山,在战士的肩头睡着。

这些诗句和短章,几乎都成了当时的经典之作。它就像《哨所鸡啼》所写的,在一片军旅诗歌的合唱中,忽然“一个生命在快乐地呐喊”,“压住了千波万壑,吐出了满腔喜欢”。与这只“雄鸡”高亢、嘹亮的啼鸣相比,李瑛许多同代人的声音多少显得有点黯然失色。比如蓝曼、杨星火、纪鹏、周鹤等等,在努力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色的同时,也或多或少要受到李瑛的冲击和影响。而五六十年代之交开始起步的一批青年诗人,如石祥、峭岩、喻晓、纪学、胡世宗、杜志民、瞿琮、曾凡华等等,就更是陷在“李瑛模式”里难以突破,以致迫使不少人“改行另谋出路”。由于李瑛非常熟练和机智地把握住了革命性和艺术性的辩证关系,再加上当时军队特殊的政治地位,在诗苑凋零的文化大革命中,他的创作不仅没有中断,70年代初出版的《红花满山》等诗集仍然能保持较高的艺术品位,不啻是一个奇迹,也把“李瑛模式”的影响推向了极致,它“哺育”了更年轻的一批军旅“诗人”,不过,这一批人真正唱出了自己的声音是在新时期以后。

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李瑛对当代军旅诗歌的影响和贡献是显著的,不可替代的。但是,他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诗风秀丽委婉有余而大气阳刚不足等等,也许是属于他个人气质方面的局限,然而更多的制约,恐怕只能属于时代。比如对战争主题、对人性内容、对军人心灵世界的揭示等方面,就没有超出当时所能允许的范围,所以,它的表象化,同一主题大量的平面展开,造成重复乃至模式化等等。既是令人遗憾的,又是不难理解的。

新时期伊始,李瑛发表了悼念周恩来的抒情长诗《一月的哀思》,引起强烈反响,从此开始了将主要精力从军旅短章转向长篇政治抒情诗创作,这是对军旅诗的超越,也是对他自己的超越。由于时代的动变,社会的进步,人生阅历的加深和社会职务的升迁等等,他的诗获得了一个人生的历史的更高视点,变得取材广泛,视野开阔,情感深邃,并且显示了思想的锋芒。而《我骄傲,我是一棵树》、《生命是一片叶子》等新作还实现了艺术把握与表达方式上的探索与新变,使他仍然站在了80年代中国诗界的前列,并且将创作热情活力延续到了90年代。1999年他以数千行长诗《我的中国》向祖国五十年华诞献礼,赤子的诗心、充沛的诗情和炉火纯青的诗艺,再次赢得了人们普遍的钦敬。李瑛就这样成为了中国新诗史上持续不断地活跃了整整半个世纪的一个“特殊现象”。

3.生命的沉入与升腾——关于《金牧场》及张承志精神现象评价

这些年,当我们先后遭遇了福克纳、西蒙、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尤其是在和普鲁斯特一道静静地追忆了一段“似水年华”之后,再来重读张承志的《金牧场》,初读时由于那几种字体的变奏、几重时空的颠倒和几条线索的缠束以及几种人称的跳荡所带来的芜杂感、混乱感、晦涩感甚至是晕眩感,就几乎都要消失殆尽了。平心而论,你只要真正沉下心来读进去,你就会慢慢发现,这其实是一部并不难读的小说,或者说,它的外部形式并非杂乱无章,恰恰相反,这是一部整体上富于理性的、结构路向明晰可辨的作品。拆解开来看,它不过是在现时态叙述中(或曰第一时空——即主人公赴日本做访问学者破译蒙古文中古文献《黄金牧地》残本及其经历),插入主人公在内蒙草原当知青并随牧民迁徙阿勒坦.努特格草场的经历,红卫兵时期长征腊子口的经历,以及在西北腹地跟随杨阿訇密谒一处教徒圣墓的经历这样三条主要副线的倒叙或回忆。概括起来看,它不过是作家在对历史作共时性处理,使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寻找“黄金牧地”——理想天国的精神和生命历程展现在深邃广阔的时空之中。这是一幅多层次的镶嵌式的油画,这又是一部多声部的复调式的交响诗,但它的丰繁复杂又统摄于一种凝重辉煌的色彩,回荡着一个高亢悲怆的旋律。

当然,我重读《金牧场》发现它的“并不难读”,仅仅是相对于20世纪那些或在精神追问或在形式探索方面处于前卫位置的经典作家作品而言,换言之,倘若以一般的阅读眼光来看,它仍然是一部读起来非常费劲,准确地说是非常费心的作品。读它之所以费劲、费心,并不在于它的形式,而在于它的内容。企图一目十行地去中间抓出什么主题词或关键句子你将是徒劳的,或者说你希望跳跃着去读情节的高潮或故事的转捩你也将会一无所获。这是因为张承志从来中看重生命的体验和心灵的历程,并以此不断地去逼近艺术的真境界和大境界。在他的字里行间,处处有他的血液和脉动,弥散着他的灵魂和精气神。读这样的作品,你只能用“心”去读,用生命去感悟,用身体去验证。他从来不以故事诱人,不靠情节炫技,至于“形式”——那也往往是生命冲动本身的结果——“……我深深悟到了一个关于本质和形式的真理。那就是:当你真正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激动大潮,当你宁死也要为这场激动写下一些为了自己的文字,当你捏着笔手发抖心在狂跳而枯坐半日一字不得愤怨得不能容忍自己时——那新形式就来临了。”。他是位赤裸着生命的“以血书者”,正如他自己所言:“我提起笔来,如同切开了血管。”追求真诚、庄严、崇高的人生态度,使他的笔下容不得一丝半点的轻浮、浪荡、调侃甚至幽默(在富于才华的作家中,张承志是比较缺乏幽默感的一位)。阅读张承志,我们也许少有轻松感、愉悦感、娱乐感,但是,我们的心灵常常为之震颤,心律常常为之加速,偶或灵魂有被怦然洞穿的绝望或快活。

同类推荐
  • 论京派文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论京派文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京派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目前的一个重要流派。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形成了一个百舸争流的话语场。本书试图通过与各种话语的比较分析中,在历史与时代、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立体坐标中,阐述京派文学的叙事立场、叙事策略与叙事方式。京派作家审视历史应当如何实现现代性叙事转换时,对传统和西方始终保持一种文化清醒的态度,故而他们的作品在审美上呈现出一种忧郁的诗性。京派文学的文化反省意识充分汲取了五四文化的积极营养,明显区别与当时流行的实用主义功利观,而有一种深长的袅袅不绝的文化觉醒的意味。
  • 此生是我吗

    此生是我吗

    本书是本阅读性随笔集,由评电影、泛阅读、品人生三部分组成。生活有所缺憾,也有所裨益。只是我自愿背向时代,选定了这样的路。而我看到,生命的生动,一定是来之于精神的内部。《此生是我吗》,这本书讲的就是生命的生动与精神的内部。它诠释了刘苇的生活和内心独白,呈现其闲适的生活状态。
  • 愤怒与神秘:勒内·夏尔诗选(俄耳甫斯诗译丛)

    愤怒与神秘:勒内·夏尔诗选(俄耳甫斯诗译丛)

    《愤怒与神秘》收入了勒内·夏尔从1938年到1947年间近十年的诗歌作品,是为他在法国读者及诗歌史中真正奠定地位的成名作。这部诗集从形式到内容各方面在法国诗歌史中都具有关键地位,被认为是勒内·夏尔当之无愧的代表之作。
  • 爱在不言中

    爱在不言中

    本书内容有,《爱在不言中》、《爱他就爱他的家人》、《茶山的歌者》等。
  • 漫长的假期

    漫长的假期

    《韩少功作品系列:漫长的假期》是韩少功的一部散文集。《韩少功作品系列:漫长的假期》以美文传达深思,以博识传达感动,矢志“用心血和心魂,用一生中全部怦然心动的回忆和向往”,为写作招魂,为生命立言。血性扩张而又理性高扬,一个人文知识分子的独立言说,展示出中国文化界八十年代以来重要的思想轨迹。《走亲戚》获1996年福建文学奖;《笑的遗产》获1992年《中国作家》散文奖。
热门推荐
  • 韩娱之综艺演员

    韩娱之综艺演员

    一个演员,却用音乐碾压歌谣界,被人成为音源强盗,一个mc只是坐在那里就让粉丝尖叫,一个歌手,用微不足道的演技,却让他收获无数目光,这就是金明浩,一个全能天才,看他如何站在韩娱最高处,带领自己家族成为世界不能忽视光芒
  • 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

    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在山海经里找食材

    我在山海经里找食材

    这是一个武道中兴、异能觉醒、生化变异、黑科技爆炸的世界。只想过普通生活的李闲鱼,却触发了一个穿行两界的经营游戏系统,还要侵入山海经世界寻找食材。彼时外国列强虎视眈眈,华夏积弱,崛起之路充满荆棘,身为华夏男儿的李闲鱼该如何选择?是继续平淡的生活,还是利用自己的优势为国争先!我李闲鱼想过平淡的生活,但在此之前,我要让华夏人人自强,人人如龙,不受外敌欺辱!!!
  • 古教遗珠 光彩夺目

    古教遗珠 光彩夺目

    玉树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茫茫昆仑山、巍峨唐古拉、雄奇巴颜喀拉山,苍山雪峰,环绕周边;滔滔通天河、蜿蜒澜沧江,汹涌澎湃,自北南流,哺育大地。境内地域辽阔,草场广袤,山原起伏,地形复杂,江河纵横,资源丰富;雄伟的雪山,美丽的河流,灿烂的阳光,清新的空气,织成五彩斑斓的自然风光图画;尤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藏传佛教文化,散射出夺目的光彩,是全省最具典型性的地方。纵览玉树地区的藏传佛教,主要有以下一些最为突出的特色。玉树地区是青海藏传佛教传播最早、保持古风最多、教派最全的地区。
  • 赌婚盛爱

    赌婚盛爱

    莫依依的人生,从毕业那年的一个错别字发生翻天覆地改变。仰慕已久的O,K公司,被她手贱的写成C,K也就算了。可她千算万算,就是没有料到她的上司是个如何极品的男人。。。冷漠,寡言,深情?这是言情小说总裁的一贯设定。然后就该一见钟情,情深不悔。。。可小说总归是小说。。。事实上那两人就好比是王八看绿豆,怎么看都不顺眼的很!怎么想都不可能碰撞出火花,可现实。。。~莫依依也不知道自己当时到底被什么迷了心窍,只记得那人当时说了句:事成之后,我保你妥妥的近了他的身!话虽庸俗,可诱惑力巨大!于是这两互不顺眼的人,瞬间从不对盘子变成相亲相爱好“盟友”!~眼看胜利在望,她笑的潇洒,挥挥衣袖不带一丝丝留恋。可他却在最后关头出尔反尔,买绯闻,装可怜,威胁、耍赖无所不用其极!最终她没有上了男神的船,却。。。!~温情片段:“为什么是我?”某女窝在他胸口,笑的一脸满足。拥着她的某人一脸宠溺:“为什么不能是你?”“可人人都说我配不上你,我高攀你。。。”某人霸气宣言:“我的女人我来爱,他们有什么权利指手画脚!”爱你不需理由,你不必温柔不必优秀,只需继续要做那个最真的自己。。。春暖花开,繁花似锦,爱如此简单而美好~
  • 街市

    街市

    甫跃辉, 1984年生,云南保山施甸县人,复旦大学首届文学写作专业小说方向研究生毕业,师从作家王安忆。在《人民文学》《大家》《花城》《中国作家》《青年文学》《上海文学》《长城》等文学期刊发表中国短篇小说。获得2009年度“中环”杯《上海文学》短篇小说新人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经典童话(中华少年成长必读书)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经典童话(中华少年成长必读书)

    爱听故事是每个孩子的天性,阅读已经被认定为人一生最重要的素养。阅读素养高的人,不仅求职的能力、转换行业的能力强,而且从心理学角度讲,也更容易拥有快乐、充实的人生。本书选取了中外经典童话,这些童话仿佛一滴滴甘露,滋润着孩子稚嫩的心灵;又好似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引导孩子变得聪明好学,让孩子更加求知若渴。相信有了这本书,孩子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 废神管理局

    废神管理局

    突然冒出个便宜舅舅,告诉你你是神仙,还是二郎神?就问你怕不怕?
  • 愿你安然若晨曦

    愿你安然若晨曦

    如果爱对了人,就像是两条相交的线,就算有一天会各奔东西,但起码在某一瞬间紧紧牵扯过;如果爱错了,就像是两条平行的线,无论双方再怎么努力,也会擦肩而过。
  • 请到高维空间去挖矿

    请到高维空间去挖矿

    一天,超级强子对撞机撞出了无数未知的神秘粒子,人类的异能时代开启了。男主高强则得到了一个挖矿系统,成了地球上最特殊的挖矿工。因为他将要挖矿的地方太特殊了,挖的矿也太特殊了。第一个矿区是第四维度,里面有海量的反物质。第二个矿区是第五维度,里面有海量的小型黑洞。第三个矿区是第六维度,里面有海量的巨型光子。......与此同时,地球危机,太阳系危机,银河系危机,乃至整个宇宙危机都在悄然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