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07700000049

第49章 评论(6)

第一阶段即“文革”前十七年,最活跃的军旅作家基本上都是战争年代入伍,他们经历过炮火的洗礼,和年轻的共和国一道成长,多以自己亲历的战争生活作为主要素材来进行文学创作,而且通常采用的体裁并获得重大成就的主要是长篇小说。譬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刘流的《烈火金钢》、冯德英的《苦菜花》、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雪克的《战火中的青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等等。此外,一些著名短篇小说也多取材于战争年代,譬如王愿坚的《党费》、《七根火柴》,茹志娟的《百合花》、石言的《柳堡的故事》、峻青的《黎明的河边》、徐光耀的《小兵张嘎》等等。再加上收获于朝鲜战场的诗歌《把枪给我吧》(未央)、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小说《团圆》(巴金)、《三千里江山》(杨朔)等一批声名卓著的战争题材作品,战争文学成了此一阶段军旅文学的“主流”。上述诸作由于发行巨量,或搬上银幕、舞台,或进人中、小学课本,都影响深广,有的甚至达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程度,成为了十七年的经典之作。应该说,此一阶段是新中国战争文学的繁荣期,笼统冠之以“战争文学”也是比较恰切的和名符其实的。但是,恰恰因为它的过于突出,不仅是军旅文学的“主流”,而且也是整个当代文学的“主流”,至少以庞大的数量和巨大的影响支撑了十七年文学的半壁江山,或者说在诸多方面还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水平,所以人们反而不把它从当代文学中单独划分出来,作为“战争文学”予以特别的观照。换言之,在十七年的中国文学研究中,“战争文学”有其“实”而无其“名”,它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门类还没有“自立门户”,对它异于它类文学的规律性的认识与研究也还没有真正开始。

第二阶段即80年代,套用一个政治性的概念即“新时期”,具体说来就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在这个阶段中,固然有“复出”的成名于“十七年”的前辈作家如刘白羽、魏巍、徐怀中、李瑛、石言、黎汝清、叶楠、白桦、彭荆风等人的活跃身影,但比它们更为活跃而且人数更为庞大的则是一个突然崛起的以李存葆、朱苏进、周涛、莫言、刘亚洲、海波、刘兆林、乔良、钱钢、周大新、朱秀海、简嘉、唐栋、苗长水、何继青等人为代表的青年作家群体。这批人出生于建国前后,步入文坛时年龄多在三十上下。他们带来了新的文学观念和手法,更带来了新的表现对象和题材。他们普遍缺乏战争经历,除了七八十年代之交深入“南线”收获少量的战争题材(如《高山下的花环》等)之外,主要的描写领域则是他们自己的军旅人生历程,即和平时期的军旅生活。这个领域的全方位打开,对于军旅文学来说是一次空前的开拓和极大的丰富,使人们无不惊讶于在战争之外,军旅文学还有一方如此辽阔的天空。以反映天南海北的五彩缤纷的和平时期军营生活的《天山深处的“大兵”》、《最后一个军礼》、《兵车行》、《敬礼,妈妈》、《雪国热闹镇》、《女炊事班长》、《秋雪湖之恋》、《三角梅》、《母亲与遗像》、《射天狼》、《凝眸》、《山中,那十九座坟茔》、《啊,索伦河谷的枪声》、《将军吟》等一批优秀小说从新时期最初的几次全国评奖中脱颖而出,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兴趣和热切关注。它们与出自前辈作家之手的《东方》(魏巍)、《足迹》(王愿坚)、《湘江一夜》(周立波)、《我们的军长》(邓友梅)、《追赶队伍的女兵们》(邓友梅)、《西线轶事》(徐怀中)等获全国奖的战争题材小说相映生辉,构成了新时期文学园林中一道壮丽的风景线。这时候,无论是出于研究的目的,还是仅仅是宣传的需要,对它们都有一个“命名”的问题。何以名之呢?战争文学?显然不妥。此时的军旅文学已非十七年可比,其题材的广阔与丰富已远非战争二字所能涵盖。丁是乎,一个比照“农村题材文学”、“工业题材文学”而来的行业性称谓——“军事题材文学”出现了。“军事题材”当然包括“战争题材”,当然也大于“战争题材”,它可以泛指一切和战争和军事相关的领域,比如军队,比如军营,比如军人,比如非战争状态下军营的日常生活和军人的军旅生涯,如此等等,无所不包。“军事文学”从“军事题材文学”简化而来,它是对前此“战争文学”的发展与丰富,此一提法的出现并盛行,标志着富有中国特色的包含了战争和非战争的军旅题材的军旅文学形态的基本完成。

第三阶段即90年代,“军旅文学”的提法开始四处蔓延,尤其是在研究领域和业内人士的书面表达中(囿于惯性作用,相当一部分人在口头表达中仍然沿用“军事文学”),颇有取“军事文学”而代之的趋势。很能说明它的影响力和合理性的一个现象是,由此衍生出来的一批子概念和相关概念在各种媒体不胫而走,甚为活跃。譬如“军旅作家”、“军旅小说家”、“军旅诗人”、“军旅批评家”、“军旅小说”、“军旅散文”、“军旅诗”乃至“军旅歌唱家”、“军旅戏剧家”、“军旅摄影家”、“军旅散文家”、“军旅音乐”、“军旅戏剧”、“军旅美术”等等,而且读来听来悦目悦耳。相反,如果将“军旅”二字置换成“军事”二字,则多有别扭之感乃至不通之虞。稍加词义辨析,我们将会发现,二者之间确有显见差异。“军事”指“一切直接有关武装斗争的事”;而“军旅”指“军队,也指有关军队及作战的事。”区别在于:(1)前者指“事”;后者指“军队”——武装集团,从事武装斗争的人群,——军人,引申义隐隐指向人。(2)前者仅止于“事”;后者同时“也指有关军队及作战的事”,包含了“军队”和“战争”两个方面,正与我们所理解的包含了战争和军旅全部内容的“军旅文学”恰切吻合。(3)从字面上感觉,“军事”一词生硬、呆板,更具行业色彩;“军旅”一词软性、活泛,亦可作“军人的人生长旅”解,更具文学意味。

其实,“军旅文学”最早见于80年代中期,虽然当时尚未有人对它作出精确的理论界定,并与“军事文学”比较优劣高下,但它以天然的合理性保证了它的生命力,一经出世便蓬勃生长,而且悄悄地从“边缘”进据“中心”,终于在90年代大行其道。那么,它为什么到90年代才盛行于天下呢?表面看来,是时间的力量使然,深究起来,则另有一条重要原因不可不察,即在90年代新的文学生态环境中,军旅文学价值取向的悄然嬗变。如所周知,80年代的“军事文学”,作为一种文学观念形态,它的内涵和外延显然不仅止于一种文学题材的划分与界定,它还已然包蕴了一种特定的主流意识形态色彩。这种特点,就使它在80年代中前期,当文学主潮与主流意识形态联姻或暗合之际,常常拥有一种先定的“政治优势”,这种“优势”又进一步引导了“军事文学”的价值定位。然而,90年代的情况则大为不同,市场经济的最终确立和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也带来了文学生态环境的遗变,政治语境迅速嬗递为商业语境,一元文化的格局裂变为经典马克思主义、西方现代思潮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分天下,政治主导下的写作演变为文化观照下的写作、人文关怀下的写作和回归艺术中的写作。而“军事文学”也在政治语境淡化和商业语境强化的“双重夹击”中努力寻求将政治的优势转化为文学的优势,深入开掘军旅题材自身特有的审美特点、文学品质和人文内涵以及相关的表意策略和操作技巧等等。比如“军事文学”一向庄严辉煌、高歌猛进的英雄主义主旋律也在90年代出现了耐人寻味的变奏——朱苏进的《醉太平》企图以军队的大院来透视文化的中国,他慨叹太平盛世之中只能寻觅到“英雄的碎片”,在“祭奠英雄”的同时,他提出的问题却发人警省:在和平年代里如何保持英雄主义的品格?以阎连科、陈怀国、徐贵祥等人为代表吟唱的“农家军歌”虽然有失高亢激昂,却也充溢着一种“视点下沉”的底层关怀精神,真切地反映了转型期农家子弟兵的生存景况,风格沉郁顿挫,引起广泛共鸣,成为一个阶段内军旅小说的“主旋律”。此外,还有一部分军旅作家的价值取向,更加灵活也更加坚定。他们的题材选择就逸出了军旅范畴,步履坚定地直奔审美目标——周涛立于西部边陲,以天山长风般的大气、鹰隼般的锐利和哲人的睿智卓然成为90年代中国散文一大家;周大新的“长河小说”《第二十幕》,阎连科的现代主义“突围之作”《日光流年》,柳建伟的现实主义厚重之作《北方城郭》,均非军旅题材,但都达到相当的艺术高度,将作家个人的艺术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实现了各自的追求目标,成为了各自的代表之作,也成为了中国90年代长篇小说的扛鼎之作。与此同时,由于军旅文学自由开放品格所焕发的独特魅力,也吸引了一批非军旅作家如邓一光、尤凤伟、阎欣宁、阿成等人的热情投注,写出了《我是太阳》、《父亲是个兵》、《生命通道》、《五月乡战》、《枪队》、《枪族》、《赵一曼女士》等军旅题材的优秀作品。而这两种现象在80年代都是难得一见的。

上述诸例,都或近或远,或隐或显地证明着,90年代的军旅作家(军旅文学)正在告别昔日那个被浓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所包裹过的“军事文学”,逐渐走出政治化、走出宣传化,而回归与创造更加艺术化更加审美化的军旅文学。提法的不同,多少反映了一种观念的变异。正是在此种情势之下,“军事文学”的淡出和“军旅文学”的凸显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而从政治强势中降了下来的军旅文学,正在以一种更加平和的姿态,融入当代中国文学的多元格局之中。

8.军旅散文:迟开的花朵——军旅散文五十年述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也是一个散文的国度,从先秦诸子、《尚书》、《战国策》到汉赋,到唐宋八大家,其中军旅(或战争)篇什也是洋洋大观,连篇累牍。具体一点说,从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到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从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到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等等,名篇佳构亦不胜枚举。但自明清以降,文风随世风迁移,怡性娱情的小品文逞一时之盛,那种取材于战争的气势磅礴的黄钟大吕之音反倒日渐稀少,沉雄阔大的散文一脉式微若游丝。新文学运动的后二十年,散文成绩斐然,大家杰作迭出——有儒雅闲适的周作人式的小品,也有妙趣横生的林语堂式的议论;有丝丝入扣的胡适式的说理,也有匕首投枪般的鲁迅式的杂文;有意境俱佳的朱自清式的美文,也有言近旨远的许地山式的寓言;有郁达夫、徐志摩宣泄无遗的抒情,也有夏丐尊、丰子恺精简传神的记述……然而,铜琶铁板唱大江东去的“军旅散文”却依然少见,如果硬要按图索骥,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之类大概可以归入其中。

这就牵涉到一个问题:如何界定“军旅散文”?我想这个问题恐怕只有作宽泛的理解才易解决。这“宽泛”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就内容而言,它必须在“战争和军旅人生(生活)”之外再加上军人(军旅)“情感”二字,否则,作过于狭隘的规定,新时期以后的“军旅散文”就难以成立——譬如作为90年代军旅散文的代表人物周涛,其写作内容几乎就没有或极少正面描写军人或军人生活。二是就形式而言,它应该取大散文的概念,即包括通讯、纪实一类文字,否则仅仅是指某种“艺术散文”(姑且借用这一概念),当代前十七年的军旅散文大概就剩下刘白羽等人的少许篇什而根本形不成阵势了。准此,我们就可以在以上共识的前提下,对当代军旅散文的发展脉络作一番简单梳理了。

如题所示,我对当代军旅散文的基本判断是:迟开的花朵。所谓“迟”,是一个时间维度的概念,大体说的是五十年中的后十年即90年代,军旅散文之花才姗姗来迟,袅袅绽开。而在此前的四十年中,或者发育不良,呈显普遍萎缩状态,或者一花独放,难成遍地风流之势。何以迟开?确实是个大问题,原因也必然是多方面的,限于篇幅,我在此择其要端,只试举两条略加阐释。其一,是时代要求和文体的对位关系。大凡改朝换代(如建国之初)或革故鼎新(如新时期)之际,其风云际会,情感跌宕,或歌颂之,或批判之,社会最需要的是历史的“宏大叙事”,是高歌猛进或长歌当哭。前者如50年代的《红日》等颂歌小说,80年代的《伤痕》等控诉小说;后者如60年代的《放声歌唱》和80年代的《小草在歌唱》等等。也即是说,此一时代的首选文体是小说和诗歌,论叙事之繁复和抒情之痛快,散文都有所不及。在这种时代,散文充其量只能敲敲边鼓,扮演忆旧怀人的边缘角色,而把叱咤风云的舞台中心让给小说与诗歌。此乃特定时代对文体的选择之故,并非散文或军旅散文之过也。

同类推荐
  • 四季花开

    四季花开

    翻阅这十年来的一篇篇学生作品,看着每一个熟悉的名字和稿纸上真切的笔触,就仿佛看着自己的孩子一点一点地长高,心里隐隐有一份欣喜的感觉。虽然他们的文字尚显稚嫩,但这是他们纯真的心灵对眼前世界的探寻,是他们用手中笔书写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 虚位

    虚位

    《虚位》包括《虚位》、《秋浓意淡》、《排斥》、《求证》、《洗脚》等。这些小说描写了职场中的不同人物,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且贯穿体现在不断推进的故事情节中。
  • 故宫盗宝实录

    故宫盗宝实录

    故宫第一次对外开放是1914年(民国三年),因为当时清逊帝溥仪还住在内宫里,所以开放范围很小,仅限于外朝区,而且票价非常昂贵,参观的人很少。溥仪被逐出皇宫后,故宫归国家所有,成立了故宫博物院,1925年10月10日,故宫走下神坛,正式对外开放。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接收了故宫博物院,1958年7月1日重新对社会开放,普通民众花上几角钱就能亲身走进昔日神秘的皇家宫殿。故宫对外开放的陈列主要为两大体系:一是以故宫宫殿建筑为主体的宫廷史迹陈列;一是以故宫藏品为主的历代艺术品的专馆陈列。盗贼们盯上的就是故宫的藏品,特别是位于故宫博物院东部的珍宝馆养心殿内的无价国宝,建国后五个盗宝飞贼无一例外是在养心殿折断了翅膀。
  • 王小波散文(插图珍藏版)

    王小波散文(插图珍藏版)

    中华散文,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或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中华散文的这些优良传统在二十世纪以降的新文学那里,不仅得到了全面传承,且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为了展示二十世纪以来中华散文的创作业绩,我们在新世纪之初即编辑出版过“中华散文珍藏本”凡三十种。自二〇〇五年始,我们在此基础上先后选出二十六种,作为“中华散文插图珍藏版”第一辑、第二辑出版。此次又选出十六种,作为第三辑出版。本丛书每册二十万字,另辅以反映其人生历程的珍贵照片若干幅。可谓美文与华照相得益彰,既是伴君品味欣赏之佳作,又为珍藏馈赠之上品。
  • 远去的人(谷臻小简·AI导读版)

    远去的人(谷臻小简·AI导读版)

    陪父亲度过的日子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回忆。作品为纪实文学,记录父亲老年痴呆症之后的两年时光。从一个老人最初的失忆,一日日走向完全失智;从一个健全的老人,直至成为一个不认识任何亲人,不记得任何往事的“痴呆者”,讲述了老龄化社会中的生存与生活的关系,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以及一代人的命运与价值观走向。
热门推荐
  • 婶婶

    婶婶

    方达明,在文学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几十篇。短篇小说《出走》获第八届美国新语丝文学奖三等奖。小说《婶婶》获第九届美国新语丝文学奖,短篇小说《我的土豆》获第四届林语堂文学创作奖。短篇小说《气球》获台湾第33届联合报文学奖小说评审奖。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满满余光皆是你

    满满余光皆是你

    六年后林相思再次归来沈嘉煜一句“跟我结婚”从此她变成了万千少女的情敌‘沈太太’婚后为了自己能过上不被人围堵和记恨的日子她林相思可谓是煞费苦心啊谁知某天却被沈嘉煜一句“她是我老婆”而毁于一旦这怎么能忍?必须要闹一闹“沈嘉煜!我不管,我不管,我要工作,我像普通人一样工作”看着眼前的林相思沈嘉煜一把把她搂进了怀里在她耳边轻声说道“你的工作就是沈嘉煜的妻子,你的工作室就是我的身边”___糖多虐少,但小虐怡情嘛~总之可放心宰杀本文
  • 智者的启迪:教育学经典名言的智慧

    智者的启迪:教育学经典名言的智慧

    本书涉及到了三个领域:学校教育、家庭教养和个人成长。针对每一个领域,都有一些理论的阐述、现实的思考和可行性的办法。对于如何培养懂得学习、全面和谐发展的个体,大有裨益,希望每为阅读过本书的人都能有所领悟,并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所扬弃,从而寻找到教育的本真。
  • 从堕落骑士开始

    从堕落骑士开始

    名为遨游的系统将罗素带入堕落骑士的世界,他得到的唯一讯息就是可能会有一个终极任务,很显然那就是他需要达成的唯一目标。苦难非但不会让其夭折,反而会让其更加成长。历经百劫,方能化茧成蝶。
  • TFBOUS之冷血三公主

    TFBOUS之冷血三公主

    将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 快穿逆袭:女配的偷心攻略

    快穿逆袭:女配的偷心攻略

    【1V1甜文】江芋寻:“我现在名声臭的很,你确定和我在一起?”娱乐圈小奶狗:“我一直站在你这边,我会帮你的。”——江芋寻:“你好好一个高冷范怎么就变成这样了?”仙尊师父:“在别人面前冷淡是怕别人有所图谋。”江芋寻:“那我……”仙尊师父:“你有什么图谋,告诉我,我都会答应你的啊。”——摄政王爷:“你要谋反?”江芋寻:“碍到你事了?”摄政王爷:“没有。”他突然凑到江芋寻耳边:“求我,我帮你。”【另,前两个位面是虐的。第四个位面才正式进入“偷心攻略”任务!!金主们不喜欢的就跳啊~】
  • 密道追踪

    密道追踪

    自杀前发誓,如果能拿到援兵虎符,就将复活。耶律乞努的坟冢被另外一个盗墓门派卸岭压制千年。但是卸岭的一个叛徒,正在试图将耶律乞努复活。随着老沙和大拿进入地下,发现,复活一事根本就是子虚乌有,钢厂地下实际上是一个通往平时空间的途径。要复活的并非耶律乞努和他的阴兵,而是来自于另一个镜像空间的军队!而连接镜像世界两边的,竟然是一条活在地下几千年的大鲤鱼,这条鲤鱼的巨大,已经完全超出了人类的想象。鲤鱼一旦惊动,就会引起灾难。事态进一步复杂,现在不仅要把耶律乞努送回镜像世界,而且老沙的大拿,要也要跟随进入到镜像世界里,去完成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万国上界

    万国上界

    没得穿越,没得爱情,没得热血,我瞎写的。灵感当头,其他一切都是浮云,大纲故事写爽了就行!新手当道,练笔之作。各位还请小心观看!
  • 坏茶

    坏茶

    这个世界究竟是谁设下的圈套?为了什么而设下?我不知,只希望,你我能如初见时那班温柔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