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07800000011

第11章 线与面(11)

朝鲜战争的结束和中国大陆边境剿匪的胜利,使新生的共和国最终挣脱了战争的阴影而走进了和平的阳光之中。人们在欢呼胜利之余,在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共和国的建设之余,也常常不免沉浸于遇思:人民共和国这个巨大的奇迹何以诞生?她穿越了怎样的血雨腥风和万水千山?人民军队又是怎样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摧枯拉朽所向披靡的?在这中间都发生了哪些惊天动地的故事和人物?人们渴望详细地了解这一切。仅仅读那些精短的诗歌、散文,通讯和报告文学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强烈愿望了,他们急切地希望看到能够更高、更深、更广、更生动、更传神地状绘历史风云,反映战争生活,塑造英雄人物的文学作品。五十年代中期的大陆中国已然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军旅小说的阅读期待与市场。另一方面,一个庞大的军旅小说家群也正在悄然形成并逐渐地成熟。他们大致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一批有相当文学修养和创作经验的资深军旅作家,如刘白羽、魏巍等;二是一批担任过部队文化宣传或战斗团队领导职务的领导干部,如吴强,曲波等;三是一批建国前后参军入伍的青年小知识分子,如徐怀中、王愿坚等。他们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首先都是战士,然后才是记者、宣传干事、宣传队员、文化干事、文化教员,或者部长、政委,他们和人民军队一道成长,是战争的亲历者,是共和国的创造者,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实践者。此前他们中间还少有人写过小说,甚至缺乏文学和文化的准备,更不存当作家之念想。但是,刚刚逝去的炮火硝烟日夜在跟前闪现,无数战友的呐喊常常在耳畔喧腾,他们要倾诉——倾诉对历史巨变的沉思,倾诉对人民战争伟大胜利的感动,倾诉对前赴后继的革命先烈的怀念,倾诉对某一个冬夜行军途中的那一串火把的刻骨铭心的记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拿起了笔,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小说。五十年代中后期相继发起的大规模的纪念建军三十周年、建国十周年的征文活动和大型革命回忆录《红旗飘飘》《星火燎原》的广泛征稿,更给这些倾诉者们加油添柴,推波助澜,并且提供了更加开阔深入的原始素材和更加优良的写作环境。至此,广大人民的“倾听”热望和一支潜在的军旅作家的“倾诉”热情,完全形成了一种呼应,一种“同构”,为当代军旅小说大潮的汗漫而出做好了充分的“蓄势”。

一九五四年,杜鹏程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的出版,立刻震动了全国文坛,被称之为是“英雄史诗的一部初稿”(冯雪峰语)。它以高昂的激情、凝重的笔触和磅礴的气势展开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壮丽画卷,把当代战争小说的水平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它是新中国军旅小说发展历程中的一块里程碑,它甚至代表了当时长篇小说的最高成就。以它的出现为标志,宣告了军旅小说开始成为了当代军旅文学乃至整个当代文学的“主流”。汇人这一“主流”的重头战争长篇小说先后有孙犁的《风云初记》、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高云览的《小城春秋》等,以及中短篇小说《平原烈火》(徐光耀)、《五彩路》(胡奇)、《小英雄雨来》(管桦)、《黎明的河边》(峻青)、《党费》(王愿坚)等等。它们汹涌奔腾浩然作势,掀起了新中国军旅文学的第一个浪潮。稍后,时至五六十年代之交,围绕着“向建国十周年献礼”,又有一批优秀的战争小说蜂拥而至,其中长篇小说冯德英的《苦菜花》、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刘流的《烈火金刚》、冯志的《敌后武工队》、雪克的《战火中的青春》、李晓明、韩安庆的《破晓记》、柳杞的《长城烟尘》、丁秋生的《源泉》、陆柱国的《踏平东海万顷浪》、柯岗的《逐鹿中原》等,以及中短篇小说《辛俊地》(管桦)、《小兵张嘎》(徐光耀)、《七根火柴》《粮食的故事》(王愿坚)、《百合花》(茹志鹃)、《长长的流水》(刘真)等等,它们共同掀起了新中国军旅文学的第二次浪潮。而战争题材长篇小说则是这两次浪潮中的波峰浪尖。

当然,所谓“两次浪潮”主要是从量的角度而言,究其实,它们不过是两个渡次的平面展开,而并非质的纵深推进。做出这种判断,倒不仅仅因为后来的作品从成就到影响都还未超出前此的《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等,而更多的是关涉它们价值取向的同一性和强烈、鲜明而单一的时代特色以及由此带来的时代局限。它们成为一时的主流文学,在更大程度上是由于和当时激烈的社会情绪与高蹈的意识形态的严密契合。它们的基本主题是讴歌武装革命斗争的胜利,普遍旋律是乐观的英雄主义加浪漫的理想主义。在风格基调上多受益于苏联卫国战争文学的高亢与激昂,在情节结构方面则偏向于中国古典战争长篇小说的传奇与故事。相比较而言,对“五四”以来中国现代小说艺术营养的汲取与消化倒并不充分。在语言锤炼、意境营造,艺术感觉的开放和人物心理的掘进等诸多方面显得共性大而个性小,不少作品还不免粗糙和稚嫩。它们之所以风靡当时,首先是满足了人们急于了解革命历程的热情渴望;其次是表达了人们走出苦难之后对革命战争的感激心情,再次是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通俗形式适应了人们最一般的审美需求;最后,是相当一部分代表作被改编成电影等艺术样式搬上了银幕和舞台,极大限度地扩张了它们的传播速度和覆盖领域。毫无疑问,它们是当代中国军旅小说的拓荒之作和奠基之作,它们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前十七年”当代中国文学的整体面貌,而且远远逸出文学的范围,持久有力地导引了几代中国青年的思想、情感、信仰乃至行为规范。在新中国的精神历程上,打下了深深的历史烙印。然而,换一角度看,以一种更加文学的眼光、更加开放的世界性眼光——譬如反思战争、正视悲剧、开掘人性、铸造民族精神、解剖战争后遗症等尺度多方位多层面地审视这批作品时,就无可讳言地要承认它们的封闭性、狭隘性和单一性。这大概也就是所谓的时代局限罢。

在上述战争小说的“主流”之外,还有一条婉蜒行进在“前十七年”中的军旅小说“支流”,那就是反映建国后和平环境中的军旅生活、军人情感以及军民关系的小说系列。它们的出现,拓宽了军旅小说的题材领域,丰富了军旅小说的表现内容,给军旅小说带来了新的特质和新的美学情趣。较早取得成就的是一批在战争后期入伍、几乎和新中国同时起步走上创作道路的青年作家,题材面相对集中在西藏、云南等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五十年代中期前后的代表作品有徐怀中的长篇《我们播种爱情》、中篇《地上的长虹》、刘克的短篇《央金》《古堡上的烽烟》,彭荆风的短篇《拉祜小民兵》,以及林予反映东北军垦生活的长篇《飞雁塞北》等。在一九六三年的全军性大征文活动中,又出现了任斌武的《开顶风船的角色》,林雨的《五十大关》等正面描写部队训练生活的优秀短篇。“文化大革命”前夕出版的黎汝清的中篇《海岛女民兵》和金敬迈的长篇《***之歌》,则为“前十七年”的军旅小说画上了有力的句号。显而易见的是,这批作者无论是数量还是影响都远不足以和同时期的战争小说相抗衡。

造成和平时期现实军旅题材小说创作薄弱的原因也许很多,但最主要的是两条。

第一是创作队伍的变化。由于军旅生活和军旅成员急速而巨大的流动性——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同时也就决定了它的文学反映必须在不同的时代推出不同的代言人(作家),以保证作家对生活的亲历和体验,否则,势必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迫与尴尬。建国以后,一批相对成熟的军旅作家陆续转业到地方工作或者升到更高级的领导岗位,对现实军旅生活的逐渐疏离与隔膜迫使他们只能面对过去(战争),而无法关注“当下”。与此同时,更年轻的军旅作家还处在生长之中,作家队伍的这一“断层”,直接导致了现实军旅小说创作的贫弱。其实,再进一步推广开来看,“前十七年”的军旅小说在题材上已然呈现出明显的“橄榄状”。以建军四十年(1927—1966)的历程来划分,反映前十年即红军题材的小说甚为稀少,反映建国后十七年的军旅小说也渐次萎缩,最大量的是集中反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作品。这种现实和当时活跃的军旅小说家群构成的“橄榄状”恰成一种对应关系:红军出身的小说家几乎没有,建国后参军的小说家尚待成熟,真正的主力绝大部分是“八路军”“新四军”和解放战争期间入伍者。以此观之,是否也说明了“生活乃创作的唯一源泉”?

第二是创作路线的强化。这里所说的“创作路线”大体指的是毛泽东一九四二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文艺为工农兵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思想路线。这一路线在建国以后由于政治一体化的推行与强周,也变成了普泛的基本原则与指导思想。文学的革命功利性和政治功能性不断地被加以规约和强化,从“两为”的文艺方针到“两结合”的创作方法,乃至“写什么”(题材、主题)和“怎么写”(形式、风格)等等,都有了不可更易的明确限制与强行规定。而军队作为高度政治化的武装集团,在这些方面执行得更为坚决和纯粹,不允许有丝毫越轨的倾向、情绪和笔调。五十年代初期到中期先后出现的略有探索的《洼地上的“战役”》(路翎)、《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碧野)、《战斗到明天》(白刃)、《亲人》《妈妈》(王愿坚)、《英雄的乐章》(刘真)、《雪天》(张麟)、《三月雪》(肖平)等战争小说都一一被扣上了“战争残酷论”“资产阶级人性论”“丑化人民军队”等多种帽子而遭到过不同程度的批判与否定。有的作家还因此罹难而被迫搁笔。这也是造成战争小说“第二次浪潮”无从深化与发展的重要原因,相形之下,现实军旅题材就更为敏感和棘手,一方面是缺乏经验与参照,一方面是诸多矛盾难以回避。

一九五七年前后,在“双百”方针的倡导下,在“干预生活”口号的鼓动下,触及部队现实矛盾的《不好领导的人》(路野)、《无风浪》(朱新楣)等相继发表,但立刻就遭到了粗暴的无情棒喝,现实题材军旅小说创作在现实主义道路上刚刚起步就踉踉跄跄,致使不少作家或者不越雷池,或者绕道而行。进入六十年代,战争题材也开始衰微,现实题材受到鼓励,只是现实主义的因素不断稀释,而浪漫主义的成分逐渐膨胀,掩盖矛盾、粉饰生活成为一时的审美原则。“好人好事文学”普遍增多,即使写矛盾也是先进与更先进的矛盾。这方面的经典之作《***之歌》在塑造人物方面已然出现了某些“高、大、全”的苗头,虽然名震一时,其艺术性和生命力却因此而大受损害。截至一九六六年二月,林彪委托扛青搞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出笼,便基本宣布了“前十七年”军旅文学的寿终正寝。

同类推荐
  • 思潮与文体:20世纪末小说观察

    思潮与文体:20世纪末小说观察

    雷达,曾先后在全国文联、新华社、《文艺报》社做编辑,担任过《中国作家杂志副主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兼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等职,并兼任母校兰州大学博士生导师。这是其所著的一部关于中国当代小说文学评论的文集,由“世纪交响”、“长篇平台”、“绿野美卉”、“文坛撷英”。
  • 唐宋诗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唐宋诗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诗人们的命途有别,作品的韵味各异。比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显示出大唐气派;杜甫的“每依北斗望京华”,反映出其对盛唐的一副衷肠;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以清丽哀伤之景衬托六代兴亡之感,此诗被誉为绝唱;李商隐的“昨夜星辰昨夜风”,是通过对昨夜一度春风的抒写,以倾吐对其意中人的怀想。《唐宋诗精品鉴赏》搜集了唐宋大量的经典诗句,包括《在狱咏蝉并序》、《回乡偶书二首》、《夜归鹿门歌》等,对它们一一进行解析和鉴赏。
  • 《中国治水史诗》评传

    《中国治水史诗》评传

    2010年由杨钦欢总策划,何建明、程贤章主编的《〈中国治水史诗〉评传》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评传汇集了李存葆、何建明、蒋子龙、徐坤、张炜、叶延滨等近百位知名作家的治水作品。中国治水专家对百名作家参与治水史的创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中国治水史诗(套装上下册)》弥补了中国水利史上的一个空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纪实价值。
  • 佛眼

    佛眼

    本书收有“厮守”、“独自跳舞”、“永无承诺”、“崇拜城市”、“名人的尴尬”、“女人的散文”、“婉约江南”等随笔。
  • 两个人的房间:一部回忆录

    两个人的房间:一部回忆录

    在我们生活中的某一时刻,我们每个人都曾经经历过毁灭性的折磨,最终都能接受我们失去的东西。无论事情如何发生,结果都是一样,我们被独自留下,孤单一人,想着我们本能做些什么,我们怎么才能重获平和。这是艾贝尔自述的故事,他寻求平和的经历和之后的奇迹就证明,爱和希望可以持久,无论挣扎和悲剧怎样改变了我们的人生。
热门推荐
  • 嬉笑姻缘乱君心

    嬉笑姻缘乱君心

    段越越是个穿越女,从小到大唯一的梦想就是能够来一场轰轰烈烈的穿越旅程!为此,作为好友的卓童童彻底地将她鄙视了一番。就在穿越大计一筹莫展之时,段越越做了个白日梦,梦见十年前,在她还是八岁时,那头穿越到他们家的小白猪……结局是什么?结局是段越越睁眼后发现自己躺在一个猪圈里!结局是段越越发现周围密密麻麻的围了好多人,统一的古装造型!于是,沉思片刻,段越越终于得出一结论:她输给了那头猪,所以她穿越了!
  • 爹爹闪开之娘亲要翻墙

    爹爹闪开之娘亲要翻墙

    慕云歌,二十一世纪顶级特工,一场实验,灵魂互换,魂坠异世。什么?她竟然被人下了媚药!靠!有木有搞错?为了自救,她只好强了那个连样貌都木有看清的男人,然后带球跑路!渣爹不疼,亲娘不爱!嫌她败坏家风,将她送到了那个鸟不拉屎的偏远小城!木有关系!姐这天才的封号可不是白得的!素手翻云,破烂庄园大变天,金银财宝滚滚来!小日子过的也是风生水起。什么?一封家书召她回京?靠!你说回去就回去!不过听说京中金银遍地,回去捞点也无妨!什么?召她回来是为了代妹出嫁?开什么玩笑!当她是肉包子吗?想怎么捏就怎么捏!别忘了,刚出锅的包子可是很烫手的!不过出嫁也无妨!看在那聘礼还算可观的面子上,嫁了就嫁了!反正嫁谁不是嫁!什么?未来相公还是个病入膏肓一只脚迈入鬼门关的?让她嫁过去只为了冲喜?靠!太特么.靠谱了!只要那男人一蹬腿,万贯家财可就都落入她的兜中!这笔买卖很划算!姐.嫁了!精彩片段展示:“爹爹,红杏出墙是什么意思?”某小宝一脸天真无知的请教着。“.怎么问这个?”某男人躺在软榻上,疑惑的看着站在一旁的儿子。“娘亲说她要红杏出墙,可是小宝不懂这是什么意思,所以就想着爹爹一定知道的。”“什么!?”“娘亲说爹爹虽然长的很帅,但是中看不中用!所以她要红杏出墙,去找个中看又中用!帅气又多金的来!”某男人闻言腾的从软榻上跳起,脸色阴沉,瞬间消失在房内。他一定要让那个女人知道,他是中看也中用的!某小宝看着男人暴走的背影得意道:“我就说爹爹没病,看这不是生龙活虎的吗?哪里有病入膏肓的样子了?”
  • 再忙也能做个好妈妈

    再忙也能做个好妈妈

    当80后、90后妈妈渐渐成为这个时代的育儿主力军的时候,这批普遍受过高等教育的妈妈们开始更多关注新的育儿法,而不是将老一辈的育儿理念一成不变地继承下来。于是,很多父母会在学习育儿的过程中接触到一个在育儿书、媒体、网络等地方出现频率相当高的词——敏感期,很多诠释敏感期的书籍、杂志铺天盖地冲入父母的视野。
  • 末世重生之与忠犬总裁一起打怪

    末世重生之与忠犬总裁一起打怪

    {架空时代文}前世栗安娜把白伟当做洪水猛兽,即使白伟对她感情昭然若揭,也不愿意相信。末世突临白伟依旧将栗安娜保护很好,但是栗安娜依旧不相信他的感情,直到她被人算计死去,白伟奋不顾身跟他死在一起这才相信。重生后的栗安娜决定接受白伟的爱意,与忠犬总裁一路打怪升级。ps:打打怪怪升升级温馨故事。喜欢的宝宝们可以加群,qq群,群号:540725802
  • 海底两万里

    海底两万里

    1866年,有人以为在海上见到了一条独角鲸,法国生物学家阿罗纳克斯最后发现那是一艘名为“鹦鹉螺”号的潜艇,并且带着仆人康塞尔和一个捕鲸手内德·兰,跟随尼摩船长乘坐这艘潜艇在海底做了两万里的环球旅行。十个月后,这三个人终于在极其险恶的情况下逃出了“鹦鹉螺”号潜艇。
  • 万界至强仙魔狐帝

    万界至强仙魔狐帝

    食尽万界美食,阅尽万界风光,泡尽万界美女。狐妖中,他灭域外,摧王权斗破中,他斩萧炎,灭萧家,泡云韵薰儿。王者中,他泡妲己,一夜推倒貂蝉,收主宰暴击为骑。“你们是啥东西?兵王?修仙者?轮回者?重生大佬?系统主人?呵呵……我只想说你们都是辣子鸡!”“红红!这就是我们的女儿,叫昭红灵。”……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唯帝独尊!
  • 宋中太乙宫碑铭

    宋中太乙宫碑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居山 活法

    居山 活法

    终南山是大地智慧的额头,这是一本向连接古今文化传统大山致敬的书,全书40万字,百余幅图片,19个珍贵视频、人物故事及生存状态。这是一本继比尔·波特《空谷幽兰》之后,中国人第一本向终南山深深致敬的书。此书展示居山者最大限度降低物质追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其实在倡导一种低碳、简约、环境友好型的自然生活方式。
  • 香骨妖姬

    香骨妖姬

    她是风玥国祸国妖姬,为所爱之人付出一切后才知晓,他就是害了她全家的仇人。头颅落地,香骨飞雪,她在仇恨中涅槃重生。再一世,她是鎏紫国公主,前来联姻只为摧毁仇人的一切。被情所伤的她早已心死。他是风玥国最“得宠”的七皇子,六岁便被封王。生母之死、兄弟暗算,他在刀光剑影中寻生。面冷心冷,他视她为细作为合作对象,却不知何时,他这一棵铁树为她开花。王爷漫漫追妻路,众手下在心里默默的为他点了根白烛。重生一世,抛却香骨,成为祸国妖姬。不择手段,只为复仇!PS:还希望大家多多提意见,我会认真思考采纳的,谢谢你们的支持?????
  • 恰好你我没错过

    恰好你我没错过

    苏门门,一枚小小的无业人员,但是,她有一颗热爱追星的生活,爱豆就是她的精神支柱,她愿意为了爱豆活出最精彩的自己。然而,事实证明这是对的,每天无厘头的让自己拼命优秀,拼命的让别人认可自己这些事,她觉得她做到了,因为她很庆幸,有一个愿意陪她,爱她,呵护她的男生……爱豆沈易轩and追星妹子苏门门……地下恋很辛苦,但也好过异地恋……苏门门,你的存在好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男神,你的鼓励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