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07800000014

第14章 问与答(2)

吕:你已经收集了多少首毛泽东诗词?你对毛泽东诗词的解读是否结集出版,目前进展如何?

朱:目前已收集到一百首左右,其中有一部分的真伪需要研究甄别,还有一些不能代表作者的水准,这些篇目收不收还是一个问题。同时因为涉及重大题材,书稿的送审还需要一些时间。从目前的进度来看,此书的出版还需押后一段,但愿不会让读者朋友们等待太久。

(原载《文艺报》2006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2.三个阶段与四个流潮

——关于军旅文学八十年(1927—2007)答傅逸尘

“三个阶段”与“四次浪潮”的划分

傅逸尘(以下简称傅):回溯八十年中国军旅文学长河,不难发现,作为一种题材特定的文学类型,军旅文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建构起了以“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为核心的美学品质,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独树一帜,堪称社会主流文化与国家精神建设的中流砥柱。进入新世纪以来,对军旅文学八十年的整体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注意到您在最新研究成果中提出了“三个阶段”“四次浪潮”的说法,您是如何对其进行分期的呢?

朱向前(以下简称朱):如果将军旅文学八十年视作一个整体,我们可以将军旅文学划分为现代军旅文学和当代军旅文学两块。从人民军队一九二七年诞生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这二十二年战争年代的部分算作现代军旅文学;从新中国成立至今,这五十八年算作当代军旅文学。具体再分则现代军旅文学可以分为红军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三个阶段。因为当军队自身的生存状态、规模、性质不同的时候,军旅文学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这个背景就说明,军旅文学自她诞生始,就和人民军队的宗旨、政治,宣传,教育等等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和一般意义上的文学确实有区别,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把军旅文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来研究的本质原因。这是现代军旅文学的“三个阶段”。当代军旅文学的发展轨迹就是所谓的“四次浪潮”。“前两次浪潮”是刘白羽先生提出的,五十年代中期为第一次浪潮。在建国之初,由于战争亲历者表达倾诉的渴望,社会大众对新中国建立过程了解的渴望等等原因,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阅读期待,于是就出现了新中国第一批长篇作品,如《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等。第二次浪潮就是五六十年代之交,向建国十周年献礼,出现了又一批长篇小说,如《红日》《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等等。其背景、现象,特点,规律等大体相似。总之,前两次浪潮都是以长篇小说为标志的。在此基础之上我提出了“第三次浪潮”,就是新时期八十年代中期“两代作家在三条战线作战”的格局逐渐形成,像刘白羽、魏巍、徐怀中等宝刀不老,不断推出新作品,像李存葆、莫言、朱苏进为代表的中青年作家的集群崛起,共同创造了以中短篇小说为标志的军旅文学在新时期的全面繁荣。“第四次浪潮”是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滥觞的。

军旅文学从八十年代末进入“双重夹击”的窘境,一直磨合到一九九五年左右,一些比较成熟的作家开始转入长篇小说创作,像朱苏进的《炮群》《醉太平》,朱秀海的《穿越死亡》,韩静霆的《孙武》,乔良的《末日之门》等等。“第四次浪潮”又回到了长篇小说,意味着军旅文学螺旋式上升,标志之一是有了一个稳定的中年作家为代表的长篇小说作家队伍,思想、艺术、技巧上都比较成熟。标志之二是有了一批代表性作品,虽然名头和影响力不如五六十年代,但是时代不同了,在当今这样的读图时代,军旅长篇小说想占有一席之地是何等不易啊!“第四次浪潮”也标志着军旅文学达到了新的高度。

傅:我们一般在谈到军旅文学时往往忽略现代部分,可能是距离我们当下的文学时代也比较遥远了,另外在战火纷飞、戎马倥偬的战争环境下,其文学本身的价值较为孱弱,无法穿适时光的阻隔。但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讲,现代军旅文学对其以后的当代军旅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基和开创性的作用,您怎样看待现代军旅文学的贡献和其自身的局限?

朱:现代军旅文学确实与草创时期我军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相对应,文学形态比较粗糙、简陋。红军时期就是一些歌谣、墙报、板报、标语,活报剧就算是比较复杂的了,所以,很难有作品能够留传下来。抗战时期就稍微多一些,比如田间、艾青、臧克家、阮章竟等人的诗歌,光未然的《黄河颂》等诗歌当时都对鼓舞全民族的士气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当然,若论艺术成就,贯穿整个红军时期和抗战时期,最突出的还是毛泽东诗词,以战争为主要题材,毛泽东写下了一批优秀诗词,如《两江月.井冈山》《十六字令.山》《清平乐.会昌》《七律.长征》《忆秦娥.娄山关》等代表了现代军旅文学的最高水平。

傅:这跟毛泽东本人的文学修养、诗人浪漫的精神气质,及伟人丰富的经历体验和阔大的胸怀有关,是一种多方面的契合,才会产生这样的杰作。总体而言,现代军旅文学更多地是负载着战时文化的宣传鼓动的作用,负载着统一思想、凝聚军心、鼓舞士气、宣传政策的任务。毛泽东诗词其实也具有这样的作用,只不过毛泽东诗词里具有个性和文学性,他把文学与政治融合得更好,或者说,他本人的强大的主体性和宏阔的视野使得他的诗词更接近于文学本体。而其他作家就不具备这样的主客观条件,距离政治太近了,其创作客易会牺牲掉一部分文学性。

朱:是啊,红军和抗战时期的一些快板诗、鼓点诗,在当时确实振奋人心,令人热血奔捅,但时过境迁,过了几十年之后,人们却开始青睐沈从文。而当时沈从文不是主流,游离于全国抗战洪流之外,但时至今日,倒是沈从文的作品更耐看,它比战时的其它文艺更有艺术生命力。现代军旅文学更加浓缩地、典型地反映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总体命运,伴随着民族、国家的自由解放与繁荣富强的进程。但多多少少是付出了代价的。

军旅题材与长篇体裁的契合

傅:您的“四次浪潮”的分期,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四次浪潮有三次都是以长篇小说的繁荣为标志,而且军旅长篇小说也特别受到了影视的偏爱,军旅长篇小说几乎都被改变成了电影,近年来又产生了一个“红色经典”系列电视剧,而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的繁荣也直接带动了军旅题材电视剧的繁荣。您觉得军旅文学如此偏爱长篇小说这一文体,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吗?

朱:第一,军旅题材本身具备了小说最重要的元素即故事性和悬念,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没有比战争更刺激、更惊险、更离奇、更悬念丛生的,这是由金戈铁马的军旅生活本身所决定的。从阅读的角度来说,战争故事是最好读的。第二,若追求故事的完整性,人物命运的曲折性,战争过程的复杂性,非长篇无以表达。从篇幅来说,少则几十万字,多则上百万字,具有长河般的品格,只有长篇小说才能够承载这种宏阔的叙事。第三,就是中国的文学传统,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就是喜欢故事。这是发乎天性的,追求好玩、好奇,未知,与西方的重恩辨、重逻辑的思维方式不同。前段时间金庸来军艺讲座时说得好,他认为写小说不要追求它表达了多么深刻的思想和主题,就是要好读,故事好看,感动人。我基本认同他的观点,这也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感性的,重形象,跟着性情走,这比较人性化,也更加艺术化。

傅:实际上“十七年”的军旅长篇小说大多采用章回体,有着很强的话本小说色彩。应该说“前十七年”的军旅长篇小说走的是一条民族化、民间化的文学道路,强化了民族风格与中国气派。

朱:正因如此,新世纪军旅小说也很快和影视合上拍,接上轨了,包括今天的影视偏爱改编所谓“红色经典”,也不是因为小说的语言有多精彩,艺术水平有多高,就是因为这些作品提供了一个好的故事框架。首先是军旅生活本身就适合故事讲述,其次长篇小说适合承载完整的叙事,再次就是适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习惯,还是“三个适合”。

傅:但是为何今天的读者对“十七年”的军旅长篇小说并不是特别接受,有的学者甚至开始全盘否定“前十七年”的军旅文学,您觉得是因为当今读者对“好看”的定义发生了变化,还是有其它原因?

朱:故事的好看并没有改变,像这些红色经典小说到今天基本上都被改编成电视剧了,之所以有的经不住今天的追问和推敲,还是因为人物有点高大全的倾向,而且文学语言普遍比较粗糙。当时部队的作家有文学准备的不多,文学素养普遍不高,多是半路出家,所以文学性较差。但也不能一概而论,简单否定,我们研究文学史,还是应该深入到当时的文化、文学环境的内部与历史语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站在历史的这一边指手画脚只能是空泛的批评。客观地讲,“十七年”军旅文学的不少作家作品,今天依然堪称经典。有很多作家还是很值得重视的,比如说徐怀中,他是一个起点很高,有纯正的艺术感觉、扎实的艺术修养、明确的美学追求的作家,他很早就熟读外国作品和孙犁作品,当时他的领导是冯牧。冯牧出身书香门第,有很好的文学修养,所以他麾下的几个作家,如公刘、白桦、徐怀中、彭荆风等都受益匪浅,文学路子走得也很正。公刘在五十年代写的诗特别有感觉,和云南当地奇异的风情结台起来,有如飘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文坛上空的“一朵奇异的云”。贺敬之则将宏大叙事与形式感和自己的革命激情结合,加上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继承,还是很有艺术冲击力的。

还有王愿坚的短篇小说创作,很得短篇小说的要领,截取生活的横断面,如放大镜般将细节表现到极致。茹志鹃的《百合花》也有类似的艺术特点。再有刘白羽,他就探索了一条将革命激情与宏大叙事和华丽语言结合的写作范式。而黎汝清后期的长篇小说则开启了军旅文学的悲剧范式,都有各自的价值。如此等等,都需要很好的发掘与继承。

傅:“十七年”的军旅长篇小说应该说和政治结合得还是相当紧密的,那时候的作家也都相当真诚而自觉地将某些政治观念图解到自己的作品中。意识形态的规定性可以说是军旅文学自诞生那一天起,就天然具备的根本属性;那么到了新时期之后的军旅文学应该说对政治有所突破和超越了,开始溢出政治对文学的完全包裹了吧?

朱:军旅文学的某些传统和成规经过“十七年”的发展,到了“文革”,达到了顶峰,已经是过犹不及了。新时期军旅文学有所突破,开始回归文学了,回归到“五四”文学的传统。文以载道,救国救亡,战时军旅文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吼出来的。而新时期军旅文学开始了现实主义的回归和深化,首先重视真实性,其次有限度地追求一些艺术形式与技巧的东西,可以说在新时期以前,军旅文学在表达方式和艺术技巧上没有什么刻意的追求。进入新时期之后,军旅文学开始有了形式上的探索,如莫言、乔良、海波等作家,开始了文体意识的自觉,对政治有所挣脱,但是这种突破也是极为有限的。军旅文学依然处在政治的框架内,没有这种政治背景,文学也不可能取得那么强的轰动效应,像《高山下的花环》《将军不能这样做》《小草在歌唱》都是这样。

傅:军旅文学在形式技巧上的追求似乎始终是浅尝辄止,像当时几位较具探索意识的作家,莫言已经写出去了,甚至干脆脱离了军队,乔良和海波后来也不写了。是否说明军旅文学从其本质属性上说是排斥这种对文学性的较为纯粹的追求呢?

朱:这还是和军旅文学的意识形态的根本属性有关,这种东西和纯粹文学技巧的东西结合起来还是有困难的;其次和我们军队的构成有关,广大官兵以农民子弟为主,最早是文盲,半文盲,即便到今天初中和高中文化水平还是占了大多数,这都限制了军旅文学走纯粹的形式技巧之路。

“第四次浪潮”的特征及前景

傅:您觉得“第四次浪潮”与前两次浪潮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朱:我觉得“第四次浪潮”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在“人”字上,人物变得更加血肉丰满了,越来越真实可信了。“前十七年”有点假大空的感觉,过于高大全,到“文革”时发展成“三突出”;而现在则是回到了真实,即便是英雄也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比如说《历史的天空》中的姜大牙,从一个乡村青年,误打误撞加入我军,一身的毛病,根本谈不上对共产主义信仰,在革命战争的进程中不断磨炼、改造、成长、净化、提高,最后成为我军的高级将领,作者把这一过程写得很真实,很完整。即便是成为高级将领之后,姜大牙身上仍然有一些毛病,性格上有某些缺陷和局限,这样就更符合人物成长的轨迹和逻辑,更加人性化了,故事也更好看、更夸张、更离奇了。作家的文学素养也更高了,文学语言、叙述技巧方面也提高了不少,表现方式更加文学了,更加艺术了。

同类推荐
  • 萧红小说集:生死场

    萧红小说集:生死场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本书精选了《后花园》《呼兰河传》《生死场》《马伯乐》《王阿嫂的死》《小城三月》等萧红最为经典的小说作品。萧红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其作品以抒情笔调抒写着自我主观感受;散文化的小说结构;重文化风俗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不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浪费笔墨;故事情节断断续续,然而意味深长;童年趣事,妙趣横生。
  • 唐朝天空:李国文散文集

    唐朝天空:李国文散文集

    本书收有“大浪淘沙”、“马站着睡觉”、“茗余琐记”、“四合院的话题”、“初冬的春意”等散文。
  • 审美价值结构与情感逻辑

    审美价值结构与情感逻辑

    本书是孙绍振教授文艺学理论研究部分成果的结集。孙先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既沐浴了五四文化重镇诸多学术大师的思想余泽,又得到当时云集北大的朱光潜、蔡仪、金岳霖等各具代表性的哲学、美学、语言、文学大家的学术熏陶与逻辑训练,而十几年僵化的庸俗社会学的教条则孕育了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
  • 爱幻想的我

    爱幻想的我

    本书是“校园文摘”系列丛书,分“繁星梦”“青春驿站”“亲情树”“鬼马狂想曲”“读书沙龙”“自然物语”“家乡素描”等版块,精选全国知名少年作家、中学生的哲理小文、心灵感悟、散文、杂文、随笔、游记、叙事、幽默故事、小说、社会热点、读后感等等。作品图文并茂,文笔流畅,真情中流露实感,思想上显出深度,深刻中略见睿智。相信本书会给读者带来无限遐想和乐趣,同时也会带来智慧的源泉和精神的力量,从而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 当代中国大学生道德学习研究

    当代中国大学生道德学习研究

    本书以理论的追根溯源为逻辑起点对道德学习进行了多学科的理论建构:首先,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为理论源头,对道德学习进行概念考察。在此基础上,笔者重新界定了道德的概念、学习的分类和道德学习的概念及内涵。其次,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较深入细致地探究了马克思主义对道德学习的理论指导,解读考量了中西方道德学习理论,建构了较扎实的道德学习理论基石。最后,笔者试图以时代特征为背景,以个体的内在独特性为前提,以多维的视角为手段,确证概括出当代大学生道德学习的本质特征,即主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继承性和开放性的统一、规范性和愉悦性的统一。
热门推荐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巫医邪妃

    巫医邪妃

    狡诈叔婶抢了她爹的侯位?她握着一纸圣旨,冒天下大不讳抛头露面,招婿入赘。恶毒堂姐抢了她的未婚夫?就算是她不屑要的渣男,她也不会留给仇人。世人都知晓她寄人篱下,臭名昭著,蠢笨痴傻不堪,更被人在及笄之前退婚。世人都只知晓他地位尊贵,冷峻无双,杀伐铁血,是当今皇上唯一的侄子,大晏百姓心中歌颂的常胜战神。可谁知,她一笑倾城,勾魂夺魄,人前是无人问津的侯府嫡女,背后却是行踪诡秘巫宫之主,一手巫术可起死回生。他背负仇恨,面冷心冷,掌控着整国家的命脉。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重生之为妻日常

    重生之为妻日常

    白绾绾:如果说,我想留在沈府,但是不给你做妾,那我还有其他出路否?沈二爷:可以为妻。前世大千金,反手云覆手雨;重生庶女命,女儿郎当自强。然后在某日,趁着天时地利人和,她顺水推舟嫁给了沈二爷为妻……
  • 纨绔妖后:病娇帝君宠妻记

    纨绔妖后:病娇帝君宠妻记

    震惊!知名美妆博主九洛在直播时死亡!——她,新时代炙手可热的美妆大V,微博粉丝五百万,人美声甜业务能力强,可惜,命短。她,流云宗人嫌狗吠的小傻子,宗内五峰有四峰是她的黑粉,人傻嘴笨不能修仙,幸好,命也短。——当命短碰上命短,能否负负得正?九洛表示,那必须!-从打不还手骂不还手蜕变成你动我一手指我就揍得你不知今夕是何夕,何因?九洛攥拳头,你洛姐可不是软包子。-从人见人嫌一跃成为奉神洲炙手可热的造型师,背后追捧者无数,原因?九洛骄傲笑,全凭一双巧手。-狼吠猫咬的兽厌体质,一朝觉醒,水眸微眯即可使万兽俯首称臣做‘舔狗’,为何?九洛羞涩状,没办法,爹妈基因爆炸牛。_不能修仙的无能废体,至尊灵脉得以重生,修仙路仿若开挂,浅笑间就能携卷风暴、搅乱天地,缘由?九洛挑下巴,谁让她是天道宠爱的‘亲闺女’。——小剧场:【我见帝君多病娇】“珩哥哥!”娇俏女子欲伸手拉住眼前掠过的帝珩,但只碰到一块微凉的肌肤就被对方瞬间闪开。九洛背身离开,“叫她碰到你就不要来找我。”森然刀光一闪而过,低哑男声小心憨哄。“洛洛不气,没碰到。”-【帝君他病娇又撩骚】“病娇,死远点!”某洛桃花眸水光潋滟,嗓音颤颤的推开身前妖孽男。某男瞳色深沉,邪气乍现,不退反进的拉她进怀,在那柔软纤腰上掐了一把,薄唇贴到她耳根厮磨,嗓音磁性又低沉。“我只死在你这牡丹花下。”——小提示:1.爱恨情仇、青梅竹马、打脸逆袭、开挂金手指、高颜值美男…你想要的这都有!2.一对一,甜宠,双洁。-推荐已完结玄幻绝宠文:《天纵狂妃之至尊驭兽师》
  • 花花浪子合同妻

    花花浪子合同妻

    当夜幕降临时,我身心疲惫地躺在床上。屋里一点点暗了下来,由昏暗渐渐变得模糊,最后完全隐藏在黑暗之中。明天,我将要挽着一个男人的手臂,走进一个庄严的婚礼殿堂。从此以后,我将做人妻,为人母……可我没有星点的喜悦。泪,悄悄地溢出眼眶,打湿了枕巾。我出生在北方一个小城市,父母都是公务员,且小有权势,在我们那个小地方,我也算是个天之娇女了,上学放学经常有车接送……
  • Dombey and Son(IV)董贝父子(英文版 下册)

    Dombey and Son(IV)董贝父子(英文版 下册)

    Dombey and Son by Charles Dickens, published in 1848. "Dickens started writing the book in Lausanne, Switzerland, before returning to England, via Paris, to complete it. The story follows a powerful man's callous neglect of his family triggers his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downfall, showcases the author's gift for vivid characterization and unfailingly realistic description. As Jonathan Lethem contends in his Introduction, Dickens's "genius … is at one with the genius of the form of the novel itself: Dickens willed into existence the most capacious and elastic and versatile kind of novel that could be, one big enough for his vast sentimental yearnings and for every impulse and fear and hesitation in him that countervailed those yearnings too. Never parsimonious and frequently contradictory, he always gives us everything he can, everything he's planned to give, and then more."
  • 你宠我好不好

    你宠我好不好

    沈瑶有个简单的愿望,她希望她的男朋友长得不要太招摇。奈何……“啊啊啊!他好帅。”“不行不行,我要被他帅晕过去了!”她想,她这个愿望可能有点难。影帝VS小白不喜勿入******本文乃新开文。谢谢!
  • 寒丑录

    寒丑录

    丑时,称鸡鸣,又名荒鸡,指黎明前的黑暗,亦指黑暗中的蠢蠢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