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08100000033

第33章 栖身之地

外婆是在一个风雨之夜来到我们家的。父亲和母亲都到车站去接她了。那时候我还很小,一个人留在家里。我们住的是一栋老式公房,楼下有个大院,足足有半个足球场那样大,大院里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隐私可言,顶楼到底楼的每一家,男女主人叫什么名字,在什么地方工作,晚饭吃了几个荤菜,是大荤还是小荤,咸鸭蛋一分为几,全都无所不知。甚至有一次,两楼的一对夫妻吵架,胖女人把那个窝囊丈夫的内衣裤全都扔出了门外,然后叉着腰,站在楼道的交接处破口大骂。一楼二楼各委派了一个调解人员去做工作,谁知人员刚选定,小夫妻两个已经勾肩搭背下楼去了大家看得目瞪口呆。

但冬天的晚上,院子里仍然还是寂寞的。特别是雨雪天。因为天冷,七八点钟大家就上床睡觉了。那种房子是没有阳台的,南面的窗台上放满了大盆小盆的花木,雨点经过屋檐滴落在叶片上现在我好像又看到了那个窗台。我站在玻璃窗的后面。窗帘在上亇总是被拉开,阳光长驱直人。我们家有一只用了很长时间的藤椅,椅背那儿被我抽掉了几根藤条,可以同时伸进去几只手指。藤椅上放了只垫子,外婆就坐在那里听收音机,除了听收音机和买菜烧饭,她无事可做。寒假的时候,只有我和外婆在家里,满屋子都是圆形和菱形的太阳光。

我们只有两间屋子,小间是吃饭的,里间就睡觉,休息,我做功课,父亲母亲看报写字,养花和金鱼。全家人的活动空间都在那里,放了少得可怜的几件家具,容身之处就更为窘迫。还有,房间里是没有卫生设备的,在里间的一个角落里,隔着只小箱子,放了一只红漆马桶。我在读小学一年级以前,都是与父母睡一张床。后来外婆来了,为了让她舒服一点,那张大床就让给了她。外婆晚年的时候变得很胖,她一睡上去,那张床就占去了很多,而且她旁边要是再躺了个人,她就会整个晚上都睡不着。所以我们全家就撤退到阁楼上去了。因为是顶楼,就有一个小隔层,人在上面,不能完全站直身子,但空间还不算太小。上阁楼的木梯子一直就搁在外屋的墙上,我们每天就像建筑工人一样地在上面爬上爬下,除了有种悬空的恐惧,我的心里充满了快乐。

我长大以后,开始有了一种奇怪的习惯,我总是喜欢把房里的窗帘拉上。并不是我不爱阳光,不是这个道理。我非常向往那种阳光下的白色大理石熠熠生光的景象。但在我的家里,我的屋子里,我要把窗帘拉上,并且是那种落地的窗帘,质地厚密,有悬垂感,深色。这样好像就没有了窗,没有了窗外面的阳台,没有了楼底下的树,人群,车马,还有无尽的喧哗。因为厚密的窗帘,这一切完全退至到背景之中,它们无法再侵犯我,使我拥有了一种安全感。而那时候,住在仅有的两间屋子里的外婆经常郁郁不乐。渐渐开始莫名地发脾气。

我们在星期天的时候陪她到园林里去,园林里人很少,父亲给外婆拍黑白照片。但这样的日子终究不是经常性的,更多的时间,外婆把窗帘全都拉开,坐在藤椅上发呆。她可以就这样坐卜很长时间,一句话也没有。我在她眼皮底下走来走去,她也像是丝毫不见。谁都能看出她过得不快活,虽然父亲母亲已经尽了他们的全力,但毕竟收入微薄,有时窘迫得要给外婆添只热水袋都无法做到。我们都用那种玻璃做的盐水瓶,外面包了厚的布罩子,用来温脚,温身子。但是它要么热得烫脚,要么有时半夜里醒来,脚边像是捅到了一块冰。外婆终于还是走了。母亲大为伤感。我们从阁楼又回到了那张大床上,外婆用过的被子和床单,似乎还留有她身上的气息。那天晚饭的时候,我们默默无语,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无能和现实的残酷。她终于还是不快活,还是走了。

我们心想。外婆刚来时是多么充满了希望啊。那么,终究又是谁令她闷闷不乐,怏然归去的呢?是那只烫脚的盐水瓶吗,棕棚床的中间已经因为年久而下陷了吗,还是因为没有人陪她说话,孤寂难耐?但是这房子里确实一无所有,没有外婆喜欢的那种小院子,没有雕花的栏杆,甚至连那种暖融融,沁心舒畅的空气也没有。这房子就像一个牢笼。只有像我那样小的孩子,才能无忧无虑地从阁楼爬到大床上,翻一个滚,看着坐在藤椅上发呆的外婆。阳光直射,我目晕头眩,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外婆像个影子,走得无影无踪。我们在几天之内都没能适应外婆不在的生活,母亲变得更为沉默了。不知道是外婆的不快乐影响了她,还是她的忧伤影响了外婆,或者她们本来都忧心忡忡,又说不上事情到底在哪里出了点差错,既尴尬无奈,又苦涩难懂。

外婆走的前一天,我们一起到饭店去吃了一顿。是个老牌店,在市中心。那时的饭店里地上全是油溃,滑腻腻的,服务员穿着白色大褂,在大厅里快速而又僵硬地穿梭。他们尖厉的声音穿过闹哄哄的厨房,像几百只小羊羔中的棕色牧羊人,音调中充满了肯定与酒饱饭足后的满足。我们四个人坐在一只小圆桌前,饭菜很快地一样样拿了上来,看得出,分量很足,而且是真货色。父亲和母亲不断地为外婆夹菜,外婆面前的盆子里堆满了鱼肉之类的东西,后来又变成了骨头和残骸。没有雅室,所有的人都在面前走来走去,没有遮蔽处,没有隐私,没有别人看不见的,只想自己承担的快乐与悲哀。吃完饭,我们陪外婆到处走了走。与饭店离得不远,有个寺院,但院里那时是没有香火的,大殿改作了卖旅游纪念品的地方。但香炉还在那里,黑乎乎的,看上去又沉又重。

我们四个人慢慢地走呵走呵,外婆说这个城市还是挺不错的。父亲母亲就嗯嗯地答应着。外婆又说家里的那个煤球炉大概封口那里不太紧了,加过煤球,一个晚上下来还是要熄,要快点找人来修一修。父亲母亲又嗯嗯地答应着。他们又对外婆说,已经打过电话通知上海家里了,明天到站就有人来接。外婆点了点头,也嗯了几声。接下来大家就没有什么话好讲了。临到分别,彼此都有点客气了起来,这客气却愈发地显出一种凄凉,就如同热水袋没能买到,却连暖脚用的烫人的盐水瓶也没有了。反过来想想,那种烫倒也是亲切的,是肉贴着肉的彼此冒犯与融合。

同类推荐
  • 未选择的路

    未选择的路

    全书共分七辑:城与年、西藏日记、未选择的路、旅痕、我写故我在、阅读、词语。作家从描写北京胡同里的少年成长开始,一路记载了在高原西藏的生活经历,在美国、荷兰、埃及的访问讲学,字里行间充满对社会、人生、文学的执着思考与独特认识……生命的成长、体验与感悟尽在其中。
  • 吕日周在朔州

    吕日周在朔州

    作者用质朴又平实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那样一种纯粹的生活、追求及风土人情,让我们的心不禁为之一震。
  • 我与父辈

    我与父辈

    《我与父辈》是一部长篇散文作品,是阎连科对父辈的一次写作祭奠,是一个儿子跪在祖坟前的默念、回想和懊忆。“我不断地回家、回家、再回家,把写作《我与父辈》当成一种赎罪和忏悔,直到觉得自己又是那块土地的儿子了,才可以重新上路远行。”
  • 唐诗三百首新注

    唐诗三百首新注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唐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历朝历代的文人视唐诗为圭臬,奉唐人为典范。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
  • 超越:董克仁杂文集

    超越:董克仁杂文集

    古时候,人们与自然作斗争的能力很低,为了趋利避祸,在取名时爱挑些吉利的字眼。汉代及以前,有“无忌、无咎、弃疾、去病”一类的命名,也有仰慕历史上的忠臣良将而尽量选些相近或相同的字眼,如汉高祖的第一谋士张良,后来便有姓张的取“学良、效良、忠良、新良”之类的名字。
热门推荐
  • 盲妾

    盲妾

    冥幽宫宫主沈依霜,美颜无双,风采绝世,乃是江湖中一个神话谁知,一场tu杀,令她几欲失去所有“放过我冥幽宫弟子,我,任你摆布。”刑室中,她凝视着座上的他,伸手解开衣衫,屈膝,跪下,将尊严狠狠踩在脚下他狞笑,捏住她的下巴:“那么,从今天起,你便是本王的侍妾,到死为止。”烧红了的铁烙印上她的肩背,凝白无暇的皮肤上,一个血淋淋的“妾”字刺人眼目她抬头,忍痛微笑:“一生为妾么?只愿你,不会后悔。”他哈哈大笑。这一刻胭脂成灰,只得一个--终生为妾以为可以忍辱偷生,以为可以含泪笑看一切,可……当他为了救治心爱女子的眼睛,而狠心剜掉她的双目时,她终于隐忍不住,仰天长啸鲜红的血泪蜿蜒而下,她对他说:“我之所有,皆被你摧毁。你,也该放手了吧。”他伸出去的手堪堪停住,却不知为何心中揪痛不已三年后白衣无暇,红颜冷漠,双目失明的她,却成了敌国闻之色变的军事鬼才……
  • 风灵五人组

    风灵五人组

    人看不见风,但并不代表风不存在,大千世界,有各种各样的生命存在,也有各种能量结合体的存在,风灵就是这样一种生命的存在,却只能被一部分特殊的人感知。有一天,背负着自己秘密任务的暮霭,如期和风灵之王的继承人江岸相遇,一同踏上了寻找风灵之路,他们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 卿依

    卿依

    那年春天,“你是谁,又是怎么出现的?”一女孩对着一男孩发问。“你注定是我的人,你说我是谁?”男孩蛊惑着女孩。不会的,不可能的,我不答应,他又能怎么办。似乎看出她所想,“不管你跑到哪儿,我都能找到你,你敢嫁做他人妇,我便豪夺又如何,你这辈子都是我的人。”卿依从梦中惊醒,“原来是梦”,呼出一口气,“那人是谁,真霸道。我才不会是他的人”。
  • 家有忠犬

    家有忠犬

    别人家养的都是小猫小狗,为啥她家的……扔出一块红烧排骨,壮硕的汉子欢快地蹦跶上前,低头大口大口吃得有滋有味,酱汁与骨头齐飞,仪态风度神马的都是浮云。秦明月见状不禁叹息,仰望长空喃喃地问:“老天,我干了什么坏事,你让这家伙爬我的床,吃我的肉?!”
  • 爱情举着寂寞静灯

    爱情举着寂寞静灯

    2017年3月,天还很冷,我的儿子半岁了。我妈我爸和一个中年女保姆在一天中午来到了我家,抱走了孩子。出门前,我妈说,你去旅游吧,去你想去的地方。但是,不要一个人去,报个团。等我答应,他们就离开了。房间里剩下我一个人。孩子的衣服、尿布、婴儿床、玩具等等,在前一天已经打包好,这会儿他们已经全部搬走。房间里又剩下了我一个人。我呆呆地坐了一会儿,打开电脑,报了一个去广西的团。关上电脑,我就开始想孩子,有那么一刻我特别想去妈妈家找她,可是最终,我还是认为听从妈妈的话,好好出去散散心,重新思考一些事情。于是我静下心来,收拾好箱子,坐公车去了另一座城市。
  • 地仙大道

    地仙大道

    地仙大道,与世同君。浩劫不死,与世长存。
  • 贞观年少

    贞观年少

    那一年,突厥十万铁骑南下。那一年,渭水河畔醒来一位少年······
  • 青帝修圣

    青帝修圣

    他,天生就是用来打破记录的,大陆第一?呵呵,我不屑一顾..................
  • 奈良往东的来信

    奈良往东的来信

    自幼年起便被迫漂泊在外的青年阿拓某天突然接到来自日本的家书,邀他回去参加继父葬礼。在几番犹豫下,他拖着已被医生诊断无药可救的身体回到了日本家中。至此,他踏上了一段寻找的旅程——寻找自己出生的意义、母亲抛下他自杀的原因。因为幼年时一直过着提心吊胆,寄人篱下、辗转多个国家的生活,阿拓的心理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他悲观、厌世、厌食,对人生已无所恋,却在和没有血缘关系的继父之子直树、浩矢重逢后,因为感受到浓浓的,他一直很渴望的亲情,而对往事释怀。
  • 郎咸平说:谁在拯救中国经济

    郎咸平说:谁在拯救中国经济

    2009年以来,我国的各项经济指标出现回暖迹象,股市上涨、楼市热销、车市火暴,这是否说明我国经济已经回暖?郎咸平教授对萧条时期的各种独特现场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市场回暖背后的真相与亮点,指出我国经济的真正危机并非金融危机,而是制造业危机。在此基础上,郎咸平教授指出,萧条时期并不意味着毫无机会。通过对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各领域的逐一解读,为读者找出投资机会。并最终得出结论,只有“第四驾马车”——产业链高效整合才能真正拉动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