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14500000046

第46章 “五四”文学潮流中的现实主义理论(2)

1922年4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作出决议,提出使学术文艺“无产阶级化”,使之“不为资产阶级服务而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重要问题。1923年6月党中央理论刊物《新青年》改出季刊后发表《新青年之新宣言》,在文学上批判了“颓废派”的思想之后,提出文学与革命其他运动一样,“非有劳动阶级为之指导,不能成就”。1923年10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创刊后,以这个阵地为中心,邓中夏、恽代英、肖楚女等,著文阐述文艺问题,提出了很多深刻的革命见解:第一,他们坚持“五四”运动中提倡的文艺应当“觉醒斯世”的主张,又进一步提出文学应该使人“有革命的自觉,和鼓吹人们使他们有革命的勇气”。邓中夏认为在实现这一作用时,“文学却是最有用的工具”。他结合中国的现实革命任务,认为新文学应该“多做表现民族伟大精神的作品”,“鼓励人民”,“使他们从事于民族独立与民主革命的运动”。为此他们猛烈抨击脱离现实,漠视民间疾苦,以“怡性陶情的快乐主义”为文艺宗旨的颓废主义文艺。邓中夏指出这一类“无谓作品”的“充塞”,会使“民智日昏,民气日沉,亡国灭种,永不翻身”。恽代英认为应该藐视和抹煞这种浅薄卑污的“肉麻的哼哼调”。肖楚女挥笔痛斥“鸳鸯蝴蝶派”,批判他们“今日有酒今日醉,我躬不阅,遑恤我后”的颓废派人生哲学(《诗的生活与方程式的生活》)。第二,作家当深入“社会实际生活”,描写社会实际生活,这样写出的作品才能于现实运动有用。肖楚女从文艺是从“社会经济组织上的表层建筑物”的角度说明文学与“人类生活方式”的联系,显示了明确的马列主义观点(《艺术与生活》)。邓中夏认为,只有真实地反映社会实际生活才能更好地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而要反映革命斗争生活,作者“尤应从事于革命的实际活动”,“亲历其境”,坚决反对那种“坐在深阁安乐椅上做革命诗歌”的写作方式(《贡献于新诗人之前》)。这在当时是很有针对性的。第三,他们对于革命文学与革命作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刻的论述。邓中夏指出,革命家必须是一个“实行”革命的人,这样,写出作品才能感动人。恽代英认为,文学作家“先有革命的感情,才会有革命的文学”。他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提出这样的号召:“倘若你希望做一个革命文学家,你第一件事是要投身于革命事业,培养你的革命的感情。”《文艺与革命》。这个理论的提出,说明文学运动已经进一步深入了。他们这些革命的文学理论观点,对于正在酝酿的革命文学运动起了很好的作用。

二、现实主义思潮理论的影响

“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理论准备又一个突出方面,是对于文学反映现实生活及表现理想的探讨。可以清楚看到,现实主义思潮濡染了整个文艺界,现实主义倾向受到舆论的充分肯定,当时的革命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也很注意讲究现实主义精神。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被发现、被肯定。“五四”当时从外国介绍过来的现实主义理论与思潮,经与中国现实文学运动结合,给中国作家如何反映现实生活、认识艺术的使命,以新的有力的引导与推动。

(一)“写实主义”的倡导推动了新文学真实反映现实的实践。

“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理论家根据当时文学脱离现实,不能有力地反映生活真实的弊端,抓住文学必须真实的根本,力主现实主义的真实性。

陈独秀在答张护兰的信中(1917年)针对旧道德的伪诈及其影响下的文学的不真实,提出在社会革命的同时,一起匡正道德与文学的共同的“不诚实”问题。他说:“‘不诚实’三字,为吾国道德文学之共同病根……旧文学与旧道德,有相依为命之势。其势目前虽不可侮,将来必与八股科举同一运命耳。”他认为在文学、美术都偏于幻想的时候,“有输入写实主义底需要”,以救正不真实的弊端。什么是不真实的文学?我们在陈独秀当时的许多言论中可以看到,他所指斥的是:

1.作者“胸中无物”,而是空从教条出发,为文“必欲攀附六经,妄称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

2.空有形式,“铺张堆砌,失抒情写实之旨”,“啸傲湖山,发愁叹肤”。

3.“刻意模古”,近似抄袭,“希荣誉墓”,“无病而呻”。

陈独秀认为改变不真实的风气,在文学上应该提倡现实主义,造成现实主义思潮,别却“古典主义与理想主义时代,今后当趋向写实主义”。陈独秀把文学的生活真实性与文学存在的特点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其所以为文学,有自身独立存在之价值,“义在如实描写社会”,理想寓于“写实”之中;写实之外,“不许别人有理想寄托,自堕理障”。陈独秀比较了文学与应用文之不同,看到了文学在“写世”、“美感与伎俩”上,都有自身特点,并认为这些都离不开“写实”,这是“五四”以前比较高明的见解。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草创期即强调现实主义,这与他明确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点有直接联系。他认为当世之人必须面对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的矛盾应该到现实中去寻求解决办法。他说:“现实世界之内有事功,现实世界之外无希望。唯其尊现实也,则人治兴焉,迷信斩焉,此近世欧洲之时代精神也。”“此精神……见之文学美术者,曰写实主义,曰自然主义。一切思想行为,莫不植基于现实生活之上。”陈独秀的主张是“五四”新文学的现实主义理论的萌芽思想,这个思想在“五四”以后的文学运动中,被文学研究会的理论活动家所发扬,在茅盾、郑振铎的论析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

在“五四”时期,茅盾是一个文艺理论家和外国文学翻译家。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一边大量地介绍外国文学,一边研究文学的问题,他的中心主张是有关现实主义的问题,这个特点越到后来越加突出。他最初曾经提倡过“新浪漫文学”,认为“浪漫的精神常是革命的解放的创新的”,“有进步有生气”,但是社会实践的推动,他还是投入了“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研究会,举出现实主义的旗帜,成为这个现实主义流派的理论发言人。从1920年到1925年,他写了《什么是文学》、《文学与人生》、《社会背景与创作》等多篇论文,其中对现实主义的论述,曾经影响了许多作家,也是他自己后来集中从事文学创作的深入理论准备。在茅盾所倡导的现实主义理论中,描写的真实性占有首要地位。他批判“蔑视写真”的名士派的“疏狂脱略”,认为新文学必须注重真实,“新文学的写实主义,于材料上最注重精密严肃,描写一定要忠实”。

其次是文学要反映出社会环境,“人们怎样生活,社会怎样情形,文学就把那种种反映出来。”他认为文学背景是社会的,写出来的生活真实不真实,必须放在一定的时代历史环境中去考察,看写的样子像不像,“要是像的,才算不错。”这样认识文学作品的环境,已经显示了初步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再其次是现实主义的真实来源于“实地观察”,方法是“客观描写”。为了达到客观的真实,作者不仅要亲自去经历所描写的现实社会生活的大背景,还要描写模特原型,观察、体验细节,“取其最普通的可为代表的,描写入书里。”最后是要表现处于被迫害的生活里的人们的不安与痛苦,注意社会问题,“同情于‘被损害者与被侮辱者’。”反映出现实生活中顽固守旧与向新进取的冲突,发挥文学激励人心的积极作用,“担当唤醒民众而给他们力量的重大责任。”

(二)发现了中国的现实主义传统,推动作家在创作中把理想与真实描写结合起来。

在“五四”时期由于新文学的倡导者立意在于反映现实和改造现实,所以尽管他们当时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学否定颇多,但是对于真正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作品,他们也还是比较尊崇的,应该说这是用现实主义观点发现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在人们的一般印象中多有“五四”新文学运动只肯定传统白话文学形式的痕迹,其实这是不完全确切的。历史上的任何一种文学运动,都是要从历史上吸取对他演出历史新场面有用的内容与形式的,只不过是倾向特点不同所取的各不相同而已。钱玄同在“五四”先驱人物中是一个好发激烈之语的炮手,但他对于中国古典的现实主义小说却评价很高。他用“写实派文学之眼光”,肯定了《水浒》、《红楼梦》、《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的价值。其中特别突出前面的两部小说:“《红楼梦》断非诲淫,实是写骄侈家庭,浇漓薄俗,腐朽官僚,纨袴公子耳。《水浒》尤非诲盗之作,其全书主脑所在,不外‘官逼民反’一义,施耐庵实有社会党人之思想也。”胡适对于“老杜、香山之‘写实’体诸诗”亦很称赞,如对于杜甫的《石壕吏》和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都从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特别是从内容的现实主义深刻性上加以肯定。他在引述杜甫的诗作后评论说:“这首诗写天宝之乱,只写一个过路投宿的客人夜里偷听得的事,不插一句议论,能使人觉得那时代征兵之制的大害,百姓的痛苦,丁壮死亡的多,差役捉人的横行,一一都在眼前。捉人捉到生了孙儿的祖老太太,别的更可想而知了。”如果不知此评原出于胡适之口的人,大概不会相信,这就是那个在后来主张“全盘西化”的文人,早年表示过的文学要“状物写情”、以形象感人的精要观点。

“五四”时许多从事文学理论研究的人,大都提出过文学要“由浪漫的变为写实的”主张,对历史上的浪漫主义作家的肯定,也是突出他们反对黑暗现实的精神,这一点连创造社的理论家有的也不例外。“变为写实的”,是主张要以生活现实为描写对象,以真实为艺术生命,创作过程注重观察体验。当然,他们也不是不要理想激情和鼓舞力量,但这要建立在真实形象基础之上和渗透在其中。鲁迅讲过他写《呐喊》的情景,他说他那时是听新文化主将的将令在呐喊,所以不恤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这就证明,真实性是重要的,而积极的鼓舞力量也可以从真实的形象描写中表现出来。

在注意扩大现实生活的描写领域,注重对生活的观察并结合理想的问题上,“五四”运动准备期间作为新文学运动的同盟者的胡适,曾经发表过比较有价值的观点。他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近世文学描写的生活领域还很狭窄,一般只写官场、妓院与龌龊社会三个区域,这决不足以反映社会,应该扩大去写“今日的贫民社会,如工厂之男女工人,人力车夫,内地农家,各处大负贩及小店铺,一切痛苦的情形”。他还提出,创作应“注重实地的观察和个人的经验”,要反对现今文人的“关门虚造”、“浮泛敷衍”,他认为没有“实地的观察和个人自己的经验做个根柢”,就不能创作。他也提出,作家“要用周密的理想作观察经验的补助”。因为“个人所经验的所观察的,究竟有限。所以必须有活泼精细的理想,把观察经验的材料,一一的体会出来,一一的整理如式,一一的组织完全;从已知的推想到未知的,从经验过的推想到不曾经验过的,从可观察的推想到不可观察的。这才是文学家的本领。”这是胡适1918年4月发表的见解。他当时追随新文学运动,与历史进步潮流同趋,他就能比较实际地对待问题,讲出有助新文学运动的观点,给运动以助力,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历史的肯定。

同类推荐
  • 希望的原理(第一卷)

    希望的原理(第一卷)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仅出现过四部1000页以上的哲学巨著,即马丁·海德格尔的两卷本《尼采》(1961)、尼古莱·哈特曼的《自然哲学》、卡尔·雅斯贝斯的《论真理》(1947)和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的原理》(1959)。在流亡美国期间(1938—1947),布洛赫十年磨一剑,撰写了三卷本《希望的原理》,表达了他对一个没有剥削、压迫和异化的世界的希望。《希望的原理》一书的主旨是,阐明人类精神史的中心在于预先推定一个更美好生活的梦,即一个没有剥削、贫困和压迫的社会制度,而作为人类学一存在论范畴的“希望”(HoffnlJng)集中体现了人类走向更美好未来的意图。《希望的原理》一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人类梦想和希望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创新之作,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唯物主义思想,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研究领域。 这本《希望的原理(第1卷)》是该系列第一卷。 《希望的原理(第1卷)》的作者是恩斯特·布洛赫。
  • 真思想:马克思哲学的超越之维

    真思想:马克思哲学的超越之维

    本书结合西方哲学,以更为“接地气”的马克思哲学解读现代社会的各种文化困境,回答青年人在日常生活的心灵困惑,对现代西方自由主义等意识形态进行客观解读。让大家理解:马克思是我们的同时代人,马克思哲学所思考的问题正是生活在北京、东京、纽约、巴黎、伦敦等每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青年人的心灵困惑。
  • 中国伦理思想简史

    中国伦理思想简史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自先秦至近代中国伦理思想的演变,着重对每个人物的经历及其道德思想、实践予以叙述与分析,特别注重对伦理概念的解析。本书体例恰当,观点中道,行文流畅,界定清晰,适合大学生学习参考和伦理学爱好者乃至思想教育工作者阅读。
  • “否定性辩证法”视域中的“女性”主体性重构

    “否定性辩证法”视域中的“女性”主体性重构

    这是一次女性主义的突围。在克里斯蒂娃与阿多诺的浪漫相遇中,在女性特质和男性特质的相互纠缠中,在意识与肉体的和平交往中,语言的囚牢被攻破,理性主义的皇权被废黜,主体性的定义被改写。前主体的“女性”因素重返主体,破坏了“男性”主体的统一,成就了女性特质的僭越。母性的因素取代了文化的父权(男根)基础,女性特质的书写也成为文艺创新的场所,并且走出自说自话的封闭圈,进入广阔的社会领域,成为政治颠覆的主导力量。打开这部严谨而不失可读性的哲学文本,就可以见证这场邂逅的美丽。
  • 灵动之欲

    灵动之欲

    在科学技术走向高度发达尤其是航天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之世,探寻宇宙奥妙及万物本源问题更加引起世人的浓厚兴趣。带着这个疑问,作者对事物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深度思考,从而得出“欲乃万物之源”的哲学结论。本书探天理、究人伦、论教育、说谋略、谈情爱、道意识、鉴历史、通未来,以欲理统御全篇,汲取并融汇古今中外哲学前辈的思想精髓,对宇宙万物、人类历史及人类意识等问题加以研究和探讨,通过旁征博引、史论结合,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灵动之欲”在其中的根本作用。本书主旨在于进一步激发广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爱好者对宇宙万物及人类意识的研究兴趣,以便更好地促进每个人的健康成长以及整个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
热门推荐
  • 一切从天变开始

    一切从天变开始

    昊阳当空,黑暗划过。气血出现,怪异降临。遗迹现世,人类自强。又是谁在背后操纵着一切。一切源头,都要从那天的天变开始。
  • 最佳娱乐时代

    最佳娱乐时代

    新书《拼搏年代》已经上传。这是最坏的时代,六大公司垄断好莱坞;这是最好的时代,互联网不断冲击传统模式。罗南要爬上这个娱乐时代的巅峰,俯瞰脚下无数森林。
  • 乱世邪君:独宠逆天弃妃

    乱世邪君:独宠逆天弃妃

    她是21世纪的金牌杀手!一朝穿越,不到一日就被打入冷宫。小小冷宫,她并不放在眼里,想出就出,想进就进。欺她者,百倍还之!害她者,百倍虐之!“卿本佳人,奈何是这么的桀骜不驯。”"难道女子就该温柔似水吗?这是哪门子的歪理!"“歪理也是理,成为朕的女人,朕会守护你一生一世!”他是乱世之中的腹黑帝王,冷血无情,杀伐果断,却因一人而改变,明明深爱,却又不能爱,既然如此就将你此生禁锢在我的身边。就这样看着,足以!本文1v1宠文,大家可以放心追文!本书读者群:562361487
  • 嫁入豪门的女人

    嫁入豪门的女人

    新文《家有小妻,霸道老公太无情》已开坑,欢迎大家跳坑收藏~~唐子晏清楚的记得,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一个脏乱阴暗的小巷里,她正和一只狼狗抢东西吃,那时候她身材瘦小衣衫褴褛蓬头洉面,只有一双眼睛像葡萄一样黑亮。像她这么大的小孩子很少有这么大的胆子,也许是被逼到了绝境,那黑溜溜的大眼睛盯着面前的大狼狗,污黑的小手攥着面饼的一角死死的不撒手,为了那一点不足以裹腹的食物而拼尽全力,甚至是性命。后来,唐子晏经常梦到那个小女孩,梦到那双黑溜溜如星辰般闪亮的眼睛。再后来,他在回家的路上遭遇了车祸,整个车子被挤压得惨不忍睹,按常理来说,里面的人肯定就没命了,可他却只受了一点轻伤,被人从车里救出来之后摸了摸兜里的护身符,眼里的光忽明忽暗。那一年,他十八岁。那个女孩,六岁。他是唐家大少爷,她是街边小乞丐。
  • 御先生甜蜜指数超标了

    御先生甜蜜指数超标了

    “你不要再继续了,最后的真相,可能是你无法接受的!”容希墨想也没想的是,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源于自己说出的真相。对于这一场又一场的阴谋,容希墨在不断的寻找真相,可到最后关头的时刻,却查到了御家头上。御望书一路护着她,却把自己缠的越来越紧。直到最后,那真相,不得而知……
  • 逍遥派

    逍遥派

    一本《南华经》,一篇《逍遥游》,引出天下功法秘笈无数。一介秀才,得‘药王’指点,修炼返老还童之术,功法逆天。一朝神功大成,天下无敌,解封至尊魔刀,开启通天大阵。万年魔殿殿主之位空悬,万年江湖恩怨就此拉开。这是逍遥派老祖的传奇人生。
  • 世界第一纯恋

    世界第一纯恋

    “结婚?”唐译表现出的样子既非欣喜若狂也非大吃一惊,而是一脸茫然地看着陈上,抽出餐巾纸擦去嘴角残留的豆浆沫,这才不疾不徐地说:“如果我没有失忆,你昨天刚过完二十一岁生日。”“这个你不用管。你不是说随便我要什么生日礼物都可以吗?”陈上隔着桌子急切地求证道。“前提是,也要我做得到啊。”唐译漫不经心说着,把油条泡在滚烫的豆浆里,吃得津津有味。她一大早爬起来是来吃早餐的,而不是来听他胡言乱语的。“跟我结婚,难道你做不到?”
  • 顾先生余生多多指教

    顾先生余生多多指教

    顾铭城,和她在五个月前就领了证的男人只因为五个月前两人阴差阳错的睡在了一起,醒来后,这个男人居高临下的问她“要房子,车子还是结婚”直到后来纪小月问他“为什么我们第一次那个的时候我没什么感觉,反而是第二次痛的我死去活来的”顾铭城眼神闪了闪“那是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睡在一起”纪小月瞬间明白入坑了“顾铭城,你还我清白”
  • 商务英语情景口语王

    商务英语情景口语王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我们牢记单词的含义,理解常用句型及其应用,更需要我们把所学到的语言知识,灵活自如地应用到各种现实场景中,发挥语言的交际作用。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提前了解这些场景,知道母语使用者在这些场景中是如何使用语言的,模仿他们的语言,最后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 别样的路 多彩的梦(醉美文摘)

    别样的路 多彩的梦(醉美文摘)

    本书是一本散发着点点亮光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的书,每一篇文章都将点亮心灵的某个角落。它们让我们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了不起的梦想;学会爱,学会被爱;让我们了解信念,了解梦想;让我们懂得生活的意义,懂得珍惜。这些充满爱与力量的故事能感动每一颗纯真的心灵。一篇篇感动心灵的情感美文,能够给你的航行注入勇气和力量,能够让你的人生更加幸福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