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36200000011

第11章 像诗一样疼痛(3)

乡村中任何新生都在命定中属于古老,不是他或它们响不起岁月的声音,似这样耳熟能详的东西,何必还要喧嚣哗众。只有一种声音与众不同,因为它是最古老的,因为它在肩负着同样古老的责任。那一天的山光月色让人再也看不清油菜花时,我爬出水湾,独自走向那家以江水为邻的小旅馆。当我察觉夜空中有了哭声,那位将自己深埋在漆黑之夜里的女子,其实已这样做了很久。这一夜,我做了几个梦,也从梦中醒来过几次,那女子的哭泣一直没有间断,悠悠绵绵直到天亮。一台拖拉机高分贝地驶过,仿佛将哭泣声也载走,再也听不见了。离开这小镇时,我不是有意寻找,是心情使然,双眼沿着小街打量每一个忙碌或者闲适的女子。当然,我找不到心里想找到的。作为乡情,哭泣是沟通古今虚实、化解爱恨悲欢的小路。要走的是乡间人,不走的也是乡间人。像我这样的外来者,只是心到情却没有到,偶尔碰上这类小路,也是枉然。

女人的乡村,女人的三峡,任何一个理由都足以使其忧伤终身。一桶水是顾不上油菜开不开花的,那样的水只能用做勉强滋润不使心花变成枯草。辖治新滩的秭归县在县志中记载了太多干旱。仅仅从民国初期到一九八五年就有:一九一九、一九二八、一九三四、一九三五、一九三六、一九四一、一九四二、一九四六、一九五一、一九五三、一九五七、一九五九、一九六0、一九六一、一九六二、一九六三、一九六六、一九六八、一九七一、一九七二、一九七九、一九八一等年份。这仅仅是干旱,还有暴雨洪涝的一九三一、一九三五、一九三六、一九四三、一九四八、一九五0、一九五四、一九五八、一九六二、一九六三、一九七五、一九八0、一九八一、一九八二、一九八四等年份。其余风灾、雹灾共二十一个年份,虫害两个年份,虫害和兽害同时发生的有一个年份。此外,因地质原因无力抗拒的岩崩与滑坡,还有一九二三、一九二四、一九三一、一九三五、一九五八、一九六四、一九七七、一九八0、一九八一、一九八二和前面已提及的一九八五等年份。在老天爷的喜怒哀乐中蹁跹起舞的乡村,女人的眼泪何尝不是一种永远也无法染上颜色的血脉。

被水阻断又随水奔腾的乡村三峡,刀削斧砍的两岸上,隔不了多远就有一条灰白小路出现,有时候在阔叶阴森的山沟里,有时候在怪石嶙峋的山脊上。每次进三峡,我都要尽可能将这样的小路一寸一寸仔细地看在眼里。谁都有理由相信,在小路蜿蜒的源头,必定是由田园和房舍组合的小小村落。细细看它们想它们,是因为不明白小路为何突然消失在三峡的水线上。在听过四季惊涛的三峡也会干旱的故事后,我以为那样的小路是为女子们准备的背水专线。那天早上,我放弃了对夜来哭泣的寻找,跟在一群背背篓的当地人后面,上了一艘混装轮船。后来见到当地朋友说起来,朋友大惊失色,说这类船年年都有几艘出事的,除了当地农民,别的人从不敢搭乘。任凭江上大风不间断吹过,朋友郑重劝阻我不要再搭乘的轮船船舱里照旧弥漫着浓浓的家畜气味,加上各种各样劣质的香烟和用自制烟丝的气味,顿使时光倒退,不由得想起高尔基在伏尔加河上、马克.吐温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情景。破旧的混装轮船本来就行驶得不大流畅,突然间又减速了,轮船在狭窄的航道上猛一扭头的样子,简直就是机器出故障时的紧急处置。我盯着船上的当地人看,他们却不当回事,熟人们继续在一起用听起来有些夸张的方言高声说笑,没有熟人或者是有熟人却不想说话的,则继续在那里呆呆地不知出什么神,还有干脆打着瞌睡的人也不少。

混装轮船一个劲往水线靠近,多数时候总是空空如也的小路上出现一个女人的身影。她不紧不慢地走着,刚好在船停稳之际来到水边,不等跳板完全搭好,便歪歪扭扭地上得船来。另一次,不远不近地望见小路中间蹲着一个雕塑般的人,不晓得轮船上面的水手们是如何观察的,反正从头到尾我都没有发现那人有过何种表示,混装轮船就改变航向驶过去,看着那人借助一种专门的架子将一头肥猪背上船来。我终于明白,一条水线将细微的乡村三峡一分为二,一部分是私人小路,另一部分是私人码头。难道它们不像往日在田野皆为集体财产之外,那种另行分割给私人的小块自留地吗?我以为这样称呼是合适的!一天之内能有三五个人使用它们就很了不起,这样的数量正是当下一个正常家庭人口的数量。

私人小路牵出许多大山背后的岁月。只要这山还在,这水还在,这小路还将继续牵扯,而不管其是否还有力量,还有激情。山路越细小越崎岖越是深深地插入乡村腹地,它像一条脐带,载着这座大山上包括最没有用的狗尾巴草在内的所有植物、包括最被看重的五岁黄牛在内的所有生物、再加上各种各样的无机物和有机物,到达今生今世只能看到最微弱希望彼岸的码头。私人小路举重若轻,私人码头举轻若重。前者之重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后者之轻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在一九九五年之前,我也许会将这种连脚印都留不下来的小路称之为迷你小路,也有可能将这种连块石头标志都没有的码头称之为迷你码头。那一年的秋天,我躲在有水无山的武汉西郊写了一部名叫《迷你王八》的中篇小说。《上海文学》杂志在一九九六第一期上发表之际,时任主编的周介人先生在电话中同我商谈,将其改名为《分享艰难》,并且预言,在以后的多年里,“分享艰难”一词必将会成为一种公共话语,因为它会触动这个社会里最敏感的那条神经。在内心里我一直没有放弃先前的喜欢,觉得如此小说题名会平添一份有趣。我当然也明白,无论是举重若轻还是举轻若重,对艰难的分享与否,对于人性和人的品格来说,真的是高下立见。后来的种种事实,印证了周先生的先见之明。已经十几年了,人文领域每年都会冒出新的论争,“分享艰难”的问题一直处在挣不脱的旋涡中心。在大部分人那里,这场论争已经超越文学艺术本身,变成了以“为谁分享艰难”作为分水岭的政治红线。

人在思维中天马行空,是人类不断进步与进化的重要因素。

随着时光推移,某些人的思想会显出高山仰止的境界。在人们普遍不能适应时世的艰难、仍然将自己限制在认为改革只能给这个世界带来没有穷尽的幸福的情结之中时,“分享艰难”恰如一声断喝,惊醒许多黄粱枕上人。是愤懑?是迷惘?是撒娇?是非种种全是别人的思想经历。身为资深小说书写者,那时候我的心正在像诗一样痛苦。

那一年的情人节,南方的一家青年报,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一位浪漫痴情的男子向恋人求婚的广告。就在同一天,北京的一家青年报上,却有这样一篇报道云南乡村的一位妻子,拿着家里仅有的两角钱,去往山下的镇上买盐等日常生活必需品。离家之后的路上,妻子始终将钱紧紧地攥在手心里,奇怪的是那钱竟然还是丢了。妻子在崎岖山路上苦苦寻觅始终不见踪影,天黑之后不得不回家,并打算第二天再来寻找。为人妻的女人预感到将有灾祸降临,却没想到灾祸是如此严重。盛怒之下的丈夫,突然失去理智,拿起一把刀,活活将妻子的两只手指剁下来,以示惩戒。

我并没有亲自读到这两份报纸。这些事例是从同城诗人刘益善那里听来的。北京那家青年报的同一个版上,还有一篇消息也是说云南的:一位老奶奶拿着一分钱,在供销社里求售货员卖给她一两盐。旁边的一位干部于心不忍,买了半斤盐送给她。老奶奶翻身倒地,非要磕头谢恩。即使一分钱,那也是老人仅有的。

诗人讲述这些时,泪水打湿了双眼。到最后他才反问我,南方的那家青年报上所登求婚广告的花费是多少?我不想猜,只管愣愣地盯着,直到他回答说:五万元。我几乎是责问,你为什么不写成诗?这种诗是天赐的,想找也找不到的呀!诗人的回答让人加倍痛苦。他说,如今谁愿意发表这样的诗?就算勉强发表出来,谁看呢?

后来有机会去过一次云南。还没到达,半空中的飞机让人就感受到高原山区强气流给人的震撼。下飞机后的当天晚上,就见到了那位复姓的省委书记。他给我们讲在云南行路之难,他曾经去过一个乡,下了吉普车,再走三天才到达。我放弃了在那种场合复述一分钱、两角钱和五万元钱故事的想法。这位下决心要将全省的乡镇走遍的省委书记没有实践自己的诺言,不久之后,他就被调离了。私下里听一些人说,堂堂省委书记,每个周末都要开着吉普车往县里跑,事先也不打招呼,给全省干部造成很大压力。云南之地与长江三峡异曲同工,山水多如锦绣。我去时不是油菜花开的季节,唯有不靠阳光雨露滋润的山间小路在袒露着条条艰难苦辛的生活脐带。其实,天下乡村哪里不是如此?如果不是亲历,只是带着一副审美的眼光四处行走,别说另类的“云南十八怪”让人兴趣盎然,就是宁夏西海固,也能看成是非常有特质的油画与雕塑。

作为自然,乡村像诗一样美丽。

作为人生,乡村像诗一样痛苦。

那一次,四季如春的昆明在我们习惯上称作深秋的日子突然落了一场大,据说是多年罕见。头一天还是风和日丽,一点预兆也没有。

同类推荐
  • 能掌控情绪的人,都不缺安全感

    能掌控情绪的人,都不缺安全感

    对别人的话敏感,心里就会反复琢磨;心生自卑,就会担心别人的看法;别人的一句话就能点燃你的怒火,出现冲动行为。情绪起伏太大,让人没有安全感。人们习惯于将安全感寄托在工作、友情或者婚姻上,然而常常事与愿违。他们往往隐藏着强烈的自卑和敌对情绪,内心冲突很大,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内心就难以获得平静。《能掌控情绪的人,都不缺安全感》是知名心理咨询师代连华写给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人的幸福之书,她从数千个咨询案例中,发现一个人最大的安全感,来自他的稳定情绪。在这本书里,代老师将解答你的情绪困扰,教你掌控自己的情绪,让你重新获得安全感,获得内心的平静。
  • 好习惯Get,时间Max!

    好习惯Get,时间Max!

    有没有觉得每天时间总是不够用?最大限度利用时间的最好办法,是养成好习惯并贯彻下来,这会帮你:充分利用每一天的时光,享受更富有成效的人生,有效率地达成更多人生目标,更有条理地生活,有更多时间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本书会告诉你如何养成好习惯、如何高效率地利用从早起到晚上入睡之间的一天时光,最终一步步成为人生赢家!养成好习惯,从现在开始,为时不晚!作者介绍杰米的作品大多是谈论工作和生活方式方面的话题。
  • 带着责任感工作(升级版)

    带着责任感工作(升级版)

    责任感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世上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任的人。如果一个人没有责任感,即使他有再大的能力也是空谈;而当一个人有了责任感,他就有了激情、有了忠诚、有了奉献,有了执行……他的生命就会闪光,他就能在工作中激发自己*大的潜能。
  • 世界不会拒绝你,除非你自己不努力

    世界不会拒绝你,除非你自己不努力

    《世界不会拒绝你,除非你自己不努力》是一部励志随笔作品,分为八章,每章有十几个寓言式小故事,作者由此引发人生感悟,希望告诉读者:你终究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于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为之付出了什么样的努力。不论我们做什么,想成就什么,只要是对的方法,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成功。
  • 你不可不知的人生哲理

    你不可不知的人生哲理

    每个人的生命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便被赋予了一个严肃的话题——那就是人生。生命从起点到终点,其间不论长短,都是一次人生的旅途。
热门推荐
  • 令和天

    令和天

    当舒和在世界顶尖大学的图书馆里磕文献磕得死去活来时,跨洋电话响了。是闺蜜打来的,她说,那人后天订婚,你终于可以解脱了。舒和不知道最后是怎么把电话挂断的,只知道外面的花开得很好,天很蓝。初春时令,气淑风和。她的暗恋也终于走到了头。性格恶劣扮猪吃老虎学神男主X没啥特长全靠耐心从学渣逆袭成学霸女主温馨校园励志HE
  • 虚拟世界—天启

    虚拟世界—天启

    你会在游戏里面干什么?杀怪夺宝掉神装?元宝回收一刀999?不,我们砍树
  • 魔磁(卫斯理珍藏版)

    魔磁(卫斯理珍藏版)

    这是属于卫斯理早期的故事。无人能敌的卫斯理,竟碰到极具挑战性的对手──海盗柯克船长,他每每佔尽上风,令年轻的卫斯理曾一度气馁,连探知「魔磁」秘密的机会也几乎想放弃。拥有魔鬼力量、拥有三亿年历史的铁球,正沉睡于深海之中,被庞大乌贼镇守着。铁球究竟从哪里来?藏有如何强大的力量?致使海盗、特务机关如此疯狂?
  • 爱上你,我不撤退

    爱上你,我不撤退

    十七八岁的我们年少轻狂,叛逆,高傲,不羁,对未来还没有概念且随心所欲。受过的伤,可以喧嚣,可以声嘶力竭。可是,这样的时光,能多久?“如果重来一次,我想我会听从父亲的安排”“可惜,并没有如果……”
  • 爱你如命:霍少,别过分

    爱你如命:霍少,别过分

    本以为和男友两情相悦,可没想到山洞遇险男友扔下她逃跑,还和她闺蜜搞在一起。大雪纷飞被解救出来,她从未感觉人的肩背这么温暖,霍雨城,我缠上你了,你要宠我一辈子。
  • 神魔蚩尤

    神魔蚩尤

    远古时期,天下分为九九八十一个原始部落,其中以炎帝为首领的神农氏部落最为强盛,其余部落都听命于他,向他进贡。后来随着炎帝的衰老,神农部落逐渐走向衰败,同时其他部落也逐渐壮大起来,对炎帝越来越不敬。为了各自的利益,他们相互之间的纷争也增多,矛盾越来越深,使得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黎民生于水深火热之中。女娲见此情况,为了平息战乱,派遣轩辕投胎于有熊部落,由他统一天下。谁知人类虽由女娲创造,但繁衍多年,已有其自然规律,潜移默化中竟然出生了一名为蚩尤的人,对女娲的干预进行反抗。
  • 网王我竟然是芥川慈郎

    网王我竟然是芥川慈郎

    前世一直碌碌无为,虽然一直投身于网球事业,但总被人说对网球缺少热情。她也明白,以他的天赋,如果向他人一样,努力训练,一定可以拿下世界冠军,但如果真的有如果,人生也就没有那么多遗憾了。现在,她重生成为她一直崇拜的芥川慈郎身上,她该如何选择?命运的齿轮也许早已转动,也并非无规律可寻。
  • 追忆似水年华(第四卷):所多玛和蛾摩拉

    追忆似水年华(第四卷):所多玛和蛾摩拉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划时代巨著,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坛最重要的小说之一,与《尤利西斯》并称意识流小说的巅峰。这部小说以清新灵动的独特艺术风格,借助超越时空的潜在意识,使逝去的时光在他笔下重现,从中抒发对故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和难以排遣的惆怅。安德烈·莫洛亚曾说过:“普鲁斯特简单的、个别的和地区性的叙述引起全世界的热情,这既是人间最美的事情,也是最公平的现象。就像伟大的哲学家用一个思想概括全部思想一样,伟大的小说家通过一个人的一生和一些最普通的事物,使所有人的一生涌现在他笔下。”
  • 每天认识你一次

    每天认识你一次

    这不算是一本正经的小说我也只是一个看客多年以后用笔记录下来这些年发生的事情这是一个我藏在心里想说而又不敢说的故事改编自经历如有雷同,你打我啊
  • 许辉散文典藏·河西走廊的散步

    许辉散文典藏·河西走廊的散步

    本书为许辉散文典藏丛书之二,收录了作家2000至2010年间200余篇散文。作家以其“作家的眼光”“文化学者的视野”“地理学者的脚步”,凝聚成篇篇美文。其中有作者在农村参与小麦生产的亲历亲验,有作者夏天在麦田里“蹲守”的有趣描述,有作者在欧洲寻找小麦的足迹,有作者对麦作区人群的传神描写和塑造,有作者大江南北行走的感受和思考,有作者对淮河徒步、骑车、乘车、开车进行实地考察的见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