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36500000004

第4章 总论三

明曹端夜行烛

家训

古人张公艺九世同居北齐隋唐皆旌表其门麟德

中高宗封泰山幸其宅召公艺问其所以睦族之道

公艺取纸笔以对乃书忍字百余以进其意以为宗

族所以不协由尊长衣食或有不均卑幼礼节或有

不备更相责望遂为乖争苟能相与忍之则家道雍

睦矣上善之赐之缣帛吾家倘欲以雍睦传世上为

祖宗出色下为子孙垂训当以张氏为法毋曰我恶

人也岂敢效好人哉

人在患难之中则内而宗族外而乡里皆来忧恤及

事平之后则各私其私各利其利而忘宗族乡里之

情或头畜相侵或财物相亏辄生暴怒或相殴骂或

相告讦或相屠戮原其所以皆由不知宗族之情乡

里之义苟或知之则相亲相爱惟恐无日奚暇争竞

哉且蝼蚁微物也一穴之宫与众居之一拳之台与

众临之一粒之食与众聚之一虫之膻与众共之可

以人为万物之灵而不如蚁子之知义乎

葬埋之法当用赵忠敏公族葬之图左昭右穆以世

为列不可淆乱

胡翰集

与许门诸友论宗法

比见有以宗法为问者景翰答之甚辩顾仆有不能

释然者数事夫大宗小宗之法其废也久矣记大传

尝载其说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

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

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

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说者谓别子为公子若

始来在此国者后世以为祖继别者谓别子之世嫡

也兄弟尊之谓之小宗继高祖者亦小宗也又曰有

小宗而无大宗者有大宗而无小宗者有无宗亦莫

之宗者公子是也说者谓公子为先君之子今君兄

弟又曰公子有宗道公子之宗为其士大夫之庶者

宗其士大夫之嫡者公子之宗道也说者以公子不

得宗君君命适昆弟为之宗使之宗之是公子之宗

道也至于国之卿大夫有不出于公族者盖未尝及

也而士庶人之事则又略无所见故后世之言宗法

者止于卿大夫之有采地者以礼断之也然礼固未

尝言士庶人无宗也且使大夫或有废而为士庶人

者其宗法亦将随而废乎抑否乎使士庶人有升而

为卿大夫者则于法宜得立宗矣而族之适子有宗

之之道乎抑自为后世之宗乎曾子问曰宗子为士

庶子为大夫其祭也如之何孔子曰以上牲祭于宗

子之家

若宗子虽不为大夫而有世禄则自以上牲祭之

矣虽世子子为大夫亦无加焉惟大宗之子无世

禄而小宗系士庶人之子孙其有庶子为大夫者

乃以上牲祭宗子之家

是所谓宗子者其卿大夫之世适乎其有非卿大夫

之世适而士之世适者其兄弟为卿大夫遂以适士

为宗子可乎孔子曰宗子为殇而死庶子弗为后也

或大宗之世适有绝其后也族人可继以为后乎抑

亦弗为后乎苟不为后则大宗废矣

勿为后者其兄弟径自继祖祢勿为殇子后也非

废宗也

大宗既废则族人皆五世则迁之宗也其于疏属终

不能合而为一则所谓尊祖者得无有未尽乎百世

不迁之宗其死也人为之服齐衰三月其母死妻

之死也亦然五世则迁之宗其死也当服者为之大

功九月其母妻之死也何独无服乎后世宗法不行

宋儒往往欲立小宗之法今士庶人之家祭祀有用

宗子法者亦合于礼之意乎抑以古卿大夫之事而

今士庶人行之得无僭乎朱子之述家礼固欲同志

之士熟讲而勉行也其于祭祀之礼未尝不严于主

人主妇之位则固寓宗子之法矣不然则亦有可处

置者乎太宰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五曰宗以族得民

其所谓得民者岂止于今记礼者之言乎将犹有可

推者乎此皆所未喻也诸君讲学之日久矣苟不鄙

而卒见教焉则幸矣

罗虞臣集

小宗辩

夫重本始联族属叙亲囗别嫡庶莫大乎宗法传曰

继祢之为小宗何也小宗别子之庶子也庶子不得

祢父故以长子继己为小宗也是故继祢之嫡诸弟

宗之至二世之嫡其父之诸弟曰叔叔之子曰同堂

兄弟共宗之三世之嫡其再从伯叔兄弟共宗之四

世之嫡其三从之伯叔兄弟亦共宗之举三从而同

父同堂再从之伯叔兄弟可知也是谓小宗至于五

世四从兄弟视小宗之高祖为高祖兄弟无服也故

各祖其祖为宗其得各自为宗可也谓其为高祖异

也宗之言尊也尊无二明无二嫡也宗以五世为限

服尽也服者先王所用为宗子联属族人之具也服

尽则亲尽亲尽则庙毁故曰祖迁于上宗易于下此

之谓也然自汉儒论释纷如卒不可解孔颖达曰族

人一身事四宗并大宗为五考诸礼经原无四宗之

说假令四宗为之宗法视子孙互有异同族人以一

身事之将谁适从此决知其不能也四宗之说起于

班固固之言曰宗其为高祖后者为高祖宗宗其为

曾祖后者为曾祖宗宗其为祖后者为祖宗宗其为

父后者为父宗此固臆说也夫大宗以始祖为宗小

宗以高祖为宗宗至四世族人虽各有曾祖及祖祢

之亲然视之高祖彼皆支子支子不为宗得为宗者

高祖所传之嫡而已是宗安有四乎或曰礼经所称

曰继祢曰继高祖何谓也曰据其初言则为继祢自

其终言则为继高祢之传嫡下及元孙推而上及于

祢然后为小宗者备矣夫小宗以五世为率五世之

内虽父子祖孙相承然世止一嫡耳序之以昭穆别

之以礼义而后族人尊之为宗故曰宗子有君道焉

如固之说则宗有四嫡庙有二主丧有二孤土有二

王甚非古者所以定名分防僭夺之义或又曰人之

族类蕃庶有高祖同而曾祖不同者有曾祖同而祖

不同者有祖同而祢不同者吾为嫡可以主吾曾祖

之祠不可以主曾祖叔之祠可以主祖之祠不可以

主祖叔之祠可以主祢之祠不可以主诸叔之祠谓

其各有子孙也则宗安得不分而为四曰夫群族之

有宗子犹裘之有领也五世之族无二宗犹裘之无

二领也故嫡子可以宗父而宗子之嫡不得为其父

宗嫡孙可以宗祖而支子之孙不得为其祖宗嫡之

曾孙可以宗曾祖而支子之曾孙不得为其曾祖宗

何也以义屈也服属未斩则尊不可贰也五服之外

支之嫡始得为宗者谓高祖已迁也故尊其曾祖为

高祖可以自宗尊有所伸也五世未竭则高祖在上

曾祖以下皆子孙也子孙同享高祖之庙统于尊也

祭同庙享同时群族之兄弟同在也宗之嫡主高祖

及其曾祖祖祢之献而兄弟各佐献其祖祢于同堂

之上是故无夺嫡之嫌而一庙同享子孙曷常不各

尽其孝思哉曰内则有云夫妇皆齐而宗敬终事而

后敢私祭若子之说庶子无私祭乎曰此小宗事大

宗之礼也小宗虽有嫡子然要诸大宗则庶也小宗

虽奉四代之祭然要诸大宗则私也故祭先公而后

私先大宗后小宗尊卑之义也非庶子私之谓也大

传曰庶子不祭明其宗也斯先王所以重嫡庶之分

而谨逼僭之防者也曰然则老泉宗法非欤曰洵以

高曾祖祢之嫡分为四项是惑于四宗之说也其言

曰继高祖之嫡祈死而无子故其宗亡而虚存继曾

祖者曾祖之嫡宗善宗善之嫡昭图继祖者之嫡序

序之嫡澹夫洵之曾祖祖皆庶也高祖之嫡祈死而

无子则当以祈之弟福福之子宗敻为宗以继高祖

不应自为其曾祖立宗既为曾祖立宗则洵祖当宗

宗善洵父当宗昭图不应复舍曾祖之嫡而又自为

其祖立宗今人孰不欲尊祖而私祢然充洵之说是

率天下乱嫡庶之分也何者大宗之嫡通夫百世故

百世之小宗宗之小宗之嫡止夫五世故五世之群

兄弟宗之五世之内无二嫡犹大宗也故曰大宗率

小宗小宗率群族族人之所事者此二宗耳不然则

先王之宗法也犹官多而令烦欲求其致理也得乎

谱法

或问谱法进黜曰他姓之子后吾宗虽成派吾其犹

黜诸吾宗之子为他姓后虽易世吾其犹进诸

谱法自大夫而下及士庶人有善行者死则书卒余

则书没其自大夫而上书则各以其制未冠而死书

殇殇有成人之行书蚤卒记曰能执干戈卫社稷虽

欲勿殇也不亦可乎故吾谱敢窃例于仲尼

谱妾始自吾谱何也以义起也昔鲁庄之成风也文

之嬴也襄之归也成之姒也妾也举以子故书薨书

葬书夫人春秋之义也妾有承宗之子吾奚其不谱

且闻之礼称妾有子祔于祖姑之庙庙可祔独谱乎

哉独谱乎哉或问世有谱其出嫁之女者曰多乎哉

彼则自有谱

吕楠语录

春官外署语

胡材问祭止高祖礼之制也宗子世数多速及如宗

子易世而高祖之上当祧有叔伯父者视高祖以上

之祖犹为高祖也则将祧之于彼以祀之也乎曰祧

之于彼而祀之礼也己亲尽彼亲未尽也可以己而

绝彼乎曰苟于彼也亦亲尽则祧矣祧而藏之于墓

所礼与曰礼也

初旦问于材言祠堂之祭可及伯叔祖父母伯叔父

母否材应之曰继别为小宗伯叔祖父母伯叔父母

自有为之祭者矣其可祭者其子姓同居与无后者

乎问于先生先生曰是也然初氏闻其族人亦多支

庶有不能祭者为是而不忍启东之厚也吾尝谓父

母之多男子者众子贫一子富富者岂可以众子之

贫而缺父母之养哉伯叔父母有不能祭者聚其子

孙同祭之可也

礼部北所语

王献荩问徽之宗祠一族之主咸集其椅棹杯箸遍

设则地不能容或有局定而不加减又甚简若只

祀始祖及高曾祖考之大宗然其所费又多取办于

支子而其祖考不与情如之何先生曰所祀惟始祖

及高曾祖考之大宗为是若群主毕聚于情则不亲

于礼则不严当各祭诸私寝且始祖众所同出立春

祭先祖先祖亦所同出皆支子所当祭者亦可以伸

其敬矣何必其祖祢在此而后为之若主祭则不拘

宗子曰于礼则不严是矣何以谓于情则不亲也曰

亲言乎其仁也严言乎其义也既有我之高曾祖考

又以他人之高曾祖考混之其对越之情斯不亲矣

其可乎

周怡语录

谕族

独慨夫谱系不具义分不联贫富异居耕商异业流

居寓处久渐睽囗恐今之可知者八世后来亦复不

可知已不可知则与殊方绝域之人无异也自吾祖

一囗所分服且未尽其势将至于殊方绝域之人视

之不甚可惧也乎顽忍锢私其谁之愆静言思之何

颜立天壤间异日何面目见祖先于地下平居谈论

孰不曰万物一体实见诸行事不免裂一体为秦越

此不肖怡所深惧也谨据所闻知的然无疑者仿苏

氏族谱谱之以授后人若夫婚丧患难往来相助凡

吾昆弟皆能勉之敬老恤孤赒贫振弱使一族之人

咸得分愿怡愧未能空言何补姑随力所及勉为族

人岁办墓祭之费俟后渐图之更以望族之贤者

凡吾兄弟自今以往无逞小忿无伤懿亲今日合祀

子姓之众皆祖宗一人之衍也非自他来也族中或

有小忿不平即思祖宗本源不可忘也良心戚戚天

亲自合非望吾贤兄弟辈而谁望是祀也有数善焉

一众心以明祀事尊祖敬宗也六十以上二十以下

免出分例优老慈幼也岁轮三人经管序贤均劳也

子姓群聚肃肃雍雍敦薄还淳民德归厚呜呼吾贤

兄弟贤子孙共勉守之无斁

罗洪先宗论

上篇

余读宋濮王典礼乃知载籍能惑人也当是时言礼

之臣皆贤智其发明宗法与为后之义可谓切至矣

然考其事不合揆其义未尽岂因袭者其入久师承

者其守专附和者其言辩卒无以自解哉学者以其

言本三礼又订于伊川之疏遂为百世不易至论不

复详考本末同异余恐将来之误不特一濮议也乃

着论俟君子断焉按宗法载在小记大传其言曰君

有合族之道族人不得以其戚戚君位也盖言诸侯

绝宗不可与族人齿也是诸侯以上无宗法可知矣

又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宗其继别

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

则迁者也盖言宗法为公族卿大夫设也诸侯之始

封也有人民社稷之寄有朝觐聘享祭祀省助之政

势不能自领其宗而公族无统国人不可得而治也

诸侯绝宗大夫不可得而祖也故设宗法系之别子

者始封始徙之诸侯之嫡次子继别者嫡次子之世

嫡也世嫡相传庙祀别子百世不迁谓之大宗大宗

百世庙祀别子则联属别子之子孙亦百世而不改

宗者大故曰此大宗也继祢者世嫡之弟及其次子

或嫡或庶者也生则从世嫡以祭没则其子祢之至

于五世则迁谓之小宗小宗祀祢则联属者止于祢

之子孙五世亲尽祖迁于上宗易于下宗者小故曰

此小宗也是皆自始封诸侯言之者也又曰有小宗

而无大宗有大宗而无小宗有无宗亦莫之宗者公

子是也公子有宗道公子之子其为士大夫之庶者

宗其士大夫之适者公子之宗道也盖言诸侯之适

世居君位而世世又有嫡庶次子所谓公子也公子

不比于始封之别子为祖无二统也一君必立一宗

使领群公子及公孙而其宗亦有大小焉宗其嫡者

为大宗宗其庶者为小宗大宗小宗皆五世而迁者

也有嫡无庶则宗嫡是谓有大宗而无小宗有庶无

嫡则宗庶是谓有小宗而无大宗嫡庶惟一是谓有

无宗而亦莫之宗嫡庶惟一者无群公子也己无宗

亦莫为人宗多嫡与庶即所谓以其庶宗其嫡乃公

子宗法之正也是皆自继世诸侯言之者也宗法尽

于此则知庶人以下无宗法又可知矣盖天子诸侯

者统夫人者也非五宗之谓也庶人者统于人者也

比闾族党之谓也刑不上大夫而后豫制之以礼故

曰宗法为公族卿大夫设也古制废贵贱殊势宗法

不可复行矣世儒守陈言而不察时变乃比附曰天

子大宗也诸侯小宗也入继大统者不得顾私亲此

为后之义也于乎易父子之名失君臣之义礼乐不

兴刑罚失措其必由此也夫盖其不详考之过也礼

丧服斩衰为人后者子夏传曰何以三年也受重者

以尊服服之盖言受重大宗始有此名非大宗则无

为人后者也又曰如何而可谓之后同宗则可言惟

慎所择不必其亲者也又曰如何而可以为人后支

子则可则知不夺人之宗以承重也又曰为所后之

祖父母妻妻之父母昆弟昆弟之子若子言若子明

承重情不可二也又曰为人后者为之子申若子之

义所谓推类至义之尽也齐衰曰为人后者为其父

母期传曰何以期不二斩也特重大宗者降所尊也

又曰尊者尊统于上卑者尊统于下大宗者尊之统

也大宗者收族者也盖言尊统于上君也宗子收族

统于下有君之道焉比君之义故降服降其服不没

父母之名恩与义两得者也又曰为人后者孰后后

大宗也盖惧昧为后之义乱父子之服故申言以别

之是知为后止于大宗无二后也小记曰庶子不祭

殇与无后者殇与无后者从祖祔食无后者有祔则

知小宗虽无后可也凡一封君大宗一而小宗四大

宗之主一而四宗之主不知凡几必大宗而始成此

服则知非为后者其服不必皆斩而降者不必皆不

杖而期也必为后而后降则知天子诸侯之与庶人

不可以类推也明矣是何也天子诸侯无降服则知

无为后者也天子诸侯之礼也有子则继无子则及

故公子各有大小宗而不比于别子之祖其死也公

子祔于公子而不各为庙盖以序或相及必至夺宗

故也故当其及也即公子之长子亦当承之何必拘

于支子乎其不及也则虽庶不得以干嫡何至择于

同宗乎不着其服者臣于君服必斩不问其序而皆

以先君之道终焉则鲁之闵僖是也夫闵僖以弟传

兄诸侯也而其礼已若父子况为伯叔侄者哉又况

为天子者哉盖其统不止于公族故其义亦不止于

为后义有所重则礼有所加不敢以卑者之辞名之

所谓尊者尊统于上是也庶人无为后则又其微也

先王之为政也鳏寡孤独有养而死徙者无出乡礼

不下庶人其丧也人得而主之所谓择之五服之内

择之前后家东西家或其里尹主之是也故曰丧有

无后无无主有主则不必后此圣人之责实也故天

子诸侯之后也皆不可比于大宗强以大宗推之持

重比于为君而父母降服比于族人之不敢以戚也

止矣族人不敢戚君君未始即没其名而今之为后

者遽改父母之名其义也何居且择后于同宗亦不

必皆伯叔侄也礼曰族人以支子后大宗是亦将以

族人之名称父母乎称以族人而服以齐衰恐圣人

之裁礼不如是之舛且背也此亦不详考之过也

中篇

大宗有为后而小宗无后何也按礼大宗子之丧也

五服之内亲者月筭如邦人月筭者服之月数也邦

人五服之外者也宗子及母与妻之丧丈夫妇人皆

齐衰三月其亲者月数从五服制服从邦人是自三

月至于期合亲囗而皆以齐衰服之虽大夫之期不

敢降焉何其尊也庶人为国君畿内之民为天子齐

衰三月而已邦人服宗子无少杀焉何哉以宗子有

君道故比其义也何谓义尊统是也天子国君统世

人世人非此统不治故谓之世统世统者尊无上前

所谓尊者尊统于上是也宗子统宗人宗人非此统

不治故谓之宗统宗统者尊亦无上前所谓卑者尊

统于下是也小宗子之丧也父为之三年曰继吾祖

也丈夫妇人之为小宗各如其亲之服非独避大宗

也其统小义故微也故大宗立后所以收族也收族

所以尊祖也尊祖者不敢以先祖之遗逮于刑戮故

执宗法治之尊祖故敬宗敬宗故为所后尊服齐衰

加而斩三月进于三年尊之至也族人有支子不敢

得而私焉曰是吾先祖之所托非吾所独尊也有宗

而后族可收宗庙可严是吾考吾祖吾曾吾高皆从

此而有托吾何爱焉故为人后者不言所后父雷氏

之言曰其所后或祖或曾或高未可豫定故阙之也

呜呼似矣而未尽也为后者独为彼乎哉盖其祖也

为其祖故所后不得以为子而己亦不得斩于父是

乃至公之心圣人所自裁者也小宗无为后也势也

祖迁于上宗易于下五世易无复续矣其族统于大

宗而其亲分于四宗丧主于其亲祭祔于其祖又何

后之有其为大夫士者则为之置后置后者暂假以

行大夫士之礼盖主其丧者也其无爵也男主同姓

女主异姓则皆其亲也其庙也继高者绝继曾者得

主之矣继曾者绝继祖者得主之矣继祖者绝继祢

者得主之矣继祢者祔祖继祖者祔曾继曾者祔高

则皆其祖也舍是而必于为后则是专其货财处其

宫室而以为己私有识者必所深耻而不为而庶子

昆弟之旁亲无赖者皆可觊觎而幸其祸及是开自

私之端圣人所必禁也而可以为训哉故曰小宗无

后者当绝非圣人之忍也势也天子诸侯不言后则

又其重者也天子者奉天命以临天下诸侯者禀天

子命而致之国人故继天而为子者谓之天子诸侯

尊王而为之臣则皆王臣非祖所独专者也故曰公

子之公孙有封为国君者则世世祖是人也不祖公

子夫公孙非自绝于公子也以其有所禀命非公子

所独专也故封君之子臣昆弟封君之孙臣诸父昆

弟言禀命之重无弗斩焉者矣周之郊也以稷配而

明堂以文王不专于祖父何也以其奉天故先尊而

后亲也故曰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保有天

命而后先祖之祀可以无坠此天子之所守也故崩

薨者有世及而无为后践祚者无尊卑而称先君大

宗之后必择支子固不夺人之宗又以肖贤也先君

之继必顺统序固不逆天之伦亦以防乱也此其说

不可得而同者也宗子殇而死庶子弗为后盖代其

宗不成其庙也非殇则择之族人故宗子之后无兄

弟及兄弟是殇之矣而天子诸侯有世有及是岂以

殇事先君乎此其说不可得而通者也事以先君则

先君后夫人无弗斩焉者矣事先君之祖父母父母

昆弟无弗若子焉者矣事之若子而不称子不敢以

私昵辱先君先君之义重于父也己之父母享其尊

养而不易其封受之先君非己所独专也故曰幼不

诔长贱不诔贵又曰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

大夫何不以大夫葬也重先君之命不忍死其亲也

其或重私恩致殷礼则亦不可渎于庙不可齿于先

君之亲此会通之宜礼虽不言可以义起矣自夫昧

于宗统者既陷君于夺亲昧于世统者复陷君以干

正使圣人制礼曲折之详皆为固僻难继之说则世

儒之陋载籍之繁启之也传曰囗多而刑五丧多而

服五上附下附列也呜呼彼固附于上下矣而卒以

陷君则又何说哉故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

而后行

下篇

宗法不可行于今者有三封建不复举学校不复修

井田不复制其不可行者势也古者风气醇穆灵哲

生故圣人之立极也必分土置牧以共天位而封

建之典行焉是故诸侯世其国别子世大夫于是立

三庙设坛墠得干祫祭有圭田食有采邑有家老以

治其事有仆圉台舆以供其役夫物备而后礼严礼

严而后义立义立而后势行势行而后法可尽故名

之宗子而族人莫不听焉期功以下莫敢戚焉此名

实之应者也今之大夫起于白屋非有尺寸之籍也

载符而出受代而旋非有定位可以长子孙也致其

事即食其力非有礼貌之隆于族类也故纨囗之后

同于隶囗至不自给则转徙而流亡其或怀贿败官

又皆怙恶污俗其身之不自淑而又遑恤其他此其

不可行者一也毕命曰世禄之家鲜克由礼敝化奢

丽万世同流盖自成周之时有然其不至陵荡者维

持之素耳是故师氏正其行保氏授其文成均养其

和司谏考其过司马正其射不幸而族人罹刑王曰

宥者三有司曰辟者三而卒致于甸人此豫道谕而

防禁之故其教易尊而后爵可命也及其风俗既成

耳目不杂则蒸渍优游余韵不殄虽以春秋之衰僭

乱已极而名卿大夫国不乏人如鲁之孟献晋之子

犯齐之平仲郑之子产秦之蹇叔吴之季札楚之叔

敖何易哉是皆礼教之效也汉承秦制郡县破灭世

家二千石皆以锄治强宗豪右为政又惧其势未易

解也迁其宗于近郊以离贰之于是景屈诸田之族

皆为关内编氓不得复缵其世业其后经术盛而礼

教衰功利炽而争夺起淮南七国连从以畔而功臣

得侯封者不数传皆以罪恶国除此皆奉朝请天子

所亲治犹且尔况令其分土得专制哉此其不可行

者二也夫人之为恶非必其性成也要亦有以驱之

矣古之选士不于商贾为所计者卑而所存者薄志

分则业不精力劬则虑不远故为善者贵有赖也三

代之制必有夫田分业定衣食足然后责其不肖虽

有非僻之心不敢肆矣夫饔飧不至父子不能保其

亲况众人乎是故行劫起于攘伐攘伐起于聚积聚

积起于虑不足无不足则乱国之民可使由礼今士

闻非不尊也象魏宪典非不异也搒掠烙黥刀礩熸

剔之器非不惨且毒也卒不能使游食者外无异谋

乃欲假服制联亲属抗宗法以复古道岂不谬哉此

其不可行者三也于势稍顺而分得为者惟藩封与

勋戚近之然所存者势而已非其要也将欲维持族

类以附于小宗其为说亦有三尊尊老老贤贤惟所

遇焉斯可也视其族行辈长者得主之斯尊尊矣无

已行卑而年高者得主之斯老老矣无已而德谊足

称年行虽卑亦得主之斯贤贤矣此宗法之变也宗

法变为后之义亦变孟子曰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

世儒两考之嫌必是之取矣虽然得其常则父母一

不得其常则父三而母八独两考哉彼其实固未变

也诗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盖

言恩也是故一者指所生而言实之谓也变者指其

恩而言情之谓也情有变实不可变斯固物之一本

民之宜也礼斩衰曰慈母何也子夏曰妾之无子妾

子之无母者父命妾曰女以为子命子曰女以为母

生养之死葬之皆得如母贵父命也是故慈母之名

本于父命非其生之谓也情也无子而后人之子其

父母命之所后者幼而畜之若子然将不得比附矣

乎附其列矣其于所后虽父母名之可也此载之律

令圣人所不违也既死而人为之后比于置后执其

丧奉其祭事其亲属而不得以父母名之则犹行古

之道可也今之民散久矣各私所有而莫与相谋惟

有后则攘伐之奸不作斯固所谓民之宜也与民宜

之圣人亦安得而违之呜呼此古今之辩也

高兆麟集

生日会约

今人于诞日延集宾朋呼优称觞不论家之有无一

以侈盛为贵曾记往昔以年高分尊方做生日今则

二十三十虽在卑幼亦做矣往昔凡遇齐头必至七

十八十以及五六十方做今则年年而做之矣人之

肯做生日如此所以重吾生也夫必有身而后有生

重吾生者所以重吾身也抑思此身何自而来乎非

祖宗所遗乎然而祖宗往矣而祖宗之心念注在子

孙凡我昆弟伯叔以至宗族孰非祖宗之遗孰非祖

宗心念所注能以重吾生重吾身之心一仰思于祖

宗并体祖宗心念所注以推及昆弟叔伯宗族方为

真重吾身方为不虚此生虽年年做生日不碍矣今

以此意定为生日会是会也不论尊卑长幼凡遇生

日泒分有三上者五分次三分再次二分在尊长则

呼卑幼而饮之在卑幼则奉尊长而祝之置簿一扇

轮一直会一月一转如此则常常相聚意气联属或

不闻祖德者则问之尊长或不谙世故者一型于大

方仁义之训日闻礼法之防自谨且有学问商量有

缓急倚赖面熟而心自齐情真而气自洽必不至逾

越规矩败坏伦常以自安于浮薄甘为名教中之罪

人矣夫人而为名教之罪人身将不保非自弃其身

乃弃吾祖宗所遗之身于生日何有焉必如此重身

敬祖敦宗族厚风教数善兼备则亦何惮而不为耶

愿自吾门始之孟子论乡井而曰出入相友守望相

助乡且如此况于族乎况为身以敦族乎我知人必

乐之矣又如每房生子是添丁之喜亦吾祖宗心念

所注血食所关如例举焉未为不可

昔人有真率会当时会僚友且然而况宗族夫真

率宜莫真率于宗族矣只宜照分设肴务期可口

饱腹为止若侈张便不得名真率规例十二则附

一是会专在敦伦非取饮酒宴乐务期人人毕集俗

例常有宁可人不到而分要到是重分不重人今此

专在聚人纵分可以不到人不可以不到分不到罚

五分人不到罚壹钱

一是会务期久远此举虽创自麟意曾闻先世有行

之者矣柰何中叶而废以前律后不令人视今犹昔

之感耶唯是行止全系乎人所谓人存而政自举凡

我前辈后进铮铮不乏岂甘自弃以致中坠谆切谆

一是会专尚俭朴或遵五簋或取三养不然先设面

数盂再佐小碟供饮务期便于举行安于人情为止

再不然人多分少总待一月之中或二人合举即一

月之中若无同寿者亦不妨再俟以三人为率总是

权宜经久之计

一是会谨循礼法凡遇尊长生日子侄断宜竭诚登

堂称祝如不到者罚五钱

一是会分礼有节凡遇散寿则照数捐分若正寿则

于常分之外加一倍焉

一是会规矩一定凡寿期先五日发单敛分而值会

之法一月轮一人司之庶无紊乱遗忘之弊其有宜

发单而不发单者罚二钱

一是会务遵谦让宗族燕会不比寻常聚饮觥筹交

错之间更宜寓以礼让相先之意不得泛习虚浮偶

因杯酒而盛气相加如蹈此辙者罚三钱

一是会登记宜详每年置簿一扇登记聚会并人数

分数以验会中增盛之美如簿到不登记者罚一钱

并簿遗失者罚一两

一是会立法甚严凡一切罚银俱于次日值会者征

出贮于五房当铺之中以俟公举之费如征不出者

合族坐征无致中阻以期遵守或曰以卑幼而罚尊

长似为未便不知尊长以礼自持必不致罚即或偶

有之值会者须禀过族长遵族长之命往征是情理

之甚当而事之极可行者

一是会成人入会凡某位生几子某人几岁俱开载

簿上以便查其至十六岁即敛分入会定为永例不

致遗漏躲避

一是会添丁宜庆遇某房添丁值会者即登记生年

月日于簿以兆生生不已之庆随发单敛分举贺如

一是会交接有序如前月某人值会下月交送某人

其一一事体开载如例又书某月某人交与某位掌

管如此写记明白庶不至差错起推诿之弊矣

右十二则可谓详之详矣原以聚会为美非欲以

本枝一叶漠然如行道之人一切不相关切甚且

等而下之流为浇薄蹈习市井平常不觉一当聚

会便尔手忙脚乱无安身之处如是者非无人吾

见亦屡矣纵其人不足惜追念祖宗忍见斯状然

所以致是者总是平日不闻格言正论不见尊辈

长者虽欲不如是不可得也麟今创是要见何心

且派分既分设席又合称家有无各随其便非强

人以所难也凡我贤达宜深维之御李山人麟又

于镒中说

合族

宗族有亲囗而在我公之以仁恩谊有隆杀而在我

处之以义此教于家者以一身率众身九族莫非吾

心之所体也然同宗有贤愚贫富之不齐者可不辅

之以法乎族中有田十顷者劝出义田五十亩有三

顷者助田十亩中间递为增减而二顷以下免之择

族人之朴实不欺者主田税之出入会众以赒给同

族之不足凡沾田税之惠务尽田多之报有事则代

劳无事则候问后临其丧无服服缌麻小功服大功

义田之子孙陵替者还其田先贫后富者补其数如

同宗之田彼此皆寡无田可助则设义廪数楹候夏

秋之时劝出稻麦收贮廪中择族中之质朴者主之

会众以赒同族之不能自存者其廪之左立祠以祀

入谷多而及人博者其祠中之左右揭二板左曰嘉

善书其人之绩右曰愧顽书其吝者岁终集众谒祠

而读诵之以为劝戒此家众不能无饥寒而养之有

法使有一人失养则心有外而仁义有亏可乎养既

有备教不可缓劝族中之富者开设义塾延有行而

文者为之师以教子弟及同宗之无师无贽者先授

以小学莫要于习礼训之正容止齐颜色以约其形

体训之敦孝行和长幼尊君令以约其情志谕以奢

侈为饥寒之招宴安为忧患之招以导之勤俭谕以

博奕之荒为自弃其家酒色之荒为自弃其身以导

之抑畏敏者之以简重木者开之以英慧柔者作

之强者抑之以导之中和欲其囗不欲其浮欲其循

循然不欲其悻悻然以导之庄谨及其幼仪可观德

性有定然后授以四子次读一经次习文艺循序渐

进有志行道者送入儒学以淑己淑人为心否则居

家事亲教子课农积谷以备收运系官钱粮之费以

为守身守家之地岁为燕乐同宗之会四其时用四

仲之月其物用时祭之余豕羊各一酒醴羞囗随所

有不必侈其坐以尊卑长幼为序尊者虽子必位

乎上长者虽贫贱必以齿酒以七行九行为节饮食

皆后长者择在塾童生数辈群歌诗之乐章以和洽

其族人不接之情其诗以关雎蓼莪蓼萧棠棣谷风

黄鸟之什俾族众咸知劝勉以迁善塾师读邦法讲

古训为释其义俾族众知所向方而畏法讲读毕命

童生诵嘉言有云有过相补有患相顾岂无他人不

如我同父又曰有恶相沮有难相抚岂无他人不如

我同祖祖父立心欲贻安妥无或结势党恶多故党

恶多故不如不辅诵毕少者送老者归及门而返夫

自同祖同父至于无服又至于同姓教以义塾讲法

讲古而约之以礼养以义廪燕会歌诗而和之以乐

使亲者恒亲疏者不薄贤才由此出家世由此兴此

族众不能无愚不肖而教之有政使有一人失教则

心有外而仁义有亏可乎学而至此国之本自家立

矣家齐而后国可以治其序岂容紊乎

陈龙正家矩

宗族

自范希文设义庄后世慕义者多效之然希文意存

至公惜规矩稍阔后人慕效遂杂行以利心即如读

书岂非佳事然养赡同宗专以周急若不读书者虽

急寡助读书营举业虽温饱犹厚与之不过谓举业

可博科第大门闾非如业农仅守庐舍无光宗族耳

是为义耶利耶恤之耶觊之耶又义之为称较自私

家室者而言若通计物我则周恤同宗固犹一姓之

私惠非万物共沾之理也乃往往求免徭役惠一姓

而累众人又为利乎义乎予故体先人意设则十六

条非独使子孙免于利心亦使后世真效希文者不

为非义之义

一义田五顷邑例十年之内应佥粮长二名今欲同

民户充应恐贻累子孙隳殒先志欲援官户优免则

近惠族人洒役通邑义亦非安谨按赋役全书本县

每年乡饮酒礼二次共征银一十五两迎春银四两

门神桃符银一两五钱议于义田子粒中每年粜银

二十两五钱纳官充此三项公用拟俟崇祯辛巳大

造黄册年分具呈转恳申详通邑田地每亩筭该豁

除折银三丝三忽零特开陈义庄一款载列起征繇

帖十年之中纳银二百零五两足当粮长二名之费

而通邑业户其十年完纳之数亦减纤微因是洒役

庶可无憾

一义租五百余石除每年办粮约用米二百三十石

纳免役银约用三十石祭扫燕飨约用二十石饶免

租户限米约十余石给管庄人户饭米五石净余约

二百石通族举事有繁简岁收有丰歉凡有余剩每

年正月暇日主人于义祠中请亲支贤明者公同销

算存留若干一遇凶荒尽行加散

一亲友无后者不论贫富必与立嗣有田产及女者

半给赘婿半留嗣子如亲房无可继之人公议于远

房择而嗣之远房又无可继先变产价置买棺椁葬

地余田方入义庄公用每岁清明前一日守祠人备

三牲酒饭烛帛往扫其墓馂余即给守祠人每墓约

费米三斗开义租内销算孤魂一生勤积惠遗后人

令无祀而有祀以明报也贫无产者亦如之又不以

报论

一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惟

禁五条一不许倚势诈人武断乡曲二不许刁唆词

讼惯作中保三不许买充衙门员役作奸犯科四不

许出家为道士僧尼灭绝伦理五不许鬻身为仆辱

及先祖犯者不给条约以仲秋祭祠日会本人亲房

同告于先灵而削其名惟幼时为父母所鬻非本人

之罪给米代赎其身稍知自爱仍与入谱其前项过

恶有能痛自惩创者本人亲房及族长会同保结补

给条约册尾本名之下仍注量关一年查果改行一

体永助至有不孝不义如殴骂尊长渎伦鼠行此三

者天下大恶奇丑改悔无门即于闻知之日会同族

众削去谱名永不复入其或不率教训囗未及追取

条约又不可置之不问者姑罚除应给事项自一石

至十石量犯轻重以为等差又有因婚丧事宜关领

额米却为赌博烟花浪费者以后凡遇应给事宜并

减半终其身

一义田本赡亲支然亲支不得承种恐他日有擅行

侵扣者纵则非义惩则伤恩谨之于初可以无弊如

有自恃分尊或诡借他人出名阴行承种者斥告于

祠仍三年不助使知创悔

一族谱十年一修有爵者主之爵同论长家居之日

每岁暇时一宴亲支于义祠如数贵同时即共为东

主人众则分二席或三席先尊长后卑幼启用单幅

肴限八簋勿开奢端礼意须和有叫呼骂坐者次会

不启其远支举否随宜

顾炎武日知录

九族

宗盟之列先同姓而后异姓丧服之纪重本属而轻

外亲此必有所受之不自周人始矣克明俊德以亲

九族孔传以为自高祖至元孙之亲盖本之丧服小

记以三为五以五为九之说而百世不可易者也牧

誓数商之罪但言昏弃厥遗王父母弟而不及外亲

吕刑申命有邦历举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孙

而不言甥舅古人所为先后之序从可知矣故尔雅

谓于内宗曰族于母妻则曰党而昏礼及仲尼燕居

三族之文康成并释为父子孙

仪礼昏礼三族之不虞注三族谓父昆弟己昆弟

子昆弟礼记仲尼燕居篇故三族和也注三族父

子孙也

杜元凯注左氏桓公六年传乃谓外祖父外祖母从

母子及妻父妻母姑之子姊妹之子女子之子非己

之同族皆外亲有服而异族者然则史官之称帝尧

举其疏而遗其亲无乃颠倒之甚乎且九族之为同

姓经传之中有明证矣春秋鲁成公十五年宋共公

卒传曰二华戴族也司城庄族也六官者皆桓族也

共公距戴公九世凡十三公内除同世者四公而唐

六典宗正卿掌皇九族之属籍以别昭穆之序纪亲

疏之别九庙之子孙其族五十有九光皇帝一族景

皇帝之族六元皇帝之族三高祖之族二十有一太

宗之族十有三高宗之族六中宗之族四睿宗之族

五此在元宗之时已有七族中睿二宗同为一世若

其历世滋多则有不止于九者而五世亲尽故经文

之言族者自九而止也

杜氏于襄十二年传注曰同族谓高祖以下则前

说之非不待辨而明矣

又桓六年孔氏正义谓高祖元孙无相及之理不知

高祖之兄弟与元孙之兄弟固可以相及如后魏国

子博士李琰之所谓寿有长短世有延促不可得而

齐同者如宋洪迈容斋随笔言嗣濮王士歆在隆兴

为从叔祖在绍熙为曾叔祖在庆元为高叔祖其明

证矣

余丁未岁在大同遇代府中尉俊年近五十考

其世次于孝宗为昆弟而上距弘治之元已一百

八十年秦晋二府见在者多其六七世孙

亦何必帝尧之世高祖元孙之族无一二人同在者

乎疑其不相及而以外戚当之其亦昧于齐家治国

之理矣

路史曰亲亲治之始也礼小记曰亲亲者以三为五

以五为九上杀下杀旁杀而亲毕矣是所谓九族者

也夫人生则有父壮则有子父子与己此小宗伯三

族之别也

周礼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辩其亲疏其正室皆

谓之门子

父者子之祖因上推之以及于己之祖子者父之孙

因下推之以及于己之孙此礼传之以三为五也己

之祖自己子视之则为曾祖王父自己孙视之则为

高祖王父己之孙自己父视之则为曾孙自己祖视

之则为元孙故又上推以及己之曾高下推以及己

之曾元是所谓以五为九也陈氏礼书曰己之所亲

以一为三祖孙所亲以五为七记不言者以父子一

体而高元与曾同服故不辨异之也服父三年服祖

期则曾祖宜大功高祖宜小功而皆齐衰三月者不

敢以大小功旁亲之服加乎至尊故重其衰麻尊尊

也减其日月恩杀也此所谓上杀服适子三年庶子

期适孙期庶孙大功

适孙传重者也有适子者无适孙则长子在皆为

庶孙也

则曾孙宜五月而与元孙皆缌麻三月者曾孙服曾

祖三月曾祖报之亦三月曾祖尊也故加齐衰曾孙

卑也故服缌麻此所谓下杀服祖期则世叔宜大功

以其与父一体故加以期

周道亲亲至重者莫如兄弟兄弟之子进而为期

其服同于子父之兄弟进而为期其服同于祖父

故曰死丧之威兄弟孔怀

从世叔则疏矣加所不及故服小功族世叔又疏矣

故服缌麻此发父而旁杀者也祖之兄弟小功曾祖

兄弟缌麻高祖兄弟无服此发祖而旁杀者也同父

至亲期同祖为从大功同曾祖为再从小功同高祖

为三从缌麻此发兄弟而旁杀者也父为子期兄弟

之子宜九月不九月而期者以其犹子而进之也从

兄弟之子小功再从兄弟之子缌麻此发子而旁杀

者也祖为孙大功兄弟之孙小功从兄弟之孙缌麻

此发孙而旁杀者也盖服有加也有报也有降也祖

之齐衰世叔从子之期皆加也曾孙之三月与兄弟

之孙五月皆报也若夫降有四品则非五服之正也

观于九族之训如丧考妣之文而知宗族之名服纪

之数盖前乎二帝而有之矣后魏孝文太和中诏延

四庙之子下逮元孙之胄申宗宴于皇信堂不以爵

秩为列悉序昭穆为次用家人之礼此由古圣人睦

族之意而推之者也

爱百姓故刑罚中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

治之而刑措矣古之王者不忍以刑穷天下之民也

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其有

不善之萌莫不自化于闺门之内而犹有不帅教者

然后归之士师然则人君之所治者约矣然后原父

子之亲立君臣之义以权之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

深之量以别之悉其聪明致其忠爱以尽之夫然刑

罚焉得而不中乎是故宗法立而刑清天下之宗子

各治其族以辅人君之治罔攸兼于庶狱而民自不

犯于有司风俗之醇科条之简有自来矣诗曰君之

宗之吾是以知宗子之次于君道也

庶民安故财用足

民之所以不安以其有贫有富贫者至于不能自存

而富者常恐人之有求而多为吝啬之计于是乎有

争心矣夫子有言不患贫而患不均夫惟收族之法

行而岁时有合食之恩吉凶有通财之义本俗六安

万民三曰联兄弟而乡三物之所兴者六行之条曰

睦曰恤不待王政之施而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

养矣此所谓均无贫者而财用有不足乎至于葛藟

之刺兴角弓之赋作九族乃离一方相怨而瓶罍交

耻泉池并竭然后知先王宗法之立其所以养人之

欲而给人之求为周且豫矣

宋范文正公苏州义田至今裔孙犹守其法范氏

无穷人

分居

陈氏礼书言周之盛时宗族之法行故得以此系民

而民不散及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

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

敬宗之道寖淫后世习以为俗而时君所以统驭之

者特服纪之律而已间有纠合宗族一再传而不散

者则人异之以为义门岂非名生于不足欤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般若心经略疏

    般若心经略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水神日记

    水神日记

    水神洛云的日常。。。。。。。。。。。。。
  • 捉妖学长别杀我

    捉妖学长别杀我

    岁月无声,时光无痕,温柔地爱一个人,就很好。
  • 戏曲与戏曲文学论稿(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戏曲与戏曲文学论稿(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本书收入论文17篇,对戏曲与戏曲文学的性质和特征、戏曲塑造形象的方法、戏曲结构的美学特征、戏曲的抒情性、戏曲语言的特点等,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其中,《戏曲结构的美学特征》发表于1980年,首次提出戏曲的“点线结合的结构形式”。认为中国戏曲与中国的绘画、建筑一样,运用的都是同西方的焦点透视法完全不同的散点透视法,在情节布局上,“以一条主线作为整个剧情的中轴线,并且围绕这条中轴线安排容量不同的场子”,“形成纵向发展的点线分明的组合形式”。这与欧洲写实话剧的团块组合结构形式是大异其趣的。此文相继被收入《戏剧美学论文集》、《戏曲美学论文集》。
  • 东皇传说

    东皇传说

    谁知混沌从何来?谁想盘古怎开天?鸿均老祖成天道,东皇钟音把道传。而本书主人公是21世纪的一个普通农村少年,时值他高考完后。无意中踏入修真的道路,得到东皇钟,又得东皇太一的残魂记忆。从此走上了一条玄之又玄的道家之路,他因何能得鸿均青睐?他身份到底是谁?
  • 梨花水落

    梨花水落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我是白灵犀,一出生就被视为克母的煞星,可那又如何?看我不顺眼的人多了去了,可谁又能奈我何?凰女转世,且看我入红尘,了情缘,浮生若梦,我愿在梦中遇见你。
  • 星际强兵

    星际强兵

    第三纪元,人类迁居南阿尔法星系,军风鼎盛。一个来自殖民星球的菜鸟新兵,一件来自万年前的先祖遗物,铸造了星空战场上的不败神话。在广袤星空战场上,且看这个平凡少年,从小兵到元帅,破开迷雾,造就辉煌。
  • 带着责任心和使命感工作

    带着责任心和使命感工作

    责任心和使命感是人生宝贵的财富。任何一个员工,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以责任心和使命感为基本准则。这不仅会使你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员工,也会让你成为老板无法离开的左膀右臂。一个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人,即使在看似微不足道的岗位上,也会做的非常出色。为了使自己和企业更加出色,让我们带着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工作吧!在企业中,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认识到,你是一个肩负责任和使命的人。责任心和使命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如果你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即使给你极为优越的从业条件,你也不可能做好你的工作。甚至,你会毫不在意地浪费你的优越,最终一事无成。
  • 持诵金刚经灵验功德记

    持诵金刚经灵验功德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