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国从姚塘大队回县人武部后,大病了一场。可能是背心汗湿衣服后又被雪风一吹,患严重感冒。一个多星期昏迷迷睡在床上,高热不退,茶饭不进。部队领导和战友轮流值班照应。加上春节期间,医生放假,只留了少数人在医院值班,多种药都用过了,仍不见好转。
范向东急了。忙打电话告诉老首长杨剑东和苏大姐,建议他们将他接回市里,找个医疗水平比较高的医院治疗。
老两口听说儿子病了,急忙开车到小河县人武部。只见志国躺上床上,瘦得不行了。好端端的一个高大健壮的小伙子骨瘦如柴,脸上蜡黄,一点血色也没有,两只眼睛窝陷成两个大洞,足可以放两个鸡蛋。量体温39.8度。苏大姐摸着儿子的额头,又摸了摸儿子的手,老泪纵横。守在一旁的女战士忙拿手绢给苏蜡梅擦眼泪,说:“阿姨,您也要注意身体,我看志国就是患感冒,市人民医院条件好一些,到那里可能马上会好的。”
志国见父母亲来了,两眼木讷讷地望着他们,嘴唇动了两下,一声也没吭,样子十分可怕。
杨剑东说:“事不宜迟,立即回城住院。”他转身握了握范向东的手感激地说:“儿子在这里麻烦您了,让你们的年也没过好,谢谢您,谢谢连队的战士们!”
“哪里话,老首长,不必客气,志国在这里我没照顾好,心里不安,还望老首长原谅。”范向东边说,边要在场的战士帮志国清理换洗衣服,扶他上车进城。
苏蜡梅和几个战士一起搀扶着儿子上了车。
杨志国住进市人民医院后,经CT、B超和各种仪器检查化验,确诊为重度感冒。由于长时间高热,肺部有轻微炎症,无生命危险。经医生们精心治疗和他母亲的细心护理,病情有了明显好转。一个星期后可以进点流食,精神也比以前好多了。
杨志国的病不仅是感冒的问题。一个年轻汉子,一点感冒能将他放倒吗?不是。他主要是心病。他痴心梦想追求的心上人因各种原因,如今成了别人的妻子,让他精神彻底崩溃了!有人说他想不开,太傻。其实,这种滋味没有亲身体验的人是无法想象的。你心爱的女朋友被别人带走了,你老婆跟别人跑了,你是什么感觉?那不割心割肝的痛、无比羞愧的痛、捶头跺脚的痛才怪哩!杨志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无法说,也没地方说。他只好闷在心里——单相思。他还不知道他给姚琴的信全被她叔叔记财扣留了。如果他知道了非拿刀拼死不可。这在现在完全是违法的,严重地侵犯人权和通信自由。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在那没有法制的年代,这是司空见惯的事。
扣留姚琴的信是记财和她爸爸商量定的,目的是切断杨志国与姚琴的联系。
他们做出这一决定是鉴于以下考虑:在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姚琴与杨志国结合不仅没有幸福,而且可能引发难以想象的不良后果。一是影响杨志国爸爸的前途,市委副书记的儿子娶了一个“小地主婆子”,这还了得!典型的立场问题。二是影响杨志国和他们后代的前途。“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地主婆子”的后代既不能入党、提干,又不能入伍当兵,他们结婚只能是害人害己害后代。三是影响记财的工作。大队党支部书记不抓阶级斗争,不讲政治,还够格当支部书记吗?四是影响姚琴的父母。阶级敌人人还在,心不死,用美人计坑害拉拢革命干部的后代,典型的“糖衣炮弹”,典型的阶级斗争新动向。他们两弟兄明知道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伤天害理、棒打鸳鸯缺德的事,但在当时有什么办法呢?不得已而为之啊!
杨志国躺在病床上,满脑子装的是姚琴。她大大的眼睛,圆圆的脸蛋,丰满的胸脯,合身的打扮,两个长长的辫子垂搭在胸前两个乳房上,美不胜收。她含情脉脉的双眼和温柔如水的性格让他终生难忘。他觉得天底下再没有比姚琴更美更好的了。他整天想姚琴,想得揪心的痛。
医生说杨志国体温正常了,可以出院了。他妈妈请求医生再检查一下,既然感冒好了,怎么长期不想吃饭呢?他妈担心他的肠胃可能有问题。医生又给他做胃镜和钡餐透视,都是一切正常。
医生说病人只要基本痊愈,出院为好。因为病人在医院无论是病菌还是情绪都是互相传染和感染的。回家调理对病人的康复有利。志国也再三要求出院。这样,他妈妈才将他接回家。
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调理,志国的身体才慢慢地恢复。但还是很瘦,吃得也不多,总是闷闷不乐。他爸爸问他是否还想回部队,他说:“打死我也不去了。”无奈,只好给范向东打电话说:
“老范,志国的病还没痊愈,看来彻底好还需一段时间,我看他就不去部队了。请你想办法将他除名了算了。”
“好的,杨书记,我一定想办法,请你放心。”范向东讲完准备放下电话,但又拿起来说,“杨书记,我猜志国那小子除感冒外,恐怕还有相思病。据说他和姚塘那个姑娘的关系还没断。原来在我这里时,几乎天天给那姑娘去信。他不回小河也好,让他隔远一点,省得长期牵牵挂挂,藕断丝连。”
“我想你说的那个因素也不能排除,要不在医院检查遍了,没发现任何问题,怎么就是不像以前那样大碗大碗地吃饭呢!唉!孩子大了,思想也多了。”
1970年,各大学恢复招生,那时候大学生叫“工农兵学员”,不像现在这样考试,全凭各级组织推荐。凡上过高中,无论毕业没毕业的,只要政治上没问题,社会关系过得硬,经推荐便可以上大学。说是“推荐”,实际上就是凭关系,走后门。许多优秀的学生因没关系,上不成大学。而那些干部的子弟凭借关系轻而易举地“仕而优则学”了。
杨志国被推荐上了中南大学哲学系。
中南大学始建于19世纪90年代,占地面积为5600亩。坐落在中南省长江市南湖畔。环境优美,风景如画,是世界上最美的大学之一,也是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学校面临南湖,群山环抱,满园苍翠,桃红樱白,鸟语花香。中西合璧的宫殿式早期建筑群古朴典雅,解放以后各大标志性的建筑群拔地而起,气势雄伟,新老建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杨志国来到学校,看到这里青山绿水,苍松翠柏,红瓦绿墙,一条条林荫小道,同学们漫步在小道上交谈学习心得,探讨科学规律,完全是又一种景象。心情比以前好了许多。觉得学校的学生们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人类与自然,人和人之间十分和谐。他喜欢这样的环境。他决心努力学习,今后有所建树。
他在学校参加过文化大革命。又下放到农村当过农民,还到部队当过几个月的兵,实践中碰到的一些问题让他百思不得其解。阶级斗争哪能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啊?讲到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地主的儿子、孙子、重孙……就那么一直“地主”下去吗?各级党的干部就都是走资派?抓生产、搞经济建设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那些口里喊革命,到处搞打、砸、抢的人反倒成了英雄?姚琴的爸爸横竖看也不像是坏人,怎么提了一点统购统销的意见就成了反党反人民的“右派分子”呢?他觉得他和姚琴之所以不能鹊桥相会,根子就是“阶级斗争”那条不可逾越的银河。他幻想如果有一天不搞阶级斗争,地、富、反、坏、右的帽子全摘了,全国人民和谐相处,一心一意搞建设该多好哇!他决心发奋努力学习,为今后改变这个世界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杨志国那个班有52个同学,其中有34个男生,18个女生。女生中有一个最引人注目的叫李娟。因为在那个年代讲艰苦朴素,如有人稍加打扮就会被扣上“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帽子。所以女孩子们一律打两个羊角辫子或剪短披头。穿的衣服也是灰色和蓝色,很少有人穿红戴绿的。唯独李娟独树一帜,她梳着蓬松的马尾辫,留着长长的刘海儿,穿一身天蓝色拉白筋的运动服,特别打眼。
李娟当时只有18岁。爸爸是某军区司令员。修长的个子,鸭蛋形的脸上泛着青春的红润。大大的眼睛,水汪汪的特别明亮。微笑时,雪白的牙齿如同镶上去的宝石般,格外美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言谈举止比较文雅稳重,很聪明,学习成绩总在全班冒尖,经常受到老师表扬。因此有些自负,很少与班上女生为伍。其他女生因大部分来自县城和农村,自觉出身地位低下,不想高攀,也很少和她说话。
感情这个东西真的说不清楚,有时刻意去追求,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有时毫无准备,就像低着头专心吃草的小绵羊,不知不觉的成了狮子的猎物。
杨志国被李娟盯上了。